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中型水库建设规划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636144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37.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中型水库建设规划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全国中型水库建设规划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全国中型水库建设规划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全国中型水库建设规划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全国中型水库建设规划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全国中型水库建设规划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全国中型水库建设规划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全国中型水库建设规划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全国中型水库建设规划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全国中型水库建设规划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全国中型水库建设规划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全国中型水库建设规划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全国中型水库建设规划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全国中型水库建设规划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全国中型水库建设规划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全国中型水库建设规划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全国中型水库建设规划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全国中型水库建设规划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全国中型水库建设规划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全国中型水库建设规划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国中型水库建设规划文档格式.docx

《全国中型水库建设规划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中型水库建设规划文档格式.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全国中型水库建设规划文档格式.docx

四、建设重点和总体安排23

(一)项目筛选条件23

(二)在建中型水库情况24

(三)规划项目25

五、资金筹措与实施效果初步评价27

(一)资金筹措27

(二)实施效果评价28

六、环境影响初步评价29

(一)主要环境影响29

(二)综合评价与对策措施29

七、规划实施保障措施30

(一)加强前期工作,提高勘测设计水平30

(二)妥善安置水库移民,促进和谐社会建设31

(三)重视生态环境保护,降低不利影响32

(四)建立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投资体系32

(五)深化建设和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制度建设32

(六)依靠科技创新,提高建设、运行和管理水平33

附表:

1、全国中型水库建设规划在建项目表

2、全国中型水库建设规划拟建项目表

前言

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水利部关于加强对水库建设管理的通知》(发改农经[2004]1644号)以及水利部《关于进一步做好“十一五”中型水库建设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办规计函[2006]212号)的有关要求,依据已批准或编制的江河流域综合规划、《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规划》、《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十一五”规划》、《“十一五”全国水电农村电气化规划》以及流域或区域防洪规划、水资源综合规划和小水电代燃料生态保护工程规划等水利规划成果和《中国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调查评价》、《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力资源复查成果(2003年)》、《2006水利统计年鉴》等刊印资料,水利部在各流域中型水库规划编制成果的基础上,组织编制了《全国中型水库建设规划》(简称《规划》)。

《规划》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总结以往水库建设的经验教训,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为核心,针对流域和区域的特点、治理开发现状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按照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在统筹考虑流域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情况、项目前期工作情况、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生态与环境影响等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全国中型水库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任务、总体布局、建设重点以及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用以指导和规范今后五年左右时期的中型水库建设。

一、中型水库建设概况与面临的形势

(一)中型水库建设现状

截止到2006年底,全国中型水库(港、澳、台地区除外)3000座,库容852亿m3,中型水库总座数和总库容约占全国水库总座数和总库容的比例分别为3.4%和14.6%。

由于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自然地理条件不同,中型水库建设的分布也呈现不同的特点。

按流域水资源一级区划分,长江区中型水库总座数和总库容占全国中型水库总座数和总库容的比例最大,分别为37.9%和34.9%;

西南诸河区最小,分别为2.2%和1.9%。

在区域分布上,中部地区中型水库总座数和总库容占全国中型水库总座数和总库容的比例最大,分别为42.2%和41.0%;

西部地区最小,分别为20.4%和21.5%。

(二)中型水库的作用

我国的中型水库主要分布在中小河流上,与大型水库分别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大型水库一般是位于大江大河干流和重要支流上的控制性枢纽工程,具有防洪、发电、供水、灌溉等综合利用效益,保护对象或供水(电)对象一般是重点城市或区域;

而中型水库主要解决所在地区城镇供水、农业灌溉以及防洪、发电等。

是保障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水利基础设施。

1、防洪。

已建中型水库在中小河流防洪和抵御山洪灾害中具有重要作用。

中小河流沿岸分布着许多重要城镇,中型水库为保护这些城镇的防洪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2、灌溉。

已建中型水库在发展灌溉面积和改善灌溉条件,提高农业生产能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全国有许多灌区特别是中小型灌区主要依靠中型水库提供灌溉水源,中型水库为保障地方农业发展、粮食增收作出了很大贡献。

3、供水。

已建中型水库通过调节径流,蓄丰补枯,为许多城镇和广大农村地区提供供水水源,缓解了地方工农业用水供需矛盾,对保障地方工业和城镇供水、提高抗旱减灾能力作出了重要贡献。

4、发电。

已建中型水库对促进中小河流水能资源的开发利用,为城镇和农村地区提供清洁能源,在带动地区经济发展、推动小城镇建设、增加农民收入、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在全国开展的农村水电电气化县建设,很多是依靠兴建中型水库开发水能资源,既可改善农村地区能源结构,减少薪柴的砍伐,保护农村地区生态环境,又可增加农民收入,对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5、其它综合效益。

已建中型水库除具有防洪、灌溉、供水、发电等效益外,还同时发挥了许多综合利用效益。

如水库养殖、水库风景区旅游、局部河段航运条件改善等。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现有的大部分中型水库的规划、设计、建设是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高,水利建设处于技术约束和经济约束的阶段进行的,加之中型水库规划设计审批制度不够完善和规范,因此在水库的规划指导思想、服务功能确定、工程建设质量、运行管理机制等方面存在着不少问题,与水资源的合理开发、优化配置、综合利用、有效保护、科学管理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

1、规划和前期工作薄弱,部分地区存在无序或过度开发

我国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1000平方公里以下的河流有5万多条,部分骨干河道虽然编制了流域规划,但许多规划期已过,需要重新修编,其它河流基本都没有系统地编制流域综合规划,导致河流的开发管理出现缺位,部分地区存在无序开发或过度开发。

我国多数中型水库是在20世纪50~70年代建设的,由于受当时经济社会发展条件和工程建设管理体制等方面的影响,在统筹河流上下游、左右岸等关系方面以及水库综合利用关系上考虑不够。

同时,受当时水文资料条件以及规划设计水平的局限,水库设计深度不够,不少中型水库所采取的设计径流系列代表性不足,造成部分水库建成后达不到设计能力,不能发挥预期效益,或因防洪设计标准较低而最终成为病险水库,不仅影响中型水库综合利用效益的发挥,还影响水库的建设质量和安全运行。

据统计,在全国3万余座病险水库中,中型水库1100多座,约占现有中型水库座数的三分之一。

2、对河流生态环境保护重视不够

由于对水库建设与河流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认识不足,部分地区只重视河流水资源开发和利用,不重视河流生态与环境的保护,加之管理不到位,很多中型水库在规划、设计、运行和管理中基本没有考虑河流生态环境用水的要求。

如西北地区的塔里木河、黑河和石羊河流域等,由于大量平原水库建设以及水资源过度开发,导致下游河道断流,尾闾湖泊干涸,河流生态系统破坏严重;

西南地区电站无序建设突出,造成部分河段脱流严重,河流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3、水库移民安置遗留问题较多

由于我国已建水库受当时政治、经济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水库移民安置存在安置补偿标准低、安置方式单一等问题,尽管中型水库相对大型水库在移民安置和生态环境等方面影响较小,但由于数量较多,水库移民安置遗留问题仍较为突出。

(四)面临的形势

中型水库是遍布我国城乡的重要水利基础设施,新中国成立以来,尽管我国城市和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已有相当基础,但由于长期以来投入不足,中型水库建设和管理相对薄弱,已建工程老化失修现象严重,已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需求。

“十一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时期,随着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以及城镇和农村居民用水水平的不断提高,加之全球气候变化以及极端天气与气候事件频率增加等对我国农牧业生产、水资源供需的影响,中型水库面临着难得的建设机遇,也存在严峻的挑战。

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和生态与环境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解决我国中小河流防洪能力低,农村和城镇洪水灾害损失严重的问题;

为我国城镇和农村提供安全饮水和改善农村地区的能源结构,以水电代燃料,减少薪柴砍伐,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等都需要建设必要的中型水库。

但是,我国江河自然状况十分复杂,生态与环境比较脆弱,人口众多,耕地资源紧缺,人口、资源与环境的矛盾十分突出。

中型水库建设将面临着耕地资源保护、水库移民安置、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制约。

因此,应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认真总结建国以来水库建设的经验教训,慎重规划水库建设,尤其是在北方和平原地区拦河筑坝、兴建水库更需慎重,避免造成河道干涸,生态环境恶化,加重北方地区荒漠化;

在协调好中型水库建设与耕地资源保护、水库移民安置、生态环境保护关系的基础上,规划先行,合理布局、慎重决策,使中型水库建设符合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充分发挥预期效益,起到支撑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保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防洪安全、供水安全要求和建设生态文明的作用。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中小河流综合开发治理为主要目标,坚持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坚持全面规划、综合利用、科学论证、合理布局、慎重决策,坚持兴利除害、保护生态、移民安置并重,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着力解决城乡饮水安全问题,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对防洪安全、供水安全和生态安全的要求,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坚持规划先行、充分论证的原则。

建立健全流域规划体系,加强流域管理。

中型水库建设要符合流域规划,统筹考虑防洪、供水、发电、生态与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综合利用要求,合理布局、科学规划。

中型水库建设项目的决策要科学化、民主化、程序化;

在项目论证和设计方案优化比选中,要广泛听取专家、群众和相关行业的意见,按基建程序做好项目前期工作和审批工作。

2、坚持保护生态、协调发展的原则。

中型水库建设要尊重自然规律,把生态保护放在重要位置。

水库建设要充分考虑水资源条件,尤其要重视水库建设对生态与环境的影响,避免对河流生态与环境带来重大不利影响。

要按照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要求,统筹协调防洪减灾、水资源利用与保护、改善生态环境等多方面的要求,协调好各方意见,处理好近期与长远的关系,实现中型水库综合效益最大化。

3、坚持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原则。

要根据流域水资源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因地制宜地进行水库建设。

南方河流上建设水库,在考虑水库兴利效益的同时,要注重流域防洪的需要;

北方水资源短缺地区的河流上建设水库,在考虑综合效益的同时,尤其要注重全流域的水资源合理配置,防止因上游过量用水而导致下游缺水、断流和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

4、坚持量力而行、突出重点的原则。

要根据建设的需要和投资可能,远近结合、突出重点,统筹合理安排中型水库建设。

优先安排水旱灾害多发区、对保障区域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作用突出,有助于缓解地区水事矛盾的重点中型水库建设,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充分发挥投资效益。

5、坚持建管并重、良性运行的原则。

要高度重视水库建设质量,把确保水库大坝安全放到第一位。

要高度重视水库建成后的运行管理,按照有关规定,明晰产权,理顺管理体制,落实管理职责和管理经费,建立科学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和水库运行调度办法,保证水库长期处于良性运行状态。

既要加强政府在规划布局等方面的宏观指导作用,也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积极引导多元化投资主体参与水库建设。

对于以发电、城市供水等为主要目标的中型水库,各级政府要加强监管,提出公益性、安全性等方面的明确要求。

6、坚持以人为本、妥善安置移民的原则。

要坚持以人为本,保护水库移民的合法权益,把改善移民生活环境、解决移民生计、增加移民收入放在水库建设的重要位置,统筹考虑移民搬迁与发展经济、脱贫致富等各方面的需求,使移民真正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三)规划范围

全国除香港、澳门、台湾以外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规划编制以省级行政区为基础,以主要江河流域为单元,主要包括长江流域及西南诸河、黄河流域及西北诸河、淮河流域及山东半岛诸河、海河流域、松辽流域、珠江流域、太湖及东南诸河。

纳入本次规划的水库项目重点是以防洪、供水及发电等综合利用为主的中型水库。

本规划重点对今后五年左右期间需要建设的中型水库进行了安排。

(四)规划任务

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目标要求,根据《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和重点领域,全面分析评价已建水利基础设施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综合分析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对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要求,针对不同流域和区域特点以及各类水库建设情况,综合比选、科学布局,提出今后五年左右期间中型水库建设的方向、目标、主要任务、总体布局和建设重点,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防洪安全、供水安全和生态安全的需求。

三、流域水资源条件及规划布局

综合分析流域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城镇化水平提高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防洪减灾、水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统筹考虑流域或区域内大中型水库建设情况,研究确定中型水库的建设方向、规模和布局。

南方地区以供水为主的中型水库要充分考虑防洪要求,北方地区的中型水库要充分考虑生态环境保护和水资源配置的要求,以水能资源开发为主的中型水库应兼顾防洪、供水等综合利用功能,充分发挥水库的综合利用效益。

中型水库建设应根据国家政策和发展战略重点,在符合流域综合规划的前提下,以现有水利工程体系为基础,合理进行布局。

(一)长江流域及西南诸河

1、流域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情况

长江流域多年平均降雨量19370亿m3,折合降雨深1086.6mm,水资源总量9782亿m3(其中地表年径流量9696亿m3),人均水资源2246m3(2000年人口数,下同),属于水资源相对丰富地区。

现状长江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率16.8%,其中地表水开发利用率16.1%,尚有一定的开发潜力。

从供水结构分析,在长江流域总供水量1579亿m3中,地表水约占94%,地下水及其它水占6%;

在现状地表水工程供水量1485亿m3中,蓄水工程占34%,引水占30%,提水占36%,流域供水量主要为地表水,且引提水所占比重大。

西南诸河多年平均降雨量9186亿m3,折合降雨深1088mm,水资源总量5775亿m3,人均水资源29298m3,属于水资源丰富地区。

现状西南诸河水资源开发利用率1.2%,其中地表水开发利用率1%,具有开发潜力。

从供水结构分析,在西南诸河总供水量97亿m3中,地表水约占99%,地下水及其它水源占1%;

在现状地表水工程供水量95亿m3中,蓄水工程占23%,引提水占77%。

流域供水量主要为地表水,且引提水所占比重大。

2、已建水库情况

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2006年,长江流域已建成大型水库149座(未统计部分大型水电站),总库容1228亿m3,中型水库1115座,总库容289亿m3,已建大中型水库总库容约占河川多年平均径流量的16%。

西南诸河已建成大型水库5座,总库容8亿m3。

3、拟建水库的必要性及建设布局

长江流域降雨地区分配不均,四川盆地与滇中高原等地及部分周边降水不足,水低田高,工程型缺水严重。

长江上游地区和湖泊主要支流暴雨洪水洪峰高,破坏力大,由于防洪基础设施较薄弱,城市和耕地集中的盆地与河谷地区的防洪问题突出,该地区供水基础设施不足,已修建的灌溉工程,年久失修,供水工程年内调节能力差,灌溉面积不断萎缩。

长江流域是我国水能资源丰富地区,应按河流规划尽快实施梯级开发。

西南诸河地区水资源开发程度不高,水资源调节能力差,农业灌溉保证率和水利化程度普遍偏低,工程性缺水问题突出。

长江流域及西南诸河地区中型水库建设的主要任务是改善城乡供水、农村灌溉和提高局部地区防洪能力。

位于流域内的四川、重庆、云南、贵州4省(市)多属山区、丘陵地形,地貌组合差异大,难以有具备修建大型水库的地形条件,较适合修建中型水库,通过合理布局建设一批中型水库,可有效开发利用水资源,在避免对社会、生态环境产生新的不利影响情况下发挥水库良好的综合效益。

拟建水库主要布局在水资源相对丰富,但工程型缺水严重的云南、贵州、四川、重庆、湖北、湖南、江西等省市的山丘区,以供水和灌溉为主。

通过中型水库建设,改善局部地区的城镇和农村饮水安全状况,提高城乡供水和工农业供水保证率,发展和改善灌溉面积,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为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结合水电电气化县建设和实施以电代燃料工程,建设一批以发电为主的综合利用水库,改善农村能源结构,保护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

对工程型缺水严重的西南4省市,继续加强“润滇”一期、“兴蜀”一期、“泽渝”一期、“滋黔”一期等工程的水库建设,适度安排二期工程水库建设。

(二)黄河流域及西北诸河

黄河流域多年平均降雨量3555亿m3,折合降雨深447mm;

水资源总量707亿m3(其中地表年径流量594亿m3)。

流域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仅占全国河川径流总量的2%。

人均水资源量为647m3,属于水资源紧缺地区。

黄河流域现状水资源开发利用率达76%,其中地表水开发利用率67%,地下水开采率达49%,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较高。

从供水结构分析,在黄河流域总供水量395亿m3中,地表水约占63%,地下水及其它水占37%;

在现状地表水工程供水量250亿m3中,蓄水工程占9%,引水占71%,提水工程占20%,引提水工程供水比重大。

西北诸河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干旱区,包括新疆全境、甘肃河西走廊及内蒙古贺兰山以西的地区。

西北诸河的土地面积约占全国的1/4,多年平均降雨总量5421亿m3,折合降雨深161mm,水资源总量1276亿m3(其中地表年径流量1174亿m3),由于气候干燥,蒸发强烈,区内广大的平原盆地属于极端干旱缺水地区。

近50年来,随着人口和灌溉面积的不断增加,各内陆河流域人工绿洲发展迅速,现状地表径流利用率达到57.9%~67.0%,水资源利用率达到34.9%~72.0%,在西北诸河现状总供水量568亿m3中,地表水约占85%,地下水及其它水占15%;

河西走廊、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等主要干旱平原区,存在水资源使用低效浪费和过度利用的不合理现象,致使河流下游水量持续减少,终端湖泊萎缩,直接导致土地沙漠化和盐渍化。

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2006年,黄河流域已建成水库2752座,总库容775亿m3;

其中大型水库22座,总库容682亿m3,约占2752座总库容的88%;

中型水库165座,总库容59亿m3,约占2752座总库容的8%,已建大中型水库总库容已超过河川多年平均径流量。

西北诸河已建成水库701座,总库容108亿m3;

其中大型水库25座,总库容49.7亿m3,约占701座总库容的46%;

中型水库149座,总库容47亿m3,约占701座总库容的44%。

目前黄河流域水资源的开发与配置方面存在较多问题,需要通过合理规划兴建必要的蓄水工程,充分利用雨洪资源,配合南水北调工程,改善城乡饮水,以及能源重化工基地用水,提高城乡饮水安全和局部地区的防洪能力,改善灌溉农田的水源条件和农村地区的能源结构,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规划水库主要布局在黄河支流上游山区,分布在水资源较紧缺的河南、陕西、内蒙古、青海等省区的具有水资源条件的山区河流上,以雨洪资源利用的供水水库为重点,同时兼顾防洪、发电。

西北诸河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和春旱缺水的问题尤为突出。

内陆干旱地区属于典型的“绿洲经济、灌溉农业”,农业生产对灌溉用水的依赖程度很高,通过兴建山区水库增加对径流的调蓄能力,可替代下游平原水库,减少库面蒸发,配合灌区节水改造、加强流域管理等措施进行流域综合治理,恢复和保护生态。

同时利用山区水库可改善下游防洪和提高灌溉保证率,水库的发电还能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动力,综合解决西北地区突出的春旱缺水问题。

规划的中型水库主要围绕缓解春旱缺水矛盾和重要城市的资源型缺水问题,保障城乡供水安全,满足能源和其它矿产资源开发、国家重要商品棉基地和粮食生产基地建设对水资源的需求,围绕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促进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稳定。

规划水库项目以解决农村饮水安全和局部地区的防洪问题为重点,同时促进农业节水灌溉,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以兴建山区水库为主,严格控制建设以灌溉为主的平原水库。

(三)淮河流域及山东半岛

淮河流域由淮河与泗、沂、沭河两大水系组成。

淮河流域和山东半岛多年平均降雨量2767亿m3,折合降雨深839mm,水资源总量916亿m3(其中地表年径流量677亿m3),其中淮河流域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799亿m3(其中地表水资源量为595亿m3),山东半岛多年平均水资源量117亿m3(其中地表水资源量82亿m3)。

淮河流域人均水资源457m3,人均、亩均水资源占有量低,属于严重缺水地区。

淮河流域现状水资源开发利用率53%(其中山东半岛63%),地表水开发利用率47%(其中山东半岛31%)),地下水开采率40%(其中山东半岛高达114%)。

从供水结构分析,在淮河流域总供水量613亿m3中,地表水约占68%,地下水及其它水占32%,在现状地表水工程供水量416亿m3中,蓄水工程占28%,引提水占57%,调水工程占25%,蓄水工程对天然径流的调蓄能力还较低。

淮河流域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汛期特别是丰水年汛期由于降水量大而集中,易造成洪涝灾害,大量洪水排入长江和黄海,水资源利用难度大;

偏枯年份水资源又供不应求。

淮河水系上游、沂沭泗上中游和山东半岛地区为山丘区,目前已建水库大都在支流上游的山区,对雨洪水的调蓄能力不足,流域供水不稳定。

特别是山东半岛直接入海的河流,源短流急,大量水资源由于缺少调控而直接入海,难以拦蓄利用。

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2006年,淮河流域已建成水库8538座,其中大型水库51座,总库容375亿m3,大型水库中淮河水系24座(总库容占51座的78%,含洪泽湖135亿m3)、山东半岛27座(总库容占33座的21%);

中型水库257座,总库容73亿m3,中型水库中淮河水系172座、山东半岛85座,已建大中型水库总库容占河川多年平均径流量的66%。

淮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较高,水污染较严重。

规划中型水库主要是围绕提高水资源调控能力,增加洪水资源利用量,按照流域水资源总体配置要求,充分利用雨洪资源和其它水源,结合南水北调工程,合理配置与高效利用当地水、外调水。

布局在淮河上游支流、沙颖河上游支流、史灌河上游、池河上游等具备水资源开发条件的河流上建设一批中型水库,以解决城乡饮水安全和保障工业基地用水兼顾城镇防洪和发电为主要任务。

结合南水北调东、中线工程建设,配套建设必要的中型水库,提高水资源的调蓄能力,保障南水北调工程效益的发挥。

沂沭泗水系的南四湖湖东山区支流和湖西平原区,规划兴建以供水为主的山区中型水库和必要的平原水库,缓解当地水资源短缺状况,为解决饮水安全,实现城乡集中供水提供水源条件。

山东半岛经济发达,城市化水平较高,但区域内大多数中小河流直接流入海洋,缺乏调蓄水库,导致水资源严重短缺。

规划兴建以供水为主的山区中型水库和沿海围涂水库。

结合南水北调东线工程,配套建设必要的中型水库,缓解城市和工业基地用水供需矛盾,支撑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

(四)海河流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