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缺少父母之爱孩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665808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2.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个缺少父母之爱孩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一个缺少父母之爱孩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一个缺少父母之爱孩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一个缺少父母之爱孩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一个缺少父母之爱孩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一个缺少父母之爱孩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一个缺少父母之爱孩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一个缺少父母之爱孩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一个缺少父母之爱孩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一个缺少父母之爱孩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一个缺少父母之爱孩子.docx

《一个缺少父母之爱孩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个缺少父母之爱孩子.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一个缺少父母之爱孩子.docx

一个缺少父母之爱孩子

 

国家职业资格全国统一鉴定

国家心理咨询师论文

(国家职业资格二级)

论文题目:

心理咨询师案例分析报告

一个缺少父母之爱的孩子

姓名:

黄璧

身份证号:

35262219760507303X

准考证号:

所在省市:

福建省龙岩市

所在单位:

长汀县南山中学

 

考生编号:

 

一个缺少父母之爱的孩子

摘要:

该求助者为一名七年级学生,案主亲情的缺失对她的人际交往产生不利影响,产生人际危机,家庭教育失控导致案主意志薄弱、情感脆弱,学校环境里的批评过多导致她产生厌学情绪。

未发现器质性病变,自己烦躁而主动前来就诊,求助者无家族精神病史和遗传病史。

通过采用综合性辅导对策,运用认知疗法矫正其不良个性,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

心理咨询师案例报告认知疗法合理情绪疗法

一、一般资料:

1、人口学资料

(1)案主姓名:

吴红英(假名)

(2)性别:

(3)年龄:

15岁(1992年4月12日生)

(4)籍贯:

福建长汀

(5)学校与年级:

七年级(初一)

2、个人成长史

小学1—6年级学习、品行良好,作文、体育较好。

2005年7月小学毕业以中等成绩考入初中。

进七年级(初一)后,在校经常违反纪律,上课随便讲话,不能集中注意力,学习成绩越来越不如意。

2006年2月身体开始发育。

3、精神状态

从案主和我的交谈情况来看,案主具有良好的自我认知能力,能准确了解别人的信息,对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也能准确表达,主动来求助并且愿望很强烈,属于正常精神状态。

4、身体状态

案主自述无身体不适。

5、社会功能

案主家人和老师、同学反映案主能够适应社会,承担各种社会角色,但是觉得案主有时意志薄弱、情感脆弱。

同学关系比较紧张。

没有固定玩伴和要好的朋友。

6、心理测验结果

未做心理测验。

二、主诉和个人陈述:

主诉:

最近因为老是在想读还是不读的问题觉得烦躁。

个人陈述:

2005年7月,因生父参与赌博且屡教不改,母亲与他离婚,我判给生父。

生母再婚。

我有时也去生母家。

我的祖父母出钱并抚养我。

父母离婚后,都不要我,他们都不喜欢我,只顾他们自己,我觉得自已很可怜。

我的父亲几乎不着家,也从不过问我的学习。

母亲有时打电话叫我去,问问功课,但我不告诉她实情,因她在我小时候经常打骂我,所以我害怕她。

爷爷、奶奶看我没爹没娘很可怜,就很疼我,处处依着我,游戏玩耍,一味放任,可是太罗嗦,象念佛一样在我耳边念个不停,也烦人。

七年级上学期中测验仍保持中等水平,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后,平时的测验中,好几门功课不及格,我怕背书做作业,进了中学老被老师骂,同学也不大理我。

所以我不想读书了,想跟邻居去打工,但又觉得现在同龄人都在校学习,而且听了许多读书的好处和不读书的坏处,且不读的话对不起爷爷、奶奶,我不知到底要不要再读下去了。

以前我聪明,讨人喜欢,现在不知为什么变成这样,全不象我。

原来我爱读书,成绩也不错,可现在的我不爱读书,就爱玩,管不住自己。

三、观察和他人反映:

(一)学习成绩下降:

案主进中学时成绩中等,七年级上学期中测验仍保持中等水平,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后,平时的测验中,好几门功课不及格。

案主平时很关心别人容貌、衣着、打扮。

(二)遵守纪律不良:

案主上课随便讲话,做小动作,受批评后情绪低落。

(三)家庭关系不良:

对爷爷、奶奶的批评不理不睬;对伯伯、婶婶的管教抵触反抗。

案主懒惰、贪吃,不肯做家务,一有时间就看电视。

(四)同学间、师生间关系不良:

案主影响周围同学学习,上课讲话影响他人听课,下课妨碍他人做作业,同学讨厌她,批评她,便跟人吵架,满口粗话,对老师的批评也抵触反感,她认为老师同学都与自己过不去。

有去校外结交“朋友”的想法。

四、评估与诊断:

(一)、病因分析

1、 基本需要满足的缺失:

案主童年失去父母的爱抚,导致情绪的“孤独忧郁”,喜怒无常。

案主比一般少年更需要师爱和同伴的友谊,以补偿正常的亲情.案主父母之爱欠缺,也没学会爱的给予,而变得对人冷漠。

母亲的错误观念:

“对人要凶点,不然会被人欺侮”更影响了她,案主与同学交往不肯吃一点亏,常与同学吵架,看起来案主是“常胜将军”,实际上案主失去了所有的朋友,加上她成绩不好,经常受到老师批评,在同学间显得更加孤立。

案主回家后没人可以说话,十分寂寞,内心痛苦使她沉湎于电视,暂时忘掉眼前的烦恼,看电视时间越多,影响了学习,烦恼越多,所以一到学校,案主就拉住同学说话,周围人不胜其烦,没人理解案主表现自我,倾诉欢乐烦恼的心理需要。

七年级课程难度增加,案主情感意志脆弱,成绩直线下降,看不到成绩与希望,丧失了上学的兴趣。

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论,低一级的需要不能满足,就难以提升到高一级需要,爱与尊重的需要没能满足,所以案主成就需要弱化,只能以讲究容貌打扮来引人注意。

2、案主步入的几个误区

(1)不合理信念的产生

案主由父母不接纳自己,产生了“人都自私”的错误观念,她认为自己不欠谁的情,也不用对谁负责。

因而缺乏一种上进心,也就是没有人生动力。

(2)以游戏的态度对待学习,没有责任感

父亲游手好闲,母亲想到她才打电话,受父母亲没有家庭责任感的影响,案主贪玩、任性,不胜学习之劳,又缺乏好的学习习惯,在家无人过问学习情况,出现学习障碍。

(3)自我意识存在困扰,妄自菲薄

得不到父母之爱,又不讨老师同学的喜欢,因而自我意识出现偏差,形成自卑心理。

(4)用文饰作用自我防卫

受到挫折、批评后,案主不能从积极方面寻找对策,而是埋怨老师和同学,同时又表现出对成绩、对批评满不在乎,消极的态度招来更严厉的批评,案主更加麻木不仁,造成恶性循环。

(5)过早地向同龄异性寻求支持与慰藉。

特殊的经历和情感,加上对学校生活的不适应,使案主极易向校外寻求支持与慰藉,对同龄异性易动感情,因此,发生情感波动的幅度、强度比一般同龄人更大,心理矛盾更为激烈。

3、导致求助者心理问题的原因

从生物角度来看,没有明显的生理因素。

从精神角度来看,求助者小时候聪明、讨人喜爱,学习成绩也不错,所以比较自信;后来却“没人要”,同学间、师生间关系也不好,且成绩下降,对自己失去了信心,并由此感到痛苦。

从社会性的角度来看,求助者社会支持系统不良。

从了解的情况来看,求助者的父母不关心他,而同学和老师与她的关系也不好。

导致求助者问题产生的心理机制是:

求助者的认知系统存在以下不合理的信念:

由父母不接纳自己,产生了“人都自私”的错误观念,认为自己不欠谁的情,也不用对谁负责,因而缺乏一种上进心。

以游戏的态度对待学习,没有责任感。

同时,求助者缺少社会支持系统用。

求助者对自己何去何从无法做出好的选择。

(二)、评估

案主亲情的缺失对她的人际交往产生不利影响,产生人际危机,家庭教育失控导致案主意志薄弱、情感脆弱,学校环境里的批评过多导致她产生厌学情绪。

提示:

有逃避学校学习生活,加入社会不良青少年团体的倾向。

求助者的问题属于心理咨询的工作范围。

(三)、诊断及诊断依据

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

诊断依据是:

(1)求助者经历过现实性的刺激。

父母离婚,学习成绩下降,同学间、师生间关系不良,内心痛苦。

(2)求助者内心冲突是属于现实意义的。

想继续读书又不想读,是具有现实意义的心理冲突。

(3)求助者对自身问题有解决的欲望。

(4)单纯靠自然发展或非专业人士的干预有可能解脱。

(5)社会功能未受到影响。

(6)不良情绪未泛化到生活的其他方面。

(7)虽然求助者的内心冲突时间没有超过3个月。

(四)、鉴别诊断

按三项原则来分析,求助者的问题不属于精神疾病。

理由是:

求助者的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是一致的,表现为出现问题时都有一定的诱因,自己对问题有很好的自知力,并因内心冲突感到痛苦,主动要求解决问题。

求助者的认知、情绪、意志三个方面的心理活动是协调统一的。

求助者的人格特征是相对稳定的。

求助者的问题也不属于神经症性心理问题。

因为引起求助者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具有现实意义的;而且求助者的社会功能没有影响。

求助者的问题也属于一般心理问题。

因为求助者的情绪反应强度较强烈,而且不良情绪泛化到生活的其他方面。

五、咨询目标的制定:

(一)具体目标与近期目标:

在案主亲人、老师和同学的配合下,逐步消除或减少案主的学习压力;改善其当前人际关系;增强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成绩。

(二)最终目标与长期目标:

协助案主改变不合理信念,建立正确的认知,完善求助者的个性,增强其社会(人际)适应能力,建立良好的人际沟通模式,习得健康有效的人际交往技巧。

六、咨询方案的制定:

1、指导思想:

根据案主道德、情绪、行为均存在偏差的情况,须采用综合性辅导对策,把道德教育与心理辅导结合起来,运用认知疗法矫正其不良个性,主要使用其中的合理情绪疗法。

而环境的协调对本个案的咨询成败尤为重要,主要是家庭和学校两个方面,其中争取家庭的支持更为关键。

2、主要方法:

采用综合性辅导对策,运用认知疗法矫正其不良个性,主要使用其中的合理情绪疗法。

合理情绪疗法的原理:

该理论认为使人们难过和痛苦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对事情的不正确解释和评价。

事情本身无所谓好坏,但当人们赋予它自已的偏好、欲望和评价时,便有可能产生各种无谓的烦恼和困扰。

如果某个人有正确的观念,他就可能愉快地生活,否则,错误的思想及与现实不符的看法就容易使人产生情绪困扰。

因此只有通过理性分析和逻辑思辩,改变造成求助者情绪困扰的不合理观念,并建立起合理的、正确的理性观念,才能帮助求助者克服自身的情绪问题,以合理的人生观来创造生活,并以此来维护心理健康,促进人格的全面发展。

3、双方权利和义务:

求助者的权利、义务内容有:

个人意愿选择、更换咨询师;知情权、协商权和选择权;协商原则、保密原则等。

咨询师的权利、义务内容有:

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奉献的信念、平等友好;反歧视原则;心理咨询工作局限;协商一致;避免双重关系;转介;保密原则等。

 

4、咨询时间与收费

 咨询时间:

计划利用三个月左右的时间,进行10次左右次面谈。

每周进行一次,每次一个半至两个小时。

 咨询收费:

咨询员义务为案主进行咨询,不收取任何费用.

七、咨询过程:

1、阶段划分

心理诊断阶段:

第一、二次面谈。

主要是详细了解案主的各种信息,在掌握基本情况的基础上进行诊断,建立和案主的良好咨询关系;对案主的症状做出初步诊断,制定咨询方案。

心理帮助阶段:

第三次面谈至第五次面谈。

主要帮助案主认识自己需要改正的方面,协助案主改变不合理信念,建立正确的认知,并教她用自我强化,口号激励法,培养自控能力。

巩固结束阶段:

第六至九次面谈。

在案主症状有明显改善的情况下,逐步减少咨询次数和延长间隔时间,帮助案主巩固已取得的成果,建立长期追踪联系,结束咨询。

2、对案主的个别辅导

(1)第一次长谈(2006年1月16日):

案主倾诉一个小时,从中了解到案主大量的情绪和认知困扰,与任课老师、与同学的矛盾,对父母亲的反感。

特别是案主急于参与班级群体的倾向。

案主主动说,喜欢跟辅导者谈话,而辅导者也说,喜欢案主这样,初步建立了融洽的师生关系。

(2)第二次长谈(2006年1月22日):

案主很关心班级里,学校里谁漂亮,征求辅导者的意见。

辅导者引导她,让她明白什么是真正的美,又肯定案主长得漂亮,让案主对自己的相貌充满信心,有利于她在其它方面也树立信心。

其间辅导者借了《少男少女》、《 爱少年文艺》、《演讲与口才》给案主。

(3)第三次长谈(2006年1月30日):

让案主陈述自己需要改正的方面,爱吃零食,上课随便讲话,做事无毅力,丢三拉四,抄作业,要求她一点点改正。

辅导者还通过杂志上刊订的关于“兄弟姐妹如何克服家境贫寒,父亲过早去世的困难,发愤努力,都考上大学的事迹”,鼓励她战胜逆境,争取光明的前途。

(4)第四次长谈(2月6日):

案主期末考试是最后一名,因此情绪低落。

这次辅导者把案主叫到家里,把家访的情况告诉她。

案主寒假到了外婆家,忘忧玩耍,家人不知道她成绩差。

这次谈话到重在改变案主的不合理信念。

注意帮案主在意识上澄清四点:

第一,父母亲有追求自己幸福的权利,这种家庭情况周围也并非自己一个;第二,父母亲还是喜欢她的,母亲打电话让她去外婆家便是证明,母亲的管束是爱的表现;第三,关心她的人很多,爷爷、奶奶、伯伯、婶婶,还有外公、外婆、姑姑、老师,要珍惜亲友老师的感情,把它当作动力;第四,这一次虽然又考得差,别灰心。

辅导者肯定了案主记忆力尚好,指出寒假是补差的好机会,要少看电视,多看书,并教她用自我强化,口号激励法,培养自控能力。

(5)第五次长谈(2月15日):

案主带了语文作业来做,一边做摘录,一边埋怨作业多,辅导者拿出邻居女孩(小学四年级)的作文给她看,批语都是“好”,指出做任何事要有毅力和吃苦精神。

开学不久,辅导者从案主与同学吵架中得知她认识外面的女混混,劝告她不可跟流氓有联系,交友要特别慎重。

(6)第六次长谈(2月22日)辅导者肯定她近来的进步,几何看懂了才抄,上课能克制自己没吃零食,英语考了90分。

教她跟同学搞好关系。

(7)第七次长谈(3月1日):

案主主动找辅导者,案主透露小秘密,喜欢上一个高二男生,是外婆家村上人,辅导者建议看到他不妨主动打招呼,因为辅导者了解那位男孩,各方面挺出色,自制力又强。

案主兴致勃勃地谈了她的发现,他好棒,他家里书很多,星期天他总去县图书馆看书,成绩在班上列前五名,他还叫案主努力考个中专或职业高中。

案主下决心要好好读书了。

(8)第八次长谈(3月21日):

案主上个月发育了,性别特征越来越明显,情绪变化不定,辅导者请女校医教她一些卫生知识。

她又喜欢上街上的一个小厨师,并连续去了三次,辅导者建议她不要常去,替她分析原因,指出利害关系,一段时间后,案主说不想那个人了。

(9)第九次长谈(4月26日):

期中考试案主进步较大,总分增加了112分,只有一门几何不及格。

她所在的班整体水平上了一个大台阶,她受到班主任的表扬,案主名字出现在“显著进步生”栏里,她信心百倍地说,期末还要上去五十分。

3、与家长、班主任的沟通与协调

(1)与案主母亲:

面谈1次,主要希望她多关心案主的学习,多问问在校情况,并注意对案主态度温和些。

(2) 与案主奶奶:

面谈两次,通话两次,主要涉及三个方面:

第一,了解情况;第二,指导家教对策(限制她看电视时间,督促她做作业,减弱案主的依赖性)第三,要求她做家务,如扫地、洗碗.整理房间等。

(3)与案主班主任:

辅导者与班主任随时交流,交换意见,当然案主不愿让班主任了解的事要保密。

班主任常告诚案主,案主有抵触情绪时,辅导者从中协调。

班主任常表扬案主的进步之处,批评和鼓励相结合,大家配合较好。

八、咨询效果评估:

1、求助者及周围人士的评价

第一,成绩比原来提高,总分增加了112分,以前常考三四十分的几何,最近期末考试也已经及格。

案主学习信心增强了,打消了不上学的念头;第二,案主和同学能比较友好地相处,有了可以讲知心话的朋友,不想到校外结交不良青年;第三,案主在家中能做些家务,奶奶说她懂事多了,奶奶也从仅关心案主的生活到更关心,案主的学习、思想。

 2、咨询师的评估

通过回访和跟踪,发现咨询已基本达到预期目标:

减少案主的学习压力;促进了良好人际关系的发展;提高了学习适应性水平。

参考文献

[1]钱铭怡.心理咨询和治疗[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5

[2]钱铭怡.变态心理学讲义[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3]科瑞[美].石林等译.心理咨询和治疗的理论及实践[M].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

[4]郭念锋等.心理咨询师三级——技能部分[M].北京:

民族出版社,200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