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烟烟气的形成及其理化性质精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639208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72.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卷烟烟气的形成及其理化性质精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卷烟烟气的形成及其理化性质精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卷烟烟气的形成及其理化性质精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卷烟烟气的形成及其理化性质精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卷烟烟气的形成及其理化性质精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卷烟烟气的形成及其理化性质精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卷烟烟气的形成及其理化性质精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卷烟烟气的形成及其理化性质精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卷烟烟气的形成及其理化性质精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卷烟烟气的形成及其理化性质精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卷烟烟气的形成及其理化性质精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卷烟烟气的形成及其理化性质精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卷烟烟气的形成及其理化性质精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卷烟烟气的形成及其理化性质精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卷烟烟气的形成及其理化性质精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卷烟烟气的形成及其理化性质精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卷烟烟气的形成及其理化性质精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卷烟烟气的形成及其理化性质精Word下载.docx

《卷烟烟气的形成及其理化性质精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卷烟烟气的形成及其理化性质精Word下载.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卷烟烟气的形成及其理化性质精Word下载.docx

C时,烟草就被点燃而开始燃烧。

抽吸时最高温度可达到900°

C,从点燃到最高燃烧温度只是一个瞬间的过程。

正在抽吸时,发生在燃烧锥底部周围的燃烧温度是最高的,大部分气流从这里通过,称为旁通区;

而燃烧锥的中部却形成一个致密的不透气的炭化体,气流不易从这里通过,称为堵塞效应。

因此,正在抽吸时,燃烧主要发生在旁通区,将进入的气流中的氧几乎耗尽。

由于发生了有限度的燃烧,就导致了吸烟过程中形成大量的新生化合物。

可见,烟支在抽吸时氧化过程并不起主要作用,二氧化碳和水也不是唯一的产物。

在两次抽吸的间隔时间内,烟支内气流速度大大降低,燃烧主要发生在燃烧锥的周围,而且是在富氧的条件下燃烧,氧化反应才是主要的。

图10-1燃烧烟支的模型

A:

燃烧区;

B:

热解区和蒸馏区

二、烟支燃烧时的温度分布

烟支的燃烧温度对烟气的化学组成有很大影响。

正在抽吸时和两次抽吸的间隔时间内的温度已由许多烟草科研工作者采取多种方法测量过,其温度的高低不同,形成沿烟支纵轴方向而升降的温度梯度,最陡时可达到600°

C/cm。

在不同温度下烟支的燃烧状态也不相同。

英美烟草公司的里查德·

贝克(Baker)博士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实验研究。

1.温度分布

让我们观察一下贝克所测定的燃烧烟支的温度分布图。

抽吸时靠近炭线前面的燃烧锥底部周围固相最高温度可达900°

C以上,据推测,进入卷烟的气流速度在此处最大。

燃烧锥中心的固相温度约825°

C,炭线附近温度为600°

C。

炭线后部2mm处,温度为400°

C左右(图10-2a)。

气相的最高温度可达850°

C以上,处于燃烧锥内部,大致等于或略高于该处的固相温度。

燃烧锥底部的气相温度则较低,在抽吸过程中处于600~700°

C之间,低于该处的固相温度。

炭线附近气相温度为400—500°

炭线后部2mm处,气相温度已下降到200°

C左右(图10—2a)。

炭线后气相温度急剧下降,温度梯度很陡,炭线后1cm处烟气温度下降到100°

C以下,进入口腔的烟气温度只有30—50°

停止抽吸时,燃烧锥的固相温度和气相温度逐渐趋于一致,达到热平衡状态(图10—2b)。

(二)O2、CO、CO2浓度变化

贝克(1981年)研究了吸烟周期引起的燃烧锥周围温度的周期变化以及燃烧锥内某些气体浓度的实际变化。

该研究使我们对抽吸期间温度的变化和气体浓度的变化有了深入的理解。

图10—3为该研究在开始抽吸后的第一秒时温度和氧、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的分布模型,由此揭示出烟支抽吸时所涉及的各种反应的复杂性。

在整个吸烟周期内,燃烧锥内部实际上无氧区。

烟草燃烧速度只受氧能达到烟草表面的速度控制,而氧的消耗实际上在整个燃烧区都是很快的。

在抽吸期间,燃烧锥内二氧化碳浓度在降低,而一氧化碳浓度则升高,这反映

图10-2a烟支燃烧部分的温度分布图

上图为抽吸1.5s时燃炭的温度分布,称固相温度;

下图为气相温度;

图中箭头表示气流方向

(Baker,R.R.,1974.本图选自第36届国际烟草化学家研究讨论会论文选)

图10-2b抽吸以后4s的温度分布

上图为固相温度;

箭头表示气流方向

(Baker,R.R.,1974.本图选自第36届国际烟草化学家研究讨论会论文选)

了氧明显缺少。

在抽吸之后,由于抽吸中断,燃烧气体浓度得到短暂补充,再经过10-15s之后,重新建立起阴燃期间的稳定状态。

Lanzillotti和Wayte(1975)用沿着卷烟的纵轴取样的方法研究了烟气通过烟柱时母体物和物化条件对碳的氧化物的综合影响。

图11—4代表形成的一氧化碳含量曲线。

在燃烧区内的放热氧化作用使一氧化碳急剧增多,形成第一个高峰;

在炭线以前突然下降是因为一氧化碳从炭化区逸失;

第二个高峰似乎能代表在反应区内二氧化碳还原为一氧化碳;

而第三个产生一氧化碳的高峰在热解区。

由于一氧化碳扩散到大气环境中去,还因为透过卷烟纸的空气稀释了烟气,随后一氧化碳的含量持续下降。

三、烟支燃烧特性

根据卷烟抽吸时的温度分布以及不同温度区域内所发生的反应,一般把一支燃烧着的卷烟分为3个主要的反应区(图10—5):

在900°

C—600°

C的高温燃烧区,有机物质的燃烧形成缺氧气流,它是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氢和挥发性碳氢化合物的主要形成区;

中温热解蒸馏区的温度范围为600—100°

C,该区域内所进行的主要是吸热反应,它的能量来自高温区,大分子物质热解为小分子物质,低沸点的物质蒸发进入烟气流中;

低温冷凝过滤区的温度在100°

C以下,烟气中的物质冷凝,较轻的气体透过卷烟纸扩散到大气中,空气透过卷烟纸稀释烟气是此区域的特征。

(一)高温区

高温区有一个炭的氧化放热过程,热被传递给气流,该气流在热解蒸馏区又作为导致烟草分解的一种能源。

高温区生成的产物主要是气相物质如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水、氢、甲烷,一些自由基以及少量的有机化合物。

其中一部分产物穿过炽热的炭扩散到侧流烟气之中,剩下的留在热气流中。

上述现象由Jahnson及其同事在他们的实验中得到证实。

他们做了系列实验,方法是在含有18O的环境中抽吸卷烟,然后测定各种烟气成分中结合的18O。

实验发现,燃烧产物诸如碳的氧化物能从大气中得到50%以上的氧,而且发现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无论是在主流烟气还是在侧流烟气中,都具有对氧的相似的结合力,这一点表现在侧流烟气和主流烟气中18O之比接近于1。

相反,那些主要从热解过程中产生的其他化合物,如丙酮和乙醛,对大气中氧的结合量则大大降低;

同时,这些化合物在侧流烟气中比在主流烟气中结合大气中的氧高得多。

(二)热解蒸馏区

来自高温区的贫氧热气流提供了能源,从而导致各种各样的复杂反应。

很少发生氧化和还原反应,主要是热解、聚合、缩合等反应。

烟丝分解出挥发性气体和液体,以及焦油的成分。

未参加反应而通过干馏或蒸馏直接进入烟气的物质如烟碱等,约占烟气组分的1/3。

许多复杂的烟气成分都在此生成。

所形成的烟气流是一种气、液、固三相并存的气溶胶,其中的液相和固相是高沸点化合物遇温度急剧下降而凝聚形成的。

整个反应过程是吸热反应,因此,热气流冷却得非常迅速。

所有反应都取决于温度和滞留时间,因此,热解和蒸馏反应因不同烟支参数如透气度和抽吸条件而变化。

在热解蒸馏区各种复杂的反应中也确实存在一个重要的氧化过程,那就是燃烧锥底部的贫氧区生成稳定而易挥发的热解产物,于临近燃烧锥周边沿径向逸出时发生氧化。

可以假定,这个部位的空气流速、氧的浓度及温度足以使这种氧化过程发生。

(三)低温区

在这个区域所进行的变化过程,其特点是粒相物和可凝聚蒸气的冷凝和过滤,较轻的气体向烟支外扩散而空气则向烟支内渗入。

因此,这个区域主要表现为随着抽吸口数的增加和烟支长度的减短烟气组分的释出量增加。

当抽吸使烟支缩短时,凝聚、过滤、扩散和稀释都将降低。

图10-3炭化区内气体温度,氧、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体积分数的分布

(每口2s,开始抽吸后的第一秒)

(Baker,R.R.,1981.本图选自第36届国际烟草化学家研究讨论会论文选)

图10-4经过休整的一氧化碳含量曲线

(Lanzillotti,H.V.,andWayte,A.R.,1975)(本图选自第36届国际烟草化学家研究讨论会论文选)

图10-5燃着烟支的长向剖面

实线表示静燃,虚线表示抽吸一口时

引自金闻博等.烟草化学.清华大学出版社,1994.

四、主要化学反应

卷烟燃吸时,当烟丝受热达100°

C左右(在蒸馏区)时,就有吸附气体(如N2、CO、CH4)等放出,自由水也挥发成气体放出,吸附水在150°

C时放出。

当温度达到200°

C时,一些有机物质热分解生成CO、CO2、H2O和CH4等。

温度再高,有机物质分解加剧,生成焦油和其他复杂物质。

当温度更高、达600°

C以上时,主要生成气态物质(如CO、CO2、CH4、NH3、N2、H2等)。

燃烧区的温度最高,约在850°

C以上,主要发生氧化反应,如:

C6H12O6+6O2→6CO2+6H2O

又发生还原反应,如:

C6H12O6+2O2→6CO+2H2+4H2O

热解区当温度在400~600℃范围内,氧气供应不足时,发生裂解反应,产生许多复杂物质。

碳氢化合物趋向于形成烯烃、芳烃、稠环芳烃,如:

C6H12O6→6C+6H2O

C33H66→烯烃、芳烃、稠环芳烃

在蒸馏区内,挥发性强的物质在较低温度下就随烟气流挥发;

挥发性中等的物质在温度较高时才随烟气流挥发,它们随着烟气流温度的下降也可能被冷却而凝聚在后面的烟丝上,在以后的一次次抽吸时,它们又有可能被蒸发;

一些不挥发的物质经高温分解生成新的物质,分解产物又可能与其他物质结合转变成另一个物质。

有机物质热分解时,由于分子中碳和杂原子如O、N、S等的键比C—C键和C—H键弱,在碳和杂原子的键中,碳和氧的键最弱,因而含氧化合物如CO2、、CO、H2O等首先在裂解时挥发出来,其次是H2S和NH3等。

失去杂原子后的碳氢化合物碎片进一步受热则会发生聚合和缩合反应。

芳香族化合物发生热分解时,由于苯环所组成的芳核对热相当稳定,而其侧链或官能团比较不稳定,首先从苯环上断裂下来,进一步分解成气体或挥发产物,冷凝后变为液态成分。

去除侧链或官能团的芳香环也能彼此缩合或聚合成稠环化合物,如:

在卷烟燃吸过程中,还存在着自由基反应。

有未配对电子的自由基是活性中间体,它们具有很高的反应活性,可以彼此结合,也可以与其他的原子团或气体分子相结合。

如:

自由基反应是通过共价键均裂进行的,例如六苯乙烷溶液中存在三苯甲基,许多反应均是由三苯甲基引起的:

自由基未配对电子也可以在杂原子上,如:

有些自由基在生成后容易破裂成稳定的分子和一个新的自由基:

两个自由基相遇,多数情况下是偶联成稳定的分子,如:

有时一个自由基可以从另一个自由基的ß

碳上夺取一个质子,变成稳定化合物,另一个自由基则变成不饱和化合物,如:

此外,自由基还可以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取代反应、加成反应等,使烟支燃烧过程中所发生的反应更加复杂。

综上所述,燃吸卷烟时,从燃吸端向后不到20mm的长度范围内,温度变化幅度较大,反应条件不同,烟丝中原有化学成分发生了诸多变化,加上反应的初次产物又参加反应,使烟支燃烧过程中所发生的反应极其复杂,得到各类反应产物,从而使烟气的化学组成比烟叶的化学组成更加复杂。

五、烟气气溶胶的形成

(一)气溶胶的形成过程

燃烧区气体的黏度随温度而升高,因此燃烧炭对气流的阻力相当高。

在抽吸时,空气趋向于从燃烧锥底部靠近炭线前面进入卷烟。

由于抽吸时大量空气饶过燃烧炭的中心区,中心区的气相和固相温度比周边的旁通区温度低些,因此,燃烧锥底部周边在主流烟气形成过程中比中心区起更大的作用。

主流烟气是在抽吸时形成的。

由于燃烧是在800~900°

C的高温下进行,一些物质以固体颗粒(如炭粒)进入烟气流,热气流在高温区流速快,滞留时间短,迅速地在几百分之一秒的时间内进入温度较低的热解蒸馏区,之后进入冷凝区,气流温度迅速地下降到100°

C以下。

温度的急剧下降,使烟气中的一些物质冷凝,由气体变为液体、固体微粒。

除遇到烟丝和卷烟纸而凝聚于其上外,在抽吸气流的作用下,悬浮于气流之中,或者附着于炭粒之上,于是就形成了气、液、固三相共存的体系。

由于该体系的介质是气体,故称为烟气气溶胶。

(二)气溶胶的形成机制

1.主流烟气气溶胶微粒的形成机制主流烟气气溶胶微粒的形成机制至少有3种,即冷凝作用、晶核作用和聚合作用。

冷凝作用:

当形成的烟气物质在抽吸过程中流经热解蒸馏区之后,由于稀释空气的冷却或与较冷的烟丝表面接触而迅速冷却,使得那些挥发性较低的蒸气组分很快达到饱和点而冷凝形成气溶胶微粒。

晶核作用:

冷凝作用不仅发生于较冷的烟丝表面,而且由于从燃烧区产生大量的冷凝核心,所以冷凝也在气流运动发生。

这种冷凝核心的形成(也称晶核过程)是烟气气溶胶形成的另一机制。

冷凝核心包括:

热力作用使细胞爆喷的高分子量细屑,如甾醇类、糖类和烟草色素等;

金属化合物;

无机灰分或简单分子的离子。

不同的气体成分会优先在特定的核心上冷凝,形成具有不同成分和增长速率的气溶胶微粒。

聚合作用:

聚合作用也是形成气溶胶的一种机制。

聚合作用是某个分子的本身形成一个更长的链或更大分子量分子的反应。

未饱和的有机化合物易发生聚合作用,如:

苯环能彼此聚合形成更复杂的分子,即所谓的稠环芳烃。

烟丝中存在的金属、其他组分以及灰分,对聚合反应可起催化作用。

2.侧流烟气气溶胶微粒的形成机制对蒸气和气溶胶微粒的扩散速率的测算表明:

侧流烟气微粒物发源于热解蒸馏区中形成的浓聚蒸气,这种蒸气通过局部蚀解的卷烟纸向烟支外扩散;

蒸气一旦离开燃烧锥便受到骤然降温和稀释作用,从而冷凝成为侧流烟气中的气溶胶微粒。

(三)气溶胶的组成

卷烟烟气气溶胶由气相和粒相两部分组成。

图10—6描绘的是主流烟气的组成图,所显示的各种物质的百分率是从20世纪60年代无滤嘴混合型卷烟22mg主流烟气中推算出来的。

一支卷烟的主流烟气总重量为500mg,来源于大气的气体占绝大部分,非大气来源的气相物质占13.5%,粒相物质占4.5%。

气相物质中的水分和二氧化碳约占90%,其余10%(占全部主流烟气的1.35%)来源于烟草。

粒相物质中含有大约16%的水分,去除水分后的粒相物质占全部主流烟气的3.78%(也来源于烟草)。

气相组分和粒相组分加在一起(除去大气成分、水分和二氧化碳)只占烟气组成的5.13%。

记住这点是重要的,人们进行过无数研究的这部分烟气只是全部主流烟气中很少一部分。

图10-6主流烟气的组成(%,质量百分数)

(F.Dabe.andC.R.Green,1985)

第二节标准吸烟条件和烟气的收集

一、标准吸烟条件

人们的吸烟习惯是不一样的,有的人习惯长吸和深吸,有的人则习惯于短吸和轻吸;

同样一个人也会因情绪的改变而改变吸烟习惯。

我们研究烟气的理化特性是为人们更好地利用烟草服务的,但是人们吸烟习惯的差异又给烟气的收集和分析带来了困难。

吸烟机是模拟人的吸烟行为而设计的一种自动化吸烟装置。

它不可能做到对人的吸烟行为完全“复制”,只能以人们吸烟行为的统计平均值作为各种抽吸变量的依据。

吸烟机的抽吸方式和抽吸条件对烟气气溶胶理化特性产生深远的影响,各种吸烟参数的标准化可以降低吸烟量和烟气成分的变异性,增加重现性和可比性。

然而吸烟机的吸烟条件很久没有统一地固定下来,直到1968年国际烟草科学研究合作中心(CORESTA)首次发布了吸烟机抽吸卷烟的国际标准。

从那时起,已经提出了许多仪器设备和实验方法上的改进措施。

1988年和1989年,由CORESTA烟气组和工艺组成员组成的工作组对卷烟总粒相物和干粒相物测定的重复性和重现性进行了合作研究。

在此基础上,1991年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第126技术委员会(TC126),即烟草及烟草制品技术委员会制定了ISO3308:

1991国际标准(常规分析用吸烟机定义和标准条件)。

该标准代表着本学科的技术发展水平,提供了一套可供参考的常规分析用吸烟机定义和标准条件。

同时ISO还制定了ISO3402:

1991年国际标准(烟草和烟制品调节和测试的大气环境),ISO4387:

1991国际标准(卷烟——常规分析用吸烟机测定总粒相物和焦油)。

以上标准规定的吸烟标准条件如下。

(一)对吸烟机要求

1.吸烟机压降卷烟烟蒂末端与吸力源之间的整个气流路径应具有尽可能小的阻力,且不应超过300Pa。

2.抽吸持续时间标准的单口抽吸持续时间应为2.0s,其标准偏差不应大于0.05s。

3.抽吸容量配以1kPa的压降装置后,测得的标准容量应为35ml,其标准偏差不应大于0.15ml。

在每口抽吸持续时间内,从卷烟烟蒂末端捕集的气体不应少于抽吸容量的95%。

4.抽吸频率标准的抽吸频率应为每60s抽吸一口,标准偏差不应大于0.5s。

5.抽吸流量图(将直接在烟蒂后面测得的气流量作为时间的函数绘制的图形)用一支未点燃卷烟测试,抽吸流量图应为钟形。

最大值应在抽吸开始后的0.8~1.2s之间,流量图上升与下降部分的拐点均不应多于一点,最大气流量应为25~30ml/s,所有点上均不应有反向气流。

6.限制性抽吸分析用吸烟机应为限制性抽吸式吸烟机。

7.抽吸口数每口抽吸均应计数和记录,并以抽吸持续时间为基础,修约至1/10口。

8.卷烟夹持器标准的卷烟夹持器应从卷烟烟蒂末端包覆卷烟(9±

0.5)mm,并对烟气组分和空气均具有不可渗透性。

它应确保卷烟与卷烟夹持器之间漏气量不超过抽吸容量的0.5%。

卷烟夹持器可用真空式卷烟夹持器或迷宫环卷烟夹持器。

建议抽吸无滤嘴卷烟时使用真空式卷烟夹持器。

(二)大气环境要求

1.调节大气温度(22±

1)°

C,相对湿度(60±

2)%[大气压力应限制在(96±

10)kPa的范围内,应测试大气压力,并在实验报告中进行说明]。

上述的具体范围规定了试样周围的瞬间大气环境,因此,试样周围的大气环境应保持在平均温度22°

C和平均相对湿度60%的范围内。

2.测试大气供测试的大气环境必须和调节大气环境相同,但允许公差略宽。

温度(22±

2)°

5)%。

3.调节时间对于散装卷烟并且使用强制气流进行平衡的,48h的调节时间足够达到平衡要求。

对于某些试样(如包装的卷烟或堆积的卷烟和没有使用强制气流进行调节的散装卷烟),这个时间是不够的,因此,必须证实已获得平衡(凡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认为已获得平衡:

试样质量的相对变化在3h之内不大于0.2%;

试样放在与其体积相当的密闭容器内,该容器中的相对湿度与调节的相对湿度相同)。

同时推荐使用标准湿度表对试样附近大气的相对湿度进行证实。

(三)抽吸卷烟的制备

1.卷烟水分调节同上述大气环境和卷烟调节要求。

2.重量挑选将调节好水分的试样取100支称重,求出烟支平均重量。

用重量分选仪选取平均重量±

0.02g范围内的烟支为重量合格烟支。

3.吸阻挑选测定重量合格的烟支的吸阻,取100支卷烟的吸阻进行平均,求出平均吸阻。

选取平均吸阻±

49Pa范围内的烟支为吸阻合格烟支,总数不得少于100支。

4.夹持长度和烟蒂长度将重量和吸阻均合格的烟支距卷烟嘴端9mm处画第一条线,准确至0.5mm,作为插入卷烟夹持器中的长度;

距卷烟嘴端标准烟蒂长度处画第二条线,准确到0.5mm,作为留烟蒂长度。

标准烟蒂长度应为下述3种长度中的最大者:

23mm;

滤嘴长+8mm;

外包纸长+3mm。

以上介绍了国际标准规定的标准吸烟条件。

只有按照标准吸烟条件抽吸卷烟,才能对卷烟烟气进行收集和测定,才能得到较好的重复性和重现性。

二、主流烟气的收集

多种多样的捕集器,包括剑桥滤片、静电沉积器、喷射撞击器、冷阱、固体吸附剂以及溶剂捕集器都已用来收集主流烟气。

但是由于烟气的性质复杂,现在最好的捕集器也只对某几类化合物或在规定的挥发度范围内见效,而不能用某一种捕集器收集全部烟气,所以从一支卷烟的抽吸中获得全部化合物的轮廓是非常困难的。

一个理想的烟气收集装置应满足下列要求:

效率高,结构简单,容易清理,有重现性,可靠性高,压力降小,死体积最小,排除形成人为产物的可能性,能定量地收集。

(一)剑桥滤片

剑桥滤片(Cambridgefilter)是用有机黏合剂(聚丙烯酸酯)固定起来的玻璃纤维滤片。

对许多次的烟碱分析作过研究,在标准吸烟条件下剑桥滤片能保留99.7%的烟碱。

在烟气总粒相物的常规分析中,剑桥滤片也有如下优点:

在室温下有效地保留总粒相物质;

无吸水性;

容易制成过滤效率均匀的滤片;

需要使用者的处理最少;

在剑桥滤片上所收集的烟气总粒相物还未证明有任何或人为产物的生成。

因此,剑桥滤片是目前收集分析主流烟气中总粒相物以及其中的焦油和烟碱含量的最优方法。

正常烟气成分如烟碱和水分的分析,是用合适的溶剂抽提剑桥滤片。

剑桥滤片的第二个主要用处是分离粒相成分和气相成分,使挥发性组分的分析比较容易。

尽管从粒相中分出气相取得许多成功的分析,但仍然存在某些问题,如分离不完全,某些成分在气相和粒相中都有发现。

剑桥滤片分离粒相和气相的另一个缺点,是不能使所有的挥发性醛类和酮类完全通过,而过滤截留一部分在滤片上,如甲醛、乙醛、丙酮、丙醛、丙烯醛等。

因此,要分析烟气中挥发性羰基化合物大多采用全烟气。

(二)静电沉积器

像剑桥滤片一样,能取得许多相同结果的另一种收集烟气冷凝物的装置是静电沉积器。

它由一个中心的正电极围以圆柱形的负电极所组成。

电压可高达25kV的正极产生一个电场,带电荷的烟气气溶胶穿过这个电场,带正电荷的微粒就被收集在负极上。

气相组分通过捕集器需用其他方法加以收集。

一个典型的静电烟气捕集器如图10—7所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