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630372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4.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爱莲说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爱莲说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爱莲说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爱莲说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爱莲说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爱莲说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爱莲说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爱莲说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爱莲说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爱莲说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爱莲说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爱莲说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爱莲说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爱莲说Word文件下载.docx

《爱莲说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爱莲说Word文件下载.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爱莲说Word文件下载.docx

铭,铭原来是刻在器物上用于述功纪行或警戒劝勉,文辞精练,有韵,读来铿锵有力;

体制短小,最短者不足十字,与格言颇相似。

说,是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有波澜起伏,篇幅一般不长,跟现代杂文颇为相似。

《爱莲说》就是说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二、整体感知

《陋室铭》

1.在广泛的课外阅读中,我们发现古代名士文人特别喜爱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因此这些客观之物就有了丰富的文化积淀,如松、竹、梅,如高山、名川、清风、明月。

一所简陋的房屋也可以寄托作者的志向,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刘禹锡的传世佳作《陋室铭》。

2.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哲学家。

字梦得,洛阳人。

自称为汉代中山王刘胜的后人。

贞元九年进士,官至察御史。

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

王叔文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后又任连州.夔州.和州等刺史,官至检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

刘禹锡不仅是一位政治改革家和哲学思想家,也是一位有着独特成就的出色诗人。

作者刘禹锡曾中进士,官至监察御史。

陋室,这里指作者任和州(今安徽省和县)刺史期间(824—826)在当地构筑的简易房子,有一正房,两厢房,坐北朝南。

正房中有石碑一方,碑首有篆书“陋室铭”三个字,现在安徽和县仍保存着。

作者为它作铭,主要是为了表述自己的抱负和情操,但字里行间也流露出讽刺现实的意味。

3.自由读课文或默看注释,理解句意,读懂课文。

(找出韵脚和所押之韵:

-ing)把你觉得是重点的词句写在下面,并作好解释。

4.文章的题目是《陋室铭》,但是作者并没有直接写陋室,而是从什么写起?

5.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表现其简陋的?

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

6.经过反复描写陪衬,文章主旨已经突出,意思似乎已写尽了,作者为什么又写诸葛庐、子云亭?

7.文章结尾引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含义?

8.“托物言志”是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

托“陋室”言“德馨”。

9.作者为什么会有如此情怀?

这种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在当今有什么意义呢?

10.小结:

11.迁移训练,请大家来看这样一则材料:

《学习铭》

“学习不好,努力就灵;

成就再小,收获就行。

斯是差生,惟吾德馨。

学习上台阶,更上一层楼。

谈笑有朋友,往来是挚交。

可以读名著、做练习。

无噪声之乱耳,无运动之劳形。

学校有老师,在家有家长,学生云:

何以不学?

《网吧铭》

“地不在大,网快则名。

机不在多,不卡则灵。

斯是陋吧,惟吾爱去。

电光鼠标器,超薄显示屏。

谈笑有网友,往来无人查。

可以玩游戏、查资料。

无噪音之乱耳,无抽查之劳形。

南边e空间,北方七彩虹(均是网吧名)。

网友云:

哪个都行!

13.作业:

读了刘禹锡的《陋室铭》,给你的家,你的卧室取个有深意的名字,也学一下刘禹锡,为你的家描上一笔,用来表达居住在家中的感受?

你的感受:

爱莲说》

不知大家有没有发现,我们这个城市里鲜花店越来越多了。

大家知道这是为什么呢?

(生答略)因为鲜花除了具有缤纷的色彩和馨之外,它们还具有美丽、圣洁、华贵等不同的精神气质。

人们用鲜花来传递情感,表达问候,人们爱什么花,也反映了他们不同的心态和志趣。

古代有爱梅如妻的林逋,有以菊自励的陶渊明,

敦颐最喜欢莲花,他写了一篇短文——《爱莲说》,虽然只有119个字,却是千古传诵的名篇。

但周敦颐喜欢莲花主要并不是因为它美,他写《爱莲说》的主要目的也不是赞美它的美。

那是为了什么呢?

请看课文。

周敦颐(1017~1073),

三、学习过程

1.写出重点词句,与大家一起学习。

2.请同学们找出直接描写莲花的句子。

3.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

并赋予了莲花哪些品格?

4.你读了作者描写莲花的这些句子之后,你觉得作者赞美的仅仅是莲花吗?

5.你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6.“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7.本文以“爱”为脉络,写出了对莲花的喜爱,为何还要写菊花和牡丹?

8.作者对这三种花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

9.借花喻人,归纳主题。

①借花喻人:

②归纳主题:

10.语言优美,品味语言。

11.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这篇课文封建时代的君子形象对我们今天如何做人,完善自我品德修养有一定的启示。

我们课后深入思考一下,把体会写到练笔本上。

探讨:

分析《爱莲说》、《陋室铭》两篇文章的异同。

点评回复引用举报返回顶部

答案:

-ing)

山不在高:

在,动词,在于。

苔痕上阶绿:

上,动词,这里是长到、蔓到的意思。

谈笑有鸿儒:

鸿,通“洪”,大。

可以调素琴:

调,调弄,这里是弹奏的意思。

无丝竹之乱耳:

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庐:

简陋的房屋。

无案牍之劳形:

劳,劳累,形容词用作动词,即“使……劳累”的意思。

亭:

形状像亭子的小房子。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痕绿上阶,草色青入帘

何陋之有——有何陋

开头运用类比立论,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概括全文主旨。

类比即指山“有仙则名”、水“有龙则灵”──这是当时人们公认的道理。

仙之于山、龙之于水既如此,则人之于室亦当如此,是以室虽陋而有德者居之,则不陋矣。

如此立论,颇有一锤定音之势。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写“陋室”环境之清幽宁静。

用的是对偶、拟人的修辞方法。

以动写静,赋予苔藓、草色以人的灵性。

“苔藓”也想从台阶爬到陋室,听听主人在说些什么;

“草色”也想从窗户窥视主人在干些什么。

这样把苔藓和青草写活了,既有精神又有韵味,我们已不觉得陋室的环境凄凉、荒芜,反而觉得春意正浓,生机盎然。

用拟人的手法渲染了环境的幽雅,流露出主人喜悦之情。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说在这个陋室里,常有学识渊博、才华出众的鸿儒谈笑风生。

这是写陋室的人物,运用对偶的修辞方法。

除了对偶,还有衬托。

作者没写自己是什么人,而是写与他交往的朋友。

俗话说,欲知其人应知其友,知其友者必知其人。

因此我们便得知主人必是高雅之士。

主人德才兼备,表明主人高雅脱俗的情怀。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在陋室里,兴致所至,可以弹弹古琴,看看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也没有繁冗的公文劳累身心。

这是写主人的生活情趣。

这两句中,有正面描写即实写的句子,“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也有反面描写即虚写的句子,“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可以调素琴”与“无丝竹之乱耳”对应,“阅金经”与“无案牍之劳形”相对应。

这样正反对照,虚实相生,表明了作者恬淡闲适、安贫乐道的情趣。

★★作者既然喜欢“调素琴”,又如何理解“无丝竹之乱耳”的那份轻松?

古人讲“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诗人有志不得伸展,采取消极的办法,避而不与庸俗官僚来往。

“无丝竹之乱耳”表示了他对那些人灯红酒绿生活的鄙弃、厌恶。

★★作者是从三方面表现陋室之陋的:

陋室之景宜人,陋室之人高雅,陋室之事有趣。

看来,陋室其实不陋,这一切又是为了陪衬“惟吾德馨”,呼应开头。

正因为主人道德高尚,名声远扬,陋室才见其不陋。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诸葛庐是东汉末年诸葛亮隐居南阳隆中时居住过的草庐,子云亭是指西汉学者扬雄住过并写作《太玄经》的亭子。

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室以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况,表明“陋室”主人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孔子这句话是个典故,孔子打算搬到九夷山去住,有人对他说:

“那个地方十分简陋,你怎么能去住呢?

”孔子回答说:

“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陋室铭》的全篇旨意是从孔子“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这句话生发而来,作者以此结住全文,显得立意高远,无懈可击。

但引文中略去前半句,而只用后半句,是因为“君子居之”的意思已经包含在全篇文章之中,略去后才有余味。

这样引述既巧妙地回应了开头“惟吾德馨”一句,又显得含蓄无穷,发人深思。

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安贫乐道的情趣和高洁傲岸的节操,但字里行间也流露出讽刺现实的意味。

性格、志趣的产生与时代是密切相关的。

刘禹锡写此文时,唐王朝正一天天地衰落下去。

在宫中,宦官专权;

朝廷上,牛、李两党互相倾轧,妒贤害能,任人惟亲。

在这种情况下,官僚士大夫阶层大多只顾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念。

刘禹锡对此深感忧虑,却又无可奈何,只能独善其身,保持自己高洁的人格,特立独行,避而不与那些庸俗的官僚来往。

至于“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在当今的意义”这个问题,学生可肯定,也可否定。

称颂的是:

人品(不慕荣利、不求闻达、安贫乐道)是高尚的。

批评的是:

逃避世俗,脱离劳动人民,缺少为国为民的奉献精深。

不能与时俱进,不能抵制腐败,不能培养自己的意志(----周恩来在人群嘈杂的闹市区读书)这种人在现代生活中,简直不能生存。

通过对陋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抒发了作者独特的情怀,一个坦荡乐观、洁身自好、安贫乐道的文人形象跃然纸上。

《陋室铭》是一篇短文力作,是我国古代文苑中的一朵奇花,千百年来经久不衰。

它的显著特点就是文辞蕴藉、语言精辟。

采用大量的修辞方法,对偶工整,对比鲜明,互相衬托,虚实相生,引经据典,言志如诗,我们不但感受到作者坦荡乐观、洁身自好的文人情怀,而且品味到一种韵味如歌的音乐美,读来如行云流水,文气通达起伏,是我国古典文库中脍炙人口的珍品。

《学习铭》“学习不好,努力就灵;

《网吧铭》“地不在大,网快则名。

《爱莲说》

1.同学们,不知大家有没有发现,我们这个城市里鲜花店越来越多了。

宋代的周敦颐最喜欢莲花,他写了一篇短文——《爱莲说》,虽然只有119个字,却是千古传诵的名篇(板书课题、作者)。

2.周敦颐(1017~1073),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谥号元公,著名哲学家(理学家,文学家),是我国理学的开山祖,他的理学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

人们都说他“志趣高远,博学力行,有古人之风”。

他的学问、气度,也感动过许多人来追随他学习,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程颐、程颢两兄弟,他们后来都成了南宋一代著名的理学家。

3.之①结构助词,的;

之②结构助词,主谓关系,不译。

焉①语气助词,啊、呀;

焉②兼词,于之、在其中。

中①名词,里、内,读zhng;

中②动词,射中目标,读zhng。

而①,连词,修饰关系,不译;

而②连词,转折关系,但是、却。

4.请同学们找出直接描写莲花的句子。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5.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

从“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至“亭亭净植”几句,在描写中渗透作者对莲的无限赞美之情,突出了莲的洁净、单纯、雅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则总括莲的品格。

“出淤泥而不染”象征君子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的品质;

“濯清涟而不妖”象征君子的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象征君子的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象征君子美好的姿质。

6.你读了作者描写莲花的这些句子之后,你觉得作者赞美的仅仅是莲花吗?

不是。

是为了歌颂具有莲花那样高尚品质的人。

借赞花来赞人,这种写法就叫作借物喻人和托物言志。

——作者以莲花自比,借以抒发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高尚情操。

7.你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这是一个反问句。

一方面照应上文“予独爱莲”,另一方面也透露出对人生世事的感叹,慨叹当时与作者志同道合的人少,能做到品行高洁的人少。

8.“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这个感叹句,是作者对那时一些士大夫追求名利,求取富贵的处世态度的强烈讽刺。

9.本文以“爱”为脉络,写出了对莲花的喜爱,为何还要写菊花和牡丹?

★谁爱菊花?

陶渊明。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作者写陶渊明独爱菊,正是赞颂他不苟同于世俗的高洁品质,也是用菊花来正面衬托莲花,用陶渊明来正面衬托他自己。

★谁爱牡丹?

世人。

因为牡丹色彩艳丽,妩媚动人,象征富贵。

也就是说世人都追求富贵,作者写世人甚爱牡丹是从反面衬托莲的高洁品质,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由此可以看出,衬托手法的运用是本文的另一个突出特点。

在这篇课文中,作者先用众多可爱的花作一般的映衬,再以菊和牡丹作重点映衬。

菊,从正面映衬;

牡丹,从反面映衬。

描写莲时,浓墨重彩,工笔细刻,卓然超群的“莲”的形象,在“草木之花”的背景上,在“菊”“牡丹”二花的陪衬下,在画面上凸现出来,使人心驰神往。

另外,本文还用隐逸者、富贵者映衬君子;

用菊之爱、牡丹之爱映衬莲之爱,以此表明作者与众不同,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10.作者对这三种花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

叹惋菊花,为了洁身自好而逃避现实,超然物外,处世态度未免有些消极。

鄙薄牡丹:

追名逐利,攀附富贵,未免有些庸俗。

赞美莲花:

“出淤泥而不染”,立身污浊尘世却能永葆高洁本色,十分难得。

课文中的两个“独”字,充分表现了作者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表明了自已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11.借花喻人,归纳主题。

喜爱哪一种花,表明人们的不同的思想感情和气节。

以菊、牡丹、莲喻三种人,以三种爱象征三种生活态度。

菊是隐逸者,逃避现实。

菊花不在春天与百花争艳,而在群葩凋落的秋季独吐幽芳,就像那些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而离群索居、隐遁山林的逸民高士。

牡丹是富贵者,贪图享乐。

它雍容华贵,绚丽多姿,就像达官显贵和攀附富贵的庸碌之辈。

莲是君子,高洁典雅。

它不染尘俗,就像胸怀磊落,行为正直,德声远播的君子。

文章借赞美莲花的可爱来歌颂君子的坚贞气节,既是作者的自况,也是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态的批评,表现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12.语言优美。

表现的形式

(1)骈散结合

(2)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相接的两句话,字数相同,意思相对,叫做骈句,如“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

骈句,还可以包括排比句,如“菊,花之隐逸者也;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莲,花之君子者也。

”骈句以外,统称散句。

作者采用骈散结合的方法,长短句相间,错落有致,读来有一种节奏感,韵味无穷。

多种修辞方法的使用,使文章活泼生动。

①排比(如第⑤句);

②比喻(如第⑤句);

③对偶(如“莲之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④反问(如第⑧句)。

13.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周敦颐的《爱莲说》,堪称古代散文精品,精在精粹活泼的语言风格、精在形神统一的“借花喻人”、精在“力排众好”的高雅主题,莲是作者生活理想的象征,在污浊的社会环境中,不愿隐逸、不慕富贵,保持高洁的情操,这在封建社会是难能可贵、超凡脱俗的,我希望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同学们都能够志存高远,做胸怀磊落、行为正直、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莲花式的人。

14.分析两篇文章的异同。

学生讨论明确:

两文都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不同的是所托之物不同,所言志向不同。

《陋室铭》通过对陋室的描绘,表现自己安贫乐道、高洁傲岸的志向和追随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爱莲说》以莲喻人,将莲人格化,这正是作者心志的写照,是作者理想的寄托。

此外,《陋室铭》引用孔子的话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爱莲说》运用正衬反衬的手法将自己独特的爱好表现无遗,表达了自己的志向。

“荷”态万千入诗文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这两句诗出自南宋杨万里的《小池》,这是初夏的荷态。

作者以敏锐的观察和细密的体悟,借荷传递出了初夏的气息。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同样出自杨万里之手的这两句诗,描述的是盛夏荷的风貌:

千顷荷叶一直连到天边,绿得无穷无尽;

朵朵荷花映着旭日,更是红得娇艳。

“西风初入小溪帆,旋织波纹绉浅蓝。

行到闹红无水面,红莲沉醉白莲酣”。

宋代范成大这首《立秋后二日泛舟越来溪》,写的是秋风初起时节,红白相间的荷花。

诗人以美人醉酒来形容荷花的艳丽与娇憨,神形毕现。

“白藕作花风已秋,不堪残睡更回头。

晚云带雨归飞急,去作西窗一夜愁”。

这首诗描述的是秋风秋雨中的荷。

诗人借荷自喻,抒发了美人迟暮的感叹之情。

“菡萏香消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

南唐中主李璟《山花子》中的这两句诗,写出了荷的末路,对珍贵芬芳生命消逝摧伤的哀感尽在不言之中。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秋空阴云终日不散,飞霜晚来,残枯的荷叶承雨,声声落在人的心坎上,从此热闹隐去,寂寞重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