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生物下册全册教案苏教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690921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3.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生物下册全册教案苏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八年级生物下册全册教案苏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八年级生物下册全册教案苏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八年级生物下册全册教案苏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八年级生物下册全册教案苏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八年级生物下册全册教案苏教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八年级生物下册全册教案苏教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八年级生物下册全册教案苏教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八年级生物下册全册教案苏教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八年级生物下册全册教案苏教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八年级生物下册全册教案苏教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生物下册全册教案苏教版.docx

《八年级生物下册全册教案苏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生物下册全册教案苏教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八年级生物下册全册教案苏教版.docx

八年级生物下册全册教案苏教版

八年级生物下册全册教案(苏教版)

第二节(22):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设计依据与构想】

新程强调教学中应遵循“面向全体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理念,在教学过程中要逐步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的世界观,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学习并掌握一定的生命科学知识和技能,理解科学、技术、社会的关系,并且能将学到的知识充分地运用到生产和生活当中。

倡导探究性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

对于初中学生说,本节的难度相对较大,因为这节既涉及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生态系统、食物链、食物网等方面的知识,又涉及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一节综合;既与我们人类自身的实际生活和生产密切相关,又与全球的环境、资密不可分。

因此,本节应以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入手,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然后采用自读,小组讨论、图例展示、分析计算、实例介绍等方式,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到生物学科知识,再运用生物学科知识去指导学生的生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辨证思维和发散思维。

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使学生相互交流总结,取长补短,以获取新的知识体系;突出体现新标“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和“探究性学习”的理念。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对生物界的重要性。

2、使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特点。

3、使学生理解掌握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过程,以及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意义。

能力目标

1、通过分析总结,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等的思维能力,从而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通过图片等的观察,培养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观察和分析能力。

3、通过生动有趣的例子激发学生讨论、交流的欲望,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小组合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正确认识我们作为生态系统中的一员在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的作用,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和资意识,使学生更加热爱大自然和保护大自然。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及特点。

2、碳循环过程。

教学难点

1、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分析。

2、生态系统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

前准备

教师准备

多媒体。

学生准备

查找有关生态农业及温室效应等相关资料。

【教学流程】

一、导入

师:

请大家欣赏一段动画!

并讨论后面的问题。

(大屏幕出示这样的情境动画)

鲁宾逊流落到一个荒岛上,那里除了有能饮用的水以外,几乎没有任何食物,随身尚存的食物只有一只母鸡、15g玉米。

然后出示问题:

你认为以下哪种生存策略能让你维持更长的时间等待救援?

试说明理由。

下面有两项选择:

1、先吃鸡,再吃玉米。

2、先吃玉米,同时用一部分玉米喂鸡,吃鸡产下的蛋,最后吃鸡。

学生讨论。

师:

大家都很聪明,都选择第二个答案,理由也比较充分,因为第二种吃法可以给他提供更多的能量,使他能维持更长的时间等待救援。

一切生命活动都伴随着能量的变化,没有能量的供给也就没有生命和生态系统。

能量的流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就是能量流动,在能量流动的过程中伴随着物质循环。

那么,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是怎样流动的?

物质是怎样循环的呢?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主要问题。

设计思想从学生喜欢的动画入手,给学生以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思考,再加上教师语言的小结,直接切入本主题,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吸引学生注意,将枯燥的问题形象化、生动化和趣味化。

二、新教学

活动一: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1、学生阅读,思考问题:

生态系统能量的头是什么?

怎样流入生态系统的?

能量流动的渠道是什么?

能量是怎样流动的?

2、播放:

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示意图。

3、学生回答:

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头是太阳能。

4、引导启发:

不是所有的太阳能都参与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只有被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才能流动。

、师生谈话:

生产者是如何固定太阳能的呢?

是生产者(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能固定在有机物中的。

那么能量又是怎样流动的呢?

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流动的。

我们把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各个营养层次称为营养级。

那么能量是怎样逐级流动的呢?

第一级是绿色植物,第二级是以植物为食的动物,第三级是以植食性动物为食的肉食动物。

以此类推。

6、分组讨论:

能量在流动过程中将发生怎样的变化呢?

你能发现什么规律么?

7、播放:

生态系统能量流向示意图。

(推荐一个同学归纳其中心内容,其他同学补充,老师点拨指导。

8、师生交流:

在能量流动的过程中,绿色植物固定的太阳能有三个去处:

一部分被自身的生命活动消耗了,即通过细胞呼吸释放和生命活动利用了;储存在体内的能量一部分流入下一营养级;没被利用的枯枝落叶和下一营养级摄食未消化而排出的粪便中的这一部分被分解者释放出。

因此,可以看出,能量在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

设计思想本部分内容是本节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

本部分的教学策略是先设计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然后播放教师自己制作的直观性较强的“能量流动图解”使学生对“能量流动”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通过学生小组讨论与教师引导启发相结合、师生谈话等教学方法,使学生对“能量流动的过程”有深刻的理解,突出体现新标“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理念,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辨证思维和发散思维,对生态系统是中食物链和食物网的理解更加深刻,让学生感受到生物之间是紧密联系的,有利于培养学生辩证的生物学观点。

活动二: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1、教师语言导入:

在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中还伴随着物质循环,其中碳循环就是非常重要的物质循环。

大家都知道,二氧化碳气体是空气中的主要气体,也是碳参与物质循环的形式之一。

下面我们就讨论,碳循环是怎样进行的?

2、复习巩固:

写出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公式,说明二氧化碳在此过程中的作用。

3、学生分组讨论,并完成教材P92的填图,结合书中的,练习描述碳循环。

4、师生共同小结: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进入生态系统中,主要依赖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使二氧化碳变成有机物,再通过食物链进入动物和其他生物体中,因此从碳循环可见绿色植物是生态系统的基石;除此之外,微生物也能把二氧化碳合成为有机物。

另外,生物体内的有机物,通过呼吸作用可将二氧化碳放回到大气中;还有一部分生物遗体没有被分解者分解,转变成为地下的石油和煤,暂时脱离循环,但一经开采燃烧,便可产生二氧化碳返回碳循环。

、教师引导探索:

近年,由于人类大量地采伐森林,再加上燃烧化石燃料以及环境污染,因而使大气中2的浓度明显增加,导致温室效应。

那么应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

请大家发表自己的看法。

6、小组讨论并回答。

设计思想本部分是本节的另一个教学重点也是难点。

我采用的教学策略是:

从回顾旧知入手,通过知识迁移把新旧知识融会贯通,再通过分析、讨论、交流、填空等形式加深对“碳的循环”知识的理解;通过“堂延伸”引导学生利用新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学以致用;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的、现实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问题的理念,并展开科学、技术、社会的关系(STS)教育,并通过“温室效应”问题的讨论,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

活动三:

全总结,外延伸

师: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都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实现的,物质是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而能量又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态系统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复,两者密不可分。

师:

请大家阅读书后的外探究,了解什么是水体富营养化,并且回去做模拟实验,或制作一个小的生态球。

设计思想通过简单的语言对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之间的关系进行概括,使学生知道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之间是彼此联系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也是密不可分的。

有利于学生树立普遍联系的辩证的生物学观点。

再加上外探究的设计,使学生更加理解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实际意义,将堂内容引申至实际生活,有利于激发学生实践探索的欲望,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思维习惯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世界观。

【教后反思】

第26: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第一节(261):

生物圈中的各种生态系统

【设计依据与构想】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本节的对象是八年级的学生,他们经过近两年的生物学习,特别是现行初中生物教材始终以人与生物圈为主线,对本节的教学已经有了大量的知识储备和感性认识。

本节的设计是以问题为导向,通过对以前学过的知识的再现,引导出新的学习内容,揭示知识之间内在的客观规律,使他们体验到知识的再发现、再创造带的乐趣;通过对天然草地和人工草坪的生态环境的研究,学习调查和观察的方法,加深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认识,提高学生热爱大自然、爱护生物的情感,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及环境保护等内容,确立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生物圈中生态系统的类型。

2、理解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3、生态平衡的概念和特点。

4、了解人工生态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特点。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自觉为维持生态平衡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了解当前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趋势,认同生物圈是生物的共同家园。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生态平衡的概念及特点。

2、人工生态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特点。

教学难点

生态平衡的概念和特点。

前准备

教学、几种生态系统的视频资料、挂图、自制的生态瓶等。

时计划3时

【教学流程】

(第1时)

一、导入新(创设情景)

复习生态系统的概念,分析森林生态系统的组成。

引出:

地球上生态系统的种类。

设计思想开门见直点主题,既复习巩固已学的知识,又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新教学

1、生态系统的种类和特点:

教师:

利用,出示通过视频材料所要解决的问题:

(1)通过欣赏生态系统的视频资料说出:

生态系统的种类和特点

(2)利用,出示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链:

并总结出各种生态系统的共同特点:

生态系统内部不断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流动。

每种生态系统都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有限的,实例:

野草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学生:

对比海洋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和荒漠生态系统的组成,比较这些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

结论:

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越多,食物链和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越强。

设计思想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视频教材能够再现各种生态系统的自然状况,能吸引学生注意力,加深印象。

2、生态平衡:

教师:

利用展示火爆发、地震等自然灾害对生态系统瞬间造成的破坏、人为因素对生态环境的调节能力的破坏的现象。

提出问题:

(引出生态平衡的内容)

学生分析得出结论:

(1)分析一个处在正常状态下的热带草原生态系统和一个森林生态系统的组成,得出:

生态平衡的概念。

(2)分析生态系统的组成,得出生态系统是一种动态平衡。

(注意:

种类和数量处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设计思想创设新奇的情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逻辑思维的能力,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3、地球上所有生态系统的总和构成了生物圈:

利用播放电影科幻片《TheDaAfterTrr末日浩劫》(又名:

明天过后)中,全球生态平衡被破坏后,出现的各种自然灾害的场面(地震、雪灾、海啸、冰雹和龙卷风等自然现象)。

引出地球上的生物共同生活在一个大的生态系统中:

生物圈

自学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的位置和概念。

设计思想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亲身体会到我们人类共同生活在一个大的生态系统中,为不出现末日浩劫中的场面,提高自觉保护环境意识。

(第2时)

一、导入新(创设情景)

播放当前我国各地的自然、经济的专题片,把学生分成分城市、农村、区、海滨四个小组进行讨论:

当前城市、农村、区、海滨的经济发展特点及环境状况:

(根据自己对不同地区资料的掌握情况,自由分组)

每个小组选一名学生对所在小组的研究情况进行汇报交流。

设计思想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把我国不同地域的自然环境与经济发展情况展现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分组讨论,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培养了合作学习的意识;通过交流,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积极性。

二、新教学

在汇报交流总结时,教师提出:

中国人口最多的农民,所从事的产业是农业,那么,我国以前靠天吃饭的农业状态和现在的农业状况有什么不同呢?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引出:

1、农田生态系统(典型的人工生态系统)。

欣赏一组从网上下载的图片,比较一片杂草丛生的荒地生系统和一片农田生态系统。

分析:

对比一片杂草丛生的荒地生系统和一片农田生态系统什么差别。

得出结论:

(1)经过人工改造的生态系统是不稳定的,其生态平衡需要人类的维护。

(2)人类需要对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有利的生态系统。

设计思想提供丰富的学习资,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学习求知。

中使用了从网上下载的图片、视频等资,体现了资的共享是时代的要求,学习的根本在于拥有共同的资。

2、阅读材料:

教材P100,了解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趋势。

设计思想发挥教材资优势,学会分析、运用材料,为突破教学的重点内容打下坚实的基础,培养学生创新学习的能力。

3、方案一:

出示老师制作的生态瓶。

讨论:

瓶内的生态系统是自然的生态系统还是人工的生态系统。

如何维持瓶内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方案二:

根据实验小组讨论如何制作一个小的生态瓶。

1、根据问题,作出假设,讨论和提出制作一个小型生态系统的方案。

2、分析影响这个小型生态系统的因素、讨论如何维持瓶内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方法。

设计思想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情景创设中,强调创设尽可能实在的真实情景,因为真实的情景接近学生的生活体验。

上面两个方案都给学生提供了真实的学习情景,使学生能了解自己所要解决的问题,启发学生思维的拓展,提高堂的实效性。

(第3时)

一、导入新(创设情景)

复习:

1、农田生态系统的结构特点。

2、利用展示天然草地和人工草地图片,分析二者有什么区别。

设计思想由此引出本节的主题,使内学习与外调查活动得到有机结合,使知识系统化。

二、新教学

教师:

利用出示研究型题:

对比天然草地和人工草坪

学生:

室外调查观察前准备

1、把学生每8人分成一组。

2、观察过程中认真填写观察记录。

3、观察结束后讨论研究观察题,并形成自己小组的探究报告。

4、在考察过程中注意安全!

附表:

研究性题用表(样表)思考题:

1、分析采用天然草地和人工草坪绿化和美化环境的优缺点?

2、如何在天然草地和人工草坪之间进行对比实验。

设计思想本环节的设计,将堂由室内延伸到室外,通过研究性学习培养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通过小组内研究,培养学生之间的协作与谦让的人际交往技能,增强自信心,培养参与社会决策的能力。

在形成研究报告的过程中深化了堂内的学习成果。

第二节(262):

生物圈是生物的共同家园

【设计依据与构想】

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

最好的教育是个性化教育,最好的学习是自主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性,增强实践能力,进一步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根据本节的教学内容,教学设计主要从学生已有的书本知识以及生活经验出发,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结合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心理需求,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爱护生物、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及提高环境保护的意识,激发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我们当前自然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

2、认同生物圈是生物的共同家园。

能力目标

举例说出人类生活对生态平衡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进一步提高学生热爱生命,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和生态平衡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我们怎样保护自然环境。

授时2时

前准备

教师准备,,通过剪辑形成的频资料:

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等。

学生准备,对比天然草地和人工草坪的调查报告。

【教学流程及分析】

(第1时)

一、导入新(创设情景)

利用出示资料:

200~2007年历届世界环境保护日的主题。

师:

请同学们分析近几届世界环境保护日的主题,总结出设立世界环境保护日的目的是什么?

生:

在老师的引导下,联系上节观看的资料片片段,进行研究讨论。

师生共同总结:

全世界人类共同生活在一个大的生态环境中,为了保护这个生态系统内的生态平衡,全世界各国人民必须携起手,作出自己的贡献。

设计思想本导入改变了以往由复习引入新的教学方法,通过对学生熟知的近几年的世界环境保护日的主题的分析,引出本节的主题:

生物圈是生物的共同家园,有利于本节教学内容的展开。

二、新教学

(一)生物圈是人类的繁荣家园

师:

利用播放视频资料:

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生:

讨论:

1、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

2、生物圈是地球表面各种不同生态系统的总和,假设其中某一个生态系统遭到破坏,会对其他的生态系统产生什么影响?

从而得出生物圈是一个整体。

设计思想利用视频资料再现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使学生对这部分知识有了更加清楚的理解,也改变了以往“照本宣科”的教学方法,达到了承上启下的目的。

(二)生物圈是生物共同的家园

教师:

利用出示:

1、遭到人类破坏且无法恢复的生态系统的对比照片。

2、x疆的藏羚羊遭到偷猎后的悲惨场面与青藏铁路建设为了保护藏羚羊的迁徙路线而修建的桥梁的照片。

3、阅读教材P107:

水葫芦和云南滇池。

学生讨论:

(1)目前东北虎所受到的最大威胁是什么?

(2)偷猎和改变铁路设计方案这种做法有什么本质的不同?

(3)我们人类对环境越是干预,环境就越向好的方向变化吗?

(4)为了保护生物的共同家园,我们应当做点什么?

联系生活实际,各抒己见。

(使堂教学的气氛推向高潮)

小结:

可持续发展战略包括人口、生产和环境保护三个方面的多项政策和行动计划,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保护生物圈是人类调整自身和自然之间关系的一项有深远意义的战略转变。

设计思想本环节使学生在具有大量知识储备的前提下,通过分析、归纳,最后概括形成一种思想,深化了对知识的理解,抓住了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

1、后以实验小组为单位,按照教材要求进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形成调查报告在下节上交流。

2、后通过多种渠道收集关于如何处理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的关系、如何保护环境等有关的资料,为下节模拟召开“保护生物圈研讨会”做准备。

(预习:

“保护生物圈研讨会”,并明确分工。

设计思想老师并没有固定要求学生去调查的场所,学生可以充分利用余时间,从不同的角度、思维去进行调查,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使调查面更广,更加丰富;增加了下节准备的时间,增大了堂的容量,提高了堂的教学效率。

(第2时)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沿教室四周依次坐好)

主持人宣布“保护生物圈国际研讨会”现在开会,宣布:

(一)主题:

联合国世界环境和发展委员会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那么,在这个大的世界环境下,如何处理环境和经济的发展关系。

(二)大会议程:

1、大会推选“主席”、“副主席”各一名和会议秘书处(做记录的同学)。

2、每个小组选派一名同学宣读上节进行的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的调查报告。

3、本次大会以辩论会的形式进行,首先由一名同学代表本国陈述本国的观点,其他国家代表待其陈述结束后向该国提出一些问题。

4、陈述国其他成员可以互补回答。

、会议秘书处根据记录,形成综述总结报告,提交大会主席和副主席。

设计思想本节是初中的最后一节生物,老师将讲台让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自己的组织才能,允许每个学生独立发展自己的独特见解,树立主人翁精神;让学生在辩论中检查自己调查和收集、处理资料的情况;成功地解决了本节的重点,突破了难点。

使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社会责任感大大提高。

【教后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