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7 图形的运动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698175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1.5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春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7 图形的运动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春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7 图形的运动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春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7 图形的运动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春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7 图形的运动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春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7 图形的运动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春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7 图形的运动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春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7 图形的运动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春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7 图形的运动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春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7 图形的运动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春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7 图形的运动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春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7 图形的运动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春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7 图形的运动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春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7 图形的运动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春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7 图形的运动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春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7 图形的运动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春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7 图形的运动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春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7 图形的运动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春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7 图形的运动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春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7 图形的运动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春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7 图形的运动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春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7 图形的运动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春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7 图形的运动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春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7 图形的运动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春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7 图形的运动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一、情境导入

1.课件出示图片。

师:

观察这些物体,你能发现它们都有什么共同特征?

【学情预设】它们都是轴对称图形。

2.揭示课题。

对,二年级时,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轴对称。

(板书课题:

轴对称)

二、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及其对称轴

1.教师课件演示对折的过程,学生回顾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的概念。

【学情预设】像这样,对折后两边能够完全重合的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就是对称轴。

【设计意图】轴对称图形的知识是学生在二年级下册学习的内容,这里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激活已有经验,并进一步理解轴对称图形及其对称轴的知识。

◎教学笔记

 

【教学提示】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规范表述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的概念。

2.尝试画对称轴。

同学们观察教科书P82的主题图,它们是轴对称图形吗?

如果是,请尝试画出对称轴。

学会自主绘图,教师巡查。

3.师:

你还见过哪些轴对称图形?

【学情预设】雪花、正方形、等腰三角形……

三、探究轴对称图形的性质

1.理解对称点。

(1)课件出示教科书P82例1主题图。

(先不显示点B和点B′)。

这幅松树图是轴对称图形吗?

为什么?

中间的一条直线表示什么?

【学情预设】是轴对称图形,因为它沿着中间的直线对折后左右两边能够完全重合,中间的那条直线就是对称轴。

(2)认识对称点。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并说明:

沿对称轴对折能完全重合的点,我们称它们是一组对称点。

为了表示它们亲密的关系,通常用同一个字母表示,其中一个字母右上角加一小撇区分,在图中点A和点A′就是一组对称点。

(3)找对称点。

你还能找到这样的对称点吗?

能用字母表示吗?

指名学生上台汇报。

2.在操作中理解轴对称图形的对称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

(1)点A和点A′在这幅图中是两个对称点,将这两个对称点连接起来,对称点的连线与对称轴有什么关系?

【学情预设】对称点的连线与对称轴垂直。

(教师引导学生明确对称点到对称轴“距离”的含义,适时板书。

(2)小组研究。

(例1主题图课件显示点B和点B′)仔细观察这个图形,数一数,填一填,你发现了什么?

课件出示以下问题,学生分小组讨论完成。

【学情预设】点A和点A′到对称轴的距离都是3小格。

点B和点B′到对称轴的距离都是2小格,距离相等。

发现轴对称图形上两个对称点到对称轴的方格数(距离)是相等的。

【设计意图】借助方格图,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数一数的活动探索轴对称图形的对称点与对称轴之间的关系,对称点到对称轴的“距离”自然而然地被学生接受和认可,既尊重了学生的认知基础,又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3)验证推广。

刚才同学们通过认真观察,发现这个轴对称图形上的两个对称点到对称轴的方格数是相等的,是不是所有的轴对称图形都有这个特征呢?

学生选一个自己喜欢的图形,先画出对称轴,再用字母标出对称点,像刚才一样继续研究验证。

(4)教师总结并板书:

轴对称图形的对称点到对称轴的方格数(距离)相等。

四、运用性质解决问题

1.情境设置。

妈妈准备给儿子绣一颗红五角星,她现在在方格图上画出了五角星的一半,你能帮妈妈补全这个五角星的图形吗?

课件出示教科书P83例2。

2.操作尝试。

师:

要想顺利地画出另一半图形,你有什么办法?

依据是什么?

【学情预设】学生知道了用刚刚学习的轴对称图形的对称点的特点来画图。

教师追问:

怎样找对称点呢?

是不是所有的对称点都要找?

找哪些点的对称点既快又准确?

针对这些问题,教师要适时予以启发、引导。

3.作品展示。

谁能来展示一下画出的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说说你是怎样画得又好又快的。

【学情预设】预设1:

画图时必须先找出端点的对称点。

(真不错,通过前面的研究,你已经知道要找端点的对称点,那到底该找哪些对称点呢?

预设2:

找决定图形大小和形状的关键点——每条线段的端点的对称点。

(了不起,你一下子找到了问题的关键。

预设3:

在作图时,我们只有找全关键点的对称点,作出的图才准确。

预设4:

作图时,要先找到图上每条线段的端点,再借助对称轴,找到这些端点的对称点,最后依次连接各个对称点,从而得到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课堂上可以通过同学间的交流,让他们自己总结画轴对称图形的经验,得出较为合理的步骤。

4.梳理补全轴对称图形的方法。

师小结:

利用对称轴补全轴对称图形的方法:

一“找”,找出图形上每条线段的端点。

二“定”,根据对称轴确定每一个端点的对称点。

三“连”,依次连接这些对称点。

(板书)

【设计意图】本环节以活动为依托,让学生充分经历“做”数学的过程,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对话的课堂,促进学生的探索精神的可持续发展。

五、巩固练习,加强运用

1.教科书P83“做一做”第1题。

(1)同桌间相互说一说后集体汇报。

(2)教师引导总结:

对称轴两侧的图形完全重合;

对称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

对称点之间的连线与对称轴垂直。

2.教科书P83“做一做”第2题。

(1)学生独立画图。

(2)同桌交换检查订正。

3.教科书P84“练习二十”第1题。

(1)折一折:

学生将课前剪下的教科书附页上第1题的图形折一折,数出每个轴对称图形对称轴的条数。

(2)画一画:

学生动手画出它们的对称轴。

(3)课件演示,集中交流。

4.教科书P84“练习二十”第2题。

(1)补一补:

将课前剪下的教科书附页上的脸谱,补到教科书P84第2题空白处。

(2)评一评:

小组内交流。

5.教科书P84“练习二十”第3题。

(1)学生自主猜想。

(2)学生动手操作进行验证。

6.教科书P84“练习二十”第4题。

(1)学生独立按要求画图。

(2)集体订正:

教师课件展示画图过程,同桌之间交换检查。

(3)回顾总结画图方法。

7.教科书P85“练习二十”第5题。

(1)学生根据图案的特征大胆想象,同桌之间可以相互交流一下。

(2)学生独立练习。

(3)指名学生汇报。

【学情预设】本题需要学生根据图案的特征在头脑中对各个图案进行“折叠”“重合”,再将最后的结果与下面的剪法对应起来,而且还要让学生思考“还有什么剪法”。

这个活动比判断两个图形是不是成轴对称要求更高。

如果学生有困难,教师可以调整题目的设计,反过来让学生根据剪法去选择剪出的结果。

第1题要鼓励但不强制要求学生画出每个图形的所有对称轴,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应及时启发和指导。

8.生活中的数学。

课件出示教科书P85“生活中的数学”图片,让学生欣赏图片,感受生活中的对称美。

六、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轴对称图形有哪些新的认识?

又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轴对称

对称点的连线与对称轴垂直。

▷教学反思

本节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借助方格图,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发现“轴对称图形的对称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这一特征,并让学生根据这一特征尝试探索补全轴对称图形的方法,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这一特征。

在整个活动中,让学生经历“做”数学的过程,在操作中理解规律,感受知识间的联系,寻找补全轴对称图形的方法,使学生体验了数学学习的乐趣,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同时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作业设计

见对应课时作业。

第2课时平移

(1)

教科书P86例3,完成P86“做一做”,P88“练习二十一”第1、2题。

1.通过移一移的活动了解平移的两个参量——移动的方向和移动的距离,理解平移的距离与图形间的距离。

2.在探索的过程中感受平移运动的特点,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发展空间观念。

3.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探索图形平移的画法。

理解图形平移的距离。

课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生活中事物的运动真是千变万化,现在我们来看一看这些物体的运动现象。

课件动态演示生活中的平移现象。

(如升国旗、汽车行驶、推拉门等)

这是我们学过的什么现象?

(平移)什么是平移?

图形的平移有什么特点?

平移是指整个图形平行移动,包括图形的每一条线段、每一个点。

平移时图形的大小和形状没有变化,只是位置发生了变化。

平移可以沿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中的平移现象及教师的提问,既复习了旧知识,又为新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关于平移的知识。

[板书课题:

平移

(1)]

二、动手实践,探索新知

1.理解平移的距离。

课件出示教科书P86例3。

画出平移后的图形,再数一数,填一填。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环节重在引导学生通过看一看、移一移等活动,探索图形平移的画法并理解图形平移的距离。

(1)教师用课件动态展示向上平移5格和向右平移7格的过程,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后明确:

这里的“向上”和“向右”表示平移的方向,“5格”和“7格”表示平移的距离。

(2)师:

同学们动手数一数“5格”和“7格”。

小组内讨论:

你是怎么数的?

你认为怎样才能数准平移的方格数?

(3)各小组推选代表汇报。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课件进行相应的动态展示。

数原图和平移后得到的图形之间的方格数就行了。

(你是这样数的,大家同意吗?

不同意,那样数不出来“5格”和“7格”。

(其他同学纷纷点头)

这样数不对,那到底该怎样数呢?

通过数一数,我发现图形在平移的过程中,对应点平移了几格,这个图形就平移了几格。

我们觉得判断图形平移几格的关键是看对应点,数准对应点移动的方格数就好了。

(你们真聪明,一下子就抓住了关键。

(4)教师小结:

同学们能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借助团队的力量发现图形平移的距离是对应点之间的方格数,还知道了要判断一个图形平移了几格,关键看对应点平移了几格。

你们真的很了不起!

老师为你们点赞!

请大家注意:

图形平移时每个点平移的方向相同,每个点移动的距离也相同。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观察图形动态的平移过程、数一数、小组讨论交流、归纳总结等活动体会到平移的距离是对应点之间的方格数,而不是平移前后两个图形之间的方格数,既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又为画出平移后的图形奠定基础。

2.确定图形移动的方向和移动的距离。

(1)课件出示习题,学生观察后按要求填空。

(2)集体交流订正。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动态展示平移过程。

【学情预设】有了前面的经验,学生都能正确填出答案为:

向下平移5格,向左平移6格。

(3)归纳总结。

现在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确定图形移动的方向和移动的距离的方法和步骤。

①定向:

以原图为标准判断平移后图形移动的方向。

②数格:

在平移前后的图上任意找一组对应点,并数出两个对应点之间的方格数。

(4)验证。

用刚才同学们总结出的方法多找几组对应点数一数。

【学情预设】学生找“对应点”容易出错,所以要多找几个点进行验证,让学生明白:

平移前后两个图形相同部位的点才是对应点。

也可以利用实物模型,按平移的要求实际操作,让学生体会平移的过程是整个图形按要求平移,平移的距离是对应点之间的方格数。

【设计意图】学生经历观察、归纳、验证等过程,了解了平移的两个参量——移动的方向、移动的距离,明确了确定图形移动的方向和移动的距离的方法和步骤。

三、操作深化,巩固新知

1.教科书P86“做一做”。

刚才我们已经学会确定图形平移的方向和距离,如果请你画出一个图形平移后的图形,你会画吗?

(1)引导学生思考:

怎样画?

先做什么?

再做什么?

最后做什么?

同桌之间讨论后画一画。

(2)课件演示画图的全过程,帮助学生纠正不足。

(3)总结画法。

画一个图形平移后的图形的方法:

①选关键点:

确定所给图形的关键点(如图形的顶点、相交点、端点等)。

②移点:

按要求把选择的点向规定的方向平移规定的格数。

③连点成线:

按照所给图形的形状顺次连接各对应点,就画出了所给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板书:

画平移后的图形的方法:

①选关键点,②移点,③连点成线。

2.教科书P88“练习二十一”第1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指名汇报:

说说是怎么选择要涂色的小船的。

【学情预设】可能有少数学生误以为向右平移4格的意思是两个小船之间的格子数为4格,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找准对应点,再数格子数。

3.教科书P88“练习二十一”第2题。

(1)引导学生在原图上找出关键点(即梯形的四个顶点)。

(2)学生独立按要求画图。

(3)全班订正:

课件演示画图过程,学生自主纠错。

(4)同桌互相交换检查纠错情况。

【设计意图】“做一做”的设计意在引导学生探究图形平移的画法,发展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平移图形的能力;

“练习二十一”的两道习题,则是在巩固新知的基础上,加深学生对“平移几格”的理解。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在活动中进一步学习了平移的知识,你愿意和大家一起分享这节课中的收获吗?

平移

(1)

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把握平移的距离,并且能够掌握找对应点的方法,但这也是学生不容易理解的地方。

为此,教师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充分利用方格图,动态呈现平移过程,再通过数一数、填一填、小组讨论交流、归纳总结等活动,让学生体会平移的过程是整个图形按要求平移,平移的距离是对应点之间的方格数,而不是平移前后两个图形之间的方格数。

有了这个基础,学生再确定平移图形的位置,进而准确地画出平移后的图形就比较容易了。

教学时,应启发学生先主动尝试,在积累了一些操作经验后,再逐步归纳出操作的步骤和要领。

第3课时平移

(2)

教科书P87例4,完成P87“做一做”,P88“练习二十一”第3、4题。

1.经历自主探究的过程,运用平移的方法解决简单不规则图形的面积问题,加深对“平移”这种图形变换方式的理解。

2.在解决简单不规则图形面积问题的过程中,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发展空间观念。

3.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的魅力。

运用平移的方法解决简单不规则图形的面积问题。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平移的理解。

一、温故设疑

1.复习“平移”。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平移,现在我来考考大家。

(出示课件)

【学情预设】图形A向右平移9格得到图形B,图形B向下平移5格得到图形C。

平移改变了图形的位置,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

2.复习“面积”。

这是我们学过的什么图形?

现在将它们移入方格纸中,你能很快地知道它们的面积吗?

你是怎样想的?

(课件出示习题)

【学情预设】先在方格图中分别找出长方形的长和宽、正方形的边长,再计算它们的面积。

长方形的面积:

3=18(cm2);

正方形的面积:

4=16(cm2)。

【设计意图】“转化”的前提是学生必须要有将新问题转化后能解决问题的已有知识储备,而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就是这节课新知生长的基础,通过激活学生的已有经验,为后面新知的探究奠定基础。

3.设疑。

课件出示教科书P87例4的主题图。

这个图形的面积是多少?

\[板书课题:

平移

(2)\]

二、自主探究

1.探究解法。

(1)师:

请你们仔细观察,这个图形有什么特点?

这个图形有两条边是曲线。

这个图形和我们以前学习的图形不同。

我们以前学习的图形除了圆是由一条曲线围成的以外,其他图形都是由线段围成的。

这是一个不规则的图形。

说得真好!

这的确是一个不规则的图形。

要求这个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应该怎么办呢?

请大家仔细观察图形,思考、想象,在小组内讨论,可以在图上标一标、写一写、画一画。

(3)学生分小组探究。

“数”的方法:

数一数这个图形占多少个方格,当数到不是整格时当作半格计算。

“补”的方法:

将左右不足一整格的补成一整格,然后再算。

通过仔细观察方格和图形,学生很容易发现左边不足整格的小方格与右边的不足整格的小方格可以刚好拼成一整个小方格,所以可以将左边的不足整格的小方格与右边相应的不足整格的小方格进行割补,使原图形拼成一个长方形,从而求出原图形的面积。

“移”的方法:

将左边的半圆平移到右边使整个图形成为一个长方形,然后再算。

通过观察图形两边的两条曲线,学生不难发现,两边两条曲线是一样的,都是半圆的一部分,可以将左边的半圆剪下来,移到右边空白的半圆处,刚好就将原图形拼成了一个长方形,这样就可以按长方形的面积进行计算了。

2.交流汇报。

(1)各组在讲台上讲解自己的思路,教师适时组织学生理解各种方法。

①“数”的方法:

这种方法你读懂了吗?

他们是怎样求出图形的面积的?

你觉得这种方法怎么样?

②“补”的方法:

他们是怎样将右边的不足整格的小方格补到左边去的?

这种方法可行吗?

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原图形的面积吗?

为什么?

本环节是这节课的重难点,一定要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等活动,掌握运用平移的方法解决简单不规则图形的面积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平移的理解。

③“移”的方法:

这种方法与刚才“补”的方法有哪些不同?

怎么只平移一次就行了?

现在你会算它的面积了吗?

学生独立计算后点名汇报。

3.集体辨析。

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你最喜欢哪种方法?

(2)学生讨论辨析后指名汇报。

“数”的方法虽然直接,但会受到很大的局限,例如必须要有方格纸,而且原图形的面积也要刚好是整数格才好数准确,不然就会不准确。

“补”的方法与“移”的方法都能通过计算长方形的面积来计算原图形的面积,但“移”的方法更好,因为它只需平移一次就行了。

(3)师:

你能给这种方法起个名字吗?

“割补”前后的图形都不一样,怎么还能求出原来图形的面积呢?

(4)教师引导学生小结:

正是由于图形在平移的过程中,形状和大小都不发生改变,只是位置发生了变化,所以我们就利用平移的这个特征,用“割补”的方法,将不规则的图形先分割,后平移,最后补成规则图形。

化难为易,化新为旧,从而用我们已有的知识求出了图形的面积。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关注转化前后图形的特征,感悟知识间的联系,渗透通过“割补法”进行等积变形的策略,既加深了对“平移”这种图形变换方式的理解,又为后续学习平面图形的面积奠定了基础。

4.总结提升。

有些不规则的图形,我们可以运用平移的方法,将图形转化成已学过的规则图形,从而求得图形的面积。

那么在什么情况下才能用平移的方法求简单的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呢?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会说:

通过平移刚好能补成我们学过的长方形或正方形。

教师板书:

不规则图形

规则图形

三、巩固练习

1.教科书P87“做一做”。

(1)学生观察思考:

能否平移,为什么?

补成了什么图形?

能算面积吗?

(2)学生量出相关数据,再独立计算。

(3)集体交流订正。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用自己探究的方法求出火箭的面积,进一步体会将不规则图形的面积计算转化为长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进一步体会“转化”思想。

2.教科书P88“练习二十一”第3题。

(2)指名汇报,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设计意图】巩固利用平移知识将不规则的图形转化成规则图形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进一步渗透“转化”思想。

3.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