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学教案汇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647615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65 大小:206.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字学教案汇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5页
文字学教案汇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5页
文字学教案汇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5页
文字学教案汇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5页
文字学教案汇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5页
文字学教案汇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5页
文字学教案汇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5页
文字学教案汇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5页
文字学教案汇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5页
文字学教案汇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5页
文字学教案汇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5页
文字学教案汇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5页
文字学教案汇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5页
文字学教案汇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5页
文字学教案汇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5页
文字学教案汇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5页
文字学教案汇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5页
文字学教案汇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5页
文字学教案汇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5页
文字学教案汇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5页
亲,该文档总共6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字学教案汇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文字学教案汇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字学教案汇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6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文字学教案汇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第一节意符音符文字或意符音符记号文字说

  (从字符看汉字的性质)P10

一、区分两个概念:

P9

1.记录语言的符号——文字(有音也有义)

花:

被子植物的生殖器官。

明:

明亮

日:

太阳

2.文字本身所使用的符号——字符

花:

由两个字符“艸”和“化”构成。

由两个字符“日”和“月”构成。

由一个字符“日”构成。

备注:

独体字的字符只有一个;

合体字的字符是它的偏旁。

二、文字的性质由字符决定

某种文字的性质,指的是这种文字区别于其他文字的本质属性。

字字符字符对应的语义项字符对应的语音项

英语suns+u+ns[s]u[ʌ]n[n]

汉语梅木+每木:

树木每

三、文字字符的分类:

意符、音符、记号P10

1.意符:

跟文字所代表的词在意义上有联系的字符。

A形符:

作为象形符号使用,通过自己的形象来起表意作用。

B义符:

由已有的字充当的表意偏旁,它们就依靠本身的字义来表意。

歪——有“不+正”2个义符松——有“木”1个义符

2.音符:

字符跟文字所代表的词在语音上有联系的是音符。

P11

(1)假借字——音符

吴/公(蜈蚣)犹/豫

巧/克/力chocolate['

tʃɒklət]

奥/林/匹/克Olympics[əʊ'

lɪmpɪks]

(2)形声字的声旁——音符

A单纯借来表音,如:

“花”的声旁“化”。

B音符兼意符。

如:

“珥”的声旁“耳”。

3.记号:

P12跟文字所代表的词在语音和意义上都没有联系的字符。

记号字的类型:

P12-15

  A由于汉字字形的演变,独体表意字的字形大都丧失了原来的表意作用。

独体表意字成为记号字。

如:

“电、月、山、水”

注意:

独体表意字成为记号字后,仍然作意符或音符的情况:

a.用作合体字的偏旁时:

晴:

“日”为意符

驲rì

“日”为音符(驲:

古代驿站专用的马车)

b.假借来表示其它词时

日内瓦的“日”:

“日”为音符。

巧克力的“力”为音符。

  B准合体字:

有不少变成了记号字。

立、并、射

  C合体表意字:

少数也变成了记号字。

  表:

由“衣、毛”二字合成。

本义是罩在皮衣外面的衣服的名称。

从衣在毛上示意。

  D形声字:

偶尔也也会演变成记号字。

  “年”:

《説文解字》:

秊,穀孰也。

从禾,千声。

《春秋傳》曰:

“大有秊。

  特:

从牛寺声,本义为公牛。

  E假借字:

也可能变成记号字。

  对根本不认识借字的人来说:

假借字实际上只是个记号字。

我:

像一种有许多利齿的武器

  F半记号字:

即由记号和意符或音符组成的文字。

P14

春——半记号半表意字(《説文解字》:

春,推也。

从艸屯,从日,艸春时生也。

会意,屯亦声…今隶作春字,亦作芚。

恥——半记号半表意字。

从心耳声。

耻——半记号半表音字

笨——半记号半表音字(本义:

竹子里的白色薄膜。

形声字,从竹,本声。

后借为愚笨的“笨”)

总之,由于种种原因,我们现在使用的汉字,原来的意符和音符有很多已经变成了记号。

相应地,很多表意字、形声字和假借字,也就变成了记号字或半记号字。

而:

本像颊毛,借为连词。

——记号字

泉:

甲骨文像石洞里细流涓涓。

造字本义:

出水的石洞,水流的

源头。

楷书变为从白水。

——半记号半表意字

布:

从巾父声——半记号半表意字

急:

从心及声——半记号半表意字

诛:

从言朱声,本指用言语谴责,后指诛杀。

—半记号半表音字

球:

从玉求声,本义指一种美玉。

后借为“毬”意。

半记号半表音字

汉字的性质:

结论P15

1)意符音符文字(象形程度较高的早期阶段,大体是西周以前)——意音文字

2)意符音符记号文字(隶书的形成是个转折点)——后期意音文字

第二节语素—音节文字(从语言结构的层次看汉字的性质)

语言是个层级体系:

下层是语音层,分为音素和音节两级;

上层是音义

结合的语言符号层,分为语素、词、词组、句子。

一、区别几个概念

1.拼音文字(表音文字):

字符只表示语言符号的音,而不表示语言符号的意义。

a音素文字:

字符表示语言中的音素。

如英文。

sun[sʌn]pen[pen]

b音节文字:

字符表示语言中的音节。

如日语的假名。

日文片假名:

カ、キ两个字符表示两个音节[ka]、[ki]

2.语素文字:

字符跟语素这个层次发生关系,而跟音素、音节这两个层次没有关系的文字。

休歪拿

二、汉字的性质:

语素—音节文字P16

1.定义:

既使用属于语素这个层次的字符,又使用表示音节的字符的文字。

森:

字符3个“木”属于语素层次,起提示意义作用。

卡车:

字符“卡”属于音节层次,起提示读音作用。

2.“语素——音节文字”的类型

(1)汉字里的独体、准合体、合体表意字、记号字、半记号表意字——语素字(字符包括意符和记号)

笔、明——意符+意符月、牛——记号春、急——记号+意符

(2)假借字——音节字(每个字只表音节)如:

达鲁花赤仓庚花

(3)形声字——介于语素字跟音节字之间的文字(每个字既表意,又表音)如:

肌惜斧珥露袋肝勇

三、汉字的音符和拼音文字的音符的区别P12

汉字的音符是借音符。

1.拼音文字的音符是专职的;

汉字的音符是借现成文字充当的,如“梅”的声旁“每”,“珥”的声旁“耳”。

2.一般拼音文字所使用的字母数量都相当少(如英语只有26字母);

汉字的声符数量很大(古今用作声旁的字估计在一千左右),同样的字音往往借不同的字来表示。

媚——梅

思考:

汉字为什么称为语素音节文字?

答:

汉字的意符和记号都不表示语音,前者只跟文字所代表的语素的意义有联系,后者只能起把代表不同语素的文字区别开来的作用。

它们都是属于属于语素这个层次的字符。

所以汉字里的独体、准合体和合体表意字以及记号字、半记号半表意字,都可以看作语素字。

但是,汉字使用的音符,虽然都由原来是语素的符号的现成文字充当,却应该看作表示音节的符号。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知道,汉字不应简单地称为语素文字,而应该称为语素、音节文字。

第三章汉字的形成和发展

第一节关于汉字起源的猜想

(一)结绳说

《周易·

系辞》:

“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

”陆德明释文:

“书者,文字。

契者,刻木而书其侧。

东汉.郑玄《周易注》:

“结绳为约,事大,大结其绳;

事小,小结其绳。

唐.李鼎祚《周易集解》:

“古者无文字,其有誓约之事,事大,大结其绳;

结之多少,随物众寡,各执以相考,亦足以相治也。

结绳是一种实物记事的方法。

用结绳辅助记忆,或计数、计日,或记事。

许多民族使用,如秘鲁印加人,我国藏族、瑶族、高山族、独龙族、傈僳lì

族、哈尼族等。

结论:

没有和语言中固定的词联系起来,不能象文字那样起记录语言和传播语言的作用,所以它不可能是文字,也不可能演变成文字,与汉字的起源无关。

作为一种文化产物,结绳对人们的造字活动也不是毫无影响,汉字体系中就有个别汉字采用结绳形象来构字。

例如:

商周金文中代表“十”“廿”“卅”“卌”的字形正像一根或几根打结的绳子;

还有间接取形于结绳的汉字,如“世”。

但决不能由此得出整个汉字体系都起源于结绳的结论。

(二)刻契说

“契”是在木条上或竹条上刻有锯齿,用来记数。

刘熙《释名》:

“契,刻也,刻识其数也。

郑玄《系辞》注:

“书之于木,刻其侧为契,各持其一,后以相考合。

《史记·

三皇本纪》:

“太昊、伏羲氏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

《列子·

说符》:

“宋人有游于道,得人遗契者,归而藏之,密数其齿,告邻人曰,吾富可待矣。

刻契为约也是一种帮助记忆的方法。

刻契以计日、计数、记事、为凭。

刻契为约的方法长期保存在佤wǎ族、瑶族、苗族、景颇族等少数民族中。

契刻不是文字,跟文字的产生没有直接关系。

(三)八卦说

八卦是我国古代的一套有象征意义的符号。

《说文解字.叙》:

“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

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垂宪象。

及神农氏结绳而治而统其事,庶业其繁,饰伪萌生。

黄帝之史官仓颉,名候刚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

结论:

八卦是巫人用作占卜吉凶的算筹的各种排列方式,用来象征世上的各种事物。

八卦不是记录语言的文字,与汉字的起源无关。

(四)仓颉造字说

仓颉造字说:

这种说法影响很大,古代典籍多有记载。

《吕氏春秋·

君守篇》:

“奚仲作车,仓颉作书,后稷jì

作稼,皋陶(gāoyá

o)作刑,昆吾作陶,夏鲧gǔn作城,此六人者所作,当矣。

《韩非子·

五蠹dù

篇》:

“古者仓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厶’,背‘厶’谓之公。

《荀子.解蔽篇》中说:

“故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一也。

《说文解字·

叙》:

“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há

ng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

这一传说到汉代,仓颉造字被极力的神话,如:

《论衡.骨相》:

“仓颉四目。

《淮南子·

本经训》:

“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

《春秋元命苞》:

“仓颉生而能书,又受河图录书,于是穷天地之变,仰视奎kuí

星圜huá

n曲之势,俯察鱼文鸟羽,山川指掌,而创文字”。

文字不是哪一个人单独创造的,而是劳动人民在社会实践中创造的。

仓颉造字说不过是表达了人们对于具有非凡创造力的祖先的崇拜和敬仰。

(五)图画记事说

文字脱胎于图画。

沈兼士说:

“余以文字之起源,实由记事之绘画。

唐兰说:

“文字本于图画.”

大约在旧石器时代,原始人类已经懂得简单的图画,这种图画向两个方向发展:

一是向艺术的方向发展,成为绘画;

一是向文字的方向发展,就是所谓文字画。

文字画进一步发展,经过相当长的时间,形成图画文字。

第二节关于汉字形成问题的讨论

一、汉字形成过程的起讫时

(一)现有的相关资料

1.古汉字资料:

最早的是商代后期的甲骨文和金文(前1300年前后—前11世纪中期)

2.与原始汉字产生有关的资料:

刻画符号

甲类:

几何型符号——以仰韶文化遗址陶器刻画为代表

乙类:

象实物之形的符号——以大汶口遗址陶器刻画为代表

(二)对仰韶文化遗址陶器刻画性质的探讨(甲类符号:

几何型符号)

仰韶文化陶符资料简介

裘锡圭:

仰韶文化遗址的陶符不可能是文字。

只是一些记号,用作个人或集体的标记或计数的标记。

这些记号跟象形为基础的古汉字不是一个系统,但它们对古汉字的形成有一定影响。

如古汉字的数字就是从那里吸收来的。

上述几何符号不是文字,少量符号为汉字吸收,大多与汉字形成无关。

P24

(三)对大汶口遗址陶器刻画性质的探讨(乙类符号:

像实物之形)

只有用符号记录成句语言中的词的认真尝试,才是文字形成过程开始的真正标记。

不能把它们看作原始文字。

可以看作原始文字的先驱。

大汶口文化晚期的年代约为公元前2800-前2500年,按照上述推测:

汉字形成过程开始的时间也许在公元前第三千年中期。

二、汉字脱离原始文字阶段形成完整文字体系的时间

不会早于夏代,应是在夏商之际。

第三节汉字发展过程中的主要变化

汉字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形体上和结构上。

一、形体上的变化——主要是由繁到简

(一)字体简化:

线条化、笔画化

(二)字形简化

汉字形体的变化主要是简化,但字形繁化的现象也存在。

A.外形上繁化(目的:

明确字形以避免混淆)

上——下玉——王肉——月

B.结构繁化(方法:

增加偏旁)

二、结构上的变化:

(1)形声字的比重逐渐上升。

(2)所使用的意符从以形符为主变为以义符为主

(3)记号字、半记号字逐渐增多

射半记号字:

鸡、涛

P43备注:

一个字应不应该看作记号字,文化水平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看法。

都(从邑者声)

汉字字数问题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9353字

南朝梁顾野王《玉篇》16917字

宋陈彭年《广韵》26194字

明洪武年间《洪武正韵》32200余字

清康熙年间《康熙字典》47043字

20世纪60年代《中文大词典》49888字

20世纪80年代《汉语大字典》56000余字

一般使用的汉字的数量P38-39:

从商代到现代,似乎没有显一般使用的汉字的数量著的变化,很有可能在五六千字左右徘徊。

原因:

1.新字不断产生,但是旧字也在不断退出历史舞台。

2.复合词在汉语里越来约占优势,音译外来词又绝大多数用假借字记录,所以需要为他们新造的字却并不是越来越多。

第四—五章汉字形体的演变

 

古文字阶段的汉字p45

时间:

商代—秦代(前14世纪—前3世纪末,前后1100多年)

分类:

商代文字、西周春秋文字、六国文字和秦系文字

今文字阶段的汉字(隶楷阶段) 

汉代——至今 

隶书、草书、行书、楷书

第一节古文字阶段的汉字

一、商代文字

研究商代文字的主要资料:

主要是殷墟甲骨文和商代金文,其次是陶文、石文、玉文等。

(一)甲骨文

1.时代和命名

命名:

即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

又称:

契文、卜辞、龟甲文字、殷墟文字。

时代:

公元前14世纪(盘庚迁都于殷)P46——公元前11世纪(商纣亡国)

2.甲骨文内容

商代统治者的占卜记录:

祭祀、征伐、王事、年成、天时等。

3.商代甲骨文的出土及研究

a出土

甲骨文研究始自清末。

清光绪25年(1899),在京作官的金石学家王懿荣首先发现了甲骨文。

王氏共收购甲骨约1500余片,后由其长子卖给刘鄂(字铁云)。

刘氏也收藏了不少甲骨,二者归一,总计5000余片。

后编成《铁云藏龟》一书,这是我国第一部辑录甲骨文字的书。

1899~1928年,约30年的时间,共有私人收藏到甲骨10万片左右。

新中国成立前:

1928~1937年,前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共对殷墟进行了15次发掘,共出土了甲骨24918片,分别编成《小屯·

殷墟文字甲编》和《小屯·

殷墟文字乙编》。

新中国成立后,又进行了多次发掘。

其中1971、1973年两次收获较大,共发现甲骨4000多片。

b研究

清代孙诒让《契文举例》,是第一部研究甲骨文的专书。

著作:

郭沫若、胡厚宣《甲骨文合集》、于省吾《甲骨文字诂林》、孙海波《甲骨文编》、徐中舒《甲骨文字典》、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

4.甲骨文特点

1)除少数是用毛笔写上的外,绝大多数是用刀刻的字体风格具有较为浓厚的刀笔味:

线条瘦硬,笔画多方折。

2)象形程度比较高,接近图画文字。

3)形体结构不固定:

a繁简不一;

b一个字可以有若干形体;

c方向部位不定:

同一个字可以正写、反写、侧写、倒写;

d偏旁不定。

4)存在大量合文

a笔画繁简不一

b一个字可以有若干形体

c方向部位不定:

同一个字可以正写、反写、侧写、倒写

d偏旁位置不固定

(二)商代的金文

商代已经有金文。

裘锡圭把甲骨文看作当时的一种比较特殊的俗体字,把金文看作正体字。

所谓正体就是在比较郑重的场合使用的正规字体,所谓俗体就是日常使用的比较简便的字体。

(三)商代文字的特点

1.甲骨文和金文字体上有不同特点

金文(正体字),显得更为庄重,更象形。

  

甲骨文(俗体字),与金文相比的特点:

改圆形为方形,改填实为勾廓,改粗笔为细笔。

比较剧烈地简化了很多字形。

2.象形程度高,写法不固定

二、西周春秋文字

研究资料:

主要资料——金文,其它资料——甲骨文、盟书

(一)金文

1.金文的命名、鼎盛时代

命名:

古人把铜叫作“金”,铜器上的文字称作金文。

又称钟鼎文、彝器文字。

鼎盛时代:

西周

西周时期铜器铭文少则几个字,多则上百字。

以几十个铭文的居多。

散氏盘350字,西周大盂鼎291字,毛公鼎498字。

2.金文的内容

金文主要是记载王室的征伐、赏赐、功勋、盟誓、祭典、训诰等一些重大事件。

3.出土与研究

商周时代的铜器,汉代就有所发现。

《说文解字叙》说:

“郡国亦往往于山川得鼎彝,其铭即前代之古文。

”此后历代都有发现,到了宋代,开始有人搜集研究,现存的有薛尚功的《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

清代小学兴盛,著录和考释金文的著作很多。

近人罗振玉、郭沫若更是对金文著录和考释作出了突出贡献。

金文工具书:

容庚《金文编》、周法高主编的《金文诂林》、中国社科院考古所编的《殷周金文集成》(有铭文、图像、考释)

4.西周春秋时期金文的特征:

(1)字体规整,字形整齐,笔划圆肥。

(2)演变的主要趋势是线条化、平直化。

线条化:

指粗笔变细,方形、圆形的团块为线条所代替等现象。

平直化:

指曲折象形的线条被拉平,不相连的线条被连成一笔等现象。

(3)春秋时期,地域性特点逐渐显现。

(4)部分春秋中晚期的金文呈现出美术化倾向。

有些东方和南方国家的部分金文,字形特别狭长,笔画往往故作宛曲之态,如“丂kǎo、永、乍、月”。

在春秋晚期到战国早期这段时间里,还流行过一些特殊的美术字体,其中最重要的是加鸟形等文饰的鸟篆,也称鸟书。

此外还有加虫形或其他文饰的字体,鸟形或虫形等文饰的美术字体,也有人合称为鸟虫书,主要流行于楚、宋、蔡、吴、越等国。

5.籀文:

指史籀篇里的文字。

按传统说法,是西周晚期文字。

《史籀篇》是我国古代最早的字书之一,相传是周宣王时太史籀所作。

《史籀篇》早已亡佚,但篇中一部分字的字形还保存在《说文》里(二百二十余字)。

三、六国文字

六国文字:

战国时代,除秦以外东方各国(齐、楚、燕、韩、赵、魏)的文字。

分晋、楚、齐、燕、四系。

(一)六国文字的资料

1.实物资料:

金文、玺印文字、货币文字、陶文、简帛文字

2.《说文》、三体石经所保存的六国资料

(二)六国文字形体特点

1.俗体流行

A俗体中最常见的是简体。

B在六国文字里也出现了一些加点画或偏旁的繁化现象。

由于存在大量的往往相当剧烈的简化现象,以及数量不算太少的繁化现象,六国文字的面貌就跟西周晚期和春秋时代的文字很不相同了。

2.文字异形

在春秋时代的文字里,地方性的异体就已经出现了。

到战国时代,文字剧烈变化,而各国变化的情况又往往不一样,因此地方性异体就更大了。

不但六国文字跟秦系文字差别很大,六国文字彼此间也有显著差别(但三晋字彼此较接近)。

四、秦系文字

秦系文字指春秋战国时代的秦国文字以及小篆。

秦国文字也有正体、俗体之分。

秦国文字的正体后来演变成小篆。

俗体则是隶书形成的基础。

(一)秦系文字的资料

1.石刻文字2.金文3.印章、封泥文字4.陶文5.漆器6.简帛文字7.《说文》中的小篆

(二)秦系文字的形体的变化(春秋战国)

在整个春秋战国时代里,秦系文字的形体的变化表现在:

字形规整匀称程度不断提高上。

有时为求字形的规整匀称,使笔道变得宛曲起来;

有时又为了同样的目的,并为了书写的方便,使笔道变得平直起来。

随着这两种变化,文字的象形程度就越来越低了。

(三)小篆

1、时代与命名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采用的标准字体。

是在秦国文字的基础上整理、简化而成的。

2.小篆的材料

A《说文解字》:

虽有讹误,但仍具有极高价值,是了解小篆最宝贵的资料。

B秦刻石:

如泰山刻石、琅琊lá

ngyá

台刻石、峄山刻石

3、小篆特点

(1)规整匀称,象形程度进一步降低。

(2)一部分字形经过明显的简化。

(3)字形结构趋于定型规范。

异体字减少,汉字基本做到了定型化。

4.小篆的意义:

a结束了文字异形的局面

小篆是我国历史上首次进行过官方规范整理的字体,不但基本上消灭了各地文字异形的现象;

而且使古文字异体众多的情况有了很大改变。

b它是古文字的最终形式,是连接古今文字的桥梁

五、隶书的形成

(一)古书关于隶书起源的记载p74

叙》说:

“秦烧灭经典,涤除旧典,大发吏卒兴戍役,官狱职务繁,初有隶书,以趋约易……秦始皇帝使下杜人程邈miǎo所作也。

唐代张怀瓘guà

n《书断》称:

“传邈善大篆,初为县之狱吏,得罪始皇,系云阳狱中,覃tá

n思十年,损益大、小篆方圆之笔法,成隶书三千字,始皇善之,释其罪而用为御史,以其书便于官狱隶人佐书,故名曰隶书。

从目前考古发现看,这些说法都是不符合事实的。

隶书并不是起源于秦朝统一之后,也不是由某个人创造的。

(二)形成时间和形成基础 

P74

战国晚期是隶书形成的时期。

虽然秦国文字比较保守,但是秦国人在日常使用文字时,为了书写的方便也在不断破坏、改造正体的字形。

由此产生的秦国文字的俗体,就是隶书形成的基础。

(三)秦隶的研究资料

1.战国后期的铜器(如兵器)铭文等

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