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地理学考复习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634166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3.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地理学考复习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二地理学考复习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二地理学考复习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二地理学考复习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二地理学考复习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高二地理学考复习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高二地理学考复习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高二地理学考复习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高二地理学考复习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高二地理学考复习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高二地理学考复习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二地理学考复习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

《高二地理学考复习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地理学考复习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二地理学考复习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

  (4)围海造陆:

在近岸浅海水域用砂石、泥土和废料建造陆地,通过海堤、栈桥或海底隧道与海岸连接,形成人工岛。

世界上一些沿海发达国家如:

日本、美国、法国、荷兰等都已建造了人工岛。

  海洋环境保护和海洋权益。

  

(1)海洋污染:

海洋污染物绝大部分来自于陆地上的生产过程。

工业生产过程中排放在废弃物是海洋污染物的主要来源,它们集中在大型港口和工业城市附近;

核电站和工厂排出的冷却水,水温较高,流入河口或海中时往往给海洋生物带来影响;

施入农田的杀虫剂随雨水流进河流,或者随土壤颗粒在河口附近淤积,最终进入海洋;

偶发性的海上石油平台和油轮事故,引起石油渗漏和溢出,造成海洋污染。

  

(2)海洋生态破坏:

人类的生产活动,以及自然环境的变化,都会使海洋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和改变;

人类对某些海洋生物的过度捕捞,导致海洋生物资源数量减少,质量降低,也使部分物种濒临灭绝。

  (3)海洋权益:

国际社会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通过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并于1994年11月16日正式生效。

  高二地理学考复习资料

(二)

  北方地区

  农业生产条件:

  有利条件:

  ①夏季气温高,降水多,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水热配合较好。

东北地区冬季积雪厚,夏季日照长;

黄河中下游地区秋季晴天多,华北平原地下水丰富。

  ②平原广阔,土层深厚。

东北地区,黑土肥沃,人均耕地多,宜农荒地多,森林资源丰富。

  ③黄河中下游地区农业生产历史悠久。

  不利条件:

  ①东北地区生长期短,热量不足,受寒潮影响大;

西部风沙威胁大。

  ②黄河中下游地区春旱、夏涝突出;

水土流失和土壤盐碱化严重。

  农业活动特点:

重要的农耕区,以旱作为主。

长城以北一年一熟长城以南两年三熟。

农耕区畜牧业为主。

东北林区面积广大。

  农业在全国的地位:

  ①东北平原是我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和林业基地,农业机械化程度高;

黄河中下游地区是我国最大的棉麦产区;

黄泛区为全国最大水果带。

  ②商品粮基地:

三江平原、松嫩平原、黄淮海平原;

棉花基地:

冀中南、鲁西北、豫北。

  主要农产品:

  种植业-小麦(东北春小麦)、玉米、高粱(东北、黄土高原)、谷子(黄土高原)大豆、甜菜、亚麻(东北);

棉花、花生、烤烟(华北)

  林业-用材林:

红松、落叶松(东北);

经济林:

苹果、梨、柿、桃、枣、板栗(黄河中下游)

  畜牧业-黄牛、马、驴、骡、绵羊、鸡。

  水产业-海水养殖和海洋捕捞:

海带、对虾、贝类。

  南方地区

  ①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水热资源丰富、配合好(台湾、海南、滇南西双版纳是全国水热条件最好的地区)。

江淮地区梅雨适时适量,有利于水稻生长。

  ②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地势低平、土壤肥沃,河汊纵横,既灌溉便利,也利于发展淡水养殖;

四川盆地紫色土肥沃;

横断山区,森林资源丰富,树种多,人类影响小,利于发展林业生产。

  ③长江流域农业生产历史悠久,生产水平高。

  ①江淮地区伏旱期,气温高,降水减少,蒸发旺盛,易对水稻生产产生影响、南部沿海地区夏秋季台风影响很大。

  ②长江以南地区为红壤分布区,土壤酸性强,土质粘重,不利于种植业的发展。

  ③云贵地区喀斯特地貌发育,地表崎岖,土层薄,地表水缺乏,不利于农业发展。

重要的农耕区之一,以水田为主。

长江以北一年两熟,长江以南一年三熟。

淡水养殖发展很快。

南部(海南、云南西双版纳等)发展热带经济作物生产。

海洋渔业发达,舟山渔场是我国最大的渔场,沈家门港是我国最大的渔港。

  ①重要的商品粮、桑蚕、糖料作物、油料作物、棉花、黄麻、亚热带热带作物和淡水渔业产区;

长江中下游平原和珠江三角洲是著名的鱼米之乡,四川盆地素有天府之国之美誉。

成都平原、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太湖平原、珠江三角洲、江淮地区。

江汉平原、长江三角洲。

热带经济作物基地:

海南岛、西双版纳。

糖料作物基地:

广东、海南、广西、云南、四川。

出口农产品基地:

太湖平原、珠江三角洲。

淡水渔业基地:

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

桑蚕基地:

太湖平原、珠江三角洲、成都平原。

用材林基地:

横断山区、东南林区。

  种植业-水稻(最大产区)、小麦、棉花、油菜籽(长江流域)、甘蔗。

杉、马尾松、竹。

茶叶、油茶、油桐、橡胶、剑麻、柑橘、香蕉、荔枝、桂圆、菠萝、蚕桑。

  畜牧业-水牛、山羊、猪、鸭、鹅、鸡。

带鱼、大黄鱼、小黄鱼、墨鱼、贝类。

谈水养殖:

青、草、鲢、鳙、蟹、虾等。

  高二地理学考复习资料(三)

  我国国土面积辽阔,山地众多,差异显著。

正是因为差异的存在,才决定了不同地区发展的水平不同。

为了加快各区域发展的步伐,应研究各自区域发展的优势条件是什么,人地关系中存在哪些问题,并针对协调发展的限制性因素,因地制宜地进行治理。

这种复杂的区域差异也决定了我国国土整治任务的艰巨。

因此,在本书的第一单元首先从总体介绍我国的区域差异,帮助学生从整体把握我国国土的差异,为后面讲述我国国土的整治与开发专题提供背景知识。

  本单元的内容分我国的自然差异和经济差异两方面。

每一部分内容在讲述时,都是先大后小,先粗后细。

如自然差异,先讲全国的三大自然区,然后再讲每一个自然区内部的差异;

经济差异,先讲全国的三个经济地带,再讲每个地带的特征、差异与发展。

  我国的自然差异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帮助学生了解我国在自然环境方面存在的差异。

综合地形和气候这两个决定我国自然地理环境差异的因素,可把我国划分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和青藏高寒区三大自然区。

每个自然区在地形和气候方面都有明显的差别,这种差别还间接反映在植被、土壤、水文等自然要素上,并且形成各区内部差异的主导因素也有所不同,最终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也有明显差异。

由此可见,三大自然区的划分不是仅依靠某一种自然要素的划分,而是一种综合性划分。

这种综合划分能反映出自然区之间最大的差异。

  经济差异这部分内容主要从我国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出发,讲述我国明显存在的地带性经济差异,并剖析这种差异产生的原因。

这也是对学生进行国情、国策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有助于学生了解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过程,以及我国为合理利用各种资源、实现三个地带间协调发展所应采取的发展战略。

  本单元的知识与义务教育初中地理的内容有着很密切的联系。

如三大自然区在地形、气候、植被、水文等方面的特征在初中地理中都有介绍,但初中地理这部分内容是分要素讲述,在本单元则是分区域讲述,把各要素落实在各区域上。

所以说本单元中涉及的许多知识点都是以初中地理知识为基础的,是初中区域地理知识的提炼和综合。

要学习好本单元的知识,需要对初中地理有关知识进行复习和整理。

  本单元共分4课。

自然差异部分2课,经济差异部分2课。

重点就是抓住差异性,从差异中寻找制约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因素,为后面各单元做好知识准备。

  一、上一课重点是讲我国自然地理环境的全国性差异,本课的重点在于分区讲述各区内部的地区性差异。

在不同的自然区内部,由于地区差异的主导性因素不同,地区性差异的变化规律也不同。

在东部季风区,主导性差异因素是由纬度决定的热量条件,故呈现出南北方向的变化规律;

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主导性差异因素是由经度决定的水分条件,故呈现出东西方向的变化规律;

在青藏高寒区,主导性差异因素是由高度决定的水热条件,故呈现出垂直方向的变化规律。

  二、主导性差异因素只是决定区内差异的主要因素,并不是惟一的因素。

如在东部季风区,主导因素是热量条件,但在北部地区,水分条件也有一定的影响,但作用不如热量条件明显。

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除了水分条件这一主导因素外,在高大的山地上,也出现了随高度发生的变化;

在西半部地区,由纬度决定的热量条件也影响了地理环境变化。

在青藏高寒区,除了垂直方向的变化外,还体现了呈东南西北方向的水平变化。

在这一课,重点要求学生掌握的是各个自然区内部的主要变化规律,因此在每一个大标题上,都点出了该区所要讲述的变化规律,如东部季风区的南北差异等。

  三、由于课时的限制,教材只能就每个自然区内部的主要差异,简明扼要地讲述各个自然地区的特点,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其中涉及到的有关界线,是依据主导性差异因素所选取的某一指标,如热量指标或降水量指标。

但应注意,正如上面所述的每一个自然区内部的主导性差异因素并不是惟一因素一样,在划界时,这一主导指标也不是划分的惟一指标,具体的分界线只能是与这一主导指标大致重合,不可能完全重合。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注意引导学生分析这些界线与指标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明白变化的规律即可,不宜要求学生掌握界线的详细位置。

  四、在东部季风区,由于南北纬度跨度较大,可划分为四个自然地区。

仔细对照这四个自然地区的名称,可发现每个地区的名称都体现了三个内容:

位置、热量条件和湿润程度。

热量条件的差异是这四个自然地区之间的典型差异,此外,次要的差异体现在湿润程度上。

如东北和华北都是湿润、半湿润地区,究其原因,是因为这两个地区的年降水量虽然大多在400~800毫米之间,但由于温度条件较低,蒸发量相对较少,比较湿润。

如按干燥度指标划分,这两个地区有一部分干燥度小于1,属于湿润地区,故而这两个自然地区实际上既有半湿润地区,也有湿润地区。

  高二地理学考复习资料:

地球上的水

  1.自然界的水循环及其意义。

  

(1)水循环的概念:

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中通过蒸发、输送、降水、径流等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叫水循环。

  

(2)按水循环发生的空间领域可以分为海陆间循环、内陆循环和海上内循环三大类。

  1)海陆间循环:

是指海洋水与陆地水之间通过一系列过程所进行的相互转移运动。

海陆间循环是最重要的水循环类型,它使陆地水得到补充,使水资源得以再生。

  2)内陆循环:

陆地与陆地水之间通过一系列过程所进行的相互转移运动。

  3)海上内循环:

海洋与海洋水之间通过一系列过程所进行的相互转移运动。

  (3)水循环的意义。

  1)将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层联系起来,并在它们之间进行能量交换;

  2)水在运动中夹带溶解物质和泥沙而使物质迁移;

  3)使大气降水、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水之间相互转化,使水资源形成不断更新的统一系统。

  2.水平衡原理。

  某个地区在某一段时期内,水量收入和支出的差额,等于该地区的储水变化量。

各区域的水平衡方程式:

外流区域:

P0=E0+R0内流区域:

P0=E0海洋:

P0=E0-R0全球:

P0=E0(用P0代表多年平均降水量、E0代表蒸发量,R0代表径流量)

  3.海洋水。

  

(1)海水的盐度。

  1)海水的盐度。

1千克海水中所含溶解的盐类物质的总量叫海水的盐度。

  2)海洋表层盐度分布的规律。

从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分别向两侧的高纬度和低纬度递减。

世界大洋的平均盐度约为35世界上盐度最高的海区在红海,盐度超过40,世界上盐度最低的海区在波罗的海,盐度不超过10。

3)影响海洋表层盐度分布的因素。

①气候。

南北回归线附近降水少,蒸发量大于降水量,海洋表层盐度最高;

赤道附近降水丰沛,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盐度稍低。

②洋流。

暖流的海水盐度较高,寒流的海水盐度较低;

在同纬度地带,暖流经过的海区,盐度偏高,寒流经过的海区,盐度偏低。

  

(2)海水的温度。

影响海水温度的因素和变化规律:

  1)太阳辐射的影响,同一海区的水温随季节变化而变化;

不同的海区水温随纬度的高低而有所不同。

  2)受洋流的影响,暖流流经的海区较同纬度的海区水温偏高;

寒流流经的海区较同纬度的海区水温偏低。

  3)受深度的影响,同一海区水温因深度的改变而变化。

一般1000米以上变化幅度较大,1000米以下水温变化很小。

  (3)洋流。

  1)洋流。

海洋表层的海水,常年比较稳定地沿着一定方向作大规模的流动,叫洋流,又叫海流。

  2)洋流的成因。

形成洋流的主要因素是稳定的定向风,其次是海水密度的差异及海水的补偿作用等。

此外,地转偏向力、海陆轮廓和岛屿的分布等,都能改变洋流的方向。

宇宙中的地球

  1.天体和天体系统。

  

(1)天体。

  1)天体。

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包括恒星、星云、行星、小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行星际物质、星际物质等,其中最基本的天体是恒星和星云。

所有天体都是物质的,都在不停地运动着,并且有各自的特点。

除以上自然天体外,还有人造卫星、宇宙飞船等人造天体。

  2)恒星。

恒星是宇宙中最基本的天体。

它是由炽热的气体组成、质量巨大、能自己发光发热的球状天体。

主要组成成分是氢和氦。

  3)星云。

星云是宇宙中最基本的天体。

它是由气体和尘埃组成、呈云雾状外表的天体。

主要组成成分是氢。

同恒星相比,星云具有质量大、体积大、密度小的特点。

  4)星座。

为了便于认识恒星,人们把天球分为若干个区域,这些区域叫做星座。

根据国际上规定,全天共分成88个星座。

每个恒星都有它所属于的一个星座,星座中所包括的主要亮星,构成各自独特的图形。

如大熊星座的七颗亮星构成勺子形(中国称其为北斗七星)。

大气

  1)热力环流:

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

它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2)气旋与反气旋:

气旋和反气旋是大气中最经常的运动形式,也是影响天气的重要天气系统。

气旋:

是对应于气压场中的低压中心而出现的大型空气旋涡。

反气旋:

是对应于气压场中的高压中心而出现的大规模的气流运动。

  3)大气环流:

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称为大气环流。

大气环流把热量和水汽从一个地区输送到另一个地区,从而使高低纬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和水流得到交换,促进了地球上的热量平衡和水平衡。

  ①三圈环流:

三圈环流由低纬环流圈、中纬环流圈和高纬环流圈组成。

由于三圈环流的存在,在全球近地面形成了六个风带和七个气压带,由低纬到高纬它们是:

赤道低压带---赤道两侧的信风辐合上升形成。

南北半球的信风带---副高与赤道低压带之间存在的水平气压梯度,促使近地面气流流向低纬地区,在地转偏向力摩擦力的作用下,北半球形成东北信风,南半球形成东南信风。

南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简称副高,来自赤道上空的气流,受到地转偏向力的作用,流到南北纬30附近上空时,偏转成西风,在南北纬30附近上空聚集下沉,使近地面气压升高,形成了副高。

南北半球的西风带---副高向更高纬度发送的一支气流,逐渐偏转成偏西风,形成了中纬度西风带。

北半球风向为西南风,南半球为西北风。

南北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盛行西风与极地东风在南北纬60附近相遇,形成锋面,较暖的西风气流大规模上升,地面气压降低,形成副极地低气压带。

南北半球的极地东风带---从极地高压带发出的气流,运动中偏转为偏东风。

南北半球的极地高气压带---极地地区终年寒冷,空气变得冷而重,下沉聚集在近地面,使气压升高而形成。

  ②气压带、风带及其季节移动:

由于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地球上的风带和气压带的位置也随之移动。

风带、气压带的季节性移动带来的明显影响是:

为赤道两侧的信风进入对面的半球提供了机会。

尤其是南半球东南信风受到北移的赤道低压吸引进入北半球,偏转成西南风,成为南亚夏季风的重要成因。

使某些地区受到性质完全不同的风带和气压带的交替控制,造成气候上明显的季节变化。

  ③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由于海陆之间的热力性质差异,同纬度地区,夏季,大陆比海洋增温快,气温高,形成热低压;

冬季,大陆降温快,气温低,形成冷高压。

由此地面对大气环流施加了影响。

北半球,由于陆地面积广,这种影响更明显,在1月和7月的海平面等压线图上,气压带明显断裂成块状。

南半球海洋面积占绝对优势,气压带基本上呈带状分布。

  ④季风环流:

一年中盛行风向随季节有规律地向相反方向或接近相反方向变化,形成近地面的季风环流。

季风环流是大气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世界上季风环流最明显的地区是东亚和南亚。

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被切断成块状,冬夏间大陆与海洋上的气压中心随季节而改变,从而产生了季风现象。

东亚地区位于世界面积最大的亚欧大陆的东部,东临世界海洋面积最大的太平洋,海陆热力差异最明显,季风环流也最典型。

南亚季风环流的形成不仅与海陆热力差异有关,风带与气压带的季节性移动,更是南亚季风环流产生的主要原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