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年初中毕业考试 1.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652536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6年初中毕业考试 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6年初中毕业考试 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6年初中毕业考试 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6年初中毕业考试 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6年初中毕业考试 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6年初中毕业考试 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6年初中毕业考试 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6年初中毕业考试 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6年初中毕业考试 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6年初中毕业考试 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6年初中毕业考试 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6年初中毕业考试 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6年初中毕业考试 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6年初中毕业考试 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6年初中毕业考试 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6年初中毕业考试 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6年初中毕业考试 1.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6年初中毕业考试 1.docx

《6年初中毕业考试 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6年初中毕业考试 1.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6年初中毕业考试 1.docx

6年初中毕业考试1

南和县2006年初中毕业考试

化学试卷

本试卷包括第Ⅰ卷和第Ⅱ卷。

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满分100分。

中考真题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H—1C—12N—14O—16Na—23S—32Cl—35.5Ca—40Fe—56Cu—64Zn—65K—39

第Ⅰ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包括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化学成为一门科学开始于()

A.对燃烧现象的深入研究B.对空气组成的研究

C.用原子一分子论来研究化学反应之后D.英国科学家汤姆生发现电子之后

解析:

化学这门课程与其他课程不同,最早成为一门科学始于用原子一分子论来研究化学反应之后。

故选C。

答案:

C

命题立意:

考查学生对化学学科起源的认识。

2.将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前四种元素按从多到少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Si、O、Al、FeB.O、Si、Al、Fe

C.Al、Fe、O、SiD.Si、Al、O、Fe

解析: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前四种元素由多到少的顺序是氧、硅、铝、铁(O、Si、Al、Fe),故选B。

答案:

B

命题立意:

考查地壳中含量较多的四种元素及元素符号。

3.人们在工作生活中为了防止事故的发生常采取一些安全措施。

下列措施安全的是()

A.到溶洞探险打火把照明

B.挖空沼气池前先进行火把实验

C.用点燃的木条检查液化石油气是否泄露

D.到小煤窑里挖煤用火把照明

解析:

B、C、D中的气体是易燃气体,点火容易引起爆炸;到溶洞探险打火把照明是预防溶洞中二氧化碳含量过高,使人缺氧窒息,如果火把熄灭,说明二氧化碳含量高,人就不能进入;故选A。

答案:

A

命题立意:

考查学生对有毒或有害气体的防范措施及易燃易爆物造成危害的认识,提高安全意识。

4.下图所示物质的用途中,主要是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解析:

A是用玻璃刀裁玻璃,利用了金刚石的硬度.是物理性质;C是用石墨做干电池的电极,利用了石墨的导电性,是物理性质;D是天安门华表,是利用大理石的物理性质;B是定向爆破拆除楼房是利用液氧炸药,在有限的空间内急剧燃烧而爆炸,是化学性质,故选B。

答案:

B

命题立意:

考察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5.空气质量日报是环境监测部门对一个地区空气质量情况所做的监测报告。

目前计入空气主要污染物的是可吸入颗粒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的氧化物。

下列情况能直接造成空气污染的是()

A.把煤作为主要燃料B.随意丢弃塑料垃圾

C.随意丢弃废电池D.利用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

解析:

本题问的是直接造成空气污染的原因。

B是随意丢弃塑料垃圾对环境污染;C是随意丢弃废旧电池对土壤和地下水污染;D是利用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对空气、环境和水都不会造成污染;因为煤中含有硫元素,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硫污染空气,故选A。

答案:

A

命题立意:

考察造成空气污染的原因和燃料燃烧的产物。

6.人体口腔内唾液的pH通常约为7,在进食过程的最初10分钟,酸性逐渐增强,之后酸性逐渐减弱,至40分钟趋于正常。

与上述事实最接近的图象是()

解析:

人体口腔内唾液的pH约为7,进食过程的最初10分钟,酸性逐渐增强,说明pH<7,之后逐渐减弱,至40分钟趋于正常,说明pH又约为7,从A、B、C、D四个图像中不难看出,应选B。

答案:

B

命题立意:

针对酸性强弱与pH的关系用图像表示出来。

7.“绿色奥运”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主题之一,为了减轻大气污染,在汽车尾气排放处加装“催化净化器”,可将尾气中的NO、CO转化为参与大气循环的无毒混合气体,该混合气体是()

A.CO2、NH3B.O2、CO2C.N2、CO2D.NO2、CO2

解析:

本题的考查点就是将有毒、有害的气体转化为无毒气体。

要使NO、CO转化为参与大气循环的无毒的混合气体,从A中看出,不可能有NH3,B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D中有NO2,也能污染空气,只有C中N2、CO2是无毒混合气体。

故选C。

答案:

C

命题立意:

就如何实现“绿色奥运”采取措施,减轻大气污染。

8.“达菲”是治疗人类感染禽流感的一种药物,而合成“达菲”的主要原料莽草酸(分子式C7H10O5)存在于我国盛产的八角茴香中。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莽草酸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42:

5:

40

B.莽草酸的相对分子质量为87

C.每个莽草酸分子中含有21个原子

D.莽草酸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约为21%

解析:

从莽草酸的化学式C7H10O5中可以看出,相对分子质量为174,不可能选B;每个分子的原子个数为22,不可能选C,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48%,不可能选D;只有A符合,故选A。

答案:

A

命题立意:

涉及化学与健康、化学式表示的意义及根据化学式进行有关的计算。

9.以下是三种气体的密度(0℃、101kPa)和溶解度(20℃、101kPa)。

气体

H2

CO2

SO2

密度/(g/L)

0.0899

1.977

2.716

溶解度/g

0.0001603

0.1688

11.28

实验室收集SO2气体,可采用的方法是()

A.向上排空气法B.向下排空气法

C.排水集气法D.既可用向上排空气法,又可用排水集气法

解析:

由于SO2的密度为2.716g/L,比空气的密度大,溶解度为11.28g,易溶于水,收集方法是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

故选A。

答案:

A

命题立意:

根据气体的密度和溶解度的大小,判断气体的收集方法。

10.t℃时,有两瓶硝酸钾溶液,一瓶是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为40%),另一瓶是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的溶液。

下列实验操作中无法区分这两种溶液的是()

A.加一定量的水B.加入少量硝酸钾晶体

C.降低温度D.2℃时蒸发少量水

解析:

当饱和溶液中加入少量溶质时,这些少量溶质不再溶解;不饱和溶液中,加入少量溶质,这些少量溶质溶解,所以B能区分。

同理,降低温度,饱和溶液中有晶体析出,不饱和溶液中无晶体析出,故C能区分;t℃时蒸发少量水,饱和溶液中有少量晶体析出,不饱和溶液中无晶体析出,故D能区分。

当加入一定量的水时,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中都无明显现象,不能区分,故答案选A。

点评:

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根据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判断。

答案:

A

命题立意:

考查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签别方法。

11.某学生用量筒量取液体,视线与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相平,读数为30mL,将液体倒出一部分后,俯视读数为20mL,则该同学实际倒出的液体体积为()

A.大于10mLB.小于10mLC.等于10mLD.无法确定

解析:

量筒的正确使用方法是视线要与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当俯视读数为20mL,实际液体的体积小于20mL,所以倒出的液体体积大于10mL,故选A。

答案:

A

命题立意:

考查学生对量筒的使用方法,如果用法不恰当,会造成什么后果。

12.区分O2、H2、CO2三种气体的最简便的方法是()

A.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B.将气体通过红热的铜网

C.将气体通过灼热的氧化铜D.用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

解析:

根据O2、H2、CO2的化学性质,区分这三种气体的最简便的方法是将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燃烧更旺的是O2;能燃烧,火焰是淡蓝色的是H2;使木条熄灭的是CO2;故选D。

答案:

D

命题立意:

气体的区分方法。

13.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

以下4个推断正确的是()

A.氧化物都含有氧元素,所以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氧化物

B.酸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所以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酸与碱的反应

C.燃烧一般都伴随发光、放热现象,所以有发光、放热的现象就是燃烧

D.醇类物质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生成CO2和H2O,甲醇是醇类的一种,所以甲醇在空气中完全燃烧也生成CO2和H2O

解析:

氧化物中含有氧元素,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是氧化物,如KMnO4,故A错;酸和碱反应成盐和水,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不一定是酸与碱的反应,如CuO+2HCl====CuCl2+H2O,所以B错;燃烧一般都伴随发光、放热现象,所以有发光、放热的现象不一定就是燃烧,所以C错;只有D符合条件,故答案选D。

答案:

D

命题立意:

用推理的思维方法学习化学,加深巩固理解化学知识。

14.利用无色酚酞试液可以鉴别的一组溶液是()

A.BaCl2、H2SO4、HClB.NaOH、KOH、HCl

C.K2CO3、Na2CO3、HClD.NaCl、NaOH、HCl

解析:

A中三种溶液都不能使无色酚酞变色,无法鉴别,所以A错,B中NaOH、KOH两种溶液虽然能使无色酚酞变红,但无法再区分开,所以B错,C中K2CO3和Na2CO3),两种溶液都显碱性,都能使无色酚酞变红色,但再也不能区分开,所以C错,D中NaOH溶液能使无色酚酞变红色,NaCl、HCl两种溶液不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但是分别向两试管NaOH溶液(红色)中滴入NaCl、HCl两种溶液,滴HCl溶液的试管中红色逐渐消失,滴NaCl溶液的试管中红色不变,这样就逐一区分开了,故选D。

命题立意:

用无色酚酞试液鉴别溶液。

点评:

解决此类题的方法是根据酸碱盐的化学性质,通过实验现象,比较得出。

答案:

D

命题立意:

用无色酚酞试液鉴别溶液。

15.超导材料为具有零电阻及反磁性的性质,以Y2O3、BaCO3和CuO为原料经研磨烧结可合成一种高温超导物质Y2Ba4Cu6Ox,假设在研磨烧结过程中各元素的化合价无变化,则x的值为()

A.12B.13C.15D.26

解析:

根据Y2O3、BaCO3、CuO和化学式中各元素的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推断出Y的化合价为+3价,Ba的化合价为+2价,Cu的化合价为+2价;再根据化学式Y2Ba4+Cu6Ox及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推断出x为13,故选B。

答案:

B

命题立意:

根据化学式判断某元素的合化价。

第Ⅱ卷

二、填空题(本大题包括6小题,共31分)

16.(6分)用化学符号填空

(1)氩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某气体在空气中占78%(体积百分含量),表示出它的8个分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某种带一个单位负电荷的阴离子有9个质子,它可能是_____________;

(4)

两种离子形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是_______________;

(5)温度计中填充的金属是_________________;

(6)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因为氩气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只写出元素符号即可;

(2)空气中体积占78%的气体是氮气,8个分子是8N2;(3)带一个负电荷的阴离子有9个质子,说明得到了一个电子,即为氟离子或氢氧根离子,所以为F-或OH-,(4)从结构图上看出是氧离子和镁离子,再根据化学式的书写原则写出,为MgO;(5)温度计中填充的金属是水银,即汞,因汞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写出元素符号即可,为Hg;(6)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元素,即Al。

答案:

(1)Ar

(2)8N2(3)F-或OH-(4)MgO(5)Hg(6)Al

命题立意:

考查符号的书写及表示的意义。

17.(4分)有A、B、C、D、E五种物质,在常温下A、B、C是气体,D是黑色固体,E是液体;其中C和D内含同一种元素;B和E内含有同一种元素,A、C、E内含有同一种元素。

五种物质间的转变关系如下:

①E

A+B②A+D

C

根据以上回答问题:

(1)写出A、C的名称:

A_____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_____。

(2)C和D内含有的同一种元素的符号是_________________;A、C、E含有的同一种元素的符号是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由五种物质间的转变关系图及A、B、C、D、E的特性和C和D内含同一种元素,B和E含同一种元素看出,E是水,A是氧气,B是氢气,C是二氧化碳,D是碳。

答案:

(1)O2CO2

(2)CO

命题立意:

根据气体和固体、液体的特征,物质间的转化关系图推断物质的名称及所含相同的元素及元素符号的书写。

18.(5分)下列各组物质中均有一种物质的类别与其他三种物质不同,①CaO,Na2O,CO2,CuO;②S,C,P,Cu;③O2,MgCl2,Na2SO4,KNO3;④HCl,H2O,H2SO4,HNO3

(1)这四种物质依次是(填化学式):

①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

(2)这四种物质相互作用可生成一种新的物质,颜色为绿色,该物质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_.

解析:

(1)①组中,三种是金属氧化物,只有CO2是非金属氧化物,②组中,三种是非金属,Cu是金属,③组中,三种是盐,O2是单质;④组中,三种酸,H2O是氧化物。

(2)由CO2、O2、Cu、H2O相互作用生成一种物质,且颜色为绿色,说明是碱式碳酸铜或铜绿[Cu2(OH)2CO3)。

答案:

(1)①CO2②Cu③O2④H2O

(2)铜绿或碱式碳酸铜

命题立意:

考查物质的分类,物质的命名。

19.(4分)物质的用途一般都与物质的性质密切相关,某同学根据此规律进行归纳、整理,请你帮助他补充填空:

物质

性质→用途

活性炭

_____________→消除冰箱异味

氢气

可燃性→____________

解析:

活性炭能消除冰箱异味,利用了活性炭的吸附性。

氢气具有可燃性,燃烧时放出大量的热,所以可以做燃料。

答案:

吸附性做燃料

命题立意:

根据物质的性质,说出其用途,根据用途,说出性质。

20.(8分)请根据下表回答有关问题:

[除第

(2)题外,其余各小题均用序号填空]

序号

物质

醋酸

熟石灰

纯碱

化学式

CH3COOH

H2O

Ca(OH)2

Na2CO3

(1)表中的物质属于氧化物的是_____________;属于碱的是_____________;属于盐的是_____________。

(2)利用表中的物质作为反应物,写出符合下列要求的化学方程式。

①电解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制取氢氧化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要测定纯碱溶液的酸碱度,选用下列选项中_____________。

①无色酚酞试液②紫色石蕊试液③pH试纸

解析:

(1)根据氧化物、碱、盐的概念不难找出。

(2)“写、配、等、注”。

(3)溶液酸碱度的测试方法是用pH试纸。

答案:

(1)②③④

(2)①2H2O

2H2↑+O2↑

②Na2CO3+Ca(OH)2====CaCO3↓++2NaOH

(3)③

命题立意:

根据物质的名称、化学式给物质进行分类;书写化学反应方程式;测溶液酸碱度的方法。

21.(4分)下面是某同学对铁部分知识学习的过程。

(1)对铁制品生锈的情况调查:

调查内容

掉漆的自行车

裸露在混凝土

以外的钢筋

涂油的无锈铁钉

镀铬铁

质剪刀

铁制品锈蚀的情况

风吹雨淋,时间长了,掉漆的部分会生锈

时间长了钢筋

表面出现锈层

铁钉较长时

间仍不生锈

剪刀较长时间不生锈

①从调查中可知铁制品生锈的主要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提出下列保护铁资源的建议,其中正确的是_____________。

(填字母)

A.防止铁制品腐蚀B.回收利用废旧铁制品C.任意开采铁矿石

(2)通过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实验,来比较铁和铜的金属活动性强弱。

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根据题中给出的条件,推测出铁生锈的条件是铁与空气、水同时接触;为保护铁资源,应防止腐蚀,回收利用废铁;将铁放在硫酸铜溶液中,铁表面有红色物质析出,说明铁把铜置换出来了。

答案:

(1)①铁与潮湿的空气接触(或铁与空气和水接触;或铁与氧气和水接触)②AB

(2)Fe+CuSO4====FeSO4+Cu

命题立意:

考查金属铁的性质与防锈措施及有关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三、简答题(本大题包括4小题,共16分)

22.(6分)哪些事实说明空气中含有下列成分?

(1)_____________,说明空气中含有氧气。

(2)_____________,说明空气中含有水蒸气。

(3)_____________,说明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

解析:

(1)根据氧气能支持燃烧的性质。

(2)根据水蒸气遇冷凝结成水。

(3)CO2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答案:

(1)蜡烛可以在空气中燃烧

(2)从冰箱中拿出的矿泉水,在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后,瓶外壁上有水珠

(3)澄清石灰水在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后,表面出现一层白膜(以上各小题,符合题意的答案都可以)

命题立意:

有事实说明空气中含有氧气、水蒸气、二氧化碳。

23.(3分)经过学习我们可以初步认识到:

化学反应的快慢、现象、生成物等与反应物量的多少、反应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

请各举一例说明:

(1)使用催化剂,能改变化学反应的速率;

(2)反应物的量不同,生成物可能不同;

(3)反应物的量不同,反应现象可能不同。

解析:

(1)催化剂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

如给氯酸钾加热制氧气,加入MnO2;用双氧水制氧气,加入二氧化锰。

(2)碳完全燃烧,O2量要充足,生成CO2;碳不完燃烧,O2量不足,生成CO。

(3)硫在空气中燃烧,现象是发出淡蓝色火焰,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答案:

(1)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氧气,二氧化锰能改变氯酸钾的反应速率。

(2)C和O2反应时O2的量不同分别生成CO和CO2(3)S在空气中和在氧气中燃烧的火焰颜色不同。

命题立意:

考查学生对化学反应的快慢、现象、生成物等反应物的量的多少、条件的认识,综合能力的体现。

24.(3分)某地曾发生了一起亚硝酸钠中毒事件。

亚硝酸钠外观酷似食盐且有咸味,亚硝酸钠和食盐的有关资料如下:

项目

亚硝酸钠(NaNO2)

氯化钠(NaCl)

水溶性

易溶,在15℃时溶解度为81.5g

易溶,在15℃时溶解度为35.8g

熔点

271℃

801℃

沸点

320℃会分解,放出有臭味的气体

1413℃

跟稀盐酸作用

放出红棕色的气体NO2

不反应

(1)根据上表,请你写出亚硝酸钠的两个物理性质:

①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

(2)检验亚硝酸钠的方法可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物理性质是指熔点、沸点、水溶性等,说出两种即可;

(2)检验方法只需根据表中给的条件说出一种即可。

答案:

(1)①易溶于水②熔点271℃

(2)方法一:

取少量待测物质与稀盐酸反应,若有红棕色气体产生,则该物质为亚硝酸钠或方法二:

取待测物质加热到320℃以上,若有臭味气体产生,则该物质为亚硝酸钠

命题立意:

根据亚硝酸钠和氯化钠的水溶性、熔点、沸点、跟盐酸作用的现象,指出物理性质和检验方法,以防止亚硝酸钠中毒。

25.(4分)小明家是种植蔬菜的专业户,他学习了初三化学后告诉父母:

施用适量的氮肥可以使种植的蔬菜叶色浓绿。

因此,

(1)他建议其父母去买的氮肥是_____________。

(填字母)

A.碳酸氢铵[NH4HCO3]B.硫酸钾[K2SO4]C.磷矿粉[Ca3(PO4)2]

(2)他还告诫父母在施用氮肥的同时______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施用草木灰。

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他还建议父母经常向大棚中补充气体肥料CO2,目的是促进绿色植物的_____________________作用。

解析:

(1)硫酸钾是钾肥;磷矿粉是磷肥;只有碳酸氢铵含氦,是氮肥。

(2)氮肥和草木灰不能混合使用,因为草木灰溶液显碱性,与铵态氮肥混合后,易生成氢氧化铵,氢氧化铵不稳定,易分解,会降低肥效。

(3)光合作用吸收CO2,CO2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答案:

(1)A

(2)不能草木灰和他们买的氮肥混合使用会放出氨气,降低氮肥肥效

(3)光合

命题立意:

考查化学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四、实验与探究题(本大题包括3小题,共13分)

26.(6分)实验室中用氯酸钾受热分解制取氧气。

(1)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组装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请你从上图中选择所需的仪器(填序号并且注明仪器名称)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据图形和反应装置,写出仪器名称,完成方程式即可。

答案:

(1)2KClO3

2KCl+3O2↑

(2)a铁架台d试管g带橡胶塞的导管h酒精灯

命题立意:

考查实验室中用氯酸钾制氯气的反应原理和发生装置且据图回答仪器名称。

27.(4分)为探究CO2和NaOH确实发生了化学反应,某实验小组的同学设计出了下列4种实验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1)选择任意一种实验装置,简述出现的实验现象,解释产生该实验现象的原因:

选择的实验装置是______________。

实验现象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产生该实验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某同学质疑上述实验设计,该同学质疑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原实验的基础上,请你设计实验证明CO2和NaOH肯定发生了化学反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关键是分析出图中会发生的现象再解释原因;

(2)由于CO2溶于水,体积会减少;(3)因为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CO2与NaOH反应,生成Na2CO3。

答案:

(1)见命题立意,只需答一组。

(2)二氧化碳可能溶解于水,使气体的量减少,也可以出现类似的现象。

(3)往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作用后的液体中加入过量的稀盐酸,如果有无色无味的气体产生,说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已经发生了化学反应

命题立意:

根据所给的四组装置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探究水平,综合考查对CO2和NaOH是否反应以及会出现的现象和原因的解释。

装置

(1)

装置

(2)

装置(3)

装置(4)

实验现象

试管内液面上升烧怀内液面下降

软塑料瓶变瘪

气球胀大

烧杯内的水流入锥形瓶中

产生实验现象的原因

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使试管内气体压强减小,液体被压入试管中

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使塑料瓶内压强减小,大气压将软塑料瓶压瘪了

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使锥形瓶内气体减小,大气压使气球胀大

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使锥形瓶气体压强减小,大气压将液体压入锥形瓶

28.(3分)用来测定空气成分的方法很多,图1所示的是小明用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测定方法。

实验过程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