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市主要矿产资源.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628344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47 大小:314.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达州市主要矿产资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达州市主要矿产资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达州市主要矿产资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达州市主要矿产资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达州市主要矿产资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达州市主要矿产资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7页
达州市主要矿产资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7页
达州市主要矿产资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7页
达州市主要矿产资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7页
达州市主要矿产资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7页
达州市主要矿产资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7页
达州市主要矿产资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7页
达州市主要矿产资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7页
达州市主要矿产资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7页
达州市主要矿产资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7页
达州市主要矿产资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7页
达州市主要矿产资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7页
达州市主要矿产资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7页
达州市主要矿产资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7页
达州市主要矿产资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7页
亲,该文档总共4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达州市主要矿产资源.docx

《达州市主要矿产资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达州市主要矿产资源.docx(4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达州市主要矿产资源.docx

达州市主要矿产资源

达州市主要矿产资源

成矿规律及勘查规选区研究报告

 

二○一七年六月

第一章达州市区域概况

第一节自然地理

达州市位于四川省东北部,大巴山南翼,地理坐标:

东经106°40′04″~108°30′36″,北纬30°19′42″~32°19′41″总面积16591km2,人口690万人。

达州市地势地势总体北高(大巴山区)南低(盆地丘陵区),最高处是宣汉县鸡唱乡大团堡,海拔2458.3m;最低处是渠县望溪乡天关村,海拔222m。

北部山体切割剧烈,山势陡峭,形成中、低山地貌单元;南部较为平缓,形成低山、浅丘、平坝地貌单元。

北部大巴山横穿万源市大部、宣汉县北部地区。

铁山、华蓥山、中山、峨层山、明月山、龙洞坝山脉南北向南展布,形成槽谷相间的平行岭谷区,将全市分割为山区、丘陵、平坝3块。

山地占幅员面积70.70%,丘陵占28.10%,平坝占1.20%。

第二节位置交通

达州市北接陕西省安康市和汉中市,南邻广安市,东抵重庆市城口县、开县、梁平县、垫江县,西靠巴中市、南充市,距省会成都约390公里,距重庆约251公里,距陕西西安约610公里,是川渝鄂陕结合部的交通枢纽,是四川出省的主要东通道,铁路、公路贯穿南北东西。

国道G210、G318线和省道S201、S202、S302线纵横境内,已建成的达渝高速公路、达陕高速公路、城(口)—万(源)快速通道、巴(中)—万(州)高速公路以及建设中的南(充)—大(竹)—梁(平)高速公路、拟建的通(江)—万(源)高速公路和营(山)—达(州)高速公路以及以达州境内以国道及省道改造为主的城际快速通道(如达渠城际快速通道、达宣城际快速通道、达开城际快速通道),组成了纵贯南北、连结东西的快速公路交通网;襄渝铁路、达万铁路、达成铁路和建设中的巴(中)—达(州)铁路组成了川东门户的铁路枢纽;河市机场现已开通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昆明等地直航班机;渠江航运小型汽艇可直通重庆等主要港口;构成了以达州市为中心的铁路、公路、航运、空运兼备的立体交通网(详见图1-1)。

图1-1达州市交通位置图

第三节气象水文

达州市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类型。

由于地形复杂,故区域性气候差异大。

海拔800m以下的低山、丘陵、河谷地区气候温和,冬暖、春早、夏热、秋凉,四季分明,无霜期长;海拔800至1000m的低、中山气候温凉、阴湿,回春迟,无酷暑,秋凉早,冬寒长;海拔1000m以上的中山区,光热资源不足,寒冷期较长,春寒和秋霜十分突出。

总体看来,春季多寒潮低温天气,夏季多伏旱和洪涝、大风、冰雹,秋季多连绵阴雨。

据区域气象资料,区内多年极端气温-5.0~41.7℃,最多连续降雨日为21天,最长无降雨日为34天;年均有霜日8天,最大积雪深度40mm,相对湿度80%。

年降雨量840.9~1840.0mm,平均1300mm,降雨多集中在5~9月;月平均降水量220~260mm,最高可达577~773mm,最大日降雨量为194.1mm,降雨多集中在5~9月,约占全年降水总量的75%。

达州市河流由北向南呈树枝状展布。

前河、中河、后河汇成州河后与巴河在渠县三汇镇汇合成渠江,向南注入长江的支流嘉陵江,属嘉陵江水系。

境内流域面积在100km2以上的河流有53条,1000km2以上的干流有15条。

区内的主要河流有渠江、州河、巴河、前河、后河、中河、铁溪河、清溪河、林岗溪,基本形成以渠江、州河、巴河为主的干流水路运输网络,流域覆盖全市大部份地区,除州河、渠江水流量较大外,其余河流水量较小(仅能通过小木船)。

第四节社会经济概况

达州市既是四川的人口大市,也是经济、文化繁荣之市,所辖7个县、市、区,2012年末全市总人口共计690万,全市共有312个乡镇、3070个行政村。

全市耕地面积90.80万公顷,人均耕地面积0.055公顷;有各型水库393座,其中:

中型水库8座,小型水库385座;森林面积62.22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37.5%。

达州市是四川省主要农产区之一,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次为小麦、红苕、玉米、胡豆、洋芋等;经济作物有油菜、花生、青麻、蚕桑、茶叶、烟叶、甘蔗、芝麻、黄花等。

全市主要工业有煤炭、电力、冶金、机械、化工、建材、纺织、酿造、食品、玻璃、制药、印刷等生产和加工企业。

特色农产品资源十分丰富,宣汉县的黄牛和奶牛、万源市的旧院黑鸡和板角山羊、开江县的白鹅等地方畜禽独具特色,大竹香椿、达县竺麻、开江的油橄榄、渠县的黄花、达县的蚕桑、万源市和宣汉县的富硒茶、地道中药材等经济作物久负盛名。

全市已建成全国肉(奶)牛基地县3个、全国油料基地县1个、省级竺麻基地县2个、省级产茶大县2个、省级瘦肉型猪基地县5个、省级水禽基地县3个。

截止目前为止,全市范围内已发现矿产资源38种,已开发利用矿产资源23种,天然气、煤、石灰石、石膏、地热等矿产资源储量较为丰富,富钾卤水、锂、锶、锰、钒也有一定资源量,特别是天然气仅次于新疆、东海,为全国第三大气田。

达州市现有供电电源,一部分是川东电网所辖四川省达州供电局管理的国家电网,另一部分为达州市地方电力公司管理的地方电网,供电线路电压等级为35kv和110kv。

达州市电力情况较好,供电质量稳定,为各行业生产提供了可靠电力保证。

达州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自然生态、历史文化、红军文化、民间民俗文化独具特色,具备建设和发展休闲度假旅游、生态文化旅游的独特优势,是川东旅游类型齐全和高品位旅游资源大市,全市有国家AAA级旅游区3处,国家级森林公园1处,国家地质公园2处,省级地质遗迹1处,省级风景名胜区4处,省级自然保护区2处,省级森林公园4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个、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个、全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4处。

随着中国加入WTO和西部大开发的实施,以及秦巴经济圈的形成,达州市国民经济发展速度加快。

据统计:

截止2012年12月,全市完成生产总值1135.46亿元,较2011年增长12.2%,总额居全省第六;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26.3亿元,增长25.7%,总额居全省第五;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45.3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9.6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2.05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94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047元,分别增长16.6%和14.6%。

近几年来,达州市经济社会继续保持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

第二章区域成矿背景

第一节大地构造

图2-1四川省构造单元分区略图

Ⅰ1扬子准地台Ⅱ5四川台坳Ⅱ6北大巴山冒地槽褶皱带Ⅲ9大巴山褶断束Ⅲ13川中台拱Ⅲ15川北台陷Ⅲ16川东陷褶束Ⅳ20大巴山凹褶束Ⅳ21城口凹褶断束Ⅳ34南充断凹Ⅳ35达州台穹Ⅳ42通江台凹Ⅳ45华蓥山穹褶束

第二节区域地层特征

达州市境内地层出露较全,除泥盆系、石炭系沉积以及志留系下统沉积缺失外,其余从第四系到震旦系均有出露。

第四系地层主要分布于河谷两岸的阶地及平坝地表面。

白垩系地层出露于宣汉县以北的庙坝~万源市以南的草场坝一带。

侏罗系地层在万源市以南的广大地区皆有分布。

三叠系地层只在大巴山南缘及达州市南部各背斜出露。

二叠系~震旦系地层在华蓥山背斜市区以南地带及市区北部大巴山褶皱带有分布,根据本区沉积环境和沉积特征的差异,大致可将市区划分为南、东部和北、西部两个不同的地层区,现分述如下:

一、达州市南部地层区

本区在地层区划上属扬子地层区四川盆地分区的万县小区,据1:

20万达县幅的区域地质图的资料,本区地层从老至新为古生界寒武系中上统洗象池群至第四系全新统,其中缺失奥陶系上统上部、志留系中统上部及上统、泥盆系,石炭系下、上统、白垩系和第三系。

第四系零星分布,本区出露最老地层为二叠系上统,最新地层为第四系,钻孔揭露最老地层为二叠系下统茅口组顶部。

现将各系地层由新至老分述如下:

(一)第四系(Q)

由冲积砂层和砾石层。

厚度不详。

(二)侏罗系(J)

该地层由下统珍珠冲组(J1zh)、中下统自流井组(J1-2z)、中统新田沟组(J2x)、沙溪庙组(J2s)、遂宁组(J2sn)和上统蓬莱组(J3p)组成。

1.珍珠冲组(J1zh)

以灰、褐灰色泥岩和粉砂质泥岩为主,间夹数层泥质粉砂岩和粉砂岩,其组成为不等厚互层。

本组下部夹薄层石英砂岩和炭质泥岩,中上部常有一层厚10~20m的细粒砂岩或粉砂岩,该砂岩之上的泥岩和粉砂质泥岩颜色为灰绿、紫红等杂色,是一大特征。

本组底部常为厚5~10m的细粒砂岩(局部相变为粉砂岩、泥质粉砂岩),与下伏地层整合接触,厚131~272m,一般厚165m。

本组地层中含较多植物化石,偶见鱼类等动物化石。

2.自流井组(J1-2z)

本组为一套湖泊相沉积,岩性岩相较稳定,岩石颜色较深,粒度较细,上、下部含钙质,夹多层介屑灰岩、泥灰岩和石灰岩,含大量动物化石,有少量植物化石,与下伏地层整合接触,厚152~309m,一般厚210m。

根据岩性及古生物特征,由老至新划分为东岳庙段、马鞍山段及大安寨段。

3.新田沟组(J2x)

本组为河流、湖泊相沉积,厚约276m。

本组上、下部为紫、灰绿色粉砂质泥岩,块状层理,不含化石;中部为灰色泥岩和粉砂岩互层,夹薄层生物屑灰岩和泥灰岩,水平层理发育,含瓣鳃化石,与下伏地层整合接触。

4.下沙溪庙组(J2xs)

紫红色泥岩与青灰色长石砂岩的不等厚互层,含钙质结核。

顶部为黄绿色叶枝介页岩。

厚度251~467m。

5.上沙溪庙组(J2s)

紫红、棕红色泥岩、砂质泥岩与紫灰、浅绿色长石砂岩互层,夹粉砂岩。

厚度790~1073m。

6.侏罗系上统遂宁组(J3sn)

棕红色泥岩、钙质粉砂岩、泥质粉砂岩、粉砂岩。

厚度398~410m。

7.侏罗系上统蓬莱镇组(J3p)

上部为灰白色长石质砂岩与棕红色泥岩互层,顶部为石英砂岩;下部为棕红色泥岩与灰白色石英砂岩和长石砂岩不等厚互层。

厚度215~1000m。

(三)三叠统(T)

该系地层由下统飞仙关组(T1f)、嘉陵江组(T1j)和中统雷口坡组(T2l)以及上统须家河组(T3xj)地层组成。

1.飞仙关组(T1f)

该组地层区内广泛出露于背斜轴部,由灰质岩类夹少量泥岩类组成,含瓣鳃类、菊石及少量腕足类、腹足类动物化石。

以假整合覆于上二叠统长兴组之上。

厚372~536m,一般厚430m,根据岩性特征分为五段。

2.嘉陵江组(T1j)

广泛分布于各背斜两翼,由石灰岩、白云质灰岩、夹角砾状灰岩及薄层泥灰岩、钙质泥岩组成,含瓣鳃类、有孔虫、腕足类、腹足类等化石,与下伏下三叠系飞仙关组整合接触。

厚484~715m,一般厚490m,根据其岩性组合特征,该组可分为三段。

3.雷口坡组(T2l)

分布于各背斜东、西两翼,其下部为灰白色厚层状白云质灰岩、灰色石灰岩、角砾状灰岩,底部为绿灰、浅灰色钙质泥岩。

背斜西翼含石膏。

含瓣鳃类、腕足类及少量菊石化石。

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

厚度不详。

4.须家河组(T3xj)

为区内含煤地层之一,以假整合覆于三叠系中统雷口坡组(T2l)的灰岩地层之上。

由细~粗粒砂岩、粉砂岩、粉砂质泥岩、泥岩夹薄层泥灰岩和煤组成,为一套三角洲——河流、湖泊相沉积,旋回结构十分明显。

按沉积旋回,岩性组合和含煤性,将本组地层共划分为七个岩性段,由下往上,第一、三、五、七段(T3xj1、T3xj3、T3xj5、T3xj7)为含煤段,第二、四、六段(T3xj2、T3xj4、T3xj6)为砂岩段。

在泥岩和煤层的顶底板中含丰富的植物化石,并含少量的小个体瓣鳃类及鱼类等动物化石,厚370~655m。

(四)二叠系(P)

该系揭露出的最老地层为二叠系下统茅口组(P1m)、上统龙潭组(P2l)和长兴组(P2c)。

1.茅口组(P1m)

灰、深灰色厚层状石灰岩,呈隐晶质~显晶质,坚硬,含燧石结核及星散状黄铁矿晶粒,岩石击碎后有沥青质臭味。

2.龙潭组(P2l)

为本区的主要含煤地层。

岩性由灰色中厚层状石灰岩、泥质灰岩及深灰色薄~中厚层状钙质泥岩和泥岩与粉砂质泥岩互层组成,水平层理发育。

下部含本区主要可采煤层(I1煤层),夹粉砂岩、细粒砂岩,底部为铝质泥岩。

与下伏地层呈假整合接触。

该组地层厚104~172m,一般厚140m,根据其岩性特征分为五段,其中第一段为含煤段,第二~五段为非含煤段。

3.长兴组(P2c)

为灰色厚层状、巨厚层状石灰岩,含沥青质,锤击具嗅味,含较多的燧石结核,具缝合线构造。

含蜒、有孔虫、珊瑚、腕足类及少量三叶虫动物化石。

该组地层厚96~241m,一般厚220m。

二、达州市北部地层区

本区属扬子地层区四川盆地分区和大巴山分区的过渡带。

据1:

20万通江幅和城口幅的区域地质图的资料,本区地层从老至新出露地层为新元古界震旦系下统南沱组至第四系全新统,其中缺失志留系中统上部及上统、泥盆系、石炭系、白垩系下统上部及上统、古近系和新近系,第四系零星分布。

区内出露最老地层为震旦系下统南沱组(Z1n),其上地层依次为寒武系(∈)、奥陶系(O)、志留系(S)、二叠系(P)、三叠系(T)、侏罗系(J)和笫四系(Q)。

各系地层具体组成情况由新至老分述如下:

(一)笫四系(Q)

为地表岩石风化后形成的坡积、残积碎石、砂土、亚砂土等,主要分布于河流、山间中冲沟面两侧及地势低洼地。

厚0~10m。

与下伏地层为不整合接触。

(二)侏罗系(J)

由上统蓬莱镇组(J3p)、遂宁组(J3sn)、中统上沙溪庙组(J2s)、下沙溪庙组(J2xs)、千佛岩组(J2q)和下统白坝组(J1b)地层组成。

1.蓬莱镇组(J3p)

上部:

砂岩为主夹泥岩及泥质灰质角砾岩。

下部:

浅灰、黄灰灰绿色厚层细粒岩屑石英砂岩,石英砂岩及紫红色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互层。

2.遂宁组(J3sn)

棕红、紫红色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夹紫灰色细粒石英砂岩,底部为棕红、紫灰色厚层长石石英砂岩。

厚300m。

3.上沙溪庙组(J2s)

紫红、暗紫红色砂质泥岩与厚~块状细~中粒长石石英砂岩不等厚互层。

砂岩,紫红色泥岩为主夹细~中粒长石石英砂岩。

厚1300m。

4.下沙溪庙组(J2xs)

为褐红、紫红色泥岩、砂质泥岩与灰、青灰、黄灰色砂岩、粉砂岩和泥质粉砂岩不等厚互层,夹钙质结核,顶部为黄绿色叶肢介页岩,含瓣鳃类、叶肢介和植物化石,厚约500m。

5.千佛崖组(J2q)

杂色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下部夹介壳灰岩及黑色页岩,底部为细粒石英砂岩。

厚310~450m,平均厚367m。

6.白田坝组(J1b)

灰、褐灰色细粒石英砂岩和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页岩组成2~3个韵律。

局部夹碳质页岩,煤线及菱铁矿结核。

底部为浅灰色细~中粒长石石英砂岩或岩屑砂岩。

厚340~604m,平均厚461m。

(三)三叠系(T)

由上统须家河组(T3xj)、中统巴东组(T2b)、下统嘉陵江组(T1j)和大冶组(T1d)地层组成。

1.须家河组(T3xj)

为浅灰色中~粗粒长石石英砂岩,夹灰~深灰色细砂岩、粉砂岩、砂质泥岩。

平均厚约314m,根据岩相、岩性特征分五段,一、三、五段为粉砂岩、砂质泥岩段,质较软,称“软层”:

二、四段为砂岩段,称“硬层”。

一、三、五、段中含煤10~13层,其中大部可采两层。

零星可采4层。

由上至下分述如下:

2.巴东组(T2b)

上部为黄灰色泥灰岩。

中部为紫红色粉砂质页岩及泥质粉砂岩。

下部为深灰色白云质页岩为主夹角砾岩及石膏。

厚210m。

3.嘉陵江组(T1j)

四、二段为快状角砾岩、白云岩为主夹灰岩,产石膏及卤水。

三、一段薄~中层灰岩、泥质灰岩为主夹泥灰岩、页岩。

厚540m。

4.大冶组(T1d)

上部灰色泥灰岩与紫红色泥灰质白云岩,白云质砂质页岩不等厚互层。

下部为泥灰岩、灰岩为主夹白云质灰岩、白云岩及紫红色泥质白云岩。

厚340m。

(四)二叠系(P)

由上统上统大隆组(P2d)或长兴组(P2c)、吴家坪组(P2w)、下统茅口组(P1m)、栖霞组(P1q)、梁山组(P1l)地层组成。

1.上统大隆组(P2d)/长兴组(P2c)

黑色碳质页岩夹透镜状灰岩及硅质岩。

灰色中层~块状灰岩。

厚120m。

2.吴家坪组(P2w)

灰色深灰色燧石条带灰岩夹燧石团块,砂质、碳质页岩、粘土岩、煤及黄铁矿;为含煤地层。

厚360m。

3.茅口组(P1m)

灰色厚层灰岩,中部夹燧石团块及条带,上部局部夹炭质页岩,泥质粉砂岩。

厚170m。

4.栖霞组(P1q)

灰黑色厚~块状沥青质灰岩,下部夹多层黑色钙质页岩、泥质粉砂岩。

厚88m。

5.梁山组(P1l)

铝土岩、炭质页岩、煤层、黄铁矿、赤铁矿。

含植物化石碎片。

厚8m。

(五)志留系(S)

1.中统罗惹坪组(S2lr)

下部为灰绿色、浅灰绿色砂岩及砂质页岩夹透镜状生物灰岩,部分地方夹椭球状砂岩;上部为灰绿色、黄绿色页岩及砂质页岩,夹透镜状细砂岩,厚135-318m,与下伏龙马溪组整合接触。

2.下统龙马溪组(S1ln)

底部为黑色炭质页岩,有时夹铁铝质粘土页岩含星点黄铁矿,下部为黄绿色、灰绿色页岩夹砂质页岩,上部为灰绿色、黄绿色砂质页岩夹薄层细砂岩,厚11-465m,平行不整合与奥陶系上统之上。

(六)奥陶系(O)

1.上统五峰组(O3w)

自上而下由黑色炭质页岩、硅质页岩、硅质板状页岩组成,后1~7.5m。

(七)寒武系(∈)

2.中统八卦庙组(∈2b)

薄层状含砂质泥质微粒灰岩夹薄层状微粒灰岩,厚180~247m,与下伏毛坝关组呈整合接触。

3.中统毛坝关组(∈2m)

浅灰~深灰色薄~中厚层状泥质灰岩及厚层状隐晶质灰岩,厚650~881m,与下伏箭竹坝组呈整合接触。

4.下统箭竹坝组(∈1j)

地层岩性较单一,为浅灰~深灰色薄层状泥质微粒灰岩夹薄层状微粒灰岩,厚183~288m,与下伏鲁家坪组呈整合接触。

5.下统鲁家坪组(∈1l)

下部为硅质岩夹炭质页岩、白云质灰岩,中、上部为炭质页岩及深灰色页岩夹泥灰岩,厚220~680m,与震旦系下统火山碎屑岩呈角度不整合关系。

(八)震旦系(Z)

1.上统灯影组(Z2dn)

下部为条带状硅质灰岩夹白云质灰岩、泥质灰岩及灰质页岩,上部为硅质灰岩或泥质灰岩及白云质灰岩,厚99~186m。

2.上统陡山沱组(Z2d)

下部为紫红色粉砂质页岩夹粉砂岩,上部为灰绿色灰质页岩,厚147~252m。

第三节区域构造

达州市位于四川盆地川东断褶带的东北段,北接秦岭-大巴山造山带和米苍山复背斜,南接川南褶皱带北缘,东靠川东南-湘鄂西隔槽式褶皱带,西部以华蓥山断裂带为界邻接四川盆地的川中、川西,直到龙门山和松潘造山带。

达州市北部构造形迹以北北东-北东向梳状褶皱为主,背斜近轴部局部伴生有逆冲断层,南部因川黔经向构造带伸入,成生了一系列南北向压性构造形迹,与北北东-南南西向构造形迹形成一系列复杂的复合关系,向斜宽缓为谷。

北部地区受大巴山弧形构造带晚近活动向外波及影响,成生了北西构造形迹(详见图2-2)。

 

图2-2达州市构造纲要图

一、主要褶皱

根据前述区域地质背景,现将各主体构造简介如下:

1.华蓥山背斜

位于华蓥山褶皱带西部边缘。

于四方山一带延入区内,向北东延伸至达县赵家场、坝园子一带倾伏。

区内长70km。

轴向N10~25°E,轴部地层为二叠系上统长兴组及三叠系上统飞仙关组、嘉陵江组,两翼地层为雷口坡组,须家河组至侏罗系下统沙溪庙组。

轴部地层平缓,两翼不对称,北西翼陡,地层倾角30°-80°,南东翼缓,倾角30°-40°,背斜轴面倾向南东,为狭长半箱状斜歪背斜,背斜北段东翼于达县木头与铁山背斜斜鞍相接,其相接部位及其附近发育了一系列扭性断层。

2.铁山背斜

位于达县城以西,为华蓥山背斜北段东翼仙人掌状的孪生分枝构造,总的轴向N20°E。

南北两端均有偏转;南端与华蓥山背斜相接部位为北31°东,渐延出区外,略呈“S”形。

区内长39Km,轴部出露地层为须家河组砂岩,背斜两翼不对称,西翼陡,岩层倾角40~80°,常见直立倒转现象,东翼较缓倾角在40~50°之间,轴面倾向南东。

3.中山背斜(铜锣峡背斜)

位于华蓥山褶皱带中部,是该褶皱带的三条主干背斜之一。

于邻水古路口一带进入区内,向北延伸至通川区罗江口以东倾伏,区内长120Km。

轴线呈舒缓波状,总轴向N30°E。

背斜枢纽多次波状起伏,形成轴部小的隆起高点。

轴部出露最老地层为嘉陵江组,分布于各隆起高点部位。

两翼地层为三叠系须家河组至侏罗系下沙溪庙组,两翼地层总体呈不对称,桐子湾井田以南,北西翼较陡,岩层倾角30~60°,南东翼较缓,倾角10~40°,桐子湾井田以北,北西翼较缓,岩层倾角12~38°,南东翼较陡33~58°,桐子湾井田处于转向段,两翼地层基本对称。

4.峨层山背斜

位于亭子铺向斜以东,南端倾伏于永兴场附近与铜锣峡背斜成斜鞍相连。

全长60Km,轴向北20°东,轴线微有弯曲,南端倾伏部位偏转较大,为N20~30°W。

轴部出露最老地层为雷口坡组,两翼为三叠系须家河组至侏罗系下沙溪庙组。

两翼岩层不对称,南东翼陡40~80°,北西翼稍缓40~60°。

为一不对称背斜。

5.赫天祠背斜

位于达州市北东杨柳池、李家桥一带。

背斜轴线为北65°东,轴部受逆断层的破坏不完整,北翼地层断层少,地层层次较完整,南翼地层破坏严重,构造极为复杂,地层重复、缺失,完整性差。

背斜两翼极不对称,南东翼陡,为70~80°,多直立倒转。

北西翼缓30~45°。

6.明月峡背斜

位于华蓥山褶皱带南东边缘。

背斜起于长寿区西山一带,止于开江县中新场,长160公里。

轴线平直呈N30°E延伸,仅在北东端开江县内开始倾伏的部位逐渐转至北50°东。

轴部出露最老地层二叠系长兴组及三叠系飞仙关组。

两翼地层为须家河组至侏罗系沙溪庙组。

两翼不对称,南东翼陡,倾角57~80°,北西翼缓,倾角30~44°,为线形斜歪背斜。

7.龙洞坝背斜

位于任市向斜以东,起于万州龙子梁、小垭口一带,止于沙河铺一带,境内长约40Km,轴向北45°东,境内为背斜西翼,轴部地层为三叠系嘉陵江组、雷口坡组,两翼为三叠系须家河组至侏罗系下沙溪庙组。

两翼不对称,南东翼陡,倾角50~80°,局部直立,北西翼较缓,20~54°。

轴面倾向北西,为狭长斜歪背斜。

8.大巴山褶皱构造带

分布于达州市北东部,呈北西~南东向展布。

该构造从印支期开始形成,至喜山期发展成熟,由走向近似平行的北西向褶皱和压性或压扭性断层组成,其中以褶皱为主。

断裂走向和褶皱轴均呈弧形展布。

构造轴线大致平行展布,强度由北东向南西渐次减弱,即本区东北部褶皱紧密,幅度大,逐渐向南西方向变得比较稀疏和宽缓。

总的情况是,长坝向斜以北一带之褶曲,两翼产状较陡,岩层倾角常在30~50°以上,向南至罗文坝一带的褶曲一般都宽缓,岩层倾角一般为3~10°。

二、主要断层

前述各背斜构造(褶皱构造带)中均存在有断层,华蓥山褶皱带各背斜的断层以横向逆断层或走向断层居多,少量为正断层,断距大小不一,有的对煤层有破坏作用,有的未对煤层造成破坏。

大巴山弧形构造带断裂构造较弱且规模亦小,并有由北向南减弱的趋势,大多属于压性及压扭性的走向断裂,较主要的有草坝断裂、下春坪断裂等,断层一般长10~20Km,走向北西,倾向北东,倾角40~60°,断距多为30m左右,对煤层破坏程度各有不同。

三、岩浆岩

全市范围内主要以沉积岩为主,岩浆岩出露较少,仅出露于万源市与陕西交界结合部,主要分为喷出岩和侵入岩两类,喷出岩与远古代沉积变质岩作不等厚间互产出,侵入岩作岩基、岩株、岩脉侵入或贯入于元古界火地垭群中,沉积不整合于震旦系之下,其常见的岩浆岩主要有安山玄武岩、闪长岩、石英闪长岩、花岗岩、斜长花岗岩等。

第四节区域地球物理、地球化学、自然重砂特征

一、地球物理特征

达州全区重力表现为负异常,在宣汉、渠县航磁显示为正异常,形成北东南西向展布的航磁正异常带。

二、地球化学特征

四川省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在有限的资料结合1:

20万地球化学调查在万源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