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科护理常规.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665570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7.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外科护理常规.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中医外科护理常规.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中医外科护理常规.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中医外科护理常规.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中医外科护理常规.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中医外科护理常规.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中医外科护理常规.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中医外科护理常规.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中医外科护理常规.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中医外科护理常规.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中医外科护理常规.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中医外科护理常规.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中医外科护理常规.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中医外科护理常规.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中医外科护理常规.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外科护理常规.docx

《中医外科护理常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外科护理常规.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医外科护理常规.docx

中医外科护理常规

中医外科疾病护理常规

(一)肛瘘(漏)

一、疾病名称:

因肛门、直肠周围脓肿破溃,久不收口或因虚劳久咳,肺脾两虚,湿热下注大肠所致,以局部反复流出脓水或粪汁,伴疼痛,瘙痒为主证。

病位在直肠、肛周,涉及肺、脾。

二、护理评估:

1、既往病史,病程长短。

2、肛周症状。

3、肛门指检、镜检等检查结果。

4、心里社会状态。

三、辨证分型及临床表现:

1、湿热下注肛周经常流脓液,脓质稠厚,肛门胀痛,局部灼热.肛周有溃口,按之有索状物通向肛内。

舌红,苔黄,脉弦或滑。

2、正虚邪恋肛周流脓液,质地稀薄,肛门隐隐作痛,外口皮色暗淡,漏口时溃时愈,肛周有溃口,按之质较硬,或有脓液从溃口流出,且多有索状物通向肛内,伴有神疲乏力。

舌淡,苔薄,脉濡。

3、阴液亏虚肛周溃口,外口凹陷,漏道潜行,局部常无硬索状物扪及,脓出稀薄,可伴有潮热盗汗,心烦口干。

舌红,少苔,脉细数。

四、临证施护:

1、可用耳针缓解疼痛。

2、指导施行挂线疗法的患者不要拖拉留在肛管外的橡皮筋,以免引起疼痛及断裂。

3、指导瘘管切除并缝合治疗的患者术后2~3天控制大便以免刺激伤口。

4、术后切口疼痛给予耳穴压豆止痛,取主穴:

直肠、肛门、神门;配穴:

皮质下、内分泌、肺。

五、护理要点:

1、一般护理

1)按中医肛肠科一般护理常规执行。

2)疼痛剧烈时,卧床休息。

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观察肛周流出脓液的量、色泽、气味,肛门疼痛、瘙痒,以及有无发热等。

2)观察肛门功能,有无大小便失禁现象。

3、给药护理术后止血、止痛、消炎、营养治疗,根据辨证分型选用中药汤剂清热利湿、托里透脓、养阴清热。

大便后用痔痛安搽剂中药熏洗以活血止痛、收敛消肿,换药,手术切口红外线照射每日一次。

4、饮食护理

1)饮食忌辛辣刺激食物。

2)湿热下注者,宜食西瓜、绿豆、赤小豆等清热利湿之。

3)食疗:

鲫鱼豆腐汤健脾宽中、开胃利湿;瘦肉粳米粥补脾养胃、养阴益血。

5、情志护理:

关心体贴患者,解除不良情绪。

6、并发症护理肛门狭窄、肛门失禁

观察术后排便情况,若排便困难,大便变细可能肛门狭窄,报告医生早行扩肛治疗;若大便次数多、不随控制,考虑肛门失禁,及时报告医生处理,术后3日起指导病人行提肛运动。

7、健康指导

1)生活有规律,按时作息,避免劳累。

2)保持肛门清洁,每晚及便后温水坐浴。

3)饮食宜清淡、富含营养,忌辛辣、发物,戒烟酒。

(二)痔

一、疾病名称:

因饮食不洁,燥热内生,下迫大肠及久坐、负重远行等所致。

以便血、肛门有肿物、坠胀、异物感或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

根据发病部位的不同,分为内痔、外痔和混合痔。

二、护理评估:

1、患者的职业、饮食、排泄习惯及诱发因素。

2、排便有无疼痛、便血,便后有无肿块脱出等。

3.直肠检查结果。

4.心理社会状况。

三、辩证分型及临床表现:

1、风伤肠络:

大便带血、滴血或喷射状出血,血色鲜红,或有肛门瘙痒。

舌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2、湿热下注:

便便血色鲜红,量较多,肛门肿物外脱,可自行回缩,肛门灼热。

苔薄黄腻,脉弦数。

3、气滞血瘀证:

肛内肿物脱出,甚或嵌顿,肛管紧缩,坠胀疼痛,甚则肛缘有血栓形成水肿,触痛明显。

舌暗红,苔白或黄,脉弦细涩。

4、脾虚气陷:

肛门下坠感,痔核脱出需手法复位,便血色鲜或淡。

面色少华,神疲乏力,少气懒言,纳少便溏。

舌淡胖,边有齿龈,苔薄白,脉弱。

四、临证施护:

1、术后出现尿潴留,但经诱导无法解除者,遵医嘱穴位注射或导尿。

2、术后7~9天为痔核坏死脱出阶段,嘱患者减少活动,密切观察便血情况。

3、内痔结扎术后,嘱患者不可牵拉留在肛外的线端,以免疼痛或出血。

4、术后切口疼痛给予耳穴压豆止痛,取主穴:

直肠、肛门、神门;配穴:

皮质下、内分泌、肺。

五、护理要点:

1、一般护理

1)按中医肛肠科一般护理常规。

2)痔发作期要侧卧休息。

保持肛门及会阴部清洁,便后坐浴。

2、观察病情,做好护理记录。

1)便时如痔核脱出,应及时还纳。

2)外痔伴有感染或发生嵌顿、或突发血栓外痔者应卧床休息并报告医师。

3、给药护理术后止血、止痛、消炎、营养治疗,根据辨证分型选用中药汤剂清热利湿止血、清热凉血祛风、补中益气提升。

大便后用痔痛安搽剂中药熏洗以活血止痛、收敛消肿,换药,手术切口红外线照射每日一次。

4、饮食护理

1)气滞血瘀者给予补中益气温阳之品;脾虚气陷者忌酸冷食物,宜进温补食物。

2)鼓励多饮水,多进蔬菜、水果以及含纤维素的饮食,忌烟、酒、辛辣等刺激之品。

5、情志护理疏导患者情志,使之配合治疗。

6、并发症护理出血、感染、便秘、肛门狭窄

1)术后注意观察局部切口有无红肿,敷料有无渗湿,体温波动情况。

如发生出血、感染情况立即报告医生处理。

2)不宜过早下床。

24小时后可适当下床活动,并保持大便通畅。

3)观察大便的性状、粗细。

如排便困难伴大便变细,有肛门狭窄及便秘,及时报告医生及早行扩肛治疗。

7、健康指导

1)保持肛门清洁,坚持每晚热水或中药液坐浴。

2)养成定时排便习惯,避免排便时间过长。

习惯性便秘患者,多食粗纤维食物,保持大便通畅。

3)避免肛门局部刺激,便纸宜柔软,不穿紧身裤和粗糙内裤。

4)忌久坐、久立或久蹲,最好选用软坐垫。

5)勿负重远行,防止过度疲倦,进行适当锻炼。

可指导患者进行提肛运动,对于改善肛门局部血液循环,锻炼肛门括约肌功能有积极的作用。

6)发现排便困难者应及时到医院复诊。

(三)肛痈

一、疾病名称:

因过食肥甘、辛辣、醇酒、或肺、脾、肾亏虚,湿热之邪乘虚下注所致。

以肛门周围红肿、疼痛、有波动感,伴恶寒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

病位直肠、肛周。

二、护理评估:

1、患者的饮食、排便习惯及诱发因素。

2、肛周症状及伴随症。

3、直肠检查结果。

4、心理社会状况。

三、辨证分型及临床表现:

1、热毒蕴结:

肛周突然肿痛,持续加剧,伴有恶寒、发热、便秘,肛周红肿,触痛明显,质硬。

舌红,苔薄黄,脉数。

2、火毒炽盛:

肛周肿痛剧烈,持续数日,痛如鸡啄,难以入眠,伴有恶寒发热,口干便秘,小便困难,肛周红肿,触之有波动感或穿刺有脓。

舌红,苔黄,脉弦滑。

3、阴虚毒恋:

肛周肿痛,皮色暗红,成脓时间长,溃后脓出稀薄,疮口难敛,伴有午后低热,口干,盗汗。

舌红,苔少,脉细数。

四、临证施护:

1、热毒藴结、火毒炽盛者,中药应饭后偏凉服。

阴虚毒恋者遵医嘱用中药泡水代茶饮。

2、体温超过39℃按高热护理。

3、术后切口疼痛给予耳穴压豆止痛,取主穴:

直肠、肛门、神门;配穴:

皮质下、内分泌、肺。

五、护理要点:

1、一般护理

1)按中医肛肠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避免坐位。

高热及病情较重者,应卧床休息,取侧卧位。

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观察局部皮肤红肿范围、温度、疼痛程度、有无波动感。

2)观察体温变化及全身情况。

对切开排脓术后,应观察伤口情况及引流物的色、质、量,有无出血或渗血。

3、给药护理

术后止血、止痛、消炎、营养治疗,根据辨证分型选用中药汤剂清热利湿、清热解毒、凉血消肿、透脓脱毒,养阴清热除湿。

大便后用痔痛安搽剂中药熏洗以活血止痛、收敛消肿,换药,手术切口红外线照射每日一次。

4、饮食护理

1)饮食宜清淡、富有营养,忌食辛辣刺激之品。

2)可予少渣流食或半流食,以减少排便对局部的刺激。

3)食疗:

菊花茶或凉拌金针菜具有清热泻火、排毒消火功效。

5、情志护理:

关心体贴患者,解除不良情绪。

6、并发症护理:

便秘

观察术后排便情况,若排便困难,或惧怕排便引起疼痛,可遵医嘱予缓泻剂,进食香蕉、新鲜蔬菜等。

7、健康指导

1)忌油腻辛辣之品,戒烟酒。

2)养成定时排便习惯,防治便秘,便后清洗肛门或坐浴。

3)发现肛门局部异常,及时就诊治疗。

(四)肛裂

一、疾病名称:

因阴津不足或脏腑热结、肠燥便秘、粪便粗硬、排便努责等所致。

以肛门周期性疼痛、出血、便秘为只要临表现。

病位在肛门,与大肠关系密切。

二、护理评估:

1.饮食、排便习惯及病程长短。

2.肛门症状。

3.心理社会状况。

三、辩证分型及临床表现:

1、血热肠燥:

大便二三日一解,质干硬,便时滴血或手纸染血,肛门疼痛,腹部胀满,小便黄,肛门裂口鲜红,舌质偏红,苔黄燥,脉弦数。

2、阴虚津亏:

大便干燥,数日一行,便时疼痛,点滴下血,口干咽燥,五心烦热,肛门裂口深红,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3、气滞血瘀证:

肛门刺痕,便时便后尤甚,肛门紧缩,肛门裂口色紫暗,脉弦或涩。

四、临证施护:

1、便秘时,切忌努责,可遵医嘱给服润下剂或缓泻剂。

2、气滞血瘀型易出现郁闷、烦躁,须加强情志护理。

3、阴虚津亏型补充足够水分,可每晚睡前服蜂蜜水一杯。

4、术后切口疼痛给予耳穴压豆止痛,取主穴:

直肠、肛门、神门;配穴:

皮质下、内分泌、肺。

五、护理要点:

1、一般护理

1)按中医肛肠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疼痛剧烈时,卧床休息。

保持病室安静整洁。

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注意肛门疼痛的性质、程度与持续时间,大便是否带血、滴血及出血量。

3、给药护理

术后止血、止痛、消炎、营养治疗,根据辨证分型选用中药汤剂清热润肠通便、养阴清热润肠、理气活血通便。

大便后用痔痛安搽剂中药熏洗以活血止痛、收敛消肿,换药,手术切口红外线照射每日一次。

4、饮食护理

1)饮食忌辛辣刺激,海腥发物。

2)血热肠燥者多食蔬菜、水果。

气滞血瘀者给予理气血活之品。

阴虚津亏者宜多进滋阴增液之品。

3)食疗:

芹菜炒肉丝,具有清热润肠通便功效;银耳枸杞羹具有清热润肠利湿,助排便功效。

5、情志护理:

疏导患者情志,使之配合治疗。

6、并发症护理切口出血、肛门失禁

1)术后注意观察局部切口有无红肿,敷料有无渗湿,如发生大量出血立即报告医生处理。

2)观察术后排便次数、量及性状,若大便次数多、不随控制,考虑肛门失禁,及时报告医生处理,术后3日起指导病人行提肛运动。

7、健康指导

1)养成每天定时排便习惯,每日早晨可空腹服淡盐水一杯。

2)保持肛门清洁,每晚及便后用温水坐浴。

3)发生肛裂及时治疗,防止继发贫血和其他肛门疾病。

(五)溃疡性结肠炎

一、疾病各称:

是一种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的直肠、结肠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重者发生溃疡,病变主要累及结肠粘膜和粘膜下层。

临床主要表现为腹泻、粘液、脓血便和腹痛。

本病属中医的“泄泻”“痢疾”“便血”范畴。

二、护理评估:

1、大便的量、色、质、气味及次数、腹痛情况。

2、结肠镜检查、直肠指检表现。

3、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

4、心理社会状况。

三、辨证分型和临床表现:

1、湿热内蕴:

腹痛泄泻反复发作,便中夹脓夹血,里急后重,肛门炽热。

身热、口苦口臭、脘痞呕恶,小便短赤。

舌红,苔黄腻,脉数或滑数。

2、气滞血瘀:

肠鸣腹胀,腹痛拒按,痛有定处,下泄不爽。

喛气少时,腹部或有痞块,肌肤甲错。

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点,脉涩或弦。

3、脾肾两虚:

欠泄不愈,下痢脓血及粘液。

形寒肢冷,腹胀肠鸣,腹痛隐隐,喜暖喜按,常于泄后痛减,食减纳呆,腰膝酸软。

舌淡、苔白;脉沉细。

4、阴血亏虚:

久泻不止,便下脓血腹中隐痛。

午后低热,头晕目眩,失眠盗汗,心烦易怒,消瘦乏力。

舌红,少苔,脉细数。

四、临证施护:

1、腹痛者遵医嘱耳穴压豆,选穴:

脾、胃、大肠、肝。

2、锡类散、云南白药加清热利湿,理气止痛,健脾益气中药保留灌肠。

脓血便者加柳氮磺胺、甲硝唑、地塞米松以抗炎。

五、护理要点:

1、一般护理

1)按中医肛肠科护理常规进行。

2)重症者卧床休息,保持床单位整洁,病室空气清新。

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观察大便的量、色、质、气味及次数、有无里急后重,脓血便情况。

2)观察生命体征及腹部体征的变化。

3、给药护理

1)重症者适当输液、补充电解质,防止水盐平衡紊乱。

2)根据医嘱应用类固醇激素、抗生素等抗炎药物,观察药物的副反应。

3)根据辨证分型服用中药汤剂以清热利湿、理气止痛;温脾益肾,涩肠止泻等。

中药汤剂宜温服。

4、饮食护理

1)饮食宜柔软,易消化,富营养,有足够能量。

2)宜少食多餐,尽量减少肠道负担。

3)急性发作期要素膳食,随病情改善逐渐用低渣、清淡饮食。

4)忌辛辣、刺激食物、限牛奶、多纤维的水果、蔬菜,戒烟忌酒。

5、情志护理

患者常有焦虑、恐惧心理,给予安慰,消除焦虑,保持心情愉快。

6、并发症护理大出血肠穿孔中毒性肠扩张

密切观察血便情况,血便量多者,遵医嘱予止血措施。

若患者出现弥漫性腹膜炎的症状和体征,提示肠穿孔,立即做好术前准备。

若患者腹部胀气明显,肠鸣音减弱或消失,腹部有压痛及反跳痛,提示中毒性肠扩张,报告医生处理。

7、健康指导

1)劳逸结合,注意冷暖,适当进行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

2)注意饮食卫生,避免肠道感染。

3)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精神刺激。

(六)胁痛

一、疾病名称:

急性胆囊炎、胆石症属中医学中的“胁痛”、“腹痛”、“黄疸”的范畴。

是以上腹痛或右上腹持续性或阵发性绞痛、发热、、畏寒、恶心呕吐、黄疸为特征,多因情志不遂、饮食不节或感受湿热之邪,阻滞肝胆,气机受阻,疏滞失常,胆汁外溢而致。

病位在肝、胆。

二、护理评估:

1、腹痛、发热。

2、皮肤、巩膜、二便的颜色。

3、生活自理能力。

4、心理社会状况。

三、辩证分型及临床表现:

1、肝郁气滞:

常因郁怒而诱发,上腹部或右上腹部疼痛作胀或绞痛,阵阵而作,不思饮食,不发热,或发热不高。

舌苔薄白,脉平或弦。

2、肝胆湿热:

右上腹疼痛呈持续性,伴阵发性加剧,有明显压痛,反跳痛,和肌紧张。

发热,口渴欲饮,胁痛口苦,胸闷纳呆,恶心呕吐,大便秘结,小便黄赤,目赤或身目黄染,舌边尖红,舌苔黄或黄腻,脉弦滑或滑数。

3、热毒炽盛:

右上腹持续性剧烈疼痛,拒按,腹肌紧张,板硬,甚至延及全腹,或可触及包快。

全身寒战、高热,神智淡漠。

严重者神昏谵语,身目黄染,尿色如茶,量少,大便秘结,舌质红绛,舌苔黄燥或无苔,脉弦数或细数无力。

四、临证施护:

1、腹痛甚时遵医嘱针刺或用药止痛。

2、腹痛或有包快时,应遵医嘱外敷中药膏。

3、手术后鼓励早期下床活动,以促进肠蠕动恢复,防止肠粘连发生,必要时遵医嘱给予新斯的明注射液穴位注射。

五、护理要点:

1、一般护理

1)按中医外科一般护理常规和手术前后护理常规。

2)注意休息,湿热型,热毒型患者应卧床休息。

3)术后取平卧位,待生命体征稳定后取半卧位。

2、病情观察

1)密切观察腹痛部位、性质、程度、时间、局部压痛、腹肌紧张程度、腹部包快等情况。

2)观察患者神志、血压、体温、呼吸、黄疸等变化,并做好护理记录。

3)若见下列情况,应及时报告医生,积极配合抢救:

高热寒战,腹痛加重,腹肌紧张,黄疸加深。

躁动不安或神昏谵语,四肢阙冷,血压下降,脉细数无力或细数欲绝,舌红绛,苔黄腻或黄燥,或有芒刺等。

3、给药护理

1)中药疏肝利胆汤剂宜温服,服药后观察腹痛,黄疸,发热是否减轻或加重,服攻下药时,注意排便情况,泻下过多时报告医生处理,并鼓励患者多饮水。

2)补液、抗炎,观察药物的疗效和反应。

3)术后予耳穴压豆(交感、神门、皮质下、大肠、小肠、胆穴)以促进肠蠕动。

4、饮食护理

1)饮食宜清淡,忌生冷,辛辣,酒,海腥,煎炸,油腻及浓烈调味品。

2)发热伴恶心呕吐的患者暂禁食,必要时行胃肠减压。

3)恢复期可进食高蛋白、新鲜蔬菜及水果,忌食生冷之品。

5、情志护理

劝患者戒恼怒,少忧愁,勿过度思虑,保持情绪稳定。

6、并发症护理

1)出血、胆漏:

严密监测生命体征、腹部体征及引流液情况,若病人出现发热、腹胀、腹痛或者引流出胆汁样液体时等异常时立即报告医生进行紧急处理。

2)高碳酸血症:

严密观察切口周围有无皮下气肿等,注意询问病人主诉有无四肢关节的酸痛,注意呼吸频率、节律、深浅度变化,有无气胸等,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

7、健康指导

1)慎起居,防感冒,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2)避免饮食不节及油腻肥甘厚味食物。

3)保持良好情绪。

(七)肠痈

一、疾病名称:

因饮食不节、湿热内阻,使败血浊气雍遏于阑门所致。

以转移性右下肠痈为主要临床表现。

病位在肠。

二、护理评估:

1、腹病的性质、部位、持续时间,腹肌紧张度,有无压痛、反跳痛等。

2、心理社会状况

三、辨证分型及临床表现:

1、气滞血瘀:

身热不高,腹痛隐隐,持续不休或阵发性加重,,且多位于右下腹,或可触及包快,脉弦或细,舌质淡红,苔薄白或白腻。

2、湿热雍积:

身热口渴,腹痛明显,恶心呕吐,大便秘结或泄泻,小便短赤,脉弦数或滑数,舌质红,苔薄黄或白腻。

3、热毒炽盛:

高热口干渴,腹硬满剧痛,面红目赤,口焦唇裂,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脉弦滑数,或洪大,舌质干红或绛,苔黄燥或起芒刺。

四、临证施护:

1、腹痛甚时可遵医嘱针刺止痛。

2、腹痛或有包块时遵医嘱外敷中药膏。

3、手术后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以促进肠蠕动恢复,防止肠粘连发生。

五、护理要点:

1.一般护理

1)按中医外科一般护理执行。

2)指导病人注意休息,手术后6小时生命体征平稳一般取半卧位。

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观察腹痛部位、性质、程度、时间,肌紧张的变化,腹部包块等情况。

2)观察患者神志、面色及生命体征的变化。

3、给药护理

1)中药汤剂宜分多次温服。

服药后观察腹痛、腹肌紧张是否减轻,体温是否下降;用通里攻下药后注意大便情况,泻下太过者应停药或用止泻药。

并鼓励患者多饮水。

2)补液、抗炎,观察药物的疗效与反应。

3)术后予耳穴压豆(交感、神门、皮质下、大肠、小肠、胆穴)以促进肠蠕动。

4、饮食护理

1)湿热雍积者宜进流质或半流质。

2)热毒炽盛炽盛,呕吐频繁者应禁食。

3)恢复期可进高蛋白饮食、新鲜蔬菜、水果等,忌生冷。

5、情志护理

介绍病情,安慰患者,使之情绪稳定,配合治疗。

6、健康指导:

1)慎起居,防感冒,培养良好的生活方式

2)避免饮食不节及饮食后剧烈运动

3)保持良好情绪

(八)肠梗阻

一、疾病名称:

因饮食不节、劳逸失调、情志不畅等而使肠道气血痞结、通降失调所致。

一腹痛、呕吐、腹胀、便闭、无力排便等为临床表现。

病位在肠。

二、护理评估:

1、腹痛部位、性质、程度及伴随症状。

2、呕吐发生的时间、次数以及呕吐物的量、色、气味、性状。

3、有无排气、排便以及大便的性状。

4、心理社会状况。

三、辩证分型及临床表现

1、热结腑实:

腹痛突发,疼痛剧烈而拒按,肠鸣有声,呕吐食物,口干口苦,大便闭结,苔黄腻,脉洪大或滑数。

  

2、寒邪直中:

突然腹中绞痛,可触及包块,疼痛拒按,恶寒,脸色青冷,舌质淡而暗、苔白润,脉沉紧。

3、虫积阻结:

腹痛时作时止,面黄肌瘦,或颜面有白色虫斑,突发腹中剧痛,痛在脐周,按之有块,呕吐食物或清水,苔白,脉弦。

 

4、血淤气滞:

腹部持续疼痛,胀气较甚,或痛处固定不移,痛而拒按,呕吐,大便闭,舌质紫暗、苔白或黄,脉弦细。

 

四、临证施护:

1、腹痛剧者,遵医嘱耳穴压豆或药物止痛。

2、蛔虫、粪石引起的梗阻,遵医嘱口服或胃管注入植物油或液体石蜡。

3、手术后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以促进肠蠕动恢复,防止肠粘连发生。

五、护理要点:

1、一般护理

1)按中医外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卧床休息,血压稳定者取半卧位。

3)遵医嘱放置胃肠减压引流管,并使其固定、通畅。

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观察腹痛、呕吐、腹胀、及肛门排便、排气等情况。

2)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气味、性质和引流量。

发现血性引流液时,应报告医师。

3)观察患者神志、面色及生命体征的变化。

3、给药护理

1)遵医嘱补充液体,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

2)根据辨证分型选用中药汤剂泻热通腑,荡涤积滞;温中散寒,缓急止痛;活血化瘀,行气止痛;驱虫消积等。

中药汤剂宜温服,若用胃管注入,应在注入后夹管1~2小时,防止溢出。

3)术后予耳穴压豆(交感、神门、皮质下、大肠、小肠、胆穴)以促进肠蠕动。

4、饮食护理

1)肠梗阻未缓解前禁食。

2)肠梗阻症状缓解后,遵医嘱进食流质、半流质等。

3)忌食辛辣、油腻、刺激、热燥之品。

5、情志护理

做好心理安慰与疏导,缓解患者的紧张及恐惧心理,使之配合治疗。

6、并发症护理感染肠瘘

术后,尤其是绞窄性肠梗阻术后,若出现腹部胀痛,持续发热,白细胞计数增高,腹壁切口红肿或腹腔引流管周围流出较多带有粪臭味的液体时,应警惕腹腔内或切口感染及肠瘘的可能,应及时报告医生,配合处理。

7、健康指导

1)饮食有节,避免暴饮暴食和饭后剧烈运动。

2)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积极预防和治疗肠道寄生虫病。

3)有腹部外伤及腹部手术史者,应注意腹部锻炼和及时治疗,以防肠黏连的发生。

4)老年体弱者,经常保持大便通畅。

(九)半月板损伤

一、疾病名称:

半月板损伤是指因外伤、退变等原因造成半月板撕裂,破损。

临床表现为膝关节局部肿胀、疼痛、活动受限,膝关节不稳、无力,关节交锁和弹性。

病位在筋。

二、护理评估:

1、年龄、性别、职业、劳累过度或跌打损伤病史。

2、局部有无瘀肿、疼痛、功能障碍。

3、生活自理能力和心理社会状况。

4、辅助检查X线及MRI检查。

三、辨证分型及临床表现:

1、气滞血瘀:

膝关节疼痛、肿胀明显,关节交锁不易解脱,局部压痛明显,动则痛甚,舌暗红,脉弦或细涩。

2、寒湿阻滞:

损伤或手术后膝关节肿胀明显,酸痛乏力,遇寒则痛,屈伸受限,舌淡胖,苔腻,脉滑。

3、肝肾亏损:

无明显外伤史或轻微扭伤,肿痛较轻,静时反痛,或损伤日久,肌肉萎缩,膝软无力,弹响交锁频作,舌红或淡,少苔,脉细或细数。

四、临证施护:

1、膝部肿痛可遵医嘱予止痛药物或采用膏药外敷、中药熏洗。

2、慢性期局部采用揉、捏、搓、摇晃等手法,在大、小腿和膝关节等区进行按摩,也可采用中药热敷、理疗,促进膝周软组织的血液循环。

五、护理要点:

1、一般护理

1)按中医骨伤科一般护理常规执行。

2)注意休息、局部保暖、免受风寒、患肢抬高制动、必要时加以固定。

3)术后保持引流管通畅,维持有效负压,防止倒吸而污染关节腔。

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观察膝部的疼痛、肿胀及功能障碍活动受限程度。

2)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

3)术后观察敷料渗血情况,引流管内引流液的颜色、量、性质,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

3、给药护理

1)根据辨证分型选用中药汤剂行气活血化瘀;散寒除湿通络;补益肝肾等。

指导汤剂服用方法。

2)补液预防感染。

3)外敷或熏洗药物温度适中,避免烫伤。

4、饮食护理

1)多食润肠通便、富含纤维素的食物以保持大便通畅。

2)多食血肉有情之品以滋补肝肾,忌食寒凉、生冷、刺激之物。

3)食疗:

黄芪虾皮汤,补肾壮骨汤。

5、情志护理

做好心理安慰与疏导,缓解患者的紧张及恐惧心理,使之配合治疗。

6、并发症护理

1)感染:

体温、血象升高,切口红肿、渗出,患者主诉头痛、寒战即报告医生。

2)出血:

敷料渗血、渗液多,引流量增多,血压下降,头晕等即报告医生。

7健康指导

1)劳逸结合,适当锻炼,减少半月板的劳损度。

2)指导患者将患肢处于功能位或治疗所需体位。

3)指导患者了解药物的作用、副作用、注意事项、学会自我护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