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总复习.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664323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7.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方剂总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方剂总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方剂总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方剂总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方剂总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方剂总复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方剂总复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方剂总复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方剂总复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方剂总复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方剂总复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方剂总复习.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方剂总复习.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方剂总复习.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方剂总复习.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方剂总复习.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方剂总复习.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方剂总复习.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方剂总复习.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方剂总复习.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方剂总复习.docx

《方剂总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方剂总复习.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方剂总复习.docx

方剂总复习

方剂学总复习

一.几本具有代表的著作:

1.《五十二病方》是现存医籍中最古老的一部医方著作

2.《内经》载方13首,是现存最早的中医药理论的经典著作,首先记载方剂组成原则,为方剂学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3.《伤寒杂病论》东汉末期张仲景著,载方314首,方书之祖。

首创融中医辩证治理、法、方、药于一体

4.《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编修的“成药典”

5.《普济方》共载方61739首,是方剂学上载方最多的著作,古代最大的一部方书。

6.《伤寒明理论·药方论》旨在分析20首伤寒方,是中医药史上第一部专门剖析方剂论理的著作,开后世“方论”之先河,首次依据“君臣佐使”剖析组方原则的著作

二、[所治病证的病机]

1.治咳嗽

杏苏散——风寒燥邪犯肺,肺失宣降(治疗凉燥证的代表方剂)、

麻黄汤——风寒束表,肺气不宣(主治外感伤寒表实证,太阳伤寒)      

清燥救肺汤——燥热伤肺,气阴两伤,肺失宣降(主治燥热伤肺肺重证)

2.治咳喘(喘)

小青龙汤——风寒束表,水饮内停(主治外感伤寒,内停水饮证,风寒束表(主证),水饮内停(兼证))、

苏子降气汤——痰涎壅盛,肾气不足,肺失宣降(主治上实下虚之咳喘证)、  

定喘汤——风寒外束,痰热内蕴,肺失宣降(主治风寒外束,痰热内壅之哮喘证)

麻黄汤——风寒束表,肺气不宣(主治外感伤寒表实证(太阳伤寒))

麻杏甘石汤——风热袭肺,或风寒郁而化热,热壅于肺,肺失宣降(主治表邪化热,壅遏于肺之喘咳证)

3.治泄泻

参苓白术散——脾胃气虚,湿浊阻滞(主治脾胃气虚挟湿证肺脾气虚,痰湿咳喘证)

藿香正气丸——风寒束表,卫阳被郁,湿阻中焦,升降失司(主治外感伤寒,内伤湿滞证)、

四神丸——肾阳虚衰,不温脾土,以致脾肾虚寒,肠道不固(主治脾肾阳虚之肾泻证)、

真人养脏汤——脾肾虚寒,固摄无权(主治久泻久疬)、

理中丸——中焦虚寒,脾胃运化,升降失常(主治脾胃虚寒证或阳虚失血)、

补中益气汤——脾胃气虚,中气下陷,气虚发热(主治脾胃气虚证,气虚下陷证,气虚发热证)

4.治呕逆(呃逆)

温胆汤——胆胃不和,痰热内扰。

(主治胆胃不和,痰热内扰证)

吴茱萸汤——胃中虚寒,浊阴上逆。

(主治肝寒犯胃或中虚胃寒证)

旋复代赭汤——胃气虚弱,痰浊内扰,气机上逆。

(主治胃气虚弱,痰浊内阻证)

橘皮竹茹汤——胃虚有热,气机上逆。

(主治胃虚有热之呃逆证)

5.治月经不调

温经汤——任冲虚寒,瘀血内阻,阴血不足。

(主治任冲虚寒,淤血阻滞证)

归脾汤——思虑过度,劳伤心脾,气血两虚。

(主治1.心脾气血两虚证.2.脾不统血.)

四物汤——营血虚滞,血行不畅。

(主治营血虚滞证)

逍遥散——肝气郁结,血虚脾弱。

(主治肝气郁滞,血虚脾弱之月经不调证)

6.治便秘

麻子仁丸——肠胃燥热,脾津不足。

(主治脾约证—胃肠燥热,津液不足之便秘证)

黄龙汤——热结阳明,气血不足。

(主治热结阳明,便燥便秘证)

增液承气汤——热结阴亏,无水行舟。

(主治热结阴亏便秘证)

大承气汤——A.实热、积滞壅结肠胃(主)B.热盛津伤。

(主治阳明腑实证)

7.治“四逆”

四逆散——肝脾不和(气机郁滞),阳气内郁。

(主治1.阳气内郁之四逆证.2.肝脾不和之胸胁、脘腹疼痛之证)

四逆汤——阴寒内盛,阳气衰微。

(主治1.少阴证。

2.太阳病汗多亡阳证)

当归四逆汤——血虚阳弱,经脉受寒,凝滞不通。

(主治虚寒凝经脉证)

吴茱萸汤——胃中虚寒,浊阴上逆。

(主治肝寒犯胃或中虚胃寒证)

大承气汤——A.实热、积滞壅结肠胃(主)B.热盛津伤。

(主治阳明腑实证)

8.治腹痛

理中丸——中焦虚寒,脾胃运化、升降失常(主治脾胃虚寒证或阳虚失血、小儿慢惊、病后喜唾涎沫、胸痹、霍乱等)

小建中汤——中焦虚寒,筋脉失养,营卫俱虚,阴阳失调。

(a主治中焦虚寒之虚劳里急证b虚劳心悸证c虚劳发热证)

吴茱萸汤——胃中虚寒,浊阴上逆。

(主治肝寒犯胃或中虚胃寒证)

9.治发热(甘温除热)

补中益气汤——脾胃气虚,中气下陷,气虚发热。

(a脾胃气虚证:

饮食减少,体倦肢软,少气懒言,面色晄白,大便溏薄,脉虚弱b气虚下陷证:

脱肛,子宫脱垂,久泻久痢,崩漏等,体倦气短乏力,舌淡脉虚等c气虚发热证:

身热,自汗,渴喜热饮,气短乏力,舌淡脉虚大无力)

当归补血汤——血虚气弱,阳浮于外。

(a劳倦内伤,血虚发热证b妇女经期、产后血虚发热证c疮疡溃后,久不愈合者)

小建中汤——中焦虚寒,筋脉失养,营卫俱虚,阴阳失调。

(a主治中焦虚寒之虚劳里急证b虚劳心悸证c虚劳发热证)

10.治胁痛

一贯煎——肝肾阴虚,肝失所养,肝气郁滞。

(主治肝肾阴虚,肝气不舒之证;亦治氙气、瘕聚之证)

逍遥散——冲任虚寒,瘀血内阻,阴血不足。

(主治肝气郁滞,血虚脾弱之月经不调证)

四逆散——肝脾不和,气机郁滞,阳气内郁。

(a阳气内郁之四逆证;b肝脾不和之胸胁、脘腹疼痛之证)

11.治头痛

川芎茶调散——正气不足,络脉空虚,风邪乘虚入中经络。

主治外感风邪头痛证或头风头痛证)

吴茱萸汤——胃中虚寒,浊阴上逆。

(主治肝寒犯胃或中虚胃寒证)

12.治中风

镇肝熄风汤——阴虚阳亢,气血上逆。

(主治肝肾阴虚,肝阳上亢,气血上逆之类中风)

补阳还五汤——气虚血瘀络阻,筋脉肌肉失养。

(主治气虚血瘀之中风证)

13.治崩漏--脾阳不足,脾不统血者(用黄土汤);脾虚血少,脾不统血者(用归脾汤);脾气虚弱,冲脉不固者(用固冲汤)。

(各用何方)

14.治失眠

朱砂安神丸(主治心火偏亢,阴血不足证。

心火偏亢,阴血受灼,心神失养)

天王补心丹(主治阴亏内热,心神不宁证。

心肾阴亏,虚热内扰)、

温胆汤(主治胆胃不和,痰热内扰证。

胆胃不和,痰热内扰)

酸枣仁汤(主治肝血不足,虚热扰神证。

肝血不足,阴虚内热,虚火内扰)

三、[药物在方中的作用]

1、大黄

(1)大承气汤-----大黄(后下):

苦寒泻热,清泄肠胃积热。

黄、硝相须为用,攻润相济,清泻热结力强,燥、实并治。

(2)温脾汤------大黄:

荡涤泻下,攻积通滞(制性存用)

附、黄相配,以温制寒,温中阳,下积滞以除冷积。

(3)桃核承气汤------大黄:

泻热通便,活血祛瘀。

大黄、桃仁相配,逐瘀泄热,瘀热并治。

(4)大黄牡丹汤------大黄:

通便泻热,逐瘀活血。

大黄、桃仁合用有破瘀泻热之效。

(5)八正散-------大黄:

清热泻火,导热下行。

(6)茵陈蒿汤-------大黄:

泻热逐瘀,通利二便,使湿热瘀之邪从前后二便分消而解。

(7)芍药汤-------大黄:

泄热祛积,“通因通用”

2、桂枝

(1)桂枝汤-------桂枝:

散寒解肌发表,温助卫阳。

桂芍相配:

A调和营卫B解肌发表,并使散中有收,使祛邪而不伤正,养阴而不留邪。

(2)当归四逆汤------桂枝:

温经散寒,活血通脉。

桂枝配当归,能补益营血,内和气血。

(3)炙甘草汤------桂枝:

温阳通脉

桂树与炙甘草相合,即桂枝甘草汤,辛甘化阳,增强温心阳、益气血、利血脉之功。

(4)麻黄汤-------桂枝:

散寒解肌发表,温助卫阳。

(5)小建中汤-------桂枝:

温运阳气。

(6)桃核承气汤-------桂枝:

通行血脉,助桃仁活血祛瘀。

(7)芩桂术甘汤----------桂枝:

温阳化气以助化饮,平冲降逆

(8)肾气丸--------桂枝:

温阳散气,散寒通脉。

(9)五苓散--------桂枝:

A温阳化气以利水B外散风寒以解表

3、黄芪

(1)补中益气汤-------黄芪:

益气补中,升阳固表

(2)补阳还五汤-------黄芪:

大补元气,使气旺而促进血行

(3)玉屏风散--------黄芪:

大补肺脾之气而固表止汗

(4)固冲汤--------黄芪:

补气健脾,以复统摄之权

(5)当归补血汤--------黄芪:

大补脾肺之气,以资生血之源

(6)防已黄芪汤--------黄芪:

补气健脾补肺,固表行水。

4、麻黄

(1)麻黄汤-------麻黄: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2)阳禾汤:

(3)麻杏甘石汤-------麻黄:

宣肺开表以使里热得以外达,兼散表邪

5、半夏

(1)半夏泄心汤-------半夏:

散结消痞,和胃降逆

(2)温经汤-------半夏:

降胃气以散结,有助于祛瘀调经

(3)麦门冬汤-------半夏:

降逆下气,麦门冬得半夏滋而不腻

(4)小青龙汤-------半夏:

祛痰和胃以散结

(5)蒿芩清胆汤-------半夏:

燥湿化痰,降逆止止呕

(6)小柴胡汤-------半夏:

和胃降逆止呕

6、白术

(1)玉屏风散-------白术:

益气健脾,助黄芪培土生金,固表止汗

(2)痛泄要方-------白术:

补脾燥湿以扶土虚

(3)完带汤-------白术:

健脾燥湿,化浊

(4)五苓散-------白术:

健脾燥湿,促进运化

7、五味子-----小青龙汤、生脉散、四神丸

(1)小青龙汤---温敛肺气以止喘咳。

(2)生脉散----敛阴止汗,生津止渴。

(3)四神丸----酸温,固肾益气,涩肠止泻。

8、石膏-----白虎汤(配知母);玉女煎(配熟地)、清燥救肺汤(配桑叶)

(1)白虎汤----配知母相须为用,加强清热除烦,生津止渴的作用;

(2)玉女煎----配熟地清胃火滋阴;

(3)清燥救肺汤----配桑叶既增强清泄肺热之力,又具有润燥止咳之功。

9、白芍----芍药汤、桂枝汤、麻子仁丸、小建中汤、真武汤、镇肝熄风汤、羚角钩藤汤、四物汤

(1)芍药汤----缓急止痛,敛阴养血;

(2)桂枝汤----滋养营阴,收敛阴液;

(3)麻子仁丸----养阴以助润下;

(4)小建中汤----和里养阴,缓急止痛;

(5)真武汤----利小便;柔肝缓急以止痛;敛阴舒筋以止筋惕肉瞤;制约附子之辛热燥烈;

(6)镇肝熄风汤----滋阴柔肝,潜阳熄风;

(7)羚角钩藤汤----滋阴养血,平肝熄风,缓急舒筋;

(8)四物汤----和营阴,养肝血.

10、黄芩

(1)小柴胡汤(配柴胡)-------黄芩:

清泻少阳之热

柴胡,黄芩:

透表泻热,调畅气机,和解少阳

(2)蒿芩清胆汤(配青蒿)-------黄芩:

清泻少阳邪热,清热燥湿

青蒿,黄芩:

透邪泻热,引邪外出,和解少阳

(3)葛根芩连汤(配黄连)

黄芩,黄连:

清泻阳明邪热,清热燥湿以止泻

11、知母

(1)白虎汤------知母:

清热除烦,润燥生津

(2)清暑益气汤------知母:

黄连,知母,竹叶:

清热泻火除烦

(3)青蒿鳖甲汤------知母:

滋阴降火,助鳖甲退虚热

12、柴胡

(1)龙胆泻肝汤-------柴胡:

疏肝清热,使气疏而热郁解;引药归入肝胆

(2)普济消毒饮-------柴胡,升麻:

疏风散热,郁而发之,并引药上行

(3)小柴胡汤-------柴胡:

透少阳之邪,疏畅少阳气机的郁滞

(4)补中益气汤-------柴胡,升麻:

升阳举陷,引药上行,引气向上

(5)败毒散-------柴胡:

解肌发表

(6)逍遥散-------柴胡:

疏肝理气解郁

(7)四逆散-------柴胡:

疏肝理气,透邪解郁

13、杏仁

(1)、三仁汤:

苦辛,宣利上焦肺气,气化则湿化

(2)、麻子仁丸:

苦泄降气,润肠通便

(3)、桑杏汤“宣降肺气,止咳润燥

14、牛膝

(1)、镇肝熄风汤:

重用之引血下行,并能补益肝肾

(2)、独活寄生汤:

补肝肾,强筋骨

(3)、玉女煎:

引药下行,兼补肝肾

(4)、血府逐瘀汤:

活血祛瘀,引胸中瘀血下行

15、桑叶

(1)、桑菊饮:

相须为用,增强疏散清宣肺经之风热而止咳之力

(2)、羚角钩藤汤:

助君药以清散肝热而熄风

16、薄荷

(1)、养阴清肺汤:

散热利咽

(2)、逍遥散:

疏达肝气,助柴胡以解肝郁

(3)、银翘散:

疏风热而利咽喉

(4)、川芎茶调散:

辛散疏风,清利头目

17、生地

(1)、肾气丸:

重用之滋阴补肾

(2)、炙甘草汤:

重用以滋阴养血,并能通血脉,益气力

(3)、一贯煎:

滋阴养血,补益肝肾

(4)、百合固金汤:

养阴滋肾,补益肝肾

(5)、导赤散:

清心凉血,养阴增液

18、连翘

(1)、保核丸:

清热散结

(2)、银翘散:

清热解毒,芳香辟秽;轻散透表,而除上焦之邪

(3)、清营汤:

清热解毒,轻宣透邪

四、[特殊的治法](也可做为名词)

辛甘化阳:

是指辛味药与甘味药相互配伍以扶助阳气的治法,如桂甘汤中从桂枝之辛与甘草之甘相互配伍,辛甘合化为阳,从而起到通心脉,合气血,振奋心阳的作用,用治心阳不振的心动悸等证。

酸甘化阴:

是指用酸味药和甘味药相互配伍以益阳的治法。

化阴,即敛阴、滋阴并进而使阴血日长之意。

临床常用于阴不济阳之风,如桂枝汤中的以白芍之酸与甘草之甘相合配伍,酸甘并用,既脸又滋,从而起到化阴滋营的作用,以补充营阴的不足。

急下存阴法:

指在热性病过程中,热邪积滞内结,津液日益耗损,此时急须应用寒下方剂以通导大便,清泻实热,从而达到保存津液的一种治法。

如以大承气汤,峻下热结,以治疗实热积滞内结肠胃之阳明腑实证。

釜底抽薪法:

指用苦寒降池,通导大便以泻除实热大邪的方法。

本法好比实抽取去锅底下燃烧的柴草以降低锅内温度一样,泛指寒下法,以其苦寒泄降,清除实热积滞,导热下行,起到釜底抽薪的效果。

调和营卫法:

是纠正营卫不和,解除风邪的一种方法。

风寒邪自表而入,可引起营卫不和,见头痛发热,恶风汗出,脉浮缓等证侯,治以桂枝汤。

方中以桂枝温卫助阳,解肌发表;配白芍药滋养营阴,收敛阴液。

合则既能温卫阳,又可养营阴,从而达到调和营卫的目的。

滋阴疏肝法:

指以滋阴补肾药与疏畅肝气药相合成方使肝气和畅,柔达的方法。

如一贯煎治疗肝肾阴虚,肝气不舒之胸脘胁痛证。

滋阴潜阳法:

指用滋阴药配伍重镇潜阳药,具有滋养肝肾,平肝潜阳的作用,用治肝肾阴虚、肝阳上亢、肝风内动病证的一种治法。

代表方如镇肝熄风汤。

补气止血法:

益气摄血,是指通过益气健脾以统血、摄血,从而治疗气虚脾不统血所致出血日久不止之证的一种治法。

代表方如归脾汤、补中益气汤。

补气活血法:

治法之一。

对营血大亏之人,重用甘温益气药以大补脾肺之气,以裕生血之源的治法。

代表方如当归补血汤。

益气升阳法:

指以补气药配伍升举阳气药组合成方,以治疗中气虚弱,清阳下陷病的一种治法,代表方补中益气汤。

透热转气法:

是治疗温病热入营分的一种治法。

当邪热初入营分之时,证见身热夜甚神烦少寐,时有谵语,斑疹隐隐,舌绛。

治疗上除清营解毒外,尚清气透热,导营热向外透发,从外而解的治法,正如夜叶天士所谓“入营犹可透热转气”之说。

养阴透热法:

温病后期,阴液而伤,而邪热仍稽留阴分导致夜热早凉,热退无汗,舌红少苔,脉细数时,用养阴退热药鳖甲,配合芳香透热药青蒿治疗,使用复热退,热透邪出的一种治法,代表方为青蒿鳖甲汤。

化痰熄风法:

是治疗风痰上扰证的一种治法。

风痰上扰证以眩晕、呕恶,舌苔白腻为主症,其由脾湿生痰,痰阻清阳,加之肝风内动,风痰上扰清空所致。

治疗上应采用化痰熄风药,以祛除风痰,此称为化痰熄风。

代表方如半夏白术天麻汤。

凉肝熄风法:

治疗热机生风的方法。

适用于温病邪热炽盛,引动肝风,症见高热,手足抽搐,甚或角弓反张,牙关紧闭,深昏,脉弦数等。

常用方剂如羚角钩藤汤。

逆流挽舟:

指治疗痢疾初起而有表证(外感挟湿型痢疾)的一种方法。

古人认为,痢疾本来是邪气从表内陷于里,这时用败毒散疏表除湿,寓散于通,使表气疏通,里津亦除,其痢自愈。

亦即邪自外入里,治疗上使邪从外出,由里出表,好像在逆水中挽船上行的方法。

通因通用法:

为反治法之一,指应用通下的方药来治疗表现上有通泄的病证的一种治法,如有的痢疾患者,见大便粘滞而频,量少而不畅,是内有实积使然,治可应用大黄等药物以泻下通滞除积,使邪去利止,亦如应用大承气汤治疗热结旁流证。

补火生土法:

指温壮、补益命门之火,以温养成脾土的治法,用以治疗命门火衰,不能上暖脾土,脾失健运之五更泄泻,不思饮食,食不消化之证。

代表方如四神丸。

辛开苦降法:

当寒热互结,脾胃不和而见心下痞满,呕吐下利时,用辛味药之辛散以开通心下之痞结,配以苦味药之苦降,苦寒以清降泻热,降胃泄气以止呕,两者合用,平调寒热,开结降泻以治心下痞证,称为“辛开苦降法”。

如半夏泻心汤。

温阳止血法:

用温补脾阳的药物,来恢复脾统血之功能,达到止血目的的治法,用于脾阳虚寒之出血证。

代表方如理中丸。

凉血止血法

凉血散瘀法:

清热法之一。

是清血分热邪的治法。

其用药以清热凉血与活血散淤并用,适用于热入血分,迫血妄行,症见吐血、衄血、便血、尿血,或神昏谵语,舌绛起刺等。

方如犀角地黄汤。

增水行舟法:

指以滋阴增液药物组成的方剂。

功能滑润肠道,导下便结,用以治疗结津亏,尤偏于阴亏液涸之便秘证的一种治法。

滋阴增液,润肠通便,犹如水涨船行通畅,故名之。

代表方如增液汤。

滋水涵木法:

即滋肾养肝。

指运用滋肾阴,补肾水以达到润养肝阴的方法。

常用于治肾阴亏虚,肝木偏旺的病证。

如枸菊地黄丸治肝肾阴虚之眼睛昏花,干涩等证。

补气摄血法:

是指通过益气健脾以统血,摄血,从而治疗气虚脾不统血所致出血日久不止之证的一种治法。

――归脾汤、补中益气汤

益气解表法:

益气助阳药与解表药配合使用,扶正驱邪,解除表证,治疗素体气虚,外邪袭表之证的方法。

常用剂如再造散。

培土生金:

即补脾益肺。

指运用补脾土的方法,使脾气健运,能正常地化生水谷精气,上养于肺,以治疗肺脏亏虚病证的一种治法,代表方如参苓白术散。

(以下答案在书上找不到,课外找的,仅供参考)

益气固表法:

又称补气固表。

用补气药治疗气虚卫外不固,津液外泄的方法。

代表方如玉屏风散,牡蛎散。

补气摄血法:

又称补气止血。

是指通过益气健脾以统血,摄血。

从而治疗气虚脾不统血所至出血日久不治之证的一种治法。

代表方如归脾汤,补中益气汤。

温阳化饮法:

又称温化寒痰,用辛温方药以祛痰化饮的方法。

适用于阳虚痰饮内停所致咳嗽气喘,痰多清稀,胸脘满闷,肢体畏寒,呕恶眩晕等证。

代表方如苓桂术甘汤。

温阳利水法:

益温补肾药和利尿药配合,温阳化气,利水渗湿,治疗肾阳不足,气化功能减退,全身或下肢浮肿证的方法。

代表方如真武汤。

疏肝健脾法:

用疏肝健脾药治疗肝郁脾虚证的治法。

适用于肝气犯脾,肝脾不和导致的泄泻,月经不调等疾病。

代表方如逍遥散,痛泄要方。

解郁透热法:

用疏肝清热方药治疗肝郁化火证的治法。

适用于头晕目眩,口苦,胁肋胀痛,面红颊赤,烦躁易怒,或月经不调。

代表方如丹栀逍遥散。

凉血止血法:

以凉血药与止血药配合,凉解血分热毒,制止出血,治疗血热引起的各种出血证的方法。

常用方如十灰散。

凉血散瘀法:

以大剂凉血解毒化瘀之品,凉解血分热邪,活血散瘀。

治疗邪入血分,热盛动血,心神扰乱的证侯。

症见灼热躁扰,甚则昏狂谵妄,吐血,便血,纽血,溲血,斑疹密布,舌质深绛等。

常用方入犀角地黄汤。

解表清里法:

解表清里剂是在解表清里法指导下,以解表药与清里药为主

组成的方剂。

它具有外解表邪、内清里热的作用,适用于有表证而里热已盛者。

代表方如葛根黄芩黄连汤。

五、[常见的名词]

1、方剂:

是中医在辨证审因,确定治法的基础上,按照组方原则,选择适当的药物配伍组合,并酌定剂量、确定适宜的剂型及用量而成的处方,是为方剂。

2、方剂学:

是研究和阐明方剂学的基本理论、方剂的配伍规律及其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

3、治法:

即治疗方法。

指临床辨明证候之后,在治疗的原则指导下,针对病证的病因病机所拟定的治疗方法。

4、君药:

指针对主病因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即《内经》所谓主病之谓君。

5、臣药:

协助君药加强治疗作用的药物;对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6、佐药:

a佐助药:

直接治疗次要证候的药物;协助君药臣药加强治疗作用的药物。

B佐制药:

制药君药臣药的烈毒性的药物。

C反佐药:

指在病重牙盛时,根据甚者从之的治则,用于消除或避产生格拒现象而配伍的药物。

7、使药:

调和药性的药物;引经报使药,指能引导方中诸药有选择性的作用于某一经脉、脏腑、病位的药物。

8、八法:

清代医家程钟龄《医学心悟》中所提出“论治病之方,则有以汗、和、下、消、吐、清、温、补,八法尽之。

9、营卫不和:

政党状态下,卫行脉外,因护营阴,营阴内守,为卫阳提供营养,营卫调和。

病理状态下,卫所虚弱腠理疏松,卫阳不能固护营阴,营阴不能内守而外泄,固见汗出恶风,是为营卫不和。

10、热结旁流:

肠中热积结较重,机体为排除邪气,逼近粪水从旁而下,其虽有下利,但下之乃臭秽粪水,且泻后脘腹的胀满痛不减。

11、脾约:

脾约证是由于胃中燥热,脾津不足(脾弱),脾被热邪所约束,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因而当液不能四布肠道失以濡润则大便干结,津液但输膀胱,故小便数。

12、祛风剂:

以辛散祛风或糍潜熄风的药物为主,起疏散外风或平熄内风作用的一类药物。

13、梅核气:

每见咽中如有物阻,咯吐不出,吞咽不下,胸膈满闷等,每因情志不畅,肝气郁结,肺胃失于宣降,聚津成痰,痰气交阻,结于咽喉而致。

P144

14、瘛疭:

俗称抽风,是小儿惊风的一种证候。

瘛,是筋急挛縮;疭,是筋缓纵伸。

瘛疭是形容手足时伸时缩,无力地抽动不止的状态。

它是一种因阴血亏虚,筋脉失养,虚风内动所致,其抽手足时是缓而无力的。

代表方如大定风珠。

15、凉开:

即清热开窍,指用清热药配伍开窍药以清热解毒,开窍醒神,用治温热之邪内陷心包的热闭证的一种治法。

代表方为温病“三宝”。

P140

16、制性存用:

指方剂中通过药物的配伍,使某一药物的药性被其它的药物所制约,但又发挥其应有的功效,起到相反相成的作用,如银翘散中的荆芥。

P19

17、凉燥:

因深受风寒,以头痛恶寒,咳嗽痰稀,鼻塞咽干,舌苔薄白为主,治疗上宜采用苦温甘辛法。

18辛甘化阳和19酸甘化阴------见前“四、[特殊的治法](也可做为名词)”

六、[简答题]

1、桂枝汤中桂枝配白芍、生姜配大枣的作用?

答:

桂枝汤中,桂枝与白芍等量相配(1:

1),能够调和营卫,并能解肌发表,使散中有收,使祛邪而不伤正,养阴而不留邪。

  生姜配大枣,可助桂、芍以增强调和营卫之力

2、银翘散是辛凉解表剂,方中为何用辛温解表的荆芥、豆豉?

答:

荆芥、豆豉虽有辛温解表之效,但在大队寒凉药中,温性被抑制,而存其发表散邪之用,以增强本方解表透邪之力,故属“制性存用”之药

3、清营汤中配银花、连翘、竹叶、黄连的意义?

答:

清营汤中,银花、连翘、竹叶、黄连相配既清心解毒以除烦,又透热外出,使营热透出气分而解。

4、龙胆泻肝汤中配柴胡、生地、当归的意义?

答:

龙胆泻肝汤中柴胡疏肝清热,使气疏而热郁解,引药归入肝胆。

汤中用生地黄滋肝阴,当归尾活血舒肝,泻中有补,苦澡而不伤阴,祛邪不伤正。

5、归脾汤中用补气药的意义?

答:

本方为补血之剂,但方中配伍补气药黄芪、人参、白术,炙甘草,它们的意义有三:

(1)益气补中健脾,以治脾虚之证。

(2)益气生血,以治心血不足之证。

(3)益气摄血,以治脾虚气不摄血之出血证。

6、分析补益剂、祛湿剂、理血剂、祛痰剂、消食剂中配伍理气药的意义。

答:

(1)补气剂多为味厚滋腻之品,易阻碍气机,常配合健脾和胃,理气消导之品,以助运化,使补寓通,使补而不腻滞,即“填补必先理气”

   (2)湿邪重着粘腻,易阻碍气机,故祛湿中常配伍理气剂,以求气化则湿亦化。

   (3)理血剂主治淤血或出血证。

“血实者宜决之,气顺则瘀消”,因此淤血证常配伍理气药,气机通畅,淤血自除;|“定其血气,各守其乡”,理其气机以复以统血功能,以气摄血而止血。

   (4)由于痰随气而升降,气壅则痰聚,气顺则痰消,故祛痰剂中常配伍理气药物,以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