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下册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教案 华东师大版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657066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471.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历史下册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教案 华东师大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高一历史下册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教案 华东师大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高一历史下册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教案 华东师大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高一历史下册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教案 华东师大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高一历史下册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教案 华东师大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高一历史下册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教案 华东师大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高一历史下册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教案 华东师大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高一历史下册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教案 华东师大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高一历史下册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教案 华东师大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高一历史下册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教案 华东师大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高一历史下册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教案 华东师大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高一历史下册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教案 华东师大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高一历史下册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教案 华东师大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高一历史下册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教案 华东师大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高一历史下册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教案 华东师大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高一历史下册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教案 华东师大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高一历史下册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教案 华东师大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高一历史下册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教案 华东师大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高一历史下册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教案 华东师大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高一历史下册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教案 华东师大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历史下册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教案 华东师大版Word文档格式.docx

《高一历史下册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教案 华东师大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历史下册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教案 华东师大版Word文档格式.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一历史下册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教案 华东师大版Word文档格式.docx

【看图思考】你认为图片一所示的新石器时代的工具与原始农耕的产生有什么关系?

(启发学生思考生产工具的进步发展对社会生产力,乃至农业起源的影响。

生产工具

形状

用途

旧石器时代

打制石器

较粗糙

用于采集、狩猎

新石器时代

磨制石器

精细尖锐

用于农耕生活

【总结】生产工具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为农业的起源提供了物质基础。

2、时间:

距今1万年前后。

3、内容:

栽培谷物和驯养牲畜。

【强调】原始农耕的出现(也叫做农业革命)标志着人类历史上实现了第一

次伟大的经济变革,是人类文明诞生的基础。

4、 

中国特色:

1、中国是最早的农业起源地之一。

2、南稻北粟、同时出现、南北并立。

3、黍、稷、大豆

【思考讨论】农业生产的产生给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哪些影响?

人类生活进入到农耕聚落阶段。

经过上述思考讨论后,可直接过渡到练习与测评第一题的交流分析。

练习与测评1:

农业的起源有什么意义?

对于中华民族历史的发展有哪些重大影响?

•意义:

农业的起源,使人类不再单纯依靠采集与渔猎谋生,谷物种植、家畜饲养等劳动具有了生产经济的性质。

农业为人们提供了可以持续生产的食物来源,比较稳定的居住有了保障。

随着生产能力的提高和人口的增加,人们聚族定居,形成最初的农耕聚落。

•影响:

农业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基础,中国以农业立国,农业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中国古代的重农思想,农业哲学,农业科学技术,农事节日习俗,饮食文化以及田园诗等。

5、典型——姜寨遗址

图片2:

【读图分析】姜寨遗址给我们提供了哪些历史信息?

(此题让学生直接分析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先简介姜寨遗址的基本考古信息,在此基础上通过启发提问的方式,帮助学生思考和回答。

姜寨遗址的基本考古信息:

20世纪中国百项考古大发现之一。

布局:

中间为公共墓地,四周有五个单元的房子,各有一大房子,2、3处中等房子,10几处小型房子组成。

所有房屋门都朝向中心的墓地。

【问题一】:

姜寨遗址的布局有什么特点?

紧密的、内向的、较封闭的氏族聚居布局

【问题二】:

这样紧密、内向的聚居布局,你认为其居民构成应该是怎样的?

维系这些居民的纽带(关系)是什么?

血缘为纽带的氏族部落

【问题三】:

请你推测一下,这些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情况是怎么样的?

生产资料公有、集体劳动、共同消费

【总结】农村聚落生活的特点:

●内向的氏族聚居布局;

●血缘为纽带,是向心力很强的生产单位。

●生产资料公有、集体劳动、共同消费。

●是一个集体生产、平均分配的血缘共同体,还处在农业起源的最初阶段。

二、中华文明的起源

1、神话传说中的历史

(一)神话传说:

上古时代的历史记忆常常是以神话传说的形式保存下来。

结合练习与测评2:

为什么上古时代的历史记忆常常是以神话传说的形式保存下来?

•神话:

在远古时代,由于生产力的水平很低,人对自然的认识是有限的,往往借助想像去解释周围的自然现象和生活现象,这样就产生了神话。

•传说:

依口耳相传所描述的远古历史时代。

在文字记载出现之前,历史靠世世代代的讲述而流传。

这些内容后被文字记录下来,成为文献中的古史传说。

•中国古代文献里有丰富的古史传说内容,从中可看出中国原始时代大概的社会面貌和发展变化。

【探究】:

从教材提到的神话传说中,寻找历史的影子。

①盘古的传说提出了宇宙起源和人类起源问题,超出了人们认知的水平和范围,只能是一些神话式的猜想。

女娲的传说,以兄妹为妻,和大洪水等,已经包涵着对远古史实的模糊记忆。

② 

有巢氏传说中巢居的发明者。

据说他教民构木为巢,居于树上,以避野兽侵袭。

反映了中国原始时代巢居的情况。

③ 

燧人氏传说中中国上古时代第一个人工取火发明者。

相传远古人“茹毛饮血”,他钻木取火,教民以熟食,从而减少了疾病。

反映了中国原始时代古人从使用自然火发展到人工取火的情况。

④伏羲氏传说中人类始祖。

相传他与其妹女娲氏婚配而生育了人类。

又传他教民结网以进行渔猎和畜牧。

又传他始创八卦。

⑤神农氏远古传说时代部落首领,反映的是一个已经发明了农耕的时代。

据传后期他发明了农业,制作耒、耒吕,教民耕稼;

又遍尝百草,发现药材,以医民疾。

又发明治陶术,初制衣裳,对远古文化作出巨大贡献。

炎帝为其后裔。

一说炎帝即是神农。

⑥炎帝上古传说时代部落首领。

传说与黄帝是兄弟,长于姜水(渭水支流,今陕西岐山东),向东发展。

相传他侵陵诸侯,黄帝与之伐于阪泉(今河北涿鹿东南)之野,三战,黄帝得胜,遂与黄帝结为联盟。

此时蚩尤人生乱,黄帝与他联合大败蚩尤于涿鹿,蚩尤被杀。

后世将炎、黄并称,是华夏族之祖。

⑦ 

黄帝中国古史传说中的华夏族始祖,一般将共列为五帝之首。

相传曾与炎帝战於阪泉之野,经三次大战而使炎帝归服。

蚩尤作乱时,黄帝向各个诸侯征集军队,与蚩尤战於涿鹿之野,擒杀蚩尤。

古代的许多发明创造常归之其名下,穿井,服牛乘马,制作杵臼、弓矢、舟船等生产技术,以及制作衣裳、旃冕、扉履等皆为其发明,作甲子干支、占日月、算数、造律历、制笙竽、造医药、创文字等,均是黄帝之功。

他可能是上古时期黄帝族的杰出首领,对中国上古历史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2、考古发掘中的历史

(通过启发提问的方式,结合不断给出的相关材料,引导学生分析给出自己的答案。

对比姜寨遗址中央的公共墓地,以及仰韶文化、大汶口晚期墓葬,你能得到什么历史信息?

早期社会原始平等的关系已经被破坏,私有制出现。

【材料一】:

考古人员在对蒙城县尉迟寺史前遗址同时发现的两座成人墓葬进行清理时,惊奇地发现,同是在大汶口时期的两个成人墓葬,不仅随葬品不同,而且连所埋葬的位置也有区别。

考古工作者在东南部探方发现的一个成人墓葬,在目前已经揭露的20件随葬品中,不仅有高规格的蛋壳陶黑陶高柄杯、浅盘高圈豆,还有精致的长颈背水壶等器物。

但在另一个属于同一文化层的成人墓葬,却于此形成了很大的反差。

这个墓葬位于北部的探方中,通过对其进行发掘可以看出,除了一副骨架之外,没有任何的随葬品。

——内容修改自中国蒙城网

贵贱有别、高下有序的社会等级已经存在。

【材料二】:

在大汶口墓地,发现了玉铲、玉锛、玉凿、玉指环、玉臂环、玉笄和玉管饰等;

在江苏新沂花厅大汶口文化墓葬中,出土了150件(组)玉器,有琮、琮形锥状器、琮形管、锥、耳坠、串饰、镯、环、瑗、指环、佩、柄饰、珠、管等。

安徽含山凌家滩大汶口文化墓地,在三次发掘中出土文物约1200件,其中玉器约600多件,占出土文物总数的50%以上。

最多的M4,一座墓内出土玉器达96件。

最引人注目的当然还是玉龟,在玉龟的背甲和腹甲之间,还夹有一件八卦图。

玉版龟书的发现,并非是一种偶然现象,而是当时卜巫文化的一种反映。

说明玉龟已非一般的装饰品,而是被人们赋予了特殊的含义,并与人们的宗教活动息息相关。

玉龟、玉版和其他如玉龙、玉鹰、玉人等,仅集中出土于少数特殊人物的墓葬中,反映了特定的等级、地位、观念、意识和信仰。

——内容修改自新疆人文网toxinjiang

【材料三】:

阿善遗址的发掘结果震惊了国内考古界:

在1070平方米范围内,共发现新石器时代的房址24座、窖穴240个,出土了各类文物1600余件。

还发现了围绕原始村落砌筑的石砌围墙2200米。

1983年又发现了大型祭坛一处。

种种迹象表明:

距今5000多年的原始先民们竟然有了城池的概念,阿善遗址宛若一座雏形城市,早早屹立在了黄河北端的肥沃土地上。

阿善遗址中布局井然的房舍、环绕村落起筑的具有防卫功能的围墙,以及专供从事宗教活动的祭坛,决不是偶然的,可以说,阿善遗址已经形成了城池的雏形。

——内容摘录自包头新闻网my0472

(引导学生思考玉器的用途和象征,围墙、祭坛、城池出现所蕴涵的历史信息,得出结论:

部族间已经出现剧烈冲突,凌驾于部落和聚落之上的政治实体出现。

【总结】前述一些神话传说一般被认为发生在新石器时代后期,通过现代挖掘的遗址说明:

•早期社会原始平等的关系已经被破坏,私有制出现。

•贵贱有别、高下有序的社会等级已经存在。

[资料附录]

图片二:

[板书设计]

[训练设计]

阅读材料后回答:

材料:

近日,从临潼方面获悉,不久的将来,面积约5万平方米的姜寨遗址上将建起遗址博物馆和遗址公园,而遗址所处的地区还将成为一处主打休闲度假旅游品牌的景区。

这一既着眼于文物保护又不偏废旅游资源利用的举措,体现了今年临潼发展旅游的新思路之一。

姜寨遗址位于临潼城市规划中的未来城区中心位置,为了和未来城市融为一体,临潼区委编制了姜寨遗址保护规划,规划将遗址及东部地块分为三个区:

遗址展示区,即文物保护和遗址公园范围,用地11.3公顷;

功能服务区,包括旅游纪念品销售、餐饮等服务设施,用地3.5公顷;

拆迁安置区及停车场,用地0.8公顷。

回答:

1、假如你是姜寨遗址博物馆的解说员,你将如何向游客们介绍姜寨原始居民的生活?

2、结合本课所学知识,发挥想象能力,请你担任姜寨氏族原始居民的首领,安排一天的劳动与生产活动。

3、请你帮助姜寨遗址博物馆和公园设计姜寨遗址的宣传词。

答案:

2019-2020年高一历史下册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1

Ⅰ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1.大纲分析

1927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创建工农红军。

毛泽东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为中国革命指明了由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革命道路。

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进行土地革命、经济建设,开展游击战争,建立中华苏维埃政权,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四次反革命“围剿”。

(xx版)

1927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了南昌起义,接着,召开“八七”会议,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随后,发动了秋收起义、广州起义,创建工农红军,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

分析:

(1)两个版本的大纲差异主要体现在xx版删除了对“八七”会议的叙述;

xx版的叙述相对前一个版本更简洁一些,在逻辑上亦修正了一个错误(xx版对农村革命根据地的交代发生了重叠现象)。

即便如此,两个版本的大纲似仍存在如下两个瑕疵:

A、时间交代上的不严谨,仅有一个提示时间——1927年;

B、“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进行土地革命、经济建设,开展游击战争”似可以改为“中国共产党转入农村”,更为干净利落。

(2)现行教科书并不是按照大纲的要求介绍三次武装起义,而是略去了广州起义;

同样,教科书在这一节仅介绍了三次反“围剿”,将第四次反“围剿”并入第四节。

教科书这种“脱离大纲”的行为,比较少见。

(3)总的说来,两个大纲都包含了三个元素:

事件(三次起义等)、道路(农村包围城市)、理论(工农武装割据),如何妥善处理好这三个元素的关系,是一个需要认真面对的课题。

2.内容标准及解读

《“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在课标中基本没有相对应的内容标准,故而,将分散在初中版课标和高中版课标的相关历史内容联系起来分析。

(1)初中版:

A、中国近代史总序的交代:

国共合作破裂后,中国共产党为反抗国民党统治,进行工农武装革命,开始了中国革命道路的艰难探索。

B、第三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内容标准:

知道南昌起义,讲述朱德和毛泽东井冈山会师的故事,了解中国共产党创建工农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意义。

(2)高中版:

必修1-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如果说大纲的表述是道路、事件和理论并重的话,那么,高中课标要求高度概括史实;

初中版课标则主要强调的是事件和道路。

两者的共同点都是对理论的忽视。

初中版课标这样表达比较好理解;

高中版则引起笔者的困惑——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革命的胜利是有先进的理论作为指导的,且这个理论是不断贴近、结合国情,有创新性的。

似乎可以这样理解:

这里的“史实”是包含了“理论”的“事件”,但仔细揣摩这一单元的叙述,仍然认为高中课标不单似乎有过于追求简洁之嫌,而且有忽视理论,淡化道路的倾向。

不从理论上说明中国革命的走向,易丧失历史的深度。

3.教科书分析

本节共分四目:

“工农武装起义”、“井冈山的星火”、“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建立”,“土地革命和革命根据地的经济建设”。

本课的特征之一是图片、地图比重比较大。

从知识的隐性联系来看,本课的线索是“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提出的必要、提出与实践和检验。

这样说来,本课的第三、四目交代起来就比较困惑。

因为这两目看起来是对应了“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这三个“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组成部分,但仔细分析其内在,症结在过于忠实经典文献。

再近一步说,是教科书的撰写逻辑上存在的固有弊端的一种反映。

首先,所谓“武装斗争”,实际上也是本课的另一个关键词。

提出武装斗争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是“八七会议”,这一决议是先导性、纲领性的。

毛泽东同志在论述“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时候强调的是它要同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结合起来。

其次,当我们把视线回移到“八七会议”上的时候,突然发现,“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两个要点实际上都已经提出了,而这两点又正是该理论的重点。

那么,“工农武装割据理论”之地位又何在呢?

就“土地革命”来说,问题之一在于,“八七会议”固然提出了要搞“土地革命”,但工作的焦点仍然指向城市,如果不是决议同实施发生了脱节的话,就是教科书进行了选择性叙述,但这种强调“八七会议”转折意义的选择记忆,反倒给自己增添了麻烦。

另,问题之二在于,毛的“土地革命路线”精妙在于深入实际情况的研究以及划分阶层、区别对待。

但要分析到这一步,教科书是很难照顾到了,实际教学中恐怕也难涉及。

所以,教学处理上宜点清问题之一,问题之二教师做到心中有数即可。

最后,我们注意到胡绳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从井冈山的斗争到古田会议”中,言及“工农武装割据理论”非常少(仅仅是转述了毛泽东同志在《井冈山的斗争》中的第一段话),代之以的是对“转入农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发展革命”道路的侧重。

对比体会的心得是,教科书的理论拔的比较高,不通俗易懂,说其人为制造学生认知上的困难似不为过。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认为,教科书采用“工农武装割据理论”为叙述的核心是有问题的,要命就在于,它同“从城市转入农村”这一道路的论述打起了架。

那么,为什么教科书要以“工农武装割据理论”为叙述核心呢?

它毕竟强调了红色政权的地理特征,对比“从城市转入农村”,这是它的优势所在。

但这仅是肤浅的认识。

“工农武装割据理论”为大革命从转入低潮到革命的初步复兴中中共寻找新的革命道路提供了理论依据。

正因为此,才得出了那个我们都熟悉不过的表述,它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至此,我们不能不再考虑是否需要将中国革命道路同俄国革命道路进行比较的问题。

由此,教科书不妨将“从城市转入农村”作为叙述主线;

在“八七会议”的局限性上着一些墨;

降低一些“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难度,突出其贴近中国国情、对比俄国革命道路的特征,凸显其自主、创造性;

对根据地的经济建设,可以再删除一些小字部分的内容。

如此,原来的四目不妨适度改造为“武装斗争和攻打城市的失败”、“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提出(或井冈山的星火)”和“从城市转入农村”。

4.教学重点处理意见

中国共产党将革命同中国国情相结合的探索——从城市转入农村。

需要说明的是,本课的理论性较强,但在教学处理中,理论味道不宜过浓。

5.史学研究分析

田子渝、曾成贵的《八十年来中共党史研究》、王桧林的《中国现代史(上)》、《剑桥中华民国史》、费正清的《伟大的中国革命》、胡绳的《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和郭廷以的《近代中国史纲》等可为研究的基本参考书目。

其中,《八十年来中共党史研究》是对研究状况的了解,但这一专著的缺陷在于基本没有西方研究的介绍。

《中国现代史(上)》可作为教参的扩展阅读材料。

就党史研究来说,《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毕竟是一部理论性强、逻辑清晰的著作,这在前面教科书分析部分已经提到了。

《近代中国史纲》在论述中共这一时期的革命时要比当下一些“学者”之著述客观许多,同时它特别强调了国民党内部消耗对于中共的重新崛起,这一视角其实不应被忽略。

《剑桥中华民国史》和《伟大的中国革命》使我们了解西方主流学界对中共领导的土地革命有了新的认识,同时尤其是前者,利用社会科学的分析框架来撰述历史的方式,这一思路值得称道。

但在大陆,这一点对中共党史的研究来说,还具有一定的难度。

这里特别值得说明的是,《八十年来中共党史研究》中有下面一段话:

农村革命根据地的研究尽管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是:

第一,整体研究较薄弱。

各根据地虽都已有根据地史、资料集,但农村革命根据史作为一个整体的专著还没有。

这不能不说是很遗憾的。

农村根据地作为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包围城市”理论的重要部分,应当给予充分的重视。

另外各根据地之间的横向联系、比较,及各根据地与中央、省委的纵向关系,以及与以后抗日根据地的联系都应加以分析研究,总结经验教训。

第二,还应当开拓新的领域。

目前已出版和发表的有关专著、论文、回忆录,大都是研究和论述政治斗争、军事斗争等方面内容,对根据地的经济史、文化教育史、群众心理等方面研究还很薄弱,即使在政治斗争领域,也还行许多方面如政权建设、司法建设、基层政权建设等等方面,需要深入研究。

应当看到,只有通过对根据地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的研究,才能对它的历史有全面的认识和比较切合实际的论述,才能写出历史的本来面目。

“才能写出历史的本来面目”——也就是说,我们对于这段历史,其实还远谈不上真正的理解……

6.放宽历史的视野:

农民问题

“从城市转入农村”,意味着中共对于国情的再认识。

泱泱五千年文明古国,也是泱泱五千年农业文明为主导的大国。

农业、农民、农村这“三农问题”的存在,说明中国直到今天仍然没能解决好从农耕文明到工业文明(更何需谈“后”工业文明!

)的转换。

关注、同情,进而能想办法解决农民问题,是学生应有的情感归宿。

中共建国前对农民的发动、领导,出发是为农民群众的解放。

这带来了建国后一段时间对以农民起义为主的下层民众反抗精神和实践的赞美与歌颂,这种歌颂和赞美从一开始就不正常,最终走向了极端。

出于反弹与清算,近来,一些学者提出中共的策略是基于“民粹主义”,这一主义是值得质疑的,如此尚能称得上是学术不同观点的争鸣,但一些观点的倾向是以“民粹主义”为旗号简单否定中共的策略。

再加上改革开放后“三农问题”的出现,又导致一些人判断建国后农民是国家最大的牺牲者,进而对中共在历史上对农民问题的革命策略之真诚发生了怀疑。

如此表现,让人们真切的感受到了“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是多么适合描述一部分国人心态的写照……

或许,《剑桥中华民国史》中这样一段话能引发很多人的共鸣:

不仅是共产党人的宣传,也是他们的政策和榜样,鼓舞了少数(但已可说是许多)农民超越自我和牺牲自己,这决非偶然。

一种非常特殊的联系已逐渐在共产党人和农民之间建立起来。

在国民党人与农民之间没有发生这种情况。

但是,从下述事实得出了严重的两可的解释:

尽管共产党上层对农民处境的关心是真诚的,并决心改善他们的处境,但他们把动员农民和盼望解放当作为一个目的服务的手段,这些农民对这一目的——国家的独立,权力和威力——兴趣却要小得多。

共产党的上层一旦赢得了权力,就以一种新的形式继续运用农民阶级所体现的工具:

他们为了推翻旧政权曾成功地加以调动的蕴藏着不满情绪的巨大贮存库以后变成一个人力资源的巨大贮存库,他们为了使一个农业国工业化试图加以调动它,但远不够成功。

如果种地的人与掌权的革命家之间的关系变得很不和谐,那是因为,除别的因素之外,农民的解放不是,也从来不曾是中国革命的基本目的。

但是,仔细比照,这种论述同“民粹主义”论之间,又是多么的冲突。

xx年12月3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亲自签署《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

媒体的评价是,“17年后,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回归农业”。

xx、xx年中共中央一号文件均锁定三农问题。

对宣称是以人为本的政权措施加以拥护和称赞,可能令一些人感到反胃。

但以上这些,又说明了什么呢?

土地革命时期,根据地的农民获得了土地;

建国初期,全国那么多的农民获得了土地;

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农民迎来了自己的一个黄金期;

这两年来工业反哺农业的提出……“农民解放是不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目的”?

历史应该做出了回答。

尽管这一回答距离我们的理想相去尚远。

另一方面,“农民解放是不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目的?

”亦是高悬在中国头上的一把利剑,如果不能正视它,这把利刃将直插心肺,毫不留情。

如果历史是国民共有的记忆的话,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应该告诉学生,这把利刃确实曾经几次掉下过来,那些,都是创伤。

7.四份教学设计参考:

  

(1)人教网上的教学设计——长处在于对“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分析深度;

  

(2)北师大版教案(xx年版)——长在史料教学;

  (3)《中学历史通用教案设计精编之三》中全仁经老师的论文——长为问题教学

  (4)教育在线-文科教学论坛上“秋雨斜阳”老师发布的教学设计简案——长在对教材内容进行了大胆的重组。

二、学情假设:

1.从往届学生的表现看,部分学生对这段历史,有如下值得注意的认识:

(1)“成王败寇”说。

这种认识有两个支点——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

农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所起的作用在历史上曾经上演。

(2)“阴谋”说。

中国共产党实际上是“利用”了农民,作为其同国民党争夺权力的工具。

(3)“反动”说。

中共的所作所为,是逆历史潮流而动,应该不革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