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全套地理教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667969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45 大小:140.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全套地理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全套地理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全套地理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全套地理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全套地理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全套地理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5页
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全套地理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5页
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全套地理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5页
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全套地理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5页
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全套地理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5页
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全套地理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5页
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全套地理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5页
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全套地理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5页
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全套地理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5页
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全套地理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5页
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全套地理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5页
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全套地理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5页
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全套地理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5页
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全套地理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5页
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全套地理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5页
亲,该文档总共4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全套地理教案.docx

《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全套地理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全套地理教案.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全套地理教案.docx

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全套地理教案

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全册教案(整理)

第三节地图

教学目标:

1、能在地图上依据经纬线或指向标系确定方向。

2、在地图上测量两点间的距离,并根据比例尺换算成实地距离。

3、在地形图上识别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平原等五种地形。

4、能在东高线地形图上估算图上某个地点的高程。

5、能根据使用目的(例如旅游)确定所选,目的地及类型极其比例尺。

6、距离说明一到两种现代高科技地图(例如遥感图象和电子地图等)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教学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引出问题

1、当我们出差或旅游来到一个陌生地方的时候,要想达到目的地,此时我们最想有的是什么呢?

2、那么地图有哪些种类,用途呢?

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会不再顾虑去陌生的地方。

二、阅读课本,自主学习

1、地图的基本要素是什么?

2、关于“比例尺”,思考下列问题:

(1)如何量算地图上两点之间的实地距离?

(2)出示台湾地图,计算从高雄到台北,这两座城市的图上直线距离是多长?

实地距离又是多长?

如何利用图上给出的条件计算出来。

(3)同学们能否利用地图给出的比例尺,计算出该地图与它表现的实地范围相比,缩小了多少倍?

(4)根据所学数学知识后,想想地图上的比例尺除了这种线段式,还有什么表示方式?

(数学比例式,文字表达式)

教师再出示一些比例尺表现形式不同的地图

3、练习从地图上辨别方向。

(1)提问:

在地球仪上是如何辨别方向的?

地图上方向应该如何辨别呢?

地图上各种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关系又应该如何确定呢?

教师出示不同的地图,让学生确定地图上的方向

(2)教师出示不同的地图,让学生确定地图上的方向

(3)启发学生归纳在不同类型的地图上确定方向有哪些方法

4、关于“图例”,思考下列问题:

(1)请学生总结:

阅读地图一般需要哪几个重要的步骤?

要读懂地图,正确地使用地图,需要利用地图为我们提供哪些基本要素?

(2)请学生尽快记住一些重要图例,相互交流。

三、合作学习,巩固知识。

1、学生活动,讨论书第15页习题。

2、师生共同研讨答案

四、课后作业

复习今天所学,预习“地形图的判读”“从地形图上获取信息”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引入新课

1、地图有哪些基本要素组成

2、不同地图上确定方向有哪些方法?

3、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地图是平面的,而地球表面是高低不平的,那么,如何将高低不平起伏的地表特征比较准确的在平面的地图上表示出来呢?

4、教师出示一幅有等高线的地图,自答“那就是用绘制等高线的方法来表示”

二、阅读材料,自主学习

1、教师提问:

那么,等高线是怎么绘制出来的呢?

请同学们阅读教科书“等高线示意”、“海拔的计算”两幅图和文字,讨论地图上的等高线是怎样绘制出来的?

2、教师出示等高线地形图的地貌素描图,让学生对照观察,总结:

如何根据等高线的弯曲和疏密特点,判别地形图上各种不同类型的地形。

3、让学生阅读用分层绘色法绘制的地形图,分析这种表示方法与单纯等高线表示的地形有什么不同?

让学生总结,用分层绘色法绘制的地形图,其着色随地势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4、当前,人们的哪些社会活动会用到地图?

各还需要什么样的地图?

5、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你是否知道人们除了利用地图以外,还有哪些方法、手段能加速和准确地获得有关地表环境状况的信息?

(气候分布图、土壤分布图、农作物分布图、矿物分布图、工业区或工业城市分布图、铁路分布图、旅游分布图、景点分布图、商业中心分布图、政区图、军事地图等)

三、学生分组活动,探讨书中练习

1、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完成问题

2、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主要知识内容

四、课后作业

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进行测量,要求每个学生都绘制一幅校园平面图,地图要有学生自己的图例及其他要素。

 

第二章陆地和海洋

第一节节胜大洲和大洋

一、背景与意义分析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二、三章从自然地理的角度让学生认识世界地理,建立初步的世界地理基础知识为学习更多的地理知识作好必须的准备。

本节教材位居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的第一节,通过对本节教材的学习,学生对大洲和大洋的知识有了大致的了解,初步形成了正确的地理位置观。

作为新课程培训课例,面对的是没有学过地理的小学应届毕业生,组织教学应尽量符合新课标的要求,体现新的教育理念,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

二、学习与导学目标

1、知识积累与疏导:

陆地和海洋的名称与分布特点,大洲、大陆、岛屿、半岛、海

峡概念的理解。

认知率达100%

2、技能掌握与指导:

运用地图和地球仪判断大洲、大洋的相对位置与分布,大洲、

大陆、岛屿、半岛、海峡在地球上的分布。

3、智能提高与训导:

通过共同共同观察与探讨,发现问题、解决难题。

师生之间、

生生之间相互答疑、发展智能、加强合作交流意识,提高合作能力。

互动率达100%

4、情意修炼与开导:

(1)、组织学生通过地球仪、地图学习、指认大洲、大陆、岛

屿、半岛、海峡在图上的位置等知识,同桌、小组互相讨论与检查,积极性高、气氛活跃。

(2)学生综合历史、文学等知识学习地理,促进了各学科间的综合联系。

投入率达95%

5、观念确认与引导:

(1)通过对海陆位置的认识与学习,形成正确的海陆分布观。

(2)能运用大洲、大陆、岛屿、半岛、海峡概念,指认正确图形。

(教学目标的分立表述,有利于教师全面考虑本课教学的思路,有利于课堂教学的评估,但是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各教学目标之间是协同为一体的。

三、障碍与生成关注

(1)学生习惯于看以“东半球、西半球”形式出现的海陆分布图,以“南半球、北

半球”形式出现的图形。

学生不易看懂分清。

可引导学生多看立体的地球仪,则能克服这种平面图形与立体实物间的转换障碍。

(2)学生在读以局部地点出现的大洲、大洋地图时,难以在脑海中想象形成大洲、

大洋的整体分布图形。

应加强培养学生在读图时能从图形的局部延伸到整体,或从整体图形回到局部的能力。

四、学程与导程活动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地球仪、挂图;

学生准备:

地球仪、地图册,收集有关与本课有关的人文资料;

(一)地球?

水球?

1、创设场景,引出问题

1)、录相:

观看中国宇航员杨利伟乘宇宙飞船升入太空的录相,引导学生关注本课

中地球是个大水球的说法的原因。

2)、教师设问:

加加林认为,从太空看去,地球是个蔚蓝色的的“水球”,可人们

当初给地球起名字的时候,为什么把它叫做“地球”呢?

限于当时的条件,人们并不知道陆地之外还有更广大的海洋,且海洋的面积大于陆地

的面积。

(宇航员杨利伟是在校生崇拜的楷模,同学们熟悉他的事迹并引以为豪,通过观看他进入太空的录相,激发了同学们学习地球知识的兴趣。

2、结合课本,自主学习

学生活动1:

观察地球仪,比较地球表面是陆地面积大?

还是海洋面积大?

海陆分布

呈什么形势?

三分陆地、七分海洋,海洋连成一片,陆地被分割成许多块。

学生活动2:

读图对比:

“世界海陆分布图”、“世界海陆面积比较图”,看看陆地

主要集中在哪个半球?

海洋主要集中在哪个半球?

图中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分别是陆地还是海洋?

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海洋主要集中在南半球。

北极地区几乎是一片海洋,南极地

区却是一块陆地。

(地球仪与地图是教学资源,也是学习媒体。

利用学习媒体进行学习,这是教学情景场的主要表现形式,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引导学生选择优质高校的教学资源,营造教学情景,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

3、自主阅读,举例说明

学生阅读完课本中的“人类探索地球面貌的历程”这段文字,引导学生结合已学历

史、语文等知识,结合各人课外自学的知识,列举与本阅读材料有关的事例。

(二)七大洲和四大洋:

1、合作学习,理解概念

学生结合地图,自学课本上“大洲、大陆、岛屿、半岛、海峡”概念,教师在黑板上列表,学生补充概念。

概念

大洲

大陆和它附近的岛屿

大陆

面积广大的陆地

岛屿

面积较小的陆地

半岛

陆地伸进海洋的部分

海峡

沟通两个海洋的狭窄水道

 

2、运用概念,辩认图形

学生活动3,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大陆、岛屿、半岛”示意图,检查学生理解概念,

运用概念的情况。

 

大陆、岛屿、半岛示意图

(古人云:

学以致用,教师在课堂上要随时检查学生的学习知识与运用知识的能力。

3、东、西半球图”,了解大洲、大洋的名称。

(1)、哪几个大洲主要分布在东半球?

哪几个大洲主要分布在西半球?

亚洲、欧洲、大洋州、非洲主要分布在东半球,南美洲、北美洲主要分布在西半球。

(2)、赤道横穿哪几个洲的大陆?

哪几个洲的全部或大部分分布在北半球?

哪几个洲的全部或大部分分布在南半球?

赤道横穿南美洲、非洲大陆,欧洲、北美洲全部在北半球,非洲、亚洲大部分在北半球,南极洲全部在南半球,南美洲、大洋州大部分在南半球。

(3)、读“东、西半球图”找出四大洋的名称与位置,并比较它们面积的大小。

(通过师生活动、生生互动,了解七大洲、四大洋在地球上的位置与大小,给予学生相互交流的机会,形成教学问题场与教学情景场的叠加。

4、比一比、认一认,看谁能准确、快速地说出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的简易地图上的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相对位置与面积的大小。

 

大洲、大洋海陆分布图

5、板图教学:

读“亚洲、欧洲、非洲的分界线图”和“东、西半球图”,

掌握下面几条洲际分界线。

亚、欧分界线,亚、非分界线,南、北美分界线

(教师不断创设教学情境,产生新的问题,优化教学情景,如抢答、辩论等,促使生成新的教学资源,产生新的教学情境场,给学生提供展示各种能力的机会,激发学生学习知识与运用知识的兴趣,为学生下节课迁移知识与情景做好准备。

五:

笔记与板书提纲

(一)、地球?

水球?

(二)、世界海陆分布

1、地球表面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2、南北半球的海陆分布

(三)、七大洲和四大洋

1、大洲、大陆、岛屿、半岛、海峡的概念

2、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及分布

3、大陆上的洲际分界线

六、练习与拓展选题

选择题

1、关于世界海陆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有

A、北半球陆地面积大,南半球陆地面积小,所以南半球被称为“水半球”

B、世界海洋面积71%,且被陆地分割成互不相连的几个洋面

C、被三大洋环抱的大洲是大洋州

D、按东西半球分,陆地主要分布在西半球

2、下面大洋中被五个大洲环抱的大洋组合是

A、太平洋、印度洋

B、大西洋、北冰洋

C、太平洋、大西洋

D、大西洋、印度洋

3、七大洲中,跨经度最多与,跨纬度最多的大洲组合是

A、亚洲、非洲

B、北美洲、亚洲

C、南极洲、亚洲

D、南美洲、欧洲

探究活动

1、周末到书店看相关书籍,有经济能力的可购买与所学知识有关的地理书籍,并学会整理与己有关的资料

2、整理有关的资料后,下结课在全班展开讨论与交流,彼此互补短长、相得益彰

七、个别与重点辅导

学生姓名略

八、反思与点评记录

1、本课从知识点来看,难度不是太大,且学生对七大洲、四大洋知识已在生活中或

各种媒体中有了一点了解,教师可引导学生利用旧知识,系统地学习新知识。

2、学过程中,注重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交流合作,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

表现性,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3、引导学生要学以致用,并在课外拓展知识,锻炼自学与整理资料的能力,养成终

身学习的习惯。

 

第二节海陆的变迁

一、学习和导学目标

1、知识积累与疏导:

知道地球表面的海陆变迁和大陆漂移、板块运动的基本观点,了解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

2、技能掌握与指导:

运用地图说明大陆漂移、板块运动的基本观点和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规律。

3、智能提高与训导:

通过教材的组图和资料补充,从中领悟到科学的探

究思路和方法。

4、情意修炼与开导:

通过课堂活动,用实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的探究兴趣。

5、观念确认与引导:

通过了解大陆漂移——板块运动学说的发展过程,使学生得到一次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二、障碍与生成关注

学生对大陆漂移——板块运动学说的基本观点,和对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规律的理解不深,感性认识不多,教者应通过引导或多媒体课件演示帮助学生理解。

三、学程与导程活动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收集有关海陆变迁的资料。

(一)、创设场景引出问题

用南通由海成陆的实例引出问题。

(从当地由海成陆的实例引出问题,不仅使学生感到好奇,也为今后学习平原的形成和乡土地理埋下伏笔。

学生通过思考产生疑问,进而引出“沧海桑田”海陆变迁的话题。

这就形成了教学的问题场。

(二)、阅读教材自主学习

1、“沧海桑田”原为什么意思?

原意为海陆的变更,后人用此成语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2、学生活动1:

看教材图2.10——图2.12分别反映了哪些地理现象?

从阅读材料和图2.18魏格纳与大陆漂移说的故事中,我们得到了什么启示?

对学生的科学史和科学观教育及科学兴趣和探究精神的培养,应在教学中给予充重视。

(图表及文字材料是教学资源,也是教学媒体。

利用好这些资源进行教学活动,这是教学情景场的主要表现形式。

(三)、合作学习加深理解

地球上的海陆轮廓是怎么形成的?

学生活动2:

参考教材和课外知识分小组讨论,找出

(1)科学依据

(2)科学理论,用自己的语言叙述。

(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了解海陆变迁的发现过程,从中领悟到科学的探究思路和方法。

认识科学成果的形成是科学家们不断进行科学探究的结果,形成教学问题场与教学情景场的叠加)

(四)、看图释文形成概念

学生活动3:

看图2.19——图2.24说出六大板块的分布、板块运动、山系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规律和一些地形的成因

(教师进一步引导,深化教学情景,促使学生自然而然的进入教学的情境场。

这给学生一个很好的展现自己能力的机会,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学生的思维活动和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强化,形成个体意境场,这为下面的探究活动创设了因人而宜的个体意向,形成了个体意向场。

四、笔记与板书提纲

第二节海陆的变迁

不变的(错误)

1.地壳的变动

一、海陆的分布

2.海面的升降

变化的——“沧海桑田”海陆变迁

3.人类的活动

4.其他的原因

二、偶然的发现伟大的假说

1、大陆漂移——板块运动

2、六大板块与山系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

 

五、练习与拓展选题

单项选择题

1.喜马拉雅山中有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

A.喜马拉雅山原来是海洋岛屿上的山脉

B.喜马拉雅山所在地区原来是一片汪洋

C.海洋生物原来生活在山上

D.有人将海洋生物带到了山上

2.几乎全部位于海洋中的板块是()

A.印度洋板块B.太平洋板块

C.南极洲板块D美洲板块

.3.喜马拉雅山脉是由亚欧板块与()板块挤压而成的()

A.印度洋板块B.太平洋板块

C.非洲板块D.亚欧板块

4.板块张裂的地方常形成()

A.裂谷B.岛弧C.海沟D.海岸山脉

5.冰雪覆盖的南极洲分布有巨大的煤田,这说明()

A.南极地区好久以前,气候非常暖湿

B.南极大陆原来处在暖湿的低纬,并形成了煤,大陆漂移带到今天的位置C.该地的煤不是由森林演变而成的

D.南极大陆总体上向低纬漂移了

6.地球科学研究表明,大陆漂移是由()引起的()

A.地球公转B.地球自转C.板块运动D.海水运动

探究活动:

除了今天课堂上了解到的海陆变迁实例举证外,课外还能找到哪些海陆变迁、地形变化的例证?

请整理好有关资料后,在班上讨论交流。

(学生通过对地球表面海陆变迁和大陆漂移、板块运动的学习,初步建立起了个体意向场,其中包括解决问题的知识技能、解决问题的态度方法、解决问题的情感和价值判断,可以实现新课标的三维目标。

六、个别与重点辅导

学生名单略

七、反思与点评记录

本课使学生初步了解了海陆变迁的科学依据和科学理论的基本观点,使学生初步懂得了科学探究的思路和方法,对学生的科学史和科学观教育及科学兴趣和探究精神的培养,具有很高的价值。

整个学教过程注意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习惯,同时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于此。

 

第三章天气与气候

第一节多变的天气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天气的概念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知道天气预报的重要性;初步学会阅读或收看天气预报和卫星云图,会识别天气预报中常用的天气符号;

3.了解上海主要灾害性天气的危害及其防范措施;

方法与过程:

1.通过交流讨论,了解天气对人们生活、生产的重要性;

2.通过天气播报的形式,了解常用的天气符号在天气预报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了解灾害性天气的危害及其防范,增强安全应对灾害的避险意识和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对学生渗透生命科学教育。

[教学重点]:

识别天气预报中常用天气符号,学会收听或收看天气预报

[教学难点]:

识别天气图及其应用

[教学流程]:

 

[教学说明]:

天气是人们经常谈论的话题,学生也较为熟悉。

为此在课前让学生搜集近期天气资料、与天气变化有关照片在课堂中交流信息,激发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

在讲到天气与人类的关系时援引了一些新闻图片,从实际出发组织学生讨论,认识天气对人类生活、生产的重要性。

由于预备年级学生年龄小,思维特点以感性思维为主,所以在课堂中引用两段视频片段,一段是近期的天气预报,让学生看了以后了解天气预报的内容和过程,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播报天气,熟练掌握各种天气符号。

另一段录象是今年的世界气象日主题的宣传片花,旨在使学生认识天气灾害的严重后果,由于今年世界气象日的主题是预防和减轻自然灾害,设计一些防灾问题,以图解答,向学生介绍应对措施,增强学生防灾避险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过程]:

一.图片引入:

出示一组不同天气状况的图片,说说这些图片都与什么有关?

板书课题:

多变的天气

二.新课讲授

(一).天气及其影响

什么是天气?

天气的概念

出示一组天气图片,说出表示的天气状况,还有哪些天气?

举一反三:

说说下列词语哪些表示天气?

电闪雷鸣四季如春冬长夏短风和日丽

天气与人类

学生交流:

a.介绍最近一周来的天气预报(表格罗列数据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曲线变化图)

b.介绍最近这段时间来天气变化给校内外带来的影响(学生照相机拍下的照片)

出示一组天气与各行各业相关的图片,学生说说还有哪些天气影响生产的例子.

小结过渡:

天气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生产,有时它起着积极的作用,有时也有消极作用,如果能够预知近期的天气,就可以早做准备,趋利避害。

那么我们可以从哪些途径了解天气情况呢?

(二)天气预报

什么是天气预报?

播放一段天气预报的片段,观察天气预报主要报告哪些内容?

卫星云图

在刚才的天气预报中,在介绍沙尘暴时出现在屏幕上的是什么图?

卫星云图的特点(文字显示)

卫星云图的制作(图片出示)

动态卫星云图的观测:

卫星云图上的不同颜色表示什么天气状况?

天气符号展开想象,巧记天气符号

风的符号

讲解:

风的符号包含两层含义,风向和风级(文字出示).

出示风向图讲解:

风向标由风尾和风杆两部分组成。

有风尾的一头指示方向,风从那里来,风尾所在一头在平面上的位置就是风向。

在图中空白处练习读出相应的风向。

继续讲解风级的判断:

风力有风尾表示。

风力的大小有0-12个级别组成。

一道风尾表示2级,半道风尾表示1级。

在图中空白处练习读出相应的风级。

练习反馈

分组练习

天气播报

(三).灾害性天气

播放一段自然灾害片段,注意观察录象中有哪些属灾害性天气?

录象片段来自今年哪一天天气预报的片花?

今年世界气象日的主题是什么?

影响上海的灾害性天气

出示画面,谈谈上海的灾害性天气是哪些?

可能对上海造成了哪些影响?

?

出示上海天气预警信号及采取举措表格,辨别主要灾害信号及其级别。

面对灾害,你准备好了吗?

出示一系列面对灾害是产生的问题,请学生谈谈应该采取哪些应对举措?

最后给出图片答案。

 

第二节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教学目标

l.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现实体验出发,举例说出气温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2.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并说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3.学会使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并能读出气温的变化规律。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读图,用图及简单的绘图能力。

教学重点:

学会阅读气温变化曲线图及气温分布图。

教学难点:

理解气温的变化规律及分布规律。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可在上本节课前将学生分成三组(每组选出一个代表),让学生注意收听连续三天的天气情况,每个小组分别关注一天的天气情况,每组代表作好记录并填在以下表格当中。

天起状况

时间

阴晴状况

风力大小

最高气温

最低气温

第一天

第二天

第三天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每一天都会关注当天的天气情况,那么,每天的天气状况又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呢?

(学生回答)

请同学们拿出你们自己记录的天气状况表格,然后看看,在这个季节里,你们最想知道的是哪一项?

是风力,阴天、晴天,还是气温?

(同学们踊跃发言,各抒己见,答案不是固定的,只要合理,都应当鼓励与引导,还能调动课堂气氛)

现在天气逐渐转凉了,变冷了,我很想知道什么时候气温降到很低了,就可能会下雪了,你们想不想知道呀?

所以,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气温的有关知识。

教学新课:

一、气温与生活

提出问题:

大家可以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天气现象是与气温有关的?

学生讨论:

以小组为单位,大家在一起相互讨论,然后每组派一位或几位代表站起来发言。

(教师可在下面边巡视,边引导学生从我们的衣、食、住、行等几方面来思考)

大屏幕投影:

想一想 说一说

学生回答完后,让学生阅读书上的"活动"部分的五则生活实例,再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每则例子分别说明了气温与穿衣、饮食、住房、农作物、交通等的关系。

如果同学思维较活跃的话,还可引导学生说出气温与其他的人类生活、生产方面的关系。

让我们再来看一下刚才的这个表格,最后两栏是什么?

那么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是怎么测出来的?

再看到书上的表3.1,请读出一天中,8时、14时、20时、2时的气温是多少摄氏度?

从这个图表中,你能观察出气温与时间的关系吗?

你会用数学方法来计算该地的日平均气温吗?

大屏幕投影:

看一看 算一算

(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很容易地就能得出答案,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既然一天当中,会有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那么我们在不同的时刻测出来的气温是不是一样的呢?

下面,同学们请看大屏幕,在横线上填出几个字,来概括一下气温状况。

大屏幕投影:

午    晨,冬   夏

在一天中,一年中,我们这里的气温是不是相同的?

那么,现在,这个季节,我国的南方与北方,中国与澳大利亚的气温又是不是相同的呢?

由此,师生共同得出结论,气温是变化的。

从而过渡到第二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