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制品学.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676782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99.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物制品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生物制品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生物制品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生物制品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生物制品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生物制品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生物制品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生物制品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生物制品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生物制品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生物制品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生物制品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生物制品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生物制品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生物制品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生物制品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生物制品学.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生物制品学.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物制品学.docx

《生物制品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制品学.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生物制品学.docx

生物制品学

【生物制品学】

一、名词解释

1.基因疫苗(P4):

又称DNA疫苗或核酸疫苗将编码某种抗原蛋白的基因置于真核表达元件的控制之下,构成重组表达质粒DNA,将其直接导入动物体内,通过宿主细胞的转录翻译系统合成抗原蛋白,从而诱导宿主产生对该抗原蛋白的免疫应答,以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2.亚单位疫苗(P4):

病原体经物理和化学方法处理,除去其无效的毒性物质,提取其有效抗原部分制备的疫苗。

3.多价疫苗(P4):

指同一种微生物中若干血清型菌(毒)株的增殖培养物制备的疫苗。

4.混合疫苗(P5):

又称多联苗,指利用不同微生物增殖培养物,按免疫学原理方法组合而成。

6.同源疫苗(P5):

指利用同种、同型或同源微生物株制备的,又应用于同种类动物免疫预防的疫苗。

7.微生态制剂(P6):

又称益生素、活菌制剂或生菌剂。

是用非病原微生物,如乳酸杆菌,蜡样芽孢杆菌等活菌制剂,口服治疗畜禽正常菌群失调引起的下痢。

8.灭活(P44):

指破坏微生物的生物学活性、繁殖能力和致病性,但尽可能不影响其免疫原性,被灭活的微生物主要用于生产灭活疫苗;或指破坏诊断血清或待检血清中的补体活性,以避免补体对诊断试验的干扰作用。

9.保护剂(P48):

又称稳定剂,是指一类能防止生物活性物质在冷冻真空干燥时受到破坏的物质。

10.佐剂(P51):

凡是可以增强抗原特异性免疫应答的物质均称为佐剂。

11.乳化剂(P54):

“乳剂”是将一种溶液或干粉分散成细小的微粒,混悬与另一不相溶的液体中所形成的分散体系。

两相间的界面活性物质称为乳化剂。

12.ISCOM(P61):

免疫刺激复合物(TheImmunostimulatingComplex,ISCOM)是由抗原物质与由皂树皮提取的一种糖苷QuilA,与胆固醇按1:

1:

1混合后自发形成的一种具有较高免疫活性的脂质小泡。

13.抗体酶(催化抗体)(P122):

是具有催化活性的免疫球蛋白。

14.近交系动物(P144):

近交系是指近交程度相当于20代以上连续全同胞或亲子交配,近交系数达98.6%以上、群体基因达到高度纯合和稳定的动物群。

15.封闭群动物(P145):

通常把5a以上不从外部引种,只在群体内进行随机交配,由此生产的群体称之为封闭群。

16.清洁级动物(P150):

清洁级动物载微生物控制方面,除要求必须带有人兽共患病原和烈性传染病病原及常见传染病病原之外,还要求排除对科学实验研究干扰大的病原体的动物。

17.SPF动物(P151):

无特定病原体动物指动物体内外不带有特定的微生物和寄生虫。

18.悉生动物(P152):

又称已知菌动物,是动物体带有确知的微生物,并在隔离系统内饲养的动物。

二、简答题

1.活疫苗与死疫苗的比较?

(它们各有哪些特点)

优点

缺点

一次免疫接种即可成功,能刺激机体产生全面的系统免疫反应和局部免疫反应;免疫力持久,有利于清除局部野毒;产量高,生产成本低。

残毒在自然界动物群体中持续传递后,毒力有增强和返祖危险;疫苗中存在的污染毒有可能扩散;存在不同抗原的干扰现象,从而影响免疫效果;要求在低温、冷暗条件下运输、储存。

比较安全,不发生全身性副作用,无返祖现象;有利于制备多价、多联等混合疫苗;制品稳定,受外界条件影响小,有利于运输保存。

接种次数、剂量多而大,免疫途径必须注射;只诱导机体产生体液免疫和免疫记忆,需要高浓度抗原物质,生产成本高。

2.常用灭活剂的使用浓度?

(P45-46)

答:

使用浓度:

①甲醛:

需氧细菌0.1%-0.2%,厌氧菌0.4%-0.5%,病毒0.05%-0.4%(多数为0.1%-0.3%)。

②苯酚:

0.3%-0.5%。

③β-丙酰内酯:

水中溶解度37%(V/V)。

④烷化剂:

乙酰基乙烯亚胺:

在口蹄疫病毒培养液中加入最终浓度为0.05%。

二乙烯亚胺BEI:

市购商品为0.2%的BEI溶液,按1/10(V/V)(终浓度为0.02%)加入口蹄疫病毒悬液中。

缩水甘油醛:

水溶液含量为15-31mg/ml。

3.影响灭活作用的因素?

(P47)

答:

①灭活剂特异性②微生物种类与特性③灭活剂浓度④灭活温度⑤灭活时间⑥酸碱度⑦有机物存在。

4.保护剂的作用机理(P49);冻干保护剂的组成(P48);兽医常用的冻干保护剂有哪些?

(P48)

答:

⑴冻干保护剂的作用机制:

①防止活性物质失去结构水及阻止结构水形成结晶而导致生物活性物质的损伤;②降低细胞内外的渗透压差、防止细胞内结构水结晶,以保持细胞的活力;③保护或提供细胞复苏所需的营养物质。

⑵冻干保护剂通常由营养液、赋形液和抗氧化剂三部分组成。

⑶兽医常用的冻干保护剂有:

①5%蔗糖(乳糖)脱脂乳保护剂:

用途是羊痘、鸡新城疫、鸡痘和鸭瘟等病毒性活疫苗的保护剂。

②明胶蔗糖保护剂:

用途是猪肺疫和猪丹毒等细菌性活疫苗保护剂。

③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乳糖保护剂。

④SPGA保护剂:

用途是鸡马立克氏病火鸡疱疹病毒活疫苗等。

5.佐剂的主要作用包括哪些?

(P51)

答:

①改变正常免疫机能,吸引大量巨噬细胞以吞噬抗原;②改变抗原的构型,使抗原物质降解并加强其免疫原性;③延长抗原在组织内的贮存时间,使抗原缓慢降解和缓释,并发挥免疫系统的细胞间协同作用(巨噬细胞与T细胞,T细胞与B细胞)。

6.举出3-5个新型免疫佐剂(P56-62)

答:

①细胞因子类佐剂:

白细胞介素-1(IL-1)、IL-2、IL-4、IL-12、IFN-γ。

②CpGDNA③基因工程减毒素:

霍乱毒素(CT)、大肠杆菌不耐热毒素(LT)、破伤风类毒素(TT)。

④ISCOM。

⑤脂质体佐剂⑥MF59佐剂。

7.兽医生物制品菌种和毒种筛选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菌毒株除毒力标准不同外,还应符合哪些标准?

(P63)

答:

⑴基本原则:

根据所生产制品的用途、使用方法、使用方式、生产过程和条件等因素,从细菌和病毒的安全性、免疫原性、遗传稳定性及生产实用性等方面进行评价和筛选。

⑵还应符合的标准有:

①生物学特性明显、历史清楚;②遗传学上相对纯一与稳定;③反应原性与免疫原性优良;④毒力应在规定范围以内。

8.强毒(或弱毒)中的选育过程(图示)?

(P64-65)

强毒种的选育

弱毒种的选育

9.细菌(或病毒)疫苗的制造工艺流程?

(P88-89)

细菌疫苗的制造工艺流程

病毒疫苗的制造工艺流程

10.免疫血清使用注意事项?

(P99)

答:

①正确诊断,尽早使用;②血清的用量根据动物的体重和年龄不同而定;③静脉注射血清的量较大时,最好将血清加温至30℃左右再注射;④皮下或肌肉注射,当血清最大时,可分几个部位注射,并加揉压使之分散。

⑤对不同动物源的血清(异源血清),有时可能引起过敏反应。

11.如何制备单克隆抗体?

(P117-119)

答:

先获得稳定的杂交瘤细胞克隆后,即可用于生产单克隆抗体。

可采用以下方法:

⑴动物体内生产系统:

可将杂交瘤细胞注入小鼠腹腔,杂交瘤细胞可在小鼠腹腔中无限繁殖,导致腹水产生,每毫升腹水可获得5-20mg的单克隆抗体,一般一次课收腹水5-10ml,间隔3-4d采一次,可多次反复采集。

为了刺激腹水产生,应在注射杂交瘤细胞前2周给小鼠腹腔注射液体石蜡或降植烷0.5ml。

此外有报道可将杂交瘤细胞种入牛或羊的子宫而制备单克隆抗体。

⑵细胞培养生产系统。

12.简述无菌室净化技术原理和要求?

(P127)

答:

 

13.净化工作台有什么作用?

在使用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P129)

答:

 

14.微生物培养需要哪些重要装置?

(P129)

答:

①温室②细胞培养转瓶机③发酵培养罐④生物反应器⑤微生物浓缩装置——中空纤维超滤器。

15.胶体磨和高压匀浆泵有什么用途?

(P133)

答:

①立式胶体磨是制造油佐剂疫苗的工具之一,是油乳剂制造及抗原与油预混合的设备。

②高压匀浆泵是一种制备超细液-液乳化物或液-固分散物的通用设备,是胶体磨得替代产品。

16.实验动物的给药途径有哪些?

(P162-164),具体操作时应注意些什么?

答:

⑴给药途径有:

①摄入法给药:

自动摄入法、经口喂药法、强制灌胃给药;②注射法给药:

皮内注射、皮下注射、肌肉注射、腹腔注射、静脉注射。

⑵①强制灌胃给药:

在灌药之前,要特别注意确证胃管是否插入食道,可将导管一端置于一杯清水中,若连续有气泡,说明插入了呼吸道,应立即拔出胃管,重新操作;若无气泡说明没有插入气管,即可灌药。

此法灌药时应注意动物的反应,操作时不可动作过猛,以免动物食管的损伤。

17.课本中所列个实验动物的生物特性(P145-147表格)?

18.按微生物学控制程度,将实验动物分为哪几个等级(P147);按遗传学控制分为哪几类?

(P144)

答:

⑴按微生物学控制程度,将实验动物分为四个等级:

普通级动物、清洁级动物、无特定病原体动物、无菌动物与悉生动物。

⑵按遗传学按遗传学质量控制,实验动物分:

近交系动物、杂交群动物、突变系动物、封闭群动物。

19.兽医生物制品的质量含义是什么?

(P169)

答:

①广义上讲,质量是产品或服务满足规定或潜在需要的特征和特性总和。

②通俗地讲,兽医生物制品质量是其安全性、有效性和可接受性的直接或间接地综合反映。

安全性:

生物制品使用应安全,副反应低。

有效性:

生物制品用于预防或治疗应有效,用于诊断应准确。

可接受性:

制品的生产工艺、条件及成品的药效稳定性、外观、包装、使用方法以致价格等都以接受。

20.GMP?

(P171)兽医生物制品GMP包括哪些内容?

(P173)

答:

⑴GMP是兽药(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⑵GMP包括以下三方面:

①人员;②厂房设备和原材料(硬件);③管理制度和要求(软件)。

21.生物制品质量检验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P181)

答:

生物制品质量检验主要包括物理性状检验、无菌或纯粹检验、支原体检验、鉴别检验、活菌计数或病毒含量测定、安全检验、外源病原体检验、效力检验(效价或特异性检验)、剩余水分检验、真空度测定及灭活剂和防腐剂的检查等。

22.生物制品安全检查的检验内容有哪些?

(P183)如何进行安全检查?

(检查要点)(P183)

答:

⑴生物制品安全检查的检验内容有:

①检验外源性污染;②检查杀菌、灭菌或脱毒情况;③检查残余毒力或毒性物质;④检查对胚胎的毒性。

⑵检查要点:

①动物;②剂量;③外源性病原体检查。

23.生物制品效力检验的内容有哪些?

如何检验?

(P184)

答:

⑴生物制品效力检验的内容有:

①免疫原性;②制品的免疫持续期;③抗原的热稳定性;④抗原量的测

定。

⑵检验方法:

①动物保护力试验:

A.定量免疫定量强毒攻击法:

以待检制品接种动物,经2-3周后,用相应的强毒攻击。

观察动物接种后所建

立的自动免疫抗感染水平,即以动物的存活或不受感染的情况来判定制品的效力。

B.定量免疫变量攻击法:

把动物分为两大组,一为免疫组,一为对照组,两大组各分为相等的若干小组,每

小组的动物数相等。

免疫动物均用同一剂量的制品接种免疫,经一定时间后,与对照组同时用不同稀释倍数

强毒攻击,比较免疫组与对照组的存活率。

C.变量免疫定量攻击法:

将疫苗稀释为各种不同的免疫剂量,并分别接种动物,间隔一定时间待动物的免疫力建立以后,各免疫组均用同一剂量的强毒攻击,观察一定时间,用统计学方法计算能使50%的动物得到保护的免疫剂量。

D.被动免疫抗体测定:

用经高度免疫的动物抗病血清注射易感动物,经一定时间(一般1-3d)用相应的强毒攻击,观察血清抗体被动免疫所引起的保护作用。

②活菌计数与病毒量的滴定;③血清学试验。

【免疫学】

一、名词解释

1.免疫:

指机体对病原微生物的在感染有抵抗力,不患病,即抗感染。

P1

2.抗原:

指凡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能与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结合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

P24

3.抗原决定簇:

也叫抗原表位,是暴露在抗原分子表面具有特殊立体构型和免疫活性的化学基团。

P26

4.半抗原:

是一类不完全抗原,它只具有反应原性而不具有免疫原性。

P29

5.TD抗原:

即胸腺依赖性抗原,该抗原在刺激机体使B细胞分化成浆细胞的过程中需要辅助性T细胞协助。

P31

6.超抗原:

一些抗原,例如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A族链球菌表面M蛋白和致热外毒素等,可使机体内许多克隆的Th细胞激活,这些抗原称为超抗原。

7.保护性抗原:

各种病原体结构中,有的蛋白抗原免疫动物后产生的抗体有免疫保护作用,能中和相应病毒,或在补体、吞噬细胞、NK细胞等协助下能杀灭相应病原,这些抗原称为保护性抗原。

8.抗体:

由抗原致敏的B细胞分化为浆细胞产生的并能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

P37

9.免疫球蛋白:

具有抗体活性及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或尚不知是否有抗体活性的球蛋白。

P38

10.Fab与Fc:

用木瓜蛋白酶水解IgG分子,使绞链区H链间二硫键连接部位的N侧断裂,产生3个大小相似的片段:

其中两个可与抗原结合,称为Fab片段,另一片段可以结晶,称为Fc片段。

P41

11.单克隆抗体:

①P52由单克隆产生的抗体,就是结构相同,识别单一抗原表位的特异性抗体,即单克隆抗体。

②《生物制品学》P116:

是指由一个B细胞分化增殖的子代细胞(浆细胞)产生的针对单一抗原决定簇的抗体。

12.抗体超变区:

免疫球蛋白V区氨基酸序列中各有3个特殊区域,这些区域内氨基酸序列的变化大

大超过V区的其他部分,这些区域称为超变区。

P40

13.同种型:

同种动物所有个体B细胞产生的免疫球蛋白包括类、亚类、型、亚型和群等的恒定区具有相同的表位,不同种动物之间则不同,此种表位所决定的免疫球蛋白抗原性称为同种型。

P45

14.独特型:

是指同一动物个体内,不同B细胞克隆产生的免疫球蛋白,其VH和VL区内氨基酸组成不同,因而表现出其自身抗原特异性的差异。

这反映了免疫球蛋白分子可变区结构的独特性,故称为独特型。

P46

15.补体与补体系统:

补体(complement,C)是存在于人或脊椎动物血清与组织液中的一组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

因其是抗体发挥溶细胞作用的必要补充条件,故被称为补体。

又因其是由近40种可溶性蛋白质和膜结合蛋白组成的多分子系统,故称为补体系统。

16.白细胞分化抗原:

指白细胞(还包括血小板、血管内皮细胞等)在分化成熟为不同谱系和分化的不同阶段及细胞活化过程中,出现或消失的一类细胞表面分子。

P81

17.黏附分子:

是由细胞产生,存在于细胞表面的黏蛋白,少数为糖脂,它通过存在于细胞或细胞外基质上的配体使细胞与细胞间、细胞与基质间、细胞-基质-细胞间相互结合和作用的一类分子。

P87

18.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

即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是指器官或组织移植时供者与受者相互接受的程度。

P90

19.NK细胞:

是一类不需特异性抗体参与也无需靶细胞上的MHCI类或MHCⅡ分子参与即可杀伤细胞的淋巴细胞。

P21或P106

20.抗原提呈细胞:

是指能摄取、加工和处理抗原,并将处理后的抗原肽提呈给淋巴细胞而使淋巴细胞活化的一类免疫细胞。

P111

21.免疫突触:

T细胞在免疫识别过程中,TCR-CD3复合体可识别APC呈递的MHC/肽复合物,并且在T细胞与APC之间形成复杂的超分子结构,称为免疫突触。

(IS)P127

22.抗感染免疫:

P158

23.变态反应:

是集体对某些抗原物质发生的一种可导致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损伤的异常免疫反应。

P181

24.变应原:

引起变态反应的物质。

P181

25.结核菌素试验:

结核杆菌的抽提物称为结核菌素。

当小量结核菌素注入动物皮内或滴入眼结膜囊,已感染结核杆菌的动物可在48~72小时出现注射局部皮肤红肿,或15~18小时眼晴流出脓性分泌物,未感染动物则呈阴性反应。

这称为结核菌素试验。

P190

26.人工主动免疫:

是给动物接种疫苗等抗原物质,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发生免疫应答而产生的特异性免疫力。

P231

27.天然被动免疫:

动物通过母体胎盘、初乳或卵黄从母体获得某种特意性抗体,从而获得对某种病原体的免疫力。

P228

28.抗原抗体结合的可逆性:

抗原与抗体结合有高度特异性,这种结合虽相当稳定,但为可逆反应。

P245

29.凝集反应:

细菌、螺旋体、红细胞等颗粒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后,在有适量电解质存在的情况下,抗原颗粒相互凝集成肉眼可见的凝集块,称为凝集反应。

P252

30.沉淀反应:

可溶性抗原(细菌的外毒素、内毒素、菌体裂解液、病毒、血清、组织浸出液等)与相应抗体结合,在适量电解质存在下,形成肉眼可见的沉淀物,称沉淀反应。

P255

31.免疫标记技术:

是指用荧光素、酶、放射性同位素、SPA、生物素-亲和素、胶体金等作为示踪物,对抗体或抗原标记后进行的抗原抗体反应,并借助于荧光显微镜、射线测定仪、酶标检测仪等精密仪器,对试验结果直接镜检观察或进行自动化测定。

P262

32.ELISA:

是将抗原或抗体吸附于固相载体,在载体上进行免疫酶染色,底物显色后用肉眼或酶联免疫测定仪判定结果的一种方法。

P264

33.E-玫瑰花环试验:

利用T细胞膜上的异种动物红细胞受体,定量检测外周血液中T细胞的一种实验方法。

P282

34.淋巴细胞转化试验:

是体外检测T淋巴细胞功能的一种方法。

P284

二、填空

1.P2免疫系统三大基本功能包括:

免疫防御、免疫自身稳定、免疫监视。

2.P13中枢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包括_骨髓__、_胸腺__和法氏囊;P16外周免疫器官包括淋巴结、_脾脏、粘膜相关淋巴组织、哈德氏腺_和骨髓_。

3.P14胸腺是__T__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P13骨髓是B细胞分化发育的场所。

4.P20免疫细胞依据其功能差异,可划分为哪三大类:

_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___、__单核-巨噬细胞系统__;

P22与免疫反应相关的分子有_抗体__、_补体___、__细胞因子__、_粘附分子/溶菌酶/抗菌肽等_。

5.P24抗原的基本特性是:

__免疫原性__、__反应原性__。

6.P25构成抗原的条件有:

异源性、_大分子物质、__分子结构复杂_、__物理状态__和__适当的进入途径__。

7.P30根据诱导抗体产生是否需要T细胞辅助,将抗原分为:

胸腺依赖性抗原(TDAg)和非胸腺依赖性抗原(TIAg)。

8.P38抗体又称免疫球蛋白(Ig),现已发现的Ig有:

__IgA___、_IgG__、_IgD_、_IgE_和_IgM_五种类型。

9.P38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有哪些:

_四肽链结构____、_可变区与稳(恒)定区____、_功能区____、_超变区___、__绞链区__和_连接链(J链)___。

10.用木瓜蛋白酶水解IgG得到两个相同的_Fab____片段和一个__Fc___片段。

11.P44在五类Ig中,分子量最大的是IgM;P43在动物呼吸道、消化道等黏膜表面起特异免疫作用的抗体是IgA。

12.P73补体固有成分对热不稳定,通常加热到_56℃_,作用_30min___分钟即可灭活。

13.参与T细胞抗原识别与活化的重要CD分子有:

_TCR-CD3复合物_、_CD2-CD58_、_CD4_、_CD6_和_CD8_。

参与B细胞抗原识别与活化的重要CD分子有:

___BCR复合物的结构_、_CD5+B___和_B7-CD28/CTLA4___。

14.P112专职APC主要包括:

_巨噬细胞___、树突状细胞___和_B细胞___,它们均表达_MHC-Ⅱ类分子_。

15.免疫应答的三个阶段是_感应_阶段,_反应_阶段和_效应_阶段。

16.P130Tc(细胞毒性T细胞)主要通过_穿孔素/颗粒酶途径___和_死亡受体___途径杀伤靶细胞。

17.P44给畜禽第一次注射某种疫苗,体内最先产生的Ig是_IgM___,接着大量产生的是_IgG___。

18.P144黏膜免疫系统的组织结构主要由黏膜相关淋巴组织、黏膜免疫效应部分、致敏淋巴细胞散步途径三部分构成。

19.P228被动免疫包括_天然被动免疫___、人工被动免疫____两种类型;P231主动免疫包括_天然主动免疫___、_人工主动免疫___两种类型。

20.颗粒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后,可以发生_凝集____反应;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后,在比例合适的情况下,可以发生_絮状沉淀试验___反应。

21.P244血清学反应类型包括_凝集性反应、沉淀反应、免疫标记技术、有补体参与的反应_和_中和反应5大类。

22.P245抗原抗体作用的结合力不是通过_共价键____,而是通过很弱的短距引力结合,如_范德华引力____、_静电引力____、_氢键及疏水性作用____等。

23.P248影响血清学反应的因素有__抗体__、_抗原_、_电解质__、_酸碱度___、_温度___和_时间。

三、简答题

1.P9免疫学在兽医学中的重要地位。

答:

⑴免疫学技术在兽医学中的应用:

①免疫学诊断②免疫学预防③免疫学治疗。

⑵免疫学促进了生命科学的发展。

①免疫学理论对生命科学研究的促进②免疫学技术对生命科学研究的推动。

2.P32完全抗原与半抗原的区别,并举例说明。

答:

⑴区别:

完全抗原:

有免疫原性和反应原性。

半抗原:

只具有反应原性而不具有免疫原性。

⑵举例:

①完全抗原:

如大多数的异种蛋白都是完全抗原。

病原微生物,如细菌及其毒素、病毒、立克次氏体、螺旋体、原虫等也都是完全抗原,而且是抗原性很强的抗原。

②不完全抗原:

如大多数的多糖、类脂以及青霉素、磺胺等药物。

3.P42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特性和功能是什么?

答:

⑴IgG:

①特性:

IgG大量产生于抗原再次进入机体引起的再次免疫应答期,是单体Ig,分子量150KD。

疫苗免疫过的畜禽体内的IgG广泛分布于全身的体液中,但血液中含量最高,占Ig总量的70%~80%。

疫苗免疫过的母畜初乳中含有大量特异抗体IgG,疫苗免疫过的母禽所产蛋的卵黄中也含有大量特异抗体IgG。

②功能:

IgG具有激活补体,中和病毒或毒素,调理吞噬等多种活性,是全身抗感染的主要抗体。

在一定条件下IgG也参与Ⅱ、Ⅲ型变态反应,某些肿瘤抗原诱导产生的IgG,可能是肿瘤的封闭因子,起保护肿瘤作用。

(IgG可发挥抗菌、抗病毒、抗毒素以及抗肿瘤等免疫学活性,能调理、凝集和沉淀抗原,但只在有足够分子存在并以正确构型积聚在抗原表面时才能结合补体。

⑵IgA:

①特性:

IgA有血清型IgA和分泌型IgA(SIgA)两种。

SIgA由粘膜免疫系统中的B细胞受抗原作用后所产生,是由两个单体通过J链及分泌片连结成的二聚体,分子量420KD,分布于粘膜表面,是呼吸道、消化道、腺管、泌尿生殖道等粘膜表面抗感染的主要抗体。

②功能:

SIgA具有特异性中和病毒和凝集细菌作用,但没有激活补体和调理吞噬作用。

⑶IgM:

①特性:

体液中的IgM是抗原初次进入机体后刺激B细胞最先产生的抗体。

它是由5个单体分子聚合在一起的五聚体,分子质量最大(900KD),有巨球蛋白之称。

IgM因为是五聚体,所以主要存在血管内,(在血清中)含量居第二。

②功能:

IgM是血管内消除细菌等大颗粒抗原的主要抗体。

在一定条件下IgM也参与Ⅱ型或Ⅲ型变态反应。

B细胞膜上的SmIgM是单体,起抗原受体作用。

(IgM具有抗菌、抗病毒、中和毒素等免疫学活性,它是一种高效能的抗体,其杀菌、溶菌、溶血、调理及凝集作用均比IgG高。

IgM也具有抗肿瘤作用。

⑷IgD:

①特性:

IgD,单体,分子量180KD,含量极微,性质极不稳定,难于纯化研究,功能尚不清楚。

畜禽血液中尚未证实存在IgD。

②功能:

成熟B细胞膜表面的SmIgD起抗原受体的作用。

⑸IgE:

①特性:

IgE是主要由皮肤或粘膜上皮附近的B细胞受某些抗原作用后所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