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习作写读后感教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668685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46.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习作写读后感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最新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习作写读后感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最新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习作写读后感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最新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习作写读后感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最新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习作写读后感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最新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习作写读后感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最新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习作写读后感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最新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习作写读后感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最新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习作写读后感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最新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习作写读后感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最新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习作写读后感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最新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习作写读后感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最新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习作写读后感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最新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习作写读后感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最新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习作写读后感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最新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习作写读后感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习作写读后感教案.docx

《最新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习作写读后感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习作写读后感教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最新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习作写读后感教案.docx

最新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习作写读后感教案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习作写读后感教案

1.理解什么是“读后感”,怎么写读后感。

2.选择读过的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写读后感。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读一本好书就像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对我们的人生有重大影响。

同学们,相信你们现在已经看过很多书,回忆一下,有没有一篇文章或一本书让你感动得泪流满面?

有没有一篇文章或一本书让你感觉豁然开朗?

有没有一篇文章或一本书让你感到无限温暖?

(学生回答)读完文章或书后,让我们把这种切身体验写下来,这就是一篇读后感。

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写读后感。

(板书课题)

2.什么是读后感?

(在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或一段话等内容之后,把感受、体会以及受到的教育、启迪等内容联系实际写下来。

二、范文引路,了解写法。

1.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范文。

教师多媒体出示默读要求:

(1)作者读的是什么文章?

(2)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

(3)这篇文章给作者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哪些部分是写作者的“感”的?

2.学生汇报交流,教师相机点拨:

哪些部分是写作者的“感”的?

这些部分写得怎么样?

作者的这些感想是因何产生的?

总结:

(1)写读后感,“感”应该作为重点详细描写。

(教师板书:

感是重点 联系实际)

(2)要先读文章,读懂原文。

(教师板书:

读是基础 读懂原文)

3.思考:

作者又是怎样安排这篇读后感的写作顺序的呢?

(学生汇报,多媒体出示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

(1)介绍自己读的是什么文章或书,并概括地写出自己的总体收获。

(2)简单介绍文章或书的内容。

(3)联系实际,具体写自己读后的感受,悟出的道理。

师:

作者就是按照这样的思路,有条理地写的。

老师把这样的思路概括成了读后感“五部曲”:

点——开篇点题,引出感受;介——介绍主要内容;议——围绕观点展开议论;联——联系实际陈述观点;结——总结感受,首尾呼应。

师:

那么,思路有了,该如何定题目呢?

生1:

可以以“读《×××》有感”为题目。

生2:

还可以以“《×××》读后感”为题目。

生3:

还可以以“正标题——读《×××》有感”为题目。

4.写作时,需要注意什么?

(学生汇报,多媒体出示写读后感的注意事项)

(1)写读后感不是大篇幅抄录原文,而是简单地概括主要内容,应以读后的体会、感受为主。

(2)要写出真情实感,所写感想应是发自内心深处的,这样才能感动读者。

(3)要写出独特的新鲜的感受,内容要新颖、有创意,这样才能吸引和感染读者。

三、课外拓展,口头习作。

 看来同学们读书都十分认真,收获也一定不少了!

现在,请同学们观赏动画《家》,说一说你的感想。

(多媒体播放动画《家》)

请根据提示填空:

那天,我看到了一个公益广告。

这个广告的内容是(  )。

这个广告让我联想到一件事(  )。

这个广告告诉人们(  )。

师:

谁来评评这位同学说得怎么样?

生1:

××同学能把自己的收获详细地告诉我们,我觉得他(她)说得不错。

生2:

××同学能够联系自己的实际谈感受,这点我觉得很好。

生3:

他(她)能够按一定的顺序有条理地说,我觉得这点值得我学习。

四、动笔成文,实操演练。

1.以本单元课文《草船借箭》为例,说一说,你读后有何感想?

(诸葛亮神机妙算,才智过人,用智慧挫败周瑜的阴谋,用实力让对手心服口服;周瑜嫉贤妒能,心胸狭窄,终是自己吃亏,只能认输。

)那么你认为,要向谁学习呢?

(诸葛亮)学习他的什么?

(机智聪明,善于观察,博学多才)

2.根据这个思路,大家回忆一下文章,以“《×××》读后感”或“读《×××》有感”为题,练习写读后感。

3.师巡视并指导,挑选其中的优秀作文与大家分享,有问题现场点评、指导。

五、鼓励习作,课堂小结。

 同学们在今后读文章或书时,要时常拿起自己的笔,写一写自己的感受,这不仅可以帮助我们识记内容,更能让我们深入体会到文章或书的情感。

边读边记,从读中思,到读中感。

写读后感

通过教学,许多学生基本掌握了写读后感的方法,在写作过程中也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

今后仍需加强学生的思维训练,鼓励他们写出有创意的文章。

 

二、五年级语文阅读理解训练

2.课外阅读。

书的王国

      书,一度是我的堡垒,也是我的王国。

     那还是初病的前几年中,面对着日趋恶化的病体,不可知的病运,真有前途茫茫,不知何去何从之感。

甚至天边掠过一只飞鸟,也能让我触景生情,伤感泪下。

     于是,我用书为自己建筑一个很好的堡垒躲在里面,可以忘掉病痛,忘掉眼泪,忘掉一切的不幸。

至今记忆犹新的是每天晚饭后,母亲就为我出门借书,不管认识不认识的人家,都要敲门问询一番。

自己村子的借完了,就到别的村去借,常要走很远的路。

而母亲幸幸苦苦好不容易借来的书,往往在我饥不择食,狼吞虎咽之下,三两下就“清洁溜溜了”。

母亲只好一趟趟走得更远了。

一直到父亲认识了一位图书馆的管理员,母亲肩上的重担才算放下。

     慢慢地,书为我开拓了一个新的人生领域,我又找到了自己,肯定了生命意义。

原来,生活的天地虽小,方格子的世界却广大无边,生老病死,悲欢离合,都由着我去创造,去发挥,为了写作,我的右臂一年四季( zhǒnɡzhànɡ)不堪,硬得跟石头一样。

父母亲友常劝我多休息,我却己深迷其间,无法自拔了。

对我,真是一种极大心灵享受。

     就这样,我由爱书人又迈上了写书人的艰苦路程。

由于学识不足,经历太少,我需要看更多的书,吸取更多的知识。

家中除了许多份书报杂志之外,也不断地买新书。

每日看书写书,我生活在书的王国。

其乐无穷。

     我发现,一个人(   )肯做 (    )在三尺宽长的病床上,(   )能为自己开创出一片阔的新天地。

(1)根据文中的拼音写出汉字。

 zhǒnɡzhànɡ

________

(2)文中最后一个自然段的括号上,填入恰当的关联词语是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3)“这真是一种极大的心灵享受,”“这”指的是( )。

A. 书                                      

B. 看书                                      

C. 休息                                      

D. 写作

(4)文章第三自然段作者详细地写母亲到处借书,其用意是( )。

A. 以母亲到处借书给“我”看,反衬父亲的冷漠。

          

B. 以母亲到处借书给“我”看来表现母亲的关爱之情。

C. 以母亲到处借书却供不上“我”看,来衬托“我”如饥似渴的读书情景。

          

D. 以母亲到处借书给“我”看,来反映家中无钱买书的窘境。

【答案】

(1)肿胀

(2)只要

;即使

;也

(3)D

(4)D

【解析】【分析】这类题目是考查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第一题考查拼音,难度不大,第二题考查关联词,只要,表示条件。

即使,也表示让步;第三题“这”指代以母亲到处借书却供不上“我”看,来衬托“我”如饥似渴的读书情景。

文章第三自然段作者详细地写母亲到处借书,其用意是以母亲到处借书却供不上“我”看,来衬托“我”如饥似渴的读书情景。

【点评】此类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学生需要根据题目要求找出解答,对学生能力是一种提升。

3.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闲谈“读书法”

   古今中外,圣贤先哲,留下的读书之法,浩如烟海。

但究竟自己最适合什么样的读书法,还是应当因人而异的。

鲁迅先生喜欢“跳读法”,________他认为,若是碰到疑问而只看那个地方,那么无论到多久都不懂的。

所以,跳过去,再向前进,于是连以前的地方都明白了。

而爱因斯坦的“总、分、合”三步读书法,特点同样十分明显。

所谓总,就是对全文形成总体印象。

所谓分,就是在总体了解基础上,再逐字略读一下全文的内容。

最后是合,就是在略读全书之后,着重把已经获得的印象条理化、系统化,使观点与材料有机结合起来。

   英国作家毛姆的“乐趣”读书法是他在自己的读书实践中摸索出来的。

他提出“为乐趣而读书”的主张,他说:

“我也不劝您一定要读完一本再读一本。

就我自己而言,我发觉同时读五六本书反而更合理。

因为,我们无法每天都保持不变的心情,而且,即使在一天之内也不见得会对一本书具有同样的感情。

”如此“脚踏多条船”,使自己的读书兴致始终都保持在高度兴奋之中,其效果当然要比“感情专一”抱着一本书疲惫地一啃到底好得多。

   当然,________哪种读书方法,对求学者而言,它________只是一种工具而已。

所以,万不可为某种方法所左右,尤其忌讳读死书、死读书的恶习,对所捧之书,既能钻进去,又能跳出来。

这样才能把书读活,使他人的知识为自己所用,正如孟子所言: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1)选择合适的一组关联词语填到横线上。

因此……    只有……才……

因为……    无论……都……

①鲁迅先生喜欢“跳读法”,________他认为,若是碰到疑问而只看那个地方,那么无论到多久都不懂的。

②当然,________哪种读书方法,对求学者而言,它________只是一种工具而已。

(2)填空:

短文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读书方法,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联系上文,理解“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意思。

【答案】

(1)因此;只有;才

(2)鲁迅;爱因斯坦;毛姆;跳读法;“总分总”三步读书法;乐读

(3)只相信书上的东西而不去实践,不如不看书。

【解析】【分析】

(1)考查关联词的运用。

解答时要先理解分句前后表示的是何种关系,再根据句子的意思来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填写。

①分句前后是因果关系。

故选“因此”;②分句之间是条件关系。

故选“只有……才……”;

(2)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3)理解句子含义题,一是要抓住关键词语,二是要联系课文内容来理解。

故答案为:

(1)因此、只有、才

(2)鲁迅、爱因斯坦、毛姆、跳读法、“总分总”三步读书法、乐读(3)只相信书上的东西而不去实践,不如不看书。

      

【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关联词语的使用。

理解句子,分清分句前后之间的关系。

然后再来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使句子连贯。

(2)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3)此题主要考查对句子的理解能力。

4.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未知生命起源

   生命的起源与演化是和宇宙的起源与演化密切相关的。

生命的构成元素如碳、氢、氧、氮、磷、硫等是来自“大爆炸”后元素的演化。

资料表明前生物阶段的化学演化并不局限于地球,在宇宙空间中广泛地存在着化学演化的产物。

在星际演化中,某些生物单分子,如氨基酸、嘌呤、嘧啶等可能形成于星际尘埃或凝聚的星云中,接着在行星表面的一定条件下产生了像多肽、多聚核苷酸等生物高分子。

通过若干前生物演化的过渡形式最终在地球上形成了最原始的生物系统,即具有原始细胞结构的生命。

至此,生物学的演化开始,直到今天地球上产生了无数复杂的生命形式。

   38亿年前,地球上形成了稳定的陆块,各种证据表明液态的水圈是热的,甚至是沸腾的。

现生的一些极端嗜热的古细菌和甲烷菌可能最接近于地球上最古老的生命形式,其代谢方式可能是化学无机自养。

澳大利亚西部瓦拉伍那群中35亿年前的微生物可能是地球上最早的生命证据。

   原始地壳的出现,标志着地球由天文行星时代进入地质发展时代,具有原始细胞结构的生命也开始逐渐形成。

但是在很长的时间内尚无较多的生物出现,一直到距今5.4亿年前的寒武纪,带壳的后生动物才大量出现,故把寒武纪以后的地质时代称为显生宙。

(1)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密切——________  复杂——________  沸腾——________

(2)生命的构成元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它们来自于“________”后元素的演化。

(3)标志着地球由天文行星时代进入地质发展时代的是________。

(4)写出本文的中心句________。

(5)写出下面句子所用的修辞方法。

①一直到距今5.4亿年前的寒武纪,带壳的后生动物才大量出现,故把寒武纪以后的地质时代称为显生宙。

________

②澳大利亚西部瓦拉伍那群中35亿年前的微生物可能是地球上最早的生命证据。

________

【答案】

(1)疏远;简单;冷却

(2)碳;氢;氧;氮;磷;硫;大爆炸

(3)原始地壳的出现。

(4)生命的起源与演化和宇宙的起源与演化是密切相关的。

(5)列数字;列数字、举例子

【解析】【分析】

(1)本题主要考查对反义词的辨析能力。

反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反的词语,解答本题,要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写出所给词语的反义词。

答案合理即可,不唯一。

(2)、(3)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4)考查找中心句的方法。

中心句是一段文章中处于中心地位的句子。

它在全文中起主导作用,是这段话中最重要的句子。

有些文章的段落就是围绕中心句写的。

我们在阅读时找准了中心句,也就把握了这段话的主要内容,概括了段意。

这段话的中心句是第一段的第一句话。

(5)这是对说明文说明方法的考查。

学生应了解常见的说明方法,①举例子;②分类别;③打比方;④列数字;⑤作比较;⑥下定义;⑦列图表;作答时要结合语境,抓住标志性词语,判断说明方法。

故答案为:

(1)疏远、简单、冷却

(2)碳、氢、氧、氮、磷、硫、大爆炸

(3)原始地壳的出现。

(4)生命的起源与演化和宇宙的起源与演化是密切相关的。

(5)列数字;列数字、举例子

【点评】

(1)主要测试学生对反义词的理解,理解了词义,写出反义词就容易了。

平时注意多积累,增加词汇量。

(2)、(3)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4)考查学生掌握找中心句的方法并运用。

(5)考查学生对说明方法的掌握。

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5.

沉默的竹笛

李澍声

16岁一个忧伤的春夜,我躺在集体宿含临窗的床铺上。

洁白的月光潮水一般漫进窗户,清冷的微风捎来潮湿的花香。

我陷入少年无端的愁闷思绪里,分外孤单寂寞。

这时,一缕悠扬的笛声由远而近,停留在我的耳畔。

那笛声仿佛是清澈的泉水,流过神话中迷人的花园,一路上集合了蝴蝶和黄莺的梦想,决心要给我的心灵来一次彻底的洗礼。

我陶醉在悦耳的笛声里,忧伤早己悄悄地散去,心情清澈空明。

那晚,我的心中暗暗地溢生了一个强烈的愿望:

做一个快乐的吹笛手。

②好长一段日子,我为能拥有一支笛子而心神恍惚。

终于在一个星期六的下午,我从一个摆地摊的老人那里买到了我盼望已久的竹笛。

③第一次拥有竹笛的那个下午是我人生中最关丽的一个下午。

我清楚地记得我吹着竹笛走在乡村田野上的情景:

落日如一颗水灵灵的红草莓点缀在暮霭笼罩的山尖,横过头顶的归岛翅膀上涂着夕阳粉红的胭脂,嫩绿的小草在晚风中飘动,像是生命活泼的舞蹈。

我一边吹着竹笛——显然是不成曲调的呜鸣声,一边大踏步地把苍茫幕色下的动人风景甩在身后。

这时我觉得自己成了一个漂泊天涯的江湖侠客,心里汹涌着英雄纵横天下的豪情。

④从拥有竹笛的那个下午开始,我就决心把自己训练成一个优秀的吹笛手。

为了学会吹笛子,我付出了许多汗水和心血。

清晨,我常常拿着竹笛,跑到学校后面的山坡上,对着葱郁的群山大声吹着,让笨拙的笛声唤醒崭新的一天。

深夜,同学们沉浸在梦乡里,只有我坐在空旷的操场上,如痴如醉地吹着竹笛。

笛声一点也不悠扬动听,但我吹得特别认真。

竹笛在人家手里是一根音乐的神奇魔术棒,在我的手里却成了一根没有灵感的干枯竹枝。

唉,想不到吹笛竟会是这样的艰难。

⑤在一次班会上,班主任老师要求每个同学表演一个节目。

几个调皮的同学就恶作剧地起哄,要我为大家表演吹笛子。

天哪,我根本吹不成一首完整的曲子,但强烈的自尊心迫使我孤注一掷。

面对全班同学,我终于勇敢地拿起了竹笛,涨红了脸,坚持着把最后一个音符吹完,便逃出了教室。

在无人的山坡上,我抚摸着被泪水浸润的竹笛,伤心欲绝。

从那以后,我发誓再也不吹笛子了。

⑥后来,那支带给我幸福和耻辱的竹笛一直静静地悬挂在我的窗前。

岁月悄然而过,多少年后,当我凝眸竹笛的时候,我就忍不住回想少年时代的往事。

有些梦想是永远不会开花结果的,但播种梦想的人从不放弃流汗流泪的机会,只是因为生命里那些动人的细节丰富了生命的内涵。

沉默的竹笛啊,我无心再次吻你于唇,吹一曲欢快的歌谣,就这样静静地看着你便足够了,你的沉默其实高奏着我对少年烂漫心事的凭吊和酸涩的回忆。

1.文章围绕“竹笛”写了哪几件事?

仿照示例用简明的语言加以概括。

愁闷忧伤听竹笛;;;千辛万苦吹笛;班会课上演吹笛。

2.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请从修辞及其表达效果的角度赏析第③段的画线句。

(2)如何理解第⑥段画线句中的“幸福”和“耻辱”?

3.本文作者从他吹竹笛的往事中感悟出了什么道理?

4.许多人说:

“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还有人说:

“只要努力过,就不后悔。

”对于这样的观点,你是怎么看待的?

请结合本文谈谈你的想法。

1.如愿以偿买竹笛,回家途中吹竹笛(意近即可。

2.⑴划线句运用比喻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落日的美丽(小草飘动的样子),表达了我第一次吹奏竹笛时内心的喜悦和兴奋,“幸福”指竹笛带给我的快乐;“耻辱”指班会课吹笛出丑。

3.有些梦想是永远不会开花结果的,但播种梦想的人从不放弃流汗流泪的机会,只是因为生命里那些动人的细节丰富了生命的内涵。

4.略

 

6.

痴心石

①许多年前,当我还是一个十三岁的少年时,着见街上有人因为要盖房子而挖树,很心疼那棵树的死亡,就站在路边呆呆地看。

树太大了,不好整棵地运走,于是工地的人拿出了锯子,把树分解。

就在那个时候,我鼓足勇气,很不好意思地问,可不可以把那个剩下的树根送给我。

那个人笑着看了我一眼,说:

“只要你拿得动,就拿去好了。

”我说我拿不动,可是拖得动。

②父母看见当时发育不良的我提回来那么一个大树根,不但没有嘲笑和责备,反而帮忙清洗、晒干,然后将它搬到我的睡房中去。

③以后的很多年,我检过许多奇奇怪怪的东西回家,父母并不嫌烦,反而特别看重那批不值钱但是对我有意义的东面。

我和父母,其实很少一同欣赏同样的事情。

他们有他们的天地,我,埋首在中国书籍里。

④我的父母并不明白也不欣赏我的那些怪瓣,可是他们能包涵。

我也并不想父母能够了解我对于“美”这种主观事物的看法,只要他们不干涉,我就心安。

⑤有一次,我答应了跟父母和小弟全家去海边。

结果前一天晚上又去看书,看到天亮才睡去。

全家人在次日早晨等着我起床一直等到十一点,母亲不得已叫醒我,又怕我不跟去会失望,又怕叫醒了我要丧失睡眠,总之,她很为难。

半醒了,我只挥一下手,说:

“不去。

”醒来发现父亲留了条子,叮咛我一个人也得吃饭。

⑥中午起床,奔回不远处自己的小房子去打扫落花残叶,弄到下午五点多钟才再回父母家中去。

妈妈迎了上来,责问我怎么不吃中饭,我问爸爸在哪里,妈妈说:

“嗳,在阳台水池里替你洗东西呢。

”我拉开纱门跑出去喊爸爸,他应了一声,也不回头,用一个刷子在刷什么,刷得好用力的。

过了一会儿,爸爸又在厨房里找毛巾,说要擦干什么的,他要我去客厅等着。

⑦一会儿,爸爸出来了,妈妈出来了,两老手中各捧着一块石头。

⑧爸爸说:

“你看,我给你捡的这一块,上面不但有纹路,石头顶上还有一抹淡红,你觉得怎么样?

”妈妈说:

“我挑挑拣拣,才得了一个石球,你看它有多圆!

”我注视着这两块石头,眼前立即看见年迈的父母弯着腰,佝着背,在海边的大风里辛苦翻石头的画面。

⑨看着比我还要瘦的父母,看着这两块没有任何颜色可以配上的、世间最朴素的石头,一时里,我想骂他们太痴心,可是开不了口,只怕一讲话声音马上哽住。

父母的爱——一生一世的爱,都藏在这两块不说话的石头里给了我。

1.本文第①②段写了“我”少年时拖树根回家的事,有人认为这件事与标题“痴心石”无关,应该删去,你认为呢?

2.作者为什么用“痴心石“作为文章题目?

3.“我注视着这两块石头,眼前立即看见年迈的父母弯着腰,佝着背,在海边的大风里辛苦翻石头的画面。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4.文中“我”的父母理解、尊重孩子的“怪癖”,对此,你肯定很有感受,请结合你的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1.不应删去,理由:

①通过对拖树根后父母的一系列动作描写,表达了父母对“我”的包容和理解;引出“我”后来的种种怪癖,表现了父母对“我”的包涵。

②为下文父母在海边为“我”寻找“痴心石”打下伏笔。

2.“石头”是文中传递情感、表达爱意的物品。

用“痴心”修饰石头,表达了父母对“我”的爱达到了痴迷的程度,切中文章主旨。

3.作者描写“我”的心理活动(或:

通过“我”的联想与想象)细腻地表达了“我”对父母“痴心之爱”的醒悟、感动和自责。

4.提示:

肯定或否定这种做法均可以,但必须写出充足的理由。

 

7.

睡在噪音里的母亲

牧徐徐

母亲是一个特别爱静的人,尤其是在睡觉时,不能受到一点声响的打搅,否则就易失眠。

以前,母亲一直住在乡下老家,村子里的白天夜晚都特别安静。

因此,她习惯了在这样的环境里入睡。

我在很小时便知道母亲喜欢清静,所以,不敢在她睡觉时发出喧哗声,更不敢轻易去打搅她。

母亲睡觉时爱静的这一特性保持了很多年,直到来到我这里。

我的新房正好位于城市两条主干道的交叉口,一天到晚都是车流不断,喧嚣不已,晚上的光污染也很重,窗外的灯光亮得如同白昼。

我知道这样吵闹的环境,母亲自然受不了,于是便事先给她的卧室窗户安了加厚的双层隔音玻璃,还挂上了一层厚厚的隔光窗帘。

我想,这样便能有效地阻隔掉外面的噪音和灯光,能让母亲睡得安稳些。

但母亲晚上睡觉时却不愿意关窗户和拉窗帘,理由是“窗户关起来,一点风都进不来,太闷了”。

夏天来临时,晚上卧室里热得很,可母亲却不愿意开空调,说空调吹出来的冷气让她不舒服。

其实,她是觉得开空调费电,勤俭、朴素是她一贯的秉性。

“不开会热坏您身体的!

”我坚持让她开。

“哪有这么娇贵,我在老家过了几十个三伏天,也从没用过空调呀!

”母亲反驳。

“可城里比老家热呀,左右邻居都开,他们的空调外机将热量全都排到我们家了。

”我摆开事实,想让母亲清楚这个道理。

可母亲到底还是坚持不开空调,再热的夜晚,她也只是拿着那把从老家带来的蒲扇,给自己扇些风来,她说:

“扇累了,困乏了,自然就能睡看,睡着也就不知道热了。

一天晚上,我走到母亲的卧室边,一打开们便是一股热浪,让刚从空调房里出来的我十分不舒服,但我发现母亲居然睡着了,睡在很大的噪音和一股股热浪之中。

从窗外射进来的灯光,毫不留情地打在她瘦弱、单薄而又苍老的身上。

我有一种流泪的冲动,母亲一个睡觉爱静的人,居然改变了一辈子的特性,变得不在乎喧嚣,不在乎嘈杂,不在乎不黑下来的夜晚,更不在乎扑面而来的闷热,就这么慢慢地睡熟了……母亲,她是真累、真乏了。

我想,母亲肯定向往乡下老家的宁静,渴望回到那个没有喧嚣车流,没有刺眼灯光的乡下,过安安静静的晚年生活。

但她却从未开口提起想回去的话题。

母亲是明事理的人,她深知,自己来这里是有任务要完成的。

她的到来和不离开,将能极大地帮衬儿子一把,让辛劳一天回到家的儿子,不必自己动手做饭,一回来就能吃上一顿现成的热腾腾的晚饭。

她更知道,正因为她的存在,儿子早上才能多睡会儿,不必自己早早起来做早饭,更不必去外面吃又贵又不太健康的早点。

我想,天下有无数这样的母亲,为了子女,人到老年却不得不背井离乡,离开生活了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