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三下一二单元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642661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46.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三下一二单元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三下一二单元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三下一二单元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三下一二单元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三下一二单元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三下一二单元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9页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三下一二单元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9页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三下一二单元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9页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三下一二单元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9页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三下一二单元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9页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三下一二单元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9页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三下一二单元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9页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三下一二单元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9页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三下一二单元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9页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三下一二单元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9页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三下一二单元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9页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三下一二单元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9页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三下一二单元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9页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三下一二单元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9页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三下一二单元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9页
亲,该文档总共3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三下一二单元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三下一二单元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三下一二单元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三下一二单元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齐读课文。

2、精读课文

1、男女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这两个部分有什么共同之处?

(反复)

2、长城和运河带给作者什么样的感受?

(人间奇迹)那作者是从什么地方看到这人间奇迹的?

[航行在祖国的蓝天](引导学生读相关部分)

“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这景象很奇异,这一句该怎样读?

3、作者看到什么奇异景象呢?

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找出相关的句子。

学生反馈,师相机播放长城的视频。

远远望去,长城像什么在大地上?

(长城像巨龙穿行在大地,连绵起伏,曲折蜿蜒)相机板书:

巨龙连绵起伏曲折蜿蜒

引说:

东起……西到……,万里长城谱写了……(引导学生试背)理解:

万里长城谱写了不朽的诗篇。

4、万里长城雄伟、壮丽,作者还看到了什么奇异的景象?

运河的奇异景象表现在哪?

引读:

运河像……(绸带飘落在大地)

5、与长城相比,你觉得运河怎样?

(风景秀美)你从哪些词语看出来?

(银光闪闪、伸向天边)

北起……南到……,几千年来,京杭大运河谱写了……(介绍京杭大运河是运河的全称,引导学生试背)

6、作者把“万里长城”和“京杭大运河”称作是“人间奇迹”,那“人间奇迹是什么意思?

”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

(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

7、指导学生朗读全文,回顾板书内容,尝试背诵。

3、拓展延伸

搜集有关长城和运河的图片、资料,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展示出来。

连绵起伏

巨龙

曲折蜿蜒

银光闪闪人间奇迹

绸带

伸向天边

2、美丽的南沙群岛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2、3自然段。

3、初步理解“总—分”结构,并能在写作中运用。

4、感受南沙群岛迷人的景色和丰富的特产,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南疆的思想感情。

1、联系上下文理解“星罗棋布”、“碧波浩渺”等词语,注重对学生的语言积累。

2、初步理解“总—分”结构,并能在写作中运用。

PPT、视频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词语,理解由生字组成词语的意思。

3、理清文章脉络,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1、激趣导入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了解了中国的两大奇迹——长城和运河,今天我们一起去祖国的最南端欣赏那些美丽的岛屿。

(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2、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

(南沙群岛的美丽、多)

3、再次齐读课题。

2、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课文,提出自读要求。

2、出示词语,指生朗读,多种形式的朗读。

3、指生分段朗读课文自然段,师相机正音。

4、词语读准,课文读通,让生默读全文,说说每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1)指生反馈。

(2)小组合作给课文分段,并试着概括段意。

第一段

(1):

南沙群岛是我们祖先生活的地方。

第二段(2—3):

南沙群岛是巨大的宝库,迷人的世界。

5、引导学生根据段落大意,思考:

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6、教师小结:

同学们读书很认真,不仅读准了字音和句子,而且还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看看是不是生字的学习也是那么棒?

2、师强调重点字。

3、生描红,仿写。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2、3自然段。

2、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激发学生爱国爱岛的思想情感。

初步理解“总—分”结构,并能在写作中运用。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课:

美丽的南沙群岛。

(师板书课题)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1)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出示相关图片,听范读。

边听边思考以下问题:

(1)传说中的南沙群岛是什么样?

(“一串串晶莹的珍珠”体会南沙群岛的美;

“一串串”说明了群岛的数量多。

(2)你还能从哪些词语看出群岛的数量多?

(二百多座、星罗棋布。

相机理解:

星罗棋布。

(3)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1、2句。

(4)这段话还告诉了我们什么?

(理解:

生息繁衍)指导朗读课文第3句。

2、美丽的南沙群岛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无数的中外游客,我们也去迷人的南沙群岛欣赏一番,请同学们自由轻声朗读课文的第2、3自然段。

说说你是被南沙群岛的丰富物产吸引了?

还是被迷人的景色所吸引?

哪里吸引了你,你就多读读。

(2)学习课文第2自然段

1、出示“南沙是祖国巨大的蓝色宝库”

(1)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南沙群岛是“巨大的蓝色宝库”?

蕴藏、用之不竭)

(2)师讲述“总—分”结构,练习用“总—分”结构说话。

她拥有难以计数的珍贵的海洋生物,有章鱼、海星、乌贼、美丽的珊瑚等等。

她蕴藏着极为丰富的矿产资源,有石油、锌、天然气等。

她贮存了用之不竭的海洋动力,有风力、潮汐等。

2、你能通过朗读告诉大家“南沙是祖国巨大的蓝色宝库”吗?

各种形式朗读。

(3)学习课文第3自然段

1、出示:

南沙也是个迷人的世界。

(1)作者是怎么描写迷人的南沙的呢?

指名读。

其他学生勾画出相关的句子。

(2)学生交流反馈:

表示颜色的词语以及写作手法。

2、谁想把南沙这么的景色读给大家听?

(各种形式的朗读)

3、南沙景美,写南沙的文字也美。

请同学们根据板书试着把课文的第2、3自然段背诵下来。

4、看到这么优美的风景,我们由衷的说一句——(课文最后一句)

1、课文的第2、3自然段都是围绕着中心句从不用的角度写出了南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

请你再次认真读读。

2、学习第2、3自然段的写法,以“公园真是鲜花的海洋”或“菜市场真是营养的宝库”为中心,写几句话。

宝库—富饶

岛群旅游胜地

景美—迷人

3、庐山的云雾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要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会读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继续学习“总—分”结构。

4、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庐山云雾的奇幻、美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1、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理解课文。

2、学习“总—分”结构。

两个课时

图片、PPT

1、学会本课的生字、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受庐山云雾的奇幻、美丽。

1、谈话导入

1、出示图片

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

说到旅游,你们不能不去一个地方——庐山。

自古以来,就有“泰山雄、华山险、庐山秀、黄山奇”的说法。

庐山在我国江西省九江市,哪里峰奇山秀,四季风景如画。

其中,庐山最神奇的景致要算云雾了。

今天我们就走进庐山的云雾。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1、学生自读课文,提出自读要求。

2、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1)出示词语,指生朗读,及时正音。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3)齐读课文。

3、学生默读全文,边读边思考:

课文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1)学生默读,交流讨论。

(2)学生反馈。

第一自然段:

总写了庐山云雾的多和美。

第二自然段:

庐山云雾千姿百态的特点。

第三自然段:

庐山云雾瞬息万变的特点。

第四自然段:

人们对庐山云雾流连忘返。

4、再读全文,思考:

课文最主要描写了庐山云雾的哪些特点?

(一是千姿百态、二是瞬息万变)

1、出示生字新词,指生朗读。

2、师重点强调:

幻添

千姿百态

特点

瞬息万变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继续学习“总—分”结构。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庐山云雾的奇幻、美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庐山的云雾》,庐山的云雾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呢?

你想细细品味庐山云雾的美吗?

今天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第4课。

2、精读感悟

1、指名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其他同学们边读边思考:

从中你知道了什么?

2、学生交流反馈。

庐山有高峰、有幽谷、有瀑布、有溪流、有云雾,景色十分秀丽。

在这众多的美丽景色中,作者最喜欢的是云雾。

你从哪个词语读出来的?

(更)

3、确实,庐山的云雾美丽神奇,你看,引读(在山上游览……漫步山道……)此时,你会感觉自己就像……?

4、那么奇丽的云雾,你们想细细地欣赏吗?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自由读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想想,这个自然段是围绕着哪句话写的?

用横线勾画出来。

2、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你是从哪些句子中读出来的?

学生交流反馈。

山头的云雾……半山的云雾……山谷的云雾……遮挡山峰的云雾……

3、你觉得这千姿百态的云雾怎么样?

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把千姿百态的云雾写得如此形象、美丽的呢?

(比喻)

4、你能不能仿照作者的方法,也用美妙的文字形容一下各种姿态的的云雾?

5、你喜欢这千姿百态的云雾吗?

让我们用朗读声读出对它们的喜爱之情。

6、总结学习方法:

读—画—品—读。

(3)学习第三自然段

1、运用学习第2自然段的学习方法自学第3自然段。

2、指名回答这一自然段的中心句。

理解:

瞬息万变。

3、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是一幅怎样的情景呢?

眼前的云雾,刚刚还是……转眼间……明明是……还没等你……又变成……

用“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该说这句话,比比哪句好?

体会云雾变得快和变化之多。

这“一缕轻烟”、“九天银河”、“白马”、“冰山”是真的吗?

那这是作者看到云后的……(想象),你能像作者一样展开丰富的想象,仿照他的写法写写云雾的瞬息万变吗?

4、这么奇异的景致,我们应该读出自己的惊叹之情。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一自然段)

1、读到这里,老师忍不住要和作者一样感叹:

云遮雾罩的庐山,真令人流连忘返!

面对这么美丽的景色,你想说些什么?

教学设计:

流连忘返

习作一

1、读懂例文《脱棉衣》,感知小作者的所思所想。

2、能观察多幅图画的大意,学会写看图作文。

3、能有顺序、比较细致地观察教材提供的两组图画,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组,练写一个小故事。

1、读懂例文《脱棉衣》。

2、要仔细观察图画,展开合理想象写作文。

3、按一定顺序,主次分明地写作文。

PPT

1、观察图画,学习例文,总结要点

1、图中有几个人物?

你能说清楚图中人物的关系并分别给他们取个名字吗?

2、这四幅图写了一件什么事?

分简要说说图的意思。

3、观察第二幅图中的景物,引导学生思考叙述图中场景的顺序。

(1)交代小树所在的地方;

(2)描写小树在寒风中的样子;

(3)想象宋霞对郑美荣说了什么?

(4)引导学生看图口述。

4、阅读全文。

5、教师小结:

春天到了,宋霞的妈妈给宋霞脱掉棉衣,换上了一件毛衣,宋霞感觉浑身轻松。

这时,好朋友郑美荣过来了。

她俩望着院子里穿着“棉衣”的那棵小树,商量着也要把小树的“棉衣”脱掉,两个人动手操作完了之后,看看自己的穿衣与小树的“穿衣”,心里非常高兴:

春天终于来了。

全文按图写了四段话,交代了这件事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她们看到了什么,她们是怎么想的,怎么说的,又是怎么做的。

请同学们运用这种观察方法仔细观察下面的两组图,也请大家选出自己喜欢的一组,练习写一件事。

2、观察图画,运用要点,分图口述

1、观察第一组,说说这三幅图讲了一件什么事?

给这件事加个题目,给图中人物起个名字。

(1)观察第一幅图:

说说图中有谁,他们在干什么?

(2)观察第二幅图:

这是他们到了什么地方,孙小圣做了什么?

常助林怎么做的?

说说孙小圣是怎么想的,常助林是怎么劝阻的?

(3)观察第三幅图:

常助林在做什么?

孙小圣的表现怎么样?

说说常助林怎么批评孙小圣,孙小圣的态度怎样?

孙小圣会怎么说?

2、观察第二组图,说说这四幅图讲了一件什么事,给这件事想一个题目,并且要给文中的人物取个名字。

(1)仔细观察每一幅图画的内容,然后讲述每幅图画,一幅幅讲完后再连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

(2)故事说完后,动手把这个故事写下来,多做修改。

3、学生练写,指名点评,修改文稿

1、同桌分段口述,相互补充,相互纠正。

2、学生练写,师相机巡视。

3、修改作文,指导誊写。

按一定顺序

题目要点仔细观察

合理想象

练习一

1、弄清我国各省、市、自治区的简称的基础上背诵简称歌,理解带有简称的句子。

2、书写时主要写好“捺”画,并巩固笔顺规则。

3、熟记8个成语,记诵古诗《夏日田园杂兴》。

4、引导学生进行口语交际:

一是让学生想说,二是让学生会说。

5、练习写两个笔画及含有这两个笔画的字。

2、启发学生留心观察、记录简称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情况。

3、指导学生熟读成诵,大致体会成语的意思。

2、练习写“捺”的笔画。

3、熟记8个成语,背诵古诗。

1、熟记并背诵简称歌。

1、出示中国地图,引导学生整体认识中国地图,即中国地图像一只傲然挺立的雄鸡。

2、借助地图了解我国有34个省、市、自治区和特别行政区。

直辖市:

北京、上海、天津和重庆。

少数民自治区:

新疆、西藏、广西、宁夏和内蒙古。

特别行政区:

香港、澳门。

3、了解相关内容

直辖市是由中央直接领导的城市,自治区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区域,是相当于省一级的民族自治地方。

4、学生说说自己知道的城市简称。

5、熟记并背诵简称歌。

6、找朋友做游戏:

巩固对简称与省、市、自治区名称之间对应关系的了解。

学生一个说简称,另一个说全称并在地图上找出位置。

2、理解有关各省、市、自治区的句子

1、出示句子:

启发学生边读边想:

通过刚才的学习,哪些你原本不理解的内容现在理解了?

3、巩固对简称所代表的含义的认识,初步知晓我国几大地放戏的名称。

小结:

恰当地运用简称能使语言表达更简洁。

4、运用简称的词句:

留心观察,记录简称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

(黔驴技穷、湘江、滇池、京沪铁路)

3、写好钢笔字

1、看看要写的字,想想写这些字时要注意什么?

2、学生讨论要注意的地方。

3、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三个字的“捺”画的不同走势。

4、指导学生认真、仔细,描红、仿写。

5、强调注意写字的姿势。

4、读读背背

1、熟记8个成语

(1)结合课文《庐山的云雾》加以理解。

气象万千:

气象,景象。

形容景色和事物多种多样,非常壮观。

风云变幻:

像风云那样变动不定。

比喻事物变化复杂或局势动荡不安。

飘飘欲仙:

漂浮上升,像要超脱尘世而成仙。

(2)指导记忆

2、背诵《夏日田园杂兴》(其七)

(1)介绍:

范成大写了一组《夏日田园杂兴》,今天我们学习《夏日田园杂兴》(其七)。

(2)引导学生看图,并借助图画读古诗。

(3)小结:

全诗用通俗的语言描绘了夏日农家昼耕夜织的忙碌景象和儿童在树下学种瓜的有趣情景。

(4)指导学生熟读、背诵。

(5)搜集其他《夏日田园杂兴》,进行积累。

处处留心

写好钢笔字

读读背背

1、练习写“撇点”、“横撇”这两个笔画及含有这两个笔画的字。

2、引导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让学生不仅想说而且会说。

1、教学写好毛笔字

1、笔画练写

横撇:

要注意拐弯处的提笔与顿笔,横要短,撇要长而舒展。

撇点:

要注意起笔时要顿笔,收笔时回峰,至折处主要用的是笔锋,此时以提笔为主。

同时还要注意撇和点的长短与倾斜度。

2、写字练习

2、教学口语交际

1、交际指导

提示两个方面:

春节怎么过的,发生了哪些有趣的事,或了解本地春节的风俗。

同学们可以任选其一,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同学们想说、敢说、会说。

(1)设问导入:

今年的春节你是怎么过的?

你知道过春节时咱们这儿有什么习俗?

今天咱们一起来聊聊春节。

(2)出示题目:

聊聊春节。

(3)借助插图,引生回忆。

(4)交流本地春节的习俗,也可以交流其他地方过春节的习俗。

(5)自由练说,多种形式练习。

(6)指名说。

口语交际

4、翻越远方的大山

1、会写10个生字,会读10个生字。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学习刘翔认定目标、永不放弃的品质。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刘翔认定目标、永不放弃的品质。

2、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体会人物的品质。

1、学会10个生字,会读7个生字。

2、初步感知课文的内容及其中蕴涵的情感。

1、看一组图片,说说对刘翔的了解。

2、无数的鲜花与掌声背后,一次次成功与超越的背后,往往是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与汗水。

2004年年底,“亚洲飞人”刘翔出版了自传《我是刘翔》,全书以第一人称讲述了他进入体校、学习跨栏、遇到教练孙海平等体育生涯,还曝光了大量鲜为人知的个人生活和成长经历。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就选自《我是刘翔》。

3、读题:

翻越远方的大山

在“亚洲飞人”刘翔心里,有一座远方的大山,那是谁?

阿兰·

约翰逊。

4、阿兰·

约翰逊是什么人?

为什么会成为刘翔心里的“大山”呢?

说说你对他的了解。

补充资料。

5、原来,约翰逊是个这么有名的运动员,难怪被刘翔视为一座“大山”。

那么,刘翔是如何跨越这座大山的呢?

让我们一起阅读刘翔的自传。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学生自读课文,出示教学要求:

(1)朗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联系上下文或查阅工具书理解词义,读懂课文。

(3)思考如下问题:

①“大山”指的是什么?

②文中有哪些表示时间的词语?

③刘翔是怎样一步步打败约翰逊的?

2、学生根据要求自学。

3、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词,指名认读,开火车读。

跨栏田径决赛希腊雅典国际隐隐成绩

纪录呐喊当初祝贺遥不可及风驰电掣(读音注意:

掣字形区分:

纪记)

(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师相机指导读易错、难读的句子。

文中有两处问句,要读好疑问的语气。

4、学生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1)谁能说说“大山”指的是什么?

(2)文中有哪些表示时间的词语?

(3)刘翔是怎么样一步步打败约翰逊的?

从这你体会到了什么?

5、自由读课文,想一想,你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提出疑问,师生共同解决。

三、再读课文,继续感知

1、播放录音。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或读得最好段落进行朗读。

2、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

3、交流: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刘翔靠不懈的努力战胜了对手阿兰·

约翰逊,成功翻越了“远方的大山”。

4、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时间)默读全文,圈出表示时间顺序的词语,再用横线划出每一个时间段刘翔对阿兰·

约翰逊的看法。

5、交流:

很早——刚练跨栏那会儿——

 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5月8日

6、小结:

在刘翔的眼中,阿兰·

约翰逊就是一座大山,从“遥不可及”到“站在山脚下”到“成功翻越”。

这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

根据这个过程把全文分成三大段。

4、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3、生仿写、描红。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感悟刘翔认定目标、永不放弃的可贵品质。

同学们,10道高栏、110米的距离、潇洒的动作,炮弹般的速度、不仅改变了一个民族关于速度的记忆,弥补了一段想象中的记录空白,同时也宣告了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刘翔——它已经成为了大家心中一个不容忽略的名字!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刘翔的自传体作品——齐读课题。

(1)精读第一段,感受刘翔对“远方的大山”的崇拜

1、“很早就知道阿兰·

约翰逊的名字了。

”你知道有多早吗?

2、刘翔开始训练跨栏的时候,阿兰·

约翰逊已经是世界跨栏冠军了,只能是自己崇拜的偶像。

所以,刘翔这样描写了自己当时的心理——读第2自然段。

3、联系上下文理解部分词语。

奢望、遥不可及

4、朗读一、二自然段,感受刘翔对约翰逊的崇拜。

(二)精读第二段,感受刘翔对“翻越大山”的追求

1、机遇总是垂青于有准备的人,刘翔训练跨栏的三年后,有了与约翰逊第一次碰面的机会,那是在2001年的世界田径锦标赛上。

当时的比赛结果怎样呢?

 “那次我没能进入决赛,只能作为观众在一旁感受约翰逊风驰电掣般的速度。

”理解“风驰电掣”。

2、最终,约翰逊夺得了冠军,而刘翔连决赛的资格都没有。

此时,他暗暗地问自己:

“刘翔啊刘翔,你将来能和他跑得一样快吗?

这句话中,你读出了什么?

此时,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刘翔?

(勇于挑战)

3、2001年,刘翔亲眼见到了约翰逊,但是只能作为观众在一旁感受他风驰电掣般的速度。

看来,约翰逊真的是一座“远方的大山”。

 2002年,刘翔有了一次和约翰逊并肩跑步的机会。

这次刘翔能缩小与“大山”的距离吗?

读第五自然段。

  多么遗憾的一次比赛啊!

此时,看着约翰逊的背影,刘翔又会想些什么?

4、因为刘翔的刻苦训练,他进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