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大学的名词解释.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670545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8.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济南大学的名词解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济南大学的名词解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济南大学的名词解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济南大学的名词解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济南大学的名词解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济南大学的名词解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济南大学的名词解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济南大学的名词解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济南大学的名词解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济南大学的名词解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济南大学的名词解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济南大学的名词解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济南大学的名词解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济南大学的名词解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济南大学的名词解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济南大学的名词解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济南大学的名词解释.docx

《济南大学的名词解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济南大学的名词解释.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济南大学的名词解释.docx

济南大学的名词解释

所有的名词解释

1、观察法:

是研究者通过感官或借助于一定的科学仪器,在一定时间内有目的、有计划的考察和描述客观对象(如人的各种心理活动、行为表现等)并收集研究资料的方法。

2、自然观察法:

在自然发生的状态下,对所观察的对象不加干预和控制时考察各种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收集资料的方法。

3、实验观察法:

人为的改变和控制一定的条件,有目的地引起被研究对象的某些心理现象,以便在最有利的条件下进行观察并收集资料的方法。

4、直接观察法:

通过感官考察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并收集有关资料。

5、间接观察法:

借助于一定的仪器或装置观察、记录对象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

6、参与观察(局内观察):

观察者参与到被观察者的实际环境之中,与被观察者共同活动从内部进行观察,又可以分为完全参与观察和不完全参与观察。

7、非参与观察(局外观察):

观察者不参与被观察者的活动,完全以局外人或旁观者的身份进行观察。

8、有结构观察:

观察者事先设定后观察的内容和项目,制定出有关的观察表格,实际中严格的进行观察记录。

9、无结构观察:

观察者只有一个总的观察目的或要求,以及大致的观察内容和范围,无详细的观察项目和内容,实际中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观察。

10、叙述观察:

详细观察并记录被观察对象连续、完整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收集资料。

11、取样观察:

根据一定的标准选取被观察对象的某些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进行观察,或在特定的时间内进行观察并收集资料。

12、评价观察:

依据事先制定好的评价量表对被观察对象的心理活动与行为进行观察并做出判断,从而收集资料。

13、参与观察策略:

观察者参与到被观察者的实际环境中,并通过与被观察者的共同活动从内部进行观察,从而收集较为完整且有深度的资料。

14、时间取样观察策略:

事先确定观察的维度,有选择地在某些时间段内观察某一特定的行为或发生的事情,并把结果列于记录表中。

15、事件取样观察策略:

事先确定所要观察的特定事件和行为,然后观察记录该事件或行为的发生状况。

16、行为核查表策略:

研究者用来核查某种行为是否发生或出现的一种简表。

17、观察代码系统:

研究者将行为或事件分为有意义的、可以观察和处理的类别,将大的行为单位分为小的行为单位,并为观察记录和随后分析处理的方便而制定的一整套符号系统。

18、数字型代码系统:

用不同的数字分别代表各个被观察单位,被观察单位可以是被试的行为,也可以是各种环境类别。

19、符号型代码系统:

是用一定符号分别代表各个被观察的但我,可以是抽象或形象的。

20、访谈法:

是研究者通过与研究对象进行口头交谈的方式来收集对方有关心理特征和行为数据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一般和观察法一起配合使用。

21、结构访谈:

按照统一的设计要求,按照有一定结构的问卷而进行的比较正式的访谈。

22、非结构访谈:

只按照一个粗线条式的访谈提纲而进行的非正式的访谈。

23、半结构访谈:

分为A和B两种形式,A型问题有结构,回答方式较为自由;B型问题无结构,但要求被访谈者按有结构的方式进行回答。

24、直接访谈:

也称面对面访谈,双方进行面对面的交谈。

25、间接访谈:

通过一定的中介物与被访谈者进行非面对面的交谈。

26、一般访谈:

对一般的访谈对象(工、农、知识分子、干部、军人、市民等)或正常的访谈对象进行的访谈。

27、特殊访谈:

对某些特殊访谈对象(名人、重要人士、当事人、儿童、聋哑人和罪犯等)或有身心基本的非正常的访谈对象所进行的访谈。

28、个人访谈:

对每位访谈对象逐一进行的单独访谈的方法。

29、集体访谈:

一名或多名访谈者同时对一组访谈对象进行访谈的方法,10~15人一组,座位以圆形安排,访谈对象同质。

30、问卷法:

是研究者用统一、严格设计的问卷来收集研究对象有关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数据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一般与访谈法结合使用,而且比访谈法更具目的性、内容更加详细完整、设计更为精确和科学。

31、结构问卷:

每一个问题都事先列了几个答案,被试要根据自己的情况作出选择。

适合大样本的研究。

32、无结构问卷:

问题统一,但未事先列车备选答案,被试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自由作答。

适合小样本深入研究,尤其适合结果不需要量化的研究。

33、发送问卷:

研究者将问卷送到对方手中,待填完后逐一进行收回。

适合集体的、有组织的研究。

34、访问问卷:

研究者按照统一设计的问卷向研究对象当面提出问题,然后将对方的回答进行填充。

更适合小样本研究。

35、邮寄问卷:

通过邮局向一定范围的研究对象寄发问卷,要求被试按要求填写,并在期限内回寄给研究者。

适合大样本、大范围的研究。

36、测验法:

是通过心理与教育测验来研究心理与教育活动规律的一种方法,即用一套标准化题目,按照规定的程序,通过测量的方法来收集数据资料。

37、类别量表(名称量表):

只使用数字来代表事物或把事物进行分类。

一般采用非参数检验的方法进行数理统计。

38、顺序量表:

按照类别的大小或某种属性的重要性把一些项目排除等级次序。

心理与教育测验一般在这个量表式进行,可以通过标准分数转换到等距量表。

39、等距量表:

用间距相等的分数点对行为或心理特征进行测量,如5级或7级反应。

可以进行平均数、标准差、积差相关、阶层相关、t检验或F检验。

40、等比量表:

不仅可以测量某些事物之间相差多少,而且还可以知道它们之间的比例。

除去上面的统计方法之外,还可以计算几何均数和变异系数。

41、能力测验:

对实际能力检测的测验一般称为能力测验,又可以分为一般能力测验(如智力测验)和特殊能力测验(如测量一个人在音乐、美术、体育等方面的才能);关于潜在能力的测验一般称为能力倾向测验。

如GATB(一般能力倾向成套测验)、SAT(学术能力倾向测验)和DAT(分辨能力倾向测验)

(1)中国比内测验:

根据比内——西蒙量表修订而成。

1905年,比内和西蒙编制了世界上的第一个智力测验;1916年,斯坦福大学的推孟对量表进行了修订,命名为斯坦福——比内量表,第一次使用了智力商数的概念;我国的陆志韦于1924年第一次修订了中国比内西蒙智力测验,1936年陆志韦与吴天敏进行了第二次修订,把适用范围扩大到了北方;1982年,吴天敏再次修订了量表,称为“中国比内测验”,包括说出物体、辨别图形、推断情景、指出缺点和计算等51个项目,分为语言文学、数目、解题和技巧四类,适用于2~18岁的城乡男女幼儿、儿童和成人。

(2)韦氏成人智力量表(WAIS/WAIS-R):

韦克斯勒在针对斯坦福比内量表过于偏重儿童的缺陷而编制的量表,后期出版了韦克斯勒成人智力量表及其修订版的内容,由11个分测验构成,其中又分为言语分量表和操作分量表,要求言语测验和操作测验交替进行。

分量表采用标准二十分制的方法进行计分,最后将量表分转换成平均分为100,标准差为15的离差智商值。

(3)中国修订版韦氏成人智力量表(WAIS-RC):

由龚耀先进行主持修订,包括常事、理解、算术等11个分量表,同时建立了适合城市和农村的两个量表及各自的常模,年龄在16周岁以上的男女均可使用,要求11个分测验一次性完成,进行原始分的转换得出智商分数。

(4)韦氏儿童智力量表(WISC):

是WAIS向较低年龄水平的扩展,特点在于放弃智龄概念而是用离差智商来代替比率智商,包括了12个分测验,包括5个言语量表和7个操作量表,适用于从6岁到16岁11个月的城乡被试。

(5)中国版韦氏智力儿童量表:

由林传鼎和张厚粲对1974年版的韦氏儿童量表进行修订,对文字内容和部分图像进行了改编,并对指导语及操作步骤进行了调整,也调整了5个测验的内部项目顺序。

(6)韦氏幼儿智力量表(WPPSI):

出版于1967年,适用于4~6岁半的儿童,包括11个分测验。

(7)中国韦氏幼儿智力量表(C-WYCSI-R):

也包括城市和农村的两套量表,涵盖了常识、词汇、算术等11个分测验,但用“句子”这个备用测验代替儿童智力量表中的“背数”测验,适用于4岁到6岁半的中国城乡男女幼儿。

(8)瑞文标准推理测验:

由瑞文于1938年编制,要求被试对量表中的图形关系进行推理,我国的修订版中都是非文字性图形,被试根据图形的规律进行填补,考察知觉辨别力、图形比较、图形组合、整合和互换五个抽象推理能力,第一题是例题按指导语进行指导,其他的一律按照测验手册进行,适用于幼儿和成人

(9)瑞文联合型(CRT)测验:

由瑞文彩色型的三个系列和标准推理测验的后三个系列构成,共6个系列72道题,适用于5~75岁的被试,分为城市和农村两个常模。

一般按照团体进行测试,但对于学前的和70岁以上的老人要进行个别测验。

(10)一般能力倾向成套测验(GATB):

诞生于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劳工部。

由12个分测验所组成,既有纸笔测验,又有操作测验,测量9种能力,9个原始分数分别对应于9种能力因素,被转换成平均数为100,标准差为20的标准分数。

同时还根据不同的职业建立了若干个别职业常模。

42、学绩测验:

主要用于测试某人经过某种正式教育或训练之后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

43、人格测验:

主要用于测量个性中除了能力挚爱的性格、气质、兴趣、态度等心理特征,既有关于单个人格特征的测验(性格或气质测验)也有包括多个或全部人格特征的测验。

(1)MMPI:

由明尼苏达大学的哈撒韦和麦金利于20世纪40年代编制,采用经验法编制了566个题目,设计了10个临床量表和4个效度量表,适用于16岁及以上的具有小学文化水平、没有明显生理缺陷的人进行测试,可以根据T分数绘制相应的剖面图进行解释。

美国常模70分以上(中国常模60分)以上的均可视为病理性异常或心理偏移。

(2)卡特尔16PF:

由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编制,英文原版有A、B、C三个版本,每个版本都有187个题目,运用因素分析法分析出一个人所拥有的16个人格因素,这些因素不同的组合就能形成一个人的个性,计分时将原始分数转换为标准十分,然后在剖析图上找到相应的点,最后形成了人格轮廓图。

我国的中文修订版于1988年出版,有成人、大学生和中学生男女共六个常模可供使用。

(3)艾森克人格问卷:

由艾森克编制的,于1975年正式命名为EPQ,目前有成人问卷(90个题)和青少年问卷(80个题)两种,分为内外向、神经质、精神质和效度四个分量表,最后的那个量表测验回答问题时的掩饰性。

目前国内的艾森克成人问卷适用于16岁以上成人使用,儿童版适合7~15岁的青少年使用,计分时要男女分别解释,并与常模对照解释。

(4)爱德华个人偏好量表(EPPS):

美国心理学家Edwards于1953年编制,共225(15个重复题)道题,涉及到了人的15种需要,这个量表采用强迫选择法来控制社会称许性,每一题都有两句表述构成,这两句表述分别隶属于不同的需要分量表。

在15个分量表上的分别得分绘制剖析图,可以对个人的心理倾向有所了解,中译本适用于高中生、大学生以及一般有阅读能力的人,可以团体进行施测。

44、个别测验:

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由主试单独测量每一个被试,专用于年龄较小的学龄前儿童或某些特殊被试或某些特殊性质的测验,在测试的过程中主试可以观察被试的言语和情绪状态,能有效的进行控制被试的言语、情绪状态以及被试的行为反应,但费时费力,还要对主试进行严格的训练。

45、团体测验:

在一定时间内由各主试同时对多个被试进行施测,如中小学团体智力筛选测验,省时省力并在短时间内得到大量的资料,但不易控制被试的行为,容易产生测量误差。

46、文字测验:

又称纸笔测验,指测验内容是文字材料,被试使用文字回答,施测方便,便于回答和进行统计分析,但容易受到被试文化程度和不同文化背景的影响。

47、非文字测验:

又称操作测验,指测验内容不涉及文字,而是以实物、模型、图形和工具呈现,被试只需动手操作即可完成,因此适合对幼儿或文盲测验以及不同背景的比较研究。

48、描述性测验:

在于描述个人或团体的能力、人格等特征。

49、诊断性测验:

在于对个人或团体的某种行为问题加以诊断。

50、预测性测验:

在于预测个人将来的表现和所能达到的水平。

51、最高作为测验:

要求被试尽可能的作出最好的回答,以供测验者能够对人的能力作出判定,如智力测验、能力倾向测验和学绩测验等。

52、典型作为测验:

主要测量人们在特定环境中自己的典型行为或心理特征,答案没有对错之分,如人格测验。

53、教育测验:

在教育部门所进行的学生能力测验和人格测验。

54、职业测验:

企事业部门的人员选拔和安置所经常进行的测验。

55、临床测验:

在临床诊断和心理咨询的工作中来进行智力障碍或精神疾病的测验。

(1)精神卫生自评量表(SCL-90):

又名症状自评量表,有时也叫做90项症状清单。

现版本由德若伽提斯编制于1973年,本量表共有90个项目,共分为9+1共10个因子(最后一个因子涉及到饮食睡眠,不做分析处理),每一个项目均采取5级评分制,统计指标为两项,即总分和因子分。

假若总分超过160分(0—4级的5级评分的总分超过70分),或阳性项目数超过43项,或任一因子分超过2分,可考虑筛选阳性,需进一步检查。

但筛选阳性只能说明病人可能患有心理疾病,并非一定患有心理疾病。

诊断时需进行面谈并参照相应疾病诊断标准。

(2)抑郁自评量表(SDS):

共包含20个项目,按症状出现的频度分4级评分,有10项反向项目,评定的时间范围是自评者过去一周的实际感觉。

对于文化程度低的自评者,可由工作人员逐项念给他听,并以中性、不带任何暗示和偏向方式把问题本身的意思告诉他。

待评定结束以后,把20个项目中的各项分数相加,即得到总粗分,然后将粗分乘以1.25以后取整数部分就得到标准分。

待评定结束以后,把20个项目中的各项分数相加,即得到总粗分,然后将粗分乘以1.25以后取整数部分,就得到标准分。

按照中国常模结果,SDS标准分的分界值为53分。

其中53-62分为轻度抑郁;63-72分为中度抑郁;72分以上为重度抑郁。

(3)焦虑自评量表(SAS):

量表于1971年编制,从量表构造的形式到具体评定方法,都与抑郁自评量表相同,用于评定焦虑病人的主观感受及其在治疗中的变化,SAS适用于具有焦虑症状的成年人。

共包含20个项目,按症状出现的频度分4级评分,有5项反向项目,评定的时间范围是自评者过去一周的实际感觉。

对于文化程度低的自评者,可由工作人员逐项念给他听,并以中性、不带任何暗示和偏向方式把问题本身的意思告诉他。

待评定结束以后,把20个项目中的各项分数相加,即得到总粗分,然后将粗分乘以1.25以后取整数部分,就得到标准分。

待评定结束以后,把20个项目中的各项分数相加,即得到总粗分,然后将粗分乘以1.25以后取整数部分,就得到标准分。

其中50-59分为轻度焦虑;60-69分为中度焦虑;69分以上为重度焦虑。

56、投射测验:

“投射”是指个人对客体特征的想象式解释,在这种解释中,个人具有将自己身上发生的心理过程无意识地附着在客体身上的倾向。

投射技术的基本方式是向受试者提供预先编制的一些未经组织的、意义模糊的标准化刺激情境,让受试者在不受限制的情况下,自由的对刺激情境做出他的反应,然后通过分析受测者的反应,推断受测者的人格特征。

(1)罗夏墨迹测验:

瑞士精神病学家罗夏使用包括5张黑白,3张彩色和2张除黑色外还带有鲜明的红色的共10张墨迹图,进行自由反应、提问、类比等方式,利用记号化的方法进行评分。

但测验本身的解释是很复杂的,不仅要具备丰富的人格心理学、变态心理学等理论知识,具有一般心理测验的知识与技能,更要对本测验有足够的理解,熟练其操作,还需要经验的支持,后来艾克斯纳于1974年创立了综合评分系统,使之成为一个标准化的心理测验,测验的实施、记分、解释都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

(2)主题统觉测验:

美国哈佛大学莫瑞和摩根于1935年编制,他们向受测者呈现一系列意义相对模糊的图卡,并鼓励他按照图卡不假思索地编述故事。

主人公的归因代表着受测者人格的倾向性,受测者所统觉的环境压力也代表着过去、现在和将来。

(3)房树人测验:

属于心理投射法测验,受测者只需在三张白纸上分别画屋、树及人就完成测试。

不仅是一种人格测验,而且是一种智力测验。

它可以动态的掌握病人病情的演变,并且能促发病人的创造力,甚至通过绘画,起到治疗作用。

透过房树人测验,可投射出个人的心理状态,有系统地把你的潜意识释放出。

透过潜意识去组识自己的动机、观感、见解及过往经历等,去帮助自己了解事件的本质,自己对外界的接触取向及生活模式及作出适当的反应。

57、创造力测验:

一般是测查被试产生新的想法,发现和创造新的事物的能力。

吉尔福特在长期的研究中设计出大量的测验对发散思维进行测量。

这些测验将他关于创造力的定义和智力结构的阐述结合了起来。

后人根据他的理论也编制了很多关于测查创造力的测验。

(1)托伦斯创造性思维测验:

这个测验依据吉尔福特的智力理论以及发散思维测验的基础上改编而成,从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和精确性4个方面评估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测验分为言语的创造性思维测验(7项活动)和图形的创造性思维测验(3项活动)。

创造力测验的评分有时较为主观,且效标关联效度不太好。

(2)远距离联想测验:

是基于梅德尼克的远距离联想理论提出的一种创造性的测验,该理论认为创造性思考是将得来的元素重新整合的过程,新结合的元素相互之间联系的距离越远,这个思维的过程或问题的解决就更有创造力。

(3)威廉斯创造力测验:

威廉斯继承和发展了吉尔福特的理论。

他的创造力测验表包括三个测验表:

发散性思维测验、创造性倾向测验及威廉斯量表。

过测验个人的一些性格特点包括冒险性、好奇性、想象力和挑战性,来测量个人的创造性倾向。

它可以用来发现那些有创造性的个体。

共有50题,包括冒险性、好奇性、想象力、挑战性四项;测试后可得四种分数,加上总分,可得五项分数。

分数越高,创造力水平越高。

58、项目鉴别指数:

也称区分度,是指某个测验项目对被试心理品质水平差异的区分能力或者鉴别能力。

具有良好区分度的项目能够将不同水平的被试进行区分。

59、导出分数:

就是在原始分数转换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规则,经过统计处理后获得的具有一定参考点和单位,且能够相互比较的粉丝。

常用的有百分等级、标准分数和T分。

60、百分等级:

是指在一个群体的测验分数中,得分低于这个分数的百分比,容易计算且解释方便,不受原始分数的分布影响,适合于性质不同的测验,但单位不等,且只有顺序性,不能解释差异性。

61、标准T分数:

是一种常用的导出分数,基本形式为T=10Z+50,由标准分数转化而来。

62、常模:

是根据具有某种特征的总体或标准化样本的测验分数,经过统计处理而建立的具有参照点和但我的测验量表,在这个量表上,被试可以根据自己的测验分数找到自己在团体中所处的位置。

63、随机误差:

那种由与测量目的无关的、偶然因素所引起的而又不易控制的误差,既影响稳定性又影响准确性。

64、系统误差:

那种由与测量目的无关的变因引起的一种恒定而有规律的效应,只影响测量的准确性,不影响稳定性

65、信度:

指的是测量结果的稳定性程度。

无关因素、测验的长度、测验试题的区分度、被试团体的代表性都会影响信度。

66、效度:

指一个测验或量表实际能测出其所要测的心理特质的程度。

测验的构成、测验的实施过程、接受测验的被试、所选效标的性质、测量的信度都会影响效度。

67、离差智商:

是将一个人的测验分数与同年龄组的人比较所得到的标准分数,公式为IQ=15Z+100,但其已经没有商数的意义

68、测验等值:

就是通过对考核同一种心理品质的多个测验形式作出测量分数系统的转换,进而使得这些不同测验形式的测验分数之间具有可比性。

最重要的要求是,等值的两个测验必须是测量同一心理特质的。

69、目标参照测验:

也称为标准参照测验,是根据某一明确界定的内容范围而缜密编制的测验,并且被试在测验中所得的结果也是根据某一明确界定的行为标准直接进行解释的。

在这样的测验中,必须对所要测量的内容范围进行清晰的界定,给予严格的操作定义,而且行为标准要能够判定某个被试是否达到了从事某项活动的最低标准,存在着一个“分界点”。

70、常模参照测验:

一种以经典测验理论为基础的测量,主要目的在于把被试同常模比较,从而判断被试在所属团体中的相对位置。

早期的教育测验和大部分智力测验基本上就是常模参照测验。

71、内容效度:

一个测验实际测得的内容与所要测得的内容之间的吻合程度。

主要应用于成就测验、选拔和分类的职业测验,但不适用于能力倾向测验和人格测量。

72、表面效度:

是指某个外行人对某个测验表面上看好像是测某种心理特质的一种现象,假如这个外行人能够有效的的测得某种心理特质时,该测验就可以说是有较高的表面效度。

一般来讲,最高行为测验往往表面效度高,而其他的测验者希望表面效度低。

73、结构效度:

又称构思效度,是指一个测验实际测到所要测量的理论结构和特质的程度,也可以是指理论构思的合理性及其转化为抽象和操作定义的恰当性程度。

74、实证效度(效标关联效度):

是指一个测验对处于特定情境中的个体的行为进行估计的有效程度,一个测验是否有效,应该以实践的效果来作为检验的标准。

效标是衡量一个测验是否有效的外在标准,独立于测验并且可以从实践中直接获得我们感兴趣的行为。

75、实验范式:

范式是指按照某一比较公认的路线或观点所采取的研究方向或研究步骤。

实验方法在各种心理过程以及各个心理学分支的研究中,具体表现为各种不同的实验范式。

76、指导语:

是在实验前由主试向被试解释和说明的或是被试自己阅读的,关于实验如何进行、被试如何做反应以及在反应过程中应该注意的文字说明。

77、主试:

是指心理实验中的组织、设计和具体实施者。

78、被试:

由主试选择的实验对象或在主试的监视或指导下具体操作实验的人或动物。

被试选择偏差:

在对被试进行选择或者分组时,如果未能采用随机挑选或者随机分配的方式,就可能是各被试组之间在初始状态就存在各种差异(如能力、智力等)。

79、变量:

是指在数量上或质量上可变的事物的属性。

80、自变量:

即刺激变量,独立变量,它是由主试选择、控制的变量,它决定着行为或心理的变化。

81、因变量:

即被试的反应变量,它是自变量造成的结果,是主试观察或测量的行为变量,又叫反应变量、依从变量。

82、实验处理:

变量的不同水平称为实验处理,即主试操纵的、对被试的反应可能有一定影响刺激条件的变化。

83、操作定义:

在心理学上,操作定义是用可以感知到的事件、现象或指标来对研究变量进行数量化或定性的界定和说明。

84、自变量的混淆:

如果应该控制的变量没有控制好,那么,它就会造成因变量的变化,这时,研究者选定的自变量与一些没有控制好的因素共同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这种情况就称自变量的混淆。

85、实验者效应:

主试在实验中可能以某种方式有意无意地影响被试,使他们的反应附和实验者的期望。

这种现象称为实验者效应。

86、要求特征(需要特征):

被试会自发地对实验者的实验目的产生一个假设或猜想,然后再以一种自以为能满足这一假想的实验目的的方式进行反应。

87、中间变量:

如果在考察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时,自变量通过变量M来影响因变量,就称M为中间变量。

88、调节变量:

如果变量Y与变量X的关系是变量M的函数,称M为调节变量。

89、简单效应:

简单效应就是指一个因素在另一个因素不同水平上的效应,当一个因素在另一个因素的不同水平上产生不同效应的时候,就出现了交互作用。

90、交互作用:

不同因素之间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影响。

91、主效应:

每一变量的总效应称为主效应,表示一个自变量的每一水平在第二个变量水平上平均成绩的差异。

92效应量:

是指在实验中,实验组因变量的平均值与对照组因变量平均值的差值,与对照组标准差的比值。

对于平均效应量△若不大于0.4,认为实验处理效应较小,在0.5~0.7之间则是效应中等,大于等于0.8这认为效应较大。

93、前实验设计:

一种最原始的实验类型,对任何无关变量都没有控制,实验效度很低,也称作“非实验设计”。

这种实验几乎没有实用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