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高考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攻略一.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6687335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高考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攻略一.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高考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攻略一.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高考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攻略一.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高考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攻略一.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高考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攻略一.doc

《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高考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攻略一.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高考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攻略一.doc(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高考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攻略一.doc

班级:

姓名:

             组内评价:

      教师评价:

        

高考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攻略

【训练目标】

1、解读材料,准确把握材料内涵

2、训练学生理解、,从材料中提炼挖掘主题。

重点难点:

学会抓标题题眼的审题立意方法。

【合作探究】

审题立意方法:

(1)抓材料主旨

文章的观点从材料主旨而来,提炼观点离不开材料主旨,因此,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关键是把握材料的主旨。

(2)抓关键词句

关键词句有的本身就是材料的观点,有的隐含着作者的倾向。

审读材料时,只要找准关键词句,再加以提炼,就能确定文章的立意。

如2006年全国卷一,材料是一个虚构的故事,其中牧羊人和孩子对乌鸦评说的两句话就是材料中的关键词句,考生只要紧紧抓住这两句话进行分析,就能把握材料的主旨,从而确定文章的立意。

认真分析“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这句话,可以看出包含着对乌鸦模仿行为的批评和贬斥,从而思考从故事中汲取教训,可以有多种立意,如要正确认识自己,要明确自己角色和能力,要处理好模仿与创新的关系,要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等。

仔细品味“它也很可爱啊”这句话,可以看出它包含着对乌鸦精神的赞赏,也可有多种立意,如挑战自我,重塑自我,要富有探索精神,敢想敢干,向乌鸦致敬等。

(3)探发原因

审读材料不能仅仅停留在材料所述事情的现状上,而是要探求现状背后的原因,或根据材料所述之果,探发形成此果之因。

如下面一则材料:

一只蜗牛,很想做成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

开始它想东游泰山,一直爬到山顶,可一计算,要实现这个计划,至少需要3000年时间,只好忍痛放弃这个打算,后来它又想南下爬到长江边上,看一看奔腾的江水,可一计算至少也需要3000年时间。

蜗牛知道自己生命非常短暂,不仅十分悲哀,于是什么也不肯做,最终死在草丛中。

蜗牛从开始想做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到最终死在草丛中,这只是材料的表明现象,只有发掘出造成蜗牛悲剧的原因才能把握这则材料的主旨。

分析材料不难看出,造成蜗牛悲剧的原因主要有两个:

一是立志不切实际,好高骛远;一是不肯脚踏实地,不愿从平凡的小事入手来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

这就是材料的主旨,由此可以找出许多立意,如确定目标要恰当;勇于拼搏,永不放弃;正视现实,笑对人生;干大事要从小事做起;人贵有实干精神等。

(4)分析形象

材料中常常给我们提供一个或几个形象,无论这个形象是以人或物的形式出现,它的言行总是会反映出一定的思想观点,分析挖掘出这些思想观点,就把握了材料主旨,从而提炼出文章的立意。

以2006年全国卷一为例,材料中的乌鸦形象既可爱,又可笑,就其可爱的一面可立意为要有创新精神,勇敢地超越自我,即使失败了也无所谓等;就其可笑的一面可以立意为要准确地把握自我,要量力而行,不要盲目模仿,不要蛮干等。

又如下面一则材料:

《捡贝壳的孩子》:

在撒满彩色贝壳的海滩/一个孩子捡了一个/又将它丢弃——/他一心想找到心中最美丽的贝壳/夕阳西下/伙伴们早已捡满了满满一篮/而他/仍然在海滩上寻找,寻找……

这是一首小诗,诗中孩子的形象非常美,从他执着地寻找美丽贝壳的行为中,可以发掘出“追求完美”的立意。

(5)分析内在联系

多则材料作文题,材料之间一定存在着多种关系,有的相同,有的相异。

对这类材料,要运用辩证思维,从现象深入分析本质,抓住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找出材料的主旨。

立意时,可以就几则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确定写作重点,也可以把其中一则材料的主旨作为文章的中心,适当的提及其他材料。

如下面由二则材料组成的作文题: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材料一:

高速公路往往会在一段笔直平坦的道路后有意设计一个起伏很大的限速弯道,其目的是使开车的人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以避免由于很长时间高速行驶所形成的方向上的惯性而造成视觉上的误差。

材料二:

有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个实验:

在给小小的绣花针穿线的时候,穿针者越是全神贯注的努力,他的手越会抖得厉害,线也越是不容易穿入。

在医学界,这种现象被称为“目的颤抖”,意思是说,目的性越强越不易成功。

要求全面理解以上两则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

自主确定立意。

材料一强调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精神处于紧张状态,不能有丝毫的松懈;材料二强调做事不能太有目的,不能太紧张,要适当地放松自己。

两则材料从表面上看是矛盾的,但深入分析其内在联系,又存在着统一性。

这统一性就是材料的主旨所在,由此可得出如下立意:

张弛有度,乃成功之良策;既要紧张,也要适度轻松;既要集中注意力,又要分散注意力等。

【例文评析】

   微不足道 却很重要

  如果说破布与废纸不重要,那你将得不到完整的瓷器,因为是它们保全了瓷器的尊贵与完整。

  如果说细土与沙石不重要,那你将不能仰观泰山的巍峨,因为是它们铸就了泰山的雄伟与岿然。

  滴水微不足道,但正是它们聚成了汪洋大海。

叶子微不足道,但正是它们,衬出了花的美艳。

  你说什么不重要?

你说什么微不足道?

  对于浩瀚的历史长河,对于风口浪尖上的弄潮儿,一介布衣、一个平头百姓就好比海中的一粒沙或者包裹精品陶瓷的破布废纸,真的微不足道。

  可是正是普通的劳动大众创造了历史,他们是历史的创造者;正是这些平民百姓,充当着弄潮儿的坚强后盾,衬托着他们,使他们的价值得以实现。

  是啊,看起来微不足道的东西,实际上却是不可缺少的;是啊,你会发现的,有些东西,微不足道,却很重要。

  听说过“微尘”吗?

这是一群做好事、献爱心、不留名的好人,青岛的“微尘”们向灾区、向希望工程、向孤寡老人捐款,向需要帮助的人捐款,不曾中断。

钱数虽然不多,却是他们的心意。

你能说他们的捐助不重要,他们的行为微不足道?

不能,因为正是他们分担国家的忧愁,播撒如星辰般灿烂的温暖。

  是谁在城市建起了一栋栋高楼?

是谁将道路清扫得干干净净?

是谁夜以继日地陪护在病人身旁?

又是谁将城市的玻璃擦得瓦亮?

  是我们的农民工,辛劳朴实的农民工,他们的劳动让城市更文明,更精彩;他们的存在使城市更繁荣,更舒适,他们真得很重要。

  可是,当满身混凝土、满身污渍的农民工朋友走上公交车时,你为什么要对他嗤之以鼻,不让他坐在你旁边呢?

  可是,当满脸疑惑的农民工朋友向你问路时,你为什么那么冷漠,甚至连句“不知道”也不肯给呢?

  你知道他们很重要,可为什么却排斥他们,嘲讽他们呢?

  有些事情,有些东西,不要以为他们微不足道。

因为正是那些看起来微不足道的东西,才显示出某些东西的重要,才使某些重要的东西把价值发挥到极致。

所以,有些东西,不要以为它不重要,你就把它扔掉,有时候,微不足道的东西才重要。

[简评]这篇文章偏于散文化,语言很有文采,且能直面现实,发人深思。

娓娓道来,轻松自如。

【巩固提升】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水从高原流下,由西向东,渤海的一条鱼逆流而上。

它冲过浅滩,划过激流,越过了湖泊中层层的鱼网,躲过了无数水鸟的追逐。

它不停地游,最后穿过山涧,挤过石罅,游上了高原。

然而,它还没来得及发出一声欢呼,瞬间就被冻成了冰。

“它逆行了那么长,那么久,它是一条勇敢的鱼。

”一位年轻人说。

“这的确是一条勇敢的鱼,然而它只有伟大的精神却没有伟大的方向,它极端逆向的追求,最后得到的只能是死亡。

”一位老者说。

冰川中有鱼,生活中有你,你是否也想成为冰川中的那条鱼呢?

要求:

全面理解材料,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

文体不限,立意自定,题目自拟。

不少于800字。

【构思指津】

材料作文的立意必须来自材料。

一则材料,从不同的角度切入就会得出不同的立意。

首先,要发散性思考材料。

本则材料主要应从“小鱼”的角度立意:

1、生命不息,追求不止;2、人不能极端逆向地追求;3、正确的方向比伟大的精神更重要;4、人要有挑战极限的精神。

其次,要确定最佳立意,即选择最切合材料且最容易行文的立意。

最后要确定文体。

选自己最擅长的文体,一定要扬长避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