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现代史世界史阶段整合及特征.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662622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0.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现代史世界史阶段整合及特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中国古代现代史世界史阶段整合及特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中国古代现代史世界史阶段整合及特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中国古代现代史世界史阶段整合及特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中国古代现代史世界史阶段整合及特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中国古代现代史世界史阶段整合及特征.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中国古代现代史世界史阶段整合及特征.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中国古代现代史世界史阶段整合及特征.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中国古代现代史世界史阶段整合及特征.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中国古代现代史世界史阶段整合及特征.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中国古代现代史世界史阶段整合及特征.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中国古代现代史世界史阶段整合及特征.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中国古代现代史世界史阶段整合及特征.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中国古代现代史世界史阶段整合及特征.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中国古代现代史世界史阶段整合及特征.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中国古代现代史世界史阶段整合及特征.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现代史世界史阶段整合及特征.docx

《中国古代现代史世界史阶段整合及特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现代史世界史阶段整合及特征.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古代现代史世界史阶段整合及特征.docx

中国古代现代史世界史阶段整合及特征

中国古代史阶段整合及特征

一、先秦时期:

(公元前221年秦朝统一前)

阶段特征:

先秦是指我国秦统一以前的历史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

经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生产力不断进步,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中华文化萌生,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

㈠夏商周时期(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771年)

1、政治上:

夏朝实行王位世袭制;西周确立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奴隶社会强盛。

2、经济上:

石器助耕,青铜器在农业很少使用;简单协作;井田制;农作物种类更加丰富,后世的农作物已具备。

以“青铜冶炼”为主的官营手工业产生;商朝已有织机,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

商业活动得到鼓励,出现职业商人和货币;

3、文化上:

商代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夏朝历法《夏小正》。

㈡、春秋战国时期:

(公元前770~前221年)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1、政治:

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社会大变革时期:

周天子势力衰微,诸侯割据争霸,分封制破坏;商鞅变法,建立县制,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

2、经济:

铁犁牛耕的使用,都江堰等水利工程的修建,形成精耕细作的耕作方式,世界上先进的耕作方法——垄作法使用;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井田制逐步瓦解,土地私有制产生;重农抑商的政策出台。

以冶铁业为主的私营手工业产生。

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各地出现了许多商品市场和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

商业繁荣。

3、文化:

记录世界上最早的日食、月食、太阳黑子、哈雷彗星、《石氏星表》;“百家争鸣”,以儒、墨、道、法为代表的诸子百家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诗经》、楚辞代表了当时的文学成就;战国的帛画《人物龙风图》《人物驭龙图》,表明中国绘画艺术从萌芽走向成熟。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以乐舞戏谑为业的艺人,称为优伶。

二、秦汉时期:

(公元前221~220年)封建社会的统一和初步发展的时期

阶段特征: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一统的时代,也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开创,为以后历代封建王朝所沿袭;秦汉时的农耕经济进一步发展;秦汉文化是先秦文化的总结和升华,为后世封建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1、政治上:

秦朝灭六国,统一全国;建立皇权至上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中央确立皇帝制度与三公九卿制;地方废除分封制,全面推行郡县制);颁布《秦律》。

汉朝:

汉初采用郡国并行制;汉景帝平定了“七国之乱”;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建立“中朝”、设刺史、实行“推恩令”;实行察举制。

2、经济上:

西汉发明犁壁、二牛一人犁耕法、播种工具耧车。

漕渠、白渠、坎儿井和王景治理黄河推动了农业发展。

西汉时,赵过推行代田法。

两汉出现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东汉杜诗发明的水力鼓风冶铁工具;东汉晚期烧制出成熟的青瓷。

秦汉统一了货币,但又严格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丝绸远销欧洲,获“丝国”称号,运送丝绸产品的商路被后世称为“丝绸之路”。

3、文化上:

秦朝“焚书坑儒”;汉初“无为而治”。

汉武帝时形成以“大一统”、“天人感应”为核心的新儒学,并确立正统地位,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

以《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九章算术》、天文学(浑仪是望远镜发明前世界上最先讲的天文观测工具,地动仪)、造纸术的发明、《氾胜之书》是中华民族对世界科技的巨大贡献。

表现出大一统时代恢弘的文化气度的“汉赋”成为主要文学体裁。

绘画门类丰富,《夫妇宴饮图》是杰作。

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220~589年)封建国家分裂,北方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江南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并赶上北方。

1、政治:

士族地主势力发展,中央集权严重削弱;由于武将专权、地方割据和民族政权并立,国家陷入分裂;北魏孝文帝改革推动了北方民族大融合;选官采取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2、经济:

三国时发明翻车;北魏首创均田制;魏晋南北朝时期,耕耙耱技术形成,直到今天人们基本上都沿用。

南北朝时发明灌钢法,达到当时世界最高水平;并烧制出白瓷,制瓷业取得重要突破;江南得到开发,开始赶上北方。

3、文化:

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家思想面临严峻挑战。

士大夫画家总结出许多精辟的绘画理论,顾恺之“以形写神”。

汉字发展为自觉的书法艺术,魏晋楷书有定鼎之功,钟繇、王羲之贡献最大;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一部农书。

魏晋南北朝,出现了《搜神记》等志怪小说。

伴随着佛教的兴起,云冈石窟、龙门石窟也显示了辉煌的雕刻艺术成就。

四、隋唐时期:

(581年~907年)

阶段特征:

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

建立了强盛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实行完善的中央集权制度;封建经济空前繁荣,对外交往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频繁局面;文化辉煌灿烂,形成了以中国为中心中华文化圈。

1、政治上:

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互相牵制,分工明确,既提高了办事效率,又加强了皇权,中央集权制度完善;安史之乱后出现藩镇割据局面,中央集权遭削弱;采用科举制的封建选官制度。

2、经济:

曲辕犁发明、筒车出现、均田制度盛行;制瓷业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并远销欧洲。

唐朝丝织技术高,还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商业繁荣,开通大运河,城市兴起并有专门的交易场所“市”,农村集市贸易也发展起来,为商业服务的柜坊和飞钱相继问世。

海上丝绸之路发达。

3、文化:

“三教合一”、三教并行,复兴儒学;雕版印刷术的出现、火药应用于军事使唐代科技进入新阶段;唐代楷书步人盛世,欧体、颜体和柳体,成为后人临摹的范式;吴道子等画家在继承前代基础上,吸取印度、波斯等外来美术风格,敦煌莫高窟的壁画盛极一时;唐诗进入黄金时期,李白、杜甫和白居易的诗是唐诗发展繁荣的丰碑;通俗文学体裁——“传奇”出现。

五、宋元时期(960~1368年):

阶段特征:

中国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继续发展的时期。

以汉族为主的两宋政权和蒙古族建立的元朝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战争一度频繁,但各民族交流密切,进一步走向融合;全国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超过了前代,中国的封建经济高度发展;宋元文化成就突出,达到我国封建文化的又一高峰,中国继续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1、政治上:

行政上,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

军事上,宋太祖“杯酒释兵权”,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又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

财政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基本解决了地方割据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

在中央设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分掌行政军政、财政,以分割相权,加强皇权。

元朝实行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2、经济上:

我国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

宋朝出现利用水力的高转筒车;元代黄道婆改进技术,推动了棉纺织业的发展;宋朝时,瓷窑遍布全国各地,出现了五大名窑。

北宋出现最早的纸币“交子”,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

北宋城市经济繁荣,打破市、坊限制并出现晓市、夜市;宋代汴梁,元大都等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

元朝时的泉州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

3、文化上:

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思想,确立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

宋代活字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的发明和外传深刻影响了世界;元代郭守敬的《授时历》是我国古代最精密的历法;王祯的《农书》是四大农书之一。

两宋时期,宫廷画院进入最为活跃的阶段,画学兴起,风俗画足当时画坛的最大亮点,代表作有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宋词、元散曲成为主要文学体裁;宋“话本”兴起。

古代戏曲形成,元杂剧标志着古代戏剧的成熟。

六、明清时期(1368~1840年):

阶段特征: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巩固和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时期。

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加强;农耕经济高度繁荣,手工业、商业得前所未有的发展,新的经济因素产生;与此相适应,明清文化异彩纷呈。

但与世界相比,由于封建专制制度的束缚,中国未能与时俱进,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而衰,逐渐落伍。

1、政治: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空前强化:

明朝裁撤中书省,并废除丞相,权分六部,由皇帝直接管理;明成祖时内阁制度正式确立,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

清朝沿用内阁制,雍正帝时设立军机处,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专制皇权高度发展。

2、经济:

明清时出现风力水车;水稻大面积扩种,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引进,棉花广泛种植。

明清时期瓷器种类丰富,青花瓷、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江西景德镇是著名的瓷都;私营手工业取代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使用花楼机。

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区域性商人群体“徽商”“晋商”形成,一大批工商业市镇兴起,“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重农抑商、“禁海”“闭关锁国”政策严重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

3、文化:

反封建的民主思想产生,他们批判封建理学,否定君主专制,并主张个性自由,提倡“经世致用”、“工商皆本”。

以《农政全书》、《本草纲目》为代表的古代科技达到顶峰。

文人画成就最为突出,最能反映文人画风貌的是以元代王冕的《墨梅图》为代表的写意画。

通俗文学形式——小说大发展,四大名著出现;戏剧繁荣,“国粹”京剧产生,并在同光年间迎来第一个繁盛期。

中国近现代史整合及阶段特征

重要时段:

中国近代史:

1840年-1949年9月,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总特点:

屈辱

中国现代史:

1949年10月1日开始,社会主义社会。

总特点:

崛起

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1840年-1919年。

【旧民主主义革命(近代前期);新民主主义革命:

1919年-1949年9月(近代后期)】

旧民主主义革命是指由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建立资本主义社会和资产阶级专政国家为目的,反对外国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的革命,其中辛亥革命是比较完整意义上的一次旧民主主义革命。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大致可分为:

1)19世纪40-60年代: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初步形成时期,又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时期。

2)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时期,又称资产阶级改良运动高涨时期。

3)20世纪初-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化发展时期,又称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

什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

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指出:

“所谓新民主主义革命,就是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

中国共产党成立和国民革命时期(大革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19年-1927年7月15日】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第二次国民革命、土地革命时期)【1927-1937】

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

第三次国民革命战争时期(解放战争)【1945-1949】

中国由新民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1949-1956】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

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

两年徘徊时期【1976-1978】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至今】

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9世纪40年代~60年代)

(1)经济上:

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势力侵入,自然经济开始逐步解体,中国经济开始成为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

(2)政治上:

列强发动两次鸦片战争,中国丧失很多主权;“中外和好”的局面暂时形成,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

具有时代特色的太平天国运动爆发。

(3)思想上:

“新思潮”的萌发。

⑷社会生活:

西方生活方式开始传入,通商口岸衣食住行等社会习俗开始变化。

二、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完全形成(1860-1901年)

⑴政治上:

中国社会进一步沉沦,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维新变法、义和团运动掀起救亡高潮,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迷梦”。

⑵军事上: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向帝国主义过渡,列强侵华加剧:

边疆危机、甲午中日战争、帝国主义瓜分狂潮,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⑶经济上:

洋务运动,中国开始了大机器生产,中国的近代化起步。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产生并在19世纪末初步发展。

⑷思想上: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洋务思潮指导了洋务运动的进行;维新变法思想广泛传播,形成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⑸社会生活:

维新派倡导、临时政府颁布法令推进“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改革传统婚姻制度,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欢迎;辛亥革命前近代铁路网格局奠定,汽车传入上海,1875年电话传入、电影业起步,1909年航空业开始;报刊唤起民众方面启蒙作用重大。

三、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化和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开展。

(1901-1919年)

⑴政治上:

清王朝的“新政”和“立宪”,加速了辛亥革命的爆发;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中国的政治近代化达到高峰。

北洋军阀政府,对内镇压、对外卖国,中国的统治更为黑暗。

⑵经济上:

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在获得短暂迅速发展,“实业救国”成为时代的潮流,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状况,证明了帝国主义是阻碍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

⑶思想上: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进一步传播,资产阶级革命革命纲领——三民主义形成;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科学”的大旗,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形成空前的思想解放;马克思主义开始传播。

四、中国共产党成立和国民革命时期(1919-1927年)(大革命时期,第一次国民革命时期)

1、政治:

中国人民同列强支持的北洋军阀的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五四运动爆发,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中国共产党诞生,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开展国民革命,国民政府出师北伐,基本上推翻北洋军阀政府统治。

2、经济: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整个中国民族工业又迅速萧条。

3、思想:

新文化运动弘扬民主科学;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进一步传播成为党的指导思想;孙中山提出新三民主义。

毛泽东撰写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文章,提出坚持无产阶级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和依靠农民进行革命斗争的主张。

五、国共的十年对峙(1927-1937年)(土地革命时期,第二次国民革命时期)

1、政治: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两个政权对峙,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交织,华北事变之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走上“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1935年从幼稚走向成熟;政治局面从分裂对峙走向联合抗日。

2、军事:

国民党对红军进行了五次反革命“围剿”;红军长征;日本发动“九?

一八”事变,开始局部的侵华战争。

3、外交:

国民政府对日妥协,不抵抗政策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

4、经济上,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鼓励发展工业、农业和交通运输业。

1927~1936年,民族工业得到较快的发展。

在革命根据地,毛泽东还领导群众开展土地革命、进行经济建设,努力发展生产。

5、思想上:

毛泽东创造性地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思想,以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理论,为中国革命指明方向。

六、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1937-1945年)(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

1、政治:

日军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人民同日本帝国主义的矛盾成为主要矛盾;以第二次国共合作为基础开始了全民族抗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内部存在尖锐斗争。

2、经济:

四大家族官僚资本急剧膨胀;抗日根据地开展大生产运动;沦陷区成为日本的附庸,中国民族企业遭受空前残酷的打击。

3、军事:

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两个战场、片面抗战路线和全面抗战路线两条抗战路线并存,共同抗击日本法西斯侵略;1942年中国政府派遣远征军入缅甸作战,击败侵缅日军,开辟国外战场;国民党发动反共高潮;中共在军事上坚决回击。

4、外交:

日本企图把中国变为它的殖民地,发动侵华战争,中国抗日战争兴起;国民政府收复部分治外法权。

5、思想:

毛泽东发表了《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等文章,创造性地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描绘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蓝图及前景。

在1945年召开的中共七大上,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七、人民解放战争(1945-1949年)(第三次国民革命时期)

1、政治:

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国民反动派之间的矛盾是主要矛盾;中共尽力争取和平民主,重庆谈判和政协会议;国共关系由合作走向全面破裂。

2、军事:

中国共产党领导军民经过战略防御、战略反攻、战略决战和渡江战役几个阶段,夺取人民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

3、经济上,国民党征收苛捐杂税,滥发纸币,国统区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中共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制定《中国土地法大纲》,发起土地改革运动,为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可靠的人力物力保证。

4、思想:

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上的重要报告和《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为即将成立的新中国作了政治理论准备。

八、中国由新民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49-1956年】

1、政治:

新中国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建立并得到巩固,1954年诞生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

2、经济:

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一五计划”的完成,社会主义工业化起步。

3、思想文化:

毛泽东的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社会主义革命理论。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提出,推动了科技文化新局面。

4、外交:

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采取“一边倒”的方针,打破西方帝国主义国家封锁;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我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新中国步入世界外交舞台,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1955年参加亚非会议,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5、社会生活:

实行粮食、食用油等统购统销;人民基本生活得到保障。

颁布《婚姻法》,社会风气根本改变。

相继建成宝成、兰新等铁路,公路交通发展迅速。

《人民日报》等成为党的喉舌,《光明日报》等并存。

九、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十年【1956年~1966年】

1、政治:

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大会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

1958年发动的“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式化运动,“左”的错误不断发展,使社会主义建设遭受重大的挫折。

2、经济:

“一五”计刊的经济建设指标超额完成;1958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会化运动,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的严重失调。

加上严重的自然灾害和苏联政府的背信弃义,导致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1960年冬开始,党中央开始纠正经济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并对国民经济实行以调整为核心的八字方针,使国民经济从1962年起开始恢复发展。

3、外交:

中苏关系恶化,中美仍处于敌对状态,中国积极发展同第三世界的友好关系,

4、文化:

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等报告中,提出了一系列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理论,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新中国电影业出现新特点,反映工农生活和革命题材的作品纷纷涌现;1958年中国电视业诞生。

科技:

“两弹一星”(导弹、原子弹、人造卫星);袁隆平的杂交水稻;

十、文化大革命的十年【1966年~1976年】

1、政治:

“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最终酿成了十年动乱。

民主与法制被践踏,“红卫兵”运动、“全面夺权”,党政机关瘫痪,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无法正常召开,民主法制被严重破坏,出现大量的冤假错案。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中断。

2、经济:

“左”倾错误扩展到经济领域,经济受到严重的损失;但由于周恩来、邓小平及人民的努力仍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3、文化:

极“左”思潮泛滥。

“双百”方针被废除,把学术问题当成政治问题,优秀作品受到错误批判,知识分子受到伤害,社会主义文化教育遭到严重破坏。

4、外交:

对外关系重大发展,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关系缓和,中日邦交正常化。

十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1976年之后)

1、政治:

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加紧立法工作,形成中国特色的法律体系。

平反冤假错案;进一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颁布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进一步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通过《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实施“依法治”国方略。

2、经济:

十一届三中全会经济重心的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责任制,城市国有企业改革,解放了生产力,调动了人们生产的积极性。

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了生产的高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提高。

3、思想文化:

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

形成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文化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

4、社会生活:

衣食住行变化翻天覆地:

吃讲营养、穿讲时尚,住讲舒适;铁路、公路密集,民航世界大国;2000年固话、移动电话世界第二;报刊业恢复生机;电影走向辉煌的新时代,电视普及;20世纪90年代中国接入互联网之后,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势头方兴未艾。

世界史整合及阶段特征

一、古代希腊罗马史——西方文明的源头古代希腊罗马史(公元前8世纪~6世纪)是西方文明的源头。

1.政治上:

以雅典为代表的古代希腊逐渐形成了城邦民主政治,成为近现代西方政治思想和制度的渊源。

2、法律上:

古代罗马逐渐建立了系统而缜密法律,对近现代法制国家的建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3.思想上:

古代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人对人的价值的阐述,是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二、资本主义产生。

【14世纪~16世纪】人类社会开始迈向近代社会(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

1、政治:

手工工场主、商人和金融家形成了新兴的资产阶级,新兴资产阶级希望创造财富,也追求现世的享乐;1581年,荷兰摆脱西班牙的殖民统治,成为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

2、经济:

14~15世纪意大利和西欧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15世纪末—16世纪初,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各地的文明开始回合交融,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出现,“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的形成,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3、文化:

文艺复兴冲破了神学的桎梏,唤醒了人的自我意识;宗教改革打击了西欧的封建势力,摧毁了天主教的精神独裁,使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

伽利略开创了近代科学,为经典力学的创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4、国际关系:

西班牙、葡萄牙、荷兰、英国、法国等开始殖民扩展和掠夺;18世纪中期英国打败法国,确立世界殖民霸权,成为“日不落”帝国。

欧洲殖民者在世界范围内的殖民扩张和掠夺,是世界市场建立的主要途径,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同时也给亚、非、拉美等殖民地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在西欧殖民列强获得血腥财富的同时,世界市场进一步得到拓展。

三、资本主义发展。

[17世纪---18世纪]手工工场和早期资产阶级革命阶段。

1、政治:

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确立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美国独立战争胜利,颁布《1787年宪法》,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政体;法国大革命反复曲折;资产阶级代议制在一部分先进国家得以确立。

2、经济:

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极大地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18世纪中期开始于英国的工业革命向欧美大陆扩展。

3、文化:

启蒙运动是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进一步解放了思想,冲击欧洲的封建专制统治,影响全世界。

1687年牛顿创建了万有引力定律和力学三定律,建立了经典力学,改变了自古代中世纪以来人们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标志近代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