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习惯浅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692941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3.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行为习惯浅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行为习惯浅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行为习惯浅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行为习惯浅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行为习惯浅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行为习惯浅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行为习惯浅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行为习惯浅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行为习惯浅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行为习惯浅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行为习惯浅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行为习惯浅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行为习惯浅谈.docx

《行为习惯浅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行为习惯浅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行为习惯浅谈.docx

行为习惯浅谈

养成习惯贵在躬行实践作为一位长期从事教育工作的实践家,叶圣陶先生非常强调在习惯养成中的身体力行。

他认为,要养成某种好习惯,要随时随地加以注意,躬行实践,才能收到相当的效果。

他以常见的事例来说明这个道理。

他在《习惯成自然》一文中写道,"要有观察的能力,必须真个用心去观察;要有劳动的能力,必须真个动手去劳动;要有读书的能力,必须真个把书本打开,认认真真去读;要有做好公民的能力,必须真个把公民应做的一切认认真真去做",这样,我们"所知"的才能逐渐化为我们的习惯,成为相应的能力和素质。

  "习惯成自然"就是能力,什么是"成自然"呢?

叶圣陶先生认为成自然就是"不必故意费什么心,仿佛本来就是那样的意思"。

他举例说,"走路和说话是我们最需要的两种基本能力。

这两种能力的形成是因为我们从小就习惯了,"成自然"了;无论哪一种能力,要达到习惯成自然的地步,才算我们有了那种能力。

如果不达到习惯成自然的程度,只是免勉强强地做一做,就说明我们还不具有那种能力"。

他进而指出,"通常说某人能力不强,就是说某人没有养成多少习惯的意思。

比如说张三记忆力不强,就是张三没有把看见的、听见的一些事物好好记住的习惯。

说李四表达能力不好,就是说李四没有把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说出来的习惯。

因此,习惯养成得越多,那个人的能力就越强。

做人做事,需要种种能力,所以最要紧的是养成种种的习惯"。

  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习惯,增强能力。

叶圣陶认为,"我们在学校里受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

我们离开了学校,仍然要从多方面受教育,并且要自我教育,其目的还是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

习惯越自然越好,能力越增强越好",孔子一生"学而不厌"就说明了这个道理。

  有两种坏习惯不能养成叶圣陶认为,习惯不嫌其多,但有两种习惯养成不得,除此之外,其他的习惯多多益善。

这两种习惯就是:

不养成什么习惯的习惯和妨害他人的习惯。

  何谓不养成什么习惯的习惯呢?

叶圣陶用日常生活中的某些习惯的养成来说明不养成什么习惯的习惯的害处。

他说,"坐要端正,站要挺直,每天要洗脸漱口,每事要有头有尾,这些都是一个人的起码习惯。

有了这些习惯,身体和精神就能保持起码的健康,但这些习惯不是短时间内就形成的,要逐渐养成。

在没有养成的时候,多少需要一些强制功夫,自己得随时警觉,直到"习惯成自然",就成为终身受用的习惯。

可是如果在先没有强制与警觉,今天东、明天西,今儿这样,明儿又那样,就可能什么习惯也养不成。

久而久之,这就成为一种习惯,牢牢地在身上生了根。

这就是不养成什么习惯的习惯,最要不得"。

这种习惯与其他种种习惯冲突,一旦养成,其他种种习惯就很少有养成的希望了。

  那什么又是妨害他人的习惯呢?

叶圣陶举例予以了说明。

他说,"走进一间屋子,砰的一声把门推开,喉间一口痰上来了,扑的一声吐在地上,这些好象是无关紧要的事。

但这既影响他人学习和工作,又可能传播病菌,一旦习以为常,就成为一种妨害他人的习惯"。

  妨害他人的习惯是恶劣品质形成的重要根源叶圣陶先生认为某些人的不良品质的形成,一个重要的病根在养成了妨害他人的习惯。

他说,如果一个人不明了自己与他人的密切关系,不懂得爱护他人,一切习惯偏向妨害他人的方面,就极有可能成为一个恶人。

培根也说过,习惯是人生的主宰。

习惯一旦形成.便成为一种半自动化的潜意识行为,对人生、事业、生活起着永久性的作用。

良好的习惯就像是人存放在自身的“道德资本”.而人在一生中都会享受着它的“利息”。

所谓“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

可见,良好的习惯对于一个人的成功是多么的重要!

智育不好是次品,身体不好是废品,德育不好是危险品。

德育必须从小培养,而其中最关键的就是培养习惯,无论是道德习惯还是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

  高效快速的学习,除了要掌握以上基本学习方法外,还需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以达到熟能生巧的境界。

  1,用专家的眼光分析问题

  传统的学习思想总是强调"虚心学习","甘当小学生"。

  笔者认为,这些话实际上是对专家权威而言的,其意思是说,作为专家权威,在某一领域有较深的造诣,享有崇高的声望,往往容易自高自大,固步自封,所以一定要看到自己的不足,继续虚心学习--这无疑是正确的。

  但如果把这些话用于普通人身上,就未免牛头不对马尾了。

因为普通人,知识水平本来就比较低,他"心"也本来就比较"虚",再"虚"下去怎么得了?

因此,对于普通人应该提倡的,不是虚心,而是"自信",是努力学习用专家的眼光分析问题。

  具体来讲,首先要敢当专家。

不要等到将来什么时候,学到什么程度才当专家,而是立即从现在开始,就要成为专家。

拿破仑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同样,不想当专家的学生也不会是好学生。

  其次,要联系自己的专业。

前几年,某校农经专业的几个学生到某贫困县进行署期社会实践活动,亲眼看到当地农民生活艰苦,难受得掉了眼泪,返校后写了三篇体会文章,都充满了"泪水",这就不对了。

  农民生活艰苦,作为农经专业的学生,应该结合自己所学的有关专业知识,具体调查分析一下:

当地农民生活为什么那么艰苦?

怎样才能帮助农民脱贫致富?

要找找原因,想想办法,不能只是流泪。

眼泪是解决不了任何问题的。

  2,走在老师的前面

  前文已经指出,学习应该是一个主动探索的过程。

因此,绝不能跟在老师后面,老师讲到哪里,自己学到哪里,而应该努力走在老师的前面。

不论哪门课程,新教材一发下来,就要立即从头到尾翻看一遍,力求通过自学,把基本内容弄懂弄通。

这样做的好处:

   第一,可以培养自学精神和自学能力;

  第二,可以保持学习主动权,避免在身心不佳的时候,硬行强迫学习;

  第三,课堂上心中有数,可以集中精力听讲难点和重点;

  第四,课堂听讲时能引起思想共鸣,促进大脑兴奋,极大地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做到当堂内容当堂消化。

  此外,老师不讲的内容,也要主动地学习,培养自学精神和自学能力。

  3,专注当前

   在学习的时候,一定要将全部精力集中于当前正在学习的内容,不要左顾右盼。

这方面教训也是很多的,很多人在学习的时候,往往注意力不集中,东张西望,左顾右盼。

这就好比"小猫钓鱼"一样,一会儿抓蝴蝶,一会儿追蜻蜓,最后自然是一无所获。

  那么,怎样才能专注当前呢?

这里关键是不要被动地接受,而要主动地研究问题。

一主动,一研究,就有了兴趣,精力自然就集中了。

  其次,要自主自信,一切由自己拿主意,这样就不会在乎别人怎么做和怎么说,精力就能够比较集中了。

  第三,要淡泊名利,不要患得患失。

就拿考试来说,有些人就是太看重考试成绩了,总担心考不好,老在想"要是考不好可怎么办啊?

"这样精力就集中不起来了。

  总之,在学习的时候,一定要将精力全部集中于当前正在学习的内容上,只有这样才能真正高效快速地完成学习任务。

  4,一学就会

  古人说,"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打仗是这样,学习也是这样。

一定要强调一学就会,即一种理论,或一门技艺,第一次接触到的时候,就要下决心将它掌握。

不要一次学不会,下次再重学。

  这一点,我们与传统的学习观是不同的。

  传统的观念,总是强调一遍又一遍的复习,"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写文章时,则提倡反复推敲,反复修改。

这在古代生活节奏很慢的情况下,是很相宜的。

但在现代信息社会,这种传统观念就完全行不通了。

时代要求我们必须努力养成一种好习惯,努力做到“一学就会"。

  从学习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当人第一次接触到某种知识的时候,兴趣是比较高的,这时学习效率最高;第二次接触的时候,兴趣就差一点,效率也相应差一些;以后重复次数越多,兴趣越差,甚至还会生出厌烦来,学习效率就更差了。

所以,还是应该"一学就会"。

  5,随时随地,到处学习

  在传统观念中,学习好象是生活以外的一项特别神圣的专门事业,要有专门的时间,专门的场所,专门的用具等等,舍此便不能学习。

  其实,学习并不是生活以外的一项特殊事业,而是生活本身的一项内容。

一个善于学习的人,一定要注意将学习生活化、本能化,做到随时随地,到处学习。

这里有三层意思:

  

(1)学习不是一项强加的任务,而是生活的自然需求,就象吃饭睡觉一样,从来不需要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

  

(2)要注意在各种场合随地学习,例如教室、校园、闹市、火车等各种场合都要能够学习;

  (3)在各种不同的场合,学习各种不同的学习方式。

  (4)一天24小时都要进行学习,即使睡觉做梦,也是如何学习,如何解题,这就是真正本能化了。

  6,要善于模仿

  生活中有那么一些人,当别人工作的时候,他躲得远远地;待到自己工作时,不会干了,他便要人家给他讲解如何操作。

这在过去吃大锅饭的时候,还可以勉强混得下去,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和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的明天,就完全行不通了。

谁有那么多时间来陪你?

谁又愿意全力培养你这个潜在的竞争对手?

  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善于模仿,当别人正在工作的时候,就要注意仔细观察他怎样操作,并一遍一遍地默记在心。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方法,可以节省不少学费。

  7,从错误中学习

  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人类很多知识都是从错误中学习来的。

因此,当别人犯错误的时候,你就要注意他犯的是什么错,为什么会错,怎样才能避免犯这种错误?

至于自己犯了错,那当然更要注意总结经验教训。

  然而,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往往不注意从错误中学习。

当别人犯错的时候,他站在旁边看笑话;当自己犯错的时候,他怨天尤人,替自己开脱。

其结果是,一次一次地重复早已不知犯过多少次的低等错误,仿佛鬼打墙似的,永远在原地兜圈子,永远不得进步,直到最后被历史淘汰。

  8,博学多收

  善于学习,还要注意博学多收。

这一点也与传统观念不同。

在传统观念中,学术研究是以"专"为美,以"杂"为耻的。

这是因为当时小农经济,一家一户,自给自足,从而影响到一般社会思潮,也是强调自立门户,独立发展,而拒绝外来的东西。

  现在则不同了,市场经济越来越将社会紧密地联结在一起,表现在科学上就是各门学科的综合化、边缘化。

因此,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一定要注意博学多收。

   具体来说:

  

(1)各方面的知识都要学,包括自然、社会、经济、哲学、文学、艺术等,知识面一定要广一些;

  

(2)正面的知识和反面的知识都要学,因为这些现象也是当前社会生活中的一个客观存在,你不了解它们,就可能被它们伤害;

  (3)注意比较研究,有选择地吸收。

学得多了,弄不好,就可能消化不良,使人变坏,因此,一定要注意对所学的各种知识进行比较研究,分清楚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哪些是好的,哪些是坏的;

  (4)关键是要通过博学多收,培养自己独立思考、独立探索的科学精神和能力。

而这一点也只有通过博学多收、比较鉴别才能做到。

邪教头目李洪志为了完全愚弄和控制信徒,一个基本做法就是要求信徒只看***书籍,而不准看其它书籍,这是从反面深得科学精神之真缔。

   9,做好笔记

  古人说:

不动笔墨不读书。

意思是说,读书一定要做好读书笔记。

这一点对大学生来讲尤其重要,因为大学教师常常丢开课本,另讲一套,最起码也要对课本内容作相当的补充或删节或修正。

那么笔记应该怎样做才好呢?

主要从以下两方面考虑:

  首先是笔记内容。

现实中相当多的学生记笔记,只记老师黑板上的板书,只记一些大小标题、条条框框,其它一概不记。

这种笔记实在"糟得很",一是老师讲授内容记不全,许多真正的精华漏掉了;二是缺乏一种主动探索的精神,完全是一种消极被动的机械跟进式学习。

  笔者认为,笔记要记三种内容:

  一是老师的板书,基本的大小标题,基本定义、原理等,力求准确,一字不差地记录;

  二是要简明扼要地概括记录老师的讲解,特别是例证分析,可谓课堂讲授的精华,一定要尽量记录;

  三是要随时将自己遇到的问题、自己的感想记录下来,或指摘错误,或补充论证。

  其次,笔记的版面。

笔记与通常书本不同,它主要是一种供人复习用的纲要式文本。

因此在版面形式上也要注意与一般书本不同,要力求做到简明扼要、形象生动、一目了然。

  在实际教学中,许多学生记笔记一般都是没边没沿、密密麻麻一大篇,这样一种形象装在人的脑子里,首先就引人厌烦,及至迫于考试不得已而翻之,不是找不到这个定义,就是寻不见那个原理,费时费力费心,效率极低。

  因此,笔者设计了一种新型笔记范式,自认为比较理想,其要点如下:

  

(1)级联式标题、悬挂缩进,将大小标题都十分醒目地突出来;

  

(2)基本的名词术语"圈"起来,以便查找;

  (3)标出关键词,如在"具体"、"直接功利性"、"决策的直接依据"等词下面划着重号;

   (4)空白较多,可随时将自己的想法添补上去;

  (5)一章或一节内容结束后,另起一页。

  采用这种笔记范式的好处是显然的:

  

(1)一目了然,尽收眼底,可以大大节省寻找的时间和功夫;

  

(2)秩序井然,美不胜收,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愉悦感,可以促进大脑兴奋,提高复习效率;

  (3)结构明显,有助于理解和记忆;

  (4)随时评点,有助于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和主动探索精神。

  10,圈点书报

  除了读书笔记以外,在看书学习的时候,还要注意养成圈点批注的习惯。

具体做法是:

  

(1)找出基本的定义术语,将其圈起来,并将其内容用下划线标出来;

  

(2)找出对理解书本内容有重大作用的关键词,在下面划小圆圈"。

";

  (3)找出作者的核心观点,用粗下划线或其它适当符号标出来;

  (4)在书本空白处,写旁批,或赞同、或补充、或修改、或驳斥、或阐发,并注明日期;

  (5)校改错别字和缺漏。

   这种做法的好处,有点类似西方管理学理论中提倡的"头脑风暴法",常常能激发人的灵感,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并激发出许多新的思想、新的观念。

这是主动探索式学习的一个重要的基本途径。

  11,即学即用

  学了以后,马上就要用到实际的工作或生活中。

例如,以学习方法为例,想来每个人都曾在报刊杂志上看过一些经验文章,或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过一些先进经验,或与周围同学讨论过各种不同的学习方法。

  但"看过"、"听过"、"讨论过"以后情况怎么样呢?

很遗憾,大部分人还是依然故我,没有变化。

一个人乏到这种地步,那就实在无可救药了。

  善于学习的人,一定要养成即学即用的好习惯。

如果真能这样,前途就未可限量了。

 

 

文明礼貌习惯的养成:

对文明礼貌的要求,是人们共同遵守的一种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通俗地说,它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规矩”。

文明礼貌通常的指一个人言语动作上表现出来的谦虚和恭敬。

在礼貌语言中,包括“请,您,谢谢,对不起,您好,再见”等词语,从幼儿园,小学就有文明礼貌教育,一个人的礼貌习惯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培养(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及环境熏陶的结果。

我们同学都知道文明礼貌的知识,但有部分同学却没有养成文明礼貌的习惯。

比如,碰到老师要说“老师好”年纪小的同学做得很好,年纪大的同学相对来说就要差一些,碰到老师,低着头就过去了,他们认为叫“老师好”是小学生做的事,长大了反而觉得不好意思“老师好”这三个字难以启齿,这是一种错误的看法,实际上碰到老师问好就是和教师打个招呼,我们在生活中碰到亲人,朋友,同学,熟人都要打招呼,老师不仅是长辈,是传授我们知识的人,也是属于“熟人”的范围,“老师好”实际上是尊重老师,和老师打招呼的形式。

如果你“老师好”叫起来不好意思,也可用其他打招呼的语言。

小学生语言知识不广泛,你们现在知面广,语言丰富,可用不同的形式和语言来打招呼。

小学阶段是孩子生理、心理急剧发育、变化的重要时期,也是增长知识,接受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在培养他们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同时,应注重培养小学生的行为习惯。

强调校规、制定班规,规范养成教育;构建德育网络,保障养成教育;以身作则,引领养成教育;积极组织培训,强化养成教育;开展评价活动,落实养成教育。

  养成教育顾名思义就是要着力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及待人接物等方面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

特别是小学生,尤其是小学中低年段学生,养成教育尤为重要。

把学生的养成教育抓好了,学生的成绩自然也会在我们教师汗水的滋润下,慢慢地提高,为什么这样说呢?

因为小学生正在成长的发育阶段,诸多方面的习惯还没有形成,一些不良习惯还没有根深蒂固,比较容易铲除,因此对于刚步入校门的孩子,在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的基础上着重进行养成教育是至关重要的。

那么,怎样才能抓好小学生的养成教育呢?

下面我谈一谈自己的实践和看法。

  一、强调校规制定班规,规范养成教育。

  先哲朱熹说:

“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

”可见知与行是不可分的。

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应以学生的认知特性为出发点,按照先入为主的规律。

把开学的第一周定为常规养成教育宣传周,第一节课定为养成教育课,由班主任向学生宣读学校规范,提出新学期的新要求、新希望和新目标。

并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制定班规,如:

上下楼梯靠右行,不在校园内奔跑、追逐,坚持课前一首歌,按要求做好课前准备,上课积极参加讨论,作业不欠帐,班级建立图书角,课余时间多看课外书籍,拓宽知识面等,注意让学生明确怎样做,为什么这么做,以及如何去做,使他们更清楚地知道什么对,什么不对。

 

  二、构建德育网络,保障养成教育。

  学校德育工作应以素质教育为价值取向,寻找提高全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规律。

学校自身要实施多渠道、全方位的教育途径对学生进行教育。

《小学生德育纲要》明确指出:

“学校实施德育必须充分发挥校内、校外各种教育途径的作用,互相配合,形成合力,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共同完成德育任务。

”可以说学校是养成教育的主阵地,家庭是养成教育的第一课堂,社会是养成教育的熔炉。

在养成教育工作中,我们要“三教和一”,形成养成教育“三结合网络”,即:

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德育工作网络。

学校各学科要渗透养成教育,做到“事事在育人,时时在育人,处处在育人,人人在育人”,要求各班主任与任课教师加强横向联系,彻底改变班主任唱独角戏的局面,形成教育的合力。

学校—家庭相结合是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家访、家长开放日等形式,使家庭形成合力,增强教育效果。

我们的小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受到不同环境的影响,特别是出身在文化层次居中的城市居民,望子成龙心切,但由于自己的文化修养所限或由于生活习惯的不良影响,或由于周围环境不够适应孩子成长之故,或多或少给我们的小学生的生活习惯或学习习惯,从不同程度上受到特殊的影响。

  正如小学教育学所说的:

"因为家庭是儿童首先接受教育和影响的地方,家长是儿童接触最多最亲近的人和第一位教师",家庭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儿童的成长。

凡是家庭教育抓得紧,抓得好,儿童受到良好的教育,在学校里接受教育就比较快,反之就比较困难,进步得比较慢,甚至有的还会变坏,如:

有些个体商户或进城务工的农民平时很忙,精力不在孩子身上,任其自生自长。

闲暇时,有了大把钞票无事可干,就在家不是宴请亲戚朋友,就是玩麻将打扑克,他们(这些孩子的第一位启蒙老师)无心去顾及孩子,更严重的是他们的言行举止、生活习惯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健康成长。

如:

在放学的路上,两位同学捡到了一个钱包,一个同学说要拾金不昧交给老师,另一个同学说我妈妈说过捡到钱谁交给老师谁是傻瓜,结果这两位同学就把钱给分了,拿了钱去玩电子游戏,这就说明家长的影响何其严重。

在学校里,我们有的小学生,经常迟到,不爱完成作业,或作业质量欠佳,或者上课不专心听讲,小动作多,还结伴贪玩,爱说假话骗人等等,这些都和家长的影响或他们周围环境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如:

在一次教育具有不良习惯的学生时,我问他为什么没有完成作业时,学生回答说:

“我们家昨天下午一放学爸爸、妈妈就和几个人在家打麻将,也不做饭,让我出去玩,我说我作业没做,爸爸就说,不要紧,这一次我给你放假,就一次作业没什么了不起的,作业吗,在课堂上听懂就行了,我小时候就不做作业,考试一样考到好成绩。

  这种现象在我们的每所学校,每个班级都不同程度存在着,这些学生大多天资聪明,学习成绩却属于后进者,我们大部分教师颇感头疼,对他们产生厌恶或放宽尺度的方法来对待他们,这样下去将会更严重地挫伤这部分学生的健康成长,甚至将来会给我们的社会输送一批不合格的人才。

因此我们应当对这部分学生加强养成教育,开办家长学校,每学年至少上课两次,共同研讨教育子女的方法,以提高家长的科学文化、行为习惯、道德品质、思想观念等方面的素质。

同时利用家校联系卡做好家校的沟通工作,班主任和学科任课教师在平时还要多和家长联系,摸清学生校外的思想状况和行为习惯。

学校—社会相结合是请有关领导、模范人物到学校做报告,开展帮教活动;抓好共建活动,聘请校外辅导员做法律知识讲座和交通安全教育,开展法制和安全教育,让学生逐步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在校争做好学生,在家争做好孩子,在社会争做好公民。

学校多组织学生到社会上去参观、去实践、去体验,使学生在实际体验中养成良好的习惯。

如:

组织学生参观雷锋展室、英雄纪念馆、军营,到社区、到敬老院参加公益劳动等,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公民道德。

  三、以身作则,引领养成教育。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永远是教师的主题。

教师的每一个行动都是给学生无言的教育。

学校的全体教师都应注意对学生的养成教育,教师应为人师表,言谈举止、衣着住行,都应给学生作出表率,因为在小学生的眼里,自己的老师是神圣的,教师的举止经常渗透于孩子的言行。

另外教师要关心体贴生活习惯特别是学习习惯不良的学生,找原因,从源头上下功夫。

现在,许多学生卫生习惯差,果皮纸屑随手乱扔、教室里随处可见垃圾,可同学们却视而不见。

有人往垃圾筒里扔垃圾,也是很少一部分。

我们严厉地批评、惩罚也只能改变一天两天,时间长了又会重犯,因为他们意识上还得不到改变。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应先组织班会展开讨论,使学生在认识上有所转变,但许多学生道理都懂,行动上却难以改变。

于是我们应从自身出发,从平时的小事中对学生进行熏陶。

平时,我们教师走进学校、教室,一发现地面有烂纸就随手把它拣起来,有了垃圾、废纸总是亲自扔到垃圾筒里。

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感到爱护环境的重要。

有时老师一个眼神,学生就会马上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很快改正。

 

  四、积极组织培训,强化养成教育。

  我们可以利用每周的升旗仪式上的国旗下讲话、每周三的红领巾广播站、班队会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的培训,对学生进行以“五爱”为基本内容的社会公德教育和有关的社会常识、法律常识教育,着重培养和训练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使学生心中有祖国,心中有人民,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他人,培养学生自己管理自己,乐于帮助别人,自觉为集体服务和辨别是非的能力。

通过培训,让学生学到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不向困难低头,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精神。

  五、开展评价活动,落实养成教育。

  评价是促使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手段。

及时对小学生养成教育进行评价是我们做好养成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它能促进学生产生强烈的荣誉感,从而促进学生自我控制能力的增强,提高学生的自觉性和意志力,做到知行统一。

因此,我们要在养成教育的评价中树立典型,以奖励为主,平时尽可能经常使用口头和体态语言对学生进行表扬和暗示。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每周我们都要进行“雏鹰争章”的评比,安全、纪律、卫生流动红旗的评比和发放,每期我们都要进行“优秀队员”的评比,树立典型;开展“争当升旗手”、“争当护旗手”、“争当安全小卫士”、“争当校长小助手”等活动,通过评比和开展活动,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这样使学生的养成教育的评价具有强烈的激励性。

一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