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6304101 王华《平凡的世界》的苦难叙事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708459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49.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306304101 王华《平凡的世界》的苦难叙事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1306304101 王华《平凡的世界》的苦难叙事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1306304101 王华《平凡的世界》的苦难叙事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1306304101 王华《平凡的世界》的苦难叙事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1306304101 王华《平凡的世界》的苦难叙事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1306304101 王华《平凡的世界》的苦难叙事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1306304101 王华《平凡的世界》的苦难叙事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1306304101 王华《平凡的世界》的苦难叙事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1306304101 王华《平凡的世界》的苦难叙事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1306304101 王华《平凡的世界》的苦难叙事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1306304101 王华《平凡的世界》的苦难叙事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1306304101 王华《平凡的世界》的苦难叙事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1306304101 王华《平凡的世界》的苦难叙事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1306304101 王华《平凡的世界》的苦难叙事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1306304101 王华《平凡的世界》的苦难叙事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1306304101 王华《平凡的世界》的苦难叙事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306304101 王华《平凡的世界》的苦难叙事Word文档格式.docx

《1306304101 王华《平凡的世界》的苦难叙事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306304101 王华《平凡的世界》的苦难叙事Word文档格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1306304101 王华《平凡的世界》的苦难叙事Word文档格式.docx

5

15

郑重声明

本人的毕业论文是在指导教师汪云霞的指导下独立撰写并完成的。

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的研究成果。

所有合作者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如有剽窃、抄袭、造假等违反学术道德、学术规范和侵权行为,本人愿意承担由此产生的各种后果,直至法律责任;

并愿意通过网络接受公众的监督。

特此郑重声明。

                 

毕业论文作者:

年月日

论文使用授权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沧州师范学院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

学校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

毕业论文作者

指导教师

年月日

目录

标题1

中文摘要1

英文摘要1

前言2

一、苦难叙事的表现方式2

(一)苦难的环境2

1.恶劣的陕西自然环境2

2.落后的封建传统观念..3

(二)苦难的人物4

1.奋斗路上的苦行者5

2.爱情悲剧的叹惜者6

3.转型时期的滞后者7

(三)苦难的叙事时间选择8

二、苦难叙事的意义9

(一)超越苦难的人生态度10

(二)跨越时代的文学价值11

结语12

参考文献14

致谢15

摘要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向世人展示了那段敏感时期人民所遭受的苦难,并形成了独特的创作风格,在其作品中一直保持着一种苦难的味道。

文章正是从苦难叙事这个角度切入,发现作品中所叙述的环境、人物以及叙事时间的选择上都洋溢着一种苦难,然而,苦难叙事最终所倡扬的是在接受中享受沉重苦难、在享受中演绎精彩人生,这也正是它跨越了时代,真正体现文学价值的所在。

关键词苦难叙事内涵环境人物叙事时间

TribulationNarrativeofTheCommonWorld

WangHua

AbstractTheCommonWorldisoneoftheexcellentworksofLuYao.Inthisbook,theauthordescribesthetribulationthatpeoplesufferedinthesensitiveperiod(1975-1985)andalsoformshisowncreationstyle.Thereisstillfiledwithakindofmiseryfeeling,nomatterfromthedescriptionangle,theenvironment,orthecharactersaswellasthechoiceofthenarrativetime.However,inhisworks,themainpurposeofthetribulationnarrativeistoappealpeopletofaceandacceptthesuffering,thenenjoyit,meanwhilepeopleshouldperformtheirwonderfullifebravely,whichisalsothekeythatmakesthebookshowsit’srealliteraryvalueacrossthetime.

KeyWordstribulationnarrativethecontenttheenvironmentthenarrativetime

前言

路遥,这位仅走过了42个春秋的地地道道的陕西农民,为人们留下的不仅仅是他短暂的青春,更是一部部充满着苦难,点缀着温情的文学作品。

他的《人生》在当时被改编成电影,深受广大读者的喜欢,并且轰动全国;

他的《平凡的世界》更是青年读者最受欢迎的读物,并且影响了一代又一代有着相似农村背景的青年读者。

继一九九二年路遥逝世之后,如今再次掀起了对《平凡的世界》的研究热潮,2015年毛卫宁导演将其拍成电视剧,尽量真实地再现了那段苦难的历史,也让这部作品重新走入了人们的视野中。

关于“苦难叙事”主题的研究有很多,其中以张晶茹的《路遥小说的苦难叙事》为代表,文章试图从苦难叙事的角度切入,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路遥作品中苦难的叙事时间,深入分析在《平凡的世界》中环境、人物、叙事时间等所表现出的苦难,把握“苦难叙事”的内涵,同时真正理解苦难叙事对现代的启示意义,即超越苦难的人生态度与跨越时代的文学意义。

一、苦难叙事的表现方式

《平凡的世界》中一直贯穿着一种苦难叙事,并且表现在方方面面,从大的方向看还是体现在主观与客观两个方面,不管是作品中人物所体现出的情感意识,还是路遥自身的情感体验以及作品中对于环境、灾难、时代变迁等客观方面的叙述,都传达出一种苦难,这也形成了路遥独特的现实主义叙事风格和纠缠人心的沉重悲苦情感。

(一)苦难的环境

环境在小说中是一个相对复杂的概念,它往往是由多种因素所构成,包括有形的空间因素,比如地貌、气候和灾难等,以及无形的文化环境,比如风俗习惯、社会制度、伦理道德、价值观念等。

在《平凡的世界》中这两种环境带来的不仅仅是温暖而美好的回忆,更是那沉重的、解不开的苦难。

1.恶劣的陕西自然环境

《平凡的世界》所营造的叙事环境就是陕西地区的一个缩影,不管是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还是支离破碎的双水村,都打上了那尘封已久的没落陕西的烙印。

恶劣的自然环境是其苦难的重要表现,其“恶劣”体现在两点,一点是险恶的地势,一点是频发的灾难。

比如在第一部第四十六章中“在漫长的二三百万年之间,这片广袤的黄土地

已经被水流蚀割的沟壑纵横,四分五裂,支离破碎,像老年人的一张粗糙的皱脸……就在这数不清的黄色皱褶中,世世代代生活与繁衍着千千万万的人。

无论沿着哪一条皱纹进去,都能碰见村落和人烟,并且密集得叫人不可思议”。

黄土本身就具有湿陷性的特点,遇到水就很容易流失崩塌,路遥这样的叙述更能清晰地展现出黄土高原地势的险恶——沟沟壑壑,分分裂裂,交通不便。

还有,陕西属于中部地区,缺水严重,作品中主要的叙事空间环境双水村、下山村、石圪节村、罐子村等十来个都是依山傍水的村庄,都是在一条“麻绳一样细”的东拉河下发源起来的,农村的灌溉都是依靠降水和东拉河的蓄水来支撑。

同时陕西又是旱灾的频发区,所以有时到了春季“那里仍然是一望无际的荒凉”。

可想而知,生活在这里的农民是过着一种怎样疾苦的日子,路遥在上面的叙述中营造出一种悲凉的氛围,并且渗透着一种苦难的韵味。

然而,作品中对灾难场面的描述更能体现出苦难的色彩。

整部中有两次特大灾难,在第一部第二十七章中双水村陷入了严重的旱灾中,庄稼快变成一片荒芜,在第三部第三十一章中陕西再次遭受暴雨,全城淹没,溺毙者几乎五千余人,人民生命都是岌岌可危,生活更是苦不堪言,在两次灾难中对于死亡的轻描淡写,更是加重了苦难的色彩。

2.落后的封建传统观念

路遥的苦难叙事除了源于他出生在这片黄土地上,深受陕西自然环境的影响,还有相当重要的因素便是作品选择了一个特殊时代,再现了充满矛盾的社会大变革下人们进退两难生活。

在这个矛盾时期,人们的意识逐渐觉醒,但是又由于文革十年的影响,使人们的身心都受到政治的限制,一切都要服务于革命、服务于时代。

所以始终不能完全冲破那些尘封已久的中国传统观念,走不出苦难的阴影。

比如,落后的门第等级观念和“三纲”所表现出的男权思想,以及脱离了“人伦本位”与“家庭本位”的观念,这些或多或少都使人们在婚恋选择上进退两难,同时也变为人们前行路上的一个束缚。

门第等级在婚恋观中表现为“门当户对”,而这一观念在《平凡的世界》中更成了一条无法逾越的鸿沟。

比如第一部第二十章中少安收到润叶的“表白信”后,他内心“汹涌澎湃”觉得“整个世界都眉开眼笑”,甚至“还幸福地哭了起来”,但是这种幸福感很快就退去了最初的温度,因为他回到了现实中,“一年年过去了,他们家越来越穷了。

可福堂叔家的光景却逐年变好”,“一个泥腿把子又怎么能与一位公家教师一块生活”,他们虽然有了相爱的情愫,但却被时代的矛盾打压,这便使少安和润叶在“门当户对”和自主恋爱之间苦苦挣扎,同时他们又逃不出当时社会在思想上隐形的枷锁,最后只能是相惜之人各自散。

“三从四德”所倡导的就是妇女要恪守妇道,坚持从一而终,而在《平凡的世界》中,兰花的命运受这一文化环境影响极大。

不管王满银怎么折腾,是贩卖老鼠药被抓,还是终年鬼混带别的女人回家,兰花始终“热爱着这个被世人嫌弃的人”,即使吞药自尽也没有提出与丈夫离婚。

其实,从兰花身份的局限性来看,她不可能提出“离婚”,再加上那个特殊的时代,在农村也绝不允许离婚。

所以,尽管她生理、心理上遭受着空虚寂寞、纠结痛苦,但依然保持着那个时代赋予她的“忠守”。

作品中还有一些脱离了“家庭本位”的观念,这些思想也会成为阻碍人们前进的因素。

比如少安就是家庭观念极强的人,甚至有点过分看重“家”的意义,在作品中秀莲向少安提出“分家”不下四次,当然不包括她萌发分家的想法,然而,孙少安却遏制了秀莲“荒唐”意见,在少安根深蒂固的思想中就不可能有分家的一点小火苗,但凡这个家谁萌发了这个想法,他都会极力阻止。

所以少安也没法像少平那样放下家人,离家闯荡,这也成为少安止于在农村创业的一个重要因素。

综上所述,无论是险恶的地势、频发的灾难,还是特定时代中落后的门第观念以及脱离了人伦家庭本位思想轨道的观念,这些都严重阻碍了人们前进的步伐,加剧了苦难的程度。

(二)苦难的人物

作品中的人物命运是苦难叙事的重心,一部作品能否得到广大读者的青睐,能否经得起岁月的考验,往往在于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是否打动人心。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苦难”指“痛苦和灾难”,“痛苦”是指“精神和身体感到非常难受”,它是注重人的感受,偏主观方面;

“灾难”是指“为天灾人祸所造成的严重损害和痛苦”,它是自然、社会所产生的影响,偏客观方面。

而在文学的范畴中苦难不是简单指灾难,它与人物命运息息相关,并且带着一种悲剧的色彩。

所以,作品中关于苦难人物的叙述是从两个层次展开的,不仅有人物身体、精神遭受的苦,同时还渗透着命运无法掌握的难。

1.奋斗路上的苦行者

孙少安,一位为生活所迫十三岁便撑起了家庭重担的农民。

或许将少安定义为农民为时尚早,但是,他一生绝大部分的时光都滞留在了农村,将所有的汗水都挥洒在这片黄土地——双水村里,从此,也就与城市、与知识、与心爱的人绝缘了。

然而这位农民在奋斗路上一直苦苦追寻。

在“事业”上,他是一队的队长,不仅要承受着上面分配的巨大的生产额度,还要承担起那些在大集体中因偷懒而每日落下的劳动,有时少安想为父老乡亲谋福利,却没人理解。

比如,在第一部第二十二章中孙少安为了农民除了上交的粮食外能有一点余粮,给农民重新丈量了荒地,多划分了猪饲料地,却被公社当作走资派成为批斗的对象,当他站在台子上时“感到一种无法言说的痛苦与折磨”。

在当时,被批斗那是为祖上蒙羞的一件耻事,“迷茫,烦恼,痛苦,他的内心像洪水一般泛滥。

一切都太苦了,太沉重了”,他无法再去承受生活给予的重压。

在第三部第十四章中孙少安为了带动全村人致富,专门请专业的师傅来扩大烧砖厂,招收了村里大部分的村民,为每一位村民开工资,然而,他最亲的秀莲却不能理解他的想法,指责他不是救世主,就连憨厚老实、沉默寡言的父亲也用无奈的眼神表达着他的反对。

又比如在第三部第二十四章中,作为先行者的少安在砖厂倒闭后,他的精神一时无法从灾难中恢复过来,从之前的“痛苦变为某种麻木”,而此刻却没人能理解他的痛苦。

孙少平,一位农村知识青年。

他的根在农村,却因上过高中又坚持读书,身上总能透露出城市文明的气息,这种城市交叉的生活使少平的人生状态一直处于矛盾之中。

他不安于农村的落后与贫穷,“总感觉远方有一种东西在召唤他”,于是放弃了三年的教师生活走进了城市,无论是在原西县揽工,还是在大牙湾下井,都不是他最理想的状态。

面对生存的困境,孙少平一直在挣扎、在奋斗。

比如,中学时每顿只吃两个毫无营养的黑馍馍与一份过分清淡的煮白萝卜,这对于正在长身体的少年来说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只能用读书来掩饰自己的饥饿与窘迫。

在第二部第十四章中他来到黄原曹书记家上工背石头,三天下来“他的背都快被压烂了”,“感到像带刺的葛针条刷过一般,两只手也肿胀起来,肉皮被石头磨得像一层透明的纸”,晚上睡觉“整个身体像火烧着一般灼疼”。

在第三部第五十一章中因为意外事故少平的“右眼积满淤血”,被大石扫过的右额都露出了头骨。

尽管少平遭受了最痛苦的身体折磨,但最终只是奔走在城市的边缘,停留在了最底层。

然而,生活带给他的远不止这些,面对晓霞的死,他曾抱怨那场洪灾,抱怨那个让晓霞上飞机的人,一直“奔跑到心力衰竭,倒在泥水洼里”,但还是却无能为力。

路遥正是通过孙氏兄弟无法把握的命运,让读者亲身体会到少安、少平为了生活和理想承受了一般人不能理解与承受的痛,使《平凡的世界》在叙事上也充满了苦难的味道。

2.爱情悲剧的叹惜者

《平凡的世界》也描绘了一群在社会转型时期坚强,善良,淳朴的女性形象,无论是哪种类型的女性,她们对爱情婚姻的每一份坚守、默认和追求都充斥着一种悲剧色彩,在身体和精神上不乏也承受了太多的痛与苦,让读者感到惋惜和悲痛,从而凸显了苦难的色彩。

田润叶,一位无法把握自己命运的女性。

在“爱情萌芽”中也曾试图追求幸福,没有因为自己是公家身份而对少安的爱有任何褪色,然而,父亲田福堂却是百般阻挠,再加上二妈为了田福军的仕途想拿润叶的婚姻做了“交易”。

虽然她有一定的文化,并在城市待了几年,但从本质上说还是一个农村姑娘,不可避免有软弱的一面,“她几乎所有的局限性致使她做出了违背自己心愿的决定”——嫁给了她不爱的男人。

因其思想中既有先进的因素,也有保守的因素,所以在婚姻中,既不愿意像兰花那样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也不愿意像杜丽丽那样抛弃婚姻放肆去爱,所以任向前多少深情,润叶只是独享寂寞,她越是逃避现实,“那堵精神壁垒越来越厚”,最终难以挣脱。

最后虽然润叶能与李向前生活在一起,也不是因为爱,而是因向前车祸锯断双腿,“一种油然而生的恻隐之心帮她做了决定——‘我现在应该去照顾他’”,她仅仅在担负一个妻子的责任,而不是日久生情的喜欢,所以,润叶让读者感到惋惜之处几乎源于她命运与性格造成的悲剧。

在整部《平凡的世界》中,田晓霞是一位勇于追求爱情的城市女性。

在第二部第四十章中,田晓霞把一颗真心交给了“来自穷乡僻壤的揽工汉”,她觉得“生活中已经不能缺少孙少平这个人”,但是最终还是挣脱不了命运束缚。

洪灾的出现既是偶然,也是必然。

即使晓霞没有在洪灾中死去,到最后她也不可能与少平结婚生子,比如,在第二部第四十章中田晓霞回答了对少平的感情“也许这就是爱情”,但是却“没有明确承认”,不可否认,晓霞还没有考虑好与少平的未来会怎样,对于她们能否结婚更是没有考虑。

同时晓霞的爱情悲剧还掺杂着一些时代因素,她们之间存在着如悬殊的家庭和个人条件,一个是地委书记的女儿,省报的记者;

一个是农民的儿子,井下的矿工。

在当时的社会她们的爱情几乎是没有出路的。

并且在第三部第七章中路遥以叙述者的口吻给出了答案“归根结底,他们的关系也许要用悲剧的形式结束”。

所以,晓霞的爱情注定是个悲剧。

3.转型时期的滞后者

《平凡的世界》基本上是一部线性叙事的作品,路遥是把它放在1975—1985年这个特殊的大背景下去展示,在这十年期间发生了太多太多,不仅有农村体制的改革,还有政治上的人事调动,但是总有一批人跟不上时代的节奏,沦落为转型时期的滞后者,路遥不光是证明这些人的存在,更是为了挖掘滞后者内心深处的苦难。

田福堂,这位双水村的村支部书记,是作者极力去塑造的老一代“革命家”,把他放在改革洪流的大潮中,让其真真切切地感受时代的变迁。

尽管在土地改革、合作化与公社化期间他很满意自己的“伟业”,但也隐约觉得自己的地位遭到挑战,当他还是双水村的一把手时,为了树立在村里的威严,可以将私自划分猪饲料地的孙少安送上批斗台;

可以在面临旱灾时领导全村人豁坝引水;

在第一部第四十八章中他为了响应农业学大寨运动,大搞农田基本建设,领导村民“炸山”“改河”“建平原”;

尽管他满意自己的“非凡之举”,但是却因这两次活动中造成的人员死亡以及少安重获人心,使得田福堂焦虑不安。

从这三次他所重视的“革命”中不乏看出田福堂已经存在了落后的思想。

比如在第二部第三十一章中农村实行了生产责任制,包产到户,而田福堂心里却说“去他妈的,乱吧!

”。

他接受不了新的体制,认为乱了章法,从此,他也没有心情和“助手”孙玉亭商量“国家大事”,只能黯然伤神生活在孤独中。

随着改革开放,少安办起了砖厂,田福堂还是没办法走“资本主义道路”。

在第三部第十五章中路遥用夹叙夹议的方式对田福堂的一生的命运进行了总结与梳理,田福堂“感叹历史的飞转流逝,感叹生活的巨大迅疾的演变”,田福堂没有了精神支柱,无法去适应这巨大的变化,他瘦弱的身体整日蜷缩在破碾盘上,回忆着过往种种,路遥一直把老年的田福堂与这块破碾盘联系在一起,其实是有一定的寓意的,碾盘在旧时代是为人们磨出粮食最重要的工具,意义是相当大的,而在新时期它失去了往日的作用,只是成为了农民院里的杂物,正暗示了他无法像少安一样适应时代的变化去开砖厂,走致富路,只是紧握着那陈旧的权力落了步伐。

其实,他的内心也是痛苦的、茫然无措的。

(三)苦难的叙事时间选择

“叙事时间是指经过作者对事件顺序和时间长度加工处理过,文本所呈现出的时间状态”,在《平凡的世界》中,路遥对于时间点或者时间段的选择上,突显了一种苦难的色彩。

在作品中出现了大量关于年份、季节、时令的词语,甚至出现了“时代”这样比较大的时间词,显而易见,“时代”、“季节”与“年份”表示时间段,“时令”与它们相比较来说就是时间点,而“时令”又相对于具体的时间而言便是时间段。

《平凡的世界》能成为一部苦难叙事的作品,很大的原因在于路遥对叙事时间的选择上,他曾在《早晨从中午开始》中讲述写作此书的目的在于试图“全景式反映中国近十年间(1978—1988)城乡社会生活的巨大历史性变迁”,所以在选择叙事时间上是很重要的,作品中所选择的年份、时令一般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被赋予了苦难的寓意。

比如,在第一部的开始便是以“一九七五年二三月间,一个平平常的日子”进行叙述,首先,路遥为什么选择一九七五年这个时间点,一九七五年恰好处于文革结束前夕,是黎明前的黑暗时期,人民生活疾苦,开批斗会,送劳教队,精神和身体遭受了双重的打压。

其次,路遥将一九七五年作为时间段,把许多故事的内容都放在这个时间段来叙述,比如第一部的前三十二章的故事都发生在一九七五年,而且还提到“一九七五年……处于一种非常动荡和混乱的状态中”,这个“动荡和混乱”也暗示着《平凡的世界》在叙事中展现出的一种苦难。

最后,作品整体上选择了一九七五到一九八五这十年,尽管经过了黑暗的文革,但是中国的政治经济都处于恢复期,还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所以整部小说仍处于苦难的笼罩下。

特殊时令的反复出现,是苦难的叙事时间选择的另一个重要表现。

比如对于“惊蛰”的使用,第一部第一章中“时令已快到惊蛰……黄土高原严寒而漫长的冬天看来就要过去,但那真正温暖的春天还远远没有到来”;

第一部第三十五章中“一九七六年的春天随着惊蛰第一声响雷,就如期来到黄土高原”;

第一部第五十四章“再过半月就是惊蛰;

那时一声响雷,大地就要解冻啦!

“惊蛰”本是春季的第三个时令,天气还是相对寒冷,而在作品中每一次“惊蛰”的出现路遥都安排了一些与人物苦难相关的事情。

比如,第一次提到“惊蛰”正值少平高中时面临饥饿的困境,物质带来的贫穷让他处于自卑的状态下;

第二次提到“惊蛰”正值润叶得知少安带回了山西姑娘,并在春节结婚的消息,她两行眼泪坐在小河旁抱怨命运的不公,祭奠已埋葬的爱情梦;

第三次提到“惊蛰”正值田福军在工作中不仅得不到上级的理解,反而被降职,这使他在精神上遭受了严重的打击。

这三个“惊蛰”都具有了象征意义,被赋予了苦难的寓意。

路遥正是对作品中特殊年份、赋予寓意的“时令”的选择以及描述上,才让《平凡的世界》展示它独有的魅力,更加准确把握了在叙事上苦难的基调。

二、苦难叙事的意义

《平凡的世界》在叙事上体现了一种苦难的色彩,但苦难叙事远不仅仅是展示苦难,而对于人学、文学有着重大的意义,在人学方面指导人们要具有在承受中淡化苦难、在反抗中超越苦难的人生态度;

在文学方面倡导人们传承中国优秀文化、坚持力透纸背的抒写。

(一)超越苦难的人生态度

学者李建军在评论路遥的作品时曾这样说到“激情多于思想的写作,是宽容的同情多于无情的批判的写作”,在这里“宽容的同情”无疑是指一种秉持的态度,显然,《平凡的世界》叙写的是一九七五至一九八五年文革及文革之后恢复期这段苦难的历史,但其重点不在于批判,而在于诠释一种淡化苦难、超越苦难的人生态度和不屈从于命运的精神。

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通过塑造孙玉厚这位憨厚老实的人物形象,向人们传递出一种在承受中慢慢地淡化苦难的人生态度,正是这样的一种坚持又不盲目、承受又不抱怨的处事态度陪伴他走过了不凡的苦难人生。

比如,孙玉厚从小没了父亲,便撑起了家庭的重担,要赡养母亲,抚养弟弟。

青年时期所有的辛劳就是为了让弟弟出人头地,又为了给玉亭娶媳妇,“欠下一河滩的债账”。

整日在地里劳动,勤勤恳恳,他并没有把苦难当成一座无法翻越的大山。

而人到中年,依旧为了少平和兰香的学业去种地挣钱,还得为了少安和兰花的婚姻操心,孙玉厚却正是凭借着自身这种承受苦难与淡化苦难的心态,接纳了生活所有的不幸。

儿子少平和少安凭着对不懈的毅力以及超越苦难的人生态度,也在自己的领域有了各自的成就。

少安也是从小就担起了家庭的担子,童年就勇于面对现实,照顾起父母亲、弟妹和奶奶。

在砖厂屡遭失败后并没有一蹶不振,而是重新燃起“战火”。

孙少平对待苦难的态度是少安的延续和超越。

他不仅不安于现状,还一直寻找属于自己的精神天堂,无论是在昏暗的工棚,还是在阴黑的矿下,一有闲空就看书,并且在他被毁容之后,依旧没忘了看书学习,还在坚持学习文化知识,报考煤炭学校。

他的人生已经进入另外一种境界,那是一种面对苦难淡然、超然的精神境界。

正如别林斯基所言:

“人,只有先获得这种承受苦难的能力,才会拥有享受幸福的能力。

没有尝过苦难的人,也就不会真正领悟到幸福的快乐”。

少平与少安便是站在“苦难”上微笑的人。

孙氏家族面对苦难所表现出来的不懈坚持,正是《平凡的世界》苦难叙事的重要意义所在。

他们指引人们认识苦难,消解苦难,走向温暖与幸福。

这部作品能跨越时代影响着那些彷徨迷茫的青年人,甚至有些读者将《平凡的世界》作为一部枕边书来收藏,他们无疑在作品中找到了自己的影子,被书中人物的精神所鼓舞。

现如今主席习近平也提倡阅读《平凡的世界》,让我们不忘儿时苦,同享此刻福,为此也证明了这部苦难叙事的书在当代同样具有重要的作用。

因为路遥告诉人们“苦难可能是生活的不幸,但也可能是对人的一种砥砺”,让人们都拥有超越苦难的人生态度,努力成为生活的强者。

(二)跨越时代的文学价值

苦难有时是对一个时代的概括,而创作者在描绘一个时代时必然会带着那个时代的情感去创作,因此,文学与苦难就联系在一起了,文学反映苦难,苦难成了文学书写的基调。

尽管苦难叙事在20世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