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要素分析及答题思路-2015版.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6682223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理要素分析及答题思路-2015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地理要素分析及答题思路-2015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地理要素分析及答题思路-2015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地理要素分析及答题思路-2015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地理要素分析及答题思路-2015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地理要素分析及答题思路-2015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地理要素分析及答题思路-2015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地理要素分析及答题思路-2015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地理要素分析及答题思路-2015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地理要素分析及答题思路-2015版.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理要素分析及答题思路-2015版.doc

《地理要素分析及答题思路-2015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理要素分析及答题思路-2015版.doc(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地理要素分析及答题思路-2015版.doc

洛南中学2015届文科地理复习资料(七)――地理要素分析及答题思路洛南中学2012届文科地理复习资料(七)――地理要素分析及答题思路

高考地理要素分析及答题思路

前言

一、前提:

熟悉区域地理,掌握高中地理的双基和主干知识。

二、基础:

明确高考地理常见简答题的答题思路。

三、关键:

熟悉近几年地理考题常见的答题模式

原因(自然、人为);条件(有利、不利); 影响(正面、负面);

评价(积极、消极);区位(自然、社会、经济); 效益(经济、社会、环境生态);

措施(生物、工程、技术、管理)等

四、提升:

明确题中常见行为动词的答题要领

说明---对地理原理、成因、规律、现象等进行说明。

概括---对文字材料或图像内容予以概括要点描述--对事物的总体特征予以概括性叙述

简述---简单扼要地叙述,必须把握要点。

简析---简单分析,提出要点即可。

分析---对地理事物或现象予以剖析、分解,分析原因,分析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或影响等。

评价---对地理环境、措施、对策、布局等进行实施可行性的评价,优势与不足。

对比---比较异同,分析事物之间的差别、联系。

可以先后对比或并列对比;分析相同事物的差别,不同事物的联系等

五、实践----主观性试题的答案要求

“简明扼要,条理分明,切中要点”是文综规范化答题的宗旨。

1.明确考查意图。

2.回归教材,规范用语,不写错别字。

3.答案要突出区域性(要联系图、文材料或课文中所体现的区域实际来描述)。

【这是文综地理答案中极为重要的一条】

4.有多少问分多少段答题,分点答题,每个要点尽量序号化。

重要的和确定的要点写在前面。

5.应注意回答的逻辑性:

同一题中要点不矛盾,不重复。

但要尽量全面。

6.填图、作图规范。

7.在指定试卷区内作答,书写清晰,卷面整洁。

(符合“网阅”要求)。

高考地理要素分析及答题思路

一、自然地理要素分析

(一)、地形部分

1.如何描述地形特征

(1)地形类型(平原、山地、丘陵、高原、盆地等)及分布

(2)地势起伏状况:

起伏大小、地势高低分布(哪高哪低)

(3)特殊地貌(如冰川地貌、喀斯特地貌、风积或风蚀地貌等)

2.等高线地形图判读地形类型分析

依据等高线数值判读:

(1)0米以下为海洋(陆地内部除外);

(2)0—200米之间为平原;

(3)200—500米为丘陵;

(4)500米以上一般是山地高原;(中间等高线稀少,四周等高线密集且海拔高为高原;四周低而中间高为山地)

3、地形剖面图中剖面线判读

(1)粗略观察剖面线所经过的大的地形部位(如山峰、鞍部、悬崖),穿过的最高和最低等高线等,看剖面图是否与等高线图相吻合。

(2)注意观察剖面线与等高线交点中的一些关键点,如起点、中点、终点等,看这些点在等高线图上的高度与剖面图上的高度是否一致。

(3)注意观察剖面线与最高或最低等高线相交的两点之间的区域高度,看其在剖面图上是否得到正确反映。

(二)气候部分

1.如何描述气候特征

(1)气温(热量):

高低变化,年、日较差,积温

(2)降水:

多少,季节变化

(3)水热组合状况(如“雨热同期”“冬季寒冷干燥”等)

(4)光照:

强弱,多少

(5)风:

风力大小,空间分布

【注】前(3)点是常答点

2.气候分布规律描述

南北半球(依据南北纬来确定)、纬度范围、海陆位置

3.气候影响因素

(1)太阳辐射(纬度)——基本因素(决定气候带)

(2)大气环流:

气压带、风带、季风、风的性质——控制因素

(3)地面状况:

海陆位置及轮廓、地形地势、洋流、植被、反射率——复杂化

(4)人类活动—影响、改造局部地区气候(利、弊);排放废弃物,产生三大环境问题

[应用举例]巴西高原东南部热带雨林气候:

(1)纬度低,地处热带;

(2)东南信风迎风坡,多地形雨;(3)沿岸巴西暖流增温增湿

4.气温分布特点描述

气温高低及变化方向(总体);极值的位置;气温差距(大小、变化)

5.气温高低使用准确词语

20℃以上——高温;10℃-20℃之间——温暖;0℃以上——温和;

0℃以下——寒冷;-10℃以下──严寒。

6.天气状况描述

(1)降水(阴晴、雨雪);

(2)气温(高低、变化)、湿度

(3)气压(高低、变化);(4)风(风向、风力大小及变化)

7.影响气温的因素

(1)纬度(决定因素):

影响太阳高度、昼长、太阳辐射量、气温日较差,年较差(低纬度地区气温日、年较差小于高纬度地区)

(2)地形(高度、地势):

(3)海陆位置:

海洋性强弱引起气温年较差变化

(4)洋流(暖流:

增温增湿;寒流:

降温减湿)

(5)天气状况(云雨多的地方气温日、年较差小于云雨少的地方)

(6)下垫面:

地面反射率(冰雪反射率大,气温低);绿地气温日、年较差小于裸地

(7)人类活动:

热岛效应、温室效应等

【注】前(4)点是常答点

8.影响气温年较差的因素

(1)纬度:

低纬<高纬;

(2)下垫面性质:

海洋<陆地,沿海<内陆,植被好<裸地;

(3)天气状况:

云雨多的地方<云雨少的地方。

9.地形对气温的影响

(1)同纬度地区,海拔高,气温低。

(2)高大的地形区成为温暖或寒冷气流的屏障。

(3)平原地区,气流畅通无阻,加剧冷热变化程度。

(4)阳坡气温高于阴坡;背风坡气温高于迎风坡。

(5)盆地地区一般是夏季的炎热中心。

(6)高大的地形区成为局部的低温区。

(7)高原地区气温日较差大,年较差小。

10.降水特征成因分析

(1)不同纬度(大范围)——大气环流(风带、气压带)

(2)同纬度地区(局部地区)——下垫面性质、地形(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海陆位置、洋流的影响;人为(植被破坏、湿地破坏)

11.影响降水因素

(1)大气环流:

迎岸风往往多雨;离岸风则少雨;盛行上升气流的地区降水多,盛行下沉气流的地区降水少

(2)地形:

迎风坡、背风坡

(3)地势:

降水在一定海拔高度达最大值

(4)海陆位置:

距海远近   

(5)洋流:

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6)下垫面:

湖泊、河流、植被覆盖状况

(7)人类活动:

改变下垫面影响降水,城市雨岛效应

12.地形对降水的影响

(1)山地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雨影区降水少。

(2)高大地形成为气流运行障碍,湿润气流难逾越。

(3)平原地区,气流可以畅通无阻。

(4)如果山脉与风向平行,则气流影响范围更广。

(5)谷地可以成为气流的通道,对局部地区的降水会产生显著影响。

(6)山地迎风坡半山腰成为最大降水区域。

13.地形对气候类型分布的影响

(1)南北走向的山地,对海陆之间的气流交换有阻碍作用,使沿海地区气候类型的分布呈狭长带状特征。

如南北美西海岸。

(2)东西走向的山地使气候类型分布向内地延伸。

如欧洲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分布。

(3)迎风坡多地形雨,形成信风带的热带雨林气候。

如马达加斯加岛东部。

(4)高原地形形成非地带性气候分布。

如东非高原的热带草原气候等。

14.气候对地形的影响

(3)高寒地带:

气候寒冷,冰蚀地貌广布;

(2)沙漠地带:

降水稀少,温差大,风力作用强,风蚀地貌、沙漠广布;

(3)湿润地带:

降水较多,流水作用强大、普遍。

既有侵蚀作用形成的地貌(沟谷),又有沉积作用形成的地貌(三角洲、冲积平原)。

15.影响日照时间长短的因素

(1)昼长;

(2)地势(地势高,日照时间长);

(3)天气状况。

16.影响太阳辐射(光照)的因素

(1)纬度(决定正午太阳高度、昼长)

(2)海拔高度(海拔高,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eg我国青藏高原>

(3)天气状况(晴天多,太阳辐射丰富)<eg我国西北地区>

例:

青藏高原太阳辐射最强:

(1)纬度较低,太阳高度较大;

(2)晴天多,日照时间长(3)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洁净,对太阳辐射削弱少。

(三)、水文部分

1.河流补给类型

(1)雨水补给(主要是外流河)

(2)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东北——春汛)

(3)冰雪融水(永久积雪和冰川融水)补给(内流和一些大河源头)

(4)地下水补给(量少、稳定)

(5)湖泊水补给(源头,中游起调蓄作用)

2.描述河流的水文特征

(1)流量:

大小、季节变化、有无断流(取决于气候特征、河流补给、流域面积大小与所在地区蒸发量有关)

(2)水位(汛期):

高低、变化特征(取决于河流补给类型、水利工程、湖泊调蓄作用)即汛、枯变化。

(3)含沙量:

取决于流域的植被状况、土壤特性、降水集中程度

(4)结冰期:

有无、长短。

凌汛:

(前提:

有结冰期,较低纬度流向较高纬度)

(5)水能:

与地形(河流落差大小,流速快慢)、气候(降水量的多少,径流量的大小,蒸发量的大小)有关

3.描述河流的水系特征

(1)流向

(2)流程(长短)(3)流域面积大小

(4)落差、流速(水能)(5)河道形状、曲直情况(6)支流多少

(7)河流支流排列形状(扇形如海河、树枝状如长江、向心状如刚果河等)

4.等高线图中河流判读

(1)河流位于山谷处;

(2)河流流向与等高线凸向相反(等高线凸向河流的上游);

(3)河流流经等高线重合处可能形成瀑布;

(4)河流经过等高线密集处流速快,稀疏处流速慢。

5.影响河流水能丰富的因素

(1)流量(大小、变化):

降水丰富,径流量大;

(2)落差:

地势落差大,水能丰富

6.影响水库坝址选择因素

(1)地形条件:

坝址在河流、峡谷处或盆地、洼地的出口(口袋形区域有利于建坝:

工程量小,造价低,库区容量大)

(2)地质条件:

稳定,避开喀斯特地貌、断层

(3)气候水文水系条件:

保证水量充足

(4)库区情况:

考虑修建水库是否需要移民,占地搬迁情况,尽量减少淹没居民点

7.水利工程建设利弊

(1)利—防洪、发电、灌溉、航运、养殖、旅游、生态等综合效益。

(2)弊—移民、淹没土地、生态危机、文物破坏等。

8.凌汛发生时间及形成条件

(1)初冬和初春。

(2)位于中高纬,有结冰期;

(3)河流由低纬流向高纬度;

9.评价河流的航运价值

自然条件:

(1)地形:

平坦,流经平原,水流平缓

(2)气候:

降水丰富均匀,河流流量大,季节变化小,冰期短

(3)河道:

宽阔平直,水深

(4)通航里程长短

社会经济条件:

流域内人口多,经济发达,联系密集,运输量大

10.河流洪涝灾害的成因

▲自然原因

(1)水系特征:

a流域广,支流多;b含沙量大;c平原河道弯曲,水流缓慢,水流不畅。

(2)水文特征:

a流经湿润地区,降水丰沛;b干流汛期长,水量大。

(3)降水特征:

降水集中,多暴雨;或异常增温导致大面积积雪融化等。

(4)气候异常:

普降暴雨,降水比常年偏多,例如“百年不遇”

▲人为原因

(1)植被破坏:

a过度砍伐,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加剧,造成流域涵养水源、调节径流、削峰补枯能力降低;b泥沙入江、淤积抬高河床,使河道的泄洪能力降低。

(2)围湖造田:

泥沙淤积导致湖泊萎缩,湖泊调蓄洪峰能力下降。

(经济密度:

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受灾严重。

例:

长江洪灾的原因:

(1)自然原因:

①水系特征:

流域广,支流多;中上游植被破坏严重,含沙量增大;

中下游多为平原,河道弯曲,水流缓慢,水流不畅。

②水文特征:

流经湿润地区,降水丰沛,干流汛期长,水量大。

③气候特征:

有些年份,气候异常,流域内普降暴雨,造成洪水泛滥。

(2)人为原因:

①过度砍伐,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加剧,造成流域涵养水源、调节径流、削峰补枯能力降低;泥沙入江,淤积抬高河床,使河道的泄洪能力降低;

②围湖造田,泥沙淤积,从而导致湖泊萎缩,调蓄洪峰能力下降。

11.河流的治理原则、措施

▲治理原则

上游:

调洪、恢复植被;中游:

分洪、蓄洪;下游:

泄洪、束水(筑坝)。

▲治理措施

上游:

修建水库、拦截上游来水;植树造林,减少水土流失

中游:

修建水库、拦截上游来水;修建分洪、蓄洪工程;

(部分河流:

裁弯取直、加固大堤)

下游:

加固大堤,清淤疏浚河道,开挖入海河道

其它:

加强天气监测、预报;鼓励参加灾害保险;学习抗洪知识技能;提高防洪意识。

12.水库的作用

防洪、发电、航运、灌溉、旅游、水产养殖、供水、调节气候,改善生态环境等

13.沼泽湿地成因(地表水收入大于支出)

(1)气候:

降水或地表水量大于蒸发量;

(2)地形:

地势低洼,不利于排水;

(3)水文:

河流易泛滥,洼地易积水;

(4)冻土:

地下冻土层不利于地表水下渗(高纬冻土、高原冻土)

如:

▲三江平原:

(1)纬度高,气温低,蒸发量小;

(2)河流较多,植被茂密;

(3)地势低平,排泄不畅,土壤中水分积聚过多;

(4)地下冻土层,形成不透水层。

▲青藏高原:

(1)海拔高,气温低,蒸发量小;

(2)冰川积雪融水较多;

(3)低洼地易积水,土壤中水分积聚多;

(4)地下冻土层,形成不透水层

▲长江中下游平原:

(1)降水丰富;

(2)河湖较多,地表水丰富;

(3)地势低平,排泄不畅,土壤中水分积聚过多。

14.影响海水温度因素

(1)太阳辐射(纬度位置)——不同纬海区:

低纬>高纬

(2)洋流——同纬海区:

暖流>寒流

(3)季节——同一海区:

夏季>冬季

(4)海域轮廓(封闭性)

15.影响海水盐度因素

(1)降水量与蒸发量对比关系——不同纬海区:

由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向两侧的低纬和高纬递减

(2)洋流——同纬海区:

暖流>寒流

(3)河川径流:

有河流汇入的海区盐度低

(4)海域轮廓(封闭性);

(5)结冰与融冰——高纬海区:

结冰期盐度升高,融冰期盐度下降

16.港口建设的区位条件

自然条件(决定港口位置)

(1)水域条件(含航行条件、停泊条件):

港阔水深(等深线密集,有利于停泊靠岸避风)

(2)筑港条件:

陆地地质稳定、地形平坦、坡度适当(有利于安排建筑用地、港口设备)

社会经济条件(影响港口兴衰)

(1)经济腹地条件:

对外联系沟通是否密切通畅、经济腹地是否广阔、经济是否发达

(2)城市依托(交通便利;为港口提供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

(3)政策条件:

对外开放地区建成自由贸易港

选址要求:

(1)河港:

河宽、水深、近城、陆运便利、冰期短(或无)

(2)海港:

海湾(避风)、港阔水深(等深线密集)、冰期短、泥沙淤积少、陆域平坦(等高线稀疏)、水陆交通便利

17.渔场形成的区位条件

(1)地形:

面积广阔的大陆架(阳光直射、光合作用强、饵料丰富)

(2)温带海域:

气温变化大、海水上泛

(3)河口处:

河流带来丰富的营养盐类

(4)洋流:

(交汇流或上升流)海水上泛,带来海底营养盐类,饵料丰富。

18.盐场形成的区位条件

(1)气候:

气温高、多风、日照强:

有利于蒸发;降水少或地处背风坡,气流下沉,多晴燥天气

(2)地形:

面积广阔的平坦海滩、淤泥质海岸

(3)海域条件:

海水盐度高,少污染。

19.影响雪线高低的因素—气候

(1)降水(当地气候特征情况;迎风坡降水多,雪线低)如;喜玛拉雅山南坡比北坡雪线低

(2)气温(阳坡雪线高于阴坡;不同纬度的温度变化、0℃等温线海拔的高低)

(3)影响雪线高低分析时,要从降水气温两因素同时考虑,如果某地是向阳坡又是迎风坡,侧重从降水分析。

(四)、植被、土壤和矿产(能源)

1.自然带分布规律

(1)地带性规律(或地域分异规律)

①纬度地带性规律(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②经度地带性规律(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③垂直地带性规律(从山麓到山顶的地域分异规律)。

(2)非地带性现象

①地势起伏:

东非高原上的热带草原带

②海陆分布:

南半球缺失亚寒带针叶林带和苔原带

③洋流:

巴西高原东南部的热带雨林

④局部水分条件变化:

沙漠中的绿洲

2.山地垂直带判断:

(1)基带:

与当地水平自然带一致。

(2)坡向判断:

阳坡同一自然带海拔高,阴坡低

(3)迎风坡、背风坡判断:

雪线低的一侧为迎风坡,反正为背风坡;

(4)自然带谱多少判断:

纬度低海拔高的山脉自然带谱多;海拔低、纬度高的山脉自然带谱少;

(5)南北半球判断:

中高纬度山脉,南半球北侧同一自然带海拔高,北半球南侧同一自然带海拔高

3.地理环境中森林的作用:

(1)调节气候

(2)繁衍物种,维护生物多样性(3)保持水土

(4)防风固沙(5)涵养水源(6)净化空气,美化环境

(7)稳定大气成分(8)吸烟除尘

4.能源短缺的原因、治理措施

自然原因:

(1)常规能源缺乏(储量、种类);

(2)分布不均

人文原因:

(1)消耗量大(人口、工业、农业);

(2)利用率低(浪费);

(3)能源消耗快速增加;(4)能源勘探、开采跟不上国民经济需求;

(5)石油储备体系不健全。

治理措施:

(1)能源多元化战略,实施跨地区调配、进口能源;

(2)提高利用率,节约能源;

(3)控制高能耗工业;

(4)能源循环使用;

(5)开发新能源,完善能源结构;

(6)完善能源储备体系

5.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影响:

(1)能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2)对输出地——促进资源开发、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增加收入、环保等;

(3)沿线、输入地——缓解资源或能源紧张、促进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机会、带动相关

产业发展、环保等。

6.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

(1)优化产业结构:

(2)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骨干企业;

(3)大力发展轻工业、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

(4)发展特色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

(5)积极发展以商业、旅游业、金融业等为主的第三产业。

(五)、环境灾害部分

1.环境问题表现:

(1)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气物污染、噪音污染、城市的电磁波、光污染等

(2)生态破坏——水土流失、荒漠化、次生盐碱化、资源短缺、生物多样性破坏、草原森林破坏、土壤流失、沙尘暴、石漠化等

2.某地区缺水原因的分析与解决措施

▲自然原因

(1)气候:

降水较少或不充沛、蒸发量大、季节分配不均

(2)河流:

地表径流量较少

▲人为原因

(1)用水量大:

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

(2)利用不合理:

利用率低、污染、浪费严重

▲解决措施

(1)开源:

跨流域调水、修建水库、沿海地区的海水淡化,以提高供水能力

(2)节流:

减少水污染、减少浪费、提高工农业水资源利用率、限制高耗能水工业发展、发展节水农业(如:

喷灌滴灌)、制定法律法规,提高人们节水意识、实行水价调节

3.旱灾治理措施:

(从开源和节流两方面人手)

(1)开源:

①跨流域调水(调水工程);

②建库打井,淡化海水,提高供水能力;

(2)节流:

①推广滴灌、喷灌技术,发展节水农业;

②发展农业科技,培育耐旱作物;

③加强用水管理(如分片供水,提高水价),增强节水意识;

④加强水资源循环利用,提高用水效率;

⑤防治水污染,保护有限的水资源;

⑥控制人口增长,限制高耗水工业发展。

⑦植树种草,涵养水源。

4.华北春旱、江淮伏旱成因(自然原因)

华北春旱:

(1)春季锋面雨带位于南部沿海,华北降水较少(主因)

(2)春季升温快,多风,蒸发旺盛

江淮伏旱:

7月份长时间受副热带高压脊控制,盛行下沉气流,晴燥少雨.

5.污染问题:

(1)大气污染扩散途径—水平扩散(风);垂直扩散(对流)。

(2)污水扩散速度—河流水量大小和流速(从汛期和枯水期考虑);冰期;水系特点。

(3)污染事件:

人类排放的污染物的速度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

(4)大气污染事件成因:

①自然—污染物不易扩散(逆温、地形为盆地或谷地)。

②人为—排放的有害气体过多;能源利用结构(燃烧煤炭污染物的排放较其他能源危害严重)。

排放途径:

工矿企业、家庭炉灶(北方冬季燃煤取暖)、汽车尾汽

(5)水污染:

工业、农业和生活排放的有毒物质或有机物;石油泄露;农业使用化肥农药等。

6.赤潮成因分析——中低纬封闭性大陆架海域

(1)纬度(水温):

中低纬大陆架海域,夏季多发——水温高,赤潮生物繁生

(2)海域轮廓:

海湾多发——风力小,海水流动性差

(3)人类活动(主因):

沿岸大量生活污水、工农业废水排入;海水养殖过度——海水富营养化。

[赤潮危害]:

(1)海水富营养化,浮游植物繁盛,使鱼类窒息、中毒死亡;

(2)危及水产养殖业,危害人体健康;

(3)影响海洋旅游业。

[赤潮的防治]:

预防:

①控制海域的富营养化(应重视对城市污水和工业污水的处理,提高污水净化率;合理开发海水养殖业)②人工改善水体和底质环境 ③控制有毒赤潮生物外来种类的引入

治理:

①利用工程物理方法、化学方法以及生物学的除藻②将水产养殖设施沉入海底或移到未发生赤潮的海区或通过机械装置进行增氧等

7.咸潮成因分析——钱塘江口、珠江口多发

(1)入海径流减少:

枯水期、调水用水多

(2)气候变暖:

海平面上升,海水倒浸

(3)潮汐(尤其是天文大潮时)

(4)过量滥采河沙

[咸潮危害]:

淡水咸化、水质变坏、水资源减少,影响城镇生活用水、工业供水及农业灌溉等。

[措施]:

①建立预警机制;②采取调水以淡压咸;③加强河道采砂管理;④节约用水

8.水土流失的原因、治理措施(黄土高原、江南丘陵红色荒漠化、西南地区岩漠化、南亚、东南亚地区)

▲自然原因:

(1)地形(坡度)地质;

(2)气候(降水);(3)土质;(4)植被。

▲人为原因:

破坏植被(农垦、乱砍乱伐;修路;开矿)

▲治理措施:

(1)禁止乱砍乱伐;

(2)大力植树造林;(3)禁止陡坡开荒;(4)缓坡修建梯田;

(5)退耕还林还草;(6)解决农村能源问题(水电、风能、太阳能、沼气等);

(7)制定法律法规;提高意识

▲治理的意义:

(1)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林牧全面发展;

(2)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

(3)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

(4)有利于有利于保土地资源,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

(5)建立良性生态系统;

(6)建立生态农业模式,有利于促进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9.土地沙漠化的原因、治理措施(我国西北、中亚、西亚、非洲、澳大利亚、美国西部内陆、秘鲁、阿根廷、巴西等地区)

▲自然原因:

(1)气候(降水、蒸发、风力);

(2)植被;

▲人为原因:

破坏植被(过度放牧、过度垦殖、过度樵采;修路;开矿)

▲治理措施:

合理载畜量;人工种草;实行轮牧;退耕还牧还草;生态移民;解决牧区能源问题(风能、太阳能等);制定法律法规;提高意识。

10.土壤盐碱化的原因、治理措施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