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应承担的生态责任.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665413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和谐社会应承担的生态责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和谐社会应承担的生态责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和谐社会应承担的生态责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和谐社会应承担的生态责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和谐社会应承担的生态责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和谐社会应承担的生态责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和谐社会应承担的生态责任.docx

《和谐社会应承担的生态责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和谐社会应承担的生态责任.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和谐社会应承担的生态责任.docx

和谐社会应承担的生态责任

和谐社会应承担的生态责任

  据2005年10月9日《中国青年报》报道:

从2005年起,长沙市政府将每年拿出370万元向市民“买生态”———在规定城市林业生态保护区域严禁破坏林地、采伐林木、捕猎野生动物和采集野生植物的同时,由政府每年向保护区域范围内的单位或个人提供一定数额的生态公益补偿金。

让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老百姓的利益得到了保障,同时在保护环境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买生态”,让长沙市政府真正地将生态保护的担子挑了起来,消除了百姓利益和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使环境保护和老百姓的利益兼顾。

从以上事件中可以看出,地方政府正在积极地响应党中央提出树立“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创建环境友好的和谐社会的号召。

而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政府的职能需要重新定位,把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保证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升为当今政府无可推卸的重大责任之一。

  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根据新时期我国社会发展的新要求、新趋势和新特点提出来的重大战略举措。

我们党所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

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小康社会。

和谐社会的目标指向是自然、社会与人和谐发展,这包含3个内涵:

一是人与社会的和谐,二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三是人与人的和谐。

对于当代中国来说,和谐社会就是经济和社会、城市与乡村、东中西部不同区域、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等关系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的社会。

我们应该有这样的共识:

一个和谐社会,既要造福当代,使人们不断得到利益,也要顾及后代,使后代有发展的空间、资源和物质基础。

要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保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2创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是重中之重

  在创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内涵中,人和自然的和谐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因为它是维护地球生命结构相对稳定的重要因素。

人和自然的关系,是在辩证发展中不断开辟前进的道路。

一方面是自然力作用于人,另一方面是人反作用于自然。

人的生产活动就是对自然的利用,这种生产活动总是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自然,其后果固然有影响自然界生态平衡的方面。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改变地理环境的能力将日益增强,然而,这种趋势也积累着巨大的隐患。

人与自然本是一个不可须臾分离的有机整体,与自然和谐相处、和谐发展是人类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必然要求。

优美环境既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又是人类向往和追求的目标。

经济繁荣、社会文明与环境优化是互为条件、相互促进的。

如果经济繁荣了,环境却恶化了,恶化了的环境就会制约经济的发展,繁荣的经济就不能持续。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长久的环境优化比暂时的经济繁荣更重要。

环境优化是经济繁荣、社会文明的基础,同时也是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目的。

人类破坏自然就是损害人类自己,改善自然就是发展人类自己。

  3我国当前的生态透支状况

  据研究表明:

中国经济增长中18%的GDP是依靠资源和生态环境的“透支”而获得的,这种代价至今仍存在于我们的经济发展之中。

据预测,到2030年,我国与全球荒漠化直接有关的指标———大陆度,同现在相比将提高%。

测算结果发现,我国年平均气温预计比现在增加~℃,海平面将上升10多㎝。

这些生态环境的变化将产生严重的后果:

年平均陆地总蒸发量比现在增加45~50亿m3;冬小麦播种期将比现在平均延迟~3d;旱地每年平均增加~万km2;生物多样性上,受威胁的植物物种将由目前的15%~20%增加到17%~22%;人均水资源由目前的2600m3下降到1850m3。

依赖于18%的生态透支增长起来的GDP让人们忧心。

对于这样的一个结果,一些地方政府盲目追求政绩,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是需要负主要责任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颁布实施1年多来,并没有取得期望的效果,未经环保部门审查就擅自开工建设的项目仍屡屡出现。

甚至一些官员为了“帽子”、“票子”,不惜违背经济规律,盲目上项目、办企业、搞投资,在一些严重污染环境或埋下生态破坏隐患的建设项目中,出现“先上车,后买票”现象;一些原本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或服务业方面很有优势的省市,却要向“重型化”转型;一些严重缺水的地区,却把大量耗水的冶金和化学工业确定为重点发展的支柱产业。

而那些不顾本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短期经济增长的做法也没有受到严肃追究。

再看看下面两组数据:

①2004年,全国共出动整治违法排污执法人员131万人次,检查企业60万家,取缔关闭违法排污企业6462家,限期治理6755家。

②2004年山西、河南、四川等12个省发生暴力抗法事件上百起,环境执法受阻事件4400余起。

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环境执法已经成为当今整治环境的“软肋”,这也正是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执行不力,社会公众缺乏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结果。

在我国,资源的生产率只相当于美国的1/10、日本的1/20、德国的1/6;能源利用率、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矿产资源总回收率分别比国外先进水平低10%、25%、20%。

有消息说,目前长江流域有90%的污水直排长江中,污水排放量达3t/s,年均污水排放量256亿t,直接威胁长江两岸人民的身体健康。

2005年3月,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预言:

中国膨胀的人口和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将使环境遭到破坏,促使民族生存空间收缩。

全国22个省市需要迁出亿人,除去自我能够接纳3000万人外,将有亿人沦为生态移民。

  4我国生态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之一

  对于人类破坏自然的行为,大自然已经开始了它的报复:

气候在变暖,冰川在消融,热带雨林在锐减,荒漠化在扩展,沙尘暴在增多,物种在减少,资源短缺,酸雨侵蚀铜铁桥梁,大气、淡水遭到严重污染……如果我们不及时醒悟,大自然的报复将会更加可怕。

2005年2月19日,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发表的重要讲话指出:

“大量事实表明,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和谐,往往会影响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

如果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人民的生产生活环境恶化,如果资源能源供应高度紧张、经济发展与资源能源矛盾尖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是难以实现的。

目前,我国的生态环境形势相当严峻,一些地方环境污染问题相当严重。

随着人口增多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还会更加突出。

由此必然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

”因此,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走符合中国国情、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道路,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选择。

而生态建设则是实现人和自然协调的重要措施,是构建和谐社会最重要、最根本的时代重任。

  5政府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生态责任

  实现人口数量和规模的“零增长”,实现物质和能量消耗速度的“零增长”,实现生态和环境恶化速度的“零增长”,这3个“零增长”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指标和我国政府要为之努力的目标。

因此,从这个立场来讲,政府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树立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在全社会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文化氛围和价值取向生态意识是环境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对生态知识及生态系统正常运转等的认知和维护心理,每个人应该培养的最基本也是最容易养成的环境意识。

他要求人们日常的生产、生活行为都要以维护大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为标准,进而对整个生态系统进行积极的维护和不破坏的行为。

良好的生态意识是发展生态文明的依托,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精神动力来源。

在树立公众环保意识方面,政府应做到:

首先,坚定不移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在提高GDP的同时,注意保护环境,坚决遏制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平衡的行为,政府要为公众树立良好的榜样,同时营造出提高公民生态保护意识的良好社会氛围。

其次,政府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宣传方式,包括新闻媒介、网络、公益广告等方式来宣传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普及环境科学和环保法律知识,从而提高人们自觉保护环境的意识,积极倡导“保护环境为荣,破坏环境为耻”的社会主义新风尚。

再次,政府还应该努力建立和完善一套行之有效的环境保护激励机制,一方面对保护环境有突出贡献的组织、企业、个人等进行表彰,另一方面对破坏环境、污染环境的行为做出严厉的惩罚,以此来促使整个社会遵守环保法律法规,让环境保护不再是一句空话。

第四,要在全社会培育和提高环保生态意识,特别要重视青少年的生态意识的培养和提高,懂得生态保护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和道德观,养成良好的生态道德行为习惯。

  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培养公众的生态责任,确保“代内公平”,保证“代际公平”今天,世界范围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已成为政治家、科学家以及广大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问题,因为它关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关乎人类的前途和命运。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如今正好赶上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但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已经给我国的生态造成了巨大的损害。

就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观而言,主张公平分配,不仅要保证“代内公平”,更重要的是要保证“代际公平”。

在可持续发展观的指导下,政府应该强调公民的生态责任,培养公民的生态责任感,对自己和他人的健康负责,对保护环境、宣传可持续发展承担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

这种责任感一旦树立起来,我国的生态建设将会得到每一个公民的大力支持和拥护,我国的生态法制建设也会得到公众的理解。

  加强生态法制建设,以法律的形式规范社会行为在市场经济体制趋于完善,法制建设逐步推进的今天,政府首先要把环境保护纳入法治进程的轨道,以法治为主的综合治理,应该说是当前环境问题解决的最优方案。

环境保护部门应该不断加大监督执法力度,一方面,执法者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增强法制观念,在环境执法时做到勇于执法、敢于执法、严格执法、依法执法;另一方面,在制度制定时充分地考虑到“制度防恶”,从源头上杜绝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的产生。

同时增进公民的环境守法意识。

对于人民群众环境守法意识的养成和提高,政府部门应该不断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对行政法、民法、经济法、刑法的实体化和具体化,让人们对切身利益的保护同环境保护联系起来,增进对环境问题的理解、关注和行动,进而将环境守法转化为一种自觉行为。

  大力发展生态科技,推行绿色产品,从生产和消费领域调节人们的生态行为a)要大力提高资源综合开发和回收利用率。

对资源开发要统筹规划,实现综合勘察、综合开发、综合利用;加强资源开采管理,健全资源勘察开发准入条件,改进资源开发利用方式,实现资源的保护性开发;加强对冶金、有色、电力、煤炭、化工、建材等废弃物产生量大、污染重的重点行业的管理。

b)要大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加强对钢铁、有色、电力、煤炭、石化、化工、建材等重点行业的能源、原材料、水等资源的消耗管理,实现能源的梯级利用、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努力提高资源的产出效益。

c)要大力回收和循环利用各种废旧资源。

积极推进废钢铁、废有色金属、粉煤灰、煤矸石、废轮胎、废电子产品、废旧机电产品、包装废弃物等的回收和循环利用;支持机械等废旧机电产品再制造;建立垃圾分类收集和分选系统,不断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加工和利用体系。

d)要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一是紧紧围绕发展循环经济,制定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规划,加快发展生态科技,集中解决制约循环经济发展的关键技术、重大装备、新的工艺流程。

二是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及其产品物耗低、能耗少,而且能生成新物质、新能源,潜力无限,效益巨大,应加快发展。

三是加快传统工业技术改造,面广量大的传统工业是高消耗、高排放的主体,应制定规划,分步实施,下决心用新技术、新工艺对传统工业进行改造,促使其升级换代,步入循环经济轨道。

四是加大资源再生技术的开发。

产品深度开发和资源再生利用技术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关键,政府要加大投入,组织攻关,力求尽快有所突破。

e)在推行绿色产品,倡导绿色消费方面,政府要加强宣传和教育,在公民心中树立起“绿色”观念,引导他们自觉地选择绿色产品,进行绿色消费。

首先,要倡导消费者在消费时选择未被污染或有助于公众健康的绿色产品;其次,要教育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注重对垃圾的处理,不造成环境污染;再次,要引导消费者转变消费观念,崇尚自然、追求健康,在追求生活舒适的同时,注重环保,节约资源和能源,实现可持续消费。

  确立环境保护目标,认真制定和实施环境保护计划2005年10月,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确立了我国环境保护的目标———到2010年,重点地区和城市的环境质量得到改善,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基本遏制。

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重点行业污染物排放强度明显下降,重点城市空气质量、城市集中饮用水水源和农村饮水水质、全国地表水水质和近岸海域海水水质有所好转,草原退化趋势有所控制,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修复面积有所增加,矿山环境明显改善,地下水超采及污染趋势减缓,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自然保护区等的生态功能基本稳定,村镇环境质量有所改善,确保核与辐射环境安全。

到2020年,环境质量和生态状况明显改善。

根据环保目标,地方政府应该根据当地环境的实际状况,认真制定环保计划,研究出切实可行的环保方案,确保2010、2020年我国环保目标的实现。

  6结语

  近年来,中央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在保护生态环境的问题上有法可依,各级地方政府也开展了大量的工作,出台了一些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规章制度,在发展生态产业方面取得了不小的成绩。

但是,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达到“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和谐,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政府只有真正主动积极的承担起生态管理的责任,在生态责任上实现从“无为”到“有为”的转变,才能推动生态现代化的发展,才能增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全面进步、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良性循环协调统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实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