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山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题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638507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4.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山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最新山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最新山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最新山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最新山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最新山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最新山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最新山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最新山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最新山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最新山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最新山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最新山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最新山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最新山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最新山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最新山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最新山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最新山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最新山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山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题文档格式.docx

《最新山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题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山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题文档格式.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最新山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题文档格式.docx

C.如雷贯耳:

像雷声传入耳朵,形容名声很大。

D.鱼龙混杂:

形容好人和坏人混在一起。

4.下列句子句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在个人修养上,孟子提出了“善养浩然之气说”“尚友说”等等,无不对健康人格的培育起指导或借鉴的作用。

B.建设生态文明,就是要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积极探索代价小、效益好、可持续的环境。

C.实施了几十年的铁路“人身意外伤害强制保险”之所以为人诟病的原因,是它违反了保险法、合同法等诸多法律。

D.在这件事情上,到底是谁剥夺了我们的知情权?

是媒体还是有关职能部门?

答案是肯定的。

A

B.成分残缺,缺少“探索”的宾主,可在最后加“发展策略”。

C.句式杂糅,“之所以”和“的原因”先用其一。

D.表意不明,到底是谁剥夺了我们的知情权,依然没有说清楚。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竹子与中国诗画

青青翠竹古往今来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他们面对竹子有感而发,创作了数以千计的有关竹子的神话、诗歌、书画,形成了中国竹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诗经》中就有大量竹诗,直接提及的有5首,出现7次;

间接提及的有几十首之多。

如《诗·

卫风·

淇奥》曰:

“瞻彼淇奥,绿竹猗猗。

”历史上对《诗经》中上述有关竹的记载有不同看法,但事实上指竹子是确凿无疑的。

《诗经》编成于春秋时期,此后很多朝代的典籍中都有竹诗画记载。

在叙述竹诗画时,我们不可不提到几个动人的爱竹故事。

据《太平御览》记载,晋代大书法家王徽之曾“暂寄人空宅住,使令种竹。

或问暂住何烦尔?

啸咏良久,直指竹曰:

‘何可一日无此君!

’”宋代苏东坡对竹子的评价也很高,他在一首《于潜僧绿筠轩》中说:

“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

无肉使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医。

”清代杰出艺术家“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特别喜爱和擅长画竹,他题于竹画的诗也数以百计,丰富多彩,独领风骚。

他在《竹石》图的画眉上题诗曰: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难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

”高度赞扬竹子不畏逆境、蒸蒸日上的秉性。

我国传统的绘画艺术自古就重视画竹,这不是偶然的,竹子高尚的精神风貌和特殊的审美价值,不但被艺术家所推崇,而且激发艺了术家的创作灵感。

画竹艺术在我国传统绘画艺术中具有相当的地位,历朝画竹名家各有特色,在绘画实践中形成了多种流派。

唐代画竹已经盛行,中唐时期,竹已成为专门的绘画题材。

这一时期画竹十分传神而逼真,因此白居易曾在《画笔歌》中称赞“举头忽看不似画,低耳静听疑有声”。

宋代画竹更具成就,画竹名家层出不穷。

文同开创了“湖州竹派”,被后世尊为墨竹绘画的鼻祖。

除文同外,还有大诗人苏东坡以及他的次子苏过。

苏东坡对画竹颇有心得,在《文与可画画筼筜谷偃竹记》一文中有“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的名名。

他那幅被称为奇作的《墨竹图》,画出了竹子“富潇洒之姿,逼檀栾之秀,疑风可动,不笋而成””的内在风韵。

元代的柯九思、高克恭,明代的王绂、夏昶,清代的石涛、郑板桥,都是一代画竹新风的画竹大家,对画竹技法和理论的发展以及完善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特别是清代,“扬州八怪”的异军突起又为画竹开创了前所未有的局面。

我国绘画的传统要求是真实地反映自然景物的客观形态,郑板桥画竹则不但表现了客观对象的天然特征,而且表现了作者的人格、思想和对社会的态度,难怪他在《题画竹六十九则》中赞美竹子是“竹君子、石大人、千岁友、四时春”。

时至今日,中国的画竹艺术仍保持长盛不衰的势头,当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

5.下面有关“竹文化”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数文人骚客面对翠竹有感而发,创作了数以千计的有关竹子的神话、诗歌、书画、丰富了竹文化的内容。

B.《诗经》中直接或间接地提及了竹子的诗有几十首之多,这可以看作是我国早期竹文化的体现。

C.晋代王徽之、宋代的苏东坡、清代的郑板桥,他们动人的爱竹故事,也是中国竹文化不可或缺的内容。

D.为了彰显创作主旨,也为了诗画相映成趣,所有竹画作者均有画必题诗。

郑板桥的《竹石》图便是典型的一例。

C

由第一自然段中“数以千计的有关竹子的神话、诗歌、书画,形成了中国竹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得知,和竹相关的神话、诗歌、书画为竹文化的组成部分,而C项中爱竹故事则不属“竹文化”的范畴。

6.对竹画艺术发展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朝时不仅竹子成为专门的绘画题材,而且画竹的技艺非常高超,竹画传神逼真。

B.北宋竹画家层出不穷,“湖州竹派”的文同、苏东坡、石涛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C.元、明、清三代许多竹画名家,都对画竹技法和理论的发展完善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D.“扬州八怪”是清代画竹名家中的杰出代表,他们共同开创了画竹前所未有的局面。

由倒数第二自然段可知,石涛是清朝的。

7.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不仅成书于春秋时期的《诗经》多次写到竹子,此后许多朝代的典籍中也都对竹诗画有记载。

B.我国传统的绘画艺术自古就重视画竹,这和竹子高尚的精神风貌和特殊的审美价值有关。

C.苏轼在《文与可画画筼筜谷偃竹记》一文中说“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其中《墨竹图》

深得画竹之妙。

D.郑板桥画竹不再追求真实地反映自然景物的客观形态,而是注重表现作者的人格、思想和对社会的态度。

由文章倒数第二自然最后“郑板桥画竹则不但表现了客观对象的天然特征,而且表现了作者的人格、思想和对社会的态度”这一句话可知,郑板桥画竹既真实在反映自然景物的客观形态,也注重表现作者的人格、思想和对社会的态度。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江革字次翁,齐国临淄人也。

少失父,独与母居。

遭天下乱,盗贼并起,革负母逃难,备经阻险,常采拾以为养。

数遇贼,或劫欲将去,革辄涕泣求哀,言有老母,辞气愿款,有足感动人者。

贼以是不忍犯之,或乃指避兵之方,遂得俱全于难。

革转客下邳,穷贫裸跣,行佣以供母,便身之物,莫不必给。

建武末年,与母归乡里。

每至岁时,县当案比,革以母老,不欲摇动,自在辕中挽车,不用牛马,由是乡里称之曰“江巨孝”。

太守尝备礼召,革以母老不应。

及母终,至性殆灭,尝寝伏冢庐,服竟,不忍除。

郡守遣丞掾释服,因请以为吏。

永平初,举孝廉为郎,补楚太仆。

月余,自劾去。

楚王英驰遣官属追之,遂不肯还。

复使中傅赠送,辞不受。

后数应三公命,辄去。

肃宗甚崇礼之,迁五官中郎将。

每朝会,帝常使虎贲扶侍,及进拜,恒目礼焉。

时有疾不会,辄太官送醪膳,恩宠有殊。

于是京师贵戚卫尉马廖、侍中窦宪慕其行,各奉书致礼,革无所报受。

帝闻而益善之。

后上书乞骸骨,转拜谏议大夫,赐告归,因谢病称笃。

(选自《后汉书·

列传第二十九》)

注释:

①案比:

清查户口时挨个审视年龄相貌。

②虎贲:

皇宫卫队将领。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革负母逃难负:

背负

B.举孝廉为朗举:

推举

C.复使中傅赠送,辞不受辞:

推辞

D.各奉书致礼书:

书籍

书:

书信。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贼以是不忍犯之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B.遂得俱全于难以其无礼于晋

C.革以母老不应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D.帝闻而益善之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A代词,他/动词,到、往。

B介词,在/介词,对。

C介词,因。

D连词,表承接/连词,表转折。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江革逃难中多次遇贼,但他的孝行感动了贼人,贼人不忍心伤害他们,所以母子得以保全。

B.江革服母丧期满,不忍心除去丧服,郡守派丞掾替他脱掉丧服,并请他出来做官。

C.永平初年,江革出任楚国太仆的官职,一个多月后,因为犯事而被别人弹劾,离职回到家乡。

D.汉肃宗对江革崇敬礼遇,在江革有病不能上朝时,派官员给他送去酒菜,表示特殊的恩宠。

C项,原文为“月余,自劾去”,是自动弃官而去的。

【参考译文】

江革,字次翁,齐国临淄人。

他年少时失去了父亲,独自与母亲同住。

正遇上天下大乱,盗贼到处出现,江革背着母亲逃难,历尽了险阻,常常靠着采集养活母亲。

他多次遇到贼兵,有时贼兵想劫持他走,江革就痛哭哀求,说有老母靠他养活,语气非常诚恳,足以感动他人。

贼人因此不忍心伤害他,有的竟然给他指出躲避贼兵的方法,于是他与母亲在危难中得到保全。

江革辗转客居到下邳县,因穷困而光着脚,为他人做工来供养母亲,(母亲)所需要的随身之物,没有不设法供给的。

建武末年,江革与母回到乡里。

每到年终,县里举行面试,江革怕车子晃动而伤害到自己的老母亲,自己在辕中拉车,不用牛马,从此乡里称他叫“江大孝子”。

太守曾准备礼物请他,江革因母亲年老没有去应召。

等到母亲死后,他曾经伏在坟庐旁睡觉,守孝期满,仍不忍心除去丧服。

郡守派丞掾替他除去丧服,便请他做官。

永平初年,江革被举为孝廉,补授楚太仆。

一月有余,自动弃官而走。

楚王英派人快马追他,不肯回去。

又使中傅赠送财物,(江革)辞谢不肯接受。

后来几次应三公的命令,才去。

肃宗很崇敬礼遇他,升他为五官中郎将。

每逢朝会,帝常派虎贲搀扶侍奉他,等他进拜时,常常盯住他。

这时江革有病不能朝会,皇上就派太官送酒菜给他,让他受到很特殊的恩宠。

于是京师贵戚卫尉马廖、侍中窦宪羡慕江革的品行,各送信和礼物给他,江革不回信,也不受礼物。

皇上听了更加称赞他。

后来江革上书请求告老还乡,朝廷转拜他为谏议大夫,赐他告假回家,于是以病重为由辞官。

第二卷(共70分)

四(16分)

11.阅读下面的文言短文,然后用斜线给画线的部分断句。

(限3处,3分)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1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3分)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烛之武退秦师》)

如果派烛之武会见秦王,秦国的军队一定会退的。

13.补写出一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任选5小题,10分)

(1)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王羲之《兰亭集序》)

(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韩愈《师说》)

(3)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登高》)

(4)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白居易《琵琶行》)

(5)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水调歌头》)

(6)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

其必曰: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

(范仲淹《岳阳楼记》)

五(14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17题。

桐花祭

蒋勋

①台湾每年四月会有一个桐花祭。

桐花的种类有很多。

台湾有一种很高的桐木叫油桐。

日本统治台湾的时候种了很多油桐,因为可以榨油,同时木材很轻,又可以做木屐。

后来不太用桐油,也不太用桐木做木屐了,所以漫山遍野都是当年种下来荒废的一片一片的桐花林。

桐花到四月会开花,如果你四五月份有机会去台湾的话,会发现高速公路两旁的山上全是白花花的一片,整座山都白了。

所有人都会震撼于那片白色。

我们说那是美,不是善。

是美,好漂亮。

现在桐花祭变成了日本樱花祭一样的节日。

大家喜欢在这个季节到桐树林中走走,也规划出了很多小路。

桐花很特别,它开了以后就会大片大片地飘落,比日本的樱花飘得还快。

如果站在一棵桐花树底下,几分钟不动,身上就会全是桐花,地上也全是桐花。

②有一次我在桐树林那边走,有个妈妈带着一个五岁的小男孩也在那里。

小男孩在地上玩,妈妈在跟别人聊天,距离比较远。

过了一会儿,妈妈就听到小男孩“妈妈、妈妈”这样大叫,好像急得不得了,不知道该怎么办。

妈妈就看他,小男孩就说:

“妈妈,妈妈,这样……”他讲不出话来。

其实是他在玩的时候,花全落在周边,后来他站起来想到妈妈那里去,可是不知道该怎么办。

因为要到妈妈那里就要踩地上的花,而这个五岁的小男孩觉得不能踩,因为每一朵花都好漂亮。

只好一直叫“妈妈”。

妈妈说:

“笨蛋,过来。

”我们注意,有时候大人稍微不小心就会忽略孩子的善意跟美意。

当这个妈妈第三次说“笨蛋,你过来啊”时,我过去问她:

“你儿子几岁了?

”她说5岁了。

我说:

“真了不起,如果他5岁舍不得去踩一朵花,我相信他一生都不会随便去伤害生命。

”善和美其实是联系在一起的,而5岁的孩子身上,会有那个本能。

我相信他说不出理由,他完全讲不出来,可是他的行为里有。

他舍不得踩烂一个东西,毁坏一个东西。

③有时候,我觉得,我要跟这些年轻的生命学更多的东西,因为在成长的过程中,在世俗里,我们经历了太多人与人之间权谋的争斗,慢慢会失去对人最单纯的善和美的信念。

古语说:

大仁者不失其赤子之心。

我们在追求知识,追求学问,越来越变成一个大人,可是必须要不断地回到儿童的原点,才能够保有赤子之心。

④桐花的故事还没有讲完。

后来我就跟这个孩子、跟妈妈聊了起来。

我问他们:

知道桐花为什么会一直飘吗?

他们说不知道,这花好奇怪,这么盛放、这么漂亮,还没有枯萎就掉落了。

我知道桐花是雌雄同体的,一棵树上有雌花也有雄花,它们在树上传花粉。

开花是为了授粉。

雌花受粉以后,会结成一个油桐果。

要结成油桐果就需要很多的养分,可树上的养分是不够的。

所以伟大的雄花就会飘落,离开树,把所有的养分都留给雌花。

我觉得这是男性最应该骄傲的一件事情。

很多人在欣赏桐花祭的时候,看到花的飘零,看到的是花的美,说不出背后的自然知识。

可是我们在看的时候,被震动、被感动了。

⑤这是生命非常动人的地方,为了完成繁衍,为了下一代的成长,它是可以让自己如此飘零的。

仁也许就是这种东西,也许就是生命中如此强韧的力量。

生命一定要传递下去,在任何困境当中,它都必须被祝福、扩大和繁衍。

(选自蒋勋《美,看不见的竟争力》)

14.文中主要写了桐花的哪些特点?

美丽;

乐于奉献;

甘于牺牲。

从桐花的外在层面和内在层面两方面回答。

15.在第②段中,作者为什么说“善和美其实是联系在一起的”?

桐花的美引发了5岁男孩的善意和美意,舍不得踩踏桐花。

在原文中找出“美”和“善”具体代表的是什么。

16.随着知识和学问的增长,我们会逐渐变成大人,作者为什么说“必须要不断地回到儿童的原点,才能够保有赤子之心”?

(4分)

因为在成长的过程中,在世俗里,我们经历了太多人与人之间权谋的争斗,慢慢会失去对人最单纯的善和美的信念。

联系上文找答案。

17.作者在看到桐花飘零的时候,是什么使自己“被震动、被感动”了?

是因为桐花的美,桐花为了种群的扩大繁衍,选择飘零的牺牲精神震动感动了我们。

本题和14题有内在联系,也是从桐花的外在和内在两个层面思考作答。

六(40分)

18.以“美的瞬间”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不少于700字。

写作指导:

此文写成记叙文较好把握。

通过记叙生活中的一个瞬间片断,具体来展现感动你的那份“美”。

这“美”需要你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去观察、去思考。

如一位同学弯腰拾起了地上的一个矿泉水瓶并默默地放入了垃圾筒中,如你的父亲或母亲送你去上学时你已走远了他或她还在原地遥望,如你回答对了一个问题时老师用赞许的目光对你的注视,等等。

具体写作时要交待出记叙文的六要素,文中要有细节、动作、外貌、心理等描写。

只要发乎真情,定能写出出彩的作文。

山东省2015年12月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

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7题。

满分100分。

考试限定用时120分钟。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籍号、座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规定的位置。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共30分)

注意事项:

1、第Ⅰ卷共10道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须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残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案不涂答题卡上、只打在试卷上无效。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尼采就自诩(xǔ)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

B.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

态生两靥(yè

)之愁,娇袭一身之病。

C.不识相的留梦炎仍然摇唇鼓舌,聒(guō)噪不已。

D.李小二道:

“只要提(tí

)防他便了,岂不闻古人言:

吃饭防噎,走路防跌。

2、依次填入下列句子中横线处的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向是:

(1)况且始终微笑着____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

(2)____,忽必烈也称得上是一代枭雄,他不仅识得弯弓射大雕,还尽懂得治理天下。

(3)自由和平等的爽朗秋天如不到来,黑人___的酷暑就不会过去。

A.和蔼凭心而论义奋填膺B.和蔼平心而论义愤填膺

C.和霭凭心而论义愤填膺D.和霭平心而论义奋填膺

3.依次填入下列句子中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1)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__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2)这番话不免啰嗦,但是我们原在咬文嚼字,非这样__不可。

(3)我独坐在发出黄光的菜油灯下,想,这____的祥林嫂,被人们弃在尘芥中的……

A.宛如斤斤计较百无聊赖B.宛然斤斤计较百无一用

C.宛然锱铢必较百无聊赖D.宛如锱铢必较百无一用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不是政策上的修修补补,更不是扬汤止沸,而是一场关系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深刻改革。

B.荞麦能改善微循环,增强免疫力,可用于对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中风等疾病的治疗具有辅助作用。

C.一家网站的调查表明,我国约百分之六十左右的青年认为“诚实守信”、“助人为乐”是优秀的传统美德。

D.今后5年内,国际能源机构认为,国际石油价格总体趋势应该是上涨的,目前的油价回落只是暂时现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柔情之柳

徐斌

在我国民间,柳树一直被视为降除瘟疫的象征。

战国名医扁鹊用柳叶熬膏治疗疔疮脓肿,三国神医华佗用柳枝治疗骨折。

世界各国的外科手术刀,也模仿柳叶形状制成,国际上统称“柳叶刀”。

古典小说中南海观音的形象就是一手托净水瓶,一手拿柳枝,为人间播撒雨露,祛病消灾。

“无心插柳柳成荫”。

柳树的生命力不但为人们所赞颂,而且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柳树还一直被看做是柔情的象征。

“春风杨柳千万条”。

漫游郊野,绿树那轻盈婆娑的风姿,展示着仪态万千、欣欣向荣的春天气息,把大千世界装扮得妩媚动人。

无怪乎柳树成为历代文人墨客吟诗赋常选的对象,《诗经》中就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佳句。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如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贺知章在《咏柳》诗中运用拟人手法,形象地该画出杨柳柔长的枝条、嫩绿的新叶在春风吹拂中的迷人姿态。

白居易在《杨柳枝》中唱道:

“依依袅袅复青青,勾引春风无限情。

白雪花繁空扑地,绿丝条弱不胜莺。

”诗人把绿柳比作婀娜多情的少女,勾勒出一幅美妙的春景图。

柳丝柔长,风吹而成缠绵难舍之状,故古人常借柳表达依依不舍之情,如雍裕之的《江柳》:

“袅袅古堤边,青青一树烟。

若为丝不断,留取系郎船。

诗中女主人公不仅没有折柳赠别,倒希望柳丝绵绵不断,以便把情人的船儿系住,永不分离。

在众多植物中,杨柳抽丝发芽是较早的,因而常为敏感的诗人捕来作为报春的多情使者。

如王维的《田园乐》: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诗中碧绿的柳丝笼在一片若有若无的水烟中,与粉红色的桃花仙映成趣,构成一幅阳春三月、生机盎然的景象。

柳枝纤细苗条,柳叶瘦长微翘,这些都与美女的身材、眉毛特征相吻合,古人多以杨柳来描摹美女,“依旧桃花面,频低柳叶眉”,以柳叶喻女子漂亮的眉毛,极有特点,以至于成了人们赞美女子容貌的习惯用语。

春风杨柳美景,又是恋人们谈情说爱的最佳去处,明月作证,杨柳为媒,杨柳自然也就成了爱情的象征。

如欧阳修的《生查子.元夕》: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写出了一对情人约会时的甜美,表达了对自由爱情生活的向往。

难怪婉约派词人柳永在酒醒后,发出了“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千古喟叹。

柳絮飘忽不定,正如剪不断、理还乱的愁绪,因此杨柳还是古代文人笔下的闲愁象征。

“试问闲愁都几许?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在《青玉案》中用烟草、飞絮、梅雨来状写多而不断、缠缠绵绵的闲愁,可谓惟妙惟肖,令人叫绝。

5.下列关于“柳”的象征意义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南海观音手拿柳枝为人间祛病消灾,因此柳树被古人视为降除瘟疫的象征。

B.柳树姿态轻盈迷人,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它一直被看做柔情的象征。

C.恋人们常选择春风杨柳之所谈情说爱,杨柳往往被认为是爱情的象征。

D.柳絮飘呼不定,在古代文人的笔下,杨柳还常常是闲愁的象征。

6.下列对于文人引用诗句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白居易《杨柳枝》把绿柳比作婀娜多情的少女,勾勒出一幅美妙的春景图。

B.“依旧桃花面,频低柳叶眉”,表明柳叶、柳枝成为古人赞美女子容貌的习惯用语。

C.王维《田园乐》中碧绿的柳丝与粉红的桃花仙映成趣,描绘出生机盎然的阳春景色。

D.“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明月为证,杨柳为媒,表达了对自由爱情生活的向往。

7.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柳叶、柳枝可用来治疗脓疮、骨折等病症,外科手术刀也是模仿柳叶的形状制成的。

B.柳树因生命力旺盛而成为历代文人吟诗作赋常选的对象,最早可查的文献是《诗经》。

C.柳丝柔长、风吹而成缠绵难舍之状,故古人常借柳表达对送别对象的依依不舍之情。

D.杨柳在春天抽丝发芽较早,故诗人在描摹春天景色时,常常用杨柳作为报春使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孔子在卫,冉求言于季孙曰:

“国有圣人而不能用,欲以求治,是犹却步而欲求及前人,不可得已。

今孔子在卫,卫将用之。

己有才而以资邻国,难以言智也,请以重币迎之。

”季孙以告哀公,公从之。

孔子既至,舍哀公馆焉。

公自阼阶①,孔子宾阶,升堂立侍。

公曰:

“夫子之服,其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