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第二章 《组成细胞的分子》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1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680816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34.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生物第二章 《组成细胞的分子》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高中生物第二章 《组成细胞的分子》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高中生物第二章 《组成细胞的分子》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高中生物第二章 《组成细胞的分子》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高中生物第二章 《组成细胞的分子》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高中生物第二章 《组成细胞的分子》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3页
高中生物第二章 《组成细胞的分子》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3页
高中生物第二章 《组成细胞的分子》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3页
高中生物第二章 《组成细胞的分子》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3页
高中生物第二章 《组成细胞的分子》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3页
高中生物第二章 《组成细胞的分子》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3页
高中生物第二章 《组成细胞的分子》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3页
高中生物第二章 《组成细胞的分子》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3页
高中生物第二章 《组成细胞的分子》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3页
高中生物第二章 《组成细胞的分子》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3页
高中生物第二章 《组成细胞的分子》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3页
高中生物第二章 《组成细胞的分子》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3页
高中生物第二章 《组成细胞的分子》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3页
高中生物第二章 《组成细胞的分子》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3页
高中生物第二章 《组成细胞的分子》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3页
亲,该文档总共3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生物第二章 《组成细胞的分子》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1Word文档格式.docx

《高中生物第二章 《组成细胞的分子》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1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生物第二章 《组成细胞的分子》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1Word文档格式.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生物第二章 《组成细胞的分子》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1Word文档格式.docx

意图

导入

 

引出

课题

组成细胞中的元素

组成细胞的化合物

过渡到实验

实验

结果

拓宽

思路

延伸

从简单的病毒到高等的灵长类动物中的人,构成了丰富多彩的生物界,它们各自都有不同的特征,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都是由实实在在的物质构成的。

请思考:

你自己身体,都有哪些物质?

系统→器官→组织→细胞

联系初中化学知识,想一想:

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的种类及细胞中能有哪些化合物?

帮助学生整理归纳出组成细胞中元素并补充遗漏的元素。

设问:

你们汇报的这些元素在细胞中含量是否均等?

(不分主次?

细胞中各元素是否都独立以单质形式存在?

从而进入下一环节。

估计学生不知道细胞中有化合物——核酸,但可以通过“DNA亲子鉴定”来说明这个问题。

组织学生对细胞中的化合物分类。

刚才预测细胞中化合物都是根据常识而预测的,但需要事实来说明。

于是可以根据化合物特写的化学性质来证明。

组织指导学生进行实验,强调观察记录。

组织各组汇报实验结果。

各组用不同实验材料得出结果相同证明了什么?

在没有今天所提供的试剂情况下,有没有其他方法来做这个探究实验?

怀疑某人患有临床表现的糖尿病,你可以设计个小实验,通过实验得出科学结论。

组织学生①清理实验用品。

②正确处理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实验垃圾。

思考生命的确是物质的,是“能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

能通过自己每天饮食及植物生活需肥、需水等,思考生活中熟悉的、平常的现象中得出科学结论。

学生思考2分。

学生汇报所知元素并汇总。

思考并回答:

(学生可能不会。

回忆并汇报细胞中的化合物。

利用已有的化学知识给细胞中的化合物分类,即无机物和有机物。

思考:

怎么证明这个问题。

学生进行实验。

汇报实验结果。

经归纳得出结论:

生物组织含有糖类、脂肪、蛋白质。

若为糖尿病,则尿中会含有葡萄糖,通过与斐林试剂产生特异性颜色反应,即可以得出正确结论。

师生一起完成仪器用品的清洗、归位,养成正确合理科学处理实验垃圾习惯。

完成练习。

①生物界的统一性与差异性,渗透生命是物质的。

②联系生产生活找到距学生最近、易于接受的发展区,找准切入点。

③暗示给学生:

生活中有科学奥秘。

留给学生思考、分析、概括、归纳的时间。

由定性研究问题转为定量研究问题。

暗示学生:

科学在于求真。

做中学,注意过程式教学。

合作学习,一同学习,这才是“同学”的含义。

科学研究方法,在更新、在发展变化,日臻完善。

学以致用。

养成良好科学研究素质,渗透环保意识,进行实验安全教育。

第二节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说明氨基酸的结构特点,以及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

2.概述蛋白质的化学结构和空间结构及其特性。

3.认同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体现者。

4.领悟蛋白质的各种生理功能与结构的关系,理解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1.5.关注蛋白质研究的新进展。

2.6.能感悟科学家的科学精神,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氨基酸的结构特点,以及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

(2)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2.教学难点

(1)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

(2)蛋白质的结构多样性的原因。

(三)教学过程

教学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回忆、联系,明确学习目标。

问题导学,主动获取知识。

加工信息,构建知识体系。

阐明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促进理解。

了解知识的应用价值,拓展思维。

系统总结。

给出问题探讨旁边的图片,然后提问:

1.除此之外,同学们知道还有哪些食品中富含蛋白质?

2.氨基酸与蛋白质有何关系?

为什么有些食品中要添加某些氨基酸?

评价学生回答,引入研究主题:

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

蛋白质是由许多氨基酸组成的。

氨基酸是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

食物中的蛋白质经过消化成为各种氨基酸才能被人体吸收利用。

(1)氨基酸的结构特点

先给两分钟时间让学生完成书中P20页的思考与讨论。

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后各组代表回答下列问题:

C. 

这些氨基酸的结构具有什么共同特点?

B.“氨基酸”这一名词与其分子结构有对应关系吗?

引导学生通过“思考与讨论”主动获得氨基酸结构知识,尝试写出氨基酸分子的结构通式。

倾听学生之间的讨论,巡查学生书写的氨基酸分子结构通式。

检查学生所做模型,给予恰当的评价。

然后请一位学生上讲台,伸开双手,两脚合并,面向同学。

问:

为什么让他做这个姿势?

教师画出课件中的图形,让学生填入相应结构,对照刚才同学的姿势。

让学生把思考与讨论中的四种氨基酸按通式的形式把各部分用方框画出来。

标出各种氨基酸的R来。

什么的不同会导致氨基酸的不同?

(2)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

请同桌的两位同学注意,问:

“假设你们就是两个氨基酸分子,要形成一种物质应该怎样连接起来呢?

两只手分别代表什么?

这两个基团怎样连接起来的?

握住的手的位置相当于什么?

提问:

什么是二肽、多肽、肽链?

请一列七个学生起立,先两个同学握手,问:

两个氨基酸结合脱去多少分子水?

形成的肽键有多少个?

如果是三个、四个、------七个呢?

肽键数和失去的水分子数有什么关系?

让学生一个接一个握手。

要求学生用归纳法总结出如果是n个氨基酸连成一条肽链要脱去多少分子水和形成多少个肽键?

刚才几个同学连成的这个队伍叫什么?

强调这是多个氨基酸形成一条肽链的情况,如果是几条肽链又会是怎样的情况呢?

再请出另两列共十二个学生,分别让他们自由地排列成两排、三排、四排(每排至少两人)。

用m代表肽链的数目,让学生仔细观察并总结出计算水分子数与肽键数的公式。

讨论:

1.20种氨基酸能够形成多少种蛋白质?

小组代表猜想蛋白质的种类。

假设有一个五肽链,它的排列方式有多少种?

划五个方框,用短线连接起来,问每个方框有多少种排列方式?

(3)蛋白质结构的多样性

让学生看书P21图2-4由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示意图,说明氨基酸种类、数目、排列顺序以及肽链的盘曲折叠方式决定蛋白质的多样性。

(4)蛋白质的功能

蛋白质有哪些功能呢?

引导学生观察书P23图片、阅读蛋白质主要功能示例,总结归纳。

1.蛋白质结构多样性与功能多样性有怎样的关系?

2.人类研究蛋白质的功能有什么意义?

中国科学家在蛋白质方面开展了哪些研究?

本节课的学习要理解:

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结构层次,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及其多样性的原因。

在学习方法上,主要是通过观察对比、图文结合理解知识。

评价学生学习情况。

思考回答:

1.豆浆、花生种子、牛奶等食品中富含蛋白质。

(答案可以很多,不限定。

利用生活经验参与讨论:

2.蛋白质和氨基酸都是人体生命活动需要的成分,氨基酸是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

有的氨基酸人体内不能合成。

进入学习内容:

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

对比观察几种氨基酸的结构,通过探究总结出几种氨基酸结构的共同点,试写出氨基酸分子的结构通式。

思考回答问题。

学生与他们所做模型或书中的通式进行比较可说出:

“他的两只手相当于氨基和羧基,他的脚相当于氢基,头相当于R基,躯干就相当于连接这四个基团的碳原子。

学生填图

学生按氨基酸结构通式的形式用方框画出来,并标明各种氨基酸的R来。

R基团的不同。

学生思考后手拉手。

学生答:

一个是氨基,另一个是羧基。

答:

通过脱水缩合反应结合的。

肽键。

学生通过思考后回答。

观察思考后回答:

一个水分子。

一个肽键。

学生可形象地进行观察,并容易得出结论。

2个、3个------6个。

相等。

学生很快说出:

(n-1)个。

是一条多肽链。

(n-m)个。

学生思考讨论。

倾听,参与交流,形成对蛋白质结构多样性的认识。

观察、阅读并思考。

回答问题,了解中国科学家在“国际人类蛋白质组计划”中的研究进展及成果。

学生简要回答出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氨基酸分子的结合方式、肽链形成具有空间结构的蛋白质的过程;

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肽链的盘曲折叠方式决定了蛋白质结构的多样性及功能的多样性。

学生练习P24一、二题。

第三节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2章的重点内容之一。

本节主要包括核酸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

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核酸是由核苷酸连接而成的长链等内容。

核酸是一切生物体的遗传物质,它对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本节的内容还是学习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中“基因的本质与基因的表达”的重要基础。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说出核酸的种类,简述核酸的结构和功能。

  能力目标:

以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为材料,进行特定的染色,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认同生命的物质性,认同生物界在物质组成上的统一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核酸的结构和功能。

教学难点:

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综合思维能力,以及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同时,他们对生命本质的探究,也有着浓厚的兴趣。

学生通过报刊、杂志等多种传播媒体的介绍以及初中生物课的学习,对核酸是遗传信息的载体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认识还是很浮浅的,没有深入到核酸物质结构的水平上,因此,教学中可以利用学生的知识基础并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通过实验及适当的教学策略尤其是加强直观,从感性认识入手使新知识有效地整合进学生原有的知识网络中,使学生的知识体系得到丰富和发展。

【教法分析】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基于这种理念,引导学生以探究性学习的方式学习“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从进行实验操作入手使学生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并利用课件直观表达以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除了按《标准》所设定的能力目标(分析、表达、表述、判断、反思、修改)培养学生能力外,还设计利用数学方法处理、解释数据。

【教学方法】 实验、讲述和讨论的方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准备】

  质量分数为0.9%的NaCl溶液,质量分数为8%的盐酸,吡罗红甲基绿染色剂,蒸馏水,洒精灯,吸水纸,显微镜,温度计,载玻片,盖玻片,大烧杯等实验材料用具。

脱氧核糖核苷酸和核糖核苷酸分子结构课件。

【教学设计思路】

利用“问题探讨”,激发学习兴趣→实验观察,观察并区分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获得感性认识→观察图解,认识核酸的种类、结构特点及其功能。

(可通过列表比较辅助认识)

【教学实施过程】

学习

过程

设计意图

明确学习目标

1985年Jefferys博士首先将DNA指纹技术应用于法医鉴定。

1989年该技术获美国国会批准作为正式法庭物证手段。

我国警方利用DNA指纹技术已侦破了数千例疑难案件。

DNA指纹技术具有许多传统法医检查方法不具备的优点,如它从四年前的精斑、血迹样品中,仍能提取出DNA来作分析;

如果用线粒体DNA检查,时间还将延长。

1、DNA是什么物质呢?

为什么DNA能够提供犯罪嫌疑人的信息?

2、你还能说出DNA鉴定技术在其他方面的应用吗?

评价学生的回答,引入学习内容:

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

回忆初中知识,结合其他途径的听闻联系生活,思考、交流回答:

1、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而每个人的遗传物质都有所区别,因此,DNA能够提供犯罪嫌疑人的信息。

2、DNA鉴定技术还可以用于亲子鉴定,死者遗骸的鉴定等(确定十几年前被拐儿童的身份;

千年古尸的鉴定;

在俄国革命时期被处决沙皇尼古拉的遗骸;

以及最近在前南地区的一次意外事故中机毁人亡的已故美国商务部长布朗及其随行人员的遗骸鉴定;

都采用了DNA指纹技术。

此外,它在人类医学中被用于个体鉴别、确定亲缘关系、医学诊断及寻找与疾病连锁的遗传标记;

在动物进化学中可用于探明动物种群的起源及进化过程;

在物种分类中,可用于区分不同物种,也有区分同一物种不同品系的潜力。

在作物的基因定位及育种上也有非常广泛的应用。

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利用“问题探讨”,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问题导学,主动探究,获取知识

通过上面的讨论及对初中相关知识的回忆可知,核酸是生物体内的遗传物质。

1、你知道生物体内的核酸有几种?

它们在细胞中是如何分布的?

2、如何观察核酸在细胞中的分布?

针对问题,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及相关实验内容,组织学生进行实验。

巡视、指导学生实验。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与思考,主动获得知识。

倾听、总结学生的实验结论,

继续引发学生思考:

原核细胞的DNA位于细胞内的什么部位?

阅读课文及“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回答问题。

讨论,明确实验原理、目的及方案,两人一组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分析、记录实验结果。

小组合作完成实验后,选派代表就实验所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小结,主动获得结论:

真核细胞的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

(补充:

线粒体、叶绿体内也含有少量的DNA)。

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

原核细胞的DNA位于何处?

(拟核区域内。

给学生机会,参与学习过程,有利于对知识的感知和对科学研究方法的领悟。

有利于突破难点。

加工、整合信息,构建知识体系。

组织学生阅读教材并讨论:

1、核酸同蛋白质一样,也是生物大分子物质,那么,核酸由哪些元素组成?

组成它的基本单位是什么?

2、DNA和RNA的化学组成有何异同?

3、组成核酸的碱基、五碳糖、核苷酸各有几种?

投影“脱氧核糖核苷酸和核糖核苷酸分子结构”及“DNA和RNA在化学组成上的区别”图。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观察图示,启发学生思考、讨论。

(引导由DNA分子中碱基数目、种类和顺序变化入手)

让有代表性的学生表达核酸的结构特点及功能。

倾听、总结学生的讨论结果,用列表比较的形式,说明核酸的种类、结构特点与功能。

阅读教材,观察图示,在理解的基础上回答问题。

倾听、交流,获得对核酸结构的认识,由碱基数目、种类和顺序变化初步理解核酸的多样性。

与教师一起归纳总结:

核酸是由核苷酸连接而成的长链,遗传信息就贮存在其中。

(用数字变化推理所谓遗传信息的变化和内涵——排列和组合的数学思想)

认识到生命的各种复杂现象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之上的。

根据这一部分的特点,课后可以试着制作DNA连接模型,回校后互作比较。

充分利用教材中图示和课件的直观性特点,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感知知识的形成,突出重点

系统小结,反馈与矫正

小结:

核酸是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核酸有DNA和RNA两大类,组成它们的基本单位是核苷酸。

通过染色可以观察到DNA和RNA在细胞分布,我们还试图弄清核酸的结构特点及功能。

但实际上还必须有更多的知识储备才可以更清晰的认识,多多学习,多多探究才是我们最恰当的选择。

说出核酸的种类、结构特点及功能。

拓展探究:

课后利用各种途径了解DNA指纹鉴定的有关原理。

巩固强化,同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

注意培养探究兴趣和能力。

课后记

本节课,充分发挥教材中蕴含的创新、探究的素材,通过多处“设障”、“布惑”,将教材进行活化和优化处理,使之真正成为学生的“学材”,潜移默化地把培养了学生的对实验结果分析、数据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本节课利用了一课时完成,时间有些紧张比。

关键的因素在于学生实验的熟练程度和对有机化学知识的陌生,由此直接导致实验耗时多或没有得到准确的结果,看DNA的结构式不明就里,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

因此,对于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有机化学知识可有适当补充。

以“探究—发现”教学模式贯穿教学,从课堂的学生表现来看,学习主动性得到了较大程度调动,课堂始终处在一种主动学习的良好氛围之中,学生真正把学习的过程演绎成一个主动探究、自动求知的过程。

第四节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糖类的组成和分类

2.举例说出脂质的种类和作用

3.说明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

  二、教学重点

理解糖类的种类和作用、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

  三、教学难点

多糖的种类及其结构、理解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

  四、教学用具:

PPT幻灯片

  五、课前准备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从相关网站收集相关的文字和图片资料,制作课件;

指导学生回顾初中相关知识,在前几节内容的基础上,对养分的类型有一个全面的了解,理解不同食物供给养分的不同点。

  六、教法、学法

列表比较:

利用分类比较,把握重点、突破难点;

实例分析:

让学生认识到教材知识源于生活实际;

媒体展示:

通过媒体展示,提高课堂容量、拓宽学生知识面。

  七、教学过程

教学

引入

设置问题情景,激趣导入:

1.低血糖病人要及时补充糖类,否则会发生晕眩,为什么?

2.很多人对脂肪类食物敬而远之,脂肪真的如此可怕吗?

人的肥胖症状与饮食中的糖类和脂肪有什么关系?

思考讨论

细胞中的糖类

通过与同学们一起解答上面的问题,得出结论:

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

糖类的概念:

关于碳水化合物名称的起源,可举例说明;

哪些糖类不是“碳水化合物”,举例说明概念的发展。

了解糖类的分类依据,把握糖类的分类、分布及功能:

单糖:

不能再分的糖。

常见单糖(主要类型:

五碳糖——核糖和脱氧核糖,六碳糖——葡萄糖、果糖、半乳糖,并利用多媒体展示它们的分子式)及分布、功能(着重强调葡萄糖是细胞活动所需要的主要能源物质、五碳糖构成核酸)。

二糖:

水解时能够形成两分子单糖的糖。

媒体展示“图2—11 

几种二糖的组成示意图”,指导学生分析,通过分析让学生了解几种主要的二糖及它们的组成和水解产物。

多糖:

水解时可形成3个及3个以上单糖的糖。

主要是淀粉、糖原、纤维素等多糖的分布(存在生物及部分)和作用。

指导学生完成糖类的分类、分布及功能一览表(见板书设计)。

预习思考:

1.糖类都甜吗?

甜的物质都是糖吗?

2.日常生活中都接触到哪些糖?

如何分类?

3.结合教材,试列举糖的主要类型、分布与功能。

细胞中的脂质

由动物脂肪和植物脂肪引入,指导学生预习教材,思考以下问题:

1.脂肪与脂质的关系

2.脂质的分类、分布、溶解性及功能

结合学生讨论,指导学生完成:

脂质的分类、分布、组成元素、溶解性及功能一览表(见板书设计)。

总结:

脂肪不等于脂质,脂肪只是脂质的一种,依据脂质的功能可分为储存脂类、结构脂类和功能脂类,依据化学本质可分为脂肪、磷脂和固醇类。

根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法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