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桥隧强制性工艺要求06041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669530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5.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路桥隧强制性工艺要求06041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路桥隧强制性工艺要求06041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路桥隧强制性工艺要求06041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路桥隧强制性工艺要求06041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路桥隧强制性工艺要求06041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路桥隧强制性工艺要求06041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路桥隧强制性工艺要求06041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路桥隧强制性工艺要求06041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路桥隧强制性工艺要求06041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路桥隧强制性工艺要求06041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路桥隧强制性工艺要求06041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路桥隧强制性工艺要求06041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路桥隧强制性工艺要求06041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路桥隧强制性工艺要求06041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路桥隧强制性工艺要求06041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路桥隧强制性工艺要求06041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当分段灌注时,其间隔时间尽量不超过3天。

并对接触面严格按施工缝处理,加强对施工缝混凝土的振捣。

1.4桥位制梁

采用膺架制梁时,膺架基础必须具有足够承载力,不得出现不均匀沉降。

其基础类型、面积和厚度应根据膺架结构型式、受力情况、地基承载力等条件确定。

同时须做好地面的排水处理,设置排水沟。

膺架结构应具有足够的承载力和整体稳定性:

对膺架的承载力和稳定性必须进行施工检算。

膺架杆件应力安全系数应大于1.3,稳定性安全系数应大于1.5。

利用支架、膺架施工的现浇箱梁,应对支架、膺架进行1.2倍梁重荷载预压,消除非弹性变形,同时测量弹性和非弹性沉降量,以确定底模板的预拱度。

底模、端模和外模需采用整体冷轧板钢模,模板应具备足够的刚度和强度,模板之间接缝严密不漏浆,确保混凝土表面平整光滑无错台。

梁底模及膺架卸载顺序,严格按照从梁体挠度最大处膺架节点开始,逐步卸落相邻节点,当达到一定卸落量后,膺架方可脱落梁体。

挂篮出厂前应作载重试验,以测定挂篮前端各部件的变形量,消除其永久变形。

挂篮现场组拼后,应全面检查安装质量。

连续梁合拢段混凝土施工应选择在一天中温度最低的时间进行。

利用造桥机施工的现浇箱梁,底模应设置预拱度,第一孔梁预拱度可以按造桥机主梁的理论计算变形量设置预拱度,计算变形应根据混凝土实际容重计算并结合有关实验数据修正后得出。

同时在施工时要求测量造桥机主梁的各阶段的实际变形量,以便及时调整后续箱梁的预拱度的设置。

1.5箱梁预制

制梁场必须具有稳定的生产规模和较为齐全的生产设备。

对制梁场的规模应做具体的经济技术分析,根据供应范围内桥梁需要的数量、梁的生产周期、梁的种类、采用蒸汽养护或自然养护及以后的拆迁、场地的恢复等因素综合考虑,并对砂石料场进行硬化处理,砂石应分区存放,上方应搭设防雪避雨棚,棚内应设有测温、测高设施。

对棚内骨料温度超标者,应采取保温,降温措施或增设降温、升温设施。

对粗骨料进场料源含泥量超标者,必须安装清洗设备。

制梁所用的骨料应在试生产前应进行碱活性试验。

不得使用碱-碳酸盐反应的活性骨料和膨胀率大于0.20%的碱-硅酸盐反应的活性骨料。

当所采用骨料的碱-硅酸盐反应膨胀率在0.10~0.20%时,混凝土中的总碱含量不应超过3kg/m3,并符合铁道部现行《铁路混凝土工程预防碱-骨料反应技术条件》(TB/T3054)的要求。

制梁台座、存梁台座、运梁线路的地基应具备足够的承载能力。

必要时制梁台座两端顶梁部位的地基须特殊处理,以防集中受力而引起地基下沉。

混凝土拌合物配料应采用自动计量装置,粗、细骨料中的含水量应及时测定,并按实际测定值调整用水量、粗、细骨料用量;

禁止拌合物出机后加水。

混凝土在拌合时,应按选定的理论配合比换算成施工配合比,计算每盘混凝土实际需要的各种材料量。

水、水泥、外加剂的用量应准确到±

1%,粗细骨料的用量应准确到±

2%(均以质量计)。

桥梁工程按混凝土需求量分别配置集中拌合站,拌和站标准必须达到通过计算机自动生产管理,分区进料,自动计量的要求。

箱梁预制厂拌合站的生产能力必须60m3/h,泵送能力与生产能力相匹配,保证预制箱梁混凝土灌注在6小时内完成。

预制梁采用整体钢外模。

模板接缝采用中间垫双面胶压缝,螺栓连接密贴。

安装模板后,一天内浇筑完混凝土。

避免模板生锈和脱模漆失效,表面粘附灰尘。

保护层使用塑料垫块,避免使用砂浆或混凝土垫块。

采用耐久性混凝土,夏季混凝土施工必须有混凝土降温措施,冬季须有混凝土保温加热措施,保证混凝土入模温度控制在5~30℃。

混凝土模板须有保温降温措施,保证混凝土入模时模板表面温度控制在5~35℃。

在进行第一孔梁张拉时需要对管道摩阻损失、锚圈口摩阻损失进行测量。

根据实测结果对张拉控制应力作适当调整,确保有效应力值。

预应力孔道压浆须采用管道真空辅助压浆工艺,浆体须添加孔道灌浆剂等外加剂,确保孔道压浆饱满密实。

同一管道压浆应连续进行,一次完成。

存梁支承台座应坚固稳定,并附设相应的排水设施,以保证箱梁在存放期间不致因支承下沉受到损坏。

1.6预制箱梁架设

各种类型架桥机的安装、调试和架梁作业均应严格按照该架桥机的操作规程和使用说明书进行,并应编制相应的施工工艺和安全质量保证措施。

操作人员在上岗前必须接受相关培训。

架桥机通过正线路基架运梁时,要求路基达到设计标准并完成工序交接,路基断面宽度、路基护坡和路堑的挡墙护坡完成;

路基表层级配碎石按设计完成,压实密度达到设计文件的要求,平整且均质性好;

架运梁时,软土路基加固固结后的强度要能确保架运梁时的稳定性要求。

运梁车重载运梁和架桥机架设的各种工况必须通过检算确认。

运梁车装箱梁启动起步应缓慢平稳,严禁突然加速或急刹车。

落梁时,应采用测力千斤顶作为临时支点,在保证每支点反力与四个支点的平均值相差不超过±

5%后再进行支座灌浆。

同一梁端的千斤顶油压管路应保证同端的支座受力一致,采用并联。

1.7钢结构

钢结构制造进行喷砂处理后须在40分钟内涂第一层防锈底漆。

1.8涵洞

框架涵采用整体钢模板施工,整体钢模板的分节长度与涵洞分节长度一致。

涵洞附近路堤过渡段填筑,应在涵身结构混凝土或砌体砂浆达到设计强度后进行。

过渡段填筑必须从涵洞两侧同时、对称、水平分层进行施工,并应逐层碾压密实。

1.9桥梁工期安排与无碴轨道施工工期的衔接

工期安排上,应保证预制箱梁和现浇箱梁在终张拉2个月后铺设无碴轨道,大跨度混凝土桥梁(主跨大于64m)在铺设无碴轨道前必须有6个月的收缩徐变期。

2隧道工程

平面控制测量采用GPS测量、导线网测量、边角网测量、三角网测量,采用的设备有自动安平水准仪及标尺、全站仪、GPS全球定位系统。

根据地质条件采用双侧壁导坑法、交叉中隔壁法(CRD法)、中隔壁法(CD法)、环形开挖预留核心土法、台阶法及全断面法,采用光面爆破或预裂爆破。

采用的设备有手持风钻配合作业台架或凿岩台车。

隧道开挖的中线及高程必须符合设计要求;

严格控制欠挖;

严格控制炮眼的间距及深度;

严格控制周边眼的外插角;

炮眼痕迹保存率硬岩不小于80%,中硬岩不小于60%,并均匀分布。

初期支护采用喷射混凝土、锚杆、钢筋网、钢架相结合的支护形式。

(1)喷射混凝土:

采用湿喷工艺;

混凝土应采用自动计量配料、强制搅拌机拌和;

混凝土搅拌运输车运输;

湿喷机喷射。

喷射混凝土的强度必须符合设计要求;

表面应密实、平整,无裂缝、脱落、漏喷、漏筋、空鼓和渗漏水,锚杆头钢筋无外露。

(2)锚杆:

采用锚杆台车或风钻施工。

(3)钢筋网:

加工成网片,并与锚杆焊接牢固。

仰拱及铺底采用分段、整体浇筑,一次成型。

应采用防干扰作业平台、型钢栈桥或组合梁栈桥、针梁台架等架空设施以保证作业空间;

仰拱成型采用浮放模板支架;

仰拱施工缝和变形缝应作防水处理。

结构防排水的排水管应紧贴岩壁并固定牢固,防水板采用无钉铺设工艺,自动爬行式热合机热熔焊接,配备防水板专用台车。

防水板应保证全部面积均能抵到围岩,搭接宽度不应小于10cm,焊缝严密不漏气。

二次衬砌采用12m长整体液压模板台车全断面一次成型法施工,混凝土采用全电脑自动拌和站拌和,混凝土搅拌运输车运输,混凝土输送泵泵送入模。

混凝土应对称、分层浇筑,插入式振捣器配合附着式振捣器分层捣固。

混凝土结构表面应密实平整、颜色均匀,不得有露筋、蜂窝、孔洞、疏松、麻面和缺棱掉角等缺陷。

3路基工程

为确保施工质量,路基内及路肩上各专业设备,包括电缆槽、接触网支柱基础、声屏障基础、预埋管线、综合接地线等与路基本体工程同步施工。

保证路堤竣工后有6个月以上自然沉降稳定期。

需采取堆载预压的地段其预压期应满足不少于9个月的设计要求,并应满足架梁的时间要求,且通过检测满足工后沉降要求后方可进行无碴轨道道床施工。

需做运梁通道的路堤,主体工程应在架梁作业开始前不少于1个月完成。

路基施工应根据工作量独立配套设备同时施工,为保证路基的质量要求,各作业面投入先进的重载自卸运输车、重型振动压路机,平地机和检测设备。

路基碾压作业应选用功率较大、压实能力较强的重型压路机压实,其工作指标:

工作质量+激振力应大于420KN。

路堤按设计标高填筑完成后,每20m设三个桩(两个边桩,一个中桩)进行高程测量,计算平整高度,施放路肩边线桩,修筑路拱,并用光轮压路机碾压一遍,使路面光洁无浮土,横向排水坡符合要求。

CFG桩施工优先采用长螺旋钻孔机成孔工艺,不宜采用振动冲击沉管机。

路基附属工程的干砌片石护坡砌体采用坚硬、不易风化的较大片石砌筑,片石强度不应低于MU30,石块间交错咬搭,不得松动,所有空隙用碎石填塞密实,表面平顺,无垂直通缝。

干砌时做到外高内低,防止石块松动。

用作镶面的片石,应选择表面大致方正,较平整、尺寸较大者,并应修整,要打边去角。

为保证质量和外观整齐,施工时应按照设计坡度和厚度挂线。

浆砌片石护坡的片石采用爆破或楔劈法开采的石块,厚度不应小于150mm,严禁使用卵形和薄片形片石,砌石无风化、水锈、无裂纹,强度及尺寸符合规范要求,砌筑时应选面或修面。

现场机械拌和砂浆,采用挤浆法顺边坡自下而上,挂线砌筑。

砌体要错缝砌筑,浆满缝实,表面平整,勾凹缝,砌体勾缝应嵌入砌缝内约20mm深,缝槽深度不足时,应凿够深度后再勾缝。

砌体勾缝,一般采用平凹缝,缝宽1-2cm。

路基改良土应采用厂拌法施工,拌合站的粉碎设备生产率不低于300-600t/h,厂拌设备采用连续性强制式搅拌机,须具有电脑计量控制配料的功能,理论生产能力不低于300t/h,并带有可计量的加水装置,满足调整含水量的要求。

CFG桩施工优先采用长螺旋钻孔机成孔工艺,当采用振动冲击沉管机施工时,必须采用跳越式施工工艺。

路基改良土应采用厂拌法施工,拌合站的粉碎设备生产率不低于300-600t/h,厂拌设备采用连续性强制式搅拌机,须具有电脑计量控制配料的功能,生产能力不低于300t/h,并带有可计量的加水装置,满足调整含水量的要求。

路基工程按照“试验指导施工,施工服从试验”的原则,先安排工艺试验段施工,总结经验指导下步施工。

试验段长度按不少于100m考虑,通过试验段确定不同路堤填料的填筑厚度、最佳含水量、碾压遍数、不同压实机械的合理配置及施工组织等,结合设计、规范要求,以此指导正式路堤填筑施工。

基床底层填料的最大粒径不得大于10cm,路基本体填料的最大粒径不得大于15cm。

4改良土填筑

改良主要分为化学改良及物理改良两种,化学改良系指细粒土中掺入3~5%的水泥或5~8%的石灰进行改良,物理改良系指掺入10~25%的粗骨料(如砂卵砾石土、碎石土)进行改良,改良土均采用厂拌法生产,质量标准必须满足设计要求,改良土填筑施工工艺流程见图4-1。

改良土填料采用厂拌法生产。

在改良土(级配碎石)拌和站利用YST-600型液压碎土机碎土,WBS300型稳定土拌合机将土和水泥或消解过筛后的石灰或粗骨料集中拌和,形成均匀的混合料。

基床以下路堤按照横断面全宽、纵向分层填筑。

每层压实厚度不大于25cm,并且最小压实厚度不宜小于10cm。

填料摊铺应使用推土机进行初平,再用平地机进行平整,对于出现的坑洼应进行平整。

填层面应无显著的局部凹凸,并应做成向两侧横向排水坡。

改良土混合料接近最佳含水率时,用重型压路机在路基全宽内碾压至要求的压实密度,且表面无明显的轮迹。

压实顺序应按先两侧后中间,先静压后弱振、再强振的操作程序进行碾压。

各种压路机的最大碾压行驶速度不宜超过4km/h。

各区段交接处,应互相重叠压实,纵向搭接长度不应小于2m,沿线路纵向行与行之间压实重叠0.4~0.5m,上下两层填筑接头应错开不小于3.0m。

改良土施工完后,应进行洒水养护,防止表面开裂,洒水养护次数应根据气温确定,以不干燥、不裂纹为原则。

根据土石方调配方案和施工顺序,选择最佳的挖方作业面,采用横向全宽挖掘法、逐层顺坡自上而下开挖,严禁下部掏挖施工。

以机械施工为主,运土距离较近时采用推土机作业,运距较远时,采用推土机配合挖掘机、装载机挖土装车,自卸汽车运至路基填方路段或弃土点。

当机械开挖至靠近边坡0.2m~0.3m时,改为人工修坡。

需设圬工防护工程的边坡,在防护工程开工前留置保护层,待防护圬工施工时刷坡。

不设圬工防护的边坡,每10m边坡范围插杆挂线人工刷坡。

当开挖接近路基施工标高时,采用人工配合推土机施工。

到达设计标高后及时对基底土质情况进行检测,不合规范要求的进行换填。

爆破作业在施工前,进行详细设计并进行爆破试验,通过试验进一步修正爆破参数。

根据岩石的岩性、产状及路堑边坡高度等,选择爆破方法,爆破时严格控制装药量。

靠近边坡处,平行于边坡打预裂孔,先起爆预裂孔,再依次从临空面向边坡方向爆破。

靠近基床部位,预留30cm光爆层,施工时分段顺线路方向平行于路基面钻孔,实行光面爆破。

爆破后,使基床、边坡和堑顶山体稳定,不受扰动,爆出的坡面平顺。

石方爆破以小型及松动爆破为主,未经监理工程师同意禁止采用大、中型爆破。

开挖后的石方满足路基填料要求的用于路基填筑,用于路基填筑的大块石料较多时,集中在挖方区进行二次爆破,直至石料满足路基填筑要求。

路基石方开挖时,充分重视挖方边坡稳定,优先选用中小爆破。

开挖风化较严重、节理发育或岩层产状对边坡稳定不利的石方,采用小型排炮微差爆破,小型排炮药室距设计坡线的水平距离不小于炮孔间距的1/2。

当岩层走向与路线走向基本一致,倾角大于15°

,且倾向铁路侧或开挖边界线外有建筑物,施爆可能对建筑地基造成影响时,在开挖层边界沿设计坡面打预裂孔,孔深同炮孔深度,孔内不装炸药和其他爆破材料,孔的距离不大于炮孔纵向间距的1/2。

路堑开挖后,边坡采用风镐刷坡或隔孔装药光爆。

开挖层靠边坡的两侧炮孔,特别是靠顺层边坡的一侧炮孔,采用减弱松动爆破。

膨胀土路堑施工开挖面始终保持不小于4%的排水坡,防止积水,对黏性较大,含水量较高的黏性土,适当凉干后再行开挖。

采用自卸汽车运输级配碎石熟料,根据摊铺能力、运输线路、运距和运输时间,以及拌合站生产能力,选用自卸汽车的数量,保证拌合站连续生产。

在运输过程中尽量避免中途停车和颠簸,以确保熟料的延迟时间和不离析,为防止水份过量流失,应视天气情况考虑是否采用覆盖,雨天不得施工。

6.4摊铺

基床表层的填筑按验收基床底层、搅拌运输、摊铺碾压、检测修整“四区段”和拌合、运输、摊铺、碾压、检测试验、修整养护“六流程”的施工工艺组织施工。

摊铺碾压区段的长度应根据使用机械的能力、数量确定。

区段的长度一般宜在100m以上。

各区段或流程只能进行该区段和流程的作业,严禁几种作业交叉进行。

级配碎石的摊铺采用摊铺机、推土机和平地机。

每层的摊铺厚度按工艺试验确定的参数严格控制,有碴轨道60cm基床表层按三层(20cm+20cm+20cm)全断面填筑施工,第一层、第二层级配碎石采用推土机初平,平在地机终平;

无碴轨道路基基床表层下层按两层(20cm+20cm)全断面填筑施工,面层必须采用摊铺机摊铺。

根据摊铺机的摊铺能力配置运输车,减少停机待料时间。

用平地机摊铺的地段,应用轮胎压路机快速碾压一遍,不平整处再用平地机整平和整形。

压实采用重型振动压路机(自重宜选用18t以上)碾压。

压实原则“先轻后重,先弱后强,先慢后快”。

振动碾压速度宜控制在1.5~2km/h。

压实遍数通过试验段施工确定,一般为6~8遍。

直线地段,应由两侧路肩开始向路中心碾压;

曲线地段,应由内侧路肩向外侧路肩进行碾压。

沿线路纵向行与行之间重叠压实不应小于40cm,各区段交接处,纵向搭接压实长度不应小于2m,上下两层填筑接头应错开不小于3.0m。

横向接缝处填料应翻挖并与新铺的填料混合均匀后再进行碾压,并注意调整其含水率,纵向应避免工作缝。

碾压后的基床表层质量应符合设计要求,局部表面不平整应补平并补压。

沥青混合料在拌合站采用拌和机械集中拌制,拌合站设置在靠近铺筑现场。

用自卸汽车运输到摊铺地点。

运输途中,为了减少热量散失、防止雨淋或污染环境,在混合料上覆盖蓬布;

混合料运送到摊铺地点的温度要符合规范要求。

为防止沥青同车厢的粘结,车厢底板上涂抹薄层掺水柴油(比例:

为1:

3)。

运送到工地时,已经成团块、温度不符合要求或遭受雨淋的沥青混合物不能使用。

为满足无碴轨道对路基土工构筑物变形控制要求,有效控制工后沉降、提高工程质量,争取无碴轨道铺设时间,各项目经理部成立路堤沉降变形、路堑边坡变形动态监测组,负责按设计要求进行地基沉降、侧向位移和路堑边坡变形的动态观测,并根据观测结果以指导施工,确保达到客运专线对路基的质量要求。

根据路基工点的特点、长度、工程地质条件等因素确定,原则上每个工点不少于2个监测断面,监测断面间距不大于50米;

地质条件变化大、地形起伏及过渡段范围应适当加密,一般每20m布置一处监测断面,其中过渡段折角处必须布设监测点。

以路基中心沉降监测为重点,包括路基面沉降监测、基底沉降监测、路堤本体沉降监测、深厚层第四系地层的分层沉降监测,另外软土或松软土地基路堤地段的边桩位移监测、加筋(土工格栅)应变应力监测。

变形监测应分四阶段进行,第一阶段:

路基填筑施工期间的监测,主要监测路基填土施工期间地基土的沉降以及路堤坡脚边桩位移;

第二阶段:

路基填土施工完成后,自然沉落期及摆放期的变形监测,该阶段对路基面沉降、路基填土部分沉降以及路基基底沉降进行系统监测,直到工后沉降评估满足要求铺设无碴轨道止;

第三阶段:

铺设无碴轨道施工期的监测;

第四阶段:

铺设轨道后及试运营期的监测。

路堤填筑期间,边桩位移及地基基底沉降在施工期间每天观测一次,若沉降量突变,每天观测2~3次。

当两次填筑间隔时间较长时,每3d天至少观测一次。

路堤经过分层填筑达到预压高度后,在预压前2-3个月内,每5天观测一次;

三个月后7-15天观测一次;

半年后一个月观测一次,一直观测到预压期末。

预压期后至铺设无碴轨道期间,前15天内每3天观测一次,第15~30天每星期监测一次,第30天后每15天监测一次;

无碴轨道铺设后至试运营期间每月监测一次,直至移交,当沉降速率变化大时,增加观测频率。

(4)路基成型后,沉降监测六个月后,路基沉降变形仍无法收敛时,应进行堆载堆载预压处理。

路基施工至设计标高(或预压土的顶面)后,先持续监测6个月时间,根据6个月监测数据,绘制“时间—填土高—沉降量”曲线,按实测沉降推算法或沉降的反演分析法,分析并推算总沉降量、工后沉降值以及后期沉降速率,并初步分析推算最终沉降完成时间,确定铺轨时间。

当评估结果表明沉降还不能满足无碴轨道的要求时,应研究确定是延长路基摆放时间继续监测,还是采取(或调整)地基加固措施,即进行“监测—评估—调整”循环,直到工期要求的时间止,并满足无碴铺轨要求。

对于滑坡、堆积体不良地质边坡,易风化或浸水易软化软质岩高边坡,存在顺层现象或滑面等发育不利结构面的软质岩高边坡,及土质高边坡,建立位移监测系统是确保施工和营运安全的重要手段。

建立外部变形、内部变形和加固结构应力应变相结合的立体网络监测系统,根据动态监测结果,及时分析评价与预测预报,以指导现场及时决策,达到信息化施工。

路基上铺设无碴轨道成败的关键在于沉降的控制,其主要的风险源于地基的不确定性和所选填料性质的好坏和变异性,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加强地质探勘与核对工作很必要。

根据无碴轨道的相关技术要求,应相应缩短地质勘察断面。

要求地基和取土场施工处理前应首先进行地质资料核对,如发现实际情况与设计不符,应及时反馈到有关单位进行补探。

在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可采取挖探、钻探方式,也可通过施工机械反映的指标信息来分析地质变化情况来核对地质和进行施工控制。

要求施工单位每一段地基不大于50m间距有一横断面地质状况描述,有沉降要求的过渡段和复杂地段(存在岩溶、空洞、滑坡岩堆等不良地质段)应适当加密,并在地质断面间进行适当的物探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补探。

此项地质核对与描述工作应作为施工的重要组成部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