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历史单元评价检测一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649871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一历史单元评价检测一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初一历史单元评价检测一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初一历史单元评价检测一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初一历史单元评价检测一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初一历史单元评价检测一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初一历史单元评价检测一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初一历史单元评价检测一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初一历史单元评价检测一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初一历史单元评价检测一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初一历史单元评价检测一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初一历史单元评价检测一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一历史单元评价检测一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初一历史单元评价检测一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一历史单元评价检测一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一历史单元评价检测一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兵戎不交害,各保性与躯。

”这首诗赞颂的是()

A.唐高祖B.唐太宗

C.唐高宗D.隋炀帝

7.关于“贞观之治”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农民战争迫使唐初统治者吸取教训

B.唐的统一与安定为“治”的局面出现创造了条件

C.唐太宗的个人作用是这一局面出现的决定性因素

D.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是创造繁荣的基础

8.右图是武则天的“无字碑”,她遗言立无字碑,由后人评说自己的功过,下面是四位同学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为武则天撰写的一句碑文,你认为最合适的是()

A.重视人才,发展农业生产,社会经济文化进一步发展

B.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提高了妇女的地位

C.统治残暴,荒淫无道

D.励精图治,使唐朝进入全盛时期

9.(2010·

潍坊学业考试)“开元初……天下大理,河清海晏,物殷俗阜。

”出现上述局面的原因不包括()

A.重用贤人B.重视生产

C.提倡节俭D.强化皇权

10.唐朝户数从贞观末年的300万户到开元末年增加到841万户,这是()

A.贞观之治的成效B.农业发展的结果

C.开元盛世的成效D.任用贤能的结果

11.(2011·

南京模拟)在某次历史竞赛中,当主持人刚说到“繁盛一时”、“分科考试”时,小明就联想到了()

A.秦朝B.西汉C.隋朝D.唐朝

12.(2011·

周口模拟)唐朝时,凡新科进士及第,先要一起在都城长安的曲江参加国宴,然后登临大雁塔,象征从此步步高升,并题名塔壁留念,被称为“雁塔题名”。

“新科进士及第”是我国古代哪一重要选官制度的内容()

A.禅让制B.世袭制C.推举制D.科举制

13.(2010·

山西中考)魏晋时期,官员大多数从高门权贵子弟中选拔,到了唐玄宗开元年间,科举出身的宰相占到三分之二。

这种变化说明()

A.唐政府不任用权贵子弟

B.唐政府力求以才学选官

C.唐朝社会文学一度繁荣

D.唐朝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

14.唐朝时,科举制度得到很大发展,其基本特征是()

A.能言善辩,委以重任

B.“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C.分科考试,择优录取

D.品评人才,注重门第

15.(2011·

徐州模拟)下图是著名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反映的是松赞干布派遣吐蕃使者到唐朝求婚的情形,图中正在接见吐蕃使者的唐朝皇帝是()

A.唐太宗B.唐高宗C.武则天D.唐玄宗

16.著名的千寻塔屹立在美丽的苍山与洱海之间(见右图)。

这一遗迹是唐朝与哪一少数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见证()

A.南诏B.突厥

C.回纥D.吐蕃

17.我国历来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下列古建筑遗址最能体现我国各民族友好相处的是()

A.乾陵无字碑B.日本唐招提寺鉴真像

C.空海纪念碑D.拉萨布达拉宫

18.“映日帆多宝船来”是描写唐朝对外贸易盛况的佳句,这种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唐统治者重视对外贸易

B.唐朝时对外交通发达

C.唐朝经济繁荣,国力强盛

D.唐朝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

19.(2011·

无锡模拟)重视对外交流是唐朝社会繁荣的原因之一。

右图人物曾为中日两国文化交流作出了突出贡献,他是()

A.阿倍仲麻吕

B.玄奘

C.晁衡

D.鉴真

20.唐代的繁荣与开放在很大程度上与中外交流的发展有关,以下最能表明中国人学习外国文化的开放意识和刻苦精神的是()

A.玄奘西行B.鉴真东渡

C.文成公主入藏D.遣唐使到来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1题10分,第22题12分,第23题14分,第24题14分,共50分)

21.判断下列表述的正误,正确的在括号内打“√”,错误的打“×

”。

(1)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建立以洛阳为都城的隋朝。

()

(2)唐玄宗倡导节俭,销毁宫中大批锦绣珠玉,以表抑制奢侈的决心。

(3)唐朝科举分常科和制举两大类。

常科是皇帝为选拔“非常之人”而设置的特科。

(4)南诏是藏族的祖先,生活在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上。

(5)贞观年间,鉴真不畏艰险,东渡日本,传播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太宗)谓侍臣曰:

国以民为本,人以食为命,若禾黍不登,则兆庶非国家所有。

……今省徭赋,不夺其时,使比屋之人,谘其耕稼,此则富矣。

——引自《贞观政要》

材料二武周时期搜罗人才,尝十道使人,天下选才明经、进士,及下村教童蒙博士,皆被搜扬,不曾试练,并与美职。

能够重视农业,规定州县境内,田畴垦辟,家有余粮,则予以升奖。

社会经济持续发展,表现在户数增长上,从永昌(689年)时的三百八十万户,到她去世时增至六百一十五万余户。

——出自《隋唐五代史纲》

材料三开元时,海内富实,米斗之价钱十三;

绢一匹,钱二百;

天下岁入之物,租钱二百余万缗(mǐn),粟千九百八十余万斛,庸调绢七百四十万匹,布千三十五万余端。

——《新唐书》卷五

(1)上述材料分别反映了哪位皇帝在位时期的统治局面?

(6分)

(2)统治开明,则国家发展。

请你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上述三位皇帝统治政策和统治结果的共同之处。

(4分)

(3)想一想,这些清明治世局面的出现,说明我国封建社会处于怎样的历史发展时期?

(2分)

23.(2010·

苏州中考)民族的强弱、国力的大小取决于人才的数量和质量。

公开、公平地选拔人才是人们美好的愿望。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虽有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

——《墨子》

材料二(唐太宗)尝私幸端门,见新科进士缀行而出,喜曰:

“天下英雄入吾彀中(原指箭射出去所能达到的范围,后用以比喻牢笼,圈套)矣。

”……正所谓“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唐摭言》

材料三科举弊政乎,科举法之最善者也。

古者世卿,《春秋》讥之。

讥世卿,所以立科举也。

世卿之弊,世家之子,不必读书,不必知学,虽呆愚淫佚,齐循例入政。

则求读书求学者必少,如是故上无才。

齐民之裔,虽复读书,虽复知学,而格于品第,未从得官,则求读书求知学者亦少,如是故下无才。

上下无才,国之大患也。

科举立,斯二弊革矣。

——梁启超《变法通议·

论科举》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墨子有关官员选拔的观点是什么?

(2)材料二、三都涉及到历史上的什么选官制度?

试依据这两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影响。

(8分)

(3)概括指出上述选官制度的实质是什么?

并援引材料二中的某一句话加以印证。

24.和谐是人类永恒的追求,隋唐时期的各种制度和政策,对于我们今天建设和谐社会和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依然有着很多可资借鉴的地方。

步骤一:

走进历史,了解社会和谐。

(1)社会经济的和谐:

请举出这段时期出现的两个盛世局面。

(2)君主与大臣的和谐:

请举出这段时期出现的两对相处融洽的君臣。

(3)民族与民族的和谐:

请举出唐朝与周边民族和谐相处的两个典型事例。

(4)国家与国家的和谐:

请举出唐朝与周边国家友好交往的两个典型事例。

(5)社会制度的和谐:

请举出这一时期开创的一个有利于人才参政的制度。

步骤二:

反思历史,认识不和谐的音符。

请根据提示,举出一个不和谐的历史现象。

(6)因暴政而导致亡国的君主。

步骤三:

关注现实,为创建和谐社会献计献策。

(7)结合本主题所学知识,你认为如何才能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答案解析

1.【解析】选C。

581年,杨坚(即隋文帝)建立隋朝;

589年,隋朝统一南北;

隋文帝时,下令“分科举人”。

开凿运河发生在隋炀帝时。

2.【解析】选B。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李世民登上皇帝宝座后,以贞观为年号,李世民即唐太宗。

3.【解析】选C。

本题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六部”是设在尚书省下分管具体政务的机构。

4.【解析】选D。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

A项是耧车,是播种工具;

B项是水排,利用水力鼓风冶铁;

C项是曲辕犁,是耕作工具;

D项是筒车,是灌溉工具。

5.【解析】选A。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史实的能力。

唐太宗死后,其子唐高宗继位,武则天本是唐高宗的皇后,逐渐掌握实权,晚年称帝。

可见,作为唐太宗时期中央的一名官员,第④种情况是不可能遇到的。

6.【解析】选B。

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的能力。

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天可汗”。

唐太宗以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赢得各族的拥戴,被尊奉为“天可汗”。

7.【解析】选C。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人物作用的认识。

伟人的作用对历史的发展影响很大,但决定历史命运的不是伟人而是人民群众,故本题选C。

8.【解析】选A。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能力。

武则天当政期间,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的政策,使唐朝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

唐朝进入全盛时期是在唐玄宗当政期间。

9.【解析】选D。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

由题干中的“开元”可判断上述局面发生在唐玄宗时期,唐玄宗即位后,重用人才,发展生产,提倡节俭,出现了“开元盛世”的局面。

10.【解析】选C。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开元年间人口迅速增加,主要因为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即“开元盛世”。

11.【解析】选C。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

隋朝是一个繁荣而短暂的朝代,并且隋朝创立了分科考试的制度。

由此可知应选C项。

12.【解析】选D。

本题考查学生的判断能力。

题干中的有效信息是“唐朝”、“雁塔题名”、“进士”等。

唐朝时,进士是科举制的主要考试科目。

13.【解析】选B。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

从题干中可以看出,唐玄宗通过科举制选拔官员,科举考试把才学作为选官的标准。

故选B。

14.【解析】选C。

分科考试、择优录取是科举制度的基本特征。

15.【解析】选A。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

唐太宗时,为了满足松赞干布的愿望,决定将文成公主嫁给他,由此可知应选A。

16.【解析】选A。

本题考查学生的辨析能力。

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苍山与洱海”。

千寻塔与唐塔风格类似,见证了生活在苍山洱海一带的南诏与唐朝的经济文化交流。

17.【解析】选D。

A武则天的无字碑,任后人评说她的功过,与民族友好相处无关。

日本唐招提寺、空海纪念碑反映了唐朝时中日交往。

拉萨布达拉宫见证了唐朝与吐蕃的友好交往。

18.【解析】选C。

A、B、D三项均是唐朝对外贸易频繁的原因,而根本原因是唐朝国力强盛,经济繁荣。

19.【解析】选D。

晁衡即阿倍仲麻吕,是日本遣唐使的代表,玄奘是唐太宗派往天竺求取佛经的使者,鉴真在唐玄宗时期六次东渡终成功,到日本弘扬佛法,为中日两国文化交流作出了突出贡献,D符合题意。

20.【解析】选A。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

鉴真东渡是去日本传播唐朝的文化,文成公主入藏不属于中外之间的交往,遣唐使来中国是吸取唐朝的文化,B、C、D三项都与题意不符;

而玄奘西游天竺取经符合题意。

21.答案:

(1)×

(2)√(3)×

(4)×

(5)×

22.【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

材料一的关键信息是“太宗”“贞观”,可知是唐太宗统治时期;

材料二的关键信息是“武周时期”,可知是武则天统治时期;

材料三的关键信息是“开元时”,可知是唐玄宗统治时期。

明确上述材料反映的时间后再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其他问题。

答案:

(1)材料一:

唐太宗;

材料二:

武则天;

材料三:

唐玄宗。

(2)政策:

重视发展农业生产;

重视选拔和任用贤才等。

结果:

社会稳定、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国力强盛。

(3)我国封建社会处于繁荣发展的历史时期。

23.【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回答问题的能力。

(1)题根据材料一中“有能则举之”可知墨子把才能作为选拔官员的依据。

(2)题由材料中的“进士”“科举”可知是科举制度。

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影响。

第(3)题应结合实行科举制度的目的得出结论。

(1)不论贵贱,选贤用能(或尚贤)。

(2)科举制度。

改善了用人制度;

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

扩大了官吏来源,打破了特权垄断,具有一定的公平公正的合理性;

加强了中央集权。

(3)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24.【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回答问题的能力。

抓住题目中的关键信息,依据教材回答即可。

(1)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2)魏征——唐太宗;

姚崇——唐玄宗。

(3)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唐中宗把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

(4)鉴真东渡日本传播中国文化;

玄奘西行天竺,求取佛经。

(5)科举制度。

(6)隋炀帝。

(7)国家应该创造人与人公平竞争的机会;

国家要注意培养人才,重用人才;

大力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

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尊重,彼此信任。

(言之有理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