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基础知识要点(新课标人教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6642141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0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物理基础知识要点(新课标人教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初中物理基础知识要点(新课标人教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初中物理基础知识要点(新课标人教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初中物理基础知识要点(新课标人教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初中物理基础知识要点(新课标人教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初中物理基础知识要点(新课标人教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初中物理基础知识要点(新课标人教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初中物理基础知识要点(新课标人教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初中物理基础知识要点(新课标人教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物理基础知识要点(新课标人教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

《初中物理基础知识要点(新课标人教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物理基础知识要点(新课标人教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中物理基础知识要点(新课标人教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

c,随介质而不同。

2.光年是长度单位,1光年=9.46×

1012千米。

3.小孔成像和影子的形成说明了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4.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分解成各种色光,色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颜料的三原色是品红、黄、青。

5.光射到物体表面被反射回去的现象是光的反射。

光的反射分为镜面反射、漫反射两种。

它们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入射光线和法线的夹角叫入射角。

反射光线和法线的夹角叫反射角。

过入射点与物体表面垂直的直线叫法线。

法线平分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的夹角。

6.光的反射定律内容是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光线等于入射光线。

光在反射中光路可逆。

7.我们能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光射到物体表面发生了反射。

我们能从不同角度看到同一物体,是因为光射到物体表面发射了漫反射。

8.平面镜的作用有成像、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平面镜成像特点有物体经平面镜成的是虚像,像与物体大小相等,像与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像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成虚像、物、像相对镜面对称——正立、等大、等远。

9.凸面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凹面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10.棱镜可以把太阳光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几种不同颜色的光,把它们按这个顺序排列起来就是光谱,在光谱上红光以外人眼看不见的能量的辐射是红外线,在光谱的紫端,人眼看不见的光是紫外线。

11.红外线主要作用是热作用强,各种物体吸收红外线后温度升高,红外线穿透云雾的能力强,利用灵敏的红外探测器吸收物体发出的红外线,再利用电子仪器对吸收的信号进行处理,可以显示被测物体的形状、特征,这就是红外遥感。

12.紫外线主要作用是化学作用强,很容易使照相底片感光,紫外线能杀菌消毒。

紫外线能使荧光物质发光,可进行防伪,鉴别古画,并可用紫外线摄影。

13.影和像

(1)影是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光的物体时,在物体后面光不能直接照射到区域所形成的跟物体相似的暗区部分称为影。

它是由光的直线传播产生的。

(2)像分为实像和虚像,像是以物体发出的光线,经光学器具形成的与原物相似的图景。

①实像是物体发出的光线经光学器具后实际光线相交所成的像,如小孔成像,经凸透镜折射后成的倒立的像,②虚像是物体发出的光线经光学器具后,实际光线反射或折射的反向延长线会聚的像,如平面镜成像,凸透镜折射成正立的像。

③实像可在屏上呈现,虚像在屏上不呈现,但实、虚像都可用眼睛观察到。

第三章 透镜及其应用

1.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

折射光线和法线的夹角叫折射角。

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透明介质中时,折射光线靠近法线,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光从水或其他透明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远离法线,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2.光的折射规律;

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上;

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光从空气斜射入某透明介质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光从某透明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变。

3.生活中由岸边向水中看,虚像比实际池底位置高,由水中向岸上看虚像比实际物体高等成因都是光的折射现象。

例:

我们看到水中的鱼,实际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鱼的虚象,比鱼的实际位置高。

潜水员潜入水中看到岸上的物体,比实际的物体高。

4.凸透镜能使和主光轴平行的光线会聚于主光轴上一点,这一点叫凸透镜的焦点,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叫焦距。

对光有会聚作用,称会聚透镜。

5.凹透镜能使和主光轴平行的光线发散,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交于主光轴上一点,这一点叫凹透镜的虚焦点。

对光有发散作用,称发散透镜。

6.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凸透镜又叫会聚透镜。

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凹透镜又叫发散透镜。

应广义地体会“会聚作用”,“发散作用”。

如从凸透镜焦点射出光线,经折射后平行主光轴,折射光线并没有相交一点,但折射光线的方向与入射光线相比,相互“靠拢”,仍对光起会聚作用。

可见判断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应当用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比较,若相“靠近”,则对光线起会聚作用;

若相“远离”,则对光线起发散作用。

三条特殊光线:

(1)过透镜光心的光线,折射后,方向不变。

(2)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折射后过透镜焦点。

(3)过透镜焦点的光线,经折射后平行主光轴。

7.照相机利用了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的性质;

投影仪利用了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的性质,投影仪上的平面镜的作用是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放大镜利用了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的性质。

8.在凸透镜的焦点以外,物体经凸透镜成倒立的实像,并且物体离凸透镜焦点越近所成的像越大,像到凸透镜的距离越远,到凸透镜的距离等于二倍焦距的点是凸透镜成放大像与缩小的像的分界点,到凸透镜的距离等于一倍焦距的点是凸透镜成实像与虚像的分界点。

9.凸透镜所成实像一定是倒立的,像与物体在凸透镜的两侧。

10.凸透镜所成虚像一定是正立的,像与物体在凸透镜的同侧。

11.实像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能用光屏承接,也能用眼睛直接看到;

虚像是由实际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而成,不能用光屏承接,能用眼睛直接看到。

12.凸透镜成像规律:

13.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大于凸透镜焦距的二倍时,物体经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像和物体在凸透镜的两侧。

14.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等于凸透镜焦距的二倍时,物体经凸透镜成倒立等大的实像,像到凸透镜的距离等于二倍焦距,像和物体在凸透镜的两侧。

15.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大于凸透镜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时,物体经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大于焦距的二倍,像和物体在凸透镜的两侧。

16.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等于凸透镜的焦距时,物体经凸透镜不成像。

17.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小于凸透镜的焦距时,物体经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像和物体在凸透镜的同侧。

18.凸透镜成像规律:

(焦距f)

      f

物距(u)

像距(v)

像的性质

应用

U>

2f

f<

v2f

倒立缩小实像

照相机、眼睛、

摄影仪

U=2f

v=2f

倒立等大实像

u<

v>

倒立放大实像

投影仪、电影机

U=f

不成像

U<

f

正立放大虚像

放大镜

19.光心的光学性质是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

焦点的光学性质是平行于主光轴的光束经透镜折射后相交(或者在反方向延长后相交)于该点。

20.在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在已画好的直线上依次放置蜡烛.凸透镜和光屏,并使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目的是能在光屏上接受到烛焰的像。

21.①焦点是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分界点,时不成像,成实像,成虚像。

②二倍焦距处是像大小的分界点,时,成等大实像,时,成缩小的实像,时,成放大实像或放大虚像。

③成实像特点:

成实像时,物.像在镜的两侧且倒立,同时像变小,像变大,物像移动方向一致。

④成虚像的特点:

成虚像时,物.像在镜同侧,且正立.放大,同时,,像变大,像变小,像物移动方向也一致。

⑤成实像时,物.像距离最小值为4倍焦距(即)。

22.不管成实像还是成虚像,像距大于物距,像是放大的,像距等于物距像与物体等大,像距小于物距像是缩小的。

23.晶状体和角膜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它把来自物体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视网膜相当于光屏来接受物体的像。

人的眼睛是靠调节晶状体的平凸程度,改变焦距而获得清晰的像。

24.近视眼的产生是由于晶状体太厚,它的折光能力太强,或者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长,而造成的。

这样的眼睛应配戴凹透镜透镜的眼镜。

25.远视眼的产生是由于晶状体太薄,它的折光能力太弱,或者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短,而造成的。

这样的眼睛应配戴凸透镜的眼镜。

26.显微镜镜筒的两端各有一组透镜,每组透镜的作用都相当于一个凸透镜,物体经物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这个像在经过目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27.有一种望远镜是由两组凸透镜组成,物镜的作用是使远处的物体在目镜附近成倒立缩小的像,这个像在经过目镜成正立放大的像。

28.一个物体离我们越近,它对眼睛的视角就越大。

经眼睛所成的像就越大。

第四章 热现象

1.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

家庭和实验室常用的温度计内装液体如水银.煤油.酒精等,是利用液体热胀冷缩性质来测量温度的。

2.温度计上的字母C表示采用的是摄氏温度,它规定:

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零度,把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

摄氏温度的单位是摄氏度,用符号○C表示。

3.国际单位制中采用的是热力学温度,单位是开尔文 ,简称开,符号是K。

4.医用温度计也叫做体温计,内装液体是水银,比普通温度计多一个缩口,使温度计离开人体后仍能表示人体的温度,所以用体温计前要把升上去的液体用力甩回到玻璃泡里再测人体温度。

5.体温计的测量范围是35○C---42○C,分度值是0.1○C。

6.使用温度计前,应先观察它的量程,分清它的分度值。

7.使用温度计测液体温度时,正确方法为:

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没在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和容器壁。

要待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读数时玻璃泡不能离开被测液体,视线要与温度计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8.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

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

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叫汽化;

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叫液化。

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

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

其中吸热的是:

熔化、汽化、升华;

放热的是凝固、液化、凝华。

9.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两类。

它们的重要区别是:

晶体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叫熔点,非晶体没有熔点。

10.同一物质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11.晶体在熔化过程要吸热,但温度不变;

晶体在凝固过程要放热,温度也不变。

而非晶体的熔化过程要吸热,温度升高;

非晶体的凝固过程要放热,温度下降。

12.汽化的两种方式为:

蒸发和沸腾。

13.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

液体温度;

液体表面积;

液面上方空气流动快慢。

14.蒸发是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发生的,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15.液体蒸发时温度要降低,它要从周围物体吸收热量,因此蒸发具有致冷作用。

16.水沸腾须具备两个条件:

温度达到沸点和吸收热量。

17.所有的气体,在温度降到足够低时,都可以液化;

而有的气体不能单靠压缩体积使它液化,必须使它温度降到一定温度以下,才能设法使它液化。

气体液化时要放热。

第五章 电流和电路

一.电路

1.由电源、用电器、开关、导线组成的电流的路径叫电路。

2.电路中有持续电流的条件是电路中必须有电源、电路必须是闭合的(通路)。

3.电源是提供电能的;

用电器是消耗电能的;

导线是输送电能的。

开关是控制电路通断的

4.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导体;

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

下列物质:

棉线、塑料、食盐水、玻璃、大地、橡胶、碳棒、人体、空气、铅笔芯、钢尺,属于导体的是:

食盐水、大地、碳棒、人体、铅笔芯、钢尺 。

二.串联和并联

5.串联电路开关的位置不同,它的控制作用相同。

并联电路中,干路开关控制整个电路,支路开关控制本支路

7.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是最基本的电路。

8.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1)串联电路:

把元件逐个顺次连接起来组成的电路叫串联电路。

各元件互相牵连,通则都通,断则都断,电路中只需要一个开关,并且开关的位置对电路没有影响。

(2)并联电路:

把元件并列地接连起来组成的电路叫并联电路。

并联电路电流有两条或多条路径,各元件可以独立工作,干路的开关控制整个干路,支路的开关只控制本支路。

(3)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判别方法。

①电流路径法

这是最重要的方法,就是从电路图中电源的正极出发沿电流的方向“走”一圈,回到负极,如果电流只有一条通路,依次通过了所有的用电器,则该电路是串联电路,如果电流通路有多条,并且每条通路都经过不同的用电器,则该电路是并联电路。

电流表相当于导线,电压表相当于开路

②节点法。

节点法多用于一些不规范的电路分析过程,不论导线有多长,只要其间没有电源,用电器等,此导线两端点,便可看作一点,从而找出各用电器两端的公共点。

③消元法。

所谓消元法就是假设电路中某一用电器不存在,看电路会发生什么变化,若取消任一个用电器,电流都形不成通路,其余用电器都不能工作,那么此电路为串联,若取消任一支路中的用电器,其余支路都能形成通路,其余用电器均能正常工作的是并联。

三.电流的强弱

9.电流是表示电流强弱的物理量。

10.单位:

安培(A),毫安(mA),微安(A),,。

11.电流用电流表来测量,电流表必须串联在待测的电路中,使电流从正接线柱流入从负接线柱流出。

被测电流不能电流表的量程。

绝对不允许不经过用电器直接把电流表接在电源上。

12.串联电路各点的电流相等。

(公式:

I1=I2=·

·

=In)

13.并联电路干路的电流等于各支路的电流之和。

 (公式:

I=I1+I2+••••••+In)

14.电能表:

测量用户消耗多少电能的仪表。

15.总开关:

家庭电路需修理时断开总开关

16.保险盒:

电路中电流过大时保险丝熔断,切断电路对线路起到保护作用。

17.插座:

为可移动用电器供电。

18.电灯:

照明。

6.进户输电线。

19.用测电笔可以判断零线和火线,手指按住金属笔卡或笔尾金属体,用笔尖接触被测的导线,氖管发光是火线,不发光是零线。

20.双线触电:

人体的两个部分别接触火线和零线,造成的触电。

21.单线触电:

人体接触火线,同时人体和大地相连通,造成的触电。

22.如果发生了触电事故,要立即断开电源。

23.三线插头标有L的接火线,标有N的接零线,标有E的接地线。

24.漏电保护器:

站在地上的人不小心接触了火线,电流经过人体流入大地,漏电保护器迅速切断电流,对人体起到保护作用。

第六章 欧姆定律

一..电压

(1)电压的作用:

电压使电路中形成了电流,也就是说电压是使自由电荷发生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的原因。

(2)单位:

伏特(V),千伏(kV),毫伏(mV),微伏(V),,,。

(3)一些电压值:

1节干电池的电压为1.5V,一个蓄电池的电压为2V,家庭电路的电压为220V,对人体的安全电压不高于36V。

注:

某段电路中有电流必有电压,而有电压时不一定有电流。

5.电压表

(1)正确使用电压表

①必须把电压表和被测电路并联。

②必须让电流从“+”接线柱流入,从“-”接线柱流出。

③被测电压不得超过电压表的量程。

(2)电压表的量程和读数方法:

实验室里使用的电压表通常有两个量程0—3V和0—15V,当使用0—3V量程时,每一大格表示1V,每一小格表示0.1V,当使用0—15V量程时,每一大格表示5V,每小格表示0.5V。

(3)电流表和电压表的异同点

相似点:

①使用时都应选适当的量程 

②都必须使电流从“+”接线柱流入,从“-”接线柱流出。

 

③接线时如不能估算被测量的大小,都应先接较大量程接线柱,试触后再根据指针示数接到相应的接线柱上。

不同点:

①电流表必须串联在待测电路中,电压表必须并联在待测电路两端。

②电流表不能直接连在电源的两极上,电压表能直接连在电源的两端测电源电压。

6.串、并联电池组电压特点:

串联电池组的电压等于各节电池的电压之和。

 并联电池组的电压等于每节干电池的电压。

7.串.并联电路电压的特点

(1)串联电路特点:

串联电路两端的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两端的电压之和。

(2)并联电路特点:

并联电路中,各支路两端的电压相等。

二..电阻:

(1)电阻是指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

欧姆,符号,

千欧()兆欧()

(3)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

①导体的电阻和它的长度成正比,导体越长电阻越大。

②导体的电阻与它的横截面积成反比,导体的横截面积越大其电阻越小。

③导体的电阻还与导体的材料有关。

由于导体电阻的大小跟长度.材料和横截面积有关,因此在研究电阻和其中一个因素的相互关系时,必须保持其它的因素不变,改变要研究的这一因素,研究它的变化对电阻有什么影响。

因此,在常温下,导体的材料.横截面积相同时,导体的电阻跟长度成正比;

导体的材料.长度相同时,导体的电阻跟横截面积成反比。

④导体的电阻和温度有关:

大多数导体的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但有少数导体的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2.变阻器:

(1)工作原理:

根据改变电阻线在电路中的长度来改变电阻的大小。

(2)作用:

改变电阻值,以达到改变电流大小.改变部分电路电压的目的,还可起到保护电路中其他用电器的作用。

(3)正确使用滑动变阻器:

①要了解所使用的变阻器的阻值范围和最大允许电流,如一个变阻器标有

“”字样,表示此滑动变阻器的电阻最大值是50欧,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是1.5A,使用时要根据需要对滑动变阻器进行选择,不能使通过的电流超过最大允许值。

②闭合开关前,应将滑片移到变阻器接入电路的电阻最大处。

③将变阻器连入电路时应采用“一上一下”两个接线柱的接法。

判断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移动时接入电路电阻的变化情况,关键是看接入电路中那段电阻线的长度变化,如变长则电阻变大,反之则变小。

(4)电阻箱:

一种能够表示出阻值的变阻器,实验室用的旋盘式电阻箱,是通过调节四个旋盘来改变连入电路的电阻值的,从旋盘上可读出阻值的大小。

调节旋盘可得到之间的任意整数阻值,但不能像滑动变阻器那样逐渐改变电阻。

三.电流电压电阻

1.有关串.并联问题的解题步骤:

(1)分析电路结构.识别电路元件间的串.并联关系。

(2)弄清电流表的作用,清楚测量哪段电路的电流。

(3)根据串联.并联电路中电流的特点,根据题目所给的已知条件,求出未知电流值。

2.用电压表来检查电路

用电压表来逐段测量电压是检查电路故障常用的方法,解答这类问题时应注意:

由于电流表内阻较小,电流表只有串联在被测电路中才能测量电路的电流,电压表内阻很大,电压表只有并联在被测电路两端才能测量电压,在电路中,如果电流表指针几乎不动,而电压表有明显偏转。

故障的原因就在于电压并接的哪段电路中某处一定发生了断路。

3.怎样判断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电阻值的变化

(1)确定滑动变阻器与电路的接法

(2)根据电流通过滑动变阻器的情况,判断滑动变阻器的哪段连入了电路。

(3)根据滑片位置的变化,判断通过电流的电阻长度的变化。

(4)由电阻的长度变化判断接在电路中的滑动变阻器电阻大小的变化。

四.欧姆定律

1.电流跟电压.电阻的关系。

(1)电流跟电压的关系:

在电阻一定的情况下,导体中的电流跟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2)电流跟电阻的关系:

在电压不变的情况下,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2.欧姆定律。

(1)欧姆定律的内容:

通过导体的电流强度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这段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①电流、电压和电阻三个量都是对于同一段导体或同一段电路而言的。

②注意电压.电流的因果关系,电压是原因.电流是结果,因为导体两端加了电压.导体中才有电流,不是因为导体中通了电流才加了电压,因果关系不能颠倒。

所以不能说电压与电流成正比。

③注意电流和电阻的因果关系,不能说导体的电阻与通过它的电流成反比,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特性,即使导体中不通电流,它的电阻也不会改变,更不会因为导体中电流的增大或减小而使它的电阻发生改变。

④成“正比”和成“反比”是有前提条件的。

⑤单位要统一。

(2)数学表达式:

变形公式和。

3.伏安法测电阻。

(1)原理:

根据欧姆定律的变形公式,测出待测电阻两端的电压和通过的电流,就可以求出导体的电阻。

(2)实验器材:

电源.开关.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待测电阻和导线。

(3)电路图:

(4)滑动变阻器的作用:

①改变电路中电流大小,改变串联电阻两端的电压。

  

②保护电路的作用。

第七章 电功率

一.

(1)电功:

电流所做的功叫电功,用W表示,电流做功的过程就是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能的过程,电流做了多少功,就有多少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

(2)公式:

,即电流在某段电路上所做的功,等于这段电路两端的电压,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