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意拳拳经选注.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677689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42.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形意拳拳经选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形意拳拳经选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形意拳拳经选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形意拳拳经选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形意拳拳经选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形意拳拳经选注.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形意拳拳经选注.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形意拳拳经选注.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形意拳拳经选注.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形意拳拳经选注.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形意拳拳经选注.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形意拳拳经选注.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形意拳拳经选注.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形意拳拳经选注.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形意拳拳经选注.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形意拳拳经选注.docx

《形意拳拳经选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形意拳拳经选注.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形意拳拳经选注.docx

形意拳拳经选注

形意拳拳经选注(尚济)

拳经,是武林前辈长期习武用武的经验之谈;是行意拳各项技术的总根底;是练功的基本依据。

以拳经为指导进行锻练,可以不走或少走弯路,获得事半功倍之效。

过去由于门户之见和保守思想的影响,前辈们在传徒授艺时,多采用身传口授,只准默记而不许录,传之久而不免遗失谬误。

且歌诀简单,令人费解,给后学者带来诸多困难。

笔者现将前辈所授形意拳经原文,择其重要者,选录数段,分成几个小题目,结合个人练功实践的体会,加以注解和说明,希望对形意拳爱好者,能起到参考作用。

第一节论气

原文:

精养灵根气养神,元阳不走方为真。

丹田练就长命宝,万两黄金不与人。

注解:

盖人非气血不生。

气血充足则精神健旺,气血亏损则精神萎靡。

故内家拳之根本是内气。

而丹田乃内气之府,练拳者必先培养气血聚于丹田,丹田气足,然后引之内达于脏腑,油然见于面而为神,发于四肢而为力。

欲知养气之道,须先明精、气、神。

精是人生命的根本,男子睾丸之精,女子阴水,各种内分泌以至唾液、眼泪……等与生俱来的津液,统称之为先天之精。

饮食营养之精华,即水谷之精,随血液以流布全身者,谓之后天之精。

先天之精赖于后天之精以为荣养。

尾闾之前,膀胱之后,小肠之下,灵龟之上,叫作天根,乃真气发动之地,用提肛缩肾之法,将精自玄牝之门(在双睾与前阴之间)提到天根,再将无形之精练成微妙之气,谓之练精化气。

气乃是人体生物场中的一种能量流,也是生命现象的根源。

道家命之为“元阳”。

此能量流的强弱与周流情况,决定了人体生机是否旺盛和身体是否健壮。

它确是与生俱来,但通过锻炼可以使其增强。

两肾之间叫命门,大约在第四、五腰椎间,对正前方脐之下,耻骨之上,此处叫作丹田。

丹田之外为腹肌,命门之外为腰肌,腹肌与腰肌互相配合,形成人体发力之源。

一个人如果内气能流较大,内脏功能甚强,各脏腑间工作又能协调一致,再加上有比较坚强的腰肌、腹肌,自然精神健旺,体魄雄伟,动作敏捷,发力沉实。

拳家术语叫作“元阳充足”。

练精所化之气,周流于脏腑之间,达于四梢,上通泥丸,下彻涌泉,叫化为出有入无之神,神足则光聚于天心。

神是人生命活动的总的表现,《内经》曰“神充则体健,神衰则体弱,神去则身死。

”又曰“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抟谓之神。

”可见神与气的基础都是精,精乃人身之宝。

如果精耗阴虚,则元阳之气不固,生命之神不足,即失去抵御外物侵袭的能力而易于生病。

所以练拳之人,要随时注意保护津液,搅海、漱口、咽津、固精、化精、不溺色欲,不丧肾精,以充实元阳。

练功时,总要舌顶上颚。

但并非努力去顶,乃是将舌尖轻轻向上卷,以能抵住上颚与前齿之间为宜。

如此则任督二脉在上边接通,口生津液,要分三口徐徐咽下,不可唾掉。

同时还要收谷道、缩前阴,骶骨向前向上兜翻,使任督二脉在下部接通,以形成周天运行,当元气充足,真阳发动之时,微微有泄精之感,这时必须定住精神,将精慢慢引导至四肢,不可令其走泄,则筋骨渐渐强壮,体魂自然雄伟。

再者,练气日久,必然身体强壮,精力旺盛,还要善自保养。

如自恃体健而不知节欲,任其走泄,则不但无功,将反受其害。

青壮年习武者,宜切实注意!

原文:

道自虚无生一气,便从一气产阴阳,

阴阳再合成三体,三体重生万物张。

注解:

三体者,在人体外为头、手、足,内为上、中、下。

在拳中则统一为阴阳,阴阳归总为一太极也,亦即一气是也。

在形意拳中,则为起点无形之横(先天之横)拳也。

此无形之横乃是人本来之真心,空空洞,不带一丝一毫拙力,至虚至无,即老子所云:

“无名天地之始”。

用现代科学术语讲,就是“发生”,由无到有。

故此处之所谓虚无,不是死的而是活的。

因为其中暗藏着一点生机(发生)。

此生机即名之曰“先天真一之气”。

此虚无中含此真一之气,若有若无,非有非无,活活泼泼,非色非空,故又名“真空”。

所谓真空乃是释家之语,即佛经所云“空而不空,不空而空,方是真空。

”老子云:

“有名万物之母。

”即是此意。

用现代科学语言,叫作“变化”。

即由少而多,由此及彼,由一而生万物以至于无穷。

因虚无中有此一点生机,故曰“虚无生一气”也。

在练功中,虚极静笃之时,海底(气海)有一点生机微微发动,如邵子所云“一阳初发动,万物未生时”。

即静中寓动,静极而动也。

静为阴,动为阳,是动静之机即为阴阳之母。

虚极之时,出手横拳圆满无亏,生机发动,则变化以至于无穷。

手足动作所用之力,有而若无,实而若虚,腹内之气所用亦不着力,纯任自然,以积蓄其虚灵之神。

呼吸亦似有似无,与手足动作起落进退相合,谓之调息。

练到身无其身,心无其心,谓之神形俱杳。

郭云深先生谈形意拳时说道:

“吾拳之道无它,神气二者而已矣。

静则为性,动则为意,妙用则为神。

”即指此也。

原文:

混元一气吾道成,道成莫外五真形,

真形内藏精气神,神藏气内丹道成。

要如真形合真象,欲问真象须求真。

真形合来有真诀,真诀合道得彻灵。

诚心练养精气神,近在眼前变化中。

注解:

这一段讲练拳时外形与内气的关系,即内外配合的重要性。

这是练拳的“窍”,不通此“窍”,则功夫难成。

笔者学拳之初,老师曾作歌曰:

“武艺虽精窍不真,费尽心机枉劳神。

”可见练拳时“窍”之重要。

常见苦练十数年而收效甚微者,以其不明“窍”之故也。

关于练气之窍,先人有口授而少见于书传,以致后之学者,难明其究竟,今姑简释之。

盖练气养生者,元气充足则可以延年益寿,自不逮言。

然而并不能将丹田之气发之为绝技。

欲使此浩然之气发为武术绝技,必加以专门练习,即不但要善于聚,而且要善于运。

技击所运之气谓之“浑元气”,与经络之气不同。

此气并不完全按十二正经之顺序周天运行,而是全身之气浑然一体,根据动作之需要,一上皆上,一下皆下;聚则一齐凝结,潜伏于丹田;发时—齐贯通于四梢,上下鼓荡,左右开合。

每于临敌挫阵之时,若有一团气力坚凝于腹脐之间,倏然自腰而背直贯于顶,自觉心明眼亮,勇气倍增。

起落钻翻横竖随时而用,龙虎鹰熊鹞马猴鼍蛇台燕鸡变化咸宜,毫忽之间,胜败立分。

此即浑元一气之功也。

练此浑元一气,必讲架势,盖气虽为架势之本,而架势则所以运用气力者也。

二者互为表里,互为依存,缺一而不可也。

练时应先从乾坤桩和三体桩开始,以打通气路,按照拳经规定的要求,即前边所述八要中:

舌顶齿叩谷道提,三心并三意连……诸法以充实丹田,导气使自肝、心、脾.肺,肾五道关层层透过,一无阻拦。

即拳经所云:

“五行本是五道关,无人把守自遮拦”之意。

然后以劈、崩、炮,钻、横五拳为基础,以意行气,以气运身,以内气之运行带动外形之变化,使丹田之气由背骨往上回住于胸间,充于腹,盈于脏,冲于顶,凝于肋,随架势之变化而充于四肢,倏忽之间千变万化,此乃形意之根本。

无论对初学者还是对有较深功底的人,基本上都是以桩功和五行拳作为基本形式进行练功的,对于这些架势无论从外形上或内气上讲,都有非常严格的要求,在拳经上都有明确的规定。

例如对劈崩二拳有“劈拳高举出云门,肺叶舒张气畅伸,少商指引意中气,修残补缺效如神”。

“崩拳起意在大敦,瞪目顶头肝气伸,身似驽弓手如箭,消息一动定乾坤”。

以三体桩而论,从调神上讲,要求思想高度集中,进入松静境界,无物无我,四大皆空,眼前一片光明,这即是“虚无”。

从调气上讲,引导丹田一股热流循任督二脉周流,再走五气朝元之路,上泥丸,下涌泉,头手四肢,息息相通,周流无间。

全身气势腾挪,意在动与不动之间。

从调身上讲,则有鸡腿、龙身、熊膀,猴背、虎抱头之势。

其对手与足、肘与膝、肩与胯、身躯与四肢,前脚与后脚……全身各部分之间的关系,都有严格规定,这就是“真形真相”。

鸡有蓄力腾空之意,熊有扣膀竖项之力,猴有沉肩松劲出力之势,龙身曲曲折折变化神奇。

这就是真相中之真意。

无论是静是动,总是一吸一呼,一升一伏,肋中开合,丹田呼吸。

两盖骨极力要曲,尾中大筋要直,胯要内抱,裆要外开,合周身之力向外一扭,则涌泉之气自能从中透出,直行而上,不前出,不后掀。

胸要虚涵,腹要沉实,肾水上潮,以济心火,心肾相交,则真气渐聚,精神乃长。

故善于拳者,练劲,养气调水火,行似龙,动似虎,步如猴,内外相合,精、气、神俱在其中矣。

真诀合道之时,则内外神形相合,以身体动作旋转,纵横往来,一气流行,无有停滞,循环无端,名曰“停息”,亦即拳术中脱胎神化之境也。

此之谓得道矣。

第二节五行与六合

原文:

拳法遗来本五行,生克里边变化精,

学者要知其中意,只在眼前一寸中。

震龙兑虎各西东,朱雀玄武南北分,

戍已二土中宫位,意为媒引相配成。

眼耳口鼻外五行,手足四梢并顶心,

久练内外成一气,霹雷电雨起暴风。

心动如火焰,四梢逞威风,

肝动如箭钻,脾动主力功,

肾动似闪电,肺动阵雷声,

五行合一处,放胆即成功。

明了四梢永不惧,闭住五行永无凶。

注解:

形意拳之根本是五行拳,五行拳之精髓在于意,以意行气,以气运身,以意领先,以意帅形,随意而动,因以成拳,是之谓形意。

五行拳又名意拳,外形上是五个拳式,发力上是五种劲路,内通五条经络,锻炼五个脏器。

习之日久,既可得健身之裨益,又可获技击之妙用,实乃形意拳之“纲”也。

形意拳之传,原本只有五行拳,以后经过长期实践才逐渐变化发展充实而有了十二大形与八字功法。

故行意拳的练法、用法、内功外功,历来都是以五行拳为基础。

金、木、水、火、土,谓之五行,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谓之五行相生。

金克木,火克金,水克火,土克水,木克土,谓之五行相克。

古人用五种物质来比喻不同的事物,用相生相克来比喻诸事物之间互相制约、互相补充和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的关系。

这是古代语言,并非迷信,也并不难于理解。

下边我们不妨用现代语言结合现代科学加以说明。

首先要说明,五行拳的拳式劈、崩、钻、炮、横是和人体内五条经络即肺经、肝经、心经、肾经、脾经内外呼应、息息相通的。

劈拳通肺属金,崩拳通肝属木,钻拳通肾属水,炮拳通心属火,横拳通脾属土。

练拳时,动作与经络相配合,气血循经络而运行。

劈拳与肺经相呼应,故练劈拳可以养肺。

劈拳动作的用劲要求是头向上顶,下颚无形向前用力,两脚趾抓地,两手如抓物,虎口作圆形,四指稍张开。

身势要正,舌顶、齿叩,目向前视。

阳拳向上起钻时吸气,自中焦领起肺气,直出中府云门。

同时足三阴之气上行聚于中脘。

拳向下落翻之时呼气,气自云门沿臂内侧而下直达少商,充于五个指尖。

随掌之落翻,双腿向下微蹲,足三阳之气乃下行而达于涌泉,前掌向前一搓,胸中空空洞洞,腹内坚实如铁。

从技击上看,吸是合是蓄,能吸则自然能提得起,亦能擎得人起;呼气是开是发,能呼则能沉得下,亦能放得人出。

如此一吸一呼,一躜一翻,进退起落,如水之翻浪,节奏分明,有条不紊,促进肺经中气之运行,加强肺脉中血液之循环。

血养气,气行血,加强膈肌之功能,增进肺脏之健康。

习之日久,呼吸深长,吐纳有声,故曰肺动阵雷声。

崩拳主动作起落,与体内肝经相合,故练崩拳可以舒肝。

崩拳之动作贵直、贵速,宜猛不宜迟。

进步出拳,蹬后足,要大趾用力,顶头竖项,勾动肝经,自大敦倏然而上于泥丸,同时还要瞪眼,使肝气自双目冒出,光芒逼人。

臂向前伸,沉肩坠肘顺胯,其气贯少商自拳冒出。

左右轮换,势如连珠,对肝脏起到很好的按摩作用,故曰肝动如箭钻也。

钻拳之动作,与肾经相合。

钻拳之用劲要求为头顶,项竖,沉肩,提肛缩肾,两脚用力抓地,左手放掌下按,同时右拳飞速自前心钻出。

肘向身体中线裹挤,束身而进,急如闪电。

脚之用力与拳之上钻,配合无间。

松肩提肛缩肾则可勾通肾经自涌泉而起,上贯脊柱过俞府,下前臂,倏然自中冲冒出。

其气发于肾脏,内外相合,故刚、劲、敏、速,令人捉摸不定。

其拳形上的一伸一攒,有明显的竖项塌腰动作,对整个脊柱尤其是腰椎,有使骨缝拉开之意,是极好的健腰补肾运动。

久而久之,腰椎循环通畅,机能改善,腰肌的强度与弹性有明显加强,既能担负更多的直压力,又能发出更雄厚的进击力量,用习惯上的说法,叫做“肾气足”。

故云练钻拳可以壮腰健肾。

炮拳的动作,与体内心经暗合。

故练炮拳可以平心火,养心血。

炮拳起势时随双手之一伸一握,走一个大践步,浑身毛孔卷紧,顶头,竖项,舌顶,齿叩,瞪眼。

这一动作可使内气自双足上升聚于丹田。

左小臂极力外旋,向自身中线一裹一钻,即引动真气并冲脉上贯于双目,同时自极泉出两臂而达于中冲少冲。

此时气已贯足,周身如同一个充满气体的容器。

进步时,一蹬一躜,左拳一滚翻,右拳向前照直冲出,一霎时,如容器炸裂,势不可当。

这种一卷一炸,有节奏的连续动作,要求心脏加强每一搏动,输出更多的血液。

反复刺激可以有效地锻炼心肌,而对于正在发育中的青年尤有显著效果。

而老年人或心脏病患者,则以不发此种暴炸力而改用暗劲为宜。

横拳之意,圆滑似弹,上下兼顾。

其运用之妙在于拗步斜身,以横破直。

练时要顶头竖项,沉肩塌腰。

右拳前出时要连翻带拧,肘要有垂劲,但不可有曲劲。

两手分开时有如撕绵之意。

两肩暗含着抽劲。

进步时后足大趾用力,即可起脾经之气自隐白上达于关元。

出手拗步斜身,使脾经之气在脾经胃腑循环。

头顶项竖,舌向齿根顶,两颊咽喉微微有向前之意,则气可挟行咽喉达于齿根。

至是,则脾经之气自下而上可以通透无阻矣。

以上简要地介绍了五行拳与体内五脏的关系。

尽管这五拳在练法上各不相同,在健身与技击上各有侧重,但总的来说都是以意为主,以气为用,以丹田为根本。

丹田足则肾气健、精神旺。

心气足则脑力坚、精神敏。

肺脏足则气必充,肝脏足则力必猛,脾脏充盈则体魄必强健。

所以练好五行拳可以内养五脏,补脑力,保丹田,外强筋骨,捷身手,充耳目,奥妙无穷,裨益非浅也。

心肝脾肺肾存在于体内,谓之内五行。

目通于肝,鼻通于肺,耳通于肾,口舌通于心,人中通于脾,是五脏之体现于外者,谓之外五行。

与人交手之时,要先闭住自己的五行,即所谓“五行本是五道关,无人把守自遮拦”也。

进攻时要以自己之手足,攻击对方的耳目口鼻,此即所谓“天地交合,云蔽日月”是也。

拳经中所谓的“四梢”,是舌、牙、甲、发。

盖舌为肉之梢,牙为骨之梢,甲为筋之梢,发为血之梢。

与人相较之时,提起全副精力,五行一齐发动,发欲冲冠,舌欲催齿,齿欲断筋,甲欲透骨,铁马金戈,势不可当,故“闭住五行永无凶,明了四梢永不惧”。

其次,再谈谈五行相生相克的问题。

在技击上,劈拳打出定式之后,前手下扣后拳跟钻便成钻拳,接着后手平出即为崩;前手裹挑后拳平出便为炮;上边的手下落向内裹即为横。

这就是五行相生。

是五拳相互补充的关系。

双方相搏时,劈可破崩,炮可破劈,钻可破炮,横可破钻,这便是五行相克,是五拳相互制约的关系。

这种相生相克的关系,并不是永恒不变的,只是为初学者指出的一条简便道路,用以作为技击入门的手段而已。

由于初学者内气不顺,外形不合,浑身散乱无章,不得不绳之以规矩,通其气血,坚其体质。

使之循序渐进,逐步得拳法之妙用。

当练到一定程度后,便不可再死守这些规矩不放。

其要在于内中一气流行,外形和顺自然,内外相合。

到至善处,动作再不分五拳,变化再不谈生克,而且坐卧行走,无处不是拳,或静或动,无处不能变。

千招万式可归纳为一招一式,一招一式亦可因势变化为千招万式,每一出势便有八面威风也。

古人习惯用五行、八卦来说明方位。

不论自己练习或与人相较时,总要占据中宫之位,立身中正安舒,支撑八面。

其势之飞腾变化,又总要以“意”为媒引,即在意不在力,心意一动气自丹田而出,如虎之狠,如龙之惊,气发而为声,声随势发,手随声落,铮铮然有金石之声,如北风卷地,百草俱折,如辟雷击地,无坚不催。

原文:

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是谓六合。

君与臣合,相与将合,将与兵合,俱成一气。

一进无有不进,一合无有不合。

注解:

既明五行之理,在练法上必须严格按照“六合”的要求去做。

心与意、意与气、气与力相合,或者说君与臣、相与将,将与兵相合,叫做内三合。

肩与胯、肘与膝、手与足相合,叫做外三合,总称六合。

合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要合?

怎样做到合?

所谓“合”,是指在运动时全身上下四肢百骸要能互相配合,协调一致。

使全身各部动作的幅度、运动的快慢、发力的大小及方向,各肢体间的相对位置,都能恰到好处,没有过与不及的情况。

如此则自身才能平衡、稳定,转变灵活,敏捷,便于发力。

“合”是人先天的本能,与生俱来,并非什么新奇的东西。

例如:

人走路时,向前迈左脚时便自然向后甩左手,两臂前推时,两脚自然后蹬,两臂后拉时,则身体后仰,双脚前蹬,臀向后坠时则上体向前俯,举手时肺部自然吸气,落手时肺部自然呼气,蓄劲时吸气,发劲时呼气……总之,人在运动时,根据先天本能,总是把自己自然而然地放在最平稳的状态,作出最适合于当时运动情况的姿势。

所以“合”乃是自然的合,全面的合,包括内外相合,上下相合,左右相合,前后相合……决不只是六合而已。

初学拳者,由于动作生疏,精神紧张,别别扭扭,反而失去了“合”字。

若能做到“拳打自然”,也就很容易得“合”字之妙了。

心,指人的思维器官,意指人的思维活动,形之于外就体现为人的精神气质,内中意一动,则精神振奋,目有光芒,整个神气能将对方罩住,如猫之捕鼠,鹰之攫兔,斯之谓心与意合。

内中意念一起,刺激了植物性神经,各内脏一齐积极活动起来,推动了循环系统进一步改善,一部分平时不易开放的毛细血管都开放了,气便油然而生,自觉脐下温暖,腹如沸鼎,这便是意与气合。

一旦打出拳式,动作挨向何处,气便随之而至,力也即倏然而至,意帅气,气催力,这就叫气与力合。

内外一致,手脚齐到,不先不后,不贪不歉。

后脚蹬,前脚蹦,手掌吐劲。

肘之垂劲与膝之纵力相合,肩之沉劲与胯之抱力相合,肩之开劲与裆之圆劲一致,浑身内外上下协调一致,互相补充而毫不散乱,斯之谓六合俱备。

这即是岳武穆王在其拳术要论中所说的“一动无有不动,一合无有不合”的意思。

学行意拳千万不可入于俗套(即所谓练油了),为了达到六合必须按每一拳式的要求,按部就班,规规矩矩地练,一势及格再练另一势。

每一举动,先要自己衡量是否合乎要求?

稍有不合,即需迅速改正。

如此一步步练去,自可少走弯路。

随着功夫渐进,拳势也越打越自然,最后就可不必再计较外形上的长短高低,专心致力于合、顺二字。

正如刘奇兰老先生云:

“内不悖于神气,外不乖于形式,外边形式之顺,是内中神气之和,见外而知其内,内外合而为一。

用之于技击时,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动静咸宜。

随彼意而动之,无可无不可也。

”若能如此,方算得行意拳之真谛矣!

第三节练功八字诀

原文:

顶、扣、垂、抱、月、圆、挺、尖,是谓桩功八字。

八字者实乃桩功之要点,行意拳之基础。

凡拳式站定,要八字俱备。

歌曰:

(一)

头往上顶项要直,舌顶上颚调呼吸,

手指外顶腕放松,三顶齐顶是真机。

三顶身法脚提起,肛门提起如千飞,

腰起高行如槐虫,身落鸽子钻树林。

(二)

脚面弓扣趾抓地,手指弓扣鹰爪力,

两膀合扣往外送,明了三扣多一力。

(三)

气沉丹田气之根,两肘下垂双肩沉,

两膀垂坠往里夹,三垂齐垂诀窍真。

(四)

丹田气抱诀窍真,心意把定聚精神,

胳膊要抱有撑劲,三抱齐抱气贯身。

内外一气坚如铁,四梢齐发方为真。

(五)

胳膊漫弓似月牙,腿膝漫弓似月牙,

手腕漫弓似月牙,三月拳式是真法。

明了三月多一巧,三月齐动敏力发。

(六)

胸脯要圆气下沉,脊背要圆似猴身,

虎口撑圆掌心空,三圆齐圆是真形。

(七)

挺腰竖项劲抖擞,腿膝要挺树生根,

胳膊仲挺有舒劲,三挺齐挺力百钟。

(八)

出手总要看三尖,鼻尖手尖与足尖,

三尖齐照如一线,落步六合是真传。

注解:

头顶、舌顶、指顶,谓之三顶。

顶头竖项不但是行意拳的要求,也是各拳种和各派气功在姿势上的共同要求。

其目的是为了勾通任督二脉运行的气路。

头为三阳之会,头上顶则真阳上冲。

正头起项,壮面凝神,则真气自海底升起,下会阴向后过命门而直上夹脊,经玉枕达聪门。

舌为心之苗,舌顶上颚则心火沿任脉而下降,可收水火既济之功。

舌顶上颚以鼻呼吸,使任督二脉在上部接通。

气自聪门而下,从口入,经舌,沿任脉下于丹田。

自腰椎以下将骨节开,尾闾向前上兜转,提肛缩肾收小腹,则任督二脉在下部勾通。

于是气行滚滚形成小周天循环。

指顶则气贯四梢而感觉灵敏。

手腕不用力,同时沉肩坠肘,掌心微向前塌,叫做松腕。

指顶腕松,有前伸之意无前伸之形,则气自肩井、曲池两穴,沿臂而下,直贯掌指。

气势吞吐,掌中旋转,有推山入海之功。

三顶之中,头顶尤为重要,顶头竖项蹬足,是发力的根本。

试看马拉重车上坡时,塌腰、蹬后腿、顶头竖项以出力。

练拳者,为了内顺外合,气充力足,其拳式动作也必须符合这一生理上的特点。

在做到三顶,内气畅通顺遂之后,足心上提,两腰眼同时微微上起,则气自脚下而起,便觉身子轻灵步履轻便,动转无迟重之虞。

如同快步履薄冰一般,提气疾行如飞而过。

昔日刘奇兰老先生有云“蛰龙升天机关在腰”,斯之谓欤!

脚趾弓扣抓地,手指如鹰抓物,两膀向前合扣,谓之三扣。

此乃练鹰爪大力法的姿势,是行意拳的特点“虎威鹰猛,以爪为锋,爪之所到,皆可奏功”,即是此意。

两膀合扣如熊膀之势,则自然能拔背涵胸。

所谓合扣并非用力前合,而是将肩放松,微微下沉,松开胸大肌、背阔肌和双头肌,拉开两片扇子骨(肩胛骨),将两肩井穴用意松开向前一送,则背自圆而劲自出。

这就是内功经上所说的“松肩以出劲”,同时还要惊起四梢,一齐用力,这即是练大力的方法。

气垂、肘垂,肩垂,叫作三垂。

三垂之中首要的是气垂。

气垂即是气沉丹田,能气沉丹田则下盘稳,中盘活,四肢灵。

所谓“气沉丹田,身稳如山”是也。

欲气沉丹田,首先胸要虚、腹要实,横膈下降。

太极拳名家郝家俊先生称这种状态为“胸中空洞洞,肚里沉甸甸”。

行意拳前辈孙禄堂先生管这叫做“心肾相交,水升火降”。

气垂丹田的关键在于将腰胯以上部位放松。

而将这些部位放松的关键,又在于沉肩。

沉肩与坠肘是一个动作,肘坠而后肩能沉,肩沉而后胸肌、背肌才能放松,背自拔而圆,臂自长而活,整个身躯与上肢乃能灵活自然,无丝毫抽扯游移之形了。

两肘下垂则两膊自圆,既可增强两臂发力的吞吐之势,退又可以固两肋。

三垂之势一作,便可意帅气,气催力,腰催肩,肩催肘,肘催’手;内外上下,浑然一体。

肩肘之作用甚为重要,前臂被制,必用肘化,大臂被制,必用肩化。

肩肘僵直不灵,则整个上肢即失去攻守之能力,此不可不知也。

丹田抱,心气抱,两膊抱,谓之三抱。

气自涌泉升起降入丹田之内,要将气抱住,存于丹田之内,如同一个球一般。

所谓抱住,是指气在丹田势如沸鼎,在存与放、动与静之间,千万不能形成“气贯丹田”或“力入丹田”。

抱是出于自然,贯乃出于勉强,要切实注意,欲发人时,以我之气球对准他之球,照直而去,击发必准。

心抱而精神聚,又叫“神抱”或“神凝”。

必神凝而后气才能通,所以神抱是丹田抱的必要条件,二者要同时体现,相辅相成。

神凝时,精神高度集中,犹如一.支部队下达了战斗总动员令一般,全体处于戒备状态,虽外似安逸而内中则气势腾挪,处于一触即发之间。

这是每一武术家必需具备的功夫,非有此,在格斗中不足以取胜也。

胳膊抱圆,肩沉、肘坠、背松,则两臂相通,所谓神通在背也;欲思作到三抱,在站桩时必须顶头、竖项、抱胯、提肛、沉肩坠肘、拔背涵胸、提膝,还要提起全付精神,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祁州张鉴塘先生管这叫“站功集力法”。

练之日久,自能心凝神聚,气不外散,力达四梢。

胳膊微屈、腿膝微屈、掌向前塌而腕子微屈,总称三曲或三月。

行意拳每个拳势,都取既舒展又曲蓄之势,而不许挺直僵硬。

故每一出势,要做到三曲。

胳膊曲即是沉肩坠肘,肩向前送以出力的结果。

膝曲乃松腰、抱胯,膝下沉而又前纵之势,腿便弯成半月之形,下盘力富而稳健。

坐腕塌掌,伸缩自如,出力有吞吐之势,则手腕自成半月之形,力凑而绵绵不断。

总的说来,三月乃内家拳“力以曲蓄而有余”“曲中求直,蓄而后发”之势。

四肢发力是肌肉纤维收缩的结果。

肌肉若预先拉长然后再收缩,就可发出更大的力量。

实验证明:

当肘与膝微屈到135度,有关的肌腱正好预拉到生理上所谓的“适宜长度”,此时肌腱收缩之力最大,作“功”最多。

因此我们规定行意拳式的“曲”多在120度-150度之间。

以“三月”之式与人接手时,浑身有圆而整的堋劲,关节富于弹性,伸缩自如,用劲不断。

以之为守,只须用腰腿的拧转即可很容易地化开对方之力,以之为攻,可应时而发,不须再蓄,又能最大限度地运用肌肉的收缩力,故其力迅且猛也。

背圆、胸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