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题考前特训 同步练习四.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664756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9.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题考前特训 同步练习四.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题考前特训 同步练习四.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题考前特训 同步练习四.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题考前特训 同步练习四.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题考前特训 同步练习四.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题考前特训 同步练习四.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题考前特训 同步练习四.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题考前特训 同步练习四.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题考前特训 同步练习四.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题考前特训 同步练习四.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题考前特训 同步练习四.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题考前特训 同步练习四.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题考前特训 同步练习四.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题考前特训 同步练习四.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题考前特训 同步练习四.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题考前特训 同步练习四.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题考前特训 同步练习四.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题考前特训 同步练习四.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题考前特训 同步练习四.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题考前特训 同步练习四.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题考前特训 同步练习四.docx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题考前特训 同步练习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题考前特训 同步练习四.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题考前特训 同步练习四.docx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题考前特训同步练习四

2020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题考前特训(四)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杏花春雨江南

王清铭

看过徐悲鸿先生的自题联“白马秋风塞上,杏花春雨江南”,印象特别深刻,每个人都有侠骨柔情的一面,骑白马驰骋在秋风萧瑟的辽阔塞上,马蹄得得,强劲的风刮动鬣鬃一般的头发,心头的豪情也随之猎猎作响。

突然马一声长嘶,一个阳刚的形象镌刻在后人瞩望的视野。

画家吴冠中先生把这一句改为“骏马秋风冀北”,意境相似,后一句则完整保留。

画家李可染更是以“杏花春雨江南”为题,画了一幅水墨画。

在很多人的心中,江南是故乡,是心灵的家园,也是感情的寄托。

台湾作家余光中先生在《听听那冷雨》中就这样写道:

“杏花。

春雨。

江南。

六个方块字,或许那片土就在那里面。

而无论赤县也好神州也好中国也好,变来变去,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

江南是一种时光无法磨灭的诗意,一种藏在心灵角落的柔情,是长期缠绕在思念之中的情结。

我很有兴趣地查阅了“杏花春雨江南”的出处,它最早出现在元代诗人虞集《风入松 寄柯敬仲》,画家柯敬仲要回江南,虞集写词相送:

“报道先生归也,杏花春雨江南。

”词翰兼美,一时争相传刻,流传遍海内。

特别是结拍处“杏花春雨江南”,入画入书或入印,还被人织成锦帕,为时所贵。

由此可见,这句词曾引发了无数人的共鸣。

如果再往前到宋代,写杏花和江南雨的诗词非常多。

陈与义写“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曾经得到宋高宗的激赏。

诗人客居他乡,在诗歌的平仄中消磨时光,在淅沥的雨声中,杏花突然开放了,粉红腮颊,仿佛想念中伊人的脸庞,那押了韵的思念被雨声一遍又一遍地洗濯,诗人的心中布满了水意,那场春雨来自心头,仿佛就在他的眼眶里下着。

江南是美丽的,“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江南又是忧伤的,“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或许是因美丽而忧伤,或是因忧伤而美丽?

如果再往前到唐代,我们会遇上落魄的杜牧,沿着牧童手的指向,我们会在细雨霏霏的杏花村,端起盛满感伤的酒杯,与他隔着一千多年碰响这水底的火焰。

我很奇怪,杏花开放带来的是热闹的春意,宋祁就写过“红杏枝头春意闹”,但我们想到江南就想到柔情的雨,想到春雨就想到了在雨中开放和飘零的杏花。

或许杏花春雨江南是一个缠绵的梦境,或是一种难以愈合的伤痛。

或许,人生多苦难,生命的本质就是忧伤的,在我们远离故乡,或者感觉光阴悄然远逝,我们的心头就有杏花开放,就有江南雨犹如唐诗宋词一样,在我们梦的边缘平平仄仄地滴落,淋湿了我们押韵的心情。

生命不可缺少诗意。

我们也不难明白,春节晚会上那个《小城雨巷》的舞蹈为什么会引起那么多现代人的情感共鸣。

人们并不是真的要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去寻找“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这样的诗意和浪漫在现代生活早已消逝,但并没有隔断现代人的向往。

人们是怀旧的,也向往过上一种诗意的生活,这是日渐丰富的物质生活所无法弥补的心灵空缺。

人们对杏花春雨江南的向往和怀恋,也是同样的情愫。

余光中先生说:

“无论工业如何发达,一时似乎还废不了雨伞。

只要雨不倾盆,风不横吹,撑一把伞在雨中仍不失古典的韵味。

”在杏花春雨的江南,也许我们不需要一把油纸伞,嗅着杏花的幽香,走在江南的雨里,被雨淋湿,也不失一种幸福。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杏花春雨江南”是一种时光无法磨灭的诗意,它缠绕过落魄的杜牧、客居他乡的陈与义与写词赠友的虞集,也让现代人十分向往。

B.文中运用了许多引用、比拟等手法,含蓄典雅地表现了“杏花春雨江南”的诗意内涵,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C.作者通过对“杏花”、“春雨”等意象的着力描写,渲染了江南美丽而忧伤的特质,展现了江南的不同风貌,表达了作者对故土深深的喜爱和眷恋之情。

D.人们对“杏花春雨江南”的向往,是一种怀旧的情愫,它既是对古典意蕴的怀恋,又包含着对现代生活失去传统诗意的感慨。

E.文章的结尾通过对江南春雨的直接描写,进一步表现了作者在现实生活中体验到的被雨淋湿的幸福感,从而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2.文章以“杏花春雨江南”为题,却在开头描写了一幅“白马秋风塞上”的图景,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4分)

答:

3.沈从文曾说:

“遗憾是历史进步身后寂寞的影子。

”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日益加快,“杏花春雨江南”也终将成为一种遗憾,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

请谈谈你的看法。

(6分)

答:

答案1.CE(C项“着力描写”、“表达作者对故土深深的喜爱和眷恋之情”有误。

E项“对春雨的直接描写”有误,表现“被雨淋湿的幸福感”有误,应是表现对传统诗意生活的向往。

答对一项得3分,答对两项得满分。

2.与下文形成对比(1分),引出下文(1分)对“杏花春雨江南”的柔婉之美及其深厚的情感内涵和文化底蕴的挖掘(或答:

引出下文(1分)对“杏花春雨江南”的传统诗意生活的挖掘。

1分),格调上一阳刚一阴柔相映成趣,共同体现了藏在我国古典文化中的诗意之美(1分)。

3.示例:

不同意(1分)。

历史的前进固然不可逆转,但未必一定伴随着遗憾(1分)。

生活的诗意和浪漫是藏在心灵角落的,无法磨灭的一种情结、一种向往(2分)。

随着传统文化的弘扬,文化生活的丰富,“杏花春雨江南”的诗意生活会传承在我们的心里,我们发现的眼睛里(2分)。

同意(1分)。

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日益加快,“诗意和浪漫在现代生活早已消逝”(1分),留给人们的只是向往和怀旧,春晚《小城雨巷》的舞蹈引起那么多现代人的情感共鸣就是例证(2分)。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已无心也无暇顾及这种农业社会的诗意生活了,因此,“杏花春雨江南”必将成为一种遗憾(2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流逝的古典

黄晖

①那天下午,我去听一位老教授的课,他讲的是《诗经,蒹葭》。

午后的阳光从窗户跑进来爬在他那苍苍白发和陶醉的脸上,听着他温暖地读着那些渐行渐远的诗句时,我突然有一种很静谧、很幸福的感觉。

②夜里,月色和清风悄悄穿过窗帘,我从高高的书架上找出了那本遗忘多年的《诗经》。

线装的书页泛着远古的光芒,是那种随着光阴流逝,越来越朴实的金色。

在幽幽浮动的墨香里,我再一次看到了“蒹葭苍苍”“白露未晞”。

我看见远古时代的一个芦塘,清晨,纤纤芦苇被牛乳般流动如烟的雾霭轻柔地包裹着。

晨曦中,浅绿的墨绿的苇丛倩影婆娑,亭亭玉立,如衣香鬓飞的女子涉水而来。

怀念这一种意境:

我不想把这说成是一种诗情,而情愿把它归为一种古典。

“古典”一词本身就很静态,很内敛,很纯粹,有一种淑静、典雅的感觉,令我们咀嚼、玩味不够。

③我读到《关雎》,读到《桃夭》,读到“青青之麦,生于陵坡”,读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读到“昔年移柳,依依江南,今看摇落,凄伧江潭。

”我想到为什么,这些很远古的文字,如今读来,依然淙淙如诉,让人可感可悟。

真如澹澹的渌水,我们的心田仿佛千万年来一直是它青青的河床。

④想到了《古诗十九首》,这些不知作者姓名和年代,突兀而起复又戛然而止的谜一般的诗歌群落。

为什么就连李白这样的大诗人也为之佩服得五体投地?

怎会洋洋洒洒醉酒般地写下整卷《古风》?

我想,这就是古典的魅力吧。

它们以其天衣无缝、水乳交融的艺术境界,言近旨远、语短情长的艺术魅力震撼、陶冶着无数的后人!

 ⑤注视着这些古典书籍,抚摸着它们厚实的脊梁,我能感受到它们所蕴含的时代精髓和撑起的时代魄力。

而它们又是那样宁静,我不敢想象没有《诗经》、《楚辞》的时代叫什么先秦,没有唐诗宋词的时代算什么唐宋,没有小说的明清是什么样的明清。

这些源自第一张植物纤维构筑的纸片的灵感,在千百年漫长的时光中,抚慰着人类的精神与灵魂,牵引着人类穿越长长的时光隧道。

一行行时长时短的句子,一页页时近时远的思绪,那么质朴、厚重,它们牵着我走向文字的源头。

这些久远的古典文字的确“旧”了,但那字里行间所充盈的生命精神、深邃的原理、多极的内核却超越了彼时彼地,在这个世界夜深人静的时刻渐入我们的心灵、血脉,在我们的血管里流淌……

⑥我相信那些古典的文字肯定来自于平凡的生活,源于简洁、沉静的心灵。

古人在最为平凡的采摘、狩猎、耕种之余,偶有所见所感,自自然然,随口吟出了“蒹葭苍苍’,“渌水澹澹”这些精纯得像墨金一样的文字。

汽车、电脑离它们很远,人欲物欲离他们很远,而平凡离他们很近,诗情离他们很近,古典离他们很近。

古典与古人本来就是水乳交融的一体。

而我们呢?

在抚摸那些《诗经》句子的时候,除了对美的巨大感动,内心、更有一份莫名的冰凉和疼痛:

那自然史上最纯真的童年风景、生命与自然最相爱和谐的“蜜月之岁”似乎已经渐行渐远了!

阅读竟成了永远的怀念!

⑦怀念古典,这是一份超越时空的契约。

我的心灵深处永远会留下一个宽敞、透亮的空间,让飘溢着灵性、充盈着生命精神的古典诗情灿然长流。

(选自《中国教育报》2020年3月27日第12版)

1.文章第一自然段,作者写听“老教授的课”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析第5段划线句子中“厚实的脊梁”的具体含义。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6段作者为什么说“阅读竞成了永远的怀念”。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使得语言摇曳多姿、鲜活形象,请举例赏析本文修辞手法运用的妙处。

(至少三种,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1)起引出下文的作用。

老教授的课使作者产生了“静谧、幸福的感觉“,从而自然引出了下文对古典深刻的感悟(2分)。

(2)暗扣标题(或照应标题)。

“午后的阳光”“渐行渐远”的诗句暗示古典在人们的视线中正在慢慢消逝(2分)。

【解析】本题理清作者思路的能力。

一般来说,如果开篇即点题,那么,首段的作用往往是总括全文,点明题旨,或者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感情;如果开篇没有点题,那么,首段的作用就是开启或引出下文。

另外,“午后的阳光”“渐行渐远的诗句”带有强烈的暗示,照应了标题中的“流逝”。

2.质朴、厚重的古典字里行间所充盈的生命精神、深邃的原理、多极的内核能超越时空(2分),渐人我们(读者)的心灵、血脉,抚慰人类的精神与灵魂,指引人类穿越历史(2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要理解“厚实的脊梁”的含义,关键在于抓住其所在句子在本段中的作用。

这一句是文段的中心句,后面内容就是对本句话的阐释。

3.古典来自于平凡的生活,源于简洁、沉静的心灵,与古人水乳交融(2分)。

但在汽车、电脑等现代科技高度发达、物欲横流的浮躁的今天,人类已远离了生命与自然最相爱和谐的“蜜月之岁”,远离了充盈着生命精神的古典(2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意思和筛选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

解答时把握文中“远”与“近”,便不难知道作者在这里所说的是现代的人们已经远离了真实的自然,再也无法像古人那样做到文学、生命、自然的水乳交融,再也无法体会到生命自然的和谐统一。

4.

(1)比喻。

如“这些精纯得像墨金一样的文字”,把古典比作“墨金”,写出了古典珍贵无比的价值。

(2)拟人。

如“午后的阳光从窗户跑进来爬在他那苍苍白发和陶醉的脸上”,运用拟人的手法,阳光如人一样会跑会爬,形象写出了阳光的穿透力,营造了教授朗读时动人的氛围。

(3)通感。

如“听着他温暖地读着那些渐行渐远的诗句时”,用感觉来写听觉的感受,表达了听教授朗读时心里的感动和“幸福的感觉”。

(4)排比。

如第五段中“没有……,没有……,没有……”,层层铺排,集中表现了古典所蕴含的时代精髓和撑起的时代魄力。

(5)对比。

如“汽车、电脑离它们很远,人欲物欲离他们很远,而平凡离他们很近,诗情离他们很近,古典离他们很近”,“远”与“近”强烈的对比,鲜明地强调了文学、生命、自然的水乳交融。

(6)引用。

文中众多的引用,增加了文采,丰富了文章的内涵。

(7)反问。

如第四段中“为什么……?

怎会……?

”,作者连续运用两个反问,语气强烈,发人深思,突出了古典无穷的魅力。

(此题6分。

准确赏析其中一种手法给2分,给满6分为止。

【解析】本题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

此题难度不大,主要在于答题模式,应是“手法+举例+分析”。

应注意修辞手法与举例的吻合,不一致者不能得分;其次,分析表达效果时,言之有理即可。

另,“晨曦中,浅绿的墨绿的苇丛倩影婆娑,亭亭玉立,如衣香鬓飞的女子涉水而来”,这一句比喻兼有拟人,作者想象飞驰,展现了古典营造的诗情画意般的意境。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雨街小景

柯灵

雨,悒郁而又固执地倾泻着。

那淙淙的细语正编织着一种幻境,使人想起辽廓的江村,小楼一角,雨声正酣,从窗外望去,朦朦胧胧,有如张着纱幕,远山巅水墨画似的逐渐融化,终于跟雨云融合作一处。

我又记起故乡的乌篷船,夜雨渐渐地敲着竹篷,船头水声汩汩。

——可是一睁眼我却看见了灰色的壁,灰色的窗,连梦的翅膀也无从回翔的斗室。

谁家的无线电,正在起劲地唱着。

——像是揶揄,或者说讽刺。

气压低得叫人窒息,黄梅季特有的感觉,仿佛一个触着蛛网的飞虫,身心都紧贴在那黏性的丝缕上。

推开半闭的窗,雨丝就悄悄地飞进来,扑到脸上,送来一点并不愉快的凉意。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雨脚忽然收了。

厚重的云堆慢慢移动,漏出一角石青的天,洒下一片炙人的阳光。

是羞于照临这不洁的都市吗?

有如一个娇怯的姑娘,刚探出头就又下了窗帘。

于是留下了阴黯——仿佛比先前更浓的阴黯。

且多了一种湿腻的燠热,使人烦躁。

雨又急骤地落下,忽然又停了。

傍晚倚窗。

新晴的天,西边红得出奇。

我忧郁地记起乡间老农的传说:

这是“大水红”,预告着水灾的。

满地积水,将一条街化装成一道河,只是中间浮着狭窄的河床。

这虽是江南,而我们所缺少的正是一滴足以润泽灵魂的甘泉,有如置身戈壁;眼前的一片汪洋,就得到了许多孩子的喜爱,他们跣着双脚,撩起裤管,正涉着水往来嬉戏。

一个赤膊者伫立在人行道边,用风景欣赏家似的姿态静静地看着这奇异的水景,看了一阵,就解下颈上乌黑的毛巾,蹲在水里洗起脸来。

另一个少年却用双手掬起水来喝着。

人世间的一切,对他们仿佛都是恩惠。

可是我想起了早上从新闻纸上得到的一个印象,——那是一个关于雨的故事。

一个十七岁的少年,战争夺去了亲人,留着他孤单的一个,开始流浪生活。

他辗转飘泊到这五百万人口的城市,贩卖糖果。

可是生活程度跟着季候的热度飞升,几天的淫雨又困阻着谋生的路,仅有的本钱经不住几天坐吃,空空的双手,空空的肚子,生计成了严重的威胁。

在崎岖多歧的人生路上,他选取了最难走然而最近便的一条,一脚越过了生的王国,跨进了死的门阈。

年轻的灵魂淹没在一片水里。

——生命的怯弱呢,雨的残酷呢?

……晚间,有撩人的月色。

云鳞在蓝空上堆出疏落有致的图案。

积水似乎浅一点了,人行道上已经可以行人,只偶有汽车从水中驶过,还受着浪花的侵蚀。

从未有过的宁静。

风吹起一街涟漪,迎月光闪耀着银色,远处的微波摇动街灯的倒影。

是这样奇异的幻觉的水国风光,缺少的只是几只画舫,一串歌声了。

转过街角,我解放了几天来拘羁的脚步。

很少行路人,除了我前面的两个:

一个挟着蓝花布的破棉被,一个拿了席子和扫帚。

是找寻什么的?

他们低着头一边走一边就四处察看,沉默如同一块顽石镇在他们身上。

到一处比较干燥的地方,他们停步了,一个用扫帚轻轻扫了几下。

就在地上摊开了卷着的席子;另一个也就铺上棉被。

“今晚还露宿吗?

”我不禁吐露了我的疑问。

“唔,在屋子里就得饲臭虫。

”拿扫帚的咒诅似地说。

我看了他一眼,是胡桃似的多皱而贫血的脸。

天上的云在厚起来,月亮一时隐没在云里了。

我低低地说了一句,近乎自语:

“天恐怕要下雨。

他自始至终连正眼也没有看我,“下了雨再进屋里去吧。

”咕噜着算是回答,身体却已经在潮湿的地上倒了下去。

“要生病的。

”可是我没有勇气再开口了。

病魔对他们算得了什么呢?

我这才看见,不远处早有一个露宿者在做着好梦,连席子也没有,垫着的是几张报纸,已经完全湿透了,入梦的该是一身稀有的清凉吧?

再走过几步,一家商店的门前又躺着四五个,蜷缩着挤作一堆。

——上面有遮阳,底下是石阶,那的确是燥爽的高原地带,不会有水灾的。

什么幸运使他们占了这样的好风水!

多么残酷的生活的战争呵,可是人们面对着战争,他们就是这样地活着,并且还要生存下去……

夜半,梦醒时又听到了奔腾的雨声。

一九三九年七月十一日(有删节)

1.作者在文章第一自然段中,是如何描写“雨”的?

请作具体分析。

(6分)

答:

2.文章开头的四个自然段。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

(6分)

答:

3.文章是怎样表现“残酷的生活的战争”的?

(6分)

答:

4.怎样理解“夜半。

梦醒时又听到了奔腾的雨声”这句话?

(4分)

答:

答案

1.用拟人手法写现实中悒郁而固执的雨,给人带来忧愁和烦闷;(2分)用比喻、拟人的手法写回忆中家乡酣畅的雨,给人带来美感和畅快;(2分)通过联想、对比突出了眼前压抑烦人的雨景。

(2分)

2.表现了作者忧郁、压抑、烦躁的心情。

(2分)看不到改变人们困难生活的光明前景,看不到战争胜利的希望和力量。

(2分)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忧虑。

(2分)

3.运用环境、语言、动作、肖像等描写手法(2分)和插叙的记叙顺序(1分)写了人们雨水洗脸、喝脏水、露宿街头、有人因生活所迫而自杀等,表现了活生的残酷。

(3分)

4.表现了当时人们将面临新的苦难(或“仍旧没有摆脱苦难)(2分),表达了作者对人民的苦难的同情。

(2分)

四.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

(20分)

转身

李汉荣

一转身,那个动人的身影就不见了。

在人海里,想再次打捞到她,再次与她相遇,哪怕匆匆一瞬,都是不可能了,不可能了。

在都市,在广场,在车站,在机场,在大街,在超市,在乡野,在人流聚散的地方,我经常有这种感受:

转身,就是永别。

在旅途上,这“转身”的频率更高,体验更多,一转身,那个清丽的少女不见了,她失踪于汹涌的街市人潮;一转身,那个少妇不见了,她那么端庄,贤淑写满了她的表情,然而,呼啸的列车载走了她;一转身,那个老者不见了,这是我极少见到的“经典老者,”满头银发,一身素净,眉宇间透出气定神闲的沉静和慈祥,一转身,他不见了,车门关闭,车轮转动,不知把他带往何方,我甚至没有看见他的背影。

那一次我在北京火车站等车。

在拥挤的人流里,我不小心踩了右边一个年轻人。

我正准备道歉或接受责备,却看见转过来一张文雅谦和的脸,他说:

“对不起,我挡着你了。

”我竟然被感动了,只顾欣赏这张善良的、有教养的脸,只顾欣赏这江南的表情,水的表情,却忘了对他说声谢谢,把最诚挚的心情告诉他。

当我忽然记起,正要张口表达,人潮猛然涌了过来,一转身,我已找不到他,只看见攒动的人头,闪动的各色衣服……

还记得那年春天,我一人在秦岭深处行走,山路两旁开满野花:

灯芯花、野草莓花、苜蓿花、蒲公英花……路下面的小河,清澈如镜,温柔如绸,淙淙的水声像母亲轻唤谁的乳名。

四周的群山,一律被松树、柏树、桦树和茂密灌木覆盖。

闻着花香,听着水声,看着山色,我恍然已走进古代,入了那“拈花微笑”的仙境。

正在此时,迎面走来一位小女孩,她头上插了几朵野花,手里拿着一束菖蒲,好看的脸上满是羞涩,浑身洋溢着纯真的自然气息。

但我不便过分地注意她,我怕她受到惊吓。

于是我停下来,给她让路,然后静静地看她远去,欣赏着她的背影,却记不清她的眼睛和脸究竟是什么样子,匆匆一瞥里只得到“好看”的朦胧感觉,也许,或者是一定的,我这一生只有这一次和她相遇了,只有这一次,在她还是小女孩的时候。

我突然感到十分失落和惆怅。

怎么办呢?

我想多看她一眼,看仔细些。

我想在记忆里逼真地收藏一个像野花一样纯真的秦岭女孩,这也许是她一生里最生动的瞬间,我记起了泰戈尔的诗句,“你不知道你是多么美丽,你像花一样盲目”,我情不自禁地转过身来,沿着小女孩走去的方向走着,走到山路转弯的地方,出现了一个三岔路口。

我已经无法知道小女孩走进了哪一条路径,就那么一转身,她消失在命运的路径,也许就是我此生永远都不能踏上的路径……

冬天,已经很冷了,西伯利亚寒流远道而来,遭遇袭击的当然是穷人,最可怜的是乞丐。

乞丐不多,但不多的乞丐也常常有力地触动和唤醒我们冬眠的良心。

在南大街路口,我看见一位衣服褴褛的中年乞丐。

我急忙赶回家,拿上我去年穿过的那件防寒服找他。

可是来到南大街,已不见了他,于是我在东大街找他,又在北大街找他,最后我来到丁字街,还是没有找到他,却遇到了一个老年乞丐,一转身,苦难交换了方向,交换了背影,但苦难的身份没有改变,都是苦难。

于是我把防寒服披在这位贫苦老人的身上,希望他下降的体温能稍稍回升,希望降温的人性能稍稍回升。

我由此想到徘徊在文明大街上的那些孤苦身影,一转身,他们到哪里去了?

而文明,你能否追上去,轻轻拉起那褴褛的衣襟,或者握起那空空的手,仔细看看他们的眼睛?

他们到哪里去了,一转身?

一转身,车窗外的河流已经不知去向;一转身,门前的那只鸟已不见踪影;一转身,天上的那座虹桥已经悄然消失;一转身,水里的鱼已经没入深渊;一转身,父亲已经走远,新垒的坟上,墓草青青……

旭日一转身变成落日,青丝一转身变成白发,爱情一转身变成婚姻,诗一转身变成散文,羊群一转身变成毛衣……等一等,等一等,能否再转回来?

1.“在人海里,想再次打捞到她”一句中,“打捞”这个词用得很妙,请简要分析。

(4分)

答:

2.从描写的角度看,第4段写到的那个“年轻人”与上文提到的“她”“少妇”“老者”有什么不同?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6分)

答:

3.第5段开头对“秦岭山路”相关环境的描写,作用是什么?

(4分)

答:

4.“一转身”这句话在文中反复出现,有哪些表达效果?

(6分)

答:

答案1.“打捞”在句中正好与“人海”相呼应(2分),既可使人联想到“大海捞人”的不易,又具有形象性(2分)。

2.对“她”“少妇”“老者”都只是一笔带过或简单勾勒(2分),而对“他”则使用具体的语言、动作进行比较细致的刻画

(2)。

作用是表现他文雅谦和的内在品质(1分),体现了选材的详略得当(1分)。

3.为下文“秦岭女孩”的出现做铺垫(2分),用环境的幽美烘托“秦岭女孩”的纯真、自然(2分)。

4.①把“一转身”当作行文线索,使文章结构严谨。

(2分)②强调时间、过程的流逝之快。

(2分)③反复点题,突出中心,提醒人们珍惜时光,珍视人际交往。

(2分)

五、阅读下面一篇散文,完成1~4题。

幽径悲剧

季羡林

出家门,向右转,只有二三十步,就走进一条曲径。

这一条路在燕园中是极为幽静的地方。

小径一面傍湖,一面靠山,蜿蜒曲折,实有曲径通幽之趣。

山上苍松翠柏,杂树成林。

无论春夏秋冬,总有翠色在目。

不知名的小花,从春天开起,过一阵换一个颜色,一直开到秋末。

到了夏天,山上一团浓绿,人们仿佛是在一片绿雾中穿行。

林中小鸟,枝头鸣蝉,仿佛互相应答。

秋天,枫叶变红,与苍松翠柏,相映成趣,凄清中又饱含浓烈。

几乎让人不辨四时了。

小径另一面是荷塘,引人注目主要是在夏天。

此时绿叶接天,红荷映日,仿佛从地下深处爆发出一股无比强烈的生命力,向上,向上,向上,欲与天公试比高,真能使懦者立怯者强,给人以无穷的感染力。

这是一条神奇的幽径,而在所有的这些神奇的东西中,给我印象最深、让我最留恋难忘的是一株古藤萝。

藤萝是一种受人喜爱的植物。

清代笔记中有不少关于北京藤萝的记述。

在古庙中,在名园中,往往都有几棵寿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