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金融发展的研究综述1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649166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2.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化与金融发展的研究综述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文化与金融发展的研究综述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文化与金融发展的研究综述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文化与金融发展的研究综述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文化与金融发展的研究综述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文化与金融发展的研究综述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文化与金融发展的研究综述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文化与金融发展的研究综述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化与金融发展的研究综述1Word文档格式.docx

《文化与金融发展的研究综述1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化与金融发展的研究综述1Word文档格式.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文化与金融发展的研究综述1Word文档格式.docx

  一、文化与经济发展

  文化对经济的影响很早就为经济学家所认识。

早期古典经济学家如斯密、穆勒以及马歇尔都在各自的着作里阐述了文化如何作用于经济发展。

他们通常把文化看成是伦理道德、理想观念、风俗习惯以及宗教信仰等,而这些因素对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斯密在《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两本着作中充分阐述了他所理解的“经济人”,以及从“经济人”出发所形成的“特定的文化观念成为市场扩展和经济进步必不可少的条件”。

穆勒将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定位在道德和社会科学研究上,在他看来,各国的经济发展取决于道德的或心理的因素。

马歇尔也认识到包括宗教、理想、道德、观念在内的文化因素和经济动机共同决定人们的行为。

而且他还意识到了宗教改革对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将它与印刷术、发现新大陆三者共同看作是工业革命的前提条件。

后来,韦伯明确考察了文化与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兴起和经济发展的关系。

他认为,资本主义的兴起是一种植根于宗教信仰的文化现象,“现代资本主义精神,以及全部现代文化的一个根本要素,即以天职思想为基础的合理行为,产生于基督教禁欲主义”。

他也探讨了儒家伦理与东方资本主义发展的精神阻力之间的生成关系,认为中国的儒家伦理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继韦伯之后,更多的学者强调了文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他们或强调文化会促进经济发展,或认为文化是经济发展的一大障碍。

总之,学者们越来越关注文化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并把这一领域延伸到金融发展上。

  

  二、文化与金融发展

  早期的学者在分析文化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时研究了宗教对金融发展所产生的影响,认为,世界三大宗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由于各自的教义不同,从而对金融发展产生了不同作用。

基督教早期禁止放贷获息,中世纪时反对高利贷的思想达到顶峰,直到16世纪才渐渐放松禁令;

伊斯兰教自始至终严禁高利贷;

而佛教不仅允许放贷取利,而且对交易方式和利率作出了明确规定。

正因为如此,伊斯兰银行和金融业的发展至今还比较缓慢;

历史上,信仰佛教的地区金融发展未受太多约束;

基督教对高利贷政策的演变反映了金融发展具有阶段性。

  以后的经济学家更侧重于研究文化对经济的作用,有关着作非常多,但基本上没有论及对金融发展的影响。

只是最近几年才有学者开始从文化角度论及金融发展。

他们主要阐述了文化如何影响投资者权利的保护,进而影响到各国金融发展的差异;

文化如何影响各国的公司治理;

文化对个人投资方式选择的影响;

社会资本、信任、关系等对金融发展的影响以及综合性地研究文化如何作用于金融发展,增进经济绩效。

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文化对权利保护、公司治理及经济增长的影响

  Stulz和Willamson以宗教和语言作为文化的替代变量检验了它对金融发展的影响,结果发现,文化与投资者权利保护相关,特别是对债权人的保护表现很显着。

宗教在解释债权人权利保护的国别差异上要比国际贸易、语言、法律起源这些变量的力度强;

信仰天主教的国家对债权人的保护没有其它国家好。

不过。

文化对股东权利的保护几乎没有什么影响。

但总体而言,宗教和语言能表明一国如何实施各种权力保护投资者,进而影响金融发展。

  Licht、Goldschmidt和Schwartz认为,法律只能部分地解释全球的公司治理制度差异,公司治理会受到文化的影响。

他们根据Stulz和Hofstede的分类法把所研究的样本国家划分为英语国家、西欧、东欧、远东、拉丁美洲、非洲六种文化区域和不列颠人、日耳曼人、北欧人、更发达的拉丁美洲、不太发达的拉丁美洲、亚洲以及亚洲东部国家七类文化区域,并根据LLSV所创造的衡量投资者权利保护的反董事权利指数和债权人权利指数,考察了文化分类与投资者权利保护之间的关系,发现普通法国家的反董事权利指数要高于大陆法国家的各个指数,而按文化区域分类的国家在对债权人的保护上没有什么区别。

  Kanatas和Stefanadis更是明确研究了文化、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他们认为,文化既是经济繁荣和经济增长的引擎,又是金融市场发展至关重要的一个因素。

通过构建模型实证检验证实了:

社会越道德,即腐败越少,产权越强大,经济增长率越高,同时,受教育的人也更多;

越强调宗教信仰的国家,其经济增长率越高,金融发展水平也越高;

实行新教的国家更容易建立强产权的法律体系,人均收入水平和经济增长率相应要高一些,金融体系也更发达一些;

产权保护不强、腐败水平比较高的国家相比于那些强产权和腐败水平低的国家更容易实行银行主导的金融体系,与此同时,宗教信仰越强的国家越不会选择银行主导的金融体系。

  社会资本、信任和关系对金融发展的影响

  GuisoLuigi、SapienzaPaola和ZingalesLuigi以意大利为例分析了社会资本对金融发展的影响,他们认为,在社会资本较高的地区,个人更愿意投资股票,更多地使用支票,而以现金方式进行投资的数量非常少,因而这会影响金融发展的程度,尤其是股票市场的发展。

  Karlan研究了社会资本对秘鲁的集团银行业的影响。

他发现,社会资本越高的地方,贷款偿还率和储蓄率越高,储蓄所产生的收益也越高。

而且社会资本能够区分是因为道德风险还是因为个人所面临的真实不良冲击而造成的违约。

同时,他还发现,文化异质性和地理扩散性可以解释借贷行为,一般地,那些拥有相似的文化,住得也比较近的群体之间所发生的借贷的效率要更高一些。

  Calderó

n、Chong和Galindo(2001)利用48个国家1980-1994年间的数据考察了信任和金融结构、金融发展之间的关系。

研究结果表明,即使在考虑了经济发展水平、人力资本、宏观经济稳定,特别是法律法规后,信任也都与金融深化、金融效率以及股票市场相关。

信任水平越高,金融深化程度越高,股票市场和信贷市场越发达,利差和管理费用越小,金融效率越高。

而且在法律法规不完善的情况下,信任还可以替代正式制度发挥其作用。

  Allen、QianJun和QianMeijun以中国作为研究对象,利用有关数据把中国的企业划分为正式部门和非正式部门,他们发现,非正式部门的法律机制和金融机制都没有正式部门的好,但前者要比后者增长得快一些,在他们看来,这是因为在非正式部门中存在着非正式的融资通道和治理机制,如声誉和关系等,在支撑该部门经济的高速增长。

  Garretsen、Lensink和Setrken研究了社会规范对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影响。

他们发现,社会规范会对股票市场资本化产生重要影响,不过对银行的信贷供给影响不明显。

总之,他们认为,社会规范总体上能够解释金融发展,间接影响经济增长。

  三、文化与金融发展的国内研究概述

  国内研究文化与经济发展的文献比较多,主要侧重于两个方面:

一是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二是论述儒家文化对整个东亚经济的影响。

但从文化的视角研究金融发展的文献还比较少。

目前,金融理论界对于文化的研究滞后于中国金融改革的发展步伐。

  尽管如此,国内学者还是从四个方面研究了文化对金融发展的影响:

一是儒家文化如何影响金融发展;

二是社会资本与中国金融发展的关系;

三是文化对东亚金融危机的影响;

四是金融文化对中国金融发展的影响。

  朱正元((2001)研究了儒家文化与中国中央银行制度之间的关系,认为,中国金融发展缓慢有其深刻的文化背景,特别是由于儒家思想的影响,经济主体的金融意识淡薄,给中央银行的制度变迁带来了巨大阻力。

具体而言,一是金融意识淡薄导致中央银行的宏观货币政策传导缺乏微观基础;

二是金融意识淡薄阻碍了金融企业形成自负盈亏的风险分担机制,使得中央银行实际上成为企业、商业银行以及居民存款各种风险的最后承担人;

三是金融意识淡薄使金融制度变迁的市场需求不足,而必须由政府强制供给,由此形成了高度集权的中央银行制度。

  张俊生、曾亚敏和卢燕平利用GuisoLuigi、SapienzaPaola和ZingalesLuigi所选择的无偿献血率代表社会资本,实证检验了社会资本与中国金融发展之间的关系,检验结果表明,社会资本在我国的金融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社会资本与中国各地区的金融发展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即使在控制了如法律执行质量、教育水平、人均收入等变量后,结果仍然比较显着。

  国内有学者从文化的角度探讨了东亚金融危机。

顾肃指出,国际金融投机只是东亚金融危机的表面原因,真正的根源在于以儒家文化为基础的东亚文化传统“在现代化过程中所形成的特殊政治经济一体化的体制”。

陈立旭也认为亚洲金融风暴应该使人们认识到文化的作用,重新思考儒家文化与东亚经济的关系。

  此外,国内不少人着重研究了金融文化对金融发展的影响,认为,金融文化的进步与繁荣,是金融业不断发展和成功的重要因素。

郭宏之认为,金融文化研究的目的在于把握文化建设对金融业发展的积极影响。

他从文化的视角分析了金融,又从金融的角度重新认识了文化。

从文化的角度看,金融本身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和文化活动;

而从金融的视角看,文化建设会推动金融发展。

因而文化与金融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范恒森明确界定了金融文化,认为,金融文化是指“人们在金融实践中形成的,并对一个国家的货币政策、金融组织的经营管理活动等产生持久影响力的思想文化”。

张曙光考察了债信文化与中国金融业的发展,在他看来,金融体系和金融交易的本质是信用,“金融的发展与信用的发达和债信文化的繁荣是相表里的……而且,发达的债信文化是金融体系健全和有效的本源”。

王新认为,文化与金融相结合形成了金融文化,它可分为货币文化、信用文化、票据文化以及金融企业文化。

陈志武探讨了金融技术、经济增长和文化三者之间的关系,认为:

文化,特别是家庭和社会的文化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一个社会的金融技术发展;

中国传统社会因金融市场不发达,即为克服金融的不发展而内生出与西方文化截然不同的中国传统文化。

因而,在他看来,包含金融技术在内的金融发展影响到各国的文化内容。

秦池江指出,现代金融和现代金融文化孰为因,孰为果,就如鸡和蛋一样无法说清。

总之,发展现代金融的同时必须也发展现代金融文化,只有借助于金融文化,才能更好地培育出现代金融。

  四、评论与启示

  从上面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

首先,无论是国内学者还是国外学者对文化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他们所研究的作用于金融发展的文化多是社会资本、信任、宗教,甚至包括语言。

其次,由于文化很难量化,而且有些数据的获取比较困难,因而关于文化对金融发展的实证研究并不多。

国外在这方面的研究基本上以某一特定国家,如意大利,为样本来检验社会资本对某些国家金融发展的影响,因此,推广性不强。

国内的实证研究也局限于利用国外文献所定义的指标,如无偿献血率,来检验中国各地区社会资本对金融发展的影响。

事实上,中国各地区的无偿献血率差别很大。

因而,利用这一指标来反映中国各地区的社会资本水平并不是十分准确的。

最后,在文化与金融发展的研究上,难以确定究竟是文化影响了金融发展,还是金融发展引导了文化,抑或二者相互作用。

  文化在中国金融发展中已经且正在发挥着重要作用。

事实上,不仅仅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对中国金融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整个社会变迁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精神财富都在某种程度上推动着中国金融发展。

但是当前中国金融发展中确实出现了一些问题,如腐败,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缺乏对文化的重视。

根据新制度经济学的观点,文化作为一种非正式制度,会对经济增长产生作用,毫无疑问它也会影响到金融的发展。

可以说,中国目前并不缺乏先进的正式制度,尤其不缺乏各种各样的法律制度,但是银行信贷仍然是企业主要的融资方式,资本市场发展不活跃,特别是经常发生金融大案要案,探寻其背后的原因不能不说有文化的因素在起作用,尤其是文化的内核之一信用在发挥重要作用。

  金融基于信用而生,信用可以说是市场经济的灵魂。

但是中国目前的金融发展忽视了诚信原则。

事实上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中是特别强调信用的作用的,因而,当前中国金融发展所缺失的信用在某种程度上既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流失,又反映了当前中国市场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缺陷。

因此,要进一步推动中国金融业的改革和发展,务必要先将信用和市场文化建立起来。

  参考文献:

  陈立旭.2005.儒家文化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再审视[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陈志武.2006.金融技术、经济增长与文化[J].国际融资.

  范恒森.2002.金融制度学探索[M].北京:

中国金融出版社:

79.

 高波,张志鹏.2004.文化与经济发展:

一个文献评述[J].江海学刊.

  郭宏之.2000.文化金融[J].南京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顾肃.1999.对东亚金融危机的文化反思[J].中国社会科学.

  卢燕平.2005.社会资本与金融发展的实证研究[J].统计研究.

  曼格尔.2002.非洲需要一个文化调整计划吗[M]//亨廷顿,哈里森.文化的重要作用——价值观如何影响人类进步[M].北京:

新华出版社:

119.

  欧阳强,宋德勇.2005.先进的循环经济文化模式构建分析.http:

//www.cenet.org.cn/cn/CEAC/2005in/zyhj009.doc.

  邱正文.1996.论金融文化[J].金融经济.

  秦池江.2006.现代金融期盼现代金融文化[J].金融博览.

  苏培科.2005.拿什么样的金融文化来杜绝腐败之源.http:

//www.mie168.com/human-resource/2005-11/220752.htm.

  泰勒.2005.原始文化[M].南宁: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转引自2004.http:

//www.southcn.com/nflr/huati/whms/200406110435.htm.

  韦伯.1995.儒教与道教[M].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3-204.

  韦伯.2002.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西安: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68-69.

  王新.2004.我国金融文化创新的战略构想[J].理论探索.

  魏悦.2004.三大宗教的信用思想[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张俊生,曾亚敏.2005.社会资本与区域金融发展——基于中国省际数据的实证研究[J].财经研究.

  张曙光.2002.债信文化的形成与中国金融业的发展[J].浙江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5).

  朱正元.2001.儒家思想与中国中央银行制度变迁[J].中南财经大学学报:

社科版2001.

  ALLENF,QIANJun,QIAN,fnance,andeconomicgrowthinChina[R].WorkingPaper,UniversityofPennsylvania.

  CALDERNC,CHONGA,GALINDO anddevelopmentoffinancialInstitutionsandlinkswithtrust:

crosscountryevidence[R].InterAmericanDevelopmentBank,BancoInteramericanodeDesarrollo(BID),ResearchDepartment,DepartamentoDelnvestigació

n,WorkingPaper, 

  FERGUSSN Institutionsforfinancialdevelopment:

whataretheyandwheredotheycomefrom[J].JournalofEconomicSurvey,20

(1):

27-43.

  GARRETSENH,LENSINKR,SETRKENE.2004.Growth,financialdevelopment,socialnormsandlegalinstitutions[J].JournalofInternationalFinancialMarkets,InstitutionsandMoney,14:

165-183.

  GUISOLUIGI,SAPIENZAPAOLA,ZINGALESLUIGI.2004.Theroleofsocialcapitalinfinancialdevelopment[J].TheAmericanEconomicReview,94:

526-556.

  KANATASG,STEFANADISC.2005.Culture,financialdevelopment,andeconomicgrowth[R/OL].http:

//www.alba.edu.gr/uploads.

  KARLAND SocialCapitalandgroupbanking[R].BREADWorkingPaper,No.062.

  LICHTAN,GOLDSCHMIDTC,SCHWARTZS Culture,law,andfinance:

culturaldimensionsofcorporategovernancelaws[R].ScholarshipRepository,UniversityofCalifornia.

  LICHTAN,GOLDSCHMIDTC,SCHWARTZS rules:

thefoundationsoftheruleoflawandothernormsofgovernance[R].WilliamDavidsonInstituteWorkingPaperSeries,2003-6005.

  STULZMR,WILLIAMSON Culture,openness,andfinance[R].NBERWorkingPaper,No.822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