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备考整合优化人地关系问题word文档.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664123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7.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备考整合优化人地关系问题word文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考地理备考整合优化人地关系问题word文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考地理备考整合优化人地关系问题word文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考地理备考整合优化人地关系问题word文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考地理备考整合优化人地关系问题word文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高考地理备考整合优化人地关系问题word文档.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高考地理备考整合优化人地关系问题word文档.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高考地理备考整合优化人地关系问题word文档.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高考地理备考整合优化人地关系问题word文档.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高考地理备考整合优化人地关系问题word文档.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高考地理备考整合优化人地关系问题word文档.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高考地理备考整合优化人地关系问题word文档.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高考地理备考整合优化人地关系问题word文档.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高考地理备考整合优化人地关系问题word文档.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高考地理备考整合优化人地关系问题word文档.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高考地理备考整合优化人地关系问题word文档.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备考整合优化人地关系问题word文档.docx

《高考地理备考整合优化人地关系问题word文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备考整合优化人地关系问题word文档.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地理备考整合优化人地关系问题word文档.docx

高考地理备考整合优化人地关系问题word文档

高考地理备考整合优化人地关系问题

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死记硬背,关键是记忆有技巧,“死记”之后会“活用”。

不记住那些基础知识,怎么会向高层次进军?

尤其是语文学科涉猎的范围很广,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单靠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基础知识抓起,每天挤一点时间让学生“死记”名篇佳句、名言警句,以及丰富的词语、新颖的材料等。

这样,就会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给学生的脑海里注入无限的内容。

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从而收到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功效。

  【社会热点】

观察内容的选择,我本着先静后动,由近及远的原则,有目的、有计划的先安排与幼儿生活接近的,能理解的观察内容。

随机观察也是不可少的,是相当有趣的,如蜻蜓、蚯蚓、毛毛虫等,孩子一边观察,一边提问,兴趣很浓。

我提供的观察对象,注意形象逼真,色彩鲜明,大小适中,引导幼儿多角度多层面地进行观察,保证每个幼儿看得到,看得清。

看得清才能说得正确。

在观察过程中指导。

我注意帮助幼儿学习正确的观察方法,即按顺序观察和抓住事物的不同特征重点观察,观察与说话相结合,在观察中积累词汇,理解词汇,如一次我抓住时机,引导幼儿观察雷雨,雷雨前天空急剧变化,乌云密布,我问幼儿乌云是什么样子的,有的孩子说:

乌云像大海的波浪。

有的孩子说“乌云跑得飞快。

”我加以肯定说“这是乌云滚滚。

”当幼儿看到闪电时,我告诉他“这叫电光闪闪。

”接着幼儿听到雷声惊叫起来,我抓住时机说:

“这就是雷声隆隆。

”一会儿下起了大雨,我问:

“雨下得怎样?

”幼儿说大极了,我就舀一盆水往下一倒,作比较观察,让幼儿掌握“倾盆大雨”这个词。

雨后,我又带幼儿观察晴朗的天空,朗诵自编的一首儿歌:

“蓝天高,白云飘,鸟儿飞,树儿摇,太阳公公咪咪笑。

”这样抓住特征见景生情,幼儿不仅印象深刻,对雷雨前后气象变化的词语学得快,记得牢,而且会应用。

我还在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联想,让他们与以往学的词语、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在发展想象力中发展语言。

如啄木鸟的嘴是长长的,尖尖的,硬硬的,像医生用的手术刀―样,给大树开刀治病。

通过联想,幼儿能够生动形象地描述观察对象。

★命题专家对热点预测: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要练说,得练看。

看与说是统一的,看不准就难以说得好。

练看,就是训练幼儿的观察能力,扩大幼儿的认知范围,让幼儿在观察事物、观察生活、观察自然的活动中,积累词汇、理解词义、发展语言。

在运用观察法组织活动时,我着眼观察于观察对象的选择,着力于观察过程的指导,着重于幼儿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这个工作可让学生分组负责收集整理,登在小黑板上,每周一换。

要求学生抽空抄录并且阅读成诵。

其目的在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所以内容要尽量广泛一些,可以分为人生、价值、理想、学习、成长、责任、友谊、爱心、探索、环保等多方面。

如此下去,除假期外,一年便可以积累40多则材料。

如果学生的脑海里有了众多的鲜活生动的材料,写起文章来还用乱翻参考书吗?

资料一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

当前我国正在努力倡导资源节约的增长方式和健康文明的消费模式。

发展循环经济是建立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

传统经济的生产模式是“资源一产品一废物”,经济发展速度越快,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就越大,最终将丧失发展的基础和后劲。

循环经济的生产模式是“资源一产品一再生资源”,以最小的资源和环境成本,取得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有机结合。

观察内容的选择,我本着先静后动,由近及远的原则,有目的、有计划的先安排与幼儿生活接近的,能理解的观察内容。

随机观察也是不可少的,是相当有趣的,如蜻蜓、蚯蚓、毛毛虫等,孩子一边观察,一边提问,兴趣很浓。

我提供的观察对象,注意形象逼真,色彩鲜明,大小适中,引导幼儿多角度多层面地进行观察,保证每个幼儿看得到,看得清。

看得清才能说得正确。

在观察过程中指导。

我注意帮助幼儿学习正确的观察方法,即按顺序观察和抓住事物的不同特征重点观察,观察与说话相结合,在观察中积累词汇,理解词汇,如一次我抓住时机,引导幼儿观察雷雨,雷雨前天空急剧变化,乌云密布,我问幼儿乌云是什么样子的,有的孩子说:

乌云像大海的波浪。

有的孩子说“乌云跑得飞快。

”我加以肯定说“这是乌云滚滚。

”当幼儿看到闪电时,我告诉他“这叫电光闪闪。

”接着幼儿听到雷声惊叫起来,我抓住时机说:

“这就是雷声隆隆。

”一会儿下起了大雨,我问:

“雨下得怎样?

”幼儿说大极了,我就舀一盆水往下一倒,作比较观察,让幼儿掌握“倾盆大雨”这个词。

雨后,我又带幼儿观察晴朗的天空,朗诵自编的一首儿歌:

“蓝天高,白云飘,鸟儿飞,树儿摇,太阳公公咪咪笑。

”这样抓住特征见景生情,幼儿不仅印象深刻,对雷雨前后气象变化的词语学得快,记得牢,而且会应用。

我还在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联想,让他们与以往学的词语、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在发展想象力中发展语言。

如啄木鸟的嘴是长长的,尖尖的,硬硬的,像医生用的手术刀―样,给大树开刀治病。

通过联想,幼儿能够生动形象地描述观察对象。

资料二从产业发展的长远规划出发,“十一五”规划建议对水电开发要“在保护生态的基础上有序开发”,对产业结构提出“将立足结构优化提升产业发展,改变高消耗、高污染的局面,从以工业经济为主转向以服务经济为主。

”针对当前我国城镇化已经进入快速增长期,每年有1

800万人从农村迁往城镇的状况,“十一五”期间我国将加快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强化小城镇集聚产业的功能,增强小城镇对农村人口的吸纳能力,积极引导农民有序转移,就地就近进入小城镇。

资料三我国农业发展将继续面临资源和市场的双重约束。

克服这一制约,必须加快推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促进资源的节约和综合利用,实现产品优质化、布局区域化、生产集约化、经营产业化,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能力。

(1)解释我国走资源节约型社会道路的必然性。

(2)“十一五”规划建议中对水电开发的表述是“在保护生态的基础上有序开发水电”,而上一个五年计划的表述是“积极发展水电”。

这一句话表述背后的变化,究竟意味着什么?

(3)第十一个五年计划要求我们怎样转变农业增长方式?

(5)针对我国的资源、社会状况,国家提出发展循环经济。

请解释发展循环经济的意义。

★实战演练,金榜题名!

1.右图反映了过去两千年来南极海豹毛中汞含量的变化,从中可得到的正确信息是(双选)

A.海洋生物通过食物链富集了汞元素

B.人类对南极地区的影响从人类登上南极大陆开始

C.汞含量的变化与南极地区的环境污染有关

D.人类文明的发展是具有环境代价的

近年来,我国科学家在青藏高原上空发现了大面积的臭氧空洞。

据此完成2~4题。

2.有关臭氧层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臭氧层分布在对流层顶到平流层的底部②在距地面22~27千米的高度处,臭氧含量达到最大值

③臭氧层的大气温度随高度增加而升高④臭氧层升温是由于吸收了大量的太阳红外线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3.臭氧层被破坏产生的影响有

A.对生态环境和农林牧渔业造成破坏

B.引起世界各地区降水和干湿状况的变化

C.使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增多,从而对人体健康造成间接危害

D.破坏建筑物和文物古迹

4.除了臭氧层破坏外,全球性的大气环境问题还包括

①全球变暖②水资源紧张③荒漠化严重④光化学烟雾⑤废气污染⑥热带雨林破坏⑦酸雨危害

A.①④⑤B.①④⑤⑦C.①⑦D.①④⑤⑥⑦

读右图,回答5~6题。

5.对右图理解正确的是

A.影响环境污染水平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增长速度

B.环境污染处理技术水平可以决定环境污染水平

C.环境政策对环境污染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D.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会造成环境污染加重

6.关于人口与环境污染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A.人口数量增长是导致环境污染最重要的原因

B.人口压力对环境污染的影响在不同社会技术背景下是一样的

C.人口素质高低,直接影响着人类活动的环境后果

D.人口数量增长对环境恶化没有直接影响

传统经济是由“资源一产品一污染物排放”所构成的物质单向流动的经济,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生态园建设就是这方面的一种尝试,据此回答7~8题。

7.上图的生态园生产体系示意图反映该生态园

①实现了生产的完全无污染物排放②促进了甘蔗种植的产业化进程

③摆脱了生产的季节周期性和地域性④实现了生产过程能量和资源的梯级利用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8.不符合从传统经济向“循环经济”转变的行为是

A.政府制定相关的法规,加强对产品生产周期的环境监督管理

B.城市大量建设垃圾发电厂

C.消费者选用环保产品,减少废弃物

D.生产企业和销售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和减少浪费

9.“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

”这段话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

A.公平性原则B.持续性原则C.共同性原则D.发展性原则

10.水资源和人才、技术的缺乏是制约西部人与环境和谐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

读我国西北某地区的土地资源及聚落分布图。

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历史名城堙没在沙漠中的主要原因。

(2)随着全球“温室效应”的增强,对该区域的生态环境有何影响?

(3)为防止沙漠的扩展,在做好退耕还草、退耕还林的同时,必须要做到“退人”,如将零星分布的聚落居民迁入a地,加速a地的城镇化。

这一举措对该区域的生态建设、经济发展有何积极作用?

【社会热点】

【答案】

(1)因为我国面临着庞大的人口压力,令人担忧的资源短缺,深刻的环境危机等问题。

(2)水电开发利用应该向有序、适度、持久的方向

发展。

对我国西部丰富的水能资源仍要积极地加以开发,要从环境和整体的长远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出发,在充分考虑水资源的生态功能、环境功能和景观功能的综合开发模式下进行。

水电开发要与生态保护和环境建设相适应,要统筹兼顾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①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

②优化农业生产的区域布局,建设商品农业基地。

③发展资源节约型农业,实行规模经营与集约化经营。

④增加农业投入、重视农业科研。

⑤加强农业资源的综合开发与深度开发等。

(5)通过发展循环经济,既可以实现经济增长,又可以减轻资源和环境压力,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双赢。

【实战演练】

【答案】1.AD【解析】海豹是海洋动物,它的生存环境远离人类活动活跃的地区,这些人类活动中释放的汞元素只能通过陆地到海洋,通过植物、微小动物再到海豹体内聚集,即通过食物链流通和富集。

且在人类文明发展较快的时期,南极海豹毛中汞含量就超过平均值,由此可见那时的繁荣可能造成了污染,影响了环境。

【答案】2.B【解析】臭氧层分布在距地面22~27千米的高度处。

臭氧吸收的是紫外线而非红外线。

【答案】3.A【解析】世界各地区降水和干湿状况的变化是气候变暖引起的;对建筑物和文物古迹的破坏是酸雨引起的;紫外线会直接危害到人体的健康。

【答案】4.C【解析】全球性的大气环境问题是指臭氧层破坏、酸雨危害和全球变暖。

【答案】5.C【解析】影响环境污染水平的主要因素有环境政策和经济增长状况,在同样的经济增长状况下,环境政策的实施与否也会影响环境污染水平的高低。

【答案】6.C【解析】人口数量增长是环境污染问题的因素之一,但并不是最重要因素,还取决于人口素质的高低。

在不同社会技术背景下,人口压力对环境污染的影响也是不一样的。

故此题的正确答案为C。

【答案】7.C【解析】该生态园在生产过程中将甘蔗的生产与相关工业结成产业链,有助于促进甘蔗种植的企业化,由于产业链使每一环节产生的废弃物都能被下一道产业作为原料,使能量与资源都能被逐级利用起来,污染物的排放也减少到了最低限度,但不可能完全消除污染物的排放。

【答案】8.B【解析】循环经济的最大特征是产生的废弃物很少,而出现大量建设垃圾发电厂的情况说明城市废弃物依然很多,说明当地的资源并没有被循环利用。

【答案】9.B【解析】这段话的意思是,砍伐森林要和抚育更新相结合,才能促进森林资源的永续利用,这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持续性原则。

【答案】10.

(1)水量减少,河流退缩,因水源干涸而废弃

(2)融水补给减少,绿洲退缩,沙漠扩大。

(3)

①可以切实做好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工作;②可以促使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③可以提高居民受教育的程度,提高劳动力素质。

【命题趋向】

★明确最后冲刺的针对性

本专题可分为三个部分:

一部分是人地关系思想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特点;第二部分是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主要原因;第三部分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协调人地关系的基本途径,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最后冲刺的针对性:

学习本专题

(1)知道不同历史阶段人地关系思想的特点。

(2)针对有关资料,分析当地的主要环境问题及产生原因。

(3)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4)运用案例,说明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理解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分析高考重点,把握命题趋向

高考重点:

1.从内容上看,侧重考查环境问题的分布、表现及危害,人地关系的历史演变,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之间的关系及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外延。

2.从命题形式上看,信息呈现方式多以示意图、坐标图和文字材料等图表为主,题型为选择题、综合题并重,是每年高考的必考内容,今后仍将是考查的重点。

3.从考查能力上,注重图表资料的分析、推理能力和获取信息能力的考查,注重了基础知识、基本原理的识记、迁移能力与人们关注的实际问题结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命题趋势:

今后可能仍以关注环境问题为主,考查环境问题的表现、危害及治理措施。

树立正确的环境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相关问题也可能是出题的焦点。

今后应关注热点时政材料,注重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回归教材】

★回归书本,夯实基础!

测试要点一:

人地关系思想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特点

1.自然环境中心论:

认为地理环境决定人类的生理和心理特征,近而决定人类的民族特征、文化发展及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并由此决定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只能被动的适应自然环境。

该理论夸大了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

2.人类中心论:

单纯地把地理环境看作人类活动的场所和任意开发利用的对象,一味地从自身需求出发,盲目追求征服自然,忽略了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造成了人地关系对立,地理环境受到了严重破坏,甚至威胁人类未来的生存和发展。

3.人地伙伴论:

认为人类具有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也具有反作用,人类应该与地理环境建立平等友好、互惠共生、和谐互进的伙伴关系。

该理论倡导人类在积极认识、遵循和利用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合理、适度、有效的改造自然,谋求人地关系的和谐统一,推动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测试要点二:

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及产生的主要原因

1.全球变暖:

人类生产和生活向大气中排放CO2等大量的温室气体,致使大气的温室效应增强,全球变暖。

2.酸雨的危害:

人类生产和生活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酸性气体,这些气体使大气中的水汽含有酸性,这样降雨就成了酸雨。

3.南极上空的臭氧层“空洞”:

人类使用的制冷系统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氟氯烃等气体,这些气体强烈地与大气中的臭氧反应并消耗臭氧,使得南极上空的臭氧层每年有段时间含量很少,就象一个空洞,称之为臭氧层“空洞”。

测试要点三: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与人地关系的协调

1.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2.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以人地伙伴论为指导,在积极认识、遵循和利用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合理、适度、有效地改造自然,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测试要点四:

中国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1.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1)中国作为国际社会的一员,在全球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中责任重大。

(2)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深受人口、资源、环境等全球性问题的困扰。

2.认识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个人应具备的态度和责任:

(1)坚持以人地伙伴论思想为指导

(2)积极参与、配合各种有利于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活动(3)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做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实践者

★思路清晰,提升能力!

一、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与主要原因

1.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

从人与环境的关系来看,人既要从环境中获取资源,又要向环境排放废弃物,这就要求环境具有能不断提供人类生存发展所需资源的能力和容纳废弃物的自净能力。

如果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或者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时,就会产生环境问题。

2.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①人口压力过大:

对物质的需求超出环境供给资源的能力,使资源短缺;物质消耗超出环境消化废物的能力,导致环境污染。

②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利用的方式不当或强度过大,造成资源的破坏与浪费,出现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③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

以损害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严重的环境问题。

二、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包括:

1.控制人口规模:

控制人口规模、减轻人口对生态环境的压力是协调人地关系的根本措施。

2.转变发展与消费模式:

(1)循环经济与清洁生产:

①循环经济要求把经济活动组成一个“资源一产品一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反馈式流程,所有的资源和能源都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利用;其特征是自然资源的低投入、高利用和废弃物的低排放,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

②清洁生产是是将污染物消除在生产过程之中,使整体预防的环境战略持续应用于生产过程、产品和服务中,以增加生态效益和减少对人类与环境的不良影响。

3.适度消费:

传统经济以刺激和鼓励消费的方式来拉动经济的增长,而不顾及资源与环境后果。

适度消费提倡满足基本需求条件下的适度、适量消费,减轻对资源、环境的压力,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三.解答有关环境问题试题的基本思路

1.环境问题的类型、表现与分布。

首先从题目所给的图、表、文字等资料判断出环境问题是什么,属哪种类型(生态破坏或环境污染),它的表现特征、分布等。

每类环境问题都有不同的表现、分布等特征。

2.成因分析。

环境问题的产生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一般来讲,要着重分析人为原因,环境问题多数是因为不合理的利用资源和能源造成的。

但也不要忽略自然原因。

明确成因,有助于环境问题的解决。

3.后果与危害。

对环境问题带来的后果是什么及其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带来哪些影响,要能准确全面地进行分析。

例如温室效应的加强对地理环境、人类的生产与生活产生的重大影响等。

4.解决的措施和建议。

针对环境问题的原因、危害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这是对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真题亮相】

★两年高考真题精彩无限

1.(2018江苏地理)《中国国家地理》根据富饶的程度、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程度等,评出我国10大“新天府”,苏北平原名列其中。

下列叙述中,属于其入选条件的有

①灌溉与泄洪工程建设改善了自然条件②大面积使用化肥、农药提高了粮食产量

③海平面上升有利于开采利用地下水④高产稳产农田建设提高了土地生产力⑤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A.①③④B.①②⑤C.②③⑤D.①④⑤

(2018

宁夏)溶解氧D0是指溶解于水中的氧的含量,是衡量水质的重要指标。

生化需氧量BOD是微生物分解水中的有机物体时需要消耗氧的数量,它用于监测水体有机物的污染状况。

右图为某河由M河段至Q河段水中溶解氧和生化需氧量浓度变化曲线图。

据此完成2~4题。

2.图中有机污染源在

A.①B.②C.③D.④

3.最容易导致鱼类死亡的河段是

A.MB.NC.OD.P

4.对下列各地区环境问题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东北平原土壤酸化B.西北草原退化

C.华北平原土壤盐渍化D.南方丘陵水土流失

★三年名校模拟图文并茂

(2018广东汕头调研)读我国南方某农村生态农业试验场生产模式图,回答1~2题。

1.该村大田农业的主要肥料是

A.杂草秸秆,沼渣,化肥B.沼渣,粪肥,塘泥

C.化肥,植物的秸秆,沼渣D.菌渣,沼渣,塘泥

2.该地农民使用沼气作为燃料,对环境的影响是

A.有利于保护植被,减少水土流失,有利于净化环境

B.由于杂草填入沼气池减少了秸秆还田,所以土壤的肥力下降

C.饲料、肥料、燃料竞争激烈,需要根据实际调整三者关系

D.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但不利于农业各部门之间的联系

(2018江苏盐城3月)2018年,随着巴厘岛国际会议的结束,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出现了转机。

结合图完成3~4题。

3.图中显示,工业CO2排放量大于50亿吨的大洲主要是

A.亚洲B.欧洲C.北美洲D.大洋洲

4.对CO2排放引起后果的叙述并不正确的是

A.荒漠扩大B.生物种类和生产率提高

C.沿海土地盐碱化增强D.气象灾害增加

(2018

江苏泰州2月)广东产业高成本时代的到来,严重削弱了其产业竞争力和全省经济持续发展的能力,原有的发展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

如何应对高成本时代的挑战,转变产业发展模式,成为广东“十一五”期间谋求新发展的一个核心课题。

据此回答5~6题。

(双选)

5.下列各项中,预示着广东进入21世纪后产业高成本时代到来的是

A.土地、能源、水资源和原材料供应日渐趋紧

B.劳动力成本增加,就业困难,失业率上升

C.防治环境污染的成本不断加大

D.人民币对外币的比值上升

6.应对高成本时代的到来,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下列各项措施中合理的是

A.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控制产业的规模

B.构建以加工生产为主体的产销分工合作体系

C.加快区域协调发展步伐,提升区域合作水平

D.加快绿色广东建设,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2018江苏盐城4月)胡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

结合下图,完成7~9题。

(双选)

7.胡总书记报告的理论基础是

A.人类与自然资源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B.人类与自然资源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

C.资源的种类、数量决定人类利用的方式

D.社会的变革使自然资源的种类、数量增加

8.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无节制开发利用的主要原因是

A.环境能够持续给人类提供物质、能量B.科学技术的进步

C.人口的快速增加D.工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

9.下列做法与图示内容相吻合的是

A.控制人口增长B.提高资源利用率

C.适度开发,加强环保D.超前消费,促进经济发展

10.(2018江苏苏、锡、常、镇5月)读以下资料和图回答问题

资料一

黑龙江省伊春市素有“祖国林都”、“红松的故乡”之称,是我国最大的专业化林业资源型城市,现已形成了以森林资源开发为主导的产业体系。

国家发改委于2018年3月17日确定其为国家首批12个资源枯竭城市之一。

在目前资源型城市面临资源枯竭、经济和生态危困的境况下,伊春市作为典型的森林资源型城市,如何通过经济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资料二资源型城市发展机制和发展轨迹示意图

(1)读资源型城市发展机制和发展轨迹示意图,分析影响伊春市发展的动力和阻力。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伊春市进一步发展经济,可以从哪些方面挖掘潜力?

(3)伊春市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是?

两年高考真题

【答案】1.D

【解析】大面积使用化肥、农药会造成土壤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