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伏尔泰word范文模板 19页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646975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29.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评价伏尔泰word范文模板 19页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如何评价伏尔泰word范文模板 19页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如何评价伏尔泰word范文模板 19页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如何评价伏尔泰word范文模板 19页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如何评价伏尔泰word范文模板 19页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如何评价伏尔泰word范文模板 19页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如何评价伏尔泰word范文模板 19页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如何评价伏尔泰word范文模板 19页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如何评价伏尔泰word范文模板 19页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如何评价伏尔泰word范文模板 19页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如何评价伏尔泰word范文模板 19页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如何评价伏尔泰word范文模板 19页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如何评价伏尔泰word范文模板 19页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如何评价伏尔泰word范文模板 19页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如何评价伏尔泰word范文模板 19页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如何评价伏尔泰word范文模板 19页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如何评价伏尔泰word范文模板 19页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如何评价伏尔泰word范文模板 19页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如何评价伏尔泰word范文模板 19页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如何评价伏尔泰word范文模板 19页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如何评价伏尔泰word范文模板 19页文档格式.docx

《如何评价伏尔泰word范文模板 19页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评价伏尔泰word范文模板 19页文档格式.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如何评价伏尔泰word范文模板 19页文档格式.docx

《概论》开宗明义地指出,“科学社会主义之所以是‘科学’的,是因为它是马克思、恩格斯在科学分析资本主义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基础上创立的,是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基础之上的。

”(《概论》第1页)这一论述充分说明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性质,以及它和空想社会主义之间相互的基本关系。

众所周知,科学社会主义并不是社会主义的最早阶段和表现形态。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概念的产生离不开作为社会主义前身的空想社会主义,它与空想社会主义有着最为切近的、特殊的联系。

马克思在1874年至1875年初写成的《巴枯宁〈国家制度和无政府状态〉一书摘要》中曾经这样明确地指出:

“‘科学社会主义’,也只是为了与空想社会主义相对立才使用”(《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X年,第407页)。

马克思在这里所说的“相对立”,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对立统一规律”,揭示的是世界上一切事物普遍存在的对立统一关系。

科学社会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同样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即有着对立性(区别性)和统一性(同一性)的关系,或者简洁地说就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关系。

《概论》正是紧紧围绕着“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关系,作出了深刻的分析。

首先,科学社会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具有同一性的联系关系。

怎样把握这样的同一性呢?

一言以蔽之,这就在于科学社会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它们都是“社会主义”,都是社会主义的一种学说。

特别是空想社会主义体系中的近代西欧空想社会主义部分,作为社会主义的历史前驱,曾经给科学社会主义直接提供了很多富有启发意义的、有益的思想材料,两者之间有着相通的共同语言,具有很多的同一性。

具体地说,这样的同一性表现为三个方面:

一是社会基础相同,科学社会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都是在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兴起、确立的

过程中,代表着无产阶级的利益,致力于实现无产阶级和被压迫、被剥削的劳苦大众解放的学说;

二是批判和反对的对象相同,科学社会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都是批判和反对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生活方式,批判和反对资本主义的剥削、压迫和资产阶级顽固维护阶级统治和阶级差别的学说;

三是为之奋斗的理想相同,科学社会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都是倡立建构一种高于资本主义的新的、美好的社会制度,都是主张通过这样的新的理想社会制度能够使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摆脱剥削、压迫而获得幸福进步并得到自由、平等和全面发展的学说。

以上三个共同点说明,科学社会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同属于一个伟大的人类思想体系和追求无产阶级不断获得解放进步的社会阵营。

其次,科学社会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又具有对立性的区别关系,即一个为“科学”,一个为“空想”,这是科学社会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最根本的区别。

科学社会主义之所以是“科学”的,是因为它以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的两个伟大发现作为建构社会主义大厦的基石,根据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说明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并根据资本主义所准备的条件来建立未来的社会主义社会。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的两个伟大发现都是马克思完成的,因此,恩格斯在1887年6月撰写的《卡尔?

马克思》一文中给予了高度评价,马克思是“第一个给社会主义,因而也给现代整个工人运动提供了科学基础的人”(《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X年,第451页)。

而空想社会主义之所以是“空想”的,则是因为它要按照唯心史观的愿望来建立理想社会,无法看清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无法说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问题,也无法找到埋葬资本主义的力量,而只能把希望寄托在个别天才人物的出现,“至于天才人物是在现在出现,真理正是在现在被认识到,这并不是历史发展的进程所必然产生的、不可避免的事情,而纯粹是一种侥幸的偶然现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22页)这就注定了空想社会主义设想的理想社会是不可能实现的。

为此,马克思一针见血地指出,“空想社会主义力图用新的幻想欺蒙人民,而不是仅仅运用自己的知识去探讨人民自己进行的社会运动。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X年,第407页)由此可见,科学社会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之间的区别确实是有如天壤之别。

科学社会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既联系、又区别”的基本关系说明了,科学社会主义绝不能忘记空想社会主义曾经提供的源头活水,应该牢牢记住它们曾经建立的丰功伟业;

同时,科学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又必须注意划清同空想社会主义的界限,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实事求是的路线,时刻提防空想社会主义的有害影响,防止脱离实际,避免重犯空想社会主义的错误。

这里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社会主义已经完成了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之后,不要以为科学与空想之间就不再有任何关系了。

对此,党的十三大报告曾经十分清醒地指出,“马克思、恩格斯的伟大历史功绩,在于把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

科学社会主义从学说到实践,从一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到多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到当前世界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实践,都是对社会主义再认识的扩展和深化,都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同各国实践和时代发展的结合。

”但是,在这个相结合的过程中,不能排除“前人囿于历史条件仍然带有空想因素的个别论断”。

这就说明,即使在科学的理论体系中,也还可能留存着一些空想的痕迹,需要通过实践予以清理、纠正。

十三大报告还明确指出,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社会主义实践中的确发生了“以为不经过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就可以越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革命发展问题上的空想论”的失误。

这也说明了,即使马克思恩格斯为我们完成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转变,而一旦我们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特别是背离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要适应生产力和经济基础的原理,

就仍然有可能陷入空想的泥淖。

关于空想社会主义的基本范畴

《概论》在第一章“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指出,“在科学社会主义诞生之前,人类就一直在追求美好的未来,提出过各种关于理想社会的构想,其中最重要的是空想社会主义对未来社会的设想。

”(《概论》第19页)基于此,《概论》把空想社会主义分为两大范畴叙述,一是科学社会主义出现之前对理想社会进行构想的除了空想社会主义之外的所有思想;

二是空想社会主义,即主要是发源于近代西欧的空想社会主义。

鉴于大家对列入第二个范畴的空想社会主义非常熟悉了,这里着重就《概论》提出的列入第一个范畴的空想社会主义,谈谈一些认识和体会。

以往的科学社会主义教材,一般把英国人托马斯?

莫尔尊为空想社会主义的开山鼻祖,仅把自莫尔以来的近代西欧空想社会主义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前身。

《概论》与之不同的是,把近代西欧空想社会主义之外的所有对理想社会进行构想的思想,也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的来源部分,这是一个新的尝试。

为此,《概论》分别阐述了古代中国春秋时期孔子的“大同思想”,东晋末期陶渊明的“世外桃源”思想,古代希腊时期柏拉图关于“理想国”的设想,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培根关于“新大西岛”的设想,法国启蒙运动代表人物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等人提出的自由、民主、平等的“理性王国”思想。

《概论》认为,从古代到近代的这些中外思想家,当他们面对整个社会陷入畸形发展,充满着由剥削、压迫带来的种种不公、苦难以及罪恶、仇恨时,总是不断地发出抗议和批判的声音,并由此提出了未来美好社会的设想。

这些关于未来美好社会的设想,就其主流而言,归结起来集中表现为两个共同方面,“一是要求生产发达、生活富裕,一是要求社会和谐、公平正义。

”(《概论》第21页)《概论》充分肯定了它们作为人类的“优秀思想成果”,起到了被科学社会主义“吸收、借鉴”的作用。

其实,把近代西欧空想社会主义之外的对理想社会进行憧憬、构想的思想当做空想社会主义,长期以来一直是学术界的一种努力。

例如,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我国已有不少学者致力于挖掘本土的空想资源,提出中国自古代开始而存续不断的理想社会观就是空想社会主义。

我国学者还提出,中国形成比较完整的理想社会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这些理想社会思想在历史上曾经唤起并鼓舞广大劳动人民去为推翻剥削、压迫制度而斗争。

同时,这些关于理想社会的思想对于后世洪秀全的太平天国、康有为的《大同书》和孙中山的民生主义等中国近代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有着重大的影响。

从这样的意义说,古代中国的理想社会观就是古代的空想社会主义。

为了解决这一理论争议和达成共识,十多年前笔者曾经提出,空想社会主义也可以分狭义和广义两种。

从狭义来说,特指作为马克思主义三个来源之一的空想社会主义,即在科学社会主义创立过程中直接提供了有益思想材料的近代西欧空想社会主义。

从广义来说,泛指科学社会主义以外的一切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即在原始社会解体进入奴隶社会之后,先后出现的古代空想社会主义、中世纪空想社会主义、近代空想社会主义,乃至现代的空想社会主义。

事实说明,在近代西欧范围之外,除了在中国出现了洪秀全、康有为、孙中山等人的社会主义思想,在俄国也出现了赫尔岑、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托尔斯泰等人的社会主义思想,苏联研究空想社会主义的著名学者如维?

彼?

沃尔金等,也主张这就是俄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同时,我们还应注意到近代以后,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还发生和存在着马尔库塞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等等。

学术界在评论上述社会主义思想时,分别称之为近代中国空想社会主义、近代俄国空想社会主义和当代西方新乌托邦理论。

如果说狭义的空想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存在着最直接的联系、能够直接提供许多有价值的理论观点

的话,那么广义的空想社会主义对于科学社会主义也都有着间接的联系,相应地也提供了一定的有价值的理论观点。

(参见拙著《新世界的思想——空想社会主义分析》,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1—2页)

当然,除西欧近代空想社会主义之外的所有对理想社会进行构想的思想应该不应该叫做空想社会主义,至今也还存在着争论。

例如,有人根据古代的理想社会观存在的局限性,如以落后的小生产为基础,主张平均主义、复古主义、禁欲主义、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等等,否定其为空想社会主义。

认为古代理想社会观充其量只是针对奴隶制度、封建制度而主张对奴隶制度和封建制度进行改革,完全不同于近代西欧空想社会主义反对资本主义制度、主张建立一种高于资本主义的新的未来社会制度,所以认为二者是完全不同的。

这样的看法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我们不要忘记了在近代西欧空想社会主义中难道就没有这些局限性吗?

因此,看待是否成为古代和近现代的空想社会主义,关键在于必须着重看其是否具有强烈的反对剥削和压迫、追求生活富裕与社会的和谐及公平正义的要求。

《概论》正是按照这样的观点和方法,来认识和对待近代西欧空想社会主义之外的所有对理想社会进行构想的思想的,把它们也视为一种空想社会主义。

关于空想社会主义的基本特点

空想社会主义对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对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的理论和实践的贡献,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概论》主要以近代西欧空想社会主义为分析对象,对空想社会主义作出了中肯、全面的评价,认为空想社会主义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点。

第一、空想社会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并出现了完备形态。

《概论》阐述了近代西欧空想社会主义“产生于于16世纪初期,到19世纪上半叶达到顶峰。

”(《概论》第21页)《概论》把空想社会主义300多年的历史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即16世纪和17世纪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18世纪的中期空想社会主义和19世纪初期的晚期空想社会主义。

这样的划分方法,和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的分析是完全一致的,恩格斯最早把空想社会主义的发展概括为三个历史时期,他指出:

“在16世纪和17世纪有理想社会制度的空想的描写,而在18世纪已经有了直接共产主义的理论(摩莱里和马布利)。

?

后来出现了三个伟大的空想主义者:

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

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21页)《概论》对于空想社会主义发展的三个阶段,既做了全面的介绍,又突出了其中的重点,强调了19世纪以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为代表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出现了形态最完备的空想社会主义”(《概论》第22页),确实达到了空想社会主义的“顶峰”。

为了突出以圣西门、傅里叶和欧文为代表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概论》专门设立了一个目次“三大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深入地解析了19世纪晚期空想社会主义在整个空想社会主义发展中占有的重要地位和所起到的积极作用。

第二、空想社会主义分为以理论著述为主和以实际斗争为主的两大类型。

《概论》阐述了近代西欧空想社会主义从一开始就出现了两个类型的区分:

一个类型是以莫尔、康帕内拉等人为代表的出身于上层知识分子,主要代表知识分子提出社会主义的理想主张,这一类型擅长于理论著述;

另一个类别是以闵采尔、温斯坦莱等人为代表的主要代表下层工农群众提出社会主义的理想主张,这一类型擅长于实际斗争(《概论》第22页)。

这两个类型在中期阶段又有了以摩莱里、马布利和以巴贝夫为代表的发展,一直到19世纪30、40年代又各自有了以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和以布朗基为代表的延续。

第一个类型的空想社会主义,可以简称为“莫尔式”,是空想社会主义的多数派和主流派。

他们在理论上建树颇多,致力

于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无情批判,抨击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全部基础,并对未来社会做出了天才的猜测和描绘,不愧为理论家。

但他们一般都否认阶级斗争,拒绝一切政治行为,特别惧怕一切革命行动,主张通过说服统治者、唤醒他的良知而进行社会改良,或者主张通过开展小规模的示范活动、取得效果,以引导人们和平、顺利地改造社会。

第二个类型的空想社会主义,可以简称为“闵采尔式”,是空想社会主义的少数派和非主流派。

这一类型虽然是少数派和非主流派,但是,他们对统治阶级的威胁最大,因为他们主张采用暴力革命的手段推翻旧制度、建立新政权来改造资本主义社会。

闵采尔本人就领导了德国农民起义。

因此,“闵采尔式”的空想社会主义都是革命家,他们在阶级斗争、暴力革命、组建政党、实施专政等许多重要问题上,都提出了不少真知灼见。

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也在英勇的斗争中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社会主义史上“莫尔式”的空想社会主义和“闵采尔式”的空想社会主义这两种类型的对立,反映了社会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实践的脱节,知识分子和工人阶级的隔阂,和平改良和武装斗争的排斥,总之,造成了社会主义思想理论和工人运动的长期分离和对立。

只有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为科学之后,马克思恩格斯实现了二者之间的紧密结合,才克服了这样严重错误的倾向。

第三、空想社会主义是真理和谬误并存的十分庞杂的思想体系。

空想社会主义构造的是涉及哲学、经济、政治、历史、文化、宗教、伦理、道德、教育乃至于家庭等等领域的几乎无所不包的思想体系,在这个体系中,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珍珠与粪土同在,真理和谬误并存,需要我们进行认真的清理。

为此,《概论》本着科学的、实事求是的精神,对空想社会主义的贡献和缺陷作出了全面的分析(参见《概论》第24—28页)。

无论是对空想社会主义的贡献做出分析后的肯定,还是对空想社会主义的缺陷作出分析后的否定,《概论》都体现了对待空想社会主义,必须充分展示他们反对资本主义、超越资本主义、建设新社会制度的高尚的气节和可贵的品格。

这是符合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对空想社会主义的基本评价精神的。

正如恩格斯指出的,19世纪的三大空想家学说虽然“含有十分虚幻和空想的性质,但他们终究是属于一切时代最伟大的智士之列的,他们天才地预示了我们现在已经科学地证明了其正确性的无数真理。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35—636页)还要指出的是,虽然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早已结束,但是作为思想史上的珍贵资料,空想社会主义仍然值得我们长期研究和学习。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形势的变化,我们对空想社会主义也还会不断产生新的认识。

例如,对圣西门关于企业管理方面可以把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的思想,傅立叶关于国家政治方面实行和谐制度的思想,欧文关于社会改造方面采取示范改良的思想等等,都可以使我们在当代社会主义的实践中获得新的认识和启迪。

(作者系国家行政学院科研部主任、教授、博导)

载《科学社会主义》201X年第4期

篇二:

任何一个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都是继承批判和发展了人类优秀思想文化遗产的产物。

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了以英法为代表的近代西欧空想社会主义的基础上创立的崭新的无产阶级思想理论体系。

近代西欧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近代西欧空想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过程,就难以产生科学社会主义。

为此,《科学社会主义概论》以下简称《科社概论》)在全书开篇的“导论”和“第一章”的显要位置,通过阐述“科学社会主义是批判性与继承性相统一的学说”(《科社概论》第12页)、“空想社会主义之前的理想社会构想”、“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空想社会主义的贡献和缺陷”、“两大发现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为科学”,集中论述了科学社会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的基本关系、空想社会主义的基本范畴和基本特点等诸问题。

《科社概论》的这些论述,对于我们正确地认识和评价空想社会主义,从而更好地学习和掌握科学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理论启示。

科学社会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的基本关系

《科社概论》开宗明义地指出,“科学社会主义之所以是?

科学?

的,是因为它是马克思恩格斯在科学分析资本主义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基础上创立的,是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基础之上的。

”这一论述充分说明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性质,以及它和空想社会主义之间相互的基本关系。

“?

科学社会主义?

,也只是为了与空想社会主义相对立才使用”[1]。

马克思在这里所说的“相对立”,是指辩证唯物主义意义上的对立统一关系。

科学社会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即有对立性区别性)和统一性(同一性)的关系。

简而言之,也就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关系。

《科社概论》正是围绕着对立统一关系,对此做出了深刻的分析。

首先,科学社会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具有同一性的关系。

一言以蔽之,这就在于科学社会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它们都是社会主义的一种学说。

特别是空想社会主义体系中的近代西欧空想社会主义部分,作为社会主义的历史前驱,曾经给科学社会主义直接提供了很多富有启发意义的、有益的思想材料,两者之间具有很多的同一性。

具体地说,体现为三个方面:

一是社会历史背景相同,科学社会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都是在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兴起、确立的过程中,为无产阶级和被压迫、被剥削的劳苦大众的解放而呼喊的学说。

二是批判和反对的对象相同。

科学社会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都是批判和反对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生产方式,批判和反对资本主义的剥削、压迫以及资产阶级顽固维护阶级统治和阶级差别的学说。

三是对未来理想社会制度的论述有相似之处。

科学社会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都是倡立建构一种高于资本主义的新的、美好的社会制度,都是主张通过这样的新的理想社会制度能够使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摆脱剥削、压迫从而获得幸福进步并得到自由、平等和全面发展的学说。

以上三个共同点说明,科学社会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同属于一个伟大的人类优秀思想体系和追求无产阶级解放和不断进步的社会阵营。

其次,科学社会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又具有对立性的关系。

即一个作为“科学”,一个作为“空想”,这是科学社会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最根本的区别。

科学社会主义之所以是“科学”的,是因为它以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的两个伟大发现作为建构社会主义理论大厦的基石,根据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说明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并根据资本主义所准备的社会条件来建立未来新社会。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的两个伟大发现都是马克思完成的。

正如恩格斯指出的,马克思是“第一个给社会主义,因而也给现代整个工人运动提供了科学基础的

人”[2]。

而空想社会主义之所以是“空想”的,则是因为它要按照唯心史观的愿望来建立理想社会,无法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无法说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因而也就无法找到埋葬资本主义的力量,而只能把希望寄托在个别天才人物的出现,“至于天才人物是在现在出现,真理正是在现在被认识到,这并不是历史发展的进程所必然产生的、不可避免的事情,而纯粹是一种侥幸的偶然现象。

”[3]这就注定了空想社会主义设想的理想社会是不可能实现的。

由此可见,科学社会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之间确实存在着根本区别。

科学社会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既联系、又区别”的基本关系说明了,科学社会主义绝不能忘记空想社会主义曾经提供的源头活水,应该牢记空想社会主义者建立的丰功伟业。

同时,科学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又必须注意划清同空想社会主义的界限,坚持历史唯物主义认识路线,时刻防止犯脱离实际甚至是空想社会主义的错误。

这里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在社会主义已经完成了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之后,不要以为划清同空想社会主义的界限就一劳永逸了。

对此,党的十三大曾有一段深刻的论述。

“马克思、恩格斯的伟大历史功绩,在于把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

”在这个相结合的过程中,要敢于排除“前人囿于历史条件仍然带有空想因素的个别论断”。

这就说明,在马克思恩格斯以后的科学理论体系中,也还留存着一些空想的痕迹,需要通过实践加以清理、纠正和克服。

党的十三大还明确指出,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社会主义实践中曾经发生了“以为不经过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就可以越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失误,这是革命发展问题上的空想论。

这也说明了,即使马克思恩格斯完成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转变,而后人一旦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特别是背离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原理,就仍然有可能陷入空想的泥谭。

空想社会主义的基本范畴

《科社概论》在第一章“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指出,“在科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面试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