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复习专题18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635900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5.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复习专题18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历史复习专题18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历史复习专题18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历史复习专题18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历史复习专题18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历史复习专题18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历史复习专题18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历史复习专题18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历史复习专题18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历史复习专题18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历史复习专题18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历史复习专题18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复习专题18Word文件下载.docx

《历史复习专题18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复习专题18Word文件下载.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历史复习专题18Word文件下载.docx

7、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近代生产力的发展产生了进步的社会思潮,而进步的社会思想推动了社会变革。

要摆脱传统观念,解放思想,才能促进近代化的历程。

8、在认识中国现代化问题时,要坚持把爱国主义放在第一位、现代化放在第二位的原则。

9、辩证客观地认识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现代化意识曲折探索的进程,中国人民做出巨大牺牲和付出了巨大代价。

10、运用主现动机和客观效果的关系,认识外国资本主义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是充当了不自觉的推动工具,这与他们的主观愿望是不符的。

11、运用内外因关系的原理,认识中国人民的不懈努力和斗争才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根本原因和动力。

第二:

经济近代化

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衰过程和历史地位

(一)产生:

鸦片战争后,在中国封建经济分解和商品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在外商企业的刺激、示范和洋务派军用工业尤其是民用工业的诱导下,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开始兴起。

早期著名的企业主要有“三厂一坊”(见教材第35页表)。

到甲午战争前,实存的商办近代企业260家,大部分是轻工业,主要分布在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地区。

近代商办企业的投资者主要是一些官僚、地主、商人(包括买办手工业主),他们已转化为民族资产阶级。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虽然是一种先进的生产方式,但它毕竟是在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实力薄弱,深受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国封建主义的压迫和束缚,同时又对它们存在着一定的依赖性。

它使民族资产阶级在政治上不可避免地具有两重性。

(二)初步发展:

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资本输出,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

清政府为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19世纪末,中国民族工业有了初步发展。

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其上层维新派发动领导了维新变法运动,其中下层革命派发动和领导了辛亥革命。

(三)短暂繁荣:

一战期间,帝国主义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使处于夹缝中的中国民族工业得到一次发展的机会。

从1912年到1919年,中国新建厂矿有600多家,其中发展最快的是纺织业和面粉业。

这一时期,由于辛亥革命胜利的鼓舞以及一些有识之士的倡导,“实业救国”与民主共和并存,一起成为两大思潮,涌现了一批代表人物。

如张謇、周学熙和荣宗敬、荣德生兄弟等。

但好景不长,世界大战的结束打断了民族工业的发展趋势。

这说明帝国主义侵略是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根本因素,不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地位,国民经济就不可能得到正常发展。

(四)日益萎缩:

1、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由于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的压迫,中国民族工业日益萎缩。

2、抗日战争时期,由于日本在沦陷区的野蛮掠夺,四大家族在国统区加强对工业的垄断,尤其是钢铁工业的官僚资本占有明显优势,中国民族工业遭到破产。

3、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为了进行内战,空前出卖国家主权。

1946年11月,国民党同美国签订了所谓《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导致美国货充斥中国市场,民族工业受到沉重打击。

(五)获得新生:

1、建国初期,有利于国计民生的资本主义经济在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领导下,得到恢复和发展。

2、在1953年—1956底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我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了利用、限制、改造的方法,采取加工定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以及付偿定息等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成功地实现了对资本主义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对资产阶级的和平赎买。

到1956年底,全国基本上完成了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从此,民族工业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六)历史地位:

(1)从经济上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其产生和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

(2)从政治上看,它导致民族资产阶级产生,为维新变法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提供了社会基础,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阶级条件。

(3)从思想上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不断地冲击和动摇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条件。

(4)从发展趋势上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地区分布不尽合理,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难以独立发展。

中国四次发展机遇与挫折(原因、表现、结果、成败原因分析)

1、19世纪60年代中外和好局面出现后洋务运动的产生和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2、辛亥革命后到一战期民族资本主义的短暂春天

3、抗战胜利后

4、文化大革命后

二、与欧美各国的近代化相比,中国近代工业化的特点

(一)总特点: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背景下进行的,因此,与欧美各国的近代化相比,先天不足,后天畸形。

(二)中国早期工业化发展历程

1、起步阶段(1840年—1895年),突出事件是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前期以“求强”为旗号,兴办了“三局一所”等近代军事工业;

后期以“求富”为旗号,兴办了“三局一厂”等近代民用工业。

这一时期,政治体制现代化尚未提上议事日程,以军事工业为主体的工业化有所进展,并经历了由重工业到轻工业,由军需到民用,由国营到民营的发展过程。

同时,由于洋务运动的需要,现代化开始由经济领域逐渐向科技文化和人才教育领域渗透。

2、整体发展阶段(1895年—1927年)

主要表现为甲午战争以后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辛亥革命后和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3、曲折前进阶段(1927年—1949年)

现代化在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极为尖锐复杂的历史环境下艰难地进行。

国民政府统治前期,从外国人手中夺回了“关税主权”;

设立了国家银行,实行币制改革;

进行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推动了工商业及整个经济领域现代化的进程。

但官僚资本的形成和垄断又在一定程度上排挤了民营工业的发展。

抗战期间,中国现代化的进程被打断,原有的工业在日本军国主义的大举侵略下遭到严酷摧残。

抗战胜利后,美国垄断资本与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相结合,又把中国现代化事业推入绝境。

(三)具体特征:

中国工业化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背景下进行的,因此,与欧美各国的现代化相比,它具有非常明显的特征:

1、近代化不仅受到内部封建保守势力的顽强抵制,还不断遭到外部资本主义列强的倾轧、排斥和武力摧残,发展缓慢,历经曲折。

2、近代化一开始是由地主阶级中的洋务派领导的,官僚买办阶级在中国近代化启动时期扮演过微妙的角色,资产阶级则始终没有真正掌握过近代化的领导权。

3、近代化缺少必要的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技术、人才和思想的准备不足,它的推动力主要不是来自内部而是来自外部,因此,它不是以民间自发创办近代企业为先导,通过自由竞争发展资本主义,而是主要依靠政权的力量,以官办军事工业为起点,从军需到民用,从国营到民营,从重工业到轻工业。

4、发展畸形。

近代工业的产业结构不协调、不配套,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很小,重工业特别是钢铁、机械、电力、石油等工业尤为微弱,轻重工业比例失调;

地区分布不平衡,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和沿江地区。

三、新中国的工业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首先没收了官僚资本,建立了国营经济,奠定了恢复国民经济的基础。

随后在国营企业开展了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

从1953年开始,我国开始执行“一五”计划建设,到1957年“一五”计划提前完成,工矿业成就突出,鞍钢无缝钢管厂、第一汽车制造厂、飞机制造厂、沈阳机床厂等建成投产。

交通运输方面新建了宝成、鹰厦等铁路30多条,建成武汉长江大桥,及康藏、青藏和新藏公路等。

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和“文化大革命”时期,由于“左”倾错误的影响,我国工业发展受到严重影响。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工业发展突飞猛进,现在我国已建成了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

第三:

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实质是政治民主化

一、史实

1、政治民主化的开始——维新变法运动

(1)基础知识(兴起背景、进程、意义、败因、教训等)

(2)比较地主阶级洋务派、顽固派和资产阶级维新派基本主张的异同点

(3)比较戊戌变法与日本明治维新成败的原因

经济基础:

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程度较高,中国民资虽有初步发展但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

社会基础:

日本的改良派借助于人民群众的反封建力量;

中国维新派则脱离了人民群众

思想文化;

日本民众较早地接触西方文化;

清政府在文化上严格限制,中西文化交流几近断绝,对民族危机并未作深刻思考

领导力量;

日本是在民族危机,幕府统治危机下,由商人、新闪地主、资本家与中下级武士和部分要求改革的大名进行的;

中国是由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依靠无实权的光绪帝进行的

改革前提;

日本经过了武装倒幕发起的;

中国变法前没有经过政权的变动

国际环境;

日本当时正处在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列强瓜分世界的高潮尚未闪起,中国及亚洲其他国家的斗争也为其创造了有利的环境;

中国此时已处在帝国主义时代,列强已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他们不希望中国真正强大

2、夺取政权的暴力革命——辛亥革命

(1)基础知识(兴起背景、兴起、发展、高潮、失败、败因及历史地位)

(2)三民主义的含义及评价

民族主义:

内容(略)评:

客观上体现了民族资产阶级和广大爱国者实现民族独立的要求;

但没有明确反帝,容易产生排满情绪

民权主义:

这是阶级矛盾尖锐的反映,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摆脱封建专制,实现民主、自由平等的愿望。

是三民主义的核心,政治革命的根本;

但它反封建是不彻底的。

民生主义;

内容略,评;

这是孙中山经济思想的核心,它体现了民资希望解除封建生产关系束缚,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要求,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把解决土地所有制和发展资本主义相结合的革命纲领;

但没有满足农民的要求,不可能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3)正确评价“新政”和“预备立宪”

①主观目的的反动性

②活动本质的落后性

③客观影响的进步性

④实际作用的背离性

(4)清末“新政”与戊戌变法的不同点

①领导者不同

②性质不同

③政策的内外侧重点不同

④历史地位作用不同

二、资产阶级对国家民主化的求索

  中国现代化是从鸦片战争以后开始的,但在甲午战争前主要限于经济领域。

1894年爆发的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现代化的一大转折,标志着现代化由经济领域转入政治领域。

  这一时期发生的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借助皇权进行政治变革的第一次尝试。

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推翻帝制,创建共和国的第一个成功行动。

中华民国的成立,标志着共和制度的建立。

此后,虽然发生过两次复辟帝制的事件,但政治现代化的总趋势不可逆转。

历届民国政府不论封建军阀如何独占鳌头,但不少资产阶级代表人物也参与了政权。

  19世纪末的清末新政也是值得一提的重大事件。

清末新政是清政府在受义和团运动的冲击和八国联军侵略的鞭挞后,为巩固统治而被迫进行的改革。

就其性质而言,不言而喻应是资本主义的或带有资产阶级色彩的,在客观上也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方文化的传播,有利于中国近代民主化的进程。

在清末新政中形成的立宪派,积极倡导兴办实业,抵制洋货,收回矿权、路权等,他们虽然反对革命派用武力推翻清政府,但在向清政府请愿立宪遭到拒绝后,便转而加入反清行列,支持辛亥革命。

  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是资产阶级对国家政治民主化进行探索的两种理论模式,在政治行为上直接表现为资产阶级立宪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它们构成了晚清反对专制政治的两条阵线。

革命派怀着由革命而共和的信念,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从正面有力地冲击了清朝专制统治。

立宪派则从实业、教育、启蒙等多方面为民主大厦在中国的建成添砖加瓦,赢得了多数工商业资本家和开明士绅的支持。

他们以谘议局和资政院为基地,利用合法手段从事反专制的斗争,掀起了请愿运动、抵制美货运动、收回利权运动和保路运动,使清政府陷于困境,进退两难。

  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两种观点,两种模式,既对立又统一。

他们是在同一经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两股新的政治势力,他们的主张和要求都不同程度地体现了近代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要求。

他们同时以“救亡图存”为己任,爱国是二者的共同起点。

虽然他们对帝国主义都缺乏本质的认识,对帝国主义斗争存在一定的软弱性,但都希望中国从帝国主义的枷锁下解放出来,实现民族独立。

他们都取法于西方,向西方学习。

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作为革新中国与打击旧学的思想武器,最初取自西方的社会契约论、三权分立说、进化论和以实验科学为基础的归纳方法等。

他们都把中国的出路寄托于实现资本主义,因此反封建又是二者共同的目标。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民族资产阶级对于国家民主化仍有自己的特殊认识。

民族资产阶级先是追随蒋介石,参与南京国民政府活动;

抗日战争爆发后,他们一方面参加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另一方面又对蒋介石消极抗日、专制独裁、压制民族资本经济发展不满。

解放战争时期,民族资产阶级一度对美蒋抱过幻想,并企图走第三条道路,但最终还是站到人民斗争的行列,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支持和帮助中共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大业。

第四:

思想和文化的近代化

1、文化思想观念的近代化——新文化运动对封建正统文化的批判

这是继维新思想、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之后,又一次思想解放的流,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继续。

(1)基础知识(背景、兴起、内容、影响、局限)

(2)前期新文化运动指导思想的特点

①对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封建历史传统持全面批判态度

②主张以文化的革新社会的主要手段,认为政治革命的方法并不能解决中国的民主化问题

③主张引进西方文化精神来改造中国民众的状态

④它是资产阶级文化反对封建文化的一次激烈斗争

2、西学东渐与近代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融

西学泛指当时西方的科技、文化、思想;

东渐,意为向东方逐渐传入、渗透。

这是东西方文化相互交融的历史,也是传统文化向近代文化转变的历史。

(1)近代前期文化的两个阶段三个层次

两个阶段:

第一:

鸦片战争后到甲午战争前主要学习西方的物质文明

第二:

甲午战争后到五四运动前主要学习以政治制度、思想文化为核心的西方精神文明

三个层次;

技术成果(器物层)

相关社会支持系统(制度层)

第三:

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文化气质等(思想层)

(2)近代前期思想演进的过程、影响

A、林、魏代表的地主阶级改革派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其作用在于;

引导中国人开眼看世界和面对现实,但重在思想而没有具体实践

B、洋务派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其实质是立足封建主义,借助于西方物质文明,以谋求涉及王朝的自强;

它突破了传统观念,为西学的传入创造了一定条件,是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得并未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

C、早期维新派和维新派主张反对专制,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和传播西方科技文化

其作用在于掀起了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第一次潮流,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开展

D、民主革命派主张暴力革命推翻封建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其具体现在三民主义

其作用在于导致辛亥革命的爆发,推翻封建君主专制,使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E、前期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的大旗开展深入的反封建的斗争

作用;

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并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3)近代前期思想演进的过程、影响及其特点

①体现出强烈的反封建反侵略性质

②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过程

③对西方文化的认识走了一条由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的过程

3、中国科学文化近代化的轨迹

先是传教士东来,西学东渐,后是“船坚炮利”打开了中国闭关自守的大门。

于是不自觉或自觉地开始了向西方的学习,开始了西方近代文明,首先是西方近代科学文化在中国的传播。

在这个过程中有激烈的冲撞,有艰难的移植,也有别具匠心的创造,最后导向中国科学文化的近代化。

这是科学文化在中国近代化的轨迹。

在这个过程中,自明末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于万历十年(1582)年进入中国内地,到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颁布并厉行《防范外夷规条》、闭关自守、禁传天主教等,这是西学东渐第一波的涌动和沉落时期。

这一时期处于明清之际近200年间,中西文化随着天主教和西方科学技术的传入,发生了一次有力的撞击。

就当时输入的西学而言,主要有两部分:

天主教教义和科学技术,前者是主导,后者只是附属。

在当时传入的西方科学技术中,最突出的是历算学即天文学和与之相关的几何学,以适应明清之际修历、制历的需要。

其次是地理学和测量技术,它们开阔了中国人的世界观念,并导致康熙年间全国地图(《皇舆全览图》)的绘制。

传教士所介绍的内容还涉及数学、力学、光学、解剖学、逻辑学、实验仪器以及水利、机械、建筑、采矿、兵器等技术,也有零星的西方哲学、音乐、绘画、历史方面的知识。

这些西方科学技术知识的传入,不但促进了明清之际学风向实学的转变,而且为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运动作了重要准备,不期而然成为后者的一次彩排。

19世纪中叶,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在执行近百年后终于被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所打破,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抵抗派率先开眼看世界,从而掀起了传播西学的第二波。

这一次与上一波不同的是,进入中国内地的主要已不是西方传教士,而是以胜利者自居的列强,那些作为闯入者的商人、外交官和军人。

此时,国力的衰颓突显了中国科学技术的落后。

在国家危亡的紧要关头,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又开始面向世界,学习西方也获得了比明清之际更大的推动力。

但自上而下关注的焦点却集中在“船坚炮利”的器物层及与之相关的科学技术知识。

在林则徐以后,甲午战争以前的西学领域中,洋务运动是主流。

这期间传播西学与明清之际最大的不同,一是社会影响程度上的差别,此时具有切肤之痛,中国被逼着非学西方不可;

二是角色上的变换,译介虽然仍借助洋人,但以中国人为主,以满足洋务运动的需要。

甲午一役战败,洋务运动也以失败告终,中国时局危如累卵,一部分朝野有识之士要求变法自强。

学习西方的重点,从器物层转向制度层和学术层。

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认为要救国,只有学习外国。

不但学习外国的科学技术,而且学习外国的学术和政治制度;

不但向成功建设了现代国家的西方列强学习,而且向学习西方卓有成效的日本讨教。

维新运动以后,更准确地说在辛亥革命以后,自觉地开始了中国科学文化近代体制化的进程。

不再仅仅是零散地学习西方科学技术,而是全面地从教育体制、科研体制、社会支持系统、价值取向、思想意识诸方面,克服各种阻力面向世界,建立近代体制化的科学文化。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中国虽然还很贫弱,但确已重起炉灶,实现了中国文明向近代科学文化的转折。

4、正确认识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入侵及影响

(1)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入侵有两个明显的目的;

一是培养殖民地人才;

二是混淆和动摇民从的爱国和民族精神这其政治侵略服务

(2)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入侵也为西学传入中国提供了条件,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促使中国社会不同阶级、阶层的思想观念发生变化,引起内部的观念对立和斗争(对封建地主阶级、农民、民族资产阶级都是如此)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