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41现代文阅读社科类文章阅读完整.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659500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47.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41现代文阅读社科类文章阅读完整.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高考语文41现代文阅读社科类文章阅读完整.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高考语文41现代文阅读社科类文章阅读完整.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高考语文41现代文阅读社科类文章阅读完整.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高考语文41现代文阅读社科类文章阅读完整.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高考语文41现代文阅读社科类文章阅读完整.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高考语文41现代文阅读社科类文章阅读完整.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高考语文41现代文阅读社科类文章阅读完整.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高考语文41现代文阅读社科类文章阅读完整.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高考语文41现代文阅读社科类文章阅读完整.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高考语文41现代文阅读社科类文章阅读完整.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高考语文41现代文阅读社科类文章阅读完整.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高考语文41现代文阅读社科类文章阅读完整.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高考语文41现代文阅读社科类文章阅读完整.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高考语文41现代文阅读社科类文章阅读完整.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高考语文41现代文阅读社科类文章阅读完整.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高考语文41现代文阅读社科类文章阅读完整.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高考语文41现代文阅读社科类文章阅读完整.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高考语文41现代文阅读社科类文章阅读完整.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高考语文41现代文阅读社科类文章阅读完整.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41现代文阅读社科类文章阅读完整.docx

《高考语文41现代文阅读社科类文章阅读完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41现代文阅读社科类文章阅读完整.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语文41现代文阅读社科类文章阅读完整.docx

高考语文41现代文阅读社科类文章阅读完整

高三语文复习讲座(41)

现代文阅读·社科类文章阅读

《考试说明》要求“能阅读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和文学作品”。

前面几讲分别按现代文阅读的能力点作了讲解和练习,从本次开始,按文体作讲解和练习。

一、什么是一般社会科学类的文章

社会科学是研究各种社会现象及其变化的科学,包括政治经济学、法律学、历史学、文化学、文艺学、美学、教育学、伦理学等。

社会科学类的文章,是用来进行社会科学研究和描述社会科学研究的文章。

它既是探讨社会科学问题、进行社会科学研究的手段,也是概括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文字载体。

从文体上说,它应包括议论性和说明性等类别,但就高考说,侧重于社会科学类的议论文字。

在“社会科学类文章”前加“一般”,表明高考选用的这类文章,专门化的程度不会太高,专业理论色彩不会太浓,专业的名词术语不会太多。

否则就不解称为“一般”。

社会考学类文章虽然涉及的面很广,但是,从历年高考的选文来看,侧重于选取文化教育、文学艺术和历史类的文章,因为它更接近于高中毕业生的实际。

二、社会科学类文章和阅读要领

社会科学类文章,在高考试卷中,有放在第Ⅰ卷全用选择题来考的,如2001年的《铜奔马正名》;过去更多地放在第Ⅱ卷。

前者的命题思路与自然科学类文章相近,后者的命题格局与文学作品相似。

这里总起来说如何阅读这类文章。

阅读社会科学类的文章,应该从理解重要词语,重要句子到对文章进行鉴赏、评价,全面观照,但应注重下列几点:

1.归纳内容要点

在阅读理解的过程中,言语的转化,即读者用自己的话语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是阅读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社科文阅读检测,往往要从归纳内容要点的角度来出题。

有一年选用爱尔兰作家萧伯纳的《贝多芬之谜》出了两条这样的题目,一是要求说出作者称贝多芬音乐成为一个“谜”的原因,一条要求“根据文意,简要概括从巴赫到莫扎特到贝多芬在音乐创作上的发展变化”。

前者要求归纳文章局部的内容要点,后者要求归纳全文的内容要点。

有一年选用陶行知的《创造宣言》,第1题就是归纳内容要点的试题(参照后文“典型试题分析”)。

因此,阅读社科文要十分重视用自己的话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

观点态度,是文章内容的核心,是文章的灵魂。

阅读中重视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这是很显然的,不过,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应包含这样两点要求:

(1)确认作者的观点,能判断某种说法是否符合作者的观点;

(2)能分析作者的观点,包括能分析作者提出某种观点的原因,说明作者是提出某种观点的依据。

这两点常常就是命题者考查对作者观点把握程度的命题角度。

3.分析文中所运用的材料

社会科学类的议论文,总是要运用材料的。

不过,运用的具体情况则比较复杂。

有的是用来证实自己的观点,有的用来反驳别人的观点,有的用来表述某种看法。

从运用的角度来说,有肯定的,也有否定的,还有局部肯定局部否定的,都要分辨清楚。

譬如陶行知《创造宣言》引用了歌德一句话“没有勇气,一切都完”,有人误认为引这句话的意思说,有了勇气,便能创造。

这就错了。

因为作者接着说:

“是的,生路是要勇气探出来的,走出来,造出来的。

这只是一半真理……”可见“勇气”只是能创造的条件之一。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正确理解材料本身的含意,弄清作者引用的意图,分析引用前后各说了哪些话,这样才能根据试题的要求正确答题。

2001年《铜奔马正名》第2题问:

“以下不属于作者否定‘飞廉铜马’一名时所用证据的一项是”不少考生误判,就是因为对材料本身的含意和引用意图没有搞清楚。

4.注意表达技巧

社科文运用表达技巧主要是为说理服务的,所涉及的技巧主要是谋篇布局的技巧和修辞技巧等。

鉴赏此类表达技巧,不要脱离所说之“理”作孤立分析。

三、阅读社会科学类文章应注意的问题

1.分清类属

社科文涵盖面甚广,阅读一篇具体的文章,首先要认定其类属,是历史文化类的,还是文学艺术类的、教育伦理类的,因为文章的类属不同,话题就不同。

认定类属,有助于唤起回忆,调动知识储备,迅速进入文章特定的内容。

2.注意概括

社科类文章,因其基本观点鲜明,论述层次清晰,且重要句子比较醒目,这些正好是用来提高归纳能力、概括能力的有利条件。

要善于利用这个条件逐步提高自己的归纳能力、概括能力。

四、典型题分析

创造宣言(节录)

陶行知[注]

创造主未完成之工作,让我们接过来,继续创造。

宗教家创造出神来供自己崇拜。

省事者把别人创造的现成之神来崇拜。

恋爱无上主义者造出爱人来崇拜。

美术家如罗丹,是一面造石像,一面崇拜自己的创造。

教育者不是造神,不是造石像,不是造爱人。

他们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

真善美的活人,是我们的神,是我们的石像,是我们的爱人。

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

先生之最大的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

说得正确些,先生创造学生,学生也创造先生,学生先生合作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

倘若创造出丑恶的活人,不但是所塑之像失败,亦是合作塑像者之失败。

倘若活人之塑像是由于集体的创造,而不是个人的创造,那么这成功失败也是属于集体,而不是仅仅属于个人。

在一个集体当中,每一个活人之塑像,是这个人来一刀,那个人来一刀,有时是万刀齐发,倘使刀法不合于交响曲之节奏,那便处处是伤痕,而难以成为真善美之活动塑像。

教育者也要创造值得自己崇拜之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

活人的塑像和大理石的塑像有一点不同,刀法如果用得不对,可能万像同毁;刀法如果用得对,则一笔下去,万龙点睛。

有人说:

环境太平凡了,不能创造。

平凡无过于一张白纸,八大山人挥毫画他几笔,便成为一幅名贵的杰作。

平凡也无过于一块石头,到了米开朗基罗的手里,可以成为不朽的塑像。

有人说:

生活太单调了,不能创造。

单调无过于坐监牢,但是就在监牢中,产生了《易经》之卦辞,产生的《正气歌》。

单调又无过于沙漠了,而雷赛布竟能在沙漠中造成苏伊士运河,把地中海与红海贯通起来。

可见平凡单调,只是懒惰者之遁辞。

既已不平凡不单调了,又何须乎创造。

我们是要在平凡上造出不平凡;在单调上造出不单调。

有人说:

年纪太小,不能创造,见着幼年研究生之名而哈哈大笑。

但是当你把莫扎特、爱迪生及冲破父亲数学层层封锁之帕斯卡的幼年研究生活翻给他看,他又只好哑口无言了。

有人说:

我是太无能了,不能创造。

可是鲁钝的曾参,传了孔子的道统;不识字的惠能传了黄梅的教义。

惠能说:

“下下人有上上智。

”我们岂可以自暴自弃呢!

可见,无能也是借口。

有人说:

“山穷水尽,走投无路,陷入绝境,等死而已,不能创造。

但是遭遇八十一难之玄奘,毕竟取得佛经;粮水断绝,众叛亲离之哥伦布,毕竟发现了美洲;冻饿病三重压迫下之莫扎特,毕竟写出了《安魂曲》。

绝望是懦夫的幻想。

歌德说:

没有勇气,一切都完。

是的,生路是要勇气探出来的,走出来,造出来的。

这只是一半真理;当英雄无用武之地,他除了大无畏之斧,还得有智慧之剑、金刚之信念与意志,才能开出一条生路。

所以,处处是创造之时,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让我们至少走两步退一步,向着创造之路迈进吧!

创造之神,你回来呀!

只要你肯回来,我们愿意把一切——我们的汗,我们的血,我们的心,我们的生命——都献给你。

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注]陶行知(1891—1946),中国现代教育家。

1.文中批评了哪五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

作者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五种错误的观点;①②

③④⑤

(不超过20个字)

作者得出的结论:

(不超过12个字)

2.第四自然段中说:

“刀法如果用得不对,可能万像同毁;刀法如果用得对,则一笔下去,万龙点晴”。

这里所用的几个比喻分别比喻什么?

3.这篇《创造宣言》认为教育的最大成功是是什么?

为获得这一成功,教育者要注意哪些问题?

答:

教育的最大成功:

教育者要注意的问题:

4.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合于交响曲之节奏”,是说集体创造活人之塑像应遵循相互合作与协调原理。

B.作者引用歌德的话“没有勇气,一切都完”,着重证明惟有大无畏精神才是创造取得

成功的关键。

C.“走两步退一步”隐含着创造之路虽有曲折坎坷,但还是要不断前进的意思。

D.“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意指创造之神往往钟情于勤奋而勇于奉献的人。

E.本文的主旨可以概括为主要论述教育者需要探索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

F.作者善于用排比的手法来增强文章的气势,说理效果和感染力。

这是1999年高考全国卷的试题,也是到目前为止全国卷最近一次大第Ⅱ卷选用社科文的试题。

阅读这篇《创造宣言》,首先要认定这是谈论教育问题的文章,其最重要在今天仍然闪烁光芒的观点是“学生先生合作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以及为达此目标教育者应注意的问题;接着就要把握作者在批判各种“不解创造”的错误观点时所得出的结论。

这样便把握住全文内容的核心,答题就有了可靠的前提。

第1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答案是①环境平凡;②生活单调;③年纪太小;④没有能力;⑤陷入绝境(或“山穷水尽”、“走投无路”,答“等死而已”不算对)。

处处天天人人都能创造。

五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比较容易归纳,不去多说。

其中第⑤点不能写成“等死而已”,因为“等死而已”是主观态度,其他都是讲客观条件的。

作者在批评五种错误观点以后写道:

“所以,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这便是得出的结论。

因为有字数限制,所以要加以概括,写成“处处天天人人都能创造”。

第2题实际上是考查对重要句子的理解。

答案是:

“刀法”比喻教育方法。

“万象”比喻众多教育对象。

“万龙点晴”比喻使众多教育对像成才。

全句的意思是“教育方法不当,可能使众多受教育者被毁;教育方法得当,可以使众多受教育者成才”。

这个句子是文中的一个重要句子,作者在这里连用了好几个比喻,十分形象地说明了教育方法(创造技术)的重要。

这里运用的比喻限容易辨识,关键是弄清比喻什么。

第3题考查对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分析概括。

答案是:

(教育的最大成功)师生合作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

(教育者应注意的问题)①要敢于创造;②要有献身创造的精神;③要明确教育的创造目的;④要探索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⑤要鼓励学生创造;⑥要注意师生合作创造;⑦要注意集体创造的特点。

文章第三段谈到“教师的成功”、“先生之最大的快乐”,又有“说得正确些”。

答案自然在“说得正确些”一句中。

如果只答“教师”这一面,答案就不准确。

后一问综合性很强。

要回答这一问,必须把握住全文的主要内容。

如作者批判“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就是鼓励人们要敢于创造,其中批驳“年纪太小,不能创造”,就是鼓励学生创造,最后一段对创造之神的呼唤,表达的是献身创造的愿望。

谈到教育者要创造真善美的活人,说的是教育要明确创造的目标,要探索创造理论和技术,要注意师生合作创造,这两点在文中有直接表述。

要注意集体创造的特点,这可从第三段归纳出来。

这一问题并不难,但是要答得全,又不大容易。

而试题只要求答出4点,这是放宽了评分的要求。

第4题是综合赏析题。

不正确的两项是B、E。

B项是对文中材料作用的评述,错在“关键”之说,原文说得很清楚,那“只是一半真理”,自然不能成为“关键”。

E项是对文章主旨的概括,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

因为“探索教育理论的教育技术”只是文中的一个观点,且不是主要观点。

其他四项对照文章可知正确。

五、练习及答案

2010年高考语文三轮冲刺专题模拟训练:

传记类文言文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李骥,字尚德,郯城人。

举洪武二十六年乡试。

入国学,居三年,授户科给事中。

时关

  市讥商旅,发及囊箧,骥奏止之。

寻坐事免。

建文时,荐起新乡知县,招流亡,给以农具,复业者数千人。

内艰去官,民相率奏留者数四,不许。

永乐初,服阕,改知东安。

事有病民,辄奏于朝,罢免之。

有嫠妇子啮死,诉于骥。

骥祷城隍神,深自咎责。

明旦,狼死于其所。

侍郎李昶等交荐,攫型部郎中。

奏堕十余事,多见采纳。

坐累,谪役保安。

洪熙时,有诏求贤,荐为御史。

陈经国利民十事,仁宗嘉纳。

宣德五年巡视仓场,军高祥盗仓粟,骥执而鞫之。

祥父妾言,祥与张贵等同盗,骥受贵等贿故独罪祥。

刑部侍郎施礼遂论骥死。

骥上章自辨,帝日:

"御史即擒盗,安肯纳贿!

"命偕都察院再讯,骥果枉。

帝乃切责礼,而复骥官。

其年十一月,择廷臣二十五人为郡守,奉敕以行,骥授河南知府。

河南境多盗,骥为设火甲,一户被盗,一甲偿之。

犯者,大署其门日盗贼之家。

又为《劝教文》.振木铎以徇之。

自是人成改行,道不拾遗。

郡有伊王府,王数请嘱,不从。

中官及校卒虐民,又为骥所抑,恨甚。

及冬至,令骥以四更往陪位行礼,及骥如期往,诬骥后期,执而桎梏之,次日乃释。

骥奏闻,帝怒,贻书让王,府中承奉、长史、典仪悉逮置于理。

  骥持身端恪,晏居虽几席必正。

莅郡六年卒,年七十。

士民赴吊,咸哭失声。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举洪武二十六年乡试举:

中举

B.寻坐事免坐:

因为

C.奉敕以行行:

施行

D.道不拾遗遗:

遗失,丢失

9.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李骥"对下采用安抚方式"和"对不公事敢于抗争''的一组是

A.①时关市讥商旅,发及囊箧,骥奏止之②内艰去官,民相率奏留者数四,不许

B.①招流亡,给以农具②骥上章自辨

C.①事有病民,辄奏于朝,罢免之②帝乃切责礼,而复骥官

D.①骥为设火甲,一户被盗,一甲偿之②中官及校卒虐民,又为骥所抑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骥是郯城人,他仕途坎坷,任户科给事中和刑部郎中期间,皆因事获罪而被免职。

B.李骥大力推行百姓的教化工作。

任御史职务时,他编纂了《劝教文》,并让人摇着铃铛去宣传。

C.李骥不畏权贵。

伊王多次请托李骥,他都不听从。

后来受到伊王的诬陷,无故被拘禁。

D.李骥深受百姓的爱戴。

任新乡知县离职时,百姓多次上奏挽留他;逝世时,百姓们前来吊丧,都痛哭失声。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侍郎李昶等交荐,擢刑部郎中。

奏陈十余事,多见采纳。

(5分)

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及骥如期往,诬骥后期,执而桎梏之,次日乃释。

(5分)

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8一11题。

  华佗字元化,沛国谯人也。

游学徐土,兼通数经。

沛相陈珪举孝廉,太尉黄琬辟,皆不就。

晓养性之术,时人以为年且百岁而貌有壮容。

又精方药,其疗疾,合汤不过数种,心解分剂,不复称量,煮熟便饮,语其节度,舍去辄愈。

若当灸,不过一两处,每处不过七八壮,病亦应除。

若当针,亦不过一两处,下针言"当引某许,若至,语人。

病者言已到,应便拔针,病亦行差。

若病结积在内,针药所不能及,当须刳割者,便饮其麻沸散,须臾便如醉死无所知,因破取。

病若在肠中,便断肠湔洗,缝腹膏摩,四五日差,不痛。

人亦不自寤,一月之间,即平复矣。

  有一郡守病,佗以为其人盛怒则差,乃多受其货而不加治,无何弃去,留书骂之。

郡守果大怒令人迫捉杀佗郡守子知之属使勿逐守瞋恚既甚吐黑血数升而愈

  太祖闻而召佗。

太祖苦头风①发,心乱目眩,佗针鬲,随手而差。

李将军妻病甚,呼佗视脉曰:

"伤娠而胎不去。

"将军言:

"(闻)[间]实伤娠,胎已去矣。

"佗曰:

"案脉,胎未去也。

"将军以为不然。

佗舍去,妇稍小差。

百余日复动,更呼佗。

佗曰:

"此脉故事有胎。

前当生两儿,一儿先出,血出甚多,后儿不及生。

母不自觉,旁人亦不寤,不复迎,遂不得生。

胎死,血脉不复归,必燥著母脊。

故使多脊痛。

今当与汤,并针一处,此死胎必出。

"汤针既加,妇痛急如欲生者。

佗曰:

"此死胎久枯,不能自出,宜使人探之。

"果得一死男,手足完具,色黑,长可尺所。

佗之绝技,凡此类也。

然本作士人,以医见业,意常自悔,后太祖亲理,得病篙笃,使佗专视。

佗曰:

"此近难济,恒事攻治,可延岁月。

"佗久远家思归,因曰:

"当得家书,方欲暂还耳。

"到家,辞以妻病,数乞期不反。

太祖累书呼,又敕郡县发遣。

佗恃能厌食事,犹不上道。

太祖大怒,使人往检,若妻信病,赐小豆四十斛,宽假限日。

若其虚诈,便收送之。

于是传付许狱,考验首服。

荀彧请曰:

"佗术实工,人命所县,宜含宥之。

"太祖曰:

"不忧,天下当无此鼠辈耶?

"遂考竟②。

佗临死,出一卷书与狱吏,曰:

"此可以活人。

"吏畏法不受,佗亦不强,索火烧之。

佗死后,太祖头风未除。

太祖曰:

"佗能愈此。

小人养吾病,欲以自重,然吾不杀此子,亦终当不为我断此根原耳。

"及后爱子仓舒病因,太祖叹曰:

"吾侮杀华佗,令此儿强死也。

"

  (节选自<三国志·华佗传>)

  [注]①头风:

头痛病。

②考竞:

拷问.死于狱中。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尉黄琬辟辟:

开辟

  B.当引某许,若至,语人语:

告诉

  C.佗以为其人盛怒则差差:

病愈

  D.若其虚诈,便收送之收:

逮捕

  9.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病若在肠中,便断肠湔洗辞以妻病,数乞期不反

  AB

  若妻信病,赐小豆四十斛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壁

  无所知,因破取佗以为其人盛怒则差

  CD

  佗久远家思归,因曰其疗疾,合汤不过数种

  10.下列各项中每句话都能体现华佗医术高明的一项是

  ①年且百岁而貌有壮容②语其节度,舍去辄愈

  ③若当灸,不过一两处,病亦应除④太祖亲理.得病笃重

  ⑤佗针鬲,随手而差⑥吏畏法不受,佗亦不强

  A.①③⑥B.②③⑤C.③④⑥D.②④⑤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华佗原是读书人,外出求学,通晓几种儒家经典,当时有人要他出来做官,他不接受,但后来他对自己从事医业也常产生后悔之情。

  B.华佗懂养生之道,医术更是高妙,特别擅长针灸、外科。

他让病人饮用麻沸散进行麻醉,然后进行手术,开腹断肠。

病人都没有感到痛苦。

  C.华佗故意接受一位郡守很多财物又不为他医治,不久又将财物退还郡守,自己偷偷逃跑,还留下一封信辱骂郡守。

郡守被激怒,吐了几升黑血,病就好了。

  D.曹操让华佗专为自己医治头痛病。

后来华佗回家,迟迟不肯再来。

曹操很生气.认为华佗不愿为自己根治头痛病。

把他抓起来,在狱中拷打而死。

  12.(9分)

  

(1)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

  ①乃多受其货而不加治。

(3分)

  译文:

  ②荀彧请曰:

"佗术实工,人命所县,宜含宥之。

"(3分)

  译文:

  

(2)用"/''线给下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曲线的句子断句。

(3分)

  郡守果大怒令人迫捉杀佗郡守子知之属使勿逐守瞋恚既甚吐黑血数升而愈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赵抃,字阅道,衢州西安人。

进士及第,为武安军节度推官。

吕溱、蔡襄、吴奎、韩绛既出守,欧阳修、贾黯复求郡。

抃言:

"近日正人端士纷纷引去,侍从之贤如修辈无几,今皆欲去者,以正色立朝,不能谄事权要,伤之者众耳。

"修、黯由是得留,一时名臣,赖以安焉。

请知睦州,移梓州路转运使,改益州。

蜀地远民弱,吏肆为不法,州郡公相馈饷。

抃以身帅之,蜀风为变。

穷城小邑,民或生而不识使者,抃行部无不至,父老喜相慰,奸吏竦服。

......知虔州。

虔素难治,抃御之严而不苛,召戒诸县令,使人自为治。

令皆喜,争尽力,狱以屡空。

初,有诏募义勇,过期不能办,官吏当坐者八百余人。

抃被旨督之,奏言:

"河朔频岁丰,故应募者少,请宽其罪,以俟农隙。

"从之。

坐者获免,而募亦随足。

......加龙图阁直学士、知成都,以宽为治。

抃向使蜀日,有聚为妖祀者,治以峻法。

及是,复有此狱,皆谓不免。

抃察其亡他,曰:

"是特酒食过耳。

"刑首恶而释余人,蜀民大悦。

会荣諲除转运使,英宗谕諲曰:

"赵抃为成都,中和之政也。

"

神宗立,召知谏院。

故事,近臣还自成都者,将大用,必更省府,不为谏官。

大臣以为疑,帝曰:

"吾赖其言耳,苟欲用之,无伤也。

"及谢,帝曰:

"闻卿匹马入蜀,以一琴一鹤自随,为政简易,亦称是乎?

"未几,擢参知政事。

抃长厚清修,人不见其喜愠。

平生不治赀业,不畜声伎,嫁兄弟之女十数、他孤女二十余人,施德茕贫,盖不可胜数......其为政,善因俗施设,猛宽不同,在虔与成都,尤为世所称道。

《宋史?

列传第七十五》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近日正人端士纷纷引去引:

退

B.坐者获免,而募亦随足坐:

犯罪

C.刑首恶而释余人,蜀民大悦刑:

处罚、惩治

D.平生不治赀业,不畜声伎 治:

研究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一时名臣,赖以安焉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B.抃御之严而不苛去今之墓而葬焉

C.蜀风为变 莫不欲求忠以自为

D.人不见其喜愠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抃敢于直言,看到朝廷贤能之士如欧阳修等人,都要离开朝廷、出任地方官时,一针见血地(向皇上)进言,这是他们不会谄媚权贵,受排挤打压的结果。

B.赵抃任地方官时,一向平和宽容,受到上下好评。

但在出使蜀地期间,一反常态,力主使用严刑,这是他依据自己身份的不同而选用的相应对策。

C.赵抃"为政"很有建树:

在益州,能做到以身作则,改变世风;在虔州,调动各县令积极性,让其自主治理,使得当地治安状况大为好转。

D.赵抃为人长厚,操行高洁美好,帮助自家兄弟以及其他孤女人家,广施恩德于那些需要帮助的贫苦家庭,这类例子多得列举不完。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9分)

⑴修、黯由是得留,一时名臣,赖以安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抃向使蜀日,有聚为妖祀者,治以峻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其为政,善因俗施设,猛宽不同......尤为世所称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宋讷,字仲敏,滑人。

父寿卿,元侍御史。

讷性持重,学问该博。

至正中,举进士,任盐山尹,弃官归。

洪武二年,征儒士十八人编《礼》、《乐》诸书,讷与焉。

事竣,不仕归。

久之,用四辅官杜斅荐,授国子助教。

以说经为学者所宗。

十五年超迁翰林学士,命撰《宣圣庙碑》,称旨,赏赉甚厚。

改文渊阁大学士。

尝寒附火,燎胁下衣,至肤始觉。

帝制文警之。

未几,迁祭酒。

时功臣子弟皆就学,及岁贡士尝数千人。

讷为严立学规,终日端坐讲解无虚晷,夜恒止学舍。

十八年复开进士科,取士四百七十有奇,由太学者三之二。

再策士,亦如之。

帝大悦。

制词褒美。

助教金文徵等疾讷,构之吏部尚书余熂,牒令致仕⑴。

讷陛辞,帝惊问,大怒,诛熂、文徵等,留讷如故。

讷尝病,帝曰:

"讷有寿骨,无忧也。

"寻愈。

帝使画工瞷⑵讷,图其像,危坐,有怒色。

明日入对,帝问:

"昨何怒?

"讷惊对曰:

"诸生有趋踣者,碎茶器。

臣愧失教,故自讼耳。

且陛下何自知之?

"帝出图。

讷顿首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