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重点山洪沟防洪治理项目初步设计地质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668080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2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某重点山洪沟防洪治理项目初步设计地质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某重点山洪沟防洪治理项目初步设计地质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某重点山洪沟防洪治理项目初步设计地质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某重点山洪沟防洪治理项目初步设计地质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某重点山洪沟防洪治理项目初步设计地质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某重点山洪沟防洪治理项目初步设计地质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某重点山洪沟防洪治理项目初步设计地质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某重点山洪沟防洪治理项目初步设计地质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某重点山洪沟防洪治理项目初步设计地质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某重点山洪沟防洪治理项目初步设计地质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某重点山洪沟防洪治理项目初步设计地质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某重点山洪沟防洪治理项目初步设计地质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某重点山洪沟防洪治理项目初步设计地质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某重点山洪沟防洪治理项目初步设计地质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某重点山洪沟防洪治理项目初步设计地质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某重点山洪沟防洪治理项目初步设计地质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某重点山洪沟防洪治理项目初步设计地质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某重点山洪沟防洪治理项目初步设计地质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某重点山洪沟防洪治理项目初步设计地质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

《某重点山洪沟防洪治理项目初步设计地质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某重点山洪沟防洪治理项目初步设计地质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某重点山洪沟防洪治理项目初步设计地质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

2、工程地质平面图xx张

3、工程地质剖面图xx张

3工程地质

3.1概述

3.1.1工程概况

XX位于县城东南部,距县城60公里,XX河为XX镇的主要河流,发源于XX县东南部XX乡的XX,由XX西向南流至XX折流向东南。

流经山区,山势陡,河床窄,水流急,水力资源较丰富。

XX河山洪沟河道治理工程,主要涉及XX镇XX村XX屯、XX乡XX村,河道现状宽度XX~XXm,平均宽度XXXm左右,河沟深度0.5~1.0m不等,经多年冲刷,两岸农田损毁严重,作物耕植土被冲开露出卵石层,村民无法耕种,造成河道内多处分布卵石滩。

本次山洪沟防洪治理范围:

XX河上游左侧支沟从XX塘屯起经XX屯汇入主沟,共治理长度为xxkm(其中主沟xxkm,支沟xxkm)。

本项目主要是防止河岸冲刷、坍塌,保护两岸农田为主,工程等级和设计标准采用5年一遇洪水标准按平岸设计。

水工建筑物级别按5级设计,相应护岸建筑物等级为5级。

3.1.2本次勘察目的及任务

本次初步设计勘察是对工程区有关地质问题进行详细勘察,故本次工程地质勘察目的和任务主要有:

(1)查明区内拟实施的具体治理工程措施的工程地质条件,界定主要工程地质问题。

(2)重点查明河道区岩土体结构、物质组成和物理力学性质,了解地下水埋深等和物理力学性质,了解地下水埋深等。

(3)提出与工程有关的各类岩土体物理力学建议参数。

对地基变形、渗透稳定、岸坡稳定、已建堤防填筑质量、环境水对混凝土的腐蚀性等进行评价。

提出边坡稳定开挖坡比和地基处理措施的建议。

(4)进行天然建筑材料详查,查明各种天然建筑材料的产地位置、数量、质量和开采运输条件,为本阶段工程建设所需的天然建筑材料提供满足要求的料场。

3.1.3依据的技术标准

本次勘察工作是根据我院编写的《xx重点山洪沟防洪治理项目工程地质勘察大纲》(初步设计阶段)进行的,依据的技术标准有:

(1)《堤防工程地质勘察规程》(SL188-2005)

(2)《中小型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SL55-2005)

(3)《水利水电工程地质测绘规程》(SL299-2004)

(4)《水利水电工程钻探规程》(SL291-2003)

(5)《水利水电工程制图标准勘测图》(SL73.3-2013)

(6)《水利水电工程天然建筑材料勘察规程》(SL251-2015)

(8)《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

(9)《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

(10)《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条文》(水利工程部分)。

3.1.4勘察工作方法和工作布置

根据工程地段工程地质条件,按照《堤防工程地质勘察规程》(SL188-2005)有关规定及《重点山洪沟防洪治理项目初步设计报告编制要求》中提及重点山洪沟防洪治理项目的工程地质勘察工作,应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勘察精度和深度应根据具体工程实际区别对待。

本工程勘察采用的工作方法包括工程平面地质测绘和工程地质钻探。

⑴平面地质测绘:

在认真研究区城地质资料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测区地形地貌形态和地层岩性出露点,布置适当的踏勘线路和地质观测点来完成工程区1:

5万地质图校测及堤线区工程地质调查。

⑵工程地质钻探:

钻探是勘察的主要方法手段,使用一台XX便捷式钻机施工,取得地表以下预定深度内的地层岩性、厚度、工程特征及水文地质情况。

本阶段XXXXX防洪治理工程地质勘察大致垂直河岸堤线布置横剖面,一般布置在堤岸急转弯迎流顶冲部位和目前地面低洼排水沟出口部位,其长度均达堤、渠内外工程影响区,剖面间距一般为300.0~500.0m,孔距约为10.0~30.0m。

那共布置xx条工程地质横剖面,每条横剖面布置xx个钻孔,共计地质钻孔xx个。

工程勘察所用的1:

1000地形测量资料及钻孔坐标资料,均为我院测量队提供,采用1954年北京坐标系;

1956年黄海高程系,等高距1米;

河道整治堤线等水工建筑物布置情况由我院第xx综合设计所提供。

3.1.5任务完成情况及完成工作量

本次地质勘察外业于xx年xx月xx日开始,至同年xx月xx日结束。

工作量满足初步设计阶段要求,实际完成的工作量见表3.1-1。

表3.1-1完成勘察外业主要工作量一览表

3.2区域地质概况

3.2.1地形地貌

测区地处xx高原东南边缘,属低中山地貌。

区内海拔大都在1000m以上,相对高差200~450m,河床坡降比较大,沿河两岸有明显阶地。

两岸山坡部分地段基岩已经出露,覆盖层比较薄,坡残积土层厚约1~3m,局部地段较厚。

河沟覆盖层以冲积的卵石、黏土、粉土为主,一般厚1~5m。

地形坡度变化大,陡坡多,一般在20°

~60°

河床相对狭窄,与两侧山坡呈狭窄的“V”字型。

植被茂盛,植被以灌木林、荒草为主,岸坡稳定,没有大规模的滑坡、塌方等不良物理地质现象发生。

3.2.2地层岩性

测区区域内出露主要地层有:

三叠系(T)、二叠系(P)、石炭系(C),现由新到老分述如下:

1、三叠系(T)

(1)三叠系中统板纳组上段(T2b2):

为黄色薄层泥岩夹薄层泥质粉砂岩、细砂岩。

该层于中部大面积分布,厚度约421~439m。

(2)三叠系中统板纳组下段(T2b1):

为黄色砂岩夹薄层泥岩。

该层于中部、南部大面积分布,厚度约667~1357m。

(3)三叠系下统上组(T12):

为泥岩夹薄层泥质粉砂岩、细砂岩。

该层于西部、东部大面积分布,厚度约285~340m。

(4)三叠系下统下组(T11):

以泥岩为主,局部夹薄层泥质粉砂岩、细砂岩。

该层于西部、东部大面积分布,厚度约202~882m。

2、二叠系(T)

(1)二叠系上统(P2):

为灰白色厚层灰岩、白云岩。

该层零星分布于东北角,厚度约79~209m。

(2)二叠系下统(P1):

为灰白色厚层灰岩、白云岩、白云质灰岩,局部硅质岩。

该层零星分布于东北角,厚度约29~180m。

3、石炭系(C)

(1)石炭系上统(C3):

为灰岩夹白云岩。

该层零星分布于东北角,厚度约46m。

(2)石炭系中统(C2):

为灰岩,底部白云岩,局部硅质岩。

该层零星分布于东北角,厚度约138m。

(3)石炭系下统(C1):

为灰岩、白云质灰岩、燧石结核灰岩。

该层零星分布于东北角,厚度约133m。

3.2.3地质构造及地震

工程区大地构造位置一级属xx地台,二级为xx再生地槽,三级为xx拗陷,四级为xx断褶带。

本区构造轴线以北西西向为主,部分为北东向。

(1)褶皱

区内褶皱发育,以北西西向为主,北东向、近东西向次之,呈紧密线状发育。

台地上以平缓开阔为主,倾角在10°

~50°

,盆地内一般较紧密陡峭,倾角在30°

~70°

(2)断裂

可分为三组,北西西向、北东向、近东西向、近南北向。

以北西西向为主,延伸远,断距明显,断层通过的地带硅化蚀变明显,断层角砾岩较发育。

大部分断层卷入的最新的层位是中三叠统,推断应属印支运动产物。

但由于大多数断裂具有多期活动的特点,继承性明显。

少数断裂长期控岩控相,具有明显的基底断裂特点。

本区主要断裂为北西西向断裂,与印支运动关系密切。

北东向常切割北西向,为更后期断层。

(3)地震

XX县位于xx低强震地震构造区,工程区无区域活动性断裂通过,在区域构造上属于相对稳定区。

根据国家地震局《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及《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附录A,本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35s。

3.2.4水文地质条件

区内属温和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气侯,四季分明,雨热同季。

春季多梅雨,夏季闷热多暴雨;

秋季干燥凉爽,早晚温差较大;

冬季干冷,常有降雪及霜冻,盛行北风,最大风速达八级。

根据xx县气象局2003年—2007年气象资料统计,本区年平均气温19.3℃~22.8℃,最高温度可达40℃,最低温度—3.6℃,全年无霜期达300天以上。

年平均降雨量1500mm左右,丰水期为每年的五至八月,枯水期为十一月至翌年三月,雨季最高降雨量曾达到每小时116mm。

年蒸发总量为400~530mm,相对湿度65%~95%。

6~8月偶有冰雹或小规模的龙卷风。

水文地质受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及气候的影响和控制。

地下水类型主要有:

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

孔隙水:

赋存于第四系冲积砂卵砾石、残坡积层中,一般含水量大,地下水位受季节性变幅,分布于xx河沿线一级阶地及部分二级阶地。

基岩裂隙水:

分布于xx河流域一带,以砂泥岩类为主,地下水埋藏于基岩之中,含水量微、水位变幅受季节性影响较大,多以下降泉的形式出露在沟谷中,流量小,常年不断,集水成溪。

3.3工程区工程地质条件

3.3.1地形地貌

本工程勘察场区位于XXXXX左右岸坡一级阶地上,属低中山地貌,总体地势陡峭狭窄,地貌单元比较单一。

山洪沟基本在山谷之间,沿线地形以冲积台地为主,部分为坡脚地段,洪沟两侧多为稻田、林地、菜地,洪沟岸坡高度XXm,地形坡度变化大,一般在10°

~40°

,部分岸坡呈陡坎状。

地面高程XX~XXm,相对高差一般XX~XXm;

该河段雨季水流较急,落差较大,沿河基岩局部出露,河床淤积较多的卵石、漂石,河床底高程XX~XXm,河床宽XX~XXm;

河岸为土质、岩质岸坡,植被较发育。

3.3.2地层岩性

根据钻探揭露,场地勘察深度内的土层主要由耕植土(Qpl)、第四系冲洪积层(Qpal)卵石及含卵石粉质黏土、残坡积层(Qedl)含碎石粉质黏土及三叠系(T2b)泥岩夹砂岩组成,现按从上到下分层描述如下:

1、第四系(Q)

耕植土①(Qpl):

浅灰色、褐黄色,松散,稍湿。

主要由砾石及黏性土组成,含少量植物根系,揭露厚度XX~XXm,整个场地均有分布。

卵石②(Qpal):

灰黄色、灰褐色,松散~稍密状态,其成分主要为石英、长石、灰岩、砂岩等,棱角状~次圆状,磨圆度一般,局部夹少量泥质,一般粒径1~6cm,个别超过XXcm。

钻孔揭露厚度一般为1~3m,主要分布在河床中及河流两岸附近地带。

含卵石粉质黏土③(Qpal):

黄色、灰褐色,可塑状为主,局部硬塑状,稍湿,黏性一般,刀切面稍有砂感光滑,约占15~30%卵石、砾石,局部聚集。

揭露厚度0.9~3.9m,主要分布于洪沟河岸台地。

含碎石粉质黏土④(Qedl):

红褐色、灰黄色,硬塑~坚硬状,稍湿~湿,含较多的风化碎屑、碎石,厚度一般0.8~2.0m,主要分布于傍山洪沟附近的山坡上部。

2、三叠系中统(T2b)泥岩夹砂岩

强风化层:

灰黄色、暗红色,以泥岩为主,薄层状,局部夹中厚层状砂岩,风化强烈,节理裂隙很发育,岩石破碎,手指可压碎,遇水易软化,该层未钻穿,整个场地均有分布。

各岩土层在水平及垂直方向上的层位分布情况详见“工程地质剖面图”。

3.3.3地质构造

根据区域地质资料及堤线工程区地质测绘,工程区为第四系覆盖,在堤轴线两侧各1.0km范围内,未发现大的断层、断裂等不良的地质构造,该地段为相对稳定区,适宜修建护岸。

3.3.4水文地质条件及水、土腐蚀性评价

⑴地下水类型

钻探施工期间,河水位高程约XXm。

据钻探揭露、地下水储存条件及其水力特征,工程区地下水主要分为上层滞水、孔隙潜水、基岩裂隙水。

上层滞水主要赋存于耕植土层浅部,埋深浅、水量小,无统一水位,分布不均,受季节性影响大,主要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及生产生活用水,水量贫乏。

孔隙潜水主要赋存于卵石、黏性土层中,受上层滞水及大气降雨补给,水量中等。

基岩裂隙水主要赋存于泥岩夹砂岩地层中,受岩性、节理构造组合的影响,水量微弱,且水位埋深较大。

本区地下水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补给,向XXXXX段排泄。

地下水与XXXXX水连通性好,关系密切,地下水与河水成互补关系,即丰水期河水补给地下水,枯水期地下水补给河水,其水位受大气降水和河水位变化影响显著。

⑵岩土层透水性

堤线区范围由卵石、黏性土、泥岩夹砂岩组成。

根据现场土层鉴别及其他相似工程岩土层透水性经验类比,场地卵石②属强透水性,含卵石粉质黏土③、含碎石粉质黏土④、强风化泥岩夹砂岩属中等透水性。

(3)水和土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评价

工程区位于山区,据调查,周围没有污染严重的工厂及其他污染源,根据当地经验及邻近工程类比,工程区地下水对钢结构有弱腐蚀,对混凝土结构、混凝土结构中钢筋均无腐蚀性,场地的土层对建筑材料无腐蚀性。

3.3.5岩体风化特征

工程区岩体为三叠系泥岩夹砂岩,岩体的风化作用强烈,垂直风化分带明显,按风化程度划分为强风化带及弱风化带,强风化带岩体节理裂隙很发育,岩石完整性较差,弱风化带岩体节理裂隙弱发育,岩石完整性较好。

3.3.6不良地质作用及对工程的影响评价

拟治理洪沟主要位于低中山山谷,沿线落差较大,土质斜坡与岩质斜坡相伴,以土质斜坡为主,地形坡度变化大,一般在10°

,部分岸坡呈陡坎状,岩性主要为黏性土、风化砂泥岩等,岸坡稳定性较差,两岸冲刷破坏较严重,局部较平坦,洪沟段淤积较严重,已形成成片的滩地,主要成分为卵石夹漂石。

调查中发现的不良工程地质现象主要为小滑坡、小崩塌,多为山洪冲刷淘空坡脚、边坡过陡、山坡植被被破坏及公路边坡开挖等诱发,使岸坡存在塌岸失稳现象,但规模均较小,对本工程影响不大。

3.3.7岩(土)层物理力学性质

(1)现场原位试验

对洪沟沿线的冲洪积层含卵石粉质粘土③进行了轻型动力触探试验,其试验成果统计见表3.3-1。

表3.3-1轻型动力触探成果统计表

土层代号

范围值

统计

个数

锤击数平均值

标准差

变异

系数

修正

锤击数标准值

承载力特征值

n

μ

σ

δ

rs

Nk

fak(kPa)

含卵石粉质粘土③

34~42

8

38.4

2.67

0.07

0.95

36.5

210

注:

1承载力特征值由《广西岩土工程勘察规范》附录C确定。

(2)岩(土)层物理力学性质

本阶段勘察在充分收集有关勘察资料并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综合本次勘察获得的地质资料,采用工程地质类比法,结合该场地的具体地质条件,提出该工程场地各岩土层物理力学指标建议值,见表3.3-2~表3.3-3。

15

表3.3—2土层主要物理力学指标建议值表

土层

名称

天然

重度

γ(kN/m3)

饱和

γsr

(kN/m3)

内摩

擦角

Φ

(度)

内聚

C

(kPa)

f′

承载力

标准值

fk(kPa)

压缩

av1-2

模量Es

开挖坡比

(坡高≤5m)

渗透系数

k

允许抗冲流速

(按水深3.0m)

MPa-1

(MPa)

临时

永久

(cm/s)

(m/s)

卵石②

22.5

40

0.40

180

0.15

14

1:

1.50

2.0

4.0×

10-2

2.50

含卵石粉质黏土③

19.8

20.0

20

10

0.30

160

0.35

6.0

1.25

2.0×

10-4

1.10

含碎石粉质黏土④

19.5

22

200

6.50

6.0×

1.00

表3.3—3岩层主要物理力学指标建议值表

岩层名称

颗粒

密度

(g/cm3)

摩擦

力C

吸水率

(%)

泊松比

软化

饱和弹性模量

(Gpa)

饱和变形模量

抗压

强度(Mpa)

地基

(kpa)

岩石透

水率q

(Lu)

砼/岩

抗剪断强度

岩/岩

(坡高<8m)

c′(Mpa)

泥岩夹砂岩

强风化

2.30

0.45

3.5

1.0

400

12.5

0.55

0.25

0.50

0.75

2.00

3.4洪沟工程地质条件及评件

3.4.1地基土工程性质评价

场地耕植土①结构松散,承载力低,厚度薄,不得作为基础持力层,建议清除。

卵石②、含卵石粉质黏土③、含碎石粉质黏土④层及强风化泥岩夹砂岩承载力较高,满足设计要求,是较好的基础持力层。

3.4.2堤基地质结构分类

根据勘察深度范围内卵石、黏性土、基岩的分布与组合关系,各河段堤基地质结构分类划分如下表3.4-1~3.4-2。

表3.4-1堤基地质结构分类一览表(XXXXX主河流段)

序号

地质结构特征

类型

左岸桩号

右岸桩号

1

单一结构(Ⅰ)

黏性土单一结构

XXX

2

双层结构(Ⅱ)

上卵石,下黏性土

表3.4-2堤基地质结构分类一览表(XXXXX支流沟段)

3.5主要工程地质问题评价

3.5.1地震液化评价

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在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时可不考虑液化的影响。

3.5.2堤基渗透稳定性评价

根据设计资料及场地地质条件,堤基基础持力层为卵石②、含卵石粉质黏土③、含碎石粉质黏土④层。

根据经验及其他工程判别,含卵石粉质黏土③、含碎石粉质黏土④层较为可能出现的渗透变形形式为流土,根据工程类比及经验,得出允许水力比降为J允许=0.48。

卵石层属管涌型土,根据工程类比及经验,允许水力比降建议值为0.15~0.20。

当堤基为卵石②、含卵石粉质黏土③、含碎石粉质黏土④层时,其透水性为中等~强透水,存在堤基渗透问题。

3.5.3抗滑稳定性评价

整治河段有小规模的塌岸,诱发岸坡失稳崩塌的原因主要为岸坡土层抗冲刷能力低,汛期受山洪水冲刷淘蚀被掏空,加上受雨水冲刷,致使上部土层重力失稳下滑而形成坍塌,现有多处坍岸或向里侵蚀造成较大的弧形凹岸。

总体评价:

该地段土质岸坡在山洪期为受冲岸段,属于稳定较差岸坡。

由于河流坡降大,水流流速较大,特别是在洪沟弯曲段,冲刷现象会更严重,建议对洪沟进行护岸处理。

3.5.4抗冲刷稳定性评价

根据设计资料,本次整治工程采用为平岸设计,护岸型式采用铅丝石笼挡墙。

根据钻探揭露,挡墙基础持力层主要为卵石②、含卵石粉质黏土③、含碎石粉质黏土④层,各土层抗冲刷能力较低,以其作持力层时须做好护脚及抗冲刷支护。

各岩土层的允许抗冲流速见前表3.3-2及3.3-3。

3.6洪沟堤岸工程地质条件及评价

3.6.1堤岸工程地质条件分类

本工程区岸坡覆盖层厚度较厚,岸坡多为卵石②、含卵石粉质黏土③、含碎石粉质黏土④,其抗冲刷能力低,受洪水冲刷淘蚀和地表水流的冲刷作用,局部河岸边坡有小崩塌,但规模较小,危害性不大,综合河岸现状、地质结构、水文地质条件及历史险情等分析,将岸坡分为稳定性较差岸坡。

3.6.2堤岸工程地质条件及评价

按照河岸现状、地形地貌特征、工程地质条件及设计资料等,堤岸工程地质条件分段评价如下表3.6-1~3.6-2。

表3.6-1XXXXX主流段工程地质分段评价表

桩号

(m)

河岸

现状

地形地貌

岸坡地层结构特征

不良地

质作用

堤岸工程地质条件分类

工程地质评价及建议

土质自然岸坡

坡高1.0~5.0m,坡度15°

~45°

,坡顶主要为林地等,地形较狭窄。

岸坡出露为含卵石粉质黏土③、含碎石粉质黏土④层

洪沟普遍存在冲刷崩塌现象,规模小。

稳定性较差岸坡

洪沟岸坡受山洪冲刷毁坏较严重,建议对岸坡进行防护处理。

清除耕植土①,以含卵石粉质黏土③作为挡墙基础持力层。

坡高1.5~6.0m,坡度15°

,坡顶主要为林地等,地形较开阔平坦,河床多为卵石夹漂石。

岸坡出露为卵石②、含卵石粉质黏土③、含碎石粉质黏土④

洪沟普遍存在冲刷崩塌现象,规模小,淤积较严重。

清除耕植土①,以卵石②、含卵石粉质黏土③作为挡墙基础持力层。

对淤积严重的洪沟地段采取清淤措施。

岩土质自然岸坡

坡度较陡,坡度40°

~65°

岸坡出露为含卵石粉质黏土③、泥岩夹砂岩层

岸边局部有小塌岸。

基本稳定岸坡

建议对岸坡进行护脚处理。

坡高1.0~7.5m,坡度10°

,坡顶主要为稻田、菜地等,地形较开阔平坦,河床淤积较多的卵石夹漂石。

洪沟普遍存在冲刷崩塌现象,规模小,河床较严重。

洪沟岸坡受山洪冲刷毁坏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