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基础教学大纲.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659733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24.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基础教学大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教育学基础教学大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教育学基础教学大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教育学基础教学大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教育学基础教学大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教育学基础教学大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教育学基础教学大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教育学基础教学大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教育学基础教学大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教育学基础教学大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教育学基础教学大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教育学基础教学大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教育学基础教学大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教育学基础教学大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教育学基础教学大纲.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教育学基础教学大纲.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教育学基础教学大纲.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教育学基础教学大纲.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教育学基础教学大纲.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教育学基础教学大纲.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学基础教学大纲.docx

《教育学基础教学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基础教学大纲.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育学基础教学大纲.docx

教育学基础教学大纲

教育学基础教学大纲

【本文由大学生电脑主页[]—大学生的百事通收集整理】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教学目标]

1.掌握教育、教育学概念;理解教育的三个要素;比较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教育的区别;

2.掌握教育产生和发展的一些知识点,掌握教育学产生的一些知识点;

3.了解现代教育学流派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理解当代教育学的发展趋势;

4.掌握学习教育学价值;

5.掌握学习教育学研究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对教育、教育学概念的理解,教育学流派观点的掌握。

[教学方法]

以讲授法、讨论法为主

[授课时数]

6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教育的认识

一、教育的概念

(一)教育的日常用法

(二)教育的词源

(三)教育的定义

二、教育的要素

(一)教育者

(二)学习者

(三)教育影响

三、教育的形态

(一)非制度化的教育与制度化教育

(二)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

(三)农业社会的教育、工业社会的教育和信息社会的教育

第二节教育的历史发展

一、教育的起源

(一)教育的神话起源说

(二)教育的生物起源说

(三)教育的心理起源说

(四)教育的劳动起源说

二、教育的历史发展过程

(一)社会农业社会的教育

(二)工业社会的教育

(三)信息社会的教育

第三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学的萌芽

二、教育学的创立

三、教育学的发展

(一)实验教育学

(二)文化教育学

(三)实用主义教育学

(四)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五)批判教育学

四、当代教育学的状况

第四节教育学的价值

一、超越日常教育经验

二、科学解释教育问题

三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

第二章教育的功能

[教学目标]

1.掌握教育的功能,教育功能的类型和教育功能观;

2.了解教育对人和社会的正、负向功能;

3.掌握教育功能,运用教育功能理解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育功能的理解

[教学方法]

以讲授法、讨论法为主

[授课时数]

6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教育功能的概述

一、教育功能的含义

二、教育功能的类型

(一)从作用的对象看,教育功能可分为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

(二)从作用的方向来看,教育功能可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三)从作用的呈现形式来看,教育功能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四)多维度的复合分类

第二节教育的个体功能

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促进功能

(一)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

(二)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功能

二、教育的个体谋生和享用功能

(一)教育的个体谋生功能

(二)教育的个体享用功能

三、教育对个体发展的负向功能

第三节教育的社会功能

一、教育改善人口质量,提高民族素质的功能。

二、教育促进文化延续和发展的功能

(一)教育的文化传递、保存功能

(二)教育活化文化的功能

(三)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

(四)教育的文化批判功能

(五)教育的文化交流、融合功能

(六)教育的文化更新与创造功能

三、教育促进经济发展的功能

(一)教育通过提高国民的人力资本,促进国民收入和经济的增长

(二)教育通过生产科学技术,促进经济的发展

四、教育促进政治民主化的功能

五、教育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功能

六、教育对社会发展的负向功能

第四节教育功能的实现

一、教育功能的形成

(一)教育功能取向的确立

(二)教育功能行动的发生

(三)教育功能直接结果的产生

二、教育功能的释放

第三章教育目的

[教学目标]

1.表述教育目的含义,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教育目的的功能;

2.理解教育目的确立的依据,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问题及应注意的问题;

3.明确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4.掌握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基本内容和精神实质;

5.明确教育目的确立的基本依据,了解实现教育目的策略;

6.全面发展教育内容。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育目的概念及教育目的的功;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与注意的问题;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内容与精神实质;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教学方法]

以讲授法、讨论法为主

[授课时数]

3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教育目的的类型及其功能

一、教育目的及其质的规定性

(一)教育目的的内涵

(二)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

(三)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质的规定性

二、教育目的的基本类型

(一)价值性教育目的和操作性教育目的

(二)终极性教育目的和发展性教育目的

(三)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和非正式决策教育目的

三、教育目的功能

(一)对教育活动的定向功能

(二)对教育活动的调控功能

(三)对教育活动的评价功能

第二节教育目的的选择与确立

一、教育目的选择确立的基本依据

(一)社会依据

(二)人的依据

二、教育目的选择确立中的基本价值取向

(一)人本位的价值取向

(二)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

(三)价值取向中人与社会关系的基本确认

三、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确立应注意的问题

(一)社会价值取向确立应注意的问题

(二)人的价值取向确立应注意的问题

第三节我国的教育目的

一、我国的教育目的及精神实质

(一)教育目的的历史回顾

(二)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

1、社会主义是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所在

2、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3、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

4、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发展进步培养各级各类人才

二、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构成

 从教育教学实际来看,多数人通常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构成。

三、教育目的实现的策略

  

(一)正确领会和把握全面发展

  

(二)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观

  (三)正确认识和处理各育关系

  (四)要防止教育目的的实践性缺失

第四章教育制度

[教学目标]

1、掌握教育制度、学校教育制度、义务教育等的概念;

2、理解学制的产生和发展,现代教育制度的类型及学制的变革;

3、教育制度和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历史发展进程,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革和发展趋势。

[教学重点与难点]

掌握教育制度、学校教育制度、义务教育等的概念,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革和发展趋势。

[教学方法]

以讲授法、讨论法为主

[授课时数]

2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教育制度概述

一、教育制度的含义和特点

二、制约教育制度的社会因素

(一)政治

(二)经济

(三)文化

三、教育制度的历史发展

第二节现代学校教育制度

一、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成

二、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

(一)双轨学制

(二)单轨学制

(三)分支型学制

三、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变革

第三节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

一、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演变

二、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态

三、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革

第五章教师与学生

[教学目标]

1.懂得教师职业的产生和发展,教师在社会发展和教育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教师的基本素养;

2.教师个体专业发展的内涵、过程与途径;

3.学生观的发展,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师生的主客体关系;

4.理解教师劳动的性质和特点,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特点;

5.学会解决师生的矛盾冲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师劳动的特点,教师的基本素养,教师专业化发展,师生关系中的矛盾冲突及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教学方法]

以讨论法、讲授法为主

[授课时数]

6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教师

一、教师职业

(一)教师的概念及教师职业的产生与发展

(二)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与作用

(三)教师职业的基本特征

二、教师个体的专业性发展

(一)教师个体专业性发展的内涵

(二)教师个体专业性发展的过程

(三)教师个体专业性发展的途径

三、教师职业角色与形象

(一)教师的职业角色

(二)教师的职业形象

第二节学生

一、学生的本质特点

(一)以系统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二)学生是具有主体性的人

(三)具有明显的发展特征

二、学生的地位

(一)学生的社会地位

(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

三、学生的发展

(一)学生发展的含义

(二)学生发展的一般规律

(三)中小学生发展的时代特点

第三节师生关系

一、师生关系在教育中的作用

二、师生关系的类型

(一)以年轻一代成长为目标的社会关系

(二)以直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的教育关系

(三)以维持和发展教育关系淡目的的心理关系

三、理想师生关系的建立

(一)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

1,教师方面:

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教师的领导方式,教师的智慧,教师的人格等

2,学生方面,学生对教师的认识

3,环境方面,

(二)理想师生系的基本特征

1,尊师爱生,相互配合

2,民主平等,和谐亲密

3,共享共创,教学相长

(三)良好的师生关系构建的基本策略

1,了解和研究学生,

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3,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

4,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

第六章课程

[教学目标]

1.掌握当代基本课程理论;

2、理解并掌握课程、课程目标、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隐性课程、校本课程、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管理、课程资源等概念及基本模式;

3、形成符合当今时代发展要求的课程理念和课程意识,能够运用理论分析并解决课程实际问题;

4、掌握世界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教学重点与难点]

课程、课程意识、课程编制(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类型,课程结构)、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管理、课程资源;影响课程发展的因素,现代教师必备的课程意识,课程目标与内容的确定、选择与组织,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课程与教材评价的原则与方法。

[教学方法]

以讲授法、讨论法为主

[授课时数]

3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课程与课程理论

一、课程的含义

(一)课程即教学科目

(二)课程即学习经验

(三)课程即文化再生产

(四)课程即社会改造的过程

二、课程理论流派

(一)经验主义课程论

(二)学科中心主义课程论

(三)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

(四)存在主义课程论

(五)后现代主义课程论

第二节课程的组织

一、课程目标

(一)课程目标的特征

(二)确定课程目标的方法

二、课程内容

(一)课程标准

(二)教材

三、课程类型

(一)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二)综合课程与核心课程

(三)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

四、课程实施

五、课程评价

(一)学生学业的评价与课程本身的评价

(二)课程评价、学业评价和测量

(三)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

(四)科学——实证主义课程评价观与人文—自然主义课程评价观

第三节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一、影响课程变革的重要因素

(一)政治因素与课程变革

(二)经济因素与课程变革

(三)文化因素与课程变革

(四)科技革新与课程变革

(五)学生发展与课程变革

二、世界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一)课程政策的发展趋势

(二)课程结构的发展趋势

(三)课程实施的发展趋势

(四)课程评价的发展趋势

三、我国课程改革的未来发展

第七章课堂教学

[教学目标]

1、掌握教学与教育、教学与智育、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教学理论与课程理论的关系;

2、掌握教学新观念;明确教学的地位和任务,了解教学过程要素的几种不同观点,理解主要教学理论流派的主张,掌握教学过程的本质和规律,掌握教学原则,掌握教学过程中学习过程的阶段和教学过程的阶段;

3、理解课堂教学设计的特征、依据和基本模式,并能够进行课堂教学设计;

4、掌握教学策略与教学设计、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区别。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掌握内容教学及教学论的概念,教学过程的本质、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学设计、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

以讲授法、讨论法为主

[授课时数]

10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教学与教学理论

一、教学及其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一)教学的含义

(二)教学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二、教学理论及其主要流派

(一)教学理论的一般概述

(二)当代主要教学理论流派

第二节教学过程和教学原则

一、教学过程

二、教学原则

第三节课堂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概述

(一)教学设计的含义

(二)教学设计的特征

二、教学设计的程序与模式

(一)教学设计的基本程序

(二)教学设计的常用模式

三、教学设计的基本内容与方法

(一)教学目标设计

(二)教学内容设计

(三)教学时间设计

(四)教学措施设计

(五)教学评价设计

第四节课堂教学策略

一、教学策略概说

(一)教学策略的含义

(二)教学策略的特征

(三)教学策略的制定、选择与运用

二、不同类型知识的教学策略

(一)陈述性知识的教学策略

(二)程序性知识的教学策略

(三)策略性知识的教学策略

三、几种主要的课堂教学策略及其运用

(一)讲述策略

(二)对话的策略

(三)指导策略

第八章学校教育与学生生活

[教学目标]

1.比较分析学生家庭生活、同辈群体生活、社会文化生活与学校生活的异同;

2.区分学生心理障碍和失范行为的类别,并能进行归因分析;

3.掌握失范行为的各种理论解释,并能具体加以应用;

4.认识“重要他人”的概念,据此分析中小学生的学校生活状态以及所接受的影响;

5.从提高学生学校生活质量的角度分析学生在学校中的生活状态;

6.从建构培育丰富人性的学校生活角度,反思当前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是学生失范行为的表现、归因分析及其理论解释;教学难点是书本知识与生活经验以学校教育如何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与人文精神。

[教学方法]

以讲授法、讨论法为主

[授课时数]

3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学生的生活环境与心理、行为失范

一、学生生活环境的差异

(一)学生的家庭生活与学校生活的差异

(二)学生的同辈群体生活与学校生活的差异

(三)学生的社会文化生活与学校生活的差异

(四)学生生活环境差异导致各种适应问题

二、学生心理障碍的各种表现

(一)攻击

(二)退缩

(三)焦虑

(四)恐怖

三、学生失菬行为的各种表现

(一)校园暴力触目惊心

(二)青少年色情犯罪严重

(三)青少年以侵犯财产为目的的越轨犯罪比例最高

(四)青少年学生违法行为的新倾向

四、学生心理障碍和失范行为的归因分析

(一)社会生活环境中的问题

(二)学校教育失误问题

(三)家庭生活环境中的问题

五、学生失范行为的理论解释

(一)心理学解释

(二)社会学解释

第二节学校生活与学生生活

一、学生对于学校生活的态度

(一)学生自身特征对学校态度的影响

(二)学校特征与学生对学校的态度

二、学生生活中的重要他人及其影响

(一)重要他人的概念

(二)学生的互动性重要他人

(三)学生的偶像性重要他人

三、学校生活与学习压力

(一)学习压力的含义

(二)学习压力的现状

(三)学习压力的影响

(四)学习压力的形成机制

第三节书本知识与生活经验

一、什么知识最有价值

二、生活经验

三、终身学习与学会学习

第四节把传授知识的学校转变为培育丰富人性的学校

一、学校教育实践的重心应该转变

(一)要让学生从受到管制的生活转向自主的、创造性的生活

(二)必须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自主发展

(三)充分给予每个学生自主发展的空间和机会

(四)要变革学校生活还涉及到学校文化环境的建设问题。

二、学校教育要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激发

(一)要正确认识创新与全面发展教育目的之间的关系

(二)创新是人的自由活动

(三)正确理解创新和“守旧”的辩证关系

(四)要把握创新的正确导向

三、学校教育要有利于学生人文精神的培育

(一)培养科学精神

(二)增强社会责任感

第九章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

[教学目标]

1.明确班级组织的概念和基本结构;

2.理解班级组织的基本属性及特点,分析班级组织的功能;

3.了解班级组织建设、制度管理、教学管理和活动管理的内容;

4.分析评价班主任在班级组织中的角色作用;

5.领会班主任建设和管理班集体的具体要求;

6.了解班主任提高自身素养的途径和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是班级管理的主要内容、班主任在班级组织中的角色作用;教学难点是班级组织的概念及班主任建设和管理班集体的操作方法。

[教学方法]

以讲授法、讨论法为主

[授课时数]

3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班级组织

一、班级组织的概念

(一)班级组织概念的历史考察

(二)班级组织的改造

(三)班级组织概念的界定

二、班级组织的发育

(一)个人属性之间的矛盾阶段

(二)团体要求与个人属性之间的矛盾阶段

(三)团体要求架构内的矛盾

三、班级组织的结构

(一)班级的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

(二)班级组织的角色结构

(三)班级组织的信息沟通结构

(四)班级组织的规模

四、班级组织的特点

(一)班级组织的目标是使所有学生获得发展

(二)班级组织中师生之间是一种直接的、面对面的互动

(三)情感是班级组织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纽带

(四)师生交往的多面性

(五)班主任和教师需要用自己的人格力量来组织班级活动

五、班级组织的功能

(一)班级组织的社会化功能

(二)班级组织的个体化功能

第二节班级管理的内容

一、班级组织建设

(一)班级组织的设计

(二)指导班级建设

(三)发挥好班集体的教育作用

二、班级制度管理

(一)成文的制度

(二)非成文的制度

三、班级教学管理

(一)明确班级教学管理的目标和任务

(二)建立有效的班级教学秩序

(三)建立班级管理指挥系统

四、班级活动管理

第三节班主任工作

一、班主任的角色作用

(一)班主任是学生全面成长的关护者

(二)班主任是对学生产生全面影响的教育因素

(三)班主任是班级的领导者

二、班主任建设和管理班集体的操作方法

(一)创造性地设计集体目标

(二)合理地确定班级角色位置

(三)协调好班内外各种关系

(四)建构“开放、多维、有序”的班级活动体系

(五)营造健康向上、丰富活跃的班级文化环境

三、班主任的自我教育

(一)主动构建新型的知识结构

(二)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

(三)有较高的教育理论素养

(四)有较强的人格魅力

(五)有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能力

第十章学生评价

[教学目标]

1.了解学生评价的含义、功能、类型、方法及当代走向;

2.理解学生学业评价的含义及基本内容;

3.能结合学科编制有效的测验;

4.明确学生品德评价的含义及常用方法;

5.分析说明学生评价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6.评价学生发展的某个侧面,并设计评价方案。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是学生评价的类型及学生的学业评价;教学难点是测验的编制、学生的品德评价等。

[教学方法]

以讲授法、讨论法为主

[授课时数]

3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学生评价概述

一、学生评价与教育评价

二、学生评价的标准

三、学生评价的类型

(一)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二)相对评价法、绝对评价法和个体内差异评价法

四、学生评价的功能

(一)诊断功能

(二)导向功能

(三)发展功能

(四)管理功能

五、学生评价理论与实践的当代走向

(一)倡导构建以发展为本的学生评价体系

(二)以质性的评价模式取代量化的评价模式

(三)强调测评的真实性和情境性

(四)鼓励学生评价中的合作行为

(五)重视思维过程的评价

第二节学生学业评价

一、学生认知学习的评价

(一)认知学习评价的种类

1.准备性测验和结果性(终结性)测验

2.标准化测验和教师自编测验

3.客观性试题测验和主观性试题测验

(二)测验的有效编制

1.有效测验编制的基本标准(要素)

2.测验编制的过程

二、学生技能学习的评价

(一)学生技能学习评价的内容和方法

(二)学生技能学习评价的实施

1.口头语言表达技能的评价

2.实验操作技能的评价

3.动作技能的评价

三、学生情感学习的评价

(一)学生情感学习评价的类别

(二)学生情感学习评价的个案

(三)学生情感学习评价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学生情感学习的评价一般采用观察法、问卷法

2.应尊重学生的学习情感表现

3.应保护学生的个人隐私权

第三节学习品德评价

一、学生道德认知的测评

二、学生道德情感的评价

三、学生道德行为的评价

(一)我国中小学学生品德评价标准

(二)我国中小学学生品德评价的常用方法

第十一章教师的教育研究

[教学目标]

1.了解教师参与教育研究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2.明确教师的教育研究所具有的特性;

3.初步掌握从事教育行动研究的主要方法;

4.掌握教师专业发展、教师行动研究等概念;

5.说明分析教育行动研究的过程。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是教育行动研究的过程及教师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教学难点是使学生真正掌握调查法、观察法、个案研究法、资料收集法等基本方法。

[教学方法]

以讲授法、讨论法为主

[授课时数]

2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教师即研究者

一、“教师即研究者”观念的提出

二、教师进行教育研究的优势和素养

(一)教师进行教育研究优势

(二)教师进行教育研究需要的素养:

三、教师教育研究的意义

(一)教师的教育研究有利于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教师的教育研究可以使课程、教学与教师真正的融为一体

(三)教师的教育研究也是教育科学繁荣的需要

(四)教师的教育研究可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不断提升教师的自我更新能力和可持续性发展能力,增强教师职业的乐趣和价值感、尊严感

(五)教育研究有利于教师不断积累实践知识

第二节教师教育研究与教育行动研究

一、教师教育研究的特点

(一)改进教育的研究与描述和解释教育的研究

(二)置身教育之中的教育研究和置身教育之外的教育研究

(三)为了教育的研究和关于教育的研究

二、行动研究与教育行动研究

三、教育行动研究的过程

(一)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

(二)分析问题

(三)研拟解决问题的可能策略

(四)实践尝试行动策略

(五)反馈与评价行动结果

(六)总结

第三节教师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

一、如何进行调查

(一)问卷调查

(二)访谈

(三)座谈

二、如何进行观察

(一)结构性观察

(二)非结构性观察

三、如何进行个案研究

四、如何收集研究资料

(一)文献资料的收集

(二)实际资料的收集

五、如何表达研究结果

(一)研究报告(主要是调查报告)

(二)教育教学经验总结

(三)教育教学案例

第十二章教育改革与发展

[教学目标]

1.理解教育改革的意义,把握教育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2.分析20世纪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阶段背景和特征;

3.掌握教育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明确我国在世界教育发展中的地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