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命铸铁一样站立.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692543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45 大小:116.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让生命铸铁一样站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让生命铸铁一样站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让生命铸铁一样站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让生命铸铁一样站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让生命铸铁一样站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让生命铸铁一样站立.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5页
让生命铸铁一样站立.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5页
让生命铸铁一样站立.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5页
让生命铸铁一样站立.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5页
让生命铸铁一样站立.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5页
让生命铸铁一样站立.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5页
让生命铸铁一样站立.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5页
让生命铸铁一样站立.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5页
让生命铸铁一样站立.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5页
让生命铸铁一样站立.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5页
让生命铸铁一样站立.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5页
让生命铸铁一样站立.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5页
让生命铸铁一样站立.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5页
让生命铸铁一样站立.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5页
让生命铸铁一样站立.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5页
亲,该文档总共4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让生命铸铁一样站立.docx

《让生命铸铁一样站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让生命铸铁一样站立.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让生命铸铁一样站立.docx

让生命铸铁一样站立

让生命铸铁一样站立

——《合欢树》教学反思

王秀芬

《合欢树》是史铁生用朴实无华的语言谱写了一曲感人至深的追忆母爱之曲。

在教这篇课文之前,我一度寝食不安。

我知道,如果将它上成一堂平淡乏味的语文课,则不但是对九泉之下那位伟大母亲的大不敬,而且是对敬重病痛的那位作家的怠慢,更是对母爱这一永恒的文学母题的亵渎!

那个十岁的作文得了奖的孩童,因母亲的一句话扫了自己的兴,于是“装作根本不再注意她的话,对着墙打乒乓球,把她气得够呛”,却又不得不承认“她聪明”,“她是世界上长得最好看的女的”;

那位可怜的母亲,面对两腿残废了的儿子,在希望和失望中苦苦煎熬,最后被上帝召回去才得以解脱;

那棵枝繁叶茂的合欢树,被母亲偶然之间当作含羞草栽下,却也能独自成荫;

当母亲在的时候,“我”沉浸在自己的悲伤中,无心去理解母亲,慢慢懂得母亲的良苦用心时,自己已经没有机会去报答那份深情。

还有那个一直盯着树影不哭不闹的婴孩儿……

这些都是这篇文章闪光的感情点,如何引导学生一步步进入作者的世界呢?

于是,我采用迂回战术,给学生印发了《我与地坛》的原文,并适当讲解史铁生的人生经历以及他与病魔做斗争的乐观精神,为解读《合欢树》做情感准备。

当时看文章时,学生都沉浸在了史铁生的世界之中,还有的同学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我知道,学生的情感被调动起来了,讲课的时机到了。

正式上课后,我并没有按照平时上课的思路,读课文,点字词,讨论疑难问题的套路进行,而是读完课文就抛出了“请用几句话或者几个词来概括文章的母亲形象”的问题,围绕此问题讨论时,因学生有了之前的感情积淀,概括总结得都很到位。

坚强,乐观,不轻易向命运屈服,在苦难命运的打击之下,仍然热爱生活,仍然对生活充满希望。

母亲面对苦难的那种好强,那种坚韧的意志,那种永远热爱生活,永远对生活和生命充满希望,是给作者最大的财富。

课堂上的第二个问题是讨论作者的“合欢树情结”。

没想到,学生们都沉浸在讨论第一个问题的兴奋中,竟对所谓“合欢树情结”不感兴趣,他们更好奇文中反复提到的盯着树影看的小孩儿。

于是,我也就抛开预设的思路,跟随学生的脚步来倾听他们理解中的合欢树。

思路打开,学生的理解也都各有精彩之处,有的说母亲虽然已经去世了,但母亲还活在人间,就活在那棵合欢树里,因为那棵树是因母亲的双手、母亲的心灵而存活下来、并枝繁叶茂的。

还有的认为尽管经历了沧桑变化,树的情感价值也会不同,但树还是那棵树,还会被不同的人以不同的方式记住。

树是永恒的,因此,母亲也会永恒。

那孩子就是记住那树、记住母亲的人之一。

有些学生的观点甚至没有办法在课堂上进行统一的归纳总结,但那又有什么关系呢,只要是学生自己经过思考得出的结论,我们都要去重视不是吗?

    这堂课已经结束了,但是当时课堂那热烈的讨论气氛还萦绕在我脑海中,与其说是被《合欢树》感动,不若说我被同学们高涨的热情感染。

通过学习这篇文章,他们说自己开始理解了母亲,开始有了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担忧,他们愿意带着情感去跟自己的父母沟通。

他们说自己明白生命怎样如铸铁一般站立着。

这些就是我们语文课中希望达到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不是吗?

关于区域地理的复习

张崇华

区域地理在高考中,是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出发点和归宿”。

许多地理事物或地理现象的分布、特征、成因、规律及变化等,都是自然地理或人文地理的最好“注解”或“说明”;而系统地理的原理、规律、结构、联系等又需要在区域地理中去落实和验证。

因此,区域地理的内容是复习地理知识的基础,许多图像判读技能的训练、基本概念的理解、地理要素间的联系、地理事物的分布、空间概念的建立、地理基本观点的树立等,都应在区域地理学习中完成。

  对区域地理的复习,一定不要只机械地重复一遍初中地理课本,而应重视对旧知识的加工、整理、重组和联系,建立知识框架与体系,并巩固在图像或图表上,并以高中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知识为指导,结合高考训练要求进行复习整理。

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了区域地理复习的简单方法与思路,供同仁们参考,便于学生复习,提高复习效率。

  第一、推出区域地理复习模式,便于全体学生复习归纳总结。

  一、自然地理特征。

复习的思路与内容是:

位置特征→地形特征→气候特征→水文特征→植被特征→土壤特征和矿产资源。

需要说明的是在复习世界区域地理时,对土壤特征一般不作分析。

(引导学生认识,一个区域的位置和地形,往往决定这个区域的气候特征,而区域气候和地形又往往决定区域的水文和植被,水文和植被往往决定区域土壤的形成)

  二、人文地理特征。

复习的思路与内容依次是:

农业特点、工业特点、人口与城市特点。

  对区域地理的复习,方法看似简单,但复习时掌握复习方法,理清复习思路显得尤为重要。

  第二、加强区域地理与系统地理的联系。

例如,用南亚季风的高中地理知识,解释南亚西南季风进退对南亚农业的影响。

在复习东南亚地理位置时,一定要结合板块知识,巩固东南亚多火山、地震、滑坡、海啸多发的原因。

用风带、气压带的高中地理知识,解释地中海气候在欧洲南部分布广泛的原因等等。

又如东亚季风气候显著,要注意知识的联系与高考要求的连接----⑴季风气候的特点,⑵为什么东亚地区季风气候显著,⑶东亚季风气候南北差异和东西差异。

完成这一点,在提前布置的情况下,班内的优秀学生,能完成这一点,并在班内介绍、推广。

  第三、每个区域考纲要求重点不一样,操作时应有侧重。

从《劝学》中学习其学习方法

张燕

《劝学》的作者荀子是战国末期赵国人,当时的人们尊重他,称他荀卿,汉代因避汉宣帝刘洵的讳,写作孙卿。

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同早于他的孟子成为儒家对立的两派。

在人性问题上,他不同意孟子的性善论,主张性恶论,认为后天环境可以改善人的恶的本性,所以,他很重视教育的作用,强调教育功能的重要。

《劝学》是《荀子》的开篇之作,是一篇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的散文。

这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字,驾驭不好,是很容易正襟危坐,流于枯燥和单调的。

但这篇文章却形象清新,脍炙人口,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衰。

全文共由两大部分组成:

前一部分,论述学习的重要性;后一部分,论述步骤,内容和途径等有关问题。

我在授课的过程中侧重在后一部分下功夫,帮助学习认识和掌握本文中提供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

在论述学习的方法时,荀子同样采用了本文中运用最多的比喻手法,共用了十个比喻句,论证学习要逐步积累,要坚持不懈,要专心致志。

这十个比喻同时又形成正反对比的关系。

先是从正面设喻:

1、 积土成山,可以兴风雨。

2、 积水成渊,可以生蛟龙。

这强调了学习全赖于“积”。

接着从反面设喻:

3、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4、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再从“舍”与“不舍”来论述学习贵在坚持不懈的道理。

5、 骐骥(舍)——6、驽马(不舍)

7、朽木(舍)——8、金石(不舍)

这是从学习必须日积月累,坚持不懈的角度论证学习是不可以“舍”的。

9、蚯蚓(用心一)——10、螃蟹(用心躁)

这是从用心的角度论证学习必须专心致志,用心专一。

在荀子的哲学思想中,“积”是一个重要观点。

荀子认为,要学有所成,必须坚持不懈地进行积累。

一个人长期耕田,就会成为农夫;长期砍砍削削,就会成为工匠;长期贩卖货物,就会成为商贾;长期学习礼仪,就会成为君子;圣人也只不过是“人之所积”。

在写到蚯蚓和螃蟹的对比中,指出“用心专一”是“积”的关键,将论述进一步引向深入。

在现代中学生的学习中,积累同样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本课的学习中,我从学习方法的角度,教育学生重视积累在学习中的重要性。

搞好高中物理总复习需要处理好的关系

邱玉萍

看书与做题的关系

看书(包括教辅书)与做题是相辅相成的。

通过看书能形成知识网络,做题能有效检测我们前阶段的学习效果及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了解自己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查找自己掌握知识点的漏洞和缺陷所在。

所以要适量、有针对性地做题,举一反三,通过做题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

看而不做不知运用,做而不看效率低下。

正确的做法是课后把当天所学的内容快速浏览一遍。

想一遍,理解后再去大量做题。

这样事半功倍地掌握了知识,做题就少了许多障碍。

看书是知道了物理概念、定律,但它在具体情况下如何运用,运用时有何技巧。

这些你可能并不知道或不熟悉,这就得通过做题来巩固所学知识,运用物理定律解决实际问题,在做题中积累经验,熟才能生巧。

做题应精做多思,多做几种不同类型的题。

每次做题前要先认真审题,分清题型,从而找到适合于某类题型的通法,做到举一反三丶触类旁通。

要真正地把物理学习的知识和解题能力内化为物理学的一种“涵养”。

真正懂得学物理的同学每做一道题都能回头来回顾基础的理论和概念,认真地品味它们在整个章节体系中,尤其是在一些常用的重要方法中的地位和意义。

但无论看书还是做题,都只是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和记忆的手段,重要的是把该掌握的知识掌握好。

复习阶段,所有的内容都学习完成,不用刻意割裂知识,没复习的内容可以简单的涉及到,通过滚动复习反复练习熟悉知识,提高解题的速度。

老师讲与学生练的关系:

老师少讲,学生多在课堂练习,多做反思总结。

 

山东省2013年高考备考研讨会总结

赵鼎然

时间:

4月13—4月14地点:

潍坊一中

一于允峰校长介绍了潍坊一中办学理念,“创造合适的教育,打造幸福的学校”;建设“容雅”的校园文化,即包容大度、志趣高雅。

张吉刚主任介绍了潍坊一中备考经验和策略。

赵建伟老师上了一堂“电学实验”二轮专题复习课。

总结:

1创造百年名校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格中人”要奋发向上。

2高三备考要抓落实,谋突破。

抓落实抓铁有痕,谋突破踏石留印。

3二轮复习要研究高考,依据高考的热点设置专题,对重点、难点、热点要专题突破。

网络知识,提升能力,锤炼心态,决胜高考。

二全国著名高考命题专家和教学专家,特级教师陈庆军,从事高中历史教学研究,做了“2013山东高考大纲解读”的综合讲座。

总结:

高考备考要“吃透”考试大纲,不走弯路。

三北京大教育(GETS)考试评价中心物理老师孙兆远做了“二轮复习的任务和措施”的主题报告。

总结:

二轮复习要狠抓实“三个环节”。

1选题。

把握好知识点、能力点、题型三者的关系。

做到知识点与能力点的结合,知识点与题型的结合,能力点与题型的结合选题。

以中档题为主,教师不会做的题砍掉,教师用20分钟才能做的题少用;保证题目的正确性和实用性。

2批改。

所有题目提前投放,学生先做,教师按层次抽批,在批阅前置了解学情后再有针对性的讲评。

杜绝只做不讲、只发不批、当堂发当堂讲的现象。

3讲评。

考试结束后要及时投放参考答案,让学生个体之间进行研讨,自评自纠,不要寄希望于老师的讲,把需要老师讲的内容降到最低限度。

要杜绝逐题讲和评经验讲的做法,应采取归类讲评教学模式,以补弱纠错立意,兼顾拓展与提高,重在实现知识弥补、能力提升和解题规范。

对错误比较集中的问题,要从不同角度去分析和讨论,通过一题多变拓展题型,通过一题多解拓展方法。

 

介绍几种地理教学法(转载)

姜园园

几年来,为了给学生以更多的独立思考问题与自我发展的机会,我在教学方法上进行了如下尝试。

现代媒体教学法

现代教学媒体主要包括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电视、计算机等。

这些媒体具有形声性、再现性和先进性的特点,主要以图像和声音的形式传递信息,可使学生真正做到眼耳并用、视听结合,使知识传递、接受、记忆变得比较容易。

如运用计算机教学,可根据教学需要将要表现的对象由小变大、化远为近,可使反映过程由快变慢或由慢变快,可将事物的本质要素突出地展现于学生面前。

如地球公转的规律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抽象难懂,因时间和位置的局限,学生对天体的观测又不可能是完整的。

多媒体教学通过模拟、分解宇宙天体的运动规律,将浩瀚星际空间浓缩于咫尺屏幕,分秒之间直观立体地表现了四季更替、昼夜变化的复杂过程,使学生能“飞”离地球,从宇宙空间的各个不同角度俯视我们这颗美丽的星球。

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具体的视觉图像,变难为易,变枯燥为生动,使学生乐看、乐听、乐学、乐思,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设疑推进法

所谓设疑推进法就是将其章节设计成若干个循序渐进的问题,这样可促进学生看书、思考,通过教师提问学生回答,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加以解决,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而且还可以有效地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如在讲“旅游业”一节时,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让学生看书、思考:

什么是旅游、旅游业、旅游资源?

三者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发展旅游业的意义是什么?

我国有哪些旅游资源?

举例说明。

这一系列的问题浮现在学生眼前,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又为课堂增添了旅游情趣。

学生开动脑筋、启迪思维、驾驭所获得的新知识,不仅培养了自学能力,还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动手操作法

让学生动手操作有时比教师讲解效果好得多,因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会遇到一系列的实际问题,这会促进学生思考、探索。

如在讲日、月、地三者的运动关系时,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三球仪,然后用三球仪演示,学生很容易地掌握了有关的知识点。

这不仅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社会实践活动法

重视和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是当前教育体制改革、搞好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因此,到社会中实践是学习地理所必须的。

如讲到人口问题、城市化问题、人地关系问题时,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深切的感受,加深理解他们在书本上所学到的抽象概念,然后要求学生写出社会调查报告,以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参与教学法

让学生上讲台“上课”,引导学生参与到地理教学活动中来是非常必要的。

如在学习“气候及影响气候的因素”一节时,课前教师先把学生分成五组,让每一组学生准备一个问题。

上课时请五位学生代表五个组分别走上讲台,把事先准备的课讲述出来。

最后教师和学生共同对五位学生的课给予正确的评价,肯定优点,指出不足。

这可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知识竞赛法

地理知识竞赛,要求学生具有迅速而科学准确地选择和提取所学的地理知识,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这要求学生记忆要准确、反应要敏捷。

竞赛可分为书面竞赛和口头竞赛。

知识竞赛具有竞争性,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进取心。

读图分析法

读图分析法是先让学生自学课文、自学图表等,在读图、读文的基础上让学生列纲,然后教师补讲、解疑,弥补学生学的不足,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

区域地理空间定位方法探讨

格中刘晓梅

空间定位是区域地理部分的重点和难点,是解决地理问题的关键,在地理学习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就空间定位方法探讨如下:

一、构建心理地图,创建空间概念

在地理学习中,经纬度位置在区域地理空间定位中侧重地理事物在某些经纬度上分布规律的“定性”分析,是区域地理学习与区域综合分析的基础。

如何构建心理地图,创建空间概念呢?

感知优先

心理地图的构建与积累是逐步实现的,要靠平时反复的读图、填图、用图,在此过程中逐步感知地图。

首先从图中获得地理知识,熟悉某区域的主要山脉骨架的分布,主要高原、平原、盆地的空间位置、区域范围和海拔等。

再凭借记忆在空白图上填出相关地理事物的名称。

最后在图上分析、归纳、总结出地理事物的分布规律。

针对训练

重视以地图为重点的练习:

记地图笔记,仿绘地图、勾绘轮廓、对地图的补绘、改绘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

通过多次勾绘山脉、河流、行政区,对这些区域的轮廓、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海岸线状况等区域特征进行深刻的记忆。

经常进行地图练习,加深印象。

图文转换

进行图文转换是提高读图、析图能力的重要手段。

图文转换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训练:

(1)以文释图,即读图分析,在现有的知识水平条件下,对一张图像进行观察、阅读、分析,再加上归纳总结,得出正确结论,这本身就是一种能力的提升创新。

(2)以图释文,即将课本文字转化为图像,以直观形象的图像表达教材中抽象的地理概念、理论和规律,必须在深刻理解课本知识的基础上才能将文字转化为图像,这有利于培养由抽象思维向形象思维转化的能力;此形式在考试中也经常出现,考试时只给出文字材料,并无区域图,此称为“无图考图”。

(3)以图释图,即以一张新图来表述原因,分析规律,培养创新精神和能力。

点、线、面结合

许多地理事物都具有点、线、面的特征。

如点:

山峰、城市、矿产的分布位置等;线:

山脉、河流、交通线、地理界线的走向分布等;面:

地形区、气候区、自然带、农业区、工业区、城市群(圈)的区位分布等。

将点、线、面相结合并将其与经纬度位置相结合,才能构建成完整的“心理地图”。

例如:

北京位于(40°N,116°E),开罗位于(30°N,30°E)附近;我国重要的地理界线秦岭—淮河一线位于33°N~34°N;赤道横穿非洲大陆中部,20°E经线纵贯非洲大陆南北;我国东北地区主要位于东经120°~130°,北纬40°~50°。

总之,“心理地图”的建立是要通过训练把地图转化入大脑中,形成脑图,变成地理语言,以便在应用时能够做到“胸有成图”,这也是进行地理空间定位的基础。

二、空间定位的基本方法

1.地理坐标定位法(确定经纬度)

解题中往往需要确定(判读或计算)地理坐标,常见的方法有:

①直接从经纬网图中读出经、纬度;

②利用时间,求经度;

③利用正午太阳高度公式,求纬度;

④利用实地距离估算经度差和纬度差,进而求出某地的经、纬度。

2.海陆位置定位法

有的地理事物位于大陆内部,有的地理事物位于大陆东部或西部(临海),有的被海洋包围(如岛屿)。

利用这一特性可以确定地理事物的大致位置。

3.相对位置定位法

如黄土高原位于太行山以西,若能确定某高原东部为太行山,即可确定其为黄土高原。

4.面积、轮廓、形状定位法

通过其面积、突出的轮廓和形状特点确定它的区域位置。

包括河流、山脉的走向、长度,河流的源地、注入的海洋,大洲、世界分区、世界主要国家、我国省级行政单位的面积大小、轮廓形状等。

典型区域特征定位法

不同地区的气候、自然带、动物征、土壤、河湖、地貌、人文特征等都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或特殊性,这些特征是区域判断的重要线索。

如根据降水和气温情况可以判断是低纬还是高纬、是内陆还是沿海、是大陆东海岸还是大陆西海岸。

特殊地理事物定位法

如:

南北半球的判断主要方法有:

(1)依据地球的自转方向判断;

(2)依据大洲、大洋的轮廓判断;

(3)依据东、西经度的分布判断(从俯视图看:

东经度向东递增,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同;西经度向西递增,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反);

(4)依据气旋及反气旋的气流方向判断;

(5)依据极地附近的动物景观判断(北极地区有北极熊分布;南极地区有企鹅分布);

(6)依据臭氧空洞位置判断(目前臭氧空洞主要出现在南极地区附近);

(7)依据物体运动的方向判断(北半球沿运动方向向右偏;南半球沿运动方向向左偏);

(8)依据南北半球风带的方向判断(如西风:

北半球是西南风,南半球是西北风);

(9)依据气温的分布判断(北半球北冷、南热;南半球南冷、北热);

(10)依据气压场的分布判断(七月,北半球大陆是低压,海洋是高压;一月,北半球大陆是高压,海洋是低压。

南半球相反);

(11)依据洋流的运动方向判断(如中低纬海区:

北半球顺时针方向;南半球逆时针方向)。

7.用图例、注记、比例尺等图中信息辅助判断

图中的河流、湖泊、山脉、等高线、沙漠等图例、注记往往是重要的提示信息;根据比例尺的大小往往可以初步确定区域范围的大小,有利于定位,特别是考题中一些特殊地名信息有利于定位:

如太白山(秦岭的主峰、陕西、大陆东部第一峰)、神农顶(鄂、华中第一峰)、小五台山(冀西北)、神女峰(川、巫山)、青海湖、开普敦等。

8.用题目中的文字提示信息辅助判断

题目在题干或问题中提示了区域的大致范围或自然、人文特征,对缩小定位的范围和提高定位的速度很有帮助,有的提示信息甚至决定定位的成败。

平时解题要注意培养地理空间的整体定位意识和能力,上述方法不是孤立的,解题时往往需要多种方法“协同作战,灵活运用”。

 

作文教学反思

邹海蓉

今天上午批改了一个班的作文,发现了一个普遍问题。

匆匆写完就万事大吉,一些明显的错漏之处,只要阅读,一眼就能看出——显而易见,根本不曾回头看,更谈不上修改了。

于是,我做了反思。

要培养学生的修改意识,好文章是需要修改的,并且是自己修改。

自己要有一个反复揣摩的过程,那真是“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

可以尝试进行作文修改课,上一节学生写好的作文,让学生自己大声朗读,觉得不好的地方就进行修改,一直改到自己满意为止,可把修改好的再写一遍,让学生对比前后两篇文章,这有助于增加学生的成就感,因为这是自己的劳动成果。

其实这一个修改的过程也就是学生写作水平提高的过程。

 

不弃点滴,铸就辉煌

——利用文本拓展积累的一点经验

邹海蓉

语文这门学科内容广博,要学习的东西难以计数。

考试卷上题目有限,但是涵盖了很多很多的知识,所以,要想得高分很不容易,实际上学生的得分也常常不及数理化高,也很难涌现大量尖子生高分生。

学好语文,课本远远不够,课外的阅读、背诵、练笔必不可少,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学习不可能取得成效,必须坚持不懈,长期积累,潜移默化地慢慢领悟感受。

正如古人所言: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在教学实践中,每个老师都非常重视要求学生积累作文素材。

学校对学生的管理非常严格,学生的课外阅读时间很少,能够接触到的资料也很有限,于是,我便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从文本入手,尤其是从一些学生并不重视的篇章入手,引导学生多思考多整理。

(一)积极利用“不起眼”的文言名篇。

《烛之武退秦师》一文可以启发学生思考:

烛之武为什么敢于一个人独自深入强大的秦营,说动秦伯,使秦伯退兵?

学生思考回答后,进一步启发:

烛之武的行为可以用来证明哪些观点?

总结归纳:

不计个人私利,以国家利益为重;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读书要学以致用;具体问题,具体对待,实事求是;特定的情况下,利用特殊的矛盾,等等。

《寡人之于国也》一文有这样一段话: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这段话很有现实意义,适用于哪些观点?

总结归纳:

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合理利用资源等。

(二)欣赏诗歌散文进行发散性思维。

《胡同文化》里写到:

“北京城像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

城里有大街,有胡同。

大街、胡同都是正南正北,正东正西。

”作为元明清以来的都城,这“方方正正”是否蕴含着什么更深刻的思想?

文章的最后写到:

“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这是无可奈何的事。

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席卷之下,胡同和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的。

”这些话语饱含着作者深厚的伤感和无奈。

从时代发展的角度看,消亡一定是必然的吗?

世界上的著名古城都消亡了吗?

如果有,它们为什么没有消亡?

从保护文化遗产的角度看,同学们有什么想法?

总结归纳:

一个城市一个国家之所以古老,是因为拥有独特的文明,这种独特常常是几百年几千年的文化积淀。

北京为什么是名城?

“胡同”是一大特色。

越是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如果北京独特的胡同、四合院全都代之以千篇一律的柏油马路、立交桥、高楼大厦,那么北京与其他城市还有什么不同?

所以,发展不能以毁坏古老文明为前提。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是亡国之君李煜的绝笔,学生都会背。

李煜为什么会成为亡国之君?

有人说是因为爱好而亡国,那么人不能有爱好吗?

也有人说是因为无治国之才,当皇帝本身就是错误。

你是怎样认为的?

古人说得好: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点点滴滴,积少成多,思维逐渐开阔,腹内慢慢充实,写起作文才不会畏难,久而久之,写作文才可能顺手拈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