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间路基施工组织设计完整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663138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56.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区间路基施工组织设计完整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区间路基施工组织设计完整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区间路基施工组织设计完整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区间路基施工组织设计完整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区间路基施工组织设计完整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区间路基施工组织设计完整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8页
区间路基施工组织设计完整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8页
区间路基施工组织设计完整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8页
区间路基施工组织设计完整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8页
区间路基施工组织设计完整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8页
区间路基施工组织设计完整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8页
区间路基施工组织设计完整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8页
区间路基施工组织设计完整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8页
区间路基施工组织设计完整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8页
区间路基施工组织设计完整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8页
区间路基施工组织设计完整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8页
区间路基施工组织设计完整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8页
区间路基施工组织设计完整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8页
区间路基施工组织设计完整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8页
区间路基施工组织设计完整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8页
亲,该文档总共3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区间路基施工组织设计完整版.docx

《区间路基施工组织设计完整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区间路基施工组织设计完整版.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区间路基施工组织设计完整版.docx

区间路基施工组织设计完整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一编制依据和编制范围

1.1.编制依据

⑴国家、铁道部和地方政府(省、直辖市)的有关政策、法规和条例、规定。

⑵铁道部批准的设计文件和指导性施工组织设计。

⑶招标文件及承发包合同。

⑷铁道部现行高速铁路、客运专线技术标准,设计规范(暂行),施工规范,验收标准和有关规定。

⑸现行铁路施工、材料、机具设备等定额。

⑹现场调查的相关资料。

⑺其它相关依据。

1.2.编制原则

⑴确保结构安全,主体工程质量“零缺陷”的原则。

⑵确保主要承重结构满足100年的使用寿命的原则。

⑶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确保满足高速铁路高标准的质量要求,并满足高速、重载列车开行的高安全性和舒适度的要求。

⑷确保施工机械配备先进性的原则,组织机械化、专业化施工。

⑸贯彻以人为本、安全第一、质量百年大计的安全施工原则。

⑸贯彻执行ISO9000(2000版)质量保证体系、OHS18000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标准、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保护自然生态及施工环境。

1.3.编制范围

新建成兰高速铁路土建工程二十五局管段第三分部路基工程D2K253+668.89~D2K253+710段、D1K256+900~D1K256+918.44段。

1.4.采用的主要技术规范、标准

⑴中华人民共和国铁路建设强制性标准。

⑵铁道部现行的设计、施工、验收规范、规则、标准及相关行业的现行标准、规范。

⑶客运专线路基验收规范、路基施工技术指南、铁路路基施工技术细则等。

采用的主要技术规范、标准见表1.4-1。

表1.4-1施工技术文件、标准及规范表

序号

标准名称

文件编号或标准号

1

铁路路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

TB10414-2003

2

新建时速200公里客货共线铁路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暂行标准

铁建设[2004]8号

3

铁路工程土工试验规程

TB10102-2004

4

客货共线铁路路基工程施工技术指南

TZ

5

客货共线铁路工程竣工验收动态检测指导意见

铁建设[2008]133号

6

铁路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

TB10424-2010

7

铁路工程基本作业施工安全技术规程

TB10301-2009

8

铁路路基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程

TB10302-2009

9

区间路基设计图

成兰施路-ⅩⅢ标-12-1

10

路基工程设计专用图

成兰施路专

二工程概况及主要工程数量

2.1.工程概况

2.1.1.工程范围

本段区间路基第一段位于川主寺站4号岷江双线中桥和红桥关隧道之间,起止里程D2K253+668.89~D2K253+710,长41.11m。

第二段位于红桥关隧道和东北沟1号双线大桥之间,起止里程D1K256+900~D1K256+918.44,长18.44m。

青藏高原的边缘,属低~中切割的中高山地形,地势基本为左高右低。

沿线附近第四系覆盖层较厚,坡体植被发育,地表多辟为牧地或水田,零星分布有村庄,地形横坡较陡,交通方便。

本段区间路基为挖方,路堑中心最大挖深10.4m,路堑中心最小挖深0.34m。

其中DK253+668.89~DK253+710段,基床表层及底层采用级配碎石掺3%水泥填筑,换填深度2.5m;DK256+900~+918.44段,基床表层及底层采用C20混凝土浇筑,换填深度2.5m。

2.1.2技术标准

铁路等级:

国铁I级;

正线数目:

双线;

设计速度:

200km,困难地段2800m;

最大设计坡度:

6‰,加力坡18‰;

到发线有效长度:

850m(双机880m);

牵引种类:

电力;

列车类型:

动车组;

列车运行控制方式:

自动控制;

行车指挥方式:

综合调度。

2.1.3.自然地理特征

(1)地形、地貌

线路位于青藏高原的边缘,属低~中切割的中高山地形,地势基本为左高右低。

沿线附近第四系覆盖层较厚,坡体植被发育,地表多辟为牧地或水田,零星分布有村庄,地形横坡较陡。

(2)气候条件

本线位于四川省西北部,地形高差大,区域跨度大,气候由四川盆地湿热气候带的温暖湿润向温暖带、温带、寒温带、高山寒冷带气候的川西高原季风气候区过度。

年平均气温6~16.3℃,极端最高气温一般在31.3~36.7℃,极端最低气温一般在-5.3℃~-21.1℃。

年平均降雨量484.1~1215.1mm。

(3)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

地层岩性:

主要以粉质黏土、卵石土、碎石土为主,局部段落夹砂岩、板岩、炭质板岩。

本段区间路基地表水对混凝土结构无侵蚀性。

地下水主要为第四系土层孔隙潜水和基岩裂隙水为主,水量丰富,在环境作用类别为化学侵蚀环境及氯盐环境时,地下水中的C02对混凝土结构侵蚀等级为H1。

(4)沿线地震动参数

根据2011年8月中国地震局对成兰铁路地震安全报告的审查和批复,结合现场调查及工点情况确定测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地震基本烈度)为0.20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4s。

2.1.4.工程建设条件

(1)交通运输条件

本段线路所经地区可供使用的主要公路有:

213国道

(2)沿线水、电、燃料等可利用的情况

本工程沿线河网密布,地表及地下水源丰富,施工用水经化验合格后就近取水或打井取水。

沿线燃料供应比较充足,施工机械使用的燃料可就近购买。

2.2.主要工程数量表

工程项目

单位

数量

土石方及基床本体

挖方

16650

级配碎石

1809

C20砼

802

边坡防护

桩板墙C40砼

1926.3

人字型骨架C35砼

282.5

排水工程

盲沟及检查井C35砼

33.5

天沟及侧沟C35砼

82

路基附属工程

挡渣墙M7.5浆砌片石

600

电缆槽

m

119.1

三施工总体方案

3.1.施工组织机构及施工队伍的分布

3.1.1.施工管理组织机构

根据本路基单位工程的特点及工程分布情况,该路基工程由“成兰高速铁路中铁二十五局集团项目部第三分部项目部”组织施工队伍具体实施,项目部的组织机构图如下:

项目组织机构图

3.1.2.施工任务划分

根据项目部的统一布署安排,考虑整体工期进度的要求,现安排1个路基工程施工队承担本路基单位工程的施工任务。

劳动力使用计划表

60

45

30

15

0

13年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12月

劳动力

3.2.主要临时工程规划及总平面布置

施工场地按“方便施工、便于管理、驻地共建、少占地、环保、经济”的原则进行布置,在满足施工的条件下,做到文明施工和环境保护达标。

3.2.1.生产、生活房屋

生活办公房屋统一采用民房或彩钢板房,生产房屋采用砖混、砖瓦结构。

生活区统一规划、集中布置,营区周围设围护,围护采用砖砌围墙,涂以明显色彩及标志。

各作业队租用当地民房或新建彩钢板房作为办公生活驻地。

项目部及各作业队驻地详见平面布置图。

3.2.2.施工便道

1)施工便道

贯通便道沿红线内分段贯通,路基段便道设置在线路右侧,路基面设计宽度6.0m,本标段贯通便道长度约为2.5公里。

便道结构为:

原地面排水平整后进行地面掺灰处理+碎石土填筑40cm+10cm厚泥结碎石路面。

3.3.施工用电

施工用电采用由附近高压线引入,并备用发电机以备应急供电,本区段共架设电力干线路约5.6km。

3.4.施工用水

本区段桥梁部分施工用水经检验合格后就近取用,各施工作业点铺设供水管路,生活用水引取自来水。

生活用水采用打井取水,并在高处设置蓄水池,主要作业点铺设施工用水管路。

3.5.施工测试

3.5.1.实验室建立

加强试验室建设是落实质量控制数据化和严格质量过程控制的重要措施,是建立健全铁路客运专线质量控制体系的关键。

二十五局施工区段内设置中心实验室一座,我三分部设一实验站与中心实验室共同设置。

根据成兰高速铁路客运专线建设的特点,配足配强人员和设备,满足工程建设要求。

主任及技术负责人为高级工程师,具备铁路试验检测资质;质量负责人工作5年以上,工程师,具备铁路试验检测资质。

工作人员均且持证上岗。

3.5.2.测试项目

砂浆配合比、改良土配合比、土工击实、土压缩模量、化学分析、水泥、土工现场检测(压实度、K30、EVd、EV2)、石灰剂量滴定、水泥剂量滴定等。

3.5.3.测试仪器

序号

仪器名称

型号

数量

产地

用途

上场时间

1

K30检测仪

TZC-Q

1

北京

路基检测

2013.01

2

动态变形模量(Evd)测试仪

ZFJ02

1

德国

路基检测

2013.01

3

静态变形模量(EV2)测试仪

ZFJ05

1

德国

路基检测

2013.01

4

标准贯入阻力仪

N63.5

1

南京

路基检测

2013.01

5

静力触探

VLOTEK

1

南京

路基检测

2013.01

6

动力触探

N10

1

南京

路基检测

2013.01

7

土壤分析筛

φ200

1

浙江

路基检测

2013.01

8

灌砂筒

2

无锡

路基检测

2013.01

9

平整度仪

75-I

1

北京

路基检测

2013.01

10

电热干燥箱

HWX-L

1

河北

路基检测

2013.01

11

相对密度仪

WJ-3

1

南江

路基检测

2013.01

12

液塑限联合测定仪

GY

1

南京

路基检测

2013.01

13

电动击实仪

DJ-Q

1

南京

路基检测

2013.01

14

灌砂法密度测定仪

GRT-L

2

南京

路基检测

2013.01

3.5.4.保证措施

⑴试验室配备试验检测专用汽车,加强监督检查力度。

⑵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统一制作镜框,标准化管理,各种规章制度上墙,镜框制作要求美观、大方。

⑶试验室设专人分管试验检测资料,统一使用《铁路工程试验信息管理软件》管理试验检测资料。

专门采购试验资料柜,资料柜应采用玻璃门,资料分类合理、排放整齐。

⑷本着高起点、高标准的原则,试验仪器设备全部新购,精度满足规范要求,确保试验数据准确有效。

⑸试验室位置交通便利、有停车场地、停车场及道路全部硬化,空地进行绿化,环境优美。

3.5.5.施工测量

测量资料必须经换手复核无误,再报监理工程师审查认可,方可用于施工,并对中线桩、水准点建立定期复测检查制度,测量与施工建立联系制度,对监控测量的数据及时反馈到施工方案中,并根据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施工方法,确保施工质量。

路堑测量首先进行断面复核,确定其准确的高程,断面面积,计算准确的坐标,定出边桩位置,使用机械开挖在距边桩50cm的位置进行开挖,以免对造成边坡超挖,待机械施工完毕,再进行人工修整边坡。

施工严格控制边坡坡度及地面高程。

3.5.6.路基工程沉降观测

1、施工观测的主要项目措施

(1)监测断面的设置原则

每个大、中桥台尾过渡段设置2个观测断面,其中桥台及过渡段中部各设置1处;每个观测断面在线路中心设一个观测沉降板,在两侧距相应侧线路中心3.2m处各设一个观测桩,在两侧路堤坡脚外1~2m及10~12m处各设一个位移观测边桩,各观测桩及沉降板位于同一个断面上。

(2)观测元件与埋设技术要求

边桩采用C15钢筋混凝土预制,断面采用15cm×15cm正方形,长度不小于1.5m,并在桩顶预埋半圆形不锈钢耐磨测头。

边桩埋置深度在地表以下不小于1.4m,桩顶露出地面不大于0.1m。

埋置方法采用洛阳铲打入设计深度,将预制边桩放入孔内,桩周以C15混凝土浇筑固定,确保边桩埋置稳定。

沉降板由钢板或C15钢筋混凝土预制底板、测杆和保护套管组成,钢底板尺寸为50×50×1cm,钢筋混凝土底板尺寸为50×50×5cm,测杆采用Ф40mm镀锌铁管,与底板固定在垂直位置上。

保护套采用Ф49mmPVC套管,随着填土的增高,测杆和套管亦相应加高,每节长不超过50cm。

接高后测杆顶面应略高于套管上口,测杆顶用顶帽封住管口,避免填料落入管内而影响测杆下沉自由度,顶帽高出碾压面高度不大于50cm。

沉降板埋设位置处可垫10cm砂垫层找平,埋设时确保底板的水平与垂直度,确保测杆与地面垂直。

沉降观测桩桩体选择Ф20mm钢筋,顶部磨圆并刻画十字丝,底部焊接弯钩,待基床表层级配碎石施工完成后,通过测量埋置在设计位置,埋置深度不小于0.3m,桩周0.15m用C20混凝土浇筑固定。

2、沉降观测要求

为达到路基沉降观测的目的,建立沉降与时间的关系,了解产生沉降的部位,沉降观测应考虑如下要求。

(1)用于观测位移及沉降的沉降板和观测桩,在观测期间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保护。

(2)边桩及沉降板在施工期间一般每填筑一层,应进行一次观测,如果两次填筑间隔较长时,每3天至少观测一次。

路堤经过分层填筑达到设计高程后,在前三个月内,每7天观测一次;三个月后15天观测一次;半年后1个月观测一次。

(3)路堤中心线地面沉降率每昼夜不大于1.0cm,坡脚水平位移速率每昼夜不大于0.5cm,如果超出此限应立即停止填筑,填筑数率应以水平位移控制为主。

(4)沉降观测要求按《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一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施测。

一直观测到铺轨前,根据“填土高~时间~沉降量”曲线图进行图线拟合预测工后沉降,当满足设计要求时方可铺轨。

(5)观测结果应纳入竣工文件。

3.6.施工程序

征地拆迁——场地清理——测量放线——现场核对——开工报告——工程实施——施工自检——报检签证——试验检测——质量评定——工程验收——土地复耕——工程保修

3.7.施工方案

3.7.1.路基施工组织及总体顺序

本段路基安排1个路基综合施工队,上场劳力40人,先施工D2K253+668.89~+710段,然后施工D1K256+900~+918.44段。

本段区间路基施工顺序表示如下:

施工准备→清表和路堑开挖→路堤挡土墙及边坡防护施工→基床表层级配碎石填筑施工→路基相关工程(声屏障、接触网基础、电缆槽等)→整理验收。

3.7.2.路基填筑调配方案

本段区间路基为桥隧间短路基,基床表层及底层填筑级配碎石、而后一段区间路基浇筑C20混凝土。

级配碎石、混凝土都由拌合站集中拌制,再运输至工地。

3.7.3.主要的施工方案、方法

路基工程为实现工后沉降控制目标,主体结构质量零缺陷,实行工场化、信息化、系统化、机械化的总体施工方案。

工场化:

级配碎石搅拌站拌制施工;混凝土、砂浆电子计量集中拌合;挡护工程构件集中预制;路基工程结构物材料集中供应。

全面作到工场化、标准化生产。

信息化:

将施工中获得的工程地质核查资料、施工工艺及存在问题、试验检测数据、路基试验段各项施工参数、路基沉降变形及路堑高边坡变形监测等信息及时分析,并实时反馈到各相关环节中,形成“监测→分析→调整”循环,实行动态管理和信息化施工。

系统化:

系统考虑路基的各分部分项工程,加强与桥梁轨道等其它专业工程以及附属工程和相关工程的统筹,各项目间密切配合,科学合理安排,强化管理,加强施工过程控制及质量检测工作,确保路基各项工程质量,最终实现路基系统功能。

机械化:

配备功能齐全、性能先进的路基及相关工程施工机械设备,实施机械化施工。

3.8.主要施工机械

投入本工程的主要施工机械设备见表

序号

机械设备名称

规格及型号

数量

技术状况

使用工点

备注

1

装载机

ZL50C-I

1

良好

路基

2

吊车

JQZ-20T

1

良好

路基

3

推土机

ST160

1

良好

路基

4

振动压路机

SR25

1

良好

路基

5

发电机

120kw

2

良好

路基

6

日立挖掘机

ZX230

1

良好

路基

7

平地机

PY180

1

良好

路基

8

自卸式汽车

北方奔驰

3

良好

路基

9

洒水车

东风140

1

良好

路基

10

高压注浆泵

3SNS

1

良好

路基

11

搅拌机

200L

1

良好

路基

12

潜水泵

2

良好

路基

四施工方法、关键技术、工艺要点、工艺要求

4.1.土质路堑开挖施工方法

(1)路堑防排水

开挖前先做好堑顶截、排水沟,保持开挖区排水畅通,临时排水设施与永久性排水系统相结合,且排出的水不得损害路基及附近建筑物地基、道路和农田。

先做好天沟,以防堑顶山坡水直接冲刷堑坡。

雨季或地下水丰富时,做好每一开挖层的引排水工作,以确保开挖面干燥无水,利于施工作业。

(2)地表清理

已开挖的适用于种植草皮和其他用途的表土,储存于指定地点,含有树根、杂草等不能做为填料的,用推土机推送,自卸汽车装运至弃土场。

(3)路堑开挖

土质路堑开挖采用推土机推送,挖掘机、装载机挖装,自卸汽车运输的施工方法,狭窄地段可用小型机械配合人力施工。

开挖从上至下进行,严禁掏底开挖。

短而深的路堑按路堑整个横断面的宽度和深度,从一端或两端逐渐向前开挖;对于较长的路堑沿路堑全宽以深度不大的纵向分层开挖方法进行;对于深长路堑,自上而下分层、分级开挖,分层高度控制在4m范围内,每一层开挖完毕,及时施工坡面加固工程,再进行下一分层的开挖。

4.2.路基土方开挖施工工艺

土方路堑开挖采用机械自上而下开挖,人工配合机械修整边坡,人力施工边坡防护工程。

测放施工边桩,正确标出边桩连接线。

根据施工地段的实际情况,选用开挖方法,开挖过程中,应经常检查边坡开挖坡度,纠正偏差,并根据设计要求及时进行边坡防护。

路堑施工接近堑底,按设计断面测量放样,修整路基边坡,边坡应做到坡面平顺,无明显局部高低差、砟堆、杂物。

修整路基面前要对基床土质进行鉴别核对。

路基面必须做到平顺、肩棱整齐,路拱符合设计要求,且要及时封闭。

路堑施工时须及时做好天沟、侧沟施工,以确保路堑的稳定。

4.3.路堑施工注意事项

1)本施工段路堑开挖地段不多,但必须针对施工现场实际情况,确定合理开挖方案,确保开挖质量与安全。

2)路堑开挖过程中,加强断面高程检查,避免超挖或欠挖。

3)路堑施工前,先作好天沟,以防止地表雨水冲刷、浸泡。

4)开挖至设计标高时,人工挂线整平表面,作出路拱。

5)路堑按设计要求边坡坡率开挖,并尽量保持坡面平顺。

当路堑边坡设有边坡平台时,按设计修建边坡截水沟并设4%向路基侧沟排水坡度。

6)天沟、侧沟、截水沟及吊沟施工,做到沟基稳固,沟型整齐,沟水排泄不对路基产生危害。

4.4.基床底层及以下路基施工

4.4.1.清基及地表处理

挖方地段,开挖至基床换填底面标高时,开挖表面应平顺整齐,并按设计做成向两侧的横向排水坡,换填底面以下不得扰动和泥化,如有松动岩石应先清除后施工。

4.4.2.试验段填筑

为指导路基填筑施工,选取典型的路基填筑地段进行路基试验段填筑施工,试验段长度按不少于100m考虑,通过试验段确定本区段路基填料的填筑厚度、最佳含水量、碾压遍数及各类机具的合理配置等。

4.5.基床表层填料施工

⑴填筑前对所需的材料作全面的检查,并提前作好储料的一切准备工作,并有足够的储料场和储料设备,拌合场内不同粒径的碎石、砂砾等集料应分别堆放。

保证基床表层的正常铺筑。

⑵验收基床底层:

基床表层填筑前应检查基床底层几何尺寸,核对压实标准,不符合标准的基床底层应进行修整,达到基床底层验收标准。

⑶测量放样:

在施工现场附近引临时水准点,报监理审批,严格控制标高;按10m一桩,放中线和边线,设置钢丝绳基准线。

⑷拌和:

级配碎石混合料用级配碎石拌和设备在拌和厂集中进行拌和,混合料需拌和均匀,采用不同粒径的碎石和石屑,按预定配合比在拌和设备内拌制级配碎石混合料。

在正式拌制级配碎石混合料之前,必须先调试所用的厂拌设备,使混合料的颗粒组成、级配和含水量都能达到规定的要求,并通过试验段的试拌、试铺总结的各种施工参数进一步合理的调整和确定拌和需要各种级配的碎石数量,以使基床表层的级配碎石填层具有更好的强度和刚度。

⑸运输:

装料时,车要有规律的移动,使混合料在装车时不致产生离析。

采用大对吨位自卸车运输。

并保证足够的运输车辆,确保摊铺机能够不间断的连续摊铺。

车辆运输过程中用防水蓬布覆盖。

运料汽车在摊铺机前10-30cm处停住,不得撞击摊铺机。

卸料过程中汽车挂空挡,靠摊铺机推动前进,以确保摊铺层的平整度。

⑹摊铺:

摊铺时以日进度需要量和拌和设备的产量为度,合理计算卸料需要量。

基床表层下层的级配碎石的摊铺可采用摊铺机或平地机进行,顶层必须用摊铺机摊铺。

每层的摊铺厚度应按工艺试验确定的参数严格控制。

用平地机摊铺时,必须在路基上采用方格网控制填料量,方格网纵向桩距不宜大于10m,横向应分别在路基两侧及路基中心设方格网桩。

用摊铺机摊铺时,应根据摊铺机的摊铺能力及拌和厂的拌和能力配置运输车。

⑺碾压:

采用三轮压路机、重型光轮振动压路机进行碾压,按实验段确定的碾压遍数和程序进行压实,使其达到规定压实度,且表面须平整,各项指标符合设计要求。

直线地段,应由两侧路肩开始向路中心碾压;曲线地段,应由内侧路肩向外侧路肩进行碾压。

碾压遵循先轻后重、先慢后快的原则。

各区段交接处应相互重叠压实,纵向搭接压实长度不小于2.0m,纵向行与行之间的轮迹重叠不小于40cm,上下两层填筑接头应错开不小于3.0m。

⑻检测:

每层施工完成后进行自检,合格后报验监理工程师抽检的质量检测系统,严格按照规范要求的试验方法、试验点数、检验频次,逐层分段、分部进行试验检测。

各类填料及压实标准应符合规定,凡检验不合格者,不得进行下一道工序施工。

施工工艺流程框图见图。

基床表层级配碎石施工工艺框图

检测标准:

压实标准

级配碎石

检测频次和取样部位

地基系数K30(MPam)

≥190

在表层顶面每100m检测4点,距路基边2m处左右各1点,中间2点。

孔隙率n

<18%

每层沿纵向每100m检测6点,距路肩边线1.5m处左右各2点,路基中部2点。

变形模量Ev2

≥120

动态变形模量Evd(MPa)

≥55

每层沿纵向每100m检测6点,距路肩边线1.5m处左右各2点,路基中部2点。

4.7.过渡段施工

4.7.1.过渡段填料要求

1过渡段填料应符合设计文件和验标的要求。

2过渡段级配碎石采用的碎石粒径、级配及材料性能应符合铁道部现行《客运专线基层表层级配碎石暂行技术条件的规定》。

级配碎石和级配砂砾石必须严格控制0.5mm以下细集料的含量及其液限和塑性指数。

选用品质优良的原材料是确保级配碎石质量的基础。

要确保筛选并按比例混合组成的级配碎石混合料的粒径、级配及品质指标符合规定的要求。

3过渡段采用级配碎石掺3%水泥梯形过渡,具体过渡形式按设计施工图执行。

加入水泥的级配碎石混合料宜在4h内使用完毕。

4施工前应对所选择的填料进行核对确认并经试验鉴定,使其能够确保路堤各相应部位填料的质量检测、压实标准等指标达到设计要求。

4.7.2.施工工艺及技术要求

一般规定

1在路堤与桥台、路堤与横向结构物、路堤与路堑的连接按设计要求施工过渡段。

2桥台和横向结构物基坑的回填工作必须在隐蔽工程验收合格后才能进行。

3过渡段范围的原地面处理应符合地基处理的有关规定。

4过渡段级配碎石应分层填筑压实,每层的压实厚度不应大于30cm,最小压实厚度不宜小于15cm,具体的摊铺厚度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