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七校联盟届高三第一次联合考试语文含答案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634874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43.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海南省七校联盟届高三第一次联合考试语文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海南省七校联盟届高三第一次联合考试语文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海南省七校联盟届高三第一次联合考试语文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海南省七校联盟届高三第一次联合考试语文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海南省七校联盟届高三第一次联合考试语文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海南省七校联盟届高三第一次联合考试语文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海南省七校联盟届高三第一次联合考试语文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海南省七校联盟届高三第一次联合考试语文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海南省七校联盟届高三第一次联合考试语文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海南省七校联盟届高三第一次联合考试语文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海南省七校联盟届高三第一次联合考试语文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海南省七校联盟届高三第一次联合考试语文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海南省七校联盟届高三第一次联合考试语文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海南省七校联盟届高三第一次联合考试语文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海南省七校联盟届高三第一次联合考试语文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海南省七校联盟届高三第一次联合考试语文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海南省七校联盟届高三第一次联合考试语文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海南省七校联盟届高三第一次联合考试语文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海南省七校联盟届高三第一次联合考试语文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海南省七校联盟届高三第一次联合考试语文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海南省七校联盟届高三第一次联合考试语文含答案Word格式.docx

《海南省七校联盟届高三第一次联合考试语文含答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海南省七校联盟届高三第一次联合考试语文含答案Word格式.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海南省七校联盟届高三第一次联合考试语文含答案Word格式.docx

 

(选自余伟民《反法西斯联盟与人类整体利益》,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反法西斯联盟能形成的最直接的原因是被侵略的各国已经不可能通过利己主义的自保来求得安全,只能联合起来共同反抗侵略者。

B、资本逻辑推动的经济全球化运动与民族国家逻辑推动的现代民族主义运动,这两种历史运动构成了现代世界的复合结构。

C、二战是因德、意、日这些国家不满于既有国际秩序,试图通过战争重新布局国际体系的权力结构,形成支配世界体系新格局而挑起的。

D、十年前,作者曾就二战教训的当代意义撰文,指出促发战争的因素共有两个,即进攻性极端(民族)主义和防御性民族利己主义。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二战从局部战争开始,使西方国家处于整体沦陷危境的标志性事件是1940年法国的战败和“不列颠空战”。

B、各国政府寻求联合抗敌的有效途径和机制,使原本分散的反法西斯斗争转化为一场规模空前浩大的世界性战争。

C、反法西斯联盟的组合在当时具有“应急”特征,其机制和效应仍然局限于防御性民族利己主义。

D、美国和苏联两个大国原本不想加入二战,但德国的“巴巴罗萨”计划和日本袭击珍珠港事件,迫使其加入二战行列。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大国争霸为特征的一次大战表达了这样的结构性矛盾:

作为经济结构的“世界体系”与作为政治结构的“国际体系”的矛盾。

B、-战中的两大集团的结盟都是狭隘的国家意志的体现和霸权利益的追逐,双方都追求基于民族主义的扩张目标,是一次非正义战争。

C、二战中,战争性质转化的客观趋势与实际的战争进程不同步,一些有能力遏制侵略的国家没有表现出同仇敌忾的反侵略意志。

D、二战与一战有共性,二战是一战的延续;

两者又有区别,二战升华为捍卫各国人民整体利益的世界性反侵略战争。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李澄,辽东襄平人,隋蒲山公宽之远胄。

以勇剽隶江淮都统李垣府为偏将。

又从永平节度李勉军,勉帅汴,表澄滑州刺史。

李希烈陷汴勉走澄以城降贼希烈以为尚书令节度永平军。

兴元元年,澄遣卢融间道奉表诣行在。

德宗嘉之,署帛诏内密丸,授澄刑部尚书、汴滑节度使,澄未即宣,乃行勒训士马。

希烈疑,以养子六百戍之。

贼急攻宁陵,邀澄至石柱。

澄密令焚营伪惊遁者,养子辈果乘以剽掠,澄尽斩之。

以告,希烈不能诘。

贼遣将翟崇晖率精兵寇陈州,未还,汴军寡,澄度不能制己,又中官薛盈珍持节至,封澄武威郡王,赐实封,乃燔贼旗节自归。

希烈既失澄,而崇晖复败,由是奔汝南。

澄引兵将取汴,屯其北门不敢进,及刘洽师屯东门,贼将田怀珍纳之。

比澄入,洽已保子城矣。

澄乃舍浚仪,两军士日争忿,未能安。

会郑州贼将孙液送款于澄,澄遣子清驰赴。

先此,河阳李茺使偏将雍希颢攻郑,数残剽,液拒之。

及纳清,希颢大怒,急攻郑。

清助守,杀河阳兵数千,希颢焚阳武去,澄遂如郑。

诏授清检校太子宾客,易名克宁。

贞元初,迁澄检校尚书左仆射、养成军节度使。

澄始封陇西公,后乃进王爵,每上章,必叠署二封,士大夫笑其野。

二年卒,年五十四。

澄之丧,克宁秘不发;

阅旬日,欲自领事,其行军司马马铉不许,克宁杀之,加卒婴城,将为乱。

刘洽以兵屯境上,遣使谕止,遂自戢,然道闭者半月。

诏以贾耽代镇,克宁乃护丧归,悉索府中财夜出,军士从剽之殆尽,澄柩至京,犹赐克宁庄一区、钱千缗、粟麦数千石云。

(选自《新唐书·

李澄》,有删改)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希烈陷汴/勉走/澄以城降贼/希烈以为尚书令/节度永平军

B、李希烈陷汴/勉走/澄以城降/贼希烈以为/尚书令节度永平军

C、李希烈陷汴/勉走澄以城/降贼希烈以为尚书令/节度永平军

D、李希烈陷汴勉走/澄以城降贼/希烈以为尚书/令节度永平军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公,爵位。

爵位是表示贵族或功臣身份、地位的称号,分为不同的等级。

B、刑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刑法、狱讼、军令等事务。

其最高长官是刑部尚书。

C、实封,古代食邑制度之一。

只有加实封的人才能够收其所得封户的租税。

D、士大夫是古代中国对于社会上具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和官吏之统称。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澄作战勇敢剽悍。

屡立战功,官职一路升迁,最开始时是江淮都统李垣幕府的副将,最终被封为陇国公,加封王爵。

B、李澄很有计策谋略。

兴元元年,在得到德宗亲手书写的帛诏时,他没有立即宣布,而是先集训兵马,为反叛李希烈作准备。

C、李澄忠于朝廷。

他被叛乱分子李希烈任命为尚书令,却派人向朝廷表心意;

他审时度势,归顺朝廷,朝廷封他为武威郡王。

D、李澄做事很有个性。

他在进封王爵后,每次呈上表章,必定会连着签署两个封爵,当时的士大夫都看不惯,讥笑他粗野。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澄密令焚营伪惊遁者,养子辈果乘以剽掠,澄尽斩之。

(5分)

(2)比澄入,洽已保子城矣。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经汾阳旧宅①

赵嘏

门前不改旧山河,破虏曾轻马伏波②。

今日独经歌舞地③,古槐疏冷夕阳多。

【注】①汾阳旧宅:

郭子仪的旧居,在长安亲仁里。

郭子仪是唐代名将,为平定安史之乱、重建唐政权立下赫赫战功,因功封汾阳王。

②马伏波:

东汉名将马援。

马援助光武帝创建东汉王

朝。

③歌舞地:

指郭子仪所建歌舞楼。

8.诗中引用马援的典故有什么作用?

(5分)

9.简要分析“古槐疏冷夕阳多”所表达的情感。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登高》中由高到低,写诗人所见所闻,渲染秋江景物特点的两句是“____,

——”

(2)刘禹锡《陋室铭》中表现主人交往之雅的两句是“____,____。

(3)辛弃疾在《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古代英雄叱咤风云、驰骋疆场的两句是

___ 

_,_ 

"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追赶队伍的女兵们

周忆严给俞洁包扎完磨烂了的双脚,到门外去看,高柿儿像端枪似的端着用油布包着的小提琴,押着一个疫男人和一头瘦驴走进山门。

“你不老实,我拿电气炮崩了你!

”小高虚张声势地拍了一下她的“电气炮”,那东西发出一阵又闷又哑的和声。

“长官,老总,”瘦男人二刘又急又怕地说,“我实在是庄户人!

“庄户人看见我跑什么?

“大五更天,你端着那家伙追谁谁不跑?

“你说的我不信!

”小高说,“跟我们上司令部去,查清楚再放你!

“你们司令部在哪呢?

“这是军事秘密,你跟着走吧。

”小高说着就往大殿里走,“这驴反正闲着,顺便带上我们的病号。

” 

周忆严转身跟进了大殿,悄声说:

“看样子是个庄稼人,不是反动派。

你抓他干什么?

小高说:

“我知道。

要使那头驴!

“群众纪律!

“这敌占区的老百姓一点觉悟都没有……”

“那就更得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只能说服动员,不能强迫。

“我先强迫,你后动员,不一样嘛。

要不俞洁怎么行军?

”说着她就去收拾俞洁的背包,把被子拿出来往驴背上一垫。

周忆严端了一茶缸煮熟的南瓜到院里,对二刘说:

“老乡,你跑了一夜,也饿了,先吃碗南瓜吧。

咱新四军有政策,决不冤枉好人。

你别害怕。

二刘看看这个女兵挺和善,肚子也真饿了,就接过茶缸吃起来。

周忆严趁这机会跟他讲打国民党的意义,讲减租减息政策,然后说到要雇他的驴。

只要把病号送到地方,照价给脚钱。

这三个人掉队,像是命运和她们恶作剧。

总部的文工团,参加一个纵队的庆功大会。

表演完,分队长周忆严就命令高柿儿和俞洁去送还服装道具,他们走了半个时辰,就接到出发的紧急命令。

周忆严把行军路线和通知,交给房东军属大爷就随队出发了。

俞洁和高柿儿送完衣服回来,一见通知马上追赶。

天黑到了燕子崖,只见周忆严一个人在村外等侯,第二天继续赶队伍,中午左右已到沂蒙山南麓。

这时就听见了滕县方向雷似的炮声。

三个人又是兴奋,又是着急,随便从干粮袋里抓点煎饼渣吃,就着山泉舀了缸子水喝,又继续赶路。

这一带是敌占区,傍晚贸然进村不安全,她们就投到路边这座破庙里来。

大殿地上燃着的木柴还没烧尽,可能是前边的部队在这烧过饭。

她们跪在地上吹了几口,周忆严就催着那两人续上柴禾烤衣服,自己点了个草把,把整个大殿又巡视一遍。

从神案上找到日本钢盔煮了南瓜,窗台上捡起个用碗片做的小油灯。

三人靠着火堆用手抓着吃,都说从没吃过这么好的南瓜宴。

吃完饭,忆严派定放哨的班次,就叫她俩先睡。

俞洁起身去睡觉,刚迈了一步,就叫了声“哎呀”,像被钉子钉在了原地。

忆严赶紧扶她坐下,小高端过灯来照着给她脱鞋。

原来灌进去的沙子把脚掌磨掉一层皮,脚肿胀得像熟透的桃子。

俞洁头一次看见自己的脚变成这样,吓得嘴唇哆嗦起来。

忆严说:

“别害怕,休息一下就会好的。

她拿出茶缸子,走到外边舀来半茶缸水。

用自己的毛巾沾着,给她轻轻擦洗干净。

扶她睡下去,又催着小高也躺下,自己便到门洞外放哨去了。

屋里的两个人小声吵起嘴来……俞洁内心厌恶透了她在上海小剧团的生活,可又反对别人用鄙视的口气谈论那个团体。

她认为说那样话的人看不起她的艺术资历,否认她在艺术上的才能。

可是跟小高有什么理好讲呢?

这个当交通员出身的小姑娘,连内心世界也男孩子化了。

小高换岗时把她和俞洁争论的事汇报了,忆严说俞洁在这种情况下能跟着走下来就很不错了,对一个从大城市来的新同志,能像战斗部队的战士那样要求吗?

我们要尽量关心她照顾她,而不是急着批评。

忆严觉着刚打个盹,天就亮了。

她睁开眼,看见俞洁正冲着一双烂脚发愁。

忆严打开自己的背包,拿出自己的一件旧衬衣,把衬衣撕开,小心地把俞洁的脚包起来。

忆严包扎完暗自发愁,不知怎样让俞洁走完下一段路。

小高现在抓了驴,虽说应当批评,却把三个人心中的愁云全吹散了。

俞洁把鞋子、换洗衣服塞进挎包,由小高扶着上了驴。

小高在前牵着绳,忆严和二刘殿后,就顺着大路向南走。

(节选自邓友梅《追赶队伍的女兵们》,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文章开头写周忆严给俞洁包扎完磨烂了的双脚,后面也有相对应的文字,两者形成了照应,从而形成圆合的小说结构。

B.高柿儿性格直率,但对二刘怀有敌意,始终保持革命警惕性,这从她拿用油布包着的小提琴吓唬二刘的行为中可看出。

C二刘虽然对三位女战士不相信,但经过周忆严的教育之后,思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而心甘情愿地为女战士们服务。

D.周忆严、高柿儿、俞洁三个人虽然都是文工团的,但俞洁来自大上海,思想比较消极,一碰到困难就想打退堂鼓。

E.小说节选部分故事情节简单,场景也比较单一,文笔简洁,对话精练,人物关系不复杂,但人物性格鲜明突出。

(2)“这三个人掉队,像是命运和她们恶作剧”一句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3)周忆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4)对待俞洁,周忆严和高柿儿两人的方法不同,你赞同哪一种方法?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刘节:

史家风骨士子魂

上世纪50年代以后的中山大学历史系,以名流云集著称,陈寅恪地位最尊,自不待言。

陈又与岑仲勉并称“二老”,加上刘节、梁方仲,则号称“四大教授”,刘节一度担任历史系主任,中山大学历史系在当时堪称岭南史学界的一大“重镇”。

1926年,刘节考入清华国学研究院,师从王国维、梁启超和陈寅恪,专攻中国哲学史。

清华国学研究院同学王力对刘节的印象和评价:

“君待人无贵贱,一接以礼。

视友事若己事,蔼然似长者。

在整个中国学术界,刘节与陈寅恪的师生情谊广为人知。

研究院毕业后,刘节大部分时间在国立北平图书馆、燕京大学工作,与陈寅恪同在北平,经常当面聆听老师教诲。

陈寅恪致函刘节称“子植兄”,但刘节对陈寅恪行弟子礼却一点也不含糊。

据中山大学历史系老师回忆,逢年过节,刘节去拜望陈寅恪时,必对老师行下跪叩头大礼,一丝不苟,旁若无人。

刘节还曾对学生说:

“你们想学到知识,就应当建立师生的信仰。

”但这句话在当时被当作罪证受到学生猛烈批判。

1952年到1969年,在送恩师陈寅恪最后一程的陈门弟子中,长期陪伴老师左右的,唯独刘节一人。

他是在任何压力下都绝不批陈的学生,义无反顾地与恩师同甘共苦,其自身所受苦难之深重已达无以复加之地,却还经常主动把老师要受的苦难都揽到自己头上。

1967年底,红卫兵要抬陈寅恪教授去大礼堂批斗,陈夫人出面阻止,被造反派狠狠推倒在地。

刘节挺身而出,代替老师去挨斗。

批斗会上,“小将”们对刘节轮番辱骂、殴打,之后又问他有何感想,刘节昂起头回答:

“我能代替老师挨批斗,感到很光荣!

抗日烽火绵延,家国罹难,导致学人不能安于讲席,经受乱离流浪之苦,刘节可谓体验得真切。

从《刘节日记》中可以看出,尽管背井离乡,生活条件恶劣,要靠中英庚款的研究经费资助才得以勉强度日,他却安贫乐道,始终保持着一种乐观的心态,以冶学和研究为乐。

在治学上他主张求真、自信。

他说,“考据学是求真之学”,“历史学家要有很强的自信力,一个历史学家要坚定不移,不要为一时的风浪而动摇不定”。

在“文革”期间,刘节先后遭受60多场批判,受到戴高帽、剃光头、被抄家、遭殴打、罚劳改等等非人待遇,在人生最艰难的时期,刘节仍写下这样掷地有声的话:

“人格同学问是一致的,决没有学问好而人格有亏的伟人。

”表示“假定有一种势力要打破我的信仰,使我不能安静为学,我当然要抵抗……设若有一种势力要阻碍我的志向,使我不能如愿以偿,我当然要拿出毅力来”。

面对这类政治运动,现存的《刘节日记》没有留下这一时期的直接记录,但读书的人自能感受到他是以平常心、宽恕心处之的。

这有一个旁证,据其学生姜伯勤后来回忆,作为“白专”学生的典型,他也参与批判了刘节唯心主义史学,但1959年本科毕业时,刘节却向学校的党委领导表示:

“你们要把姜某留下来,这个人能成器。

”这既可见刘节的眼光,也可见其胸襟。

刘节对子女的教育一贯民主、宽容,据刘节的儿子刘显曾回忆,“我感觉他对我们兄弟俩是慈爱而不溺爱,严格而不严厉”。

在他看来,虽然父亲可以说“孔子的门徒”,但回想起来,父亲对儿子、妻子都是很平等、民主的。

“他从来不说重话,可以说对儿子亦子亦友、对我母亲亦妻亦友”。

刘显曾毕业于中山大学生物系,之所以选择这个专业也同样是因为父亲鼓励他发展自己的兴趣。

曾在刘显20岁生日时,父亲对其说“感情要专一”。

当时刘显曾正在上高中,当天他亲自来学校要儿子回家过生日,“在他看来这是我的成年礼了,所以要告诉我这个重要原则。

(有删改)

相关链接

刘节,近代中国著名历史学家,著述颇丰。

在研究先秦古史、先秦诸子思想、史学史有卓著成就,为了不被古代多种传说所迷惑,他通过古代文字的钻研去发现古史的真实材料。

他多年开设史料学和史学史课程,著有<

中国史学史稿》,这本书对于历代修史制度、史籍之宏富多样和著名史家的成就均有翔实的论述,见解独到,尤其重视历史哲学的发展,是中国史学史学科重要代表作之一,著名史学家白寿彝称誉本书为“必传之作”。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20世纪50年代以后的中山大学历史系,有大师陈寅恪、“二老”陈又与岑仲勉,再加上刘节、梁方仲两位教授,名流云集,堪称史学界的一大“重镇”。

B、文章着重叙述了刘、陈的师生情谊。

刘节对陈寅恪行下跪叩头大礼,任何压力下不批陈,与恩师同甘共苦,代替老师挨批斗,这份诚挚的士子情怀令人钦佩。

C、文章在刻画刘节这个人物形象时,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式,正面描写主要刻画了刘节的语言、动作、心理等;

“挺身而出”的细节描写生动传神。

D、“文革”让刘节经历了非人的生活,而他却没有在日记中留下关于这一时期的直接记录,可见他处事的平常心、宽恕心;

姜伯勤事件也能从侧面表现这一点。

E、文章的最后一段交代了刘节在家庭生活中对子女的教育民主、宽容,对待家人平等、民主,这使他作为学者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有血有肉,亲切可感。

(2)本文是如何体现传记文学的真实性特点的?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3)“相关链接”内容有何作用?

请简要分析概括。

(4)刘节先生身上体现着怎样的“风骨”?

传承他的风骨,在我们当代的生活中有怎样的意义?

请结合文本和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第Ⅱ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依次填人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近年来,明代宣德炉的收藏达到了高潮,然而存世的明代宣德炉真品 

,弥足珍贵。

②为了挖掘和发扬民乐演奏技艺,文联通过层层选拔, 

,选出了36名高水平民乐爱好者,成立“乐谷之声民乐团”。

③作为全球第五大钚储备国,日本将向美国和英国退回330公斤钚。

不过外媒指出,日本的姿态只是作秀,因为与其庞大的储量和年产量相比,这些返还的核材料只是 

A、百里挑一 

九牛一毛 

凤毛麟角

B、凤毛麟角 

百里挑一 

九牛一毛

C、九牛一毛 

百里挑一 

D、凤毛麟角 

百里挑一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作为牵头单位,北京协和医院派出了首个援藏医疗队,于8月19日从北京飞赴西藏,开展为期三年的医疗援藏工作。

B、会议要求,各级教育部门须加强学校毒品预防教育兼职教师队伍,不断开发内容新颖、适合学生特点的教育资料。

C、各级政府应以“十三五”规划为契机,利用包括新媒体在内的各种媒体,征求广泛公众建议,为经济社会发展建言献策。

D、此次足协调整改革,不仅包含对足协自身发展路径、发展模式的“破与立”,更是一次确立全新运行系统的大胆探索。

15.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3分)

大气自对流层顶向上至55公里高度的平流层,水汽含量已经极少。

因紫外线的照射,位于平流层顶部的一部分氧分子被分解为氧原子,再与未分解的氧分子结合生成臭氧,____。

逆温层的存在阻止了大气的上下对流。

A、逆温层由臭氧吸收大部分短波紫外线升温而形成

B、大部分短波紫外线被臭氧吸收升温而形成逆温层

C、臭氧吸收大部分短波紫外线而升温形成逆温层

D、臭氧吸收大部分短波紫外线而升温,逆温层形成了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0个字。

中国西部生长着大片胡杨。

它 

① 

,像是马戏团的小丑,拼命地博得观众的笑声。

为此,它要付出许多。

在阳光的舞台中央,它 

② 

,它只能用浓密的树叶去遮挡着阳光,这是它唯一的盾牌,柔软,却坚硬。

③ 

,便很快地穿越沙质的土壤,以坚忍的根系,向深处进发。

17、下面是由光明日报、澳门晚报共同主办的“濠江杯”“逐梦中国·

我的读书故事”全民阅读征文活动标志,请写出除文字外的构图要素,并用对偶句为活动拟一条宣传语,要求紧扣活动主旨,语意简明,句子通顺。

(1)构图(不超过15字):

(2)宣传语(不超过30字):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