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总复习基础知识详解之基础知识终极整合(经济常识).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6687340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34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政治总复习基础知识详解之基础知识终极整合(经济常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高中政治总复习基础知识详解之基础知识终极整合(经济常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高中政治总复习基础知识详解之基础知识终极整合(经济常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高中政治总复习基础知识详解之基础知识终极整合(经济常识).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高中政治总复习基础知识详解之基础知识终极整合(经济常识).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高中政治总复习基础知识详解之基础知识终极整合(经济常识).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高中政治总复习基础知识详解之基础知识终极整合(经济常识).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高中政治总复习基础知识详解之基础知识终极整合(经济常识).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高中政治总复习基础知识详解之基础知识终极整合(经济常识).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高中政治总复习基础知识详解之基础知识终极整合(经济常识).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高中政治总复习基础知识详解之基础知识终极整合(经济常识).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高中政治总复习基础知识详解之基础知识终极整合(经济常识).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高中政治总复习基础知识详解之基础知识终极整合(经济常识).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高中政治总复习基础知识详解之基础知识终极整合(经济常识).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高中政治总复习基础知识详解之基础知识终极整合(经济常识).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高中政治总复习基础知识详解之基础知识终极整合(经济常识).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高中政治总复习基础知识详解之基础知识终极整合(经济常识).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高中政治总复习基础知识详解之基础知识终极整合(经济常识).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高中政治总复习基础知识详解之基础知识终极整合(经济常识).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高中政治总复习基础知识详解之基础知识终极整合(经济常识).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政治总复习基础知识详解之基础知识终极整合(经济常识).doc

《高中政治总复习基础知识详解之基础知识终极整合(经济常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政治总复习基础知识详解之基础知识终极整合(经济常识).doc(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政治总复习基础知识详解之基础知识终极整合(经济常识).doc

高考资源网(),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第一课:

商品和商品经济

一:

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

@@1、.商品:

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一)、商品与其它劳动产品的区别和联系

比较

商品

其它劳动产品

区别

(1)商品用于交换

(2)商品有价值

(3)商品是个历史范畴

1.不用于交换

2.没有价值

3.劳动产品是人类社会一个永恒的范畴

联系

1.二者都是劳动产品2。

二者都有使用价值3。

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

(二)、商品与其它非劳动产品的物品的区别和联系

比较

商品

其它非劳动产品的物品

区别

1.商品是劳动产品。

2.商品用于交换。

3.商品是个历史范畴。

1.不是劳动产品。

2.不用于交换(特殊情况除外)。

3.物品是个永恒的范畴。

联系

二者都有使用价值。

3、;商品生产:

“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即商品生产”。

4、;商品经济:

“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和就是商品经济”。

5、;商品经济的存在条件:

商品经济的存在条件有两个:

一是社会分工,二是生产资料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产生条件:

二:

私有制)

6、;商品经济的分类:

“商品经济有小商品经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三种类型”。

二;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1、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是商品的使用价值。

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

@@22、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二者缺一不可。

一;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二者缺一不可

1;使用价值是商品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即使在它上面花费了大量劳动,也不能形成价值,因此也就不能成为商品

2;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没有价值的东西,就不是商品

总之,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有价值;有价值的东西必然有使用价值

二;其对立的方面应作如下理解:

作为生产者或消费者,谁都不可能同时占有使用价值和价值。

商品生产者占有的是使用价值,他要得到的是商品的价值和获得利润,但他要得到的价值,必须让渡出使用价值;消费者要得到提是使用价值,但他必须付出价值。

三:

商品的价值量:

1、;商品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指:

“现有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3、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理解):

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社会劳动生产率越高,商品的价值量越小;社会劳动生产率越低,商品的价值量越大。

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

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商品的价值量与个别劳动时间无关。

商品的价值量与个别劳动生产率无关。

商品价值总量与个别劳动时间成反比。

商品价值总量与个别劳动生产率成正比。

商品价值总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无关。

商品价值总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无关。

个别劳动时间与个别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四:

货币的起源、本质、作用

@@1、货币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

货币的定义:

“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货币的本质:

就是一般等价物。

@@2、正确对待货币:

一;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货币的作用范围、形式及所反映的生产关系是完全不同的:

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剥削阶级社会反映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剥削的关系;2)在以公有制为基础和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者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获得货是正当的、合理的。

二:

对待金钱的不同态度,实质上是个世界观、人生观问题。

1)“金钱万能”、“有钱能使鬼推磨”等是腐朽的剥削阶级人生观的表现。

2)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鼓励人们通过合法经营和诚实劳动获取正当经济利益。

同时,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提倡为人民服务和集体主义的精神,反对和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的风气。

3)正确对待货币,还应该要“取之有道”、“用之有度”、树立从国情出发,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

五:

纸币的产生和发展

@@1、纸币的含义:

.“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货币符号”。

纸币的职能:

“纸币只按照它所代替的金属货币的价值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

”本身没有价值。

起间接价值尺度的作用。

@@2、通货膨胀的含义:

“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数量,从而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叫做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会给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生活带来什么影响?

人民的生活水平会出现下降状况,购买力降低,商品销售困难,造成社会经济生活秩序混乱。

六:

货币的职能:

@@1、“货币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五种职能”。

@@2、价格(理解):

“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值决定价格。

3、商品流通(理解)“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叫作商品流通。

”它的公式是:

商品---货币----商品(W---G----W)。

七:

价值规律

@@@1;价值规律的内容:

“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2: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有时高于价值,有时低于价值,与价值规律等价交换原则所要求的价格与价值相符矛盾吗?

1)从一个较长时间来看,商品的价格总来说仍然与价值相符,2)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表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价值量始终作为一种趋势,作为一个规律的贯彻着。

所以说,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不仅不违背价值规律,反而正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而且是惟一可能的表现形式。

}

3、价值规律的作用:

(运用)

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客观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一:

价值规律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生产部门的分配。

(当某种商品供不应求时,物价上涨,价格高于价值,许多商品生产者就会被吸引来生产这种商品,反之,许多商品生产者就会放弃这种商品生产。

价值规律就是这样调节……。

二:

价值规律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商品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生产者个别劳动时间少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获利就多。

就这样刺激商品生产者……。

三:

价值规律促使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优胜劣汰。

(生产条件好的在竞争中获胜,生产条件不好的,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这样就促使商品生产者……)

总之,价值规律的调节能有效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第二课: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市场经济

一:

经济制度:

1、公有制经济的含义: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在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2、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

一:

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和关键领域,如金融、通讯、铁路、航空、电力、石油、天然气、冶金、化工等,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

”二:

国有经济要增强自己的控制力和竞争力,引导和影响其它所有制经济的发展,并在国内外竞争中不断扩大。

3、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第一,就全国而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公有资产占优势,既要有量的优势,又要注重质的提高。

第二,公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3、公有制的实现形实应该多样化

1、一切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利用。

2、这也是由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规律决定的。

3、只要符合‘三个有利于’,各种形式都可以利用。

4、我国农村的经营体制;

目前,我国农村的集体经济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的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一方面:

在坚持土地、农田水利设施等基本生产资料集体所有的前提下,农户与集体签订合同,承包一定的土地或生产任务,并根据劳动成果取得收入。

另一方面:

把集体统一经营和家庭分散结合起来,宜统则统、宜分则分、统分结合。

这种体制发挥了集体的优越性和个人的积极性,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

对农村生产力的水平和农业生产的特点有广泛的适应性。

5、我国现阶段的主要非公有制形式:

除了公有制经济,还存在着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6、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必然性

我国初级阶段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1)基本内容:

公有制为主体和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二者共同构成基本经济制度。

这项基本经济制度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

2)这项基本经济制度存在的客观必要性。

从根本上说是,是由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客观规律决定的,具体说来,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

1)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2)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

我国经济虽然有了明显的发展,但生产力整体水平还比较落后,发展也不平衡,生产力呈现多层次性。

只有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3)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一切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加以利用”。

4)实践证明这项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对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

分配制度:

1、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的必然性

一:

这是与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

我国现阶段生产力总体水平低、发展不平衡和多层次的状况,不可能实行单一的分配方式。

二:

这是由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决定的

在公有制经济之外,还存在着多种非公有制经济,因而也就必然会存在多种非按劳分配的个人收入分配方式。

三:

这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存在资本、劳动力、土地、技术等生产要素等多种所有者,而这些生产要素在生产中各自发挥了相互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

我国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激发了社会成员积极投身国家建设的热情,对加快经济发展和实现共同富裕起到了巨大促进作用。

2、分配方式:

按劳分配——公有制范围;个体劳动成果所得——个体劳动;按生产要素分配——资本、土地、技术、信息、劳动力……;福利性分配——公有制经济中对劳动者生活起保障作用的分配及从社会保障中取得的各种收入;

3、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的作用必然使一部分劳动者在竟争中通过劳动先富起来,这是价值规律作用的必然结果。

因此,我们提倡效率优先。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这又决定我们必然在国家宏观调控的作用下,兼顾公平。

三.市场和市场经济的基本含义

1、市场的含义:

“狭义的市场是指商品交换的场所,即有形市场。

2、市场经济的含义:

“市场经济是社会化的商品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3、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

“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包括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

4、: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识记):

1)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以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

2)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以资本家获得剩余价值为生产目的。

5、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一:

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市场也有其弱点和缺陷。

1)市场的调节作用不是万能的

2)市场调节的弱点和缺陷;单纯市场调节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

3)只有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才能克服市场的种处缺陷,把“有形的手”与“无形的手“结合起来,保证市场经济的健康、有序的向前发展。

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

市场经济具有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和开放性等一般特征。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

一:

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标志: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区别所在”。

我们要建立的不仅是市场经济,而且是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前提下的市场经济。

二: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

“因为在社会主义社会里,社会生产目的是满足劳动者物质和文化的需要,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所以,既要坚持效率优先,又必须坚持“兼顾公平”的原则。

三: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社会主义国家可以把人民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结合起来,运用多种手段对经济活动进行广泛的宏观调控,并能比、资本主义国家做得更好、更有效。

7、树立正确的竞争观念和法制观念的必要性

竞争的必要性:

是商品经济的必然产物,也是市场经济的特征。

”:

1)竞争是商品交换得以进行的前提。

2)竞争会促使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不断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并实现优胜劣汰。

3)竞争促进资源优化配置的实现。

总之:

竞争是市场经济有效运行的必要条件”。

法制的必要性:

1)“健全的法制是协调和处理矛盾、体现公正平等的依据和准则。

2)市场经济的法制性,是价值规律的客观要求。

价值规律要求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而等价交换要求的平等性原则,必须要有健全的法制来保障。

第三课:

企业和经营者

一:

企业

1、企业:

就是指以盈利为目的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向社会提供商品或服务的经济组织。

2、、企业的分类(识记)

根据企业的经营内容和行业属性可分为:

工业企业、农业企业、商业企业、交通运输企业、建筑安装企业、邮电企业、金融企业、科技企业

根据企业的所有制性质及有关法律规定可分为:

全民所有制企业、集体所有制企业、私营(个体)企业、混合所有制企业(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

根据企业的规模可分为:

大、中、小型企业

根据企业的组织形式可分为:

总厂企业、多厂企业、联合企业和企业集团

3、股份公司和股票的基本含义

我国公司仅指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两种形式。

“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是企业法人。

有限责任公司,股东以其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

股份有限公司,其全部资本分为等额股份,股东以其所持股份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的债务来承担责任。

股票是股份公司发给股东的入股凭证,是股东取得股息的一种有价证券

4、我国国有企业的领导休制

我国国有企业的领导体制是:

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坚持和完善厂长(经理)负责制,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

5、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意义、方法和途径

企业经济效益的含义:

企业的经济效益,就是企业的生产总值同生产成本之间的比例关系。

用公式表示:

经济效益=生产总值/生产成本

所谓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就是要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用最小提资源消耗,生产出最多适合市场需要的商品和劳务。

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性:

1)、有利于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2)、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3)、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巩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方法和途径:

1)、依靠科技,采用先进技术,用现代科学武装企业,提高企业职工的科学文化水平和劳动技能,使企业的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2)、采用现代管理方法,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以最少的消耗,生产出最多的适应市场需要的产品,按价值规律办事,有效发挥各种资源的效能,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3)实现两个转变:

一是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二是实现经营机制转变,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

4、)、鼓励兼并,规范破产,不断完善兼并和破产制度。

6、在市场竞争中出现企业兼并和企业破产是必然的。

1)兼并的含义和意义:

企业兼并,就是由经营管理好的、经济效益好的优势企业,吞并那些经营不善、企业效益差、

企业兼并有什么意义?

首先,企业兼并使国家减轻了财政负担。

其次,企业兼并有利于把劣势转化为优势。

w.w.w.k.s.5.u.c.o.m

总之是优化企业结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力杠杆。

2)企业破产的含义和必要必性:

企业破产,就是对那些长期亏损、资不抵债而又扭亏无望的企业,按法定程序实施破产结算的经济现象。

企业破产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首先,它强化了企业的风险意识,其次,企业破产制度的建立,可以形成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

3)实行大企业、企业集团的“强强联合”,首先可以实现优势互补,获取更大经济效益。

同时,还能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促进我国经济发展。

7、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对于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意义(运用)

国有大中型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尤其是在现阶段,我国存在多种所有制经济,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支柱作用更显得重要。

首先:

国有大中型企业虽然数量不多,但却控制着国民经济的命脉,在国民经济的关键行业和重要部门中处于支配地位,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

其次:

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在国家财政收入主要来源的国有经济中,国有大中型企业的贡献最大;

第三:

是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经济基础:

我国国有大中型企业,拥的雄厚的资产,具有一流的技术水平,较高的经营管理水平和良好的企业素质。

总之:

从国有大中型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我们可以看出:

国有企业,尤其是作为我国国民经济支柱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其经营状况直接关系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

因此,必须大力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

二:

经营者

1、国有企业经营者为什么要正确处理国家,企业,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

(如何处理)首先,企业经营者要处理好企业和国家的关系。

既要努力提高本企业的经济效益又要从全局出发,维护整体利益,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

其次,企业经营者要处理好企业与职工的关系。

经营者在考虑长远、将来的同时,又要考虑到职工的现实利益,要关心职工的现实生活。

才能增加企业活力,搞好搞活国有企业。

(为什么处理)国有企业的改革与发展,不仅是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经济问题,而且也是关系到社会主义制度命运的重大政治问题。

2、企业经营者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对市场竞争的影响

作为国有企业经营者必须具备

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

只有具备了这样的思想政治素质,才能团结广大职工群众,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沿着正确的方向不断发展。

职业道德素质:

良好的职业道德是一个企业经营者最基本的素质,也是对企业经营者最基本的要求。

企业经营者只有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才能使企业沿着正确、健康的轨道发展。

业务素质:

良好的业务素质同职业道德素质一样。

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的基本条件。

(三种素质的内容要加以流览、阅读)

3、企业的信誉和良好的形象对企业的影响(理解)

*争创名牌的意义:

企业的信誉和形象中表现在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上。

“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经济实力的竞争;而经济实力的竞争,归根结底就是产品质量的竞争。

谁的产品好,谁的质量高,谁的牌子过得硬,谁就有竞争力,谁就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企业发展需要名牌,民族振兴需要名牌,国民消费也需要名牌,国际竞争更需要名牌。

*树立良好企业形象和信誉的意义

良好的信誉和形象,是企业的一种无形资产,是企业经营成败主的重要因素,对企业的生存竞争至关重要,有人称它为“开发企业的金钥匙”。

4、不正当竞争的表现和危害

正当竞争:

是指经营者在遵守法律和市场活动准则的前提下,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促进技术进步为目的,用正当手段进行竞争。

不正当竞争:

是指经营者违反有关法律法规,损害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的行为。

、正当竞争与不正当竞争的区别

比较

参与竞争时的动机和出发点

竞争时采取的手段

社会效果与法律后果

正当竞争

遵守法律和市场活动准则,以最低消耗获得最大利润

正当、合法、公平的商业做法。

主要靠提高质量、改进技术,降低成本、提高信誉。

保护了国家、集体和消费者利益,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促进了技术进步,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

受到法律鼓励和保护。

不正当竞争

躲避法律或直接违法,

以获取高额违法所得

违法行为。

主要表现为弄虚作假、欺诈、损人利己。

损害了其它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扰乱了社会经济秩序,不仅不能增加社会财富,还会给现有财富带来浪费。

受到法律禁止和制裁。

第四课:

产业和劳动者

一:

劳动者:

1、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及关系:

一:

劳动者的权利是指劳动者依照劳动法律行使的权力和享受的利益

劳动者依法享有的主要权利:

1)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选择职业的权利;这是劳动者依照劳动法享有的最重要的权利。

2)劳动者享有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3)劳动者享有休息、休假的权利。

3)劳动者享有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4)劳动者享爱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

5))劳动者享有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6)、劳动者享有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8)、劳动者享有的法律规定的其他权利;

二;劳动者依法履行的主要义务:

劳动者的义务是指劳动者必须履行的责任。

这些责任包括:

第一,劳动者应当完成劳动任务。

第二,劳动者必须提高职业技能。

第三,劳动者必须执行劳动安全卫生规程。

第四,劳动者必须遵守劳动纪律。

第五,劳动者必须遵守职业道德。

劳动者的这些义务是法律所规定的,是受法律制约的。

当劳动者没有履行这些义务时,必须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三:

权利和义务的关系(运用):

1)劳动者权利和义务的统一表现在:

两者相互依存,不可分离。

没有权利就无所谓义务,没有义务就没有权利。

2)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是受法律保障的。

2、、劳动者提高职业技能和遵守职业道德的重要性(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