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保定市唐县一中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摸底考试语文.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656632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7.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保定市唐县一中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摸底考试语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河北省保定市唐县一中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摸底考试语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河北省保定市唐县一中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摸底考试语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河北省保定市唐县一中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摸底考试语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河北省保定市唐县一中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摸底考试语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河北省保定市唐县一中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摸底考试语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河北省保定市唐县一中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摸底考试语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河北省保定市唐县一中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摸底考试语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河北省保定市唐县一中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摸底考试语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河北省保定市唐县一中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摸底考试语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河北省保定市唐县一中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摸底考试语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河北省保定市唐县一中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摸底考试语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河北省保定市唐县一中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摸底考试语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河北省保定市唐县一中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摸底考试语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北省保定市唐县一中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摸底考试语文.docx

《河北省保定市唐县一中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摸底考试语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保定市唐县一中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摸底考试语文.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河北省保定市唐县一中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摸底考试语文.docx

河北省保定市唐县一中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摸底考试语文

保定市唐县第一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摸底考试

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请把答案写在答题卷上

2.请在选考题三(文学类文本)、四(实用类文本)中任选一题作答。

第Ⅰ卷 阅读题(70分)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上世纪六十年代,在山东出土了一件龙山文化时期的空足白陶鬶。

它的基本器型特点是,有一个从颈部向上延伸的长而大的流,有两前一后三个中空的足,还有一个连接颈部与后足的把手。

流,本来指水道,引申指容器内液体倒出时所经由的嘴,是一种在6000多年前仰韶文化时期就出现的工艺。

流的功用,是能比较方便地把液态的东西倒进某处。

不过,仰韶文化时期的流都是横出的,不像这件从颈部延伸出来。

这件陶器的口部没有盖子,如果用来盛酒或其他散发气味的液体,气味就容易逸失,据此可以判定它是盛水的器物。

陶器上有三个中空足,这种中空足出现的时代要比实心足晚得多,最初是为煮饭的鼎设计的,目的是扩大受热的面积,节省薪柴的用费,后来才应用在烧水的陶器上。

在扩大受热面积以后,出于减少整体热量损失的考虑,人们又渐渐缩小陶器的口部,以至于形成明显的器身与颈部之分;同时为了方便倾倒,就延伸口部成流,最终成为这件陶器的长直筒形式。

在古代,人们一直饮用河中井中的生水,5000年前龙山文化时期的人们却已经用火来烧水,这意味着什么呢?

把水烧沸,就可以杀死水中的微生物,减少疾病的发生。

在今天,这是人人都懂的道理:

但在古代,却应该视之为一种革命性的观念。

这类陶常普遍发现于龙山文化时期的遗址,说明当时人们已经普遍用它烧开水,已经初步掌握了一些预防疾病的知识。

很多动物有天然的本能,知道利用某些植物可以治疗身体创伤。

同样,在远古时期人类就已经能够有意识地采用草药敷治某些外伤。

这是因为常见的外伤病症清楚,借助经验就可以判断并进行治疗。

但如果是内科疾病,看不见摸不着,远古的人们难以找到发病的原因,就无法对症下药。

一般认为,只有当人们对内科疾病有了认识,并能遵循一定的方针治疗时,才可以说该时代已经有了医学的萌芽。

对饮水进行消毒不属于外科的范围,是预防内科疾病的行为,因此似乎可以认为它是中国古代医学的萌芽。

后来,陶常的口被人们封起来,只留下一个小小的管状流,最终为一种称为“盉”的新器型所取代。

在公元前2000年以后,就再也见不到类似空足白陶鬶的器物了。

(摘编自许进雄《文物小讲》)

1.下列关于空足白陶湾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空足白陶湾的流从颈部向上延伸,有这种流的陶鬶在6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己经可以见到。

B.空足白陶鬶的口部没有盖子,不利于保持酒或其他液体的气味,所以它应该是用来盛水的容器。

C.空足白陶鬶上应用了中空足的设计,这与鼎的中空足一样,目的就是扩大受热的面积,节省燃料。

D.空足白陶鬶颈部的长直筒形状,是人们为了减少加热过程中热量的损失,缩小陶器的口部而形成的。

2.下列对于龙山文化时期用火烧水的意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把水加热至沸腾,能够杀死水中的有害微生物,从而大大减少人们患病的可能。

B. 龙山文化时期用火烧水的现象较普遍,说明当时人们大多有对饮水进行消毒的意识。

C. 内科疾病看不见摸不着,难以找到发病原因,用火烧水则表明已经找到内科病因。

D. 用火烧水体现了古人对内科疾病己有一定的认识,这可能是中国古代医学的萌芽。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陶鬶的流从颈部向上延伸出来,与横出的流相比,虽器型有别,但功用相同。

B. 从实心足到中空足,是为了扩大受热面积,从横出的流到小小的管状流,也是如此。

C. 盉取代陶鬶,在保温、防尘,以及防止气味逸失等性能方面有一定的改善。

D.空足自陶瓷这样的器型从开始流行到不再使用,时间大概延续了1000年左右。

二、古诗文阅读(36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共19分)

陈瑄列传

  陈瑄,字彦纯,合肥人。

瑄少从大将军幕,以射雁见称。

  永乐元年命瑄充总兵官,总督海运,输粟四十九万余石,饷北京及辽东。

  宋礼既治会通河成,朝廷议罢海运,仍以瑄董漕运。

议造浅船二千余艘,初运二百万石,浸至五百石,国用以饶。

时江南漕舟抵淮安,率陆运过坝,逾淮达清河,劳费其钜。

十三年,瑄用故老言,自淮安城西管家湖,凿渠二十里,为清江浦,导湖水入淮,筑四闸以时宣泄。

又缘湖十里筑堤引舟,由是漕舟直达于河,省费不訾。

其后复濬徐州至济宁河。

又以吕梁洪险恶,于西别凿一渠,置二闸,蓄水通漕。

又筑沛县刁阳湖、济宁南旺湖长堤,开泰州白塔河通大江。

又筑高邮湖堤,于堤内凿渠四十里,避风涛之险。

又自淮至临清,相水势置闸四十有七,作常盈仓四十区于淮上,及徐州、临清、通州皆置仓,便转输。

虑漕舟胶浅,自淮至通州置舍五百六十八,舍置卒,导舟避浅。

复缘河堤凿井树木,以便行人。

凡所规画,精密宏远,身理漕河者三十年,举无遗策。

  宣宗即位,命守淮安,督漕运如故。

宣德四年言:

“济宁以北,自长沟至枣林淤塞,计用十二万人疏濬,半月可成。

”帝念瑄久劳,命尚书黄福往同经理。

六年,瑄言:

“岁运粮用军十二万人,频年劳苦。

乞于苏、松诸郡及江西、浙江、湖广别佥民丁,又于军多卫所佥军,通为二十四万人,分番迭运。

又江南之民,运粮赴临清、淮安、徐州,往返一年,失误农业,而湖广、江西、浙江及苏、松、安庆军士,每岁以空舟赴淮安载粮。

若令江南民拔粮与附近卫所,官军运载至京,量给耗米及道里费,则军民交便。

”帝命黄福及侍郎王佐议行之。

更民运为兑运,自此始也。

八年十月卒于官,年六十有九。

追封平江侯,赠太保,谥恭襄。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仍以瑄董漕运         董:

督察

  B.相水势置闸四十有七   相:

省视,察看

  C.命尚书黄福往同经理   经理:

处理,料理

  D.往返一年,失误农业   失误:

疏忽

  5.以下六句话分别编成四组,全部是陈瑄治理漕运的具体做法的一组是()(3分)

  ①凿渠二十里,为清江浦,导湖水入淮②作常盈仓四十区于淮上③自淮至通州置舍五百六十八④缘湖十里筑堤引舟⑤更民运为兑运⑥濬河有德于民

  A.①③⑤B.②④⑥

  C.①②④D.③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陈瑄总督海运时,成效卓著;后来管理漕运,更是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业。

为便利漕运,先后开凿了会通河、清江浦、白塔河等。

  B.为了节省漕运的费用,陈瑄采纳年高而见识广的人的建议,开凿了二十里长的清江浦,引湖水进入淮河,并修闸筑堤,从此,漕运船只可以直达黄河。

C.陈瑄治理漕运,筹划周密:

设置水闸,利于船只通行;建造粮仓,用于转运粮食;设馆置卒,避免船只搁浅;凿井植树,方便行路之人。

D.陈瑄镇守淮安期间,向宣宗皇帝进言,建议变民运为兑运,认为这样可节省人力财力,既方便军士,也便利百姓。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时江南漕舟抵淮安,率陆运过坝,逾淮达清河,劳费其钜。

  

(2)凡所规画,精密宏远,身理漕河者三十年,举无遗策。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11分)

村 晚                                 茅塘马上

雷震                                     贺铸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壮图忽忽负当年,回羡农儿过我贤。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水落陂塘秋日薄,仰眠牛背看青天。

8.两首诗均有“落日”意象,你认为这一意象在哪首诗中呈现得更有意境?

结合相关诗句简要赏析。

(5分)

9.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

请概括说明。

(6分)

(三)名句默写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只选3小题)

(1)夫仁者,              ,               。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论语》)

(2)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              。

                ,受物之汶汶者乎?

(《楚辞》)

(3)寄蜉蝣于天地,                   ,                      ,羡长江之无穷。

《苏轼《赤壁赋》》

(4)执手相看泪眼,                  。

念去去、千里烟波,                 。

(柳永《雨霖铃》)

(5)              ,似曾相识燕归来。

              。

     (晏殊《浣溪沙》)

 

乙 选考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马裤先生 老舍

火车在北平东站还没开,同屋那位睡上铺的穿马裤,戴平光眼镜,青缎子洋服上身,胸袋插着小楷羊毫,足蹬青绒快靴的先生发了问:

“你也是从北平上车?

”很和气的。

火车还没动呢,不从北平上车,由哪儿呢?

我只好反攻了:

“你从哪儿上车?

”他没言语。

看了看铺位,用尽全身的力气喊了声:

“茶房!

茶房跑来了。

“拿毯子!

”马裤先生喊。

“请少待一会儿,先生。

”茶房很和气地说。

马裤先生用食指挖了鼻孔一下,别无动作。

荼房刚走开两步。

“茶房!

”这次连火车好似都震得直动。

茶房像旋风似的转过身来。

“拿枕头!

“先生,您等我忙过这会儿去,毯子和枕头就一齐全到。

”茶房说得很快,可依然是很和气。

茶房看马裤先生没任何表示,刚转过身去要走,这次火车确是哗啦了半天,“茶房!

”茶房差点吓了个跟头,赶紧转回身来。

“拿茶!

“先生请略微等一等,一开车茶水就来。

马裤先生没任何的表示。

茶房故意地笑了笑,然后搭讪着慢慢地转身,腿刚预备好要走,背后打了个霹雳,“茶房!

茶房不是假装没听见,便是耳朵已经震聋,竞自快步走开。

“茶房!

茶房!

茶房!

”马裤先生连喊,一声比一声高。

站台上送客的跑过一群来,以为

车上失了火,要不然便是出了人命。

茶房始终没回头。

马裤先生又挖了鼻孔一下,坐在我床上。

“你坐二等?

”这是问我呢。

我又毛了,我确是买的二等,难道上错了车?

“你呢?

”我问。

“二等。

快开车了吧?

荼房!

他站起来,数他的行李,一共八件,全堆在另一卧铺上。

数了两次,又说了话,“你的行李呢?

”“我没有行李。

“呕?

”他确是吓了一跳,好像坐车不带行李是大逆不道似的。

“早知道,我那四只皮箱也可以不打行李票了!

茶房从门前走过。

“茶房!

拿手巾把!

”“等等。

”茶房似乎下了抵抗的决心。

马裤先生把领带解开,摘下领子来,分别挂在铁钩上:

所有的钩子都被占了,他的帽子,大衣,已占了两个。

车开了。

他爬上了上铺,在我的头上脱靴子,并且击打靴底上的土。

枕着个手提箱,车还没到永定门,他睡着了。

我心中安坦了许多。

到了丰台,车还没停住,上面出了声,“茶房!

”没等茶房答应,他又睡着了;大概这次是梦话。

过了丰台,大概还没到廊坊,上面又打了雷,“茶房!

茶房来了,眉毛拧得好像要把谁吃了才痛快。

“干吗?

先—生—”

“拿茶!

“好吧!

”茶房的眉毛拧得直往下落毛。

“不要茶,要一壶开水!

“好啦!

马裤先生又入了梦乡,呼声只比“荼房”小一点。

有时呼声低一点,用咬牙来补上。

有趣!

到了天津。

又上来些旅客。

马裤先生出去,呆呆地立在走廊中间,专为阻碍来往的旅客与脚夫。

忽然用力挖了鼻孔一下,走了。

下了车,看看梨,没买;看看报,没买。

又上来了,向我招呼了声,“天津,唉?

”我没言语。

他向自己说:

“问问茶房,”紧跟着一个雷,“茶房!

”我后悔了,赶紧地说:

“是天津,没错儿。

“总得问问茶房。

茶房!

”我笑了,没法再忍住。

车好容易又从天津开走。

刚一开车,茶房给马裤先生拿来头一份毯子枕头和手巾把。

马裤先生用手巾把耳孔鼻孔全钻得到家,这一把手巾擦了至少有一刻钟,最后用手巾擦了擦手提箱上的土。

我给他数着,从老站到总站的十来分钟之间,他又喊了四五十声茶房。

茶房只来了一次,他的问题是火车向哪面走呢?

茶房的回答是不知道;于是又引起他的建议,车上总该有人知道,茶房应当负责去问。

茶房说,连驶车的也不晓得东西南北。

于是他几乎变了颜色,万一车走迷了路?

!

茶房没再回答,可是又掉了几根眉毛。

他又睡了,这次是在头上摔了摔袜子,可是一口痰并没往下唾,而是照顾了车项。

我的目的地是德州,天将亮就到了。

谢天谢地!

我雇好车,进了城,还清清楚楚地听见:

“茶房!

一个多礼拜了,我还惦记着茶房的眉毛呢。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这篇小说以戏谑、夸张的漫画式手法,描写了马裤先生在火车上的经历,故事虽然简单,但情节曲折、紧张,极富戏剧性。

B.小说善于运用生动形象的细节表现人物内心的情感,茶房对马裤先生的不满,就是通过茶房眉毛的细微变化表现出来的。

C.马裤先生一上火车就向茶房要手巾把,一把手巾擦了至少有一刻钟,是因为马裤先生作为一名知识分子,比较讲究卫生。

D.“一个多礼拜了,我还惦记着茶房的眉毛呢。

”这样结尾既表达了“我”对茶房的同情,也为小说画上了一个幽默的句号。

E.强烈、鲜明的对比是这篇小说最突出的特色,马裤先生看起来不合常理的言行,就是通过“我”的言行反衬出来的。

(2)小说开头第一段就描写马裤先生的衣着言行,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

请简要分析。

(6分)

答:

 (3)马裤先生有哪些性格特点?

请简要分析。

(6分)

答:

(4)有人认为,小说中的“我”也有人性弱点,你同意这种观点吗?

谈谈你的具体理由。

(8分)

答: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

12.阅读下面文章,完成文后

(1)-(4)题。

(25分)

金克木:

小学毕业的大学教授?

张建安

   1939年,湖南大学文学院急需法文教师,到处寻找,但没有合适的人选。

英文老师陈世骧推荐:

“我有个朋友,虽然没有上过大学,但法文水平很高,可以当法文老师。

   陈世骧推荐的是金克木。

论学历,金克木只是小学毕业,但陈世骧说金克木在中学里教过英文,从初一到高一四个班的课都由他教,教学效果非常好;他不仅英文好,而且法文水平也好,足以胜任大学教师一职。

   为了证明自己的看法,陈世骧拿出北大外籍教授、法国人邵可侣所著的《大学初级法文》,翻开里面的法文序言,序言中赫然写着金克木对此书的贡献。

   邵奇侣是法语教学中的权威人士,而《大学初级法文》则是中国最高学府北京大学的教科书。

既然邵可侣都认可金克木,金克木又亲自参与了教科书的编订,而且湖南大学里实在找不出合适的人选,所以院里最终决定聘任金克木。

   1930年,18岁的金克木到北平求学时还不懂英语,靠着好奇心和钻劲,凭借几本英语工具书,又找了一位要学费不高的私人老师,他便在很短的时间内看懂了英文原版书《少年维特之烦恼》《阿狄生文报捃华》,英语水平突飞猛进。

也是同样的方式,金克木又在很短的时间内学会了世界语。

1933年,金克木去北京大学旁听邵可侣的法文课,得到邵可侣的赏识,学习效果非常好。

之后,金克木整理并校订邵可侣的讲义,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就是《大学初级法文》。

邵可侣在法文序中特地提到了金克木的贡献。

金克木没想到,这便是他当大学老师的敲门砖。

   当陈世骧得知教学课本并不是邵可侣编的那本,而且学校还要求用英文讲法文时,陈世骧生怕自己推荐的人无法胜任,所以,在金克木上第一堂课时,他在外面听了半天。

金克木一点也不知道,他只是顺顺利利地教好一堂又一堂课,其教学质量得到学校的认可和学生们的欢迎。

这应该很富传奇色彩吧。

就像金克木所说:

“恐怕暗中听我上课的不止他一个。

谁能相信一个没出过国的年轻人竟能对大学生用英语教法语,并做中国话解释呢?

   1941年到1946年,金克木在印度工作和学习。

他没去哪个大学进修,但有缘到释迦牟尼“初转法轮”的鹿野苑,住香客房间,与僧侣为伍,在寺庙中饱读佛教典籍。

他再一次进入一个全新的天地,对梵文和佛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并最终得到已归隐的法喜老居士的真传。

法喜老居士曾在印度的大学教书,又被聘为哈佛大学教授。

许多人慕名向他学巴利语、学佛教,但从没有人找他学梵文。

金克木是他唯一的梵文学生,他倾全力将自己的学问传给了金克木。

金克木曾在《父与子》一文中提到当时的教学:

“熟悉了以后,白天也让我去,两人在大炕上盘腿坐着对话。

他很少戴上老花眼镜查书。

先是我念、我讲、我问,他接下去,随口背诵,讲解,引证,提出疑难,最后互相讨论。

”在这样的学习中,金克木精通了梵文和佛典。

当他1946年回国时,他其实已成为中国某些领域中的“稀缺人才”。

   吴宓当时是武汉大学外语系教授兼系主任,同时又是校务委员会委员,其学问及人品是学界普遍推崇的。

吴宓很看重金克木,马上向武汉大学推荐。

但吴宓也没想到,他推荐金克木到外文系教梵文,而文学院院长刘永济却把金克木安排在哲学系教印度哲学。

   原因跟金克木第一次当大学老师一样——当时武汉大学也找不到教印度哲学的合适人选,而这门课程又是必修课,金克木正好填补这一空缺。

   吴宓不放心了,他十分认真地对金克木说:

“你教语言、文学,我有信心。

到哲学系去,我不放心。

”金克木回答:

“到哲学系对我更合适。

因为我觉得,除汤用彤先生等几个人以外,不知道还有谁能应用直接资料讲佛教以外的印度哲学,而且能联系、比较中国和欧洲的哲学。

何况我刚在印度待过几年,多少了解一点本土及世界研究印度哲学的情况,又花过工夫翻阅汉译佛典,所以自以为有把握。

   吴宓仍不放心,于是也像陈世骧一样,在教室外听了金克木的第一堂课。

   从此,金克木一直在大学里教书,从武汉大学到北京大学,跻身中国最优秀的教授行列。

       (摘编自《情感读本》2011年9月下)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虽然只有小学毕业,没读过一天大学,但金克木先生完全凭自学精通了英语、世界语、法语和梵文,并且还到大学任教,跻身中国最优秀的教授行列,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

   B.金克木只是邵可侣法文课的旁听生,但邵可侣所著的《大学初级法文》一书却源于金克木整理并校订的讲义,这足以证明金克木在语言方面的过人天分以及他所付出的巨大努力。

 C.金克木能够到大学教书,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陈世骧和吴宓的推荐,但即使如此,他们都分别偷听了金克木的第一堂课,说明他们也是只闻其名,对金克木的学术水平并不真正了解。

 D.在印度寺庙中饱读佛教典籍,加上法喜老居士的倾力教授,使得金克木先生不仅精通梵文和佛典,对佛教以外的印度哲学也很在行,他甚至觉得到哲学系讲课更合适。

 E.无论是被要求用英文讲法文,还是被安排去讲深奥的印度哲学,金克木都欣然接受,并且自信满满,他的讲课也受到学生们的欢迎。

所以称他为中国某些领域中的“稀缺人才”绝非溢美之辞。

(2)结合文本,谈谈“跻身中国最优秀教授行列”的金克木先生取得了哪些成就?

(6分)

(3)根据全文,概括金克木先生成为精通英语、世界语、法语等多种语言的大师和国内某些领域中“稀缺人才”的主要原因。

(6分)

(4)金克木先生的传奇经历在今天能否复制?

结合文本联系现实生活,谈谈你的看法。

(8分)

第Ⅱ卷表达题(80分)

五、语言文字应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他在英语国家工作一年,不但进一步提高了英语交际能力,还参加过相关机构组织的阿拉伯语培训,掌握了阿拉伯语的基础应用。

B、建立监督机制非常重要,企业对制度的决策、出台、执行到取得成效的每个环节都纳入监督的范围,就能切实有效地增强执行力。

C、她对公益活动很有热情,并将这份热情带个了她所从事的产品策划和品牌推广工作中去,为公司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做出了贡献。

D、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还在持续,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深化,如何缓解就业压力已成为世界各国最大的难题。

1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无误的一项是

  A.“我亲爱的孩子,”大鱼说:

“这两者是不能并存的。

  B.在这横跨中国西部的“户外采风”中,东方遭遇了意想不到的困难:

酷暑、严寒、狂风、暴雨、沙尘等……越向西就越是人烟稀少,东方不得不经常风餐露宿。

  C.黄莺儿羞涩地躲在绿柳深处,唱着婉转动听的歌曲;花喜鹊高兴地站在高枝上,向人们报告着激动人心的喜讯。

  D.《红色歌曲,唱响津城》活动,表达了天津人民对红色历史的缅怀,对革命英雄的崇敬,对幸福生活的赞美。

1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A.那时,洋人凭借领事裁判权画地为牢,在自己的地盘里盖洋房,开洋行,走私鸦片,贩卖军火等。

B.李先生的义举使这件众望所归的珍贵文物,在海外漂流60多年后又回到祖国的怀抱。

C.1978年的夏季,文学开始复苏。

当《班主任》《伤痕》等一批文学作品出现时,一向沉稳的严文井拍案而起,兴奋得几乎大呼大叫。

D.广大读者十分关心这一事件如何了结,希望有关部门能尽快把问题真正查个水落石出,并作出处理。

16、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据中央电视台报道,今年台湾的大学录取率创下了96.28%新高,录取分数也跌到了新低。

数据显示,总计四科(共400分)最低录取分数为18.47分,也就是说,高中生只要平均一科考到4.7分就能上大学。

因为没有最低门槛,有的学校甚至透露,就算考零分也能读大学。

对此,人们议论纷纷,褒贬不一。

请谈你的观点,并简要陈述理由,不超过100字。

1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5分)

①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论语·里仁》)

②闻道者,必真知而笃信之,吾辈自己不能自信,心中已无把握,焉能闻道?

(《曾文正公全集》)

简要分析上述两段文字所体现的精神,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理解。

字数200字左右。

(6分)

答: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60分)

   有一天,一群人带着一个妇人来到耶稣面前。

对耶稣说:

“这妇人犯了奸淫之罪,应被乱石砸死。

   耶稣沉思片刻,对前来问罪的人群说:

“这妇人确实犯下了奸淫罪,你们应当处死她。

但是,唯一能来处置她的人,应该是从没有犯过任何错误的人。

只有这样的人,才有权力惩罚她。

”人们听了耶稣的话之后都不说话,随后便慢慢散去。

之后,耶稣面对这个犯了奸淫之罪的妇人说道:

“这些人没有将你处死,并不说明你没有错。

你要痛改前非,以免再犯。

”妇人在认识到自己的罪行后,耶稣就将她放走了。

请把握此材料的主题,确定立意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或记叙文。

字数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1.A   2.C    3.B

二、古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

4.D【解析】失误:

耽误。

5.C【解析】⑤是陈瑄建议,⑥是评价,不是做法。

6.A【解析】会通河是宋礼开凿的,而非陈瑄。

7.

(1)当时江南漕运的船只到达淮安,都是通过陆路运输翻过大坝,越过淮河到达清河,耗费的人力财力很大。

(2)凡是他筹划安排的事情,都体现了他的精心严密、眼光长远,他亲自治理漕河三十年,从没有失策过

(二)古代诗歌阅读

8.第一首更好,作者勾勒出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山村晚景图:

火红的夕阳好象被山口衔住一样,日影倒映在尚有凉意的池水涟漪中。

诗人把池塘、远山、落日三者有机地融合起来,呈现出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