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师自然地理考研综合整理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662414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51 大小:67.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川师自然地理考研综合整理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川师自然地理考研综合整理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川师自然地理考研综合整理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川师自然地理考研综合整理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川师自然地理考研综合整理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川师自然地理考研综合整理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1页
川师自然地理考研综合整理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1页
川师自然地理考研综合整理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1页
川师自然地理考研综合整理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1页
川师自然地理考研综合整理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1页
川师自然地理考研综合整理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1页
川师自然地理考研综合整理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1页
川师自然地理考研综合整理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1页
川师自然地理考研综合整理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1页
川师自然地理考研综合整理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1页
川师自然地理考研综合整理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1页
川师自然地理考研综合整理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1页
川师自然地理考研综合整理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1页
川师自然地理考研综合整理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1页
川师自然地理考研综合整理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1页
亲,该文档总共5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川师自然地理考研综合整理版.docx

《川师自然地理考研综合整理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川师自然地理考研综合整理版.docx(5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川师自然地理考研综合整理版.docx

川师自然地理考研综合整理版

自然地理学(第四版)

第一章地球

1,什么是地理坐标?

地球表面的经度和纬度是怎么样划分的?

地理坐标:

用经度,纬度表示地面点位置的球面坐标。

把地球看成球状,以赤道为纬度的0度.向南是南纬,到南极就是南纬90度,向北是北纬,到北极就是北纬90度.

把过英过格林尼治的经线叫本初子午线(0度).向东就是东经,向西就是西经.东西各180度一圈正好360度.

2,地球公转的意义

1:

昼夜长短的变化:

昼夜的长短,视晨昏圈分割纬线的情况而定。

一般情形下,纬线被晨昏圈分割成两部分:

位于昼半球的部分叫昼弧;位于夜半球的部分叫夜弧。

昼弧和夜弧的弧长,决定该地的昼长和夜长。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使太阳直射点发生南北移动,因此,除了在赤道和春秋分日外,各地的昼弧和夜弧都不等长。

2: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太阳高度,是指太阳对于地平的高度角。

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地面或得太阳热能的多少。

太阳高度最大的时候,地面上得热最多(光束面积、途径短)。

3:

四季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地球的公转,造成地球上各地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一年分成春夏秋冬四季。

季节变化是半球性的现象,南北两个半球没有同事来临的同一季节,而总是彼此相反。

这是因为影响季节变化的两个主要的因素:

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是半球性的。

这两个因素影响地球所得太阳热量在南北两个半球之间的分配。

3,在太阳系八大行星中,地球语其他行星最显著的区别是什么?

日地距离、地球的形状、大小、运动和海陆分布对地理环境特征的形成有哪些影响?

最显著区别:

存在生命

日地距离:

保证地球得到适量的太阳辐射,推动地球表层的自然地理过程;促进臭氧层、电离层形成,以维护地球自身安全

形状:

影响太阳辐射,从而造成地球表面热量的带状分布及其他自然地理现象的地带性规律

大小:

促进大气圈的形成,海洋、湖泊、生物的出现和温度的稳定

运动:

自转:

昼夜更替;地转偏向力的形成;地方时差异;地球球面弹性变形公转:

昼夜长短变化;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四季和五带的划分。

海陆分布:

对南北半球的气候有很大影响

真题:

2000年

简述综合自然地理学在区域规划中的应用

自然地理学家是区域规划与设计中一支不可缺少的力量。

它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

第一,综合自然地理学对自然环境与资源结构及综合评价的研究,是区域规划中设计经济结构,制定区域最佳的开发利用与管理方案的科学基础。

第二,综合自然地理学关于自然综合体综合评价与预测的研究,是进行景观生态设计与建设的科学依据。

以下是综合自然地理学在一些重要部门中的应用:

1、在区域生态设计中的应用2、在区域农业构成中的应用3、在工业布局中的应用。

4、在指定景观的合理用地规划中的应用。

第二章地壳

1、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各有什么特征?

岩浆岩主要成分为硅酸盐以及部分金属硫化物、氧化物和挥发性物质(如H2O、CO2、H2S等);有多种结构如玻璃质结构、隐晶质结构、显晶质结构、斑状结构;有一定的产状;B.沉积岩富含次生矿物、有机物质、存在化石;产状为层状产出;沉积岩具有多种构造,其中最突出的是层理构造和层面构造;C.变质岩化学成分主要由(二氧化硅,三氧化铝,氧化铁,氧化亚铁,一氧化锰)SiO2。

Al2O3、Fe2O3、FeO、MnO等氧化物组成,化学成分变化范围往往较大;岩石重结晶明显;岩石具有一定的结构和构造,特别是在一定压力下矿物重结晶形成的片理构造;

沉积岩:

见P50

变质岩:

变质岩的特征,最主要的有两点:

一是岩石重结晶明显,二是岩石具有一定的结构和构造,特别是在一定压力下矿物重结晶形成的片理构造。

2、火山活动和地震对地理环境有什么影响?

火山:

改变当地的地表形态,影响空气质量,影响动植物生长生活,但火山也有有利的影响,火山带了的地热和温泉,肥沃火山土壤,制造陆地如夏威夷群岛,火山活动还可以形成多种矿产,最常见的是硫磺矿的形成。

地震:

会引发暴雨、泥石流、滑坡的一系列地质灾害,造成板块移动,瘟疫等疾病肆虐,地震还会使得大的山脉形成山口.影响风带的变化。

真题:

简述全球地震分布与板块构造之间的关系及影响地震强烈的因素:

理论上说,地震带分布在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由于板块构造运动强烈,所以地质活跃。

(1)地震等级;

(2)震源深度;(3)震中距离;(4)土壤和地质条件;(5)建筑物的性能;(6)震源机制;(7)地貌和地下水位等。

第三章大气圈与气候系统

1,厄尔尼诺现象及成因:

现象:

主要指太平洋东部和中部的热带海洋的海水温度异常地持续变暖,使整个世界气候模式发生变化,造成一些地区干旱而另一些地区又降雨量过多。

其出现频率并不规则,但平均约每4年发生一次。

成因:

在正常状况下,北半球赤道附近吹东北信风,南半球赤道附近吹东南信风。

信风带动海水自东向西流动,分别形成北赤道洋流和南赤道暖流。

从赤道东太平洋流出的海水,靠下层上升涌流补充,从而使这一地区下层冷水上泛,水温低于四周,形成东西部海温差。

但是,一旦东南信风减弱,就会造成太平洋地区的冷水上泛减少或停止,海水温度就升高,形成大范围的海水温度异常增暖,产生厄尔尼诺现象。

3、大气分层及各层特点

在气象学中,通常按照温度和运动情况,将大气圈分为五层。

(1)为什么最关心对流层:

对流层的各种天气变化影响着生物的生存和行为,对流层是大气层中与人们生活和生产关系最密切的一层。

、对流层

气温特点:

气温随高度上升而下降(-6℃/1000米)。

原因:

地面是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和水源。

离地面越高,从地面获得的热量自然要少。

运动特点:

对流运动为主

原因:

对流层大气上冷下热,大气不稳定——受热上升,冷却下沉

天气特点:

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原因:

整个大气质量的3/4和几乎全部的水汽和固体杂质集中分布在对流层。

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

(2)平流层从对流层顶到55km左右,气流稳定。

特点:

a温度随高度不变或微升,即由等温分布变成逆温分布。

b水汽、尘埃等非常少,很少出现云和降水,大气透明度良好。

(3)中间层从平流层顶到85km高度,也叫高空对流层。

特点:

温度随高度升高而迅速降低,是大气圈中最冷的部分。

80km高度上,有一个白天出现的电离层,也叫D层。

(4)暖层中间层顶至800km高度,暖层强烈吸收太阳紫外线,因而温度随高度上升增加很快。

(5)散逸层800km高度以上的,空气及其稀薄,地球引力很小

4、全球气温水平分布特点

(1)由于太阳辐射量随纬度变化,所以等温线分布的总趋势大致与纬圈平行。

北半球一月份等温线密集,南北温差大;七月份等温线稀疏,南北温差小。

在南半球,因海洋的巨大调节作用,一月与七月的等温线分布对比不像北半球那样鲜明。

(2)同纬度夏季海面气温低于陆面,冬季海面气温高于陆地,等温线发生弯曲。

由于水体增温慢降温也慢,因此夏季海面气温低于陆面,冬季海面气温高于陆地。

所以,冬季大陆上等温线向南弯曲,海洋上等温线向北弯曲;夏季大陆上等温线向北弯曲,海洋上等温线向南弯曲。

等温线这种弯曲在亚欧大陆和北太平洋上表现得最清楚。

南半球海洋面积辽阔,等温线较平直,北半球海陆分布复杂,等温线不像南半球海面上那样简单、平直,而是走向曲折,甚至变为封闭曲线,形成温暖或寒冷中心。

(3)洋流对海面气温的分布有很大影响。

强大的墨西哥湾流使大西洋上的等温线呈NE—SW向,一月份0℃等温线在大西洋伸展到70°N附近。

其他洋流系统对等温线走向也有类似的影响,但影响范围较小。

(4)近赤道地区有一个高温带,月平均温度冬夏高于24℃,称为热赤道。

(5)南半球无论冬夏,最低气温都出现在南极;北半球最低温度夏季出现在极地,冬季出现在高纬大陆。

北半球夏季最高温度出现在低纬大陆,如20°—30°N的撒哈拉、阿拉伯、加利福尼亚等地。

5、海陆风的形成过程,画图

海陆风是由于海陆热力差异引起的,但影响范围局限于沿海,风向转换以一天为周期。

白天,陆地增温比海面快,陆面气温高于海面,因而形成热力环流。

下层风由海面吹向陆地,叫海风,上层则有反向气流。

夜间,陆地降温快,地面冷却,而海面降温缓慢,海面气温高于陆面,海岸和附近海面间形成与白天相反的热力环流,气流由陆地吹向海面,为陆风。

陆海风的转换时间因地区和天气条件而不同。

一般说来,陆风在上午转为海风,13-15时海风最盛,日没以后,海风逐渐减弱并转为陆风。

阴天,海风要推迟到中午前后才出现。

6、山谷风的形成过程,画图

在山地区域,日出以后山坡受热,其上空气增温很快,而山谷中同一高度上的空气,由于距地面较远,增温较慢,因而产生由山谷指向山坡的气压梯度力,风由山谷吹向山坡,这就是谷风。

夜间,山坡辐射冷却,气温降低很快,而谷中同一高度的空气冷却较慢,因而形成与白天相反的热力环流,下层风由山坡吹向山谷,这就是山风。

在山地区域,只要大范围气压场气压梯度比较小,就能出现山谷风现象。

在平原与高原相接地区。

由于高原边缘地面气温与平原上空同高度上的气温差异,也会出现类似山谷风现象。

7、季风

大陆和海洋间的广大地区,以一年为周期、随着季节变化而方向相反的风系,称为季风。

季风是海陆间季风环流的简称,它是由大尺度的海洋和大气间的热力差异形成的大范围热力环流。

夏季由海洋吹向大陆的风为夏季风;冬季有大陆吹向海洋的风为冬季风。

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

东亚季风由海陆热力差异而引起,亚洲东部濒临广阔的太平洋,居于世界最大的海洋和大陆之间,温度梯度和气压梯度的季节变化比其他任何地区都显著。

冬季,亚洲大陆为冷高压盘踞(蒙古-西伯利亚高压),高压前端的偏北风就成为亚洲东部的冬季风;夏季,亚洲大陆为热低压所控制,同时太平洋高压西伸北进,因此高低压之间的偏南风就成为亚洲东部的夏季风。

东亚季风对我国、朝鲜、日本等地区的天气、气候影响大,冬季等盛行时,这些地区的气候特征为低温,干燥和少雨;夏季风盛行时,这些地区的气候特征为高温,湿润和多雨。

南亚季风主要是由行星风带季节移动而引起的,但也有海陆热力差异的影响。

冬季,亚洲大陆为冷高压盘踞,高压南部的东北风就成为亚洲南部的冬季风,但由于亚洲南部远离高压中心,并且有青藏高原的阻挡,加上印度半岛面积小,陆海间热力差异小,故冬季风尽管干燥,但势力比东亚的冬季风弱;夏季,南亚位于赤道低压内,从南半球越过赤道的东南信风,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转向为西南季风,再加上海陆热力差异的存在使南亚夏季风来的急,势力比东亚夏季风强,气候特征炎热潮湿多雨。

8、大陆性、海洋性气候差异

(1)气温的年、日变化:

海洋性气候的气温年变化与日变化都很小,在洋面上甚至观测不到日变化。

而大陆性气候的气温年较差或气温日较差很大。

在日变化中,最高温度出现的时间较早,通常在一天中的13~14时;最低气温一般出现在拂晓前后。

(2)全年最高、最低气温出现时间:

海洋性气候在气温年变化中,北半球最冷月为2月、最暖月为8月(南相反),在高纬度最冷月还可能是3月,最暖月也可能到9月(如旧金山)。

而大陆性气候在气温的年变化中,北半球最暖月与最冷月分别出现在7月和1月(南半球分别在1月和7月)。

(3)春温秋温:

海洋性气候春季气温低于秋季气温。

大陆性气候春季升温快,秋季降温也快,一般春温高于秋温。

(4)降水:

海洋性气候降水量的季节分配比较均匀,降水日数多,但强度小。

云雾频数多,湿度高。

大陆性气候的降水量少,且降水季节和地区分布不均。

9、地中海气候和季风气候的异同并分析原因

地中海气候和季风气候高温期一致,都在夏季;多雨期相反,地中海气候在冬季,雨热不同期;季风气候在夏季,雨热同期;

地中海气候分布在大陆西岸,季风气候分布于大陆东岸;

地中海气候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形成;季风气候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

10、解释大气逆辐射、温室效应、地面有效辐射。

P66-68

答:

大气逆辐射:

大气获得热能后依据本身温度向外辐射时向下投向地面的那一部分辐射。

(部分外逸到宇宙空间)

温室效应:

大气能使太阳短波辐射到达地面,但地表向外放出的长波热辐射线却被大气吸收,这样就使地表与低层大气温度增高;

地面有效辐射:

是地面辐射和地面所吸收的大气逆辐射之间的差值。

11、北半球的大气活动中心有哪些?

答:

北半球的大气活动中心有:

①永久性活动中心:

太平洋高压,或称夏威夷高压;大西洋高压,或称亚速尔高压;冰岛低压;阿留申低压;②季节性活动中心(半永久性气压系统):

亚洲高压,或称蒙古高压、西伯利亚高压;北美高压;亚洲低压,或称印度低压;北美低压。

12、简述全球环流图式。

P91-95

答:

赤道附近终年受热,温度高,空气膨胀上升,到高空向外流散,导致气柱质量减少,低空形成低压区(赤道低压带);两极地区气温低,空气冷却收缩下沉,积聚在低空,而高空伴有空气辐合,导致气柱质量增加,在低空形成高压区(极地高压带);从赤道上空流向两极地区的空气流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流向逐渐趋于纬线方向,阻滞着来自赤道上空的气流向高纬流动,空气质量增加,形成高气压(副热带高压带);副热带高压带和极地高压带间形成相对低压带(极地低压带)。

13、全球可划分为那几个气候带?

简述其特征。

P114-118

答:

低纬度气候带受赤道气团和热带气团的控制,全年气温高,最冷月均温15~18°C以上。

中纬度气候带:

热带气团和极地气团相互作用,最冷月均温低于15~18°C,有4~12个月的平均气温大于10°C,四季较分明。

高纬度气候带:

盛行极地气团和冰洋气团,低温、降水少蒸散弱,自然景观为无干旱型,有大片沼泽。

高地气候:

出现在55°S~70°N的大陆高山高原地区,自山麓至山顶表现出明显的垂直地带性。

14、简述大气环流及其类型P91-97

答:

大范围内具有一定稳定性的各种气流运行的综合现象。

分为:

环球环流、季风环流、局部环流

其主要表现形式包括全球行星风系、三圈环流、定常分布的平均槽脊和高空急流、西风带中的大型扰动、季风环流。

15、什么是焚风效应?

P97

答:

答案1:

当气流经过山脉时,沿迎风坡上升冷却,在所含水汽达饱和之前按干绝热过程降温,达饱和后,按湿绝热直减率降温,并因发生降水而减少水分。

过山后空气沿背风坡下沉,按干绝热直减率增温,故气流过山后的温度比山前同高度上的温度高得多,湿度也显著减少。

16、简述降水类型及其形成机制、降水变率的意义。

P81-83

答:

对流雨(热雷雨)暖季空气湿度较大,近地面气层强烈受热,引起对流而形成的降水。

常见于夏季,以暴雨的形式出现。

地形雨:

暖湿空气遇高山阻碍而被迫抬升,绝热冷却,在达到凝结高度时便产生降水。

迎风坡多余,背风坡少雨。

锋面(气旋)雨:

两种物理性质不同的气团相遇,暖湿空气循环交界面滑升,绝热冷却,达到凝结高度便产生云雨。

雨区广,持续时间长,主要在温带地区。

台风雨:

台风中有大量暖湿空气上升,可产生强度极大的降水。

剧烈且范围很大,限于夏秋两季。

降水变率:

各年降水量的距平数(当年降水量与平均数之差)与多年平均降水量的百分比。

反映降水的稳定性或可靠性。

17、如何表示大气湿度?

P

答:

(1)饱和水汽压:

温度一定时单位体积空气可容纳的最大水汽量

(2)绝对湿度与相对湿度:

单位容积空气所含的水汽质量;大气实际水汽压与同温度下的饱和水汽压之比;

(3)露点温度:

湿空气等压降温达到饱和的温度

18、简述气团类型及其特征。

P98-99

答:

1)气团的热力分类:

i.暖气团:

气团气温高于其所经下垫面,一般由低纬流向高纬,

ii.冷气团:

气团气温低于其所经下垫面,一般由高纬流向低纬

2)气团的地理分类:

依据气团源地特点划分:

冰洋气团A:

形成于北极区域和南极的高压系统,特点:

气温低,水汽含量极少,气层稳定。

中纬气团或称极地气团P:

根据源地性质不同,分中纬大陆气团cP与中纬海洋气团mP。

中纬大陆气团,主要形成于北半球45°—70°,亚洲的西伯利亚和北美的加拿大,阿拉斯加等地。

中纬海洋气团,多数由中纬大陆气团移至海洋变性而成。

热带气团T:

按源地性质分热带大陆气团cT和热带海洋气团mT

热带大陆气团:

副热带亚欧大陆的大部分地区、北非、北美西南部,冬季见于北非

特点:

气温高,湿度低,气温直减率较大,气层不稳定。

在该气团控制下的天气多晴朗。

热带海洋气团:

副热带海洋上。

特点:

低层温度较高,湿度较大,气层不大稳定。

但在它的中层常常有一下沉逆温层存在,气层稳定,阻碍了对流的发展。

赤道气团E:

赤道地带

特点:

温度高,湿度大,水汽含量丰富,气层不稳定。

它控制下的天气闷热、多雷阵雨。

19、简述锋的类型及天气状况。

P99-101

答:

类型:

(1)根据锋的移动情况,锋分为暖锋、准静止锋、冷锋三种基本类型。

暖锋:

指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方向移动的锋;准静止锋:

指很少移动或速度非常缓慢移动的锋;冷锋:

指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方向移动的锋。

(2)根据形成锋的气团源地类型,又可将锋分为冰洋锋、极锋、赤道锋三类。

冰洋锋是冰洋气团与中纬气团的分界面;极锋是极地气团与副热带或热带气团的分界面;赤道锋是热带或副热带气团与赤道气团的分界面。

天气状况:

暖锋:

(1)近地面锋线处,云层最厚,云的高度也最低;离锋线愈远,云层愈薄,高度也愈高。

(2)暖锋雨区在锋前,多连续性降水,强度较小,历时较长,雨区范围较广。

(3)若暖气团温度高,水汽含量很少,则暖锋上可能出现高云,甚至无云的好天气。

(4)在锋线前约150—200km区域内,由于空中降水,雨滴蒸发,使近地面层湿度增大,可以形成锋面雾。

冷锋:

(1)缓型冷锋:

云雨天气主要在锋后,离锋越远,冷空气越厚,云层由雨层云抬高为高层云、高积云、卷云,最后不再受锋面影响,转为晴朗少云天气。

(2)急行冷风:

夏季地面锋附近常发生旺盛的积雨云、雷雨天气,范围窄;冬季地面锋前出现层状云,锋面移近时有较厚云层,锋面过后天气很快好转。

准静止锋:

(1)准静止锋的云区,降水区比暖锋更广,降水强度比暖锋更小,降水历时比暖锋更长。

(2)如果暖空气的湿度较大,又不稳定,锋上可能形成积状云和雷阵雨。

锢囚锋:

锋面两侧有降雨,且强度较大。

20、海陆分布如何改变低空和高空气压场的纬向带状结构

主要就是热量与热容问题。

海水热容大,吸热量季节相差小;陆地则相反,热容小,冬季由于冰雪,吸收热辐射加倍减少。

这就造成海水温度冬季高于大陆而夏季低于大陆,地面温度高造成高空气压高而地面低压(浮力的密度原理),所以地面气压是夏季海面高于大陆而冬季是大陆高于海面,在高空则相反。

于是地面的季风是夏季吹向大陆而冬季从大陆中心吹向海洋。

由于海陆分布并不遵循纬向分布,所以干预了原来按纬度条带状分布的大气环流,形成了海陆因的季风。

21、地质时期、历史时期和近代气候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人类活动是怎么样影响气候的?

地质时期:

太阳辐射的变化(或太阳活动的变化);下垫面条件的改变;大气环流的变化

历史时期:

近代:

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在人为因素中,主要是由于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特别是发达国家工业化过程的经济活动引起的.化石燃料燃烧和毁林、土地利用变化等人类活动所排放温室气体导致大气温室气体浓度大幅增加,温室效应增强,从而引起全球气候变暖

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最初主要表现在影响了下垫面的面貌,改变了下垫面的粗糙度、反射率、和水热平衡等方面,从而引起局部地区气候的变化。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增加了全球大气的污染,影响了地球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和散射作用,减弱了入射太阳辐射数量,从而导致气温的降低。

西太平洋副高的活动及对我国天气的影响

西太平洋副高是向我国大陆输送水汽的重要天气系统,它的位置、强度的变动对中国的雨季、暴雨、旱涝和热带气旋路径等都有很大影响。

我国降水的水汽来源,一部分主要依靠西南气流从印度洋输送。

另一部分则是由于西太平洋副高随季节转暖北上与中纬度南下冷空气相遇后易形成气旋和锋面,产生大范围的阴雨和暴雨天气。

因而我国降水带的南北移动同西太平洋副高的季节活动一致,通常降水带位于西太平洋副高脊线以北5~8个纬度。

西太平洋副高的季节性活动具有明显的规律性。

冬季位置最南,夏季最北。

每年从冬到夏向北偏西移动,强度逐渐增强;从夏到冬向南偏东移动,强度减弱。

城市热岛效应

  城市热岛是城市化气候效应的主要特征之一,是城市化对气候影响的最典型的表现。

大量的观测对比和分析研究表明,这是城市气候中最普遍存在的气温分布特征。

如果绘制等温线图,则形成等温线呈闭合状态的高温区,人们把这个高温区比喻为立于四周围较低温度的乡村海洋中的孤岛,称为“城市热岛”。

大量观测资料证明,在水平方向上,城市高温中心出现在人口密集、建筑密度大,工商业最集中的城区,例如上海热岛中心位于徐家汇到外滩的旧城区,北京热岛中心位于东西长安街的城区南部。

城市热岛与城市化程度(城市建筑面积、人口规模、人口密度、工业发展、交通运输)以及城市的几何形状、自然地理环境、人类活动方式等均有密切关系。

城市化程度愈高,即城市面积、人口规模、人口密度愈大,其城市热岛强度愈强。

2014真题

三,,指出台风、飓风与热带气旋的联系和区别

台风和飓风都属于北半球的热带气旋,只不过是因为它们产生在不同的海域,被不同国家的人用了不同的称谓而已.在北半球,国际日期变更线以东到格林尼治子午线的海洋洋面上生成的气旋称之为飓风,而在国际日期变更线以西的海洋上生成的热带气旋称之为台风.一般来说,在大西洋上生成的热带气旋,被称作飓风,而把在太平洋上生成的热带气旋称作台风.

台风是发生在热带大洋上的一种强气旋性涡旋,总伴有狂风暴雨.在热带洋面上生成发展的低气压系统称为热带气旋,根据中心附近的最大风力分级,12级以上通称台风.强烈的热带气旋伴有狂风暴雨、掀起巨浪、引发风暴潮.

飓风形成需要三个条件:

温暖的水域;潮湿的大气;海洋洋面上的风能够将空气变成向内旋转流动.在多数风暴结构中,空气会变得越来越暖并且会越升越高,最后流向外界大气.如果在这些较高层次中的风比较轻,那么这种风暴结构就会维持并且发展.在飓风眼(即飓风中心)中相对来说天空比较平静.最猛烈的天气现象发生在靠近飓风眼的周围大气中,称之为(飓风)眼墙.在眼墙的高层,大多数空气向外流出,从而加剧大气的上升运动.

2011三、大气降水的形成过程及人工降水的原因

降水的形成过程是云中的小水滴增大成为雨滴、雪花及其他降水物的过程。

大气降水时必有云,但有云未必有大气降水。

组成云体的云滴、冰晶等体积很小(仅相当于雨滴的百万分之一),随着气流的运动会不断冲撞合并增大,当云滴体积增长到足够大,以致气流不能支持时才能形成水滴下降,在下降的过程中不被蒸发才会形成降水。

一般,在高空形成的大冰晶在较暖气层中溶化后,和大水滴一起以雨的形式降落。

如果气温低于0℃,来不及溶化,就以雪、霰或冰雹等固态水降落。

人工降水的原因:

运用云和降水物理学原理,通过向云中撒播降雨剂(盐粉、干冰或碘化银等),使云滴或冰晶增大到一定程度,降落到地面,形成降水,又称人工增加降水。

2006、简述三圈环流的形成机制及其对全球气压带风带基本分布格局的影响:

三圈环流分低纬、中纬、高纬环流,低纬环流形成的原因:

赤道地区气温高,形成上升的暖气流,在气压梯度力作用下,由赤道上空向北流向北极上空(南风)受地转偏向力影响,由南风逐渐右偏成西南风,流到北纬30度附近成了西风。

这样来自赤道上空的空气就不能再继续北流。

赤道上空的空气源源不断地流过来,又不能继续北进,便在北纬30度附近上空堆积,产生下沉气流,致使近地面气压升高,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

在近地面,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大气由副热带高压带向南北流出。

向南的一支流向赤道低压(北风),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由北风逐渐右偏成东北风,称为东北信风。

东北信风与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在赤道附近辐合上升。

这样,在赤道与副热带地区之间便形成了低纬度环流圈。

影响:

第四章海洋和陆地水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艺术创意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