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有引力定律》说课稿Word文件下载.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6686808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万有引力定律》说课稿Word文件下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万有引力定律》说课稿Word文件下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万有引力定律》说课稿Word文件下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万有引力定律》说课稿Word文件下载.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万有引力定律》说课稿Word文件下载.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万有引力定律》说课稿Word文件下载.doc

《《万有引力定律》说课稿Word文件下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万有引力定律》说课稿Word文件下载.doc(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万有引力定律》说课稿Word文件下载.doc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地球上的重物下落与天体运动的统一性;

2)知道万有引力是一种存在于所有物体之间的吸引力,知道万有引力定律的适用范围;

3)会用万有引力定律解决简单的引力计算问题,知道万有引力定律公式中r的物理意义。

2、过程与方法

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发现的思路和过程,体会在科学规律发现过程中猜想和求证的重要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发现的意义,体会科学发展对人们世界观的改变所起的作用;

2)了解引力常量G的测定在科学历史上的重大意义,体会科学家的在科学发展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四、教学的重、难点

基于教材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目标的分析,我设定了以下的教学重难点。

重点:

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万有引力定律的理解和简单应用;

难点:

“月——地检验”的理解。

五、教学法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内容设定的教学目标,基于本节课内容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启发式:

教师通过提问,明确要解决的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

学生通过思考、讨论解决教师的提问。

2、自主、合作学习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原则。

学生能自学的地方,能合作解决问题的地方,教师就可以放手。

六、教学过程

课堂主要教学活动分为三个环节:

引入、新课教学和课堂小结。

1、引入:

(预计3—5分钟)

教师展示:

【课件】幻灯片1——牛顿坐在苹果树下,苹果下落的照片。

展示照片,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

教师提问:

(1)既然是行星与太阳之间的力使得行星不能飞离太阳,那么是什么力使得地面上的物体不能离开地球,总要落回地面呢?

(2)这两种作用是同一种性质的力吗?

(3)拉住月球使它围绕地球运动的力,与拉着苹果下落的力相同吗?

这些力都遵循相同的规律吗?

这三个问题逐渐递进,问题越来越明确,也越来越具有可比性。

只要能回答问题(3),也就回答了问题

(2),解决了问题

(1)。

这里实则是猜想:

拉住月球使它围绕地球运动的力,与拉着苹果下落的力性质相同,这些力都遵循相同的规律。

2、讲授新课:

(预计35分钟)

(1)月——地检验(预计15分钟)

首先,要学生弄明白将要验证的是什么;

其次,要学生弄明白为什么要验证的是这个;

然后,要学生思考怎么样才能验证这个。

要验证的问题是:

将某一物体分别放在地面附近和月球轨道上,检验物体在地面上不同高度受到地球作用力的大小是否满足1/602的关系。

为什么要验证的是这个:

用同一物体或质量相同的两个物体,这样作用力的大小关系只由距离来决定,体现的是控制变量的思想。

如何才能验证这个?

你能将这个物体放到38万公里高的地方,测出它受到地球对它的作用力吗?

设计这个问题的目的,是要学生通过思考、讨论,体会到:

将这个物体放到38万公里高的地方不现实,至少牛顿那个时代的人做不到,也就是说,直接测量该物体在38万公里高度上受到的地球对它的作用力,不具有可操作性。

对于已经预习过的学生,肯定是知道要将之转化为加速度的关系来验证,可是怎样转化,正是本节的难点所在。

假设地面附近有个苹果,其质量等于月球的质量,这样算不算是同一个物体分别放在地面附近和距离地面38万公里高的地方了呢?

设计这个问题的目的,是要学生体会到:

换一个角度,多一条路;

正所谓:

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教师启发式提问: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由什么决定?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

力的作用效果之一,就是使物体产生加速度,既然力的关系难以验证,那么我们就验证力的作用效果好了。

我们知道地面附近的物体在只受地球作用下做自由落体运动,而月球在地球的作用下做匀速圆周运动。

这样,问题就得到了转化。

这两个加速度多大?

它们满足1/602的关系吗?

请你计算后说明。

设计这个问题的目的,是要学生通过分组讨论、计算、验证,用数据说明牛顿的猜想的正确性。

(此验证,所用数据都是常识,不必教师给出。

最后教师要指出:

虽然在中学阶段只能将椭圆轨道近似为圆形轨道来证明万有引力定律,但牛顿当年是在椭圆轨道情形下证明了万有引力定律的。

这一步是要学生体会:

更严格的证明,需要更高的数学水平。

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2)万有引力定律(预计10分钟)

这部分内容实则是:

进一步猜想、进一步推广。

鉴于万有引力定律的文字叙述、数学表达式、各个量的物理意义及单位、适用范围等,都不难理解,因此,这部分内容我就交给学生自学去了。

完了,我再交代:

牛顿将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规律,一步步推广至自然界中任何两个物体之间,是需要魄力、胆识和惊人的想象力的,物理学的许多重大理论的发现,不是简单的实验结果的总结,它需要直觉和想象力,大胆的猜测和严格的证明。

我这么一交代,是培养学生敢想敢做的意识,也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意识。

(3)引力常量(预计10分钟)

如果你是牛顿同时代的人,当你听说牛顿弄出来个什么“万有引力定律”,你能据此算出两个人之间的引力吗?

请解决课后问题与练习1。

设计这个问题的目的,是要学生通过问题解决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而体会到两点:

1、引力常量的测定是多么重要,没有引力常量G的值,万有引力定律是没有应用价值的,还只是停留在理论的层面;

2、引力常量的测定难度之大,可以想象,在牛顿之后100年内,都没有人测定出来,从而为学生体会卡文迪许工作的重要性和难度之大打下伏笔。

卡文迪许是怎样测量两个铅球之间的万有引力的呢?

这个问题,有时间的话呢,就展示【课件】幻灯片2,介绍卡文迪许的扭秤装置。

没有时间的话呢,就不展开了,我就这么一问,只要学生心中一闪:

是呀,这怎么测量呀?

我的目的就达到了。

介绍完了引力常量G的值,教师还需指出:

引力常量能够测定,本身就是对万有引力定律的一次证明。

现在,我们有了较精确的引力常量G的值,那么,你能估算两个人之间的万有引力吗?

请再次解决课后问题与练习1。

设计这个问题的目的,是要学生通过解决问题,体会两点:

1、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方法,各量的物理意义;

2两个人之间的万有引力有多小,卡文迪许通过测量两个铅球之间的万有引力而测定引力常量G有多难。

3、课堂小结(预计3—5分钟)

要求学生先独立整理本节内容,弄明白自己会了什么?

还有什么不懂的?

然后小组内讨论,共同解决还不懂的问题。

完了教师指出:

本节内容,主要是两个猜想、两步推广和两次验证。

4、板书设计

我比较注重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他能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和课堂的教学进程,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

5、布置作业。

作业为:

课后问题与练习2、3。

这两题,都是直接应用万有引力定律的,其训练价值有两个:

1、可加深学生对万有引力定律的理解,2、体会在宏观世界中万有引力起绝对的支配作用,而在微观世界中,万有引力是很微弱的。

这为以后微观粒子所受万有引力的处理方法埋下伏笔。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我的说课完毕,水平有限,错误难免,还望指正,谢谢大家。

说课教师:

亳州二中晏仲新2012-4-1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人力资源管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