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物理总复习基础知识要点梳理.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6685552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110.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物理总复习基础知识要点梳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高考物理总复习基础知识要点梳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高考物理总复习基础知识要点梳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高考物理总复习基础知识要点梳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高考物理总复习基础知识要点梳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高考物理总复习基础知识要点梳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高考物理总复习基础知识要点梳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高考物理总复习基础知识要点梳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高考物理总复习基础知识要点梳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高考物理总复习基础知识要点梳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高考物理总复习基础知识要点梳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高考物理总复习基础知识要点梳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高考物理总复习基础知识要点梳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高考物理总复习基础知识要点梳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高考物理总复习基础知识要点梳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高考物理总复习基础知识要点梳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高考物理总复习基础知识要点梳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高考物理总复习基础知识要点梳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高考物理总复习基础知识要点梳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高考物理总复习基础知识要点梳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物理总复习基础知识要点梳理.docx

《高考物理总复习基础知识要点梳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物理总复习基础知识要点梳理.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物理总复习基础知识要点梳理.docx

2014年高考物理总复习基础知识要点梳理

第一部分力学

一力和物体的平衡:

1.力

⑴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①成对出现,力不能离开物体而独立存在;②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产生加速度)和引起形变;③力是矢量,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是力的三要素。

⑵力的分类:

①按力的性质分类。

②按力的效果分类(可以几个力的合力)。

⑶力的图示:

①由作用点开始画,②沿力的方向画直线。

③选定标度,并按大小结合标度分段。

④在末端画箭头并标出力的符号。

2.重力

⑴产生:

①由于地球吸引而产生(但不等于万有引力)。

②方向竖直向下。

③作用点在重心。

⑵大小:

①G=mg,在地球上不同地点g不同。

②重力的大小可用弹簧秤测出。

⑶重心:

①质量分布均匀的有规则形状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

②质量分布不均匀或不规则形状物体的重心,除与物体的形状有关外,还与质量的分布有关。

③重心可用悬挂法测定。

④物体的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

3.弹力

⑴产生:

①物体直接接触且产生弹性形变时产生。

②压力或支持力的方向垂直于支持面而指向被压或被支持的物体;③绳的拉力方向沿着绳而指向绳收缩的方向。

有接触的物体间不一定有弹力,弹力是否存在可用假设法判断,即假设弹力存在,通过分析物体的合力和运动状态判断。

⑵胡克定律:

在弹性限度内,F=KX,X-是弹簧的伸长量或缩短量。

4.摩擦力

⑴静摩擦力:

①物接触、相互挤压(即存在弹力)、有相对运动趋势且相对静止时产生。

②方向与接触面相切,且与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③除最大静摩擦力外,静摩擦力没有一定的计算式,只能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按力的平衡或F=ma方法求。

判断它的方向可采用“假设法”,即如无静摩擦力时物体发生怎样的相对运动。

⑵滑动摩擦力:

①物接触、相互挤压且在粗糙面上有相对运动时产生。

②方向与接触面相切且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不一定与物的运动方向相反)②大小f=μFN。

(FN不一定等于重力)。

滑动摩擦力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但不一定阻碍物体的运动。

摩擦力既可能起动力作用,也可能起阻力作用。

5.力的合成与分解

⑴合成与分解:

①合力与分力的效果相同,可以根据需要互相替代。

①力的合成和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法则,平行四边形法则对任何矢量的合成都适用,力的合成与分解也可用正交分解法。

③两固定力只能合成一个合力,一个力可分解成无数对分力,但力的分解要根据实际情况决定。

⑵合力与分力关系:

①两分力与合力F1+F2≥F≥F1-F2,但合力不一定大于某一分力。

②对于三个分力与合力的关系,它们同向时为最大合力,但最小合力则要考虑其中两力的合力与第三个力的关系,例如3N、4N、5N三个力,其最大合力F=3+4+5=12N,但最小合力不是等于三者之差,而是等于0。

6.在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

⑴物体所处状态:

①此时物体所受合力=0。

②物处于静止或匀速运动状态,即平衡状态。

⑵两平衡力与作用反作用力:

①平衡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其效果可互相抵消,它们不一定是同一性质的力;②作用与反作用力分别作用在两不同的物体上,其效果不能互相抵消(其效果要结合各个物体的其他受力情况分析),但必是同一性质的力。

7.物体的受力分析

⑴确定研究对象:

①隔离法:

研究对象只选一个物体。

②整体法:

研究对象是几个物体组成的系统。

③应用整体法一般要求这几个物体的运动加速度相同,包括系统中各物体均处于平衡状态(当加速度不同时,也可应用)。

⑵作力的示意图(力图):

①选择对象。

②按顺序画:

一般按重力、弹力、摩擦力的顺序画受力图,应用整体法时系统中各物体间相互作用力(内力)不要画。

③注意摩擦力:

是否存在,方向如何。

④注意效果力:

它是由其他的“性质力”如弹力、重力等提供的,不要把这些“效果力”再重复作为一个单独的力参与受力分析。

⑤作图准确。

二、直线运动:

1.基本概念

⑴时刻与时间:

时刻对应的是位置、瞬时速度、动量、动能等状态量,时间对应的是位移、路程、冲量、功等过程量。

⑵位移与路程:

位移是起点至终点的直线距离,是矢量。

路程是起点至终点的实际长度,是标量。

2.匀速度直线运动

⑴速度:

①对应的位移,只要位移大小或方向改变,速度即改变。

②匀速直线运动中的速度是一个恒量,即大小和方向都不变。

⑵速率:

①对应的路程。

在曲线运动中,路程是曲线的长度。

⑶平均速度:

①是总位移与总时间的比值,②在速度不同的几个运动中,它不是速度的平均值(总位移/总时间)。

⑷匀速直线运动图象:

①S-t图象,是过原点的一条直线,直线的斜率=速度。

②V-t图象,是平行于t轴的一条直线,图线所包围的面积=物体的位移。

3.匀变速直线运动

⑴加速度:

①用来描述速度变化的快慢,是矢量。

②在其他运动中,它不一定指速度变化的大小,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大,速度为零,加速度不一定为零。

⑵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公式:

Vt=V0+atS=V0t+at2/2

在匀加速直线运动中,a为正,a与V同向,匀减速直线运动中,a为负,a与V反向。

⑶v-t图象:

①是一条倾斜的直线,图线的斜率=a。

②图线与X轴包围的面积表示物体的位移。

⑷自由落体和竖直上抛运动:

①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例,加速度都是g。

②竖直上抛可分为上、下两个运动求解,也可直接应用匀减速直线运动公式计算,当速度为负值时,表示物体处于下降阶段,当位移为负值时,表示物体在抛出点下方

⑸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一些特点:

①ΔS=aT2:

相邻两相等时间内的位移之差是个恒量。

②位移之比:

V0=0时,从起点算起,1t、2t、3t……nt时间内的位移之比S1︰S2︰S3︰…︰Sn=1︰4︰9︰…︰n2。

V0=0时,从起点算起,第1t秒、第2t秒、第3t秒……第nt秒时间内的位移之比△S1︰△S2︰△S3︰…︰△Sn=1︰3︰5︰…︰(2n-1);

③从V0=0算起,通过连续相等位移的时间之比t1︰t2︰t3︰……tn=1︰

……

④速度关系:

时间中点的速度=该段的平均速度。

位移中点速度VB与该位移起点速度VA和终点速度VC关系:

在匀加速直线运动或匀减速直线运动中,位移中点的速度都比时间中点速度大。

4.注意点

⑴匀减速直线运动:

有下面三种情况:

①物体可以返回且加速度不变时,如竖直上抛运动,公式Vt=V0-at和S=V0t-at2/2适用于整个过程。

如果已知返回过程某时刻的速度,可以负值代入速度公式计算,如果已知返回过程某位置处于抛出点的另一侧,其位移可以负值代入位移公式。

②物体不能返回的运动,如汽车刹车后t秒的位移和速度,以上两公式只适用Vt=0前的过程,此类问题一般要先判断汽车刹车后可运动的时间。

③物体可以返回但加速度不同,如竖直上抛时存在空气阻力,则要分上升和下落两段单独计算。

物体可以返回运动时,在返回点的速度=零,但加速度不一定为零。

⑵公式只适用于匀变速直线运动,在某些题目中使用它,可以使计算简化,对于加速度不变的往复运动,如竖直上抛运动,如果物体处于下落过程,此时的速度与初速度方向相反,公式中的Vt要取负值。

⑶相追相遇的问题:

要注意用作图的方法分析各物体的运动情况,并在图上逐个注明物理量。

在追赶运动中,追上的条件不但与两物体的位移有关,还与两物体的速度有关,一般情况时,要把两物体的速度大小相等作为临界条件。

⑷竖直分离问题:

叠在一起的两物体一起向上运动时,要使上面的物体与下面的物体分离,例如用手竖直向上抛物,要使物离开手,先有一个向上加速过程,然后要有一个向上减速过程,只有当向下的加速度大小增大到g以后时,物体才开始脱离手,因此g是分离的临界加速度(此后手的向下加速度要大于g)。

⑸加速度减小的加速运动:

其速度仍然不断增大(只是每秒速度增加量逐渐减小),当加速度减小至零时,此时物体的速度最大。

三、运动定律:

1.牛顿第一定律

⑴伽利略的理想实验:

是针对“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的错误认识,经过通过物体沿光滑斜面下滑,观察它滚上另一个斜面(平面)运动情况的抽象思维,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的理想实验。

当物在光滑的水平面上运动,物的速度保持不变,物体运动并不需要力来维持。

物在水平面上运动之所以会停下来,是因为是受到阻力的缘故。

⑵惯性:

①物体保持原来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

②一切物体都有惯性,惯性是所有物体的固有性质。

③它与物体是否运动、运动快慢、受力情况无关。

④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质量大的物体惯性大,在同样力作用下,质量大的物体运动状态难改变。

用惯性解释现象时,着重强调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特性(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2.牛顿第二定律

⑴特点:

a=F/m是一个瞬时作用规律,即a是F作用所产生,与F始终同向,同时变化,同时存在或消失。

⑵应用:

①进行受力分析是应用F=ma解题的关键步骤。

②按加速度方向列式。

③与运动学结合计算时一般以加速度为中间量。

④注意物体运动中加速度是否变化。

3.牛顿第三定律

⑴特点:

①大小相同、方向相反,在同一直线上,性质相同。

②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产生的效果不一定相同,也不能互相抵消。

③借助F和F¢的关系,可以通过改变研究对象分析问题,但此种情况下答题时要注意引入牛顿第三定律答题。

4.力学单位制

国际单位制:

力学中-长度(米)、质量(千克)、时间(秒),热学中-热力学温度(开)、物质的量(摩尔),电学中-电流强度(安培),是国际基本单位。

由这些基本单位推导出的单位,如牛(千克·米/秒2)等,是导出单位。

基本单位和导出单位一起组成单位制。

5.应用牛顿运动定律的解题要求

⑴根据题目的已知条件进行研究对象的受力分析或运动状态分析,画出分析图。

⑵力的分解和合成:

物体受多力作用时,注意是否要把力按效果进行分解,分解时应选择什么方向的座标轴。

⑶列出相关量的关系式:

按正交分解时分开列式。

⑷找出相关量和变量:

在同一题目中,可以选择不同的研究对象(单个或系统),列式时,选择未知量数少、已知量和相关量多的公式,注意有的物理量的大小和方向是否变化,物体处于什么状态。

⑸当物体的加速度为已知时,即相当于知道物体的合力,如果要求某一个力,此时在作力的分析图时,要把合力作为一个已知量。

6.超重和失重

⑴超重:

指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拉力大于它的重力,作加速上升或减速下降的物体,物体处于超重状态。

⑵失重:

加速下降或减速上升的物体对支持物压力或拉力小于重力;完全失重:

自由下落或绕地作匀速圆周运动的卫星中的物体对支持物压力或拉力=零。

(处于完全失重状态的液体的浮力也为零)

7.注意点

⑴牛顿运动定律只在低速(相对于光速)、宏观(相对于微观粒子)条件下适用。

⑵对于绳子、弹簧、硬棒,要注意它们受力方面的差别,其中绳子只能受拉力,弹簧可受拉力和压力,硬棒除能受拉力、压力外,还能弯曲,这时的力不延棒的方向。

当其他力撤消的瞬间,一般认为绳子受力情况立即改变,而弹簧的弹力则不会立即消失。

⑶超重、失重与物体的重力:

超重、失重是指在竖直方向作变速运动的物体所受其他物体的支持力或拉力大小(即视重或称重)是否大于或小于它的重力(引力重),在这种运动状态,物体所受重力不变。

在绕地球作匀速圆周运动的卫星中,物体处于完全失重状态,物体间不存在支持力或拉力,但物体仍然受到地球的重力作用,此时重力全部用于提供向心力。

四、曲线运动:

1.曲线运动

⑴物体作曲线运动的条件:

①初速度和合外力不为零。

②两者不在一直线上。

⑵速度:

①合外力的作用是改变速度(大小、方向)。

②任一点的速度方向在该点曲线的切线方向上。

③运动中速度不断改变,是一种变速运动,如果合外力是恒定的,属匀变速运动。

2.运动的合成和分解

⑴两类基本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和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是最常见的两类基本运动;

⑵运动合成:

①几个同类运动的合运动仍是同类运动。

②合速度或合加速度按力的合成方法求。

③不同类运动的合运动可能是直线运动(V0与a在同一直线上),也可能是曲线运动(V0与a不在同一直线上)。

⑶运动分解:

一个复杂的运动也可分解成几个较简单的分运动(一般用正交分解),各个分运动可独立求解,其相互关系是它们具有等时性。

⑷船渡河和拖船问题:

①船渡河:

它是船在静水中的运动和水的运动的合运动,它是两种匀速直线运动的合成,合运动也是匀速直线运动。

船渡河的时间由河宽和船垂直河岸的分速度决定,与水的流速度无关,船渡河沿河岸的位移与渡河时间和水的流速有关。

当船的静水速度大于水的流速时,可以使它们的合速度方向垂直河岸,此时渡河最小位移等于河宽,当船的静水速度小于水的流速时,无法使它们的合速度方向垂直河岸,此时要通过画圆弧方法求解。

②岸上拖船:

包括汽车通过滑轮提升重物问题,存在两个不同的运动,一般岸上的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而比岸低的水中船的运动是一种变速运动,船在水中的速度是合速度(实际效果),连接绳的速度是船的分速度(它的大小等于岸上拉绳力的速度大小),船的移动距离要通过绳被拖过的长度计算。

如果是河中的船(匀速)拖动岸上物体,则船速也是合速度。

对于汽车通过滑轮提升重物,汽车速度也是合速度。

3.平抛运动

⑴性质:

初速度与重力垂直,是匀变速运动,加速度=g。

⑵分运动:

①水平方向X=V0t;竖直方向Y=gt2/2。

②平抛运动的空中运动时间由h决定,水平位移由h和V0联合决定。

③运动过程各点的水平分速度都等于V0,竖直分速度Vt=gt,速度改变量gt。

④各点机械能相等。

4.匀速圆周运动

⑴意义:

①速度大小不变,方向不断改变。

②加速度大小不变,方向时刻改变,是变加速运动。

⑵物理量:

①线速度:

V=S/t=2πR/T=Rω,其中S是通过的弧长,方向沿该点圆周的切线方向。

②角速度:

ω=θ/t=2π/T,单位为rad/s。

③周期T和频率f:

T=1/f,在匀速圆周运动中,转速n=f。

④向心加速度:

a=V2/R=Rω2,方向始终指向圆心(不断变化)。

⑤向心力:

大小F=ma=mV2/r=mrω2;其方向始终指向圆心(变力),是一种“效果力”,它是由其他力(单个或多个)提供的。

在匀速圆周运动中,角速度、周期、频率是不变的,速度、向心加速度、向心力是变化的(大小不变,方向不断改变)。

⑶注意点:

①在皮带传动系统中,认为皮带及其接触处轮沿各点的线速度大小相等(不打滑),同一轮上各点角速度相等,线速度大小不一定相同。

比较它们的V、ω或a时,要判断它们哪些物理量大小是相同的。

②竖直面内的圆周运动是变加速运动,速度、加速度大小和方向不断改变,只要求分析最高点和最低点的情况。

最高点的情况要根据提供向心力的物体决定,例如细绳和轻棒,细绳只

能承受拉力,最高点的最小速度为V=,而轻棒还可承受压力,允许最高点的速度=0。

③当物体作匀速圆周运动时,如果它的向心力是由不在一条直线上的力提供的(如圆锥摆、火车转弯等),要注意确定圆心的位置和沿半径方向的合力。

④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当它所受的合外力突然消失或不足以提供所需的向心力时,说会做逐渐远离圆心的离心运动,如果向心力突然消失,物体由于惯性就会沿切线飞去。

5.万有引力和天体运动

⑴万有引力定律:

①F=GmM/r2,其中的r是两个质点间的距离,当物体间的距离远大于物体本身的大小时,物体可视为质点。

②引力常量:

G=6.67×10-11牛·米2/千克2,它是卡文迪许用扭秤测定的。

③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是17世纪自然科学最伟大的成果之一,第一次揭示自然科学中一种基本相互作用的规律。

⑵开普勒定律:

①第一定律:

所有的行星围绕太阳运动的轨道都是椭圆,太阳处在所有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②第三定律:

所有行星的轨道的半长轨的三次方跟公转周期的二次方的比值都相等,即R3/T2=k。

⑶天体的运动:

①向心力由两天体间的万有引力提供,根据已知和所求物理量,在公式GmM/r2=mV2/r=mrω2=mr(2π/T)2=mg¢选择(其中的r是运动半径,g¢是天体所在处的重力加速度)。

②天体质量、密度、周期关系:

M=ρV=4πρR3/4=4π2r3/GT2,其中R是天体半径,r是天体作匀速圆周运动的半径,T是周期。

当物体在天体表面附近作匀速圆周运动时,ρ=3π/GT2。

⑷人造地球卫星:

①以上的公式仍然适用,对于离地h高的卫星,g′=g(h/R+h)2。

②卫星的V、ω、T与r的关系:

根据GmM/r2=mV2/r,得,r越大,V越小,同理根据GmM/r2=mrω2=mr(2π/T)2,ω2∝1/r3,T2∝r3,r越大,ω越小,T越大。

③宇宙速度:

第一宇宙速度=7.9千米/秒(绕地作匀速圆周运动的最大速度);第二宇宙速度=11.2千米/秒;第三宇宙速度=16.7千米/秒;④同步卫星:

相对地球静止的卫星,它的周期、角速度与地球的自转周期和角速度相同。

这样的卫星必须在赤道上方的一个固定圆形轨道上作匀速圆周运动,离地高约3.6×107米。

7.注意点

⑴任何物体在离开运动着的物体瞬间,都具有与离开时相同的速度,它以后的运动即把该速度作为初速度,运动状态由离开后的受力情况决定,与它原来所在物体的运动无关。

⑵随地球自转的物体与环绕地球作匀速圆周运动的速度、周期和向心力不相同,地球的自转周期T=24小时=86400秒,而卫星的周期随离地的高度的增大而增大,在地球表面附近的卫星的最小周期约5066秒(不到85分钟),地球上赤道上物体随地球自转的速度约0.46km/s,而在地球表面附近的卫星的速度约7.9km/s,1kg的物体在地球赤道上随地球自转所需向心力约0.034N,而它在地球表面附近绕地作匀速圆周运动所需向心力等于它的重力9.8N。

⑶卫星的发射速度和环绕速度是不同的,最小的发射速度是7.9千米/秒,而作匀速圆周运动的最大环绕速度=7.9千米/秒,卫星离地越高,速度越小。

以上的三个宇宙速度,都是指发射卫星的速度。

五、机械能:

1.功

⑴什么力做功:

①物体在某个力的方向上发生位移,该力就对物体做功。

②计算某个力F做功时,如果已知F和S,直接应用W=FS计算,它与其他力无关。

⑵计算:

①W=FSCosα,其中α是F与S的夹角。

②功是标量,1度电=1千瓦时=360000焦。

2.功率

⑴平均功率与瞬时功率:

①,表示物体在t时间的平均功率。

②P=FVCosθ-表示力F在瞬时速度V时的瞬时功率,其中θ是F与V间的夹角。

当力与速度不在同一直线上时,可取它们在同一直线上的分量计算。

⑵额定功率与实际功率:

①机器在正常工作时的最大输出功率是额定功率,机器铭牌上标出的功率是额定功率。

②机器在实际工作的功率不一定等于额定功率,此时的功率为实际功率。

计算汽车的最大速率时,按照它在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即牵引力F=阻力Ff时,Vm=P额/F。

⑶汽车的起动问题:

①匀加速起动:

加速度不变,牵引力F=Ma+f,F是个恒量(大于阻力f),由于速度不断增大,P=FV,牵引功率增大,至额定功率时速度就不能再增大,此时的最大速度V=P/(Ma+f)<P/f。

汽车加速过程的时间t=V/a,如果汽车速度还要增大,就必须减小加速度值。

位移S=at2/2。

加速过程汽车所做的功W=FS,合外力所做的功W¢=(F-f)S=MV2/2。

②额定功率起动:

刚开始速度小,根据F=P/V,开始时牵引力F大,加速度a=(F-f)/M也大,随着速度的增大,牵引力减小,加速度减小,直到加速度为零时达到最大速度V=P/f,这个过程是加速度逐渐减小的加速运动。

加速过程汽车所做的功W=Pt,合外力所做的功W¢=Pt-fS=MV2/2。

3.功与能

⑴功与能关系:

①做功的过程是能量转化的过程,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

②做功与动能变化的关系(动能定理):

合外力对物体所做的总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即W=△Ek。

⑵应用动量定理:

①适用于单个物体受力与动能变化关系,解题时要先选定研究对象,分析它的受力情况、做功情况和初、末状态动能。

②关于外力的功:

W是各个外力做的功的代数和,物体受多个外力作用时,各力做的功可分项列出,同时注意分清功的正负,如力是分段作用,则分项计算,对于恒力做的功(如重力),可以沿力的方向计算位移,对于滑动摩擦力、空气阻力等力做的功,要沿路径计算S,如力是变力,则只写W,不写成FS,对于汽车以额定功率做功,则写为Pt。

③动能变化:

△Ek指的是末动能减初动能,即初、末状态的动能,不必考虑中间过程如何变化。

4.机械能守恒

⑴应用:

①在只有重力做功(没有摩擦和介质阻力做功),物体的动能和重力势能发生相互转化,但机械能总量保持不变。

②如果重力、弹力以外的其他力做的功总和为零,机械能不变。

③列式前,注意选择并标明零势能的参照面,分清初末状态。

⑵动能定理与机械能守恒:

①动能定理适用于各种力做功与动能变化的关系,它是物理中的一个重要规律。

②在机械能守恒中,只有动能和势能的转化关系,不涉及功的问题,如果把重力势能的变化与重力做功联系起来,也可以认为是重力做功=动能变化。

③关于滑动摩擦力做功的问题:

在一般运动中,W=fS的S指的是f对地位移,此时的功不一定全部转化为内能,在相对滑动的系统中的W=fS中的S,是两物体间相对滑动发生的位移,此时的功fS全部转化为内能。

如果是静摩擦力做功,由于不发生相对位移,做的功不转化为内能。

六、动量、动量守恒:

1.冲量和动量

⑴冲量:

①它是力的时间积累I=Ft,它是矢量它的方向就是F的方向。

②某力冲量:

直接求该力与作用时间的乘积,不要再分解该力,当某力做功为零时,它的冲量不一定为零。

⑵动量:

运动物体的质量和速度的乘积,p=mV它是矢量,它的方向就是V的方向。

2.动量定理

⑴表达式:

I=ΔP=Pt-P0或Ft=mVt-mV0。

⑵应用注意点:

①注意方向:

可以自定某方向为正方向(最好以V0为正方向),式中各量同向的取正,反向的取负。

当物体所受冲量为负值时,只表示它与选定的正方向相反。

当物体以同样大小的速度反弹时,如果选定初速度方向为正,则物体所受的冲量=-2mV,其中的负号表示与初速度方向相反。

②有几个力或力的作用时间不同,则应分项列出,并按选定的正方向代入正负值。

③关于动量变化ΔP是有方向的,它的方向与I的方向相同,如果以V0为正方向,则ΔP>0时,它的方向与V0同向,ΔP<0时,它的方向与V0反向。

④比较某力的作用效果时,例如玻璃杯落在水泥地与砂地上的情况,要考虑力的作用时间和动量的变化大小。

3.动量守恒定律

⑴适用范围:

①系统不受外力或所受合外力为零时。

②系统所受的合外力虽然不为零,但比系统内力小得多。

③系统所受的合外力虽然不为零,但某个方向上的合外力分量为零,该方向上的动量守恒。

④动量守恒定律不但适用于宏现、低速的情况,也适用于微观、高速的情况。

⑵动量与能量:

物体在相互作用时,各物体间不但存在动量的变化,而且同时存在能量的变化。

⑴碰撞:

它是一种相互作用时间很短、相互作用力很大的现象。

碰撞过程动量保持不变,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大小、作用时间相等,但机械能可能减小、增加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