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复习提纲(2018)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6635145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 页数:29 大小:2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复习提纲(2018)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浙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复习提纲(2018)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浙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复习提纲(2018)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浙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复习提纲(2018)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浙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复习提纲(2018)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浙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复习提纲(2018)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浙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复习提纲(2018)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浙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复习提纲(2018)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浙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复习提纲(2018)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浙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复习提纲(2018)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浙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复习提纲(2018)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浙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复习提纲(2018)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浙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复习提纲(2018)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浙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复习提纲(2018)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浙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复习提纲(2018)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浙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复习提纲(2018)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浙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复习提纲(2018)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浙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复习提纲(2018)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浙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复习提纲(2018)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浙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复习提纲(2018)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复习提纲(2018)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

《浙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复习提纲(2018)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复习提纲(2018)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浙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复习提纲(2018)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

世界上迄今发现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②制定目的:

为了维持统治。

(为了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③主要内容:

严格规定了奴隶和奴隶主之间的关系;

规定如何处理自由民内部的矛盾和冲突。

④重要影响:

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古巴比伦的社会阶级状况,即奴隶主是统治阶级,自由民和奴隶是被统治阶级。

⑤法典被刻在一块巨大的石柱上,石柱上部的浮雕描绘的是太阳神正把象征国王权力的权标授予汉谟拉比。

这一画面表达了“君权神授”的思想。

⑥使用的文字是楔形文字。

⑦法典中“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等规定体现了“残忍与不平等”,与现代法律所包含的“平等和人道主义精神”有本质的不同。

(2)天文历法:

根据月亮圆缺变化规律,编制了“太阴历”;

规定了“七天一星期的制度”。

(3)建筑:

空中花园。

(4)文字:

①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用小尖棒在泥版上压出字迹,笔道近似楔子的形状,发明了“楔形文字”,有力推动了西亚文化的发展。

②腓尼基人发明和传播了腓尼基字母文字,形成了22个字母,为以后欧洲的字母文字奠定了基础。

古代希腊人在这些字母的基础上创造了希腊字母,罗马人又在希腊字母的基础上创造了拉丁字母,拉丁字母是目前世界上流传最广和最通用的字母。

(三)古代印度

1、地理环境:

位于南亚次大陆的印度河、恒河流域,肥沃的土壤和丰沛的河水使得这里发展灌溉农业的条件十分优越。

2、进入文明时代:

约公元前2500年,印度河流域开始出现城市国家。

种姓制度。

(1)形成背景:

来自中亚的雅利安人入侵古代印度后,内部逐渐产生不同等级,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

(2)内容与影响:

等级

名称

包含的阶层

享有的权利

承担的义务

主要特点

重要影响

第一等级

婆罗门

祭司、贵族

掌握神权

不同种姓之间壁垒分明,等级森严。

(如规定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

(1)激化了社会矛盾,日益引起人民的不满,反对婆罗门特权的情绪不断高涨。

(2)促进了佛教的诞生。

第二等级

刹帝利

国王、武士、官吏

把持国家的军事和行政大权

第三等级

吠舍

农民、牧民、手工业者、商人

向国家纳税,为神庙上供,养活第一第二等级

第四等级

首陀罗

被征服者和贫困破产的人

受上层等级剥削和奴役,从事最苦、最累、最脏的职业

4、佛教的创建:

(1)背景:

公元前6世纪,古代印度百姓生活困苦,社会矛盾尖锐,佛教在这种形势下诞生的。

(2)创始人:

乔达摩·

悉达多(释迦牟尼)。

(3)教义(宣传的主要思想):

宣扬“众生平等”,反对婆罗门宣扬的种姓制度。

认为人的生、老、病、死都是“苦”,苦的根源是人的欲望,只有消灭欲望,忍耐服从,刻苦修行,才能摆脱“苦”,到达“极乐世界”。

(4)发展:

公元前3世纪,国王阿育王大力弘扬佛教,兴建许多佛寺和佛塔,召集佛教徒聚会,整理和编纂佛教经典,派僧侣到邻国传教。

(公元前3世纪,国王阿育王统一印度半岛)

(5)传播:

两个方向(两条路线)。

向北:

印度——中亚——中国——朝鲜、日本。

(北传佛教)向南:

传入我国傣族地区,以及斯里兰卡、缅甸和泰国等国。

(南传佛教)

(6)影响:

通过佛教的传播,印度文化对周边地区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如:

由于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公元1世纪佛教传入我国中原地区),中国的佛教文化——石窟艺术得到了极大发展,我国著名的石窟艺术的代表有:

甘肃敦煌的莫高窟、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

(见课本P9:

佛教传播示意图)。

5、课本P30自我测评1:

古代埃及、古代西亚和古代印度的文明成就中,有哪些对今天仍有直接影响?

(1)古代埃及:

人类历史上第一部太阳历。

(2)古代西亚:

字母文字;

七天一星期制度。

(3)古代印度:

佛教;

十个数字符号(阿拉伯数字)。

第二课 中华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一)早期国家与社会:

夏朝、商朝、西周。

(史称“三代”)

1、夏朝:

公元前2070年至公元前1600年。

(1)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标志着我国进入了文明时代。

(2)禹死后,儿子“启”继位,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家天下”代替了“公天下”。

(3)夏朝后期的都城“二里头”,布局严谨,主次分明,开创了我国“宫殿建筑”的先河。

(4)夏朝末代国君“桀”残暴无度,激起平民和奴隶反抗,公元前1600年前后,商部落首领“汤”灭夏,建立商朝。

2、商朝:

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1046年。

(1)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建商;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讨伐“纣王”,展开“牧野之战”(一次以少胜多战役),消灭商朝,建立西周。

(2)青铜铸造业发达:

①特点:

青铜器“种类繁多”(有礼器、饮食器、兵器、工具等数十种);

“使用广泛”(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影响巨大”(使社会生产和生活质量大大提高)。

②典型代表:

司母戊大方鼎:

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古代最大的青铜器。

③鼎在古代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

鼎在现代是“和平”的象征。

与鼎有关的成语:

鼎力相助;

问鼎中原;

革故鼎新;

一言九鼎;

三足鼎立;

大名鼎鼎;

人声鼎沸……。

(3)文字:

甲骨文

①含义:

商朝时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叫甲骨文。

②特点:

已经具备了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

③意义: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就是从商朝开始的。

甲骨文是研究商朝社会极其珍贵的史料。

甲骨文推动了中国文字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

(4)从课本P12图1—16“甲骨文所见商朝武器和使用情况简表”中我们可以获取哪些历史信息?

①.甲骨文属于象形文字。

②.说明商朝武器的多样、战争的频繁和军队的强大。

从课本P12图1—17“甲骨文所见商朝刑罚简表”中可获取的历史信息:

商朝制定了严酷的刑罚。

3、西周: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定都镐;

公元前771年,周幽王在位时,西周灭亡。

(1)分封制:

①目的:

为了巩固统治。

②对象:

周王的兄弟和少量的功臣。

③诸侯的权利:

可以从周王那里得到土地和人口,并且在诸侯国内享有世袭的统治权。

④诸侯的义务:

必须服从周王的命令;

交纳贡品;

守卫疆土;

管理地方事务;

保卫周王室。

⑤影响:

确立了周王的权威,开发了边远地区,使西周成为对周围民族具有较大影响的国家。

(2)宗法制:

诸侯在自己的封土内,依据血缘关系的亲疏确定土地、财产和权位的分配和继承的制度。

②宗法等级:

周王(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他们共同构成了西周社会的统治阶级。

③周朝时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和权利是怎么决定的?

由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等级决定,等级越高,地位越高,权利越大。

④这与强调平等和奋斗竞争的现代社会有什么根本差异?

西周强调社会等级,重视人的出身。

而现代社会人们的社会地位主要取决于个人的学识、能力和才干等;

在现代法治社会中,公民拥有平等的基本权利。

(3)礼乐制度:

①制定:

相传周朝的礼乐制度是“周公”制定的。

②目的:

以便更有效地调节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

③内容:

要求贵族在衣、食、住、行等方面都要符合自己的身份;

贵贱长幼之间要有明显的区别。

④孔子为什么重视礼乐制度?

孔子重视礼,重视不同社会等级、社会身份的人之间的关系和秩序,而西周时期完善的礼乐制度恰恰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工具。

⑤你认为礼乐制度有什么用处或者有什么害处?

用处:

礼乐制度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巩固统治。

害处:

礼乐制度体现了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一面,压抑了人的个性和创造性。

(二)诸侯争霸与社会变革:

1、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把都城向东迁至洛邑,史称“东周”。

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春秋时期:

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

战国时期:

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

2、春秋五霸:

(1)两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指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

另一种说法是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

(2)出现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原因:

周天子失去了往日的权威,反而依附于强大的诸侯。

(王室衰微)一些实力强大的诸侯国为了争夺霸权,相互争战,争做霸主。

3、齐桓公首先称霸:

(1)称霸原因:

①地理位置——临近大海,物产丰富;

处于中原东面,较少遭到各诸侯国的包围封锁;

②善于用人——不计前嫌,重用管仲。

③实力雄厚——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军制和内政,发展经济,使齐国很快富强起来。

④谋略高明——采纳管仲的建议,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在诸侯国中树立了威信。

(2)称霸标志:

公元前7世纪中期,齐桓公召集诸侯举行“葵丘会盟”,周天子也派人参加,正式承认了齐桓公的霸主地位。

4、“尊王攘夷”的含义:

在尊重周王室的名义下,团结其他诸侯,抗击威胁中原的周边民族,捍卫了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

和中原诸国组成联军,阻挡北上的南方强国楚,在诸侯国中树立了威信。

5、战国七雄:

方位记忆:

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央。

灭亡顺序记忆:

韩、赵、魏、楚、燕、齐。

6、战国时期诸侯争霸与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不同点:

(1)目的:

战国七雄已不再满足于称霸诸侯,做诸侯之长,而是要灭掉其他各国,自己统一天下。

(2)规模更大,时间更长,更加残酷,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破坏性更大,影响也更加广泛。

7、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的影响:

(1)消极:

给广大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2)积极:

大国兼并小国,出现了局部统一,加快了统一的步伐;

促进了民族融合;

加速了新旧制度更替的过程。

8、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1)春秋时期,开始出现铁农具,使用牛耕,大大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2)春秋晚期,随着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生产效率提高,大量荒地被开垦,一些人将新开垦的田地变成私有财产,成为新兴地主;

租种地主土地的人,变成个体农民。

社会结构由此发生深刻变化。

9、变法运动:

战国时期,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和诸侯争霸的形势,诸侯国纷纷掀起变法运动。

(2)目的(旗号):

富国强兵。

(3)主要变法:

李悝在魏国变法;

吴起在楚国变法;

影响最大的是秦国的商鞅变法。

10、商鞅变法:

(1)时间:

公元前356年,秦孝公统治期间。

(2)主要内容:

经济方面——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奖励农耕,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

军事方面——奖励军功,立有军功的人,按军功大小授予不等的爵位和田宅。

政治方面——建立县制。

把原来的居民聚落合并为县,由国家直接任命官吏管理。

(3)性质:

是一场比较彻底的地主阶级的政治改革。

(4)影响:

秦国从此强盛起来,成为中后期实力最强的国家,为后来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5)成功原因:

改革符合时代潮流;

得到秦孝公的支持;

诚信,得民心;

商鞅的顽强毅力和献身精神。

(6)对正处于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当代中国的借鉴意义:

顺应时代潮流,坚持改革开放;

制定法律来保障改革的顺利进行;

强化依法治国的观念。

(三)百家争鸣:

1、出现“百家争鸣”局面的原因:

根本原因——社会动荡与变革。

具体原因——随着文化教育传播到民间,形成了一个拥有学识的文士阶层,他们为了实现自己的治国理想,四处游说、讲学,针对社会问题提出不同见解,带来了人们的思想解放。

2、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

学派

代表人物

所处时期

思想主张

相关经典

百家争鸣共同影响

儒家

孔子

春秋晚期

(1)政治思想:

强调“仁”;

主张以“德”教化人民,以“礼”治理国家。

(2)教育思想:

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

开创私学;

学习态度要老实;

要按时复习;

要谦虚好学等。

(3)整理古籍:

《诗》《书》《礼》《易》《春秋》《乐》。

《论语》

有力地促进了思想文化和社会的发展;

在众多领域提出的各种思想理论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发展的重要源泉。

孟子

战国时期

主张实行“仁政”;

提出“民贵”“君轻”思想;

提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道德准则。

《孟子》

道家

老子

春秋末期

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即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崇尚“自然”,主张“无为”,希望社会回复到“小国寡民”的状态。

《老子》(《道德经》)

庄子

认为不合理的社会现象大多根源于人性的扭曲;

认为做人应该“顺其自然”。

《庄子》

墨家

墨子

战国前期

“兼爱、非攻”(反对战争,主张爱一切人,视人如己,互助互爱)

《墨子》

法家

韩非子

战国末期

认为社会形势变化了,就应该“法与时移”,但同时强调法不能总是在变;

君主应加强自己的权力和威势,保证法令的贯彻执行,以巩固地位。

《韩非子》

兵家

孙武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孙子兵法》

孙膑

“事备而后动”

《孙膑兵法》

3、尝试举出反映老子辩证思维方式的成语或故事。

P16

以柔克刚;

积少成多;

转败为胜;

无中生有;

转危为安;

苦尽甘来;

否极泰来;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4、联系春秋战国时期的形势分析,为什么儒家思想未被重用,而法家受到重视?

诸侯争霸:

赋税繁重,阶级矛盾激化,人民不断反抗,需要用严酷的刑罚加以镇压。

变法运动:

为了打击旧贵族的势力,需要强化君主专制权力。

5、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源泉:

(1)以德治国:

儒家的仁、德、礼和“仁政”思想。

(2)依法治国:

法家的“严刑峻法”思想。

(3)以民为本:

儒家的“民贵君轻”思想。

(4)清正、廉洁、自律:

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道德准则。

(5)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道家的崇尚“自然”,“顺其自然”的思想。

(6)主张和平、反对战争:

墨家的“兼爱、非攻”思想。

6、请判断,下列格言分别出自诸子百家中哪一家的言论?

(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儒家)(孔子)

(2)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儒家)(孟子)

(3)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法家)(韩非子)

(4)祸兮,福之所倚;

福兮,祸之所伏。

(道家)(老子)

(5)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兵家)(孙子)

(6)我无为而民自化,……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7)视人之身若其身,谁贼?

……视人之国若其国,谁攻?

(墨家)(墨子)

(8)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儒家)

(9)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

重罚者,民之所恶也。

……而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也。

(法家)

第三课 西方古典文明

(一)西方文明的摇篮——古代希腊

1、地理位置:

希腊位于地中海东部的巴尔干半岛,东临爱琴海。

2、地理环境:

海岸线崎岖,天然良港众多,岛屿星罗棋布。

海洋和重叠的山峦把希腊人分割在彼此孤立的山谷里和海岛上,这种地理环境下,希腊城邦纷纷建立。

3、城邦时代:

(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4世纪)公元前8世纪——前6世纪,希腊出现了约200多个小国,史称“城邦”;

公元前4世纪,马其顿王国征服希腊,希腊的城邦时代随之终结。

(2)突出特征:

小国寡民。

(城邦一般以城市为中心,包括周边的一些村落,面积不大,人口不多)。

(3)古希腊重要的城邦——雅典和斯巴达。

(4)雅典的城邦民主制度:

确立标志:

公元前6世纪,雅典执政官“克里斯提尼”进行改革,基本铲除旧贵族的政治特权,扩大了公民权利,确立了雅典民主制度。

全盛标志:

公元前5世纪后半期,“伯利克里”当政期间,雅典城邦民主制度达到全盛,被称为古代希腊的“黄金时代”。

最高权力机构:

公民大会。

维护措施(监督机制):

陶片放逐法。

目的:

防止某些人权力过大以破坏民主制度。

优惠权利:

为了鼓励和保证公民积极参政,城邦为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工资和津贴”。

城邦还向公民发放“观剧津贴”,鼓励他们接受政治教育和文化熏陶。

客观评价:

(谈谈你对雅典民主制度的理解)积极作用——使雅典公民享有各种权利,积极地参政议政。

消极影响——雅典民主制度建立在奴隶制度的基础上,占人口大多数的奴隶、妇女和外邦人没有任何政治权利,真正能够享受民主的人只占少数。

(5)伯利克里说:

“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因为政权是在全体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

你怎么理解伯利克里的这段话?

伯利克里的这段话说对了一部分。

政权是在全体公民手中,但是,雅典公民只是指成年男性公民,只占人口的少数,占人口大多数的奴隶、妇女和外邦人没有任何政治权利。

(5)斯巴达:

实行贵族统治;

崇尚武力。

(6)亚历山大帝国:

亚历山大帝国由哪个国家发展而来的?

(马其顿王国)

主要靠什么手段成为帝国的?

(军事征服)

亚历山大帝国是怎样建立起来的?

(公元前4世纪,马其顿王国征服希腊;

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东征,扫荡小亚细亚和埃及,占领两河流域,灭掉波斯,建立起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

亚历山大帝国版图大致包括今天的:

(欧洲:

希腊、马其顿、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塞浦路斯、土耳其);

(亚洲:

黎巴嫩、叙利亚、以色列、巴勒斯坦、约旦、伊拉克、科威特、伊朗、巴基斯坦、阿富汗的大部分,印度的小部分);

(非洲:

埃及)。

亚历山大帝国在世界文化交融方面的贡献:

(希腊文化传播到了东方,东方文化渗透到西方,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汇。

(二)罗马帝国的兴衰

1、罗马的发展历程:

(1)公元前8世纪中期,在意大利半岛中部,罗马城建立。

(2)公元前509年,罗马共和国建立。

(3)公元前27年,屋大维建立“元首制”,罗马帝国建立。

2、罗马的对外扩张:

(1)公元前3世纪早期,罗马征服了意大利半岛。

(2)公元前2世纪,罗马与地中海强国迦太基进行争霸战争,最终取胜,成为地中海世界的霸主。

(3)2世纪,罗马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

地中海成为罗马帝国的内海,被人称为“罗马帝国的小澡盆”。

3、罗马的“共和制度”:

罗马共和国设有公民大会和元老院,还设有执政官、大法官、监察官和保民官等高级官吏。

元老院是罗马共和国权力最大的国家机构。

罗马共和国的政治体制是贵族政治和民主政治的结合。

4、促使罗马共和国向罗马帝国转变的因素:

(1)对外扩张,版图扩大;

(2)人口日益膨胀;

(3)奴隶制度迅速发展;

(4)社会矛盾不断复杂化;

(5)公元前73年,斯巴达克起义动摇了罗马共和国的统治;

(6)社会危机空前严重,共和国制度无力维持,先后出现苏拉和凯撒的军事独裁统治。

5、“罗马和平时期”:

罗马帝国最初的两百年,局势安定,经济繁荣,史称“罗马和平时期”。

当时,罗马农业和工商业发达,同北欧、印度和中国都有贸易往来。

(P23阅读卡:

罗马帝国与东汉帝国的贸易往来)。

6、罗马迅速成为地跨三洲大帝国的主要原因?

罗马人具有尚武精神;

罗马军团兵种齐全、装备精良、作战英勇、战术高超。

7、罗马帝国的版图包括今天哪些主要国家?

欧洲:

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希腊、土耳其、西班牙、葡萄牙。

亚洲:

巴勒斯坦。

非洲:

埃及、利比亚、突尼斯、摩洛哥、阿尔及利亚。

8、罗马帝国的衰亡:

(1)3世纪起,罗马帝国爆发全面危机:

人民起义不断;

日耳曼人入侵。

(2)395年,罗马帝国分裂。

(3)476年,西罗马帝国被日耳曼人灭亡。

(4)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的东罗马帝国于1453年灭亡。

9、基督教的诞生:

公元1世纪,居住在西亚巴勒斯坦的犹太人被罗马帝国征服,遭受残酷压迫,多次起义屡屡失败,感到绝望的民众把希望神寄托于“救世主”耶稣。

这种信仰基督耶稣的宗教被称为“基督教”。

(2)时间(公元1世纪)、地点(巴勒斯坦)、创始人(耶稣)、经典(《圣经》)、节日(圣诞节、每年12月25日)、象征(十字架)。

(3)教义:

耶稣叫人忍受苦难,死后可以升入“天堂”。

(4)组织:

基督教会。

(5)影响范围:

欧洲、北美。

(6)公元纪年的由来:

公元纪年就是以传说中的耶稣诞生之年算起的,这一年就称为“公元元年”。

(三)西方文明之源

1、古希腊文化:

(1)古希腊在民主政治、哲学、科学、文学、戏剧、美术(雕塑)、体育等领域成就斐然,对西方文化作出了开创性和奠基性的贡献。

(2)哲学:

现代西方人所使用的“哲学”一词来自古希腊语,原意是“热爱智慧”。

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有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名画《雅典学院》描绘了古希腊人“勤于思考,热烈辩论”的场景。

(3)科学:

阿基米德被称为“力学之父”,发现了杠杆定律和浮力定律。

亚里士多德创立了物理学、植物学、动物学和逻辑学等学科体系。

(4)文学:

《荷马史诗》是世界闻名的文学作品。

(5)戏剧:

古希腊是欧洲戏剧的故乡,诞生了“悲剧之父”埃斯库罗斯和“喜剧之父”阿里斯多芬。

(6)美术(雕塑):

公元前5世纪希腊雕塑家米隆的代表作《掷铁饼者》。

(7)体育: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起源于古代希腊,马拉松赛跑也起源于古代希腊。

(8)建筑:

古希腊剧场;

帕特农神庙;

雅典卫城等。

(9)名言:

阿基米德“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动整个地球。

”亚里士多德“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2、古罗马文化:

(1)法学:

罗马在公元前5世纪中叶颁布了第一部成文法典《十二铜表法》。

罗马法是影响广泛而深远的古代法律体系,成为近代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