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说话跟阿德勒学沟通.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690942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52 大小: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好好说话跟阿德勒学沟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好好说话跟阿德勒学沟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好好说话跟阿德勒学沟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好好说话跟阿德勒学沟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好好说话跟阿德勒学沟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好好说话跟阿德勒学沟通.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2页
好好说话跟阿德勒学沟通.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2页
好好说话跟阿德勒学沟通.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2页
好好说话跟阿德勒学沟通.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2页
好好说话跟阿德勒学沟通.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2页
好好说话跟阿德勒学沟通.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2页
好好说话跟阿德勒学沟通.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2页
好好说话跟阿德勒学沟通.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2页
好好说话跟阿德勒学沟通.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2页
好好说话跟阿德勒学沟通.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2页
好好说话跟阿德勒学沟通.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2页
好好说话跟阿德勒学沟通.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2页
好好说话跟阿德勒学沟通.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2页
好好说话跟阿德勒学沟通.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2页
好好说话跟阿德勒学沟通.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2页
亲,该文档总共5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好好说话跟阿德勒学沟通.docx

《好好说话跟阿德勒学沟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好好说话跟阿德勒学沟通.docx(5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好好说话跟阿德勒学沟通.docx

好好说话跟阿德勒学沟通

好好说话:

跟阿德勒学沟通

前言

化“难以启齿”为“脱口而出”!

变“言过其实”为“金玉良言”

在我身边不乏品格高尚的熟人或朋友。

他们时常检讨自己、反省自身的沟通方式,堪称职场心理学中的沟通艺术。

“话到嘴边还是咽了下去,实在难以启齿呀……”

“话有些过头,真后悔那么说……”

他们经常会对这样的想法自责不已。

我曾经也是如此,不知如何与人交流。

明明有话想说,但却因有所顾虑而闭口不谈,或是人云亦云,或是尽可能地回避交谈。

与闭口不言相对,走向另一个极端的反应也是屡见不鲜。

例如,忍无可忍之下向对方宣泄压力,把自身的想法强加给对方。

最后难免懊悔:

“如果没那么说就好了……”

心理学大师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理论着眼于“处理人际关系”,近来颇为引人注目。

我从中颇受启发:

良好的沟通需要“保持适当的距离”。

然而,由于阿德勒的心理学理论通俗易懂,人们往往会有“道理虽然明白,实际无所适从”的困惑:

“终究只是纸上谈兵,于职场全无用处。

”出于误解,好不容易学到的知识惨遭尘封,这类情形并不少见。

不过,我并不认同“纸上谈兵”的说法。

阿德勒的心理学理论乍看平淡无奇,实则蕴含大量有利于职场沟通的启迪。

我称之为“将阿德勒的理论与职场相连的桥梁”,这也是我执笔编写本书的出发点。

曾经,我夜不能寐,因不知如何与人交流而大为苦恼。

如今,只希望我能为抱有同样烦恼的朋友略尽绵薄之力。

倘若本书能给读者朋友的职场沟通带来启发,我将不胜欣慰。

 

序章 善于沟通就是善于把握距离/001

第一章 7小步打造理想沟通距离

1.不负担、不介意、不践踏/018

2.不纠结“胜负”,舍弃“纵向关系”/024

3.对事,不对人/031

4.不审判、惩罚对方/037

5.避免感情用事/043

6.不怕失败,也不苛责他人/049

7.争当“献血者”,不做“吸血鬼”/055

第二章 如何让别人尊重你,信任你

1.七分听、三分讲,先听再说/066

2.一“听”到底,不随便表态、质疑/072

3.提问切忌冷酷无情/079

4.不要擅自“理解”对方/086

5.不吝赞美,主动示好/092

6.向对方的手套投球/098

第三章 既不“强加于人”,也不“多管闲事”

1.巧用谦语,保持距离/110

2.说得少,还要说得礼貌/116

3.不直接给出答案/122

4.第一人称是万能钥匙/127

5.少些批评,多说希望/132

6.如何“消化”愤怒/138

第四章 既不盲目服从,也不刻意回避

1.Thankyou,butno.Thankyou/151

2.优雅地说“不”/156

3.通过“DESC”法说“不”/161

4.求人多用“我”少用“你”/167

5.不露声色地表达情感/173

6.听之任之也不错/178

后记/184

 

序章

善于沟通就是善于把握距离

引人注目的“人际关系心理学”

在2014—2015年度畅销书籍排行榜中,岸见一郎和古贺史健合著的《被讨厌的勇气——“自我启发之父”阿德勒的哲学课》(钻石社出版)高居榜首。

此外,数十部与阿德勒心理学相关的作品也是榜上有名,例如拙作《阿德勒100句人生革命》(钻石社出版)、《跟阿德勒学带人》(日经BP社出版)等。

由此,阿德勒的心理学成为热门话题,诸位想必记忆犹新吧。

距今140多年前的1870年,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诞生于奥地利维也纳的郊区。

在加拿大精神科医生亨利·艾伦博格(HenriEllenberger)的著作《潜意识的发现》(弘文堂出版)中,他将阿德勒奉为与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Freud,1856—1939)和卡尔·古斯塔夫·荣格(CarlGustavJung,1875—1961)齐名的心理学大师。

阿德勒被誉为“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后世诸多心理学家受其影响,如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Maslow)、维克多·弗兰克尔(ViktorFrankl)、卡尔·罗杰斯(CarlRogers)、阿尔伯特·艾利斯(AlbertEllis)、埃里克·伯恩(EricBerne)等。

另一方面,阿德勒又有“自我启发之父”的美名。

在戴尔·卡内基(DaleCarnegie)《人性的弱点》《成功有效的团体沟通》(均为创元社出版),以及斯蒂芬·R·科维(StephenR·Covey)《高效人士的七个习惯》等著作中,我们常常能发现与阿德勒心理学相近的观点。

而在沟通技巧培训及NLP(神经语言程序学,NeuroLinguisticProgramming的缩写)等领域,阿德勒心理学也是无处不在。

此外,阿德勒宣扬“人际关系论”,认为“人生的所有课题皆与人际关系有关,除此再无其他”。

从这层意义来看,阿德勒心理学堪称研究职场沟通之道的最佳利器。

阿德勒心理学的“纯正血统”和“混血风格”

在学习阿德勒的心理学之后,岩井俊宪先生(HumanGuild公司董事长)曾有一段精彩的评论,我至今印象深刻。

“阿德勒心理学的思想和理论‘血统纯正’,完全看不到弗洛伊德的因果论或者其他流派的影子。

但在方法论上,它又有鲜明的‘混血风格’。

只要理念和思想相近,它会吸收其他流派的咨询技巧、最新方法等,并且活学活用。

只有充分翻阅阿德勒的著作,才会有这般贴切的评价吧。

阿德勒本人对于思想、哲理的解释素来不吝笔墨,但对于“具体怎么做”的技术层面却言之寥寥。

阿德勒心理学如今拥有完整的理论体系,涵盖大量实战技巧,这需要归功于几位高足的归纳整理,如鲁道夫·德莱库尔斯(RudolphDreikurs)、唐·丁克迈尔(DonDinkmeyer)、哈罗德·莫萨克(HaroldMosak)、伯纳德·舒尔曼(BernardShulman)等。

诚如岩井先生所言,本书同样秉承“保持思想纯正、兼容吸收技巧”的原则,在坚守阿德勒心理学之余,介绍与之理念相近的各类沟通技巧。

阿德勒否定“高低”“优劣”“胜负”“正误”等“纵向关系”。

对此后文会做详细说明,简而言之,人们的思考应以“是否有益”“是否具有建设性”为核心。

单纯比较高低只是为了满足个人的虚荣心,实际毫无用处。

从这个意义来说,“技巧层面的混血风格”才是真正有益且具有建设性的吧。

远近适度,过犹不及

根据2008年《职场烦恼问卷调查》(第一生命经济研究所)的反馈,72.9%的男性和78.5%的女性认为:

职场人际关系最让人忧虑。

此外,基于2014年《职场沟通调查》(日本生产总部)的结果,73.1%的普通员工自认为“缺乏向对方准确表达的自信”,77.6%的人则表示“不善于与人交谈”。

由此可见,超过半数的职场人士为人际关系所苦,而且并不擅长交流。

与之相应,职场沟通的失败案例也是不胜枚举。

例如,在会议上自说自话地推销观点,多管闲事、干预对方事务,导致彼此失和。

或者,在需要挺身而出时不敢开口,事后懊悔不已,抑或在需要对方帮助的时候不敢明说,话到嘴边又咽了下去。

另一方面,在职场上不乏左右逢源、游刃有余的高手。

如善于聆听、事事为人着想的前辈或上司,让人甘心接受、全无反感的白领精英,以及善于把工作托付他人的同事等。

那么,沟通能力的高低体现在什么地方呢?

答案就是“对距离的把握”。

“强加于人”“多管闲事”,距离过近是沟通失败的常见原因。

倘若我们一味对此引以为戒,并且刻意拉开距离,结果可能会滑向另一个极端。

无论“服从”还是“回避”,距离太远也会导致沟通失败。

不善于沟通的人往往掌握不了距离的尺度,而且有时难免矫枉过正,从一个极端跳到另一个极端。

相比之下,沟通高手对于距离的把握恰到好处。

保持适当的距离,远近适宜,这是此类群体的特征。

在高尔夫界流传着一句名言:

只有把握距离,方能称霸球场。

至于怎样的距离是合适的,只能意会,不能言传。

对于职场沟通来说,道理也是如此。

不经意地强迫身边之人

“这份资料看着费劲,内容也太多,通常都是摘出要点吧?

“提前五分钟到场是常识,赶着时间进场开会真是难以置信。

职场是将形形色色的人们聚集起来工作的场所,相互之间的修养和价值观等或许迥然不同。

因此,不能理解同事的工作方式,或者觉得对方的言行举止有些别扭,这些都在情理之中。

正因如此,我们需要格外注意沟通方式。

如果与对方“距离过近”,“你应该理解我”的期待值上升,难免会把自身的观点强加于人。

沟通、交流的英文单词Communication源于拉丁语的Communicatio,意为分享、共有。

但是,我们通常理解为“表达、传达”,以为是“单方面的行为”。

各种沟通问题的症结其实就在于此。

话虽如此,我曾经犯过同样的错误,不经意地强迫对方“理解我”,结果自然到处碰壁。

如今回想,这是“距离太近”所致。

不过,之后我从事演说家、辅导班讲师的经历磨砺了我的沟通技巧,尤其阿德勒的心理学知识,让我的恶习逐渐有所改善。

本书从重视“人际关系”的阿德勒心理学出发,探讨职场沟通的技巧。

“强加于人”“距离太近”是导致沟通失败的常见问题。

过分为对方着想

距离太近会产生问题,那么“拉开距离”是否可以高枕无忧?

答案并非如此。

一旦“拉开距离”,双方都无法将内心的想法完整、准确地传递给对方。

前文曾有介绍,分享是沟通的本意之一。

这样的想法把“分”推向了极致,对“享”有所忽视。

“这么说会招致反感,还是不说为妙。

“本想采用别的方法,但是为了避免口舌之争,还是按对方的意思办吧。

本着为对方着想的好意,结果却是沟通不畅,类似的情形在职场中屡见不鲜。

顾虑太多,无形中拉远和对方的“距离”。

阿德勒心理学视之为某种程度的服从和回避,即,为了避免失败而自行“切断关系”的行为。

这样下去,结果不容乐观,该如何是好呢?

具体对策会在相关章节详细介绍。

简而言之,远近适度、过犹不及,保持适当的距离至关重要。

既不能强迫对方“必须这么做”,也不能言不由衷地妥协说“好吧”。

“如果采用这个办法,结果会是如何?

”“我认为这个方法可行,大家觉得怎么样?

”……按照这种思路表态,继而听取对方的说辞,相互研讨,最后达成共识。

这样有助于求同存异、达成一致。

考虑到我曾经犯了“强加于人”“多管闲事”这样的错误,我曾经走向另一个极端:

顾虑重重,若非服从就是回避。

结果与对方渐渐疏远,挫败感日益累积。

至此,我才恍然大悟:

太远或太近都不利于沟通,距离适中才是最佳。

那么,怎样才是“适当的距离”呢?

基于相互尊敬和信任的“适当距离”

本书从“适当距离”的反面表现切入,通过“避免距离过近的沟通”(第三章)和“避免距离过远的沟通”(第四章),详细介绍具体的沟通技巧。

第二章“建立相互尊敬、相互信任的技巧”是实践的基础,与第三章和第四章的技巧论构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此外,第一章“心技体”的“心”是前提条件。

让我们从改变思维、观点起步,具体引入“技巧”的篇章。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无论知识多么丰富,如果片面迷信方法论,结果容易适得其反。

人总是按着自己的意愿行动。

如果动机过于明显,再高明的技巧也会被人看穿。

另一方面,如果你显得老奸巨猾,难免会令人心生戒备。

也许你能一时得利,但是失去对方的信任,终究得不偿失。

“这类事情自己做,别扔给我!

”有时候你虽然强颜欢笑地答应下来,殊不知表情已经出卖了你内心的不满。

首先我们要端正内心,然后磨炼技巧,直至成为习惯。

由此,我们的心境和眼界也会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通过阿德勒心理学研究职场沟通,相信你从中可以受益良多。

 

第一章

7小步打造理想沟通距离

 

若想在职场中实现良好沟通,办法只有两个:

转变“思想”,或者改变“行动”。

正所谓“心动然后行动”,只有换个思路,才能改变行为。

倘若固执己见、强行求变,势必难以持久。

举例来说,假如没有“我要减肥”的坚定信念,很难做到长期节食。

若要坚持求变、把节食的“行为”贯彻到底,“减肥”的决心或者说“思想”不可或缺。

另一方面,两者反之亦然,“行动继而心动”同样成立。

例如,起初并没有下定决心,只是尝试节食,结果体重也下降了。

受此鼓舞,萌生“再瘦一点”的念头,想法就此改变。

鉴于思想或行为的变革是实现良好沟通的必由之路,本书也从这两个方面加以阐述。

本书第一章着眼于改变思想,重点介绍保持理想距离的七项思维变革,之后切入具体的实践技巧。

心动然后行动。

行动继而心动。

这一切的基石自然是阿德勒心理学,以下七点观念正是由此中来。

 

1.不负担、不介意、不践踏

本书将“距离感”定义为良好沟通的关键,作为其理论依据之一,我们有必要了解“问题分离”的概念。

“这是谁的问题?

”阿德勒心理学对这个问题颇为重视。

举例来说,我们常会听到父母训斥说:

“你给我好好学习!

”然而,从阿德勒心理学的观念来看,首先需要想一想“学不学”是谁的问题。

也就是事先搞清楚“谁对结果负责?

”,或者更进一步,“如果不好好学习,结果由谁承担?

”。

倘若我们认真思考,答案显而易见,只能是子女。

因此,“学习与否”自应是孩子的问题。

然而,问题在于父母给子女下了“好好学习”的命令。

按照阿德勒心理学的观点,这样的行为无异于“干涉子女的问题”,结果只能是“破坏和孩子的信任关系”。

“一旦关系破裂,即便之后发出求救的信号,对方也不会理睬。

”阿德勒对此视为大忌,并认为此时采取“亲切的交谈”才是明智之举。

“我对你的学业略感担忧,我们可以谈谈吗?

“为了将来能够做自己喜欢的事,你至少需要顺利从高中毕业吧?

“如果学业上需要帮助,老爸在所不辞。

想去辅导班尽管说,我多加点班就行了。

相比之下,“别一天到晚玩游戏了,给我好好念书!

”的感觉又是如何?

这也是我将“距离感”奉为沟通秘诀的根源。

为了保持理想的距离,需要变革思维方式,首先便是课题分离、不践踏对方的课题。

这也是所有沟通交流的基础,因此至关重要。

不背负、不介意

“要说几遍你才会明白?

刚才我又说过一次了吧?

”你在忍无可忍之下训斥了晚辈,对方大为沮丧,整日无精打采。

于是,你感觉自己有些过分,发现对方果然魂不守舍……

想必大家都有过这样的体验,而且为数不少吧?

其实,只要掌握这一点——“不背负、不介意”,我们便可远离烦恼。

按照阿德勒心理学的理论,“晚辈意志消沉”是其自身的课题,与我们无关。

因此,我们的忐忑源于“背负”对方的问题,即没有做到问题分离。

即便面对同样的斥责,也并非人人都会一蹶不振,有的人会因此发奋图强,有的人则会一笑了之。

总之,垂头丧气也是他自身的选择。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你不必反省、自责。

意识到自己对晚辈过分严厉,继而加以改善,这才是“你的课题”。

由此,你只需着眼于“自己的课题”——“注意言辞”即可。

假如纠结于“被人讨厌”之类“他人的课题”,结果只会自寻烦恼。

“不背负、不介意”是阿德勒心理学“课题分离”的内容之一。

为了以合理距离展开沟通,我们必须牢记这个前提。

绝不盲从,勇敢说“不”

关于课题分离,仅仅留意“不践踏对方的课题”“不背负和不介意”未免不足。

反之,当自身的课题遭到践踏时,勇敢说“不”更为重要。

“咦?

你这么干不行,还是照我的办法来吧。

”以按照自身方式展开业务为例,同事这番“好言相劝”看似热心,其实是在干涉我们的问题。

若是你能认可对方的“金玉良言”倒也不错。

若是在你深思熟虑后觉得自己的方式并没问题,也愿意贯彻到底,那就勇敢地而对方说“不”吧:

“你的好意我心领,你的方法也确实不错。

不过,我还是想按自己的方式来。

面带微笑地说“不”,这也是“问题分离”的技巧之一。

需要注意的是,当我们在说“不”的时候,切不可干涉了对方的课题。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断不可取。

“多管闲事!

我的工作轮不到你指手画脚!

倘若你如此粗暴回应,保持合理的距离也就无从谈起。

究其原因,是否干预了你的工作,这是对方的问题。

因此,与其来指责对方,倒不如把注意力集中到自身:

“在别人干涉我时我该怎么办?

学过阿德勒心理学的人们通常会这么回应:

“感谢你的建议,不过我想坚持自己的方法。

果断否决,毫不拖泥带水。

这样的风格有利于保持合理距离的沟通,避免靠得太近而纠缠不清。

 

2.不纠结“胜负”,舍弃“纵向关系”

舍弃“纵向关系”

为了保持合理的距离,舍弃“纵向关系”必不可少。

所谓“纵向关系”,指的是将事物分出“上下”“优劣”“胜负”“对错”。

在日常生活中,尤其身处职场时,我们往往不经意地从纵向关系的角度去思考,全然不知这会影响沟通的顺畅。

你是否在工作中,听过这样的话?

“他完全不了解现场情况,还嫩得很呢。

这类言论明显体现出说话人的“纵向关系”思维,即按照“上下”“优劣”“胜负”“对错”等评点人和事。

“上”“优”“胜”“对”,就予以肯定。

反之,就会不屑一顾。

然而,正如引言所说,沟通的词源是“分享”。

一旦给交流设置了前提条件,“上”“优”“胜”“对”的肯定因素和“下”“劣”“负”“错”的否定因素势必水火不容,调和并实现“分享”谈何容易?

阿德勒心理学不仅舍弃纵向关系的思维,而且认为人与人之间不易相处。

由此,沟通的前提应是横向关系,不再比较上下、优劣、胜负、对错,只看“有益”还是“无益”、是否具有“建设性”。

纵向关系的思路极易导致在沟通中抬高自身,使得相互之间的尊重和信任降到最低。

与之相反,横向关系着眼于解决课题,重视过程中的协调和发展,尽可能地避免对立冲突。

纵向关系的上下比较:

“你的想法太天真,还是太嫩了。

纵向关系的优劣比较:

“你的见解太糟糕,不能和我相比。

纵向关系的对错比较:

“你这么想不对,我才是正确的。

横向关系的建设性比较:

“你的观点不错。

但是,不觉得我说的更有效吗?

哪种表达方式更能推进交流?

答案一目了然:

摒弃纵向关系,横向比较的效果更胜一筹。

杜绝自降身份

提到舍弃纵向关系,人们多半认为是放下“居高临下”的傲慢,其实并不局限于此。

“自降身份”、妄自菲薄同样不可取。

纵向关系的上下比较:

“毕竟只是普通职员,我的意见不会被重视。

纵向关系的优劣比较:

“和那人相比,我自叹不如,因此言听计从。

纵向关系的对错比较:

“全是我的错,问题因我而起。

把自身定义为“下等、劣势、输家、错误”,难免身份降得太低,自卑感过于强烈。

姿态过低,同样不利于与对方的沟通和分享。

然而,或许有人不以为然:

“退一步是为了更好的交流,有何不可?

”这样的想法纯属自欺欺人,这种行为的实质是迁就对方,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分享。

“相互理解”也无法实现。

从纵向关系来看,居于“上等、优势、赢家、正确”的强势地位,在对方面前具有优势感或许影响不会太坏。

而过分谦卑、将自己摆在“下等、劣势、输家、错误”的弱势地位,显然不利于沟通。

因此,保持平等地位、相互理解,这对于沟通而言至关重要。

阿德勒心理学称之为“相互尊重”“相互信任”,这正是横向关系的精髓。

即便对方年纪轻轻、资历尚浅、职务不高,毕竟人权平等,理应尊重。

以此作为沟通的前提,舍弃纵向关系,改为横向思考,保持合理距离方有实现的可能。

一切从主观出发

“现象学”是阿德勒心理学理论的基石之一。

阿德勒继承了该理论创始人埃德蒙特·胡塞尔(EdmundHusserl)的思想,把人们所有思考的出发点归结于“从主观出发”“缺乏客观性”。

半杯水的理论想必广为人知,悲观主义感叹“只有半杯水”,乐观主义者则欢呼“已装了半杯啦”。

那么,哪种解释符合客观呢?

这个问题其实并没有标准答案,因为价值观本身就是主观意识的产物。

由此,人们所谓的“理所当然”,除去部分情况具有科学证明和法律依据之外,多半还是主观臆断,而不是从客观性来说。

你的“理所当然”未必适用于对方,这便是现象学的观点。

曾几何时,面对不认真打招呼的下属,我会严加训斥:

“见面打招呼是人之常情,为什么做不好?

”在学习阿德勒心理学之后,我逐步意识到所谓的共识难免有误,于是我改变了劝诫的方式:

“相比于冷漠的工作环境,大家更喜欢热情的氛围吧?

所以,你是否可以改变一下呢?

摆脱“自以为是”的傲慢与偏见,抛弃“上下、优劣、胜负、对错”的纵向比较,从是否具有建设性的横向考虑出发,这是以合理距离开展交流的关键前提。

3.对事,不对人

没有一无是处的“人”,只有毫无建设性的“行为”。

我们不妨来看一则例子:

开会的时候铃木先生迟到十分钟,遭到上司佐藤科长的批评。

“铃木先生的时间观念真是散漫,下次还请注意。

“真是对不起。

”话虽如此,铃木先生却是一脸的不悦和不服。

那么,怎样可以更为有效地提醒铃木先生呢?

此时,学过阿德勒心理学的井上科长会这么说:

“铃木先生,迟到十分钟啦。

也许你有苦衷,但是下不为例哦。

阿德勒心理学将行为和人(行为主体)区别看待。

面对迟到的铃木先生,佐藤先生批评的是“人”,而井上科长点评的是“迟到十分钟的事实”,即“行为”。

对于沟通来说,两者具有天壤之别。

美国著名律师克莱伦斯·丹诺(ClarenceDarrow)有句名言:

“我憎恨罪恶,但我不憎恨犯罪的人。

”铃木先生开会迟到十分钟的行为算不上罪行,但被定义为“散漫之人”,难怪他会闷闷不乐。

为了在职场中游刃有余、左右逢源,我们需要以此为鉴。

阿德勒心理学对“行为与人分离”颇为重视,我们也要时时提醒自己。

指正并非人身攻击,不必担心存在差异

继续展开先前的例子,铃木的同事山本先生发现了别的问题:

“这张表的数据有误吧?

于是,铃木先生阵脚大乱,想方设法找理由:

“这是报告的底稿,下一步是校对数据,所以……”

井上科长看在眼里,微笑着提出建议:

“山本先生并非人身攻击,无非陈述数据有误的事实。

因此,不必忙着辩解嘛。

慌张失措的铃木先生显然把“指出问题”视为“人身攻击”。

行为虽然有错,但无关人品,山本先生也是对事不对人。

但是,铃木先生却感到人格受损,拼命寻找解释。

由此可见,他自己也把“行为”和“人”混为一谈了。

另一个常见的错误是畏惧自身与他人的“差异”。

例如,当你表示“A方案不错”,而其他人都认为“B方案更好”,你难免就会忐忑不安。

因为你会担心意见不一致而不合群,这同样是混淆了“行为”和“人”的概念。

人具有社会性,按照阿德勒心理学的理论来说,“需要依附于某个群体的归属感”。

一般情况下,倘若一个人与群体意见相左,他很容易担心自己为群体所不容。

然而,按照现象学的理论,人的价值观各不相同。

有差异才能有创造,这也是差异性的存在价值。

如果担心思想或行为危及自身的群体地位,沟通的合理距离也就无从谈起。

因此,指正并非人身攻击,差异也无须畏惧。

区别看待“行为”和“人”,这是保持合理距离的必要前提。

纵向关系赞扬他人,横向角度赋予勇气

人与行为的混淆未必全因他人的批评而起,正面的“赞扬”同样可能造成误会。

阿德勒心理学并不提倡赞扬,因为赞扬者往往居高临下,容易陷入上下比较的“纵向关系”。

通常,总经理褒奖员工不足为奇,但不会有员工表扬总经理吧?

老师和学生之间也是同理。

赞扬是自上而下的行为,终究以纵向关系为前提。

阿德勒心理学认为,赞扬的意义并非“居高临下的嘉许”,而是横向视角的“赋予勇气”。

因此,“干得漂亮”“真伟大”之类的溢美之词不足为道。

“承蒙提携,使我如虎添翼。

”“乐在其中、乐此不疲呢!

”……这类横向审视、增添勇气的视角更为重要。

倘若我们分析之前的例子,就能发现赞美的对象通常是人(行为主体),而赋予勇气的目标是有所行动。

因此,赞扬是居高临下对人,赋予勇气是横向对事。

所以,以鼓励为目的的赞扬具有双重意义,效果也更为明显。

也就是说,只有我们从心里有意识地把对人、对事这两件事分开,才不至于在日常生活中混淆两者。

只有我们掌握了这个前提条件,方有实现职场良好沟通的可能。

 

4.不审判、惩罚对方

对手并非一成不变

我曾经也陷于“上下、优劣、胜负、对错”的纵向比较,以此作为判断的依据而不自知,总是自以为是,端着居高临下的架子。

轻视对方的意见,所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