K12学习苏教版新课标《相信未来》教案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624109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2.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K12学习苏教版新课标《相信未来》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K12学习苏教版新课标《相信未来》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K12学习苏教版新课标《相信未来》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K12学习苏教版新课标《相信未来》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K12学习苏教版新课标《相信未来》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K12学习苏教版新课标《相信未来》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K12学习苏教版新课标《相信未来》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K12学习苏教版新课标《相信未来》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K12学习苏教版新课标《相信未来》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K12学习苏教版新课标《相信未来》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K12学习苏教版新课标《相信未来》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K12学习苏教版新课标《相信未来》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K12学习苏教版新课标《相信未来》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K12学习苏教版新课标《相信未来》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K12学习苏教版新课标《相信未来》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K12学习苏教版新课标《相信未来》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K12学习苏教版新课标《相信未来》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K12学习苏教版新课标《相信未来》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K12学习苏教版新课标《相信未来》教案文档格式.docx

《K12学习苏教版新课标《相信未来》教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K12学习苏教版新课标《相信未来》教案文档格式.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K12学习苏教版新课标《相信未来》教案文档格式.docx

  他是一位时代良知和民间正直渴望的代言人,他以一个歌者的身份让自己的诗歌在城市和乡村之间如春雷一般轰轰滚过,几乎可以说是感动和温暖了一代人。

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命运却远不如一般人幸运: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1966—1969),诗人诗性的敏感和良知在与残酷现实的尖锐冲突中不胜重荷,精神一直处于崩溃的边缘。

1972年,在部队当兵时,因强烈的精神刺激而导致精神分裂,此后,食指陷入了长期的病困中。

即使在这样的环境中,食指依然以坚忍不拔的毅力生存和写作着。

食指用他的一生,为我们诠释了四个字:

相信未来。

  设计说明:

从导语到作者简介均紧紧扣住自信人生的主要教学目的,开宗明义,凸现培养学生的自信这一情感目标。

  2、写作背景

  此诗写于1968年,第二年,江青读过这首诗后说:

“这是一首灰色的诗,相信未来就是否定现在。

  3、诵读鉴赏,把握主旨

  a)指名诵读课文,集体评议是否传达了自己理解的感情?

  b)合作讨论诗歌意象的运用

  问题:

仔细阅读第1、2、5、6四节,找一找作者所用到的诗歌意象,并体会这些意象所表达的意思。

  明确:

  第1节:

蜘蛛网——黑暗势力

  炉台——产生希望的地方

  灰烬的余烟——残余的希望

  美丽的雪花——希望的火花

  第2节:

紫葡萄——希望的果实

  深秋的露水——失望的眼泪

  鲜花——收获的果实

  凝露的枯藤——没有收获但又孕育着新的希望

  第5节:

腐烂的皮肉——创伤是表层的,困难是暂的

  第6节:

脊骨——能拯救中国命运的中国的脊梁

  4、探讨第3节前三句的断句及理由?

说说你的理解和诗歌的精妙之处。

  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

  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

  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

  其中,“手指”与“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手掌”与“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曙光”与“温暖漂亮的笔杆”都是同位关系。

将手指比做涌向天边的排浪,手掌比做托住太阳的大海,将笔杆比做曙光,即:

手指是那涌向天边的排浪;

手掌是那托住太阳的大海;

漂亮的笔杆是曙光。

  准确地表达了诗人要用手指拨动笔杆,用孩子的笔体写下:

表现了诗人奇诡的想象和壮阔的气势。

  赏析示例:

反复手法的运用是本诗在表现形式上的一大特色。

本诗的前三节,都用大致相同的语言形式表示作者相信未来不变的信念,增强了诗文的感染力,突出了诗歌主旨。

作者这样反复强调,在那种灰色的年代里,需要超乎寻常的勇气和胆识。

在品读赏析环节,引导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阅读经验和情感体验,积极品味诗歌意象的生活内涵;

但又必须给学生一定的自由发挥的空间,只要学生的理解相近即可。

只有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鼓励学生说出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才是真正地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探究氛围,搭建自由、宽松、尊重的对话平台。

  5、组织朗诵,加深体验

在理解诗文主旨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朗诵诗歌,采取多种形式的诵读方式,使学生进一步加深情感体验,加深对文意的理解;

激发学生发出青春的呐喊。

  三、拓展与练习

  6、如果把第一节的三、四两句和第二节的三、四句对调,你认为可以吗?

说说你的理由。

积极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认识诗歌意境的协调完整,为下一环节仿写诗歌做准备;

又比较巧妙地引导学生感受诗歌内容和语言的和谐美。

  7、有人认为“当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破坏了意境的完整一致,你怎么看?

设计开放性话题,进一步积极引导学生与作者对话,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允许个性化解读。

可以认为“鲜花”与“紫葡萄”不相称、不协调,是作者的瑕疵;

也可以认为有内在的联系,“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怀抱”糅合了作者的独特的情感体验,因为作者当时手抄的作品被别人据为己有。

教师应充分肯定并鼓励敢于怀疑作者的学生,以激发大家的自信心和创新能力。

  8、另选意象,仿写一、二段,并走上讲台朗诵自己的作品《相信未来》

青春是激情澎湃的年华,是诗意盎然的年华,是多姿多彩的年华。

如果学生被给予机会,展示才情,张扬个性,那么,他们一定会诗情高涨,诗兴大发;

而只有这样,才能在课堂上生成一些有意义的东西,才能使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四、结语

  同学们,人生长路漫漫,磕磕绊绊,曲曲折折,在所难免;

既然注定要遭遇挫折,那么相信自己,相信未来,是多么重要啊。

自信,只有自信,顽强的自信,永远的自信,你就注定不会被打倒,就能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相信未来教案二:

  一、知识和能力

  1.知人论世,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2.朗渎体悟,理清思路,寻找意象,品味意境。

  二、过程和方法

  诵读、感悟,理解、鉴赏通过诵读,领会诗歌的形象,体悟意境,把握情感。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了解作者面对残酷的现实,始终不逾地热爱祖国,相信未来的爱国情怀和乐观精神,培养学生不管人生多么艰辛、命运多么坎坷,都要对未来充满信心,向命运挑战。

  【教学程序】

  一、走近“大师”。

  

(一)走进作者:

  食指,原名郭路生,山东鱼台人,1948年生,60年代开始诗歌写作,他的诗,特别是早期作品广泛传诵于知青及城市青年中,但直到90年代,其创作成就才得到公认,是一位成绩巨大却差点被埋没的天才诗人。

  但历史是公正的,食指那些真正的好诗,就像珍珠,越来越闪烁出灿烂的光芒。

《相信未来》《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热爱生命》《海洋三部曲》……这些写于六、七十年代动荡时期的诗篇,至今读来,还是那么完美,那么让人激动。

在诗中,食指以一名反抗者和思想者的姿态站在大风中高歌、呼喊。

他是一位时代良知和民间正直渴望的发言人,他以一个歌者的身份让自己的诗歌在城市和乡村之间春雷一般轰轰滚过,几乎可以说是感动和温暖了一代人。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1966—1969),诗人诗性的敏感和良知在与残酷的现实的尖锐冲突中不胜重荷,精神一直处于崩溃的边缘,1972年,在部队当兵时,因强烈的精神刺激而导致精神分裂,从此后,食指陷入了长期的病困中,1990年4月住进北京福利院。

  食指用他的一生,为我们诠释了四个字:

  

(二)走进时代

  食指的创作主要集中在20世纪60年代的中后期,这正是“文化大革命”开始并进入高潮的阶段,在那个史无前例的狂热的年代,食指和当时许多年轻人一样陷入了迷惘和失望之中,现实环境的恶劣和内心理想的冲突,使得诗人处于一种矛盾复杂的心态之下。

但年轻、热情、执着,又让诗人挣扎着摆脱现实的羁绊,憧憬着美好的未来。

  《相信未来》是食指的代表作之一,此诗写于1968年,第二年,江青读过这首诗后说:

”在阴云密布的时代,《相信未来》给人们心灵上投下了一道希望之光。

关于这首诗,食指曾经说:

“‘文革’前我就挨整,我已经看到这代人的命运了。

鱼儿跳出水面,落在冰块上,它的前途是死,和这个冰块一起消亡我们会战胜死亡,这已经进了一步了。

我年轻,我能看到冰块消亡的那一天。

”正是有了这种信念,诗人才能在20岁的时候就写下了至今脍炙人口的作品,他用朴实平易的文字,将冷静的思考与炽热的感情融人字里行间。

  二、走进文本

  

(一)、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要求:

听课文录音,明确每节的主要意思结构脉络

课文基本结构:

  1—2节:

恶势力横行,我们希望破灭,果实被窃痛斥现实

  第3节:

面对着困难,我们信念更强,豪情更浓表明信念

  第4节:

想信未来有人能够看清历史,辨明真相相信未来

面对表层的创伤,继续前进,任人评说

相信历史会给中国的脊梁以公正的评价

  第7节:

点明题旨,发出召唤,为未来努力奋斗决心战斗

  

(二)、分析鉴赏,把握主旨

  1.仔细阅读1、2、5、6、四节,找一找作者所用到的诗歌意象,并体会这些意象所表达的意思。

蜘蛛网——黑暗势力炉台——产生希望的地方

  灰烬的余烟——残余的希望美丽的雪花——希望的火花

紫葡萄——希望的果实深秋的露水——失望的眼泪

  凝露的枯藤——没有收获但有孕育着新的希望

腐烂的皮肉——创伤是表层的,困难是暂时的

脊骨——能拯救中国命运的中国的脊梁

  2.“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用美丽的雪花写下:

相信未来”“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露的枯藤,/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

相信未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

这样的诗句,有一种内在的力量,将现实的残酷、诗人的无助与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执著和理想糅在了一起,表达了诗人绝望中诞生的信念,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和崇高的悲剧感。

  3.从前三节诗歌的意象,可以看出当时的社会是怎样的社会?

贫困、落后、动荡、黑暗。

  4.“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用孩子的笔体写下”,有什么含义?

“美丽的雪花”,那是“严冬”的亮色,尽管轻盈,却给人寄望未来的美丽;

“孩子的笔体”,尽管稚嫩,却是希望的种子,只要大海能托住太阳,就有希望。

(不必求一致)

  5.三次“写下”“相信未来”有什么变化?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先是在“失望的灰烬”上写,再是“在凄凉的大地上”“用凝露的枯藤”写,表现出诗人什么都被剥夺了,处于极端贫困之中(也可以理解为精神);

最后“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用孩子的笔体”写,表明诗人有孩子似的纯真,仍然对未来存有不灭的希望和信心。

  6.第4诗节人称为什么由“我”变成“她”?

这是一个转折点,作品的视角由“我”转向了“她”。

“她”就是未来,从未来看现在,现在就变成了历史,诗人期待的是“她”能拨去“腐烂的皮肉”看到“我们的脊骨”,从而能“给予热情、客观、公正的评定”。

透过字面,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对现实世界的批判精神,同时他又想告诉人们,这一切是真实的、不可回避的。

因此,尽管有“迷途的惆怅”,有“失败的苦痛”,但历史不可抹去,未来将会做出公正的评价。

  7.最后一节诗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

这一节句式短促有力,节奏也明显地加快了,它是作品内在情绪的必然发展,也是其理想与信念的升华。

  8.如何理解本诗反复手法的运用?

本诗的前三节,都用大致相同的语言形式表明作者相信未来不变的信念,每一节最后都由“相信未来”四个字结尾。

而且用冒号把它们凸现出来,如音乐中的主题句反复出现,强化了作品的主旋律,增强了诗文的感染力,突出了诗歌的主旨。

  三、挑战自我

  “读然后知困”,要了解学情,最好让学生单个地朗读,尤其是短文本(长文本可以抽取典型的段落)。

于是,在导入课文之后,我让学生朗读。

朗读之后,我发现了学生的认知“真相”:

因认知困难,导致了第三节出现不同的读法。

读法不同,实际上反映了认知水平和解读文本能力的不同。

学生朗读的困境,给课堂带来了挑战,但同时也给我带来了宝贵的机缘。

于是我便“随缘”,沿着这一任意路径(而不是程序上设置好了的路径),切入文本,作深层次的解读和延伸。

  问:

下列读法哪种正确?

为什么?

  1:

……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用孩子的笔体写下:

相信未来……

  2:

……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用孩子的笔体写下:

2

  师:

不同的读法实际上反映了不同的理解。

要知道怎么读,不妨先来理解这几个句子。

理解诗歌通常要抓住意象,你们看看这几个句子是由哪些意象构成的?

  A:

“手”、“排浪”、“大海”、“曙光”、“笔杆”。

  B:

“手指”、“排浪”、“手掌”、“大海”、“曙光”、“笔杆”。

B

请同学们想象一下,“排浪”有什么特点,它能否压缩为一个字“浪”。

“排浪”跟“浪”是不同的,“排浪”表明浪一道又一道地向天边涌去,这一道又一道的浪线看起来就像人的“手指”。

从修辞来看,这里运用了什么手法?

比喻。

如果通俗地表述一下,这句应该怎么读?

我要用像那涌向天边的排浪一般的手指。

你能如法炮制,把第二句也改写一下吗?

我要用像那托住太阳的大海一般的手掌。

同学们,请把你们的手掌往上托起来,看看有没有大海的面积感、体积感。

再看第三句,“曙光”跟“笔杆”有没有相似点?

早晨的光线射开来,看起来是一根根的,长长的,笔直笔直的,所以我们经常讲“霞光万丈”。

食指以诗人的敏锐,捕捉了这一瞬间的感觉。

现在请大家手握一枝笔,然后举起来,看看你的“手指”有没有“排浪”般的感觉,看看你的“手掌”有没有“大海”般的感觉,看看你手中的那枝“笔杆”像不像海日射开的“曙光”。

同学们再思考一下,这一节说白了,就是——我要用手指和手掌摇曳着笔杆,用孩子的笔体写下:

但真的这样说,有没有诗味了?

没有。

“用手指、手掌、笔杆写字”这样简单的意思,一旦用“排浪”、“大海”、“曙光”来比喻,气象就变得壮阔起来,读来惊天动地。

同时,虽然使用了比喻,诗人却回避了通常的写法,采用了陌生化的手段。

有谁能模仿这种特殊的比喻形式写几个句子?

在黑板那深邃的天空上,/老师镶嵌上文字那一颗颗闪烁的星星,/照亮了一双双懵懂的眼睛。

这几句如果要来得通俗一点,又怎么说?

在像那深邃的天空一般的黑板上,/老师镶嵌上像那一颗颗闪烁的星星一般的文字,/照亮了一双双懵懂的眼睛。

句子确实通俗了,但高度凝练、表达新奇的效果失去了。

以后读诗或者写诗,都要注意这一特点。

刚才我们一起攻克了难关,现在理解起来可容易多了吧?

请同学们把全诗再次朗读一下。

  四、探究无限:

  

(一)、名句积累

  1.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陶渊明《饮酒》)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

  3.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陶潜《杂诗》)

  4.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5.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

(诸葛亮)

  6.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7.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植)

  8.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木兰诗》)

  9.蝉躁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王籍《入若耶溪》)

  10.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谢朓)

  11.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北朝民歌)

  12.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

(晋·

陆机《文赋》)

  13.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

(《文心雕龙》)

  14.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15.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16.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

(《三国志》)

  

(二)、食指诗二首:

  1.世纪末的中国诗人

  添加些我们无用的尸骨做干柴

  经寒冬的狂风一吹便吹大火熊熊

  在物欲漫天的冬夜,火焰被吹得

  像民族精神的旗帜迎风抖动

  化苦难的生活为艺术的神奇

  净化被金钱异化了的灵魂

  如此我便没有虚度

  自幼追求艺术的一生。

  2.《热爱生命》(1979)

  也许我瘦弱的身躯像攀附的葛藤

  把握不住自己的命运的前程

  那请在凄风苦雨中听我的声音

  仍在反复地低语:

热爱生命

  也许经过人生激烈的搏斗后

  我死得比那湖水还要平静

  那请到墓地寻找我的碑文

  上面仍刻着:

  我下决心:

用痛苦来做法码

  我有信心:

以人生作为天平

  我要称出一个人生命的价值

  要后代以我为榜样:

  的确,我十分珍爱属于我的

  那条弯弯曲曲的荒草野径

  正是通过这条曲折的小路

  我才认识到如此艰辛的人生

  我流浪儿般的赤着双脚走来

  深感到途程上顽石棱角的坚硬

  再加上那一丛丛拦路的荆棘

  使我每一步都留下一道血痕

  我乞丐似的光着脊背走去

  深知道冬天风雪中的饥饿寒冷

  和夏天毒日头烈火一般的灼热

  这使多百倍地珍惜每一丝温情

  但我有着向恶势力挑战的个性

  虽是缕经挫折,我绝不轻从

  我能顽强地生活着,活到现在

  就在于:

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五、初试牛刀:

  【基础过关】

  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灰烬()瞳孔()阻挠()

  果脯()游弋()摇曳()

  2.下列字形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葡萄匍匐哺育捕风捉影唉声叹气

  B.曙光署名部署寒来署往黯然销魂

  C.惆怅膨涨帐簿为虎作伥英雄辈出

  D.讽谏晓岚毓狂风毛麟角民生凋敝

  3.指出下列意象在诗中所表达的意思。

  蜘蛛网——黑暗势力

  紫葡萄——希望的果实

腐烂的皮肉——创伤是表层的,困难是暂时的

  4.下列诗句节奏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A.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

/相信/未来

  B.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

  C.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

  D.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

  5.下列诗句的朗读提示,有错误的一项是()

  A.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努力”读时语音要重,读得庄重一点。

  B.朋友,坚定地相信未来吧——“朋友”语气要亲切、自然。

  C.相信未来,热爱生命——“相信”“热爱”要读得响亮饱满,激情昂扬。

  D.相信战胜死亡的年轻——“战胜死亡”读出疲惫和伤感。

  6.文学常识填空。

  食指(1948——),原名郭路生,1978年首次使用笔名食指。

代表性的作品《相信未来》《热爱生命》《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等。

六十年代中后期,食指诗歌的出现代表了真正意义上现代诗歌在当代中国的第一次复兴,他的诗直接影响和推动了稍后出现的北岛、舒婷、多多、顾城、江河、芒克等为代表的、后来被笼统称为“朦胧诗”的现代诗歌的创作潮流。

  【能力过关】

  1、“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用美丽的雪花写下:

  2.从前三节诗歌的意象,可以看出当时的社会是怎样的社会?

  3.“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用孩子的笔体写下”,有什么含义?

  4.三次“写下”“相信未来”有什么变化?

  5.第4诗节人称为什么由“我”变成“她”?

  6、最后一节诗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

  7、如何理解本诗反复手法的运用?

  【适度拓展】

  

(一)、断章(卞之琳)

  你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1、诗中揭示了什么?

诗中形象地揭示了人与“风景”的关系;

人不仅是“风景”(即大自然)的组成部分,而且是“风景”的重要组成部分。

“风景”里有了“人”“风景”才会有灵气,才更生动.

  2、全诗四行,分为两个段落,是从哪两个角度来写的?

分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