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高中学生学习成绩的因素探究》.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6680294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 页数:34 大小:22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影响高中学生学习成绩的因素探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影响高中学生学习成绩的因素探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影响高中学生学习成绩的因素探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影响高中学生学习成绩的因素探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影响高中学生学习成绩的因素探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影响高中学生学习成绩的因素探究》.doc_第6页
第6页 / 共34页
《影响高中学生学习成绩的因素探究》.doc_第7页
第7页 / 共34页
《影响高中学生学习成绩的因素探究》.doc_第8页
第8页 / 共34页
《影响高中学生学习成绩的因素探究》.doc_第9页
第9页 / 共34页
《影响高中学生学习成绩的因素探究》.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34页
《影响高中学生学习成绩的因素探究》.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34页
《影响高中学生学习成绩的因素探究》.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34页
《影响高中学生学习成绩的因素探究》.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34页
《影响高中学生学习成绩的因素探究》.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34页
《影响高中学生学习成绩的因素探究》.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34页
《影响高中学生学习成绩的因素探究》.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34页
《影响高中学生学习成绩的因素探究》.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34页
《影响高中学生学习成绩的因素探究》.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34页
《影响高中学生学习成绩的因素探究》.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34页
《影响高中学生学习成绩的因素探究》.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影响高中学生学习成绩的因素探究》.doc

《《影响高中学生学习成绩的因素探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影响高中学生学习成绩的因素探究》.doc(3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影响高中学生学习成绩的因素探究》.doc

省科研课题结题报告

影响高中学生学习成绩

的因素探究

课题主持人:

孟东霞

课题组成员:

赵新勇 吴晓娟 杨景梅 裴云华 

黄超 刘伟

影响高中学生学习成绩的因素探究

科研课题主持人:

孟东霞撰稿

前言:

高中阶段是一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阶段,一个人的智商、心理素质、人生观、意志等等,综合作用导致了学业的必然结果。

该研究从深层次揭示了学生成才的决定因素,并得出一些重要结论。

可以更加准确和方便的指导学生从容应对高中的学习生活,并为顺利步入理想的大学深造奠定坚实的基础。

也为高中及初中老师指明了教育的方向。

为进一步优化教育及进行新课改提供了新思路。

关键词:

IQ情商学习六字方针超级记忆法思维切换体能培养情绪控制力信心基础成功素质

高中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会有这样的疑问:

为什么有的学生学习时非常轻松,而成绩又很理想,而我学习非常吃力,但成绩比较差;老师也经常有这样的困惑:

学生的成绩到底与什么有关系?

能不能有非常科学的学习方法及学习指导手册来帮助教师区分学生的问题?

这些问题正是我们该课题所要回答的内容。

在2005年我们已经追踪并研究了一部分初中升入高中的学生。

得到了一些数据,同时我们一直坚持开展工作,并得到了一些比较重要的成果。

同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得到了比较广泛的应用,从指导学生心理和学习技巧来看,效果非常好,为我校的学生心理健康及学习指导方面做出了非常突出的贡献。

该课题包含的内容较多,它涉及了培养学生的方方面面。

我们将从智力结构、信心培养、成功素质、学校学习、家庭影响、学校生活等六大方面来明确阐述影响高中学生学习的因素。

第一部分智力结构

智力结构往往认为是决定一个人成才的关键因素,在心理学上,智力结构包含多种构成,我们在研究中尽量涵盖了智力结构的各个方面。

通过细致的分析及甄别,发现了比较重要的规律。

同时也充分认识到了智力是可以通过教育和引导进行开发的。

一、IQ与高中学生学业成绩微度相关

经过我们比较细致的研究,发现智商IQ与高中学生学业成绩微度相关。

具体研究结果如下:

利用部分初中学生测定的IQ和入校研究样本学生测定的IQ发现了比较奇特的“平均相对成绩——智商曲线”曲线如下图:

IQ

平均相对成绩

0

93

100%

118

IQ与平均相对成绩曲线

其中成绩是按照在该IQ下学生的总成绩的平均值折算成的相对成绩,计算公式如下:

把平均相对成绩与IQ结合,绘制了以上图表。

从图表上看出:

IQ与学生的学业成绩有一定的相关关系,但是在IQ较低的情况下,二者关联度不大,而当IQ达到109后有关联到112达到了较高程度,而在接下来的一段中有较大下滑,等IQ达到118后才又上升。

这种奇特的关联关系我们认真研究后认为是学生学习的努力程度和心理状态产生的影响。

下阶段的研究将对该问题作详细的论证,找出是什么因素导致的这种上下起伏。

注:

IQ测量是选用的标准IQ量表,为防止IQ成绩对学生的影响,和对研究结果产生影响,采用测量后不公布分数,按绝密级处理。

公布工作制度,每个成员严格执行纪律。

经过深入的调查,我们把优等生、中上等生、中等生、中下等生、差生对身体状况、学习方法、智力因素、学习态度等对学习成绩的影响的主观自我评价与实际IQ及实际成绩做了详细的对比,对比情况如下:

    优中差学生的自我评价与IQ的对比关系

      优中差学生的自我评价与IQ的对比关系

从上表可以看出,成绩与IQ其实没有多大的关联,而成绩越不理想,越容易把成绩关联在智力因素上,而否认学习态度对成绩的影响。

他们更强调客观原因的影响而忽略主观能动性对学习成绩的作用。

对于成绩优秀的学生则更多认同学习态度对成绩起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认为客观原因作用不大。

这一点需要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充分重视。

 

在后来我们设计的调查问卷中反映出了更实质的问题。

即:

正确的价值观及评价系统是学生学业成绩高度相关的因素。

比如对“努力不一定有收获”这句话的认同上,成绩越差,认同度越高。

而成绩理想的学生基本上不认同这句话。

这说明评价系统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信心。

从表格上也可以清晰看出,真正决定学业成绩的不是智力因素,而是非智力因素在起着重要作用。

在当今社会,价值观趋向于多元化,享乐思想、不劳而获思想对学生的侵蚀,导致了一部分学生学业出现极度下滑。

建议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增加育人教育及人生观教育,以促进学生的学业进步及健康发展。

二、增进智力的手段应是多元化的深层次教育

随着新课程的推进,在教育届出现了追求教育目标多元化及教育评价多元化的趋向。

但是,通过我们对教育书籍、教育名家及其教育过程的探讨,一致认为:

增进智力的手段应是多元化的深层次教育,而不是肤浅的简单多元化现象。

如果过分强调多元化而忽视深度,必然会给学生甚至是整个教育界产生误导,产生浮躁现象。

其实,智力的体现应该是以思维深度作为标准的,不能提高深度,就不能提高智力及能力,也就谈不上健康发展。

在研究中我们发现,有的学生后劲很大,虽然一、二年级成绩不理想,但是在高三却可以取得比较理想的成绩。

而有的却相反;同时,我们在调查中还发现,学生和一部分老师还没有转变观念,认为教育过程与社会脱节较大,课本上的知识与生活实践不沾边,这样不但影响了学生学的情绪,而且还影响老师的教育热情及成就感。

其实这两方面完全可以用“基本素质”来解决。

增进智力的同时必须提高情绪的稳定性,抑制冲动性,否则智力是提不高的,即时提高也会出现反复。

赛斯顿(1924)认为智力的关键在于抑制冲动,他甚至说“如果人类可能具有完全的能力,他将寸步难行。

他将随着智力的高度发展而告终,因为他会变得非常仔细以至于对任何事情都不会做出决定。

”[1]其实,从学生的情况来看,成绩比较理想的学生往往有比较高的自制力,而在调查中发现有的学生在平时思维的广度和深度都比较好,但是总是缺乏明确的方向,结果成绩不能达到理想的高度。

我称之为“基本素质”欠佳。

如果一个学生的“基本素质”比较高,即使是成绩在某阶段不理想也不是大问题,因为一旦补充完整知识体系,就可以快速提高。

我认为的“基本素质”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区分主次的能力(二八现象,即能否在短时间内区分哪些是要害。

);注意力的驾驭能力(能够在一定程度下达到全神贯注的投入);逻辑推理能力(推理是否严密,推理后能否做到正确的自我评价);社交能力;以发展的观点看待自己和他人等

如果在教育过程中真正注意到了这些基本素质的培养,就可以充分扩充我们的教育,并可以切实提高学生的素质。

比如区分主次的能力,不但在学习中需要(在指导学生备考的过程中经常出现这类学生,因为需要看的书目过多,而“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导致畏惧不前,实际上,如果有了这种能力,就可以先找最重要的部分去处理,因为它最重要,然后再依次类推,就可以顺理成章的解决完。

这不但是一种应用,而且是一种训练),在工作岗位上甚至是领导岗位上都需要。

注意力的驾驭能力,在学习上很重要,在科研上尤其重要。

如果留意一下社会上的绝大部分工作及生活,均离不开注意力的驾驭能力,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很多心理问题不能及时解决,也与该基本素质有关。

逻辑推理能力,是理科学生必须具备的素质,也是将来很多问题得以解决的立足点。

不管是制定大政方针还是投资理财,都应以逻辑辅助于信息得以解决。

社交能力在当今社会很重要,而在学校学习过程中就涉及到通过语文及其他科目来提高该能力。

通过前人的研究,我们可以清晰发现社交对语言的依赖作用,同时也明白气质是透射出的文化涵养。

因此,我们应该充分把握这一点。

以发展的观点看待自己和评价他人的能力在所有能力中应该是最重要的,古人云“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的很多问题在于不能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和评价他人。

比如成绩好了,就滋生骄傲情绪,殊不知这是前段学习努力的结果,不一定延后;成绩不理想了,就极度自卑,甚至是归结于智商、运气等不可控因素,殊不知这种思潮正是下滑的开始;同学关系处理不好了,就会出现自责情绪或报复心理,把社交问题扩大化。

殊不知社交等社会活动完全是要通过不断纠正错误不断调整的过程中逐渐习得和完善的,只要认真锻炼,完全可以拥有。

在研究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例特别奇怪的现象:

一个成绩非常优秀的学生,她对文字的理解非常准确和迅速,而对语言的理解却比较慢,甚至是理解不了,对语言的判断似乎存在障碍。

考上大学后她和我谈起她的这种困惑,我告诉她一定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她之所以对语言理解较慢是因为平时很少操练的原因。

试想,如果她能够利用对文字理解准确迅速的优势来辅助它,学起来肯定很快。

我又告诉她如何学习社会知识——通过不断犯错误并修正来获得的。

并给她提建议让她经常到超市逛逛,制定一个目标,认识里面的售货员,试图说服她让她降价——这种努力很可能白费,但达到锻炼自己的目的就可以了,即锻炼自己对语言的反应灵敏度和语气的把握。

通过半年的练习,发现效果非常明显,不但信心有了,而且还觉得自己在社交方面其实很有优势。

从上例来看,如果每一个人都能够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自己和评价他人,就会减少很多心理问题,从而更加健康、快速的成长。

综上所述,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培养有利于社会的人才,所以我们应该以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为目标,不断的把它落实到我们的教育过程中,就完全可以避免教育与实际相脱节的问题。

第二部分学校学习

一、目标是否明确与学业成绩密切相关

根据我们的研究计划,我们在学校开展了一个旨在让学生明确目标的培训班。

选择的研究对象是在四个班级中随机抽取的40名学生。

然后经过两个月的培训,发现均比对照组的成绩有较大的提高。

我们的具体操作如下:

我们主要通过让学生承担责任使其明确学习目标,建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育过程分成如下几个部分,每一个部分作为一个专题,制作的有幻灯片,然后讲解,最后让学生讨论。

《关爱是我们前行的动力》

《父母,我想对你说》

《敢于承担责任,是新时代青年人的标志》

《成长的烦恼——我们到底有多大能力?

》 

《天生我材必有用》

通过两个月的教育,发现这40名学生的精神状态有较大好转。

这充分说明当代学生的学习问题往往与人生的困惑和心理问题有关系。

这40名学生的学业成绩也有很大提高。

比对照组(四个班中没有选中的学生)成绩有显著提高。

值得注意的是,越是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成绩提高的幅度越大。

而最让人欣喜的是因为这些学生的变化竟然导致了这四个班级的比照对象也比其他班级的学生成绩有一定的提高。

这充分说明了我们在教育学生过程中不但要教学生知识,更需要教学生对待人生的态度和理想教育。

二、听课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

无论如何进行课改,学生在校的大部分时间还是在课堂上度过的,如果不能提高课堂效率,那学习就很难有起色,但经过调查,很多学生的听课效率很差,甚至是厌烦听课。

这里面就存在一个问题,把占大部分时间的上课时间浪费掉,而只凭课下自学或请家教补习绝对是拆东墙补西墙的举动,是得不偿失的。

那么影响课堂效率的因素有哪些呢?

除了兴趣外,最重要的是心理问题。

上课的心理问题常见的有:

1、不能跟老师的思路走。

总想让老师按自己的思路讲解,这是不可能的。

2、基础知识没有真正掌握,听不懂。

3、听课时一旦遇到阻碍就不再往下听了。

有很多同学在听课的时候总想让老师的思维纳入自己的错误或不清晰的框架之内,并总认为这样才能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这样做肯定会影响做题效果,进而影响自己的心理,感觉自己的接受能力很差,因为别人都能接受的东西自己却接受不了。

如果在课下问老师时,老师的评价可能还会让他怀疑自己是不是太顽固了。

这并不是顽固,而是因为自己的观念不对才会这样。

经过调查,发觉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很简单:

主要是经常听老师或者在很多杂志上看到培养独立的做题能力很重要造成的。

因而生怕自己因为按老师的思路听课妨碍自己独立个性体系的形成。

这是极其错误的观念。

上课听课一定要有一个正确的心态,如果在听题目时有这样的心理:

这道题目很难,我不能真正掌握,我只要知道一种方法就可以了,多也没有用,老师讲的我听不懂。

如果带着这种情绪听课,就一定不会产生好的结果。

实际上,再难的题目都是用基础知识通过严密的逻辑嵌套出来的,我们只要用正确的心态对待听课,就一定能听懂的。

另外,我们也应该认识到:

对待难题的关键是先把基础知识掌握好,其次要有严密的逻辑。

只要做到这两点,任何难题都可以攻克。

在学习过程中,首先应从接受老师的观点出发,接受老师的思路。

听课的目的是什么?

一是理解新知识,二是学习该科的思维技能。

我们的思维过程一定要建立在合理的思维模式、正确的思维技巧上。

这一点很多同学想不明白,认为听老师的就是全盘吸收,就丧失了自我。

这肯定是不对的。

我下面以一个例子来说明。

一个人的道德体系是如何形成的?

肯定是在小孩的时候先吸收大人的观念,然后才能形成自己的评价体系。

先建立一个大致的体系,然后才能批判吸收,进而完善。

那是不是他听到的和看到的都是非常正确的?

不是,但这并不妨碍他的评价体系的形成。

学习的过程一定是先接受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进而接受基本的逻辑思路和思考方法。

最后才能有鉴别地吸收,从而形成自己的的评价体系,进而达到对该科灵活应用的目的。

如果你不接受别人的就难以有比较鉴别。

复读效果比较好的王迎晓同学曾经谈到:

在听课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把自己的思路放在一边,跟着老师的思路走,这样做的结果相当于又多知道了一种方法。

并且能够和老师的方法比较优劣,这样一来,就很容易进步了。

以上现象是我在给一个学生讲题的时候发现的。

我从正规的思路讲,他却试图套用自己的模式,问题是他的模式还存在思维的误区——他是利用生活常识火箭弹的模型没有经过严格的推理得出的并不正确的结果。

这样做的情况是:

我讲我的,他想他的,用了很大的劲也没有给他讲明白。

我把这番话给他讲过之后,让他顺着我的思路听下去。

结果很快就听懂了。

我们一定不要把大量的时间花费在这种思维误区上,特别是对于某科没有牢固掌握的学生。

更应该把大量的时间花费在“欣赏”题目上。

看看哪些是自己需要学习的,哪些是已经掌握的,这样才更有意义。

在听课的时候,一定要有欣赏老师的心情。

如果总觉得自己比老师强,就很难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要想把杯子装满水,就一定要先把杯子的口低于水桶的口,这样才能倒进去。

同样,只有认为老师比自己强,才能接受老师的知识。

还有的同学爱着急,这也和心理上觉得自己比老师聪明有关.比如老师讲了一种方法,老师还没有讲的时候他就喊这种方法没有他的简单,这不但打断了老师的思路.而且也没有接受老师讲的方法的内涵,是否从逻辑上更合理。

如果能够认真听讲,适时提出意见,就可以达到既调动老师情绪,又促进班级学习的良好目的。

有的同学在课堂上容易认为老师的题目不好,或者练习上的题目不好,就不想听或者不想看,这也是很大的毛病,不好那你能说出为什么不好吗?

能不能把它改的更合理些?

以上的描述是经过调查后得到的一系列结果及处理方案,如果能够真正理解和应用的话,可以完全解决学生的上课听课问题,而一旦解决该问题后,学习的效率就会大幅提高。

三、学习方法技巧是高效学习的保障

学习方法和技巧对学习的作用众所周知,但并不是只要知道学习方法和技巧就可以产生好的结果。

这里有三个问题需要解决:

1、操作问题;2、优化问题;3、阶段问题。

对于操作问题,我曾给学生讲,你学骑自行车的时候是学受力分析或看《自行车驾驶技术》看会的,还是亲身实践学会的?

很显然,答案是后者。

其实学习方法也是一样,如果我们没有学习的过程,单看学习方法,肯定是一头雾水,我们只有在深入学习过程中不断总结,不断比较,自己摸索出一套适合自己的方法,对学习才有最大的帮助。

虽然有自己的学习方法,但还不一定是最优的,怎么办?

要优化学习方法技巧,有什么标准呢?

最关键的标准是“六字方针”即“兴趣、积累、投入”。

如果在研究别人的学习方法或学习书籍时,违背了这“六字方针”就肯定有问题。

因为有很多人为了兜售自己的书,去迎合人性的弱点——投机取巧,把学习过程写的非常轻松好玩,这就大错特错了。

我认为“快乐学习”应该改成“愉悦学习”才更恰当,因为经过努力或深度投入后获得知识的快感与玩耍的快乐肯定不是一回事。

在调查中发现,专家的指导往往容易让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认为不是他说的学习方法有问题,而是他讲的学习方法不适合学生的现阶段,因为学生对该科的理解或知识没有积累到一定程度。

当然是不能与他们“接轨”了。

我们在学习上一定要注意到这样的现象。

下面是我以学习的六字方针重新设计的“超级学习法”

超级学习法原理:

[2]

1、协同原理:

左右大脑的协同会使记忆效果、处理问题的效率大幅度提高。

2、同步原理:

记忆材料的输入与大脑的记忆同步。

3、系统原理:

由于大脑的记忆与思维都建立在大脑细胞的网络结构上的,因此要想提高记忆、思维效率,就必须考虑知识的系统性。

其中包含知识的系统性和解决问题时解决方案的系统性。

通过对50名学生和150名参照对象的研究发现,合理利用学习方法的学生成绩有较大幅度提高(平均成绩提高8分)。

这不但说明超级记忆方法的正确性,而且还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学习六字方针”的正确性。

四、什么状态是最佳的学习状态

“平静而不昏沉,安详而机敏。

”是最佳的学习状态。

大脑在工作的过程中,“胡思乱想和畏惧最耗费能量”。

这个观点得到了脑神经科学的有力支撑[6]。

大脑在工作的过程中,神经冲动的传导要耗费能量,如果出现了大脑皮层活动的泛化,就必然会导致大量耗能,如果我们在学习过程中能够集中精力,那么真正活跃的大脑皮层就很有限,其他大部分皮层都会得到抑制,这样在提高学习效率的同时就可以有效地减少大脑耗能。

这也是一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一直保持较佳的状态,长时间学习的原因。

同时,我们还应该意识到,投入也是学生考试正常发挥的重要保证。

我们在研究过程中做了这样的对比试验:

即让随机选取的30个学生明白一个道理——投入是考试技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并给他们做了如下的讲述:

我们见过下雨时的湖面,雨水杂乱无章的打在水面上,你能否分辨出其中的一个波纹?

肯定不能,你在做题之前要想象一个平静的水面,没有一丝波纹,然后有一粒石子投进水中,你可以清晰的看到它的波纹在荡漾开来,如果我们的大脑在做题的过程中能够平静下来,平静的像水面一样,然后题目的信息肯定可以像波纹一样清晰可辨。

而让另外剩余的30个学生做比照,三个月之后,产生了实验组平均分比对照组多12分的理想效果,其中理科成绩提高幅度较大。

五、如何有效地协调文理科

在高中学习过程中,不管是文科学生还是理科学生,都涉及到文理科协调的问题,在教育实践中经常发现有些学生成绩不能达到理想高度,往往是因为文理科不能同时协调的问题。

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是智力问题?

是观念问题?

还是学习方法技巧问题?

经过长时间的探讨及思考,我们认为这主要是因为文理科的思维方式不太一样造成的。

不太一样的思维就需要有意识的利用不一样的训练方法来解决,同时也涉及到左右脑的切换问题,这也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我着重从这一方面分析一下。

左右脑的切换是影响学生成绩的一大问题。

在调查中发现了这样的有趣现象,真正能够达到理想成绩的学生是那些完全可以同时驾驭文科和理科的学生。

大部分成绩比较好的学生往往不能同时搞好这两部分知识。

即使是平时学的好,考试的时候也往往会出现问题,即有时候出现这次考试理科考的特别好,文科考得不好,而下一次则会出现文科考的不错,而理科考的比较差。

这种现象不但困惑着学生,也困惑着教育工作者,我们在认真研究和甄别后发现,这主要是因为他们不能自如的切换思维方式造成的。

理科思维关键是逻辑的严密程度,任何结论都要有准确的依据,任何判断都要有明晰的联系,任何推理都要有环环相扣的对应。

而文科的逻辑重在感受,这种感受不是以严密的推理为依据的,而是在原来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调动感情及体验而做出的推断。

可以想见,这两种操作过程应该分属于大脑的不同部分。

正因为如此,才会有偏科。

而这次考试(实际是包含考试前的一段过程)强调了逻辑,结果感受能力受限制;反之,下一阶段强调了体验,而逻辑技能就会受阻。

通过追踪调查和引导后,发现一部分学生改观明显,能够做到二者的统一,这说明上述结论是有一定的科学性的,同时也证明了,思维的切换是可以通过主观努力做到的。

六、如何克服学习中的畏难情绪

不管在平时学习中还是在备考过程中,有很多学生有畏难的情绪,这种情绪是如何产生的?

又如何去有效的克服呢?

我认为应该先从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的心态进行剖析,对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心理问题重点把握。

有很多学生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有一种追求完美的心理,上课时只要有一点听不明白,就着急,后边的内容就听不下去了。

再比如在复习过程中,学生总想在短时间内把所有的课本看一遍,题目都做一遍,错题都看一遍.这种心理往往让学生产生畏惧情绪,进而会因急躁产生浮躁。

这种情况会导致学生长时间不能投入,这时就可以引入在心理学上广泛应用的“二八法则”来指导学生,即复习的过程一定要循序渐进,只要一点一点地积累,就可以产生非常理想的效果。

可以先找考纲中分量最重,自己可能失分较多的地方入手来处理,接下来再处理次要的,最后才把剩余的进行扫尾。

这样既可以防止急躁情绪的产生,还可以直抓要害,成效明显。

通俗地讲就是“先摘西瓜再拾甜瓜最后捡芝麻”的复习策略。

这样做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做到按部就班、有条不紊。

一旦克服了学习过程中的这种畏难情绪,学习的过程就会变得非常简单,也为提高学业成绩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七、关于科学备考

关于做题问题我们也作了深入的探讨。

在高考备考过程中,我们发现有部分老师和学生在这方面存在较大的偏差,主要有两个极端:

第一种是过分强调题海战术。

认为只要见的多,遇到问题的时候就容易入手,解决起来就得心应手。

他的理论依据是:

题目是知识的载体,只要能够把该见过的题目类型都见过,就不愁在考试中得到高分。

这种思路是大部分老师和学生采用的思路。

第二种是过分强调避免惯性思维。

认为题目都应该来自于大纲,不可能超越大纲的要求,而见的题目多了,惯性思维强了,在高考过程中一旦见到新题,就很难适应,容易做错。

(这种思路一般多见于复读生,及指导复读生的老师)。

他们的理论依据是:

题目所考察的知识来源于考纲,只要把握基础,就可以以不变应万变,而过多的题目只能导致产生较强的惯性思维,导致问题发生。

)我在前几年一直走的第二种路线,指导过程中也产生了较好的效果,现在看来,是有较大问题的,因为这种方案首先否定了经验也是一种能力,通过做题,训练各种思维模式和思维技巧是必须的,这一点在有的学生身上体现的非常突出,即在历次考试中,没有见过的题型,学生处理起来很吃力,除非有一部分头脑特别灵活的学生才可以顺利处理。

同时,这种方案也忽略了学生的层次问题,成绩非常突出的学生需要引导如何走出惯性思维的怪圈,而成绩中上等以下的学生恐怕更重要的是如何更好的利用惯性思维来快速地找到问题的切入点。

当然,我们也应该充分认识到高考题目的特殊性,即很多题目都是原有题目改编的。

改编后的题目容易使学生出现理解题意的偏差,这只要在认真审题方面加强训练即可。

八、着力培养学生的稳定情绪

“感情的抑制就是智慧的升华”[3],稳定的情绪对学生的学习有重大的影响。

如果在学习过程中情绪不够稳定,因为成绩的上下起伏导致学生学习过程中经常发生情绪变化,就不能从长远的尺度上提高自己的素质,导致不能直入学习的本源。

另外,情绪的不稳定性容易使人转移目标,在生活和学习上均会产生不利影响。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稳定情绪呢?

九、教育应充分重视建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

在做优、中、差学生的情况对比的时候,我们偶然发现一个特别的现象:

正确的价值观及评价系统与学生学业成绩高度相关。

比如对“努力不一定有收获”这句话的认同上,成绩越差,认同度越高。

而成绩理想的学生基本上不认同这句话。

这说明评价系统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信心。

我们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